經方傳真-第十四章·柴胡湯類方
一、小柴胡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黃芩9克,人參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薑9克,大棗(擘)4枚【用法】水煎溫服
。
【方解】柴胡苦平,《神農本草經》謂: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可見是一疏氣行滯的解熱藥,而有治胸脅苦滿的特能,方中用為主藥,佐以黃芩除熱止煩,半夏生薑逐飲止嘔,複以人參、大棗、甘草補胃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傳入少陽,主要是胃氣失振、氣血外卻。補中滋液,實是此時祛邪的要著。徐靈胎謂“小柴胡湯之妙在人參”,確是見道之語。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註:見麻黃湯條。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太陽傷寒或中風,均常於五、六日時傳入半表半里而發少陽病。往來寒熱,即指寒往則熱來,熱往則寒來,寒和熱交替出現的樣子。胸脅苦滿,即胸脅甚滿之意。嘿同默,嘿嘿不欲飲食,即精神鬱悶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心煩喜嘔,謂心中煩躁而且欲嘔,或邪熱較輕則但胸中煩而心不煩,胃中無飲並亦不嘔。或乾於胃則渴,或乾於腸則腹中痛,或乾於肝脾則脅下痞硬,或乾於心腎則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裡故不渴、表還未罷而身微熱,或乾於肺則咳,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四者,為小柴胡湯的主證,或以下均屬不定的客證,主證治則客證自已,故無論客證如何,均宜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97條:血弱、氣盡、膜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註:傷寒病初作,則邪氣交爭於骨肉,此即太陽病在表的一段病理過程,若精氣已不足拒邪於外,則退而衛於內,以是體表的血弱氣盡、腠理遂開,邪因乘虛進入半表半里,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因而胸脅苦滿,這就進入少陽病的病理階段了。正邪分爭,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進邪退,病近於表則惡寒;邪進正退,病近於裡則惡熱。邪熱鬱結胸脅,故嘿嘿不欲飲食。胸脅之處,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腸,故謂臟腑相連。熱激裡飲則腹痛,胸脅在腹上,因謂邪高痛下。上邪下飲,故使嘔也,宜小柴湯主之。若服小柴胡湯上證解而消渴者,則又轉屬陽明病了,應依治陽明病的方法隨證治之。
按:此承上條,進一步闡明病之所以傳入少陽和其發作柴胡證的原因,由此可見小柴胡湯為病始傳少陽的主治方。
《傷寒論》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傷寒四五日常為病傳少陽的時期。身熱惡風為太陽病還未罷。脖子兩側為頸,後則為項。頸強屬少陽,項強屬太陽,脅下滿為少陽柴胡證。手足溫而渴屬陽明。此三陽並病,宜以小柴胡湯主之。
按:少陽病不可發汗或吐下,故三陽並病則取治少陽,此亦定法。外感此證多有,依據經驗,口舌乾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湯為宜,多試皆驗。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見小建中湯條。
《傷寒論》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註:無論傷寒或中風,若已傳少陽而有柴胡證,但見其四證中的一證,便可與小柴胡,不必諸證俱備。蒸蒸而振,謂先蒸蒸覺熱,隨即振栗惡寒的樣子。凡小柴胡湯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未因誤下而罷者,宜還與小柴胡湯,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後即發熱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傳少陽,柴胡證往往四證不備,醫者不知用小柴胡湯,因使風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學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解,即所謂戰汗,亦一種嗔眩狀態,久病或誤治後,病實人虛,藥如中病,往往發作嗔眩,不可不知。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註: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寬快的痞塞感。
太陽病經過十餘日,本已傳少陽而有柴胡證;醫未與柴胡湯而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若柴胡證未罷而還在,宜先與小柴胡湯。若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此由於連續誤下,病已半陷於裡,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湯下之即愈。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註:太陽傷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為少陽柴胡證。日晡所發熱為陽明里實證。此屬少陽陽明並病,本大柴胡湯證,如與大柴胡湯下之,里外當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醫以其他丸藥下之,乃非法誤治之過。今潮熱仍裡實,但以微利,故宜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其外,而後再與柴胡加芒硝湯兼攻其里。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湯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陽證,不要以為是解太陽在表的證。
《傷寒論》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註:婦人患太陽中風證。於七八日時,又續得往來寒熱發作有時,而正來潮的月經適於此時而中斷,此為邪熱乘往來之虛而內入血室,經血即熱而中斷,故使寒熱如瘧狀而發作有時,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熱入血室為證不一,若本條之寒熱如瘧狀發作有時,為小柴胡湯證,故以小柴胡湯主之。但不要以為小柴胡湯即熱入血室的專用方,用其他的方藥也可治熱入血室,今介紹治驗一例可供參考。
1940年夏,友人徐某一日來告,謂其愛人病在垂危,在家看護十數日,已備後事,並邀往一診。當時患者言行如狂,身熱汗出,脈弦數急,煩無暫安時。據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經來而突然中止,症狀轉劇,脈證合參知此為少陽陽明合病兼挾瘀血,發為熱入血室之證,當與大柴胡湯與桃核承氣湯合方加生石膏,與之服後,遂愈。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註:見大陷胸湯方證。
《傷寒論》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註:陽明病,雖發潮熱,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尤其胸脅滿不去,則柴胡湯證還在,故以小柴胡湯主之。
按:本條所論亦少陽陽明並病之屬。日本湯本求真於《皇漢醫學》中謂:「以餘之實驗,則本方不特限於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亞急性、慢性胃腸卡答兒,尤以小兒之疫痢,消化不良證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時宜加芍藥;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時,宜加大黃;有口舌乾燥、發熱、煩渴等證時,當加石膏。蓋餘根據本條及下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及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白虎湯諸條,潛心精思,綜合玩索而得之者也。」此說甚佳,頗能發揮古方之用。胡老小女六歲時患中毒性痢疾,高燒40度,住院輸液、用西藥治療,高燒不退、令轉傳染病院。時已過夜半,無法叫車,乃負之歸家,與大柴胡加石膏湯,隔天即愈。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湯,治一重篤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藥而愈,今並附此以供參考。
《傷寒論》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註:陽明病,雖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黃,熱還未盡入裡。脅下硬滿而嘔,更是柴胡之證,此亦少陽陽明並病,故可與小柴胡通其上焦,則津液得下,胃氣自和。上下既通,表裡氣暢,故身當瀨然汗出而解。
《傷寒論》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嘩,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囉者,不治。
註:弦為少陽脈,浮為太陽脈,大為陽明脈。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屬少陽證;鼻幹屬陽明證;不得汗屬太陽證;嗜臥屬少陽證;一身面目黑黃、小便難為黃疸病,有潮熱、時時蓕屬陽明證;耳前後腫屬少陽證。據以上的脈證,顯系三陽合病而併發黃疸和腹水。刺之小差,謂經過針刺治療證稍減輕。病過十日而脈仍續浮者,可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無餘證者,可與麻黃湯。若上之腹水證,雖利其小便而終不尿,腹仍滿,並加噠逆不已,則胃氣已敗,故謂不治。
按:本條似述黃疸併發腹水而現三陽合病的重證,與小柴胡湯固無不可,但麻黃湯之用,殊難理解,其中必有錯簡,故於麻黃湯刪去此條。實踐證明,黃疸型肝炎併發腹水者,確實有預後不良,謂為不治並非虛言。
《傷寒論》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註:本因太陽病不解而轉入少陽者,則一般常現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的小柴胡湯證,若還未經吐、下等誤治,即便脈沉緊而有里實象者,與小柴胡湯即治。若已吐、下、發汗、溫針等誤治因而發譫語者,柴胡證已罷,則已成誤治的壞病,宜詳審其所犯何逆,以適當的方法治之。
《傷寒論》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嘔吐而且發熱者,宜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394條: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實者,以下解之。
註:傷寒病癒後,因不善攝生,而又發燒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湯主之。但脈浮者,為病在表,則宜汗以解之。脈沈實者,為有宿食,則宜下以解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21條:諸黃,腹痛而嘔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腹痛而嘔為柴胡湯證。諸黃疸病若腹痛而嘔者,當然宜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第l條: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於是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註:痙、鬱冒、大便難,為新產婦人所常見的三種病,這是由於新產血虛、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虛,再被外邪,故會病痙。新產亡血復汗再寒飲,故令鬱冒;亡津液、胃中燥,故大便難。
鬱冒,即昏冒不省,俗謂新產血暈,實即今所謂腦貧血的證候。其脈微弱,為血虛之應,胃中有飲故嘔不能食;津液不下故大便反堅而但頭汗出。血虛飲逆則四肢厥冷,厥冷者,同時也必鬱冒。大便堅,嘔不能食,為柴胡湯證,故以小柴胡湯主之。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暗示鬱冒本虛,服小柴胡湯後當戰汗而解。
服小柴胡湯後,病即解而能食。若七八日後又發燒者,此為胃中實,宜以大承氣湯主之。
按:新產婦人,由於亡血多汗,易感冒,常有痙、鬱冒、大便難三種病的發作。首段即說明三者所以出現的道理。二段似專論鬱冒的證治,其實是承首段概括三病的治法,只以三證中鬱冒為主,因特著重說明其發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湯後必致嗆眩戰汗而解的理由。文中雖未明言痙,但痙即與鬱冒同時存在不可不知。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註:婦人於臨產時以身露被風,因致四肢苦煩熱而頭痛者,可與小柴胡湯,若頭不痛而但四肢苦煩熱者,三物黃芩湯主之。
按:產後中風,因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煩熱。若兼見頭痛者,與小柴胡湯即解。如頭不痛而但煩熱者,已成勞熱,宜三物黃芩湯主之。虛勞及諸失血後多此證,宜注意。從以上所論看,則小柴胡湯為太陽病初傳少陽的主治方,但其為用並不僅限於此,不論傷寒雜病,凡有其證俱宜用之。
【辨證要點】
1。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2。無論傷寒或中風,有柴胡證,但見四主症中的一症是,不必悉具。
3。太陽病,脈浮細、嗜臥而胸滿脅痛者。
4。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渴者。
5。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如瘧狀者。
6。陽明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7。嘔而發熱者。
8。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
9。傷寒差以後更發熱者。
10。諸黃腹痛而嘔者。
11。婦人產後痙、鬱冒、大便難而嘔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煩而頭痛者。
【附】常用的加味方:
⑴小柴胡加生石膏湯:於小柴胡湯加生石膏45-9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為日常應用的良方,小柴胡湯證而口於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燒不退多現本方證。發燒、不欲食而口苦、頭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設有柴胡證,不可與麻杏甘石湯,宜本方,尤其小兒肺炎更多本方證,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睪丸炎等都有奇效。
⑵小柴胡加桔梗湯;原方加桔梗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湯證咽痛、或排痰困難者。若口舌乾燥,宜更加生石膏。
⑶小柴胡加橘皮湯:原方加橘皮12-24克,治小柴胡湯證而嘩逆、或乾咳頻作者。若口舌乾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難宜更加桔梗。
⑷小柴胡加芍藥湯:原方加芍藥10-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湯證而腹攣痛者。
⑸小柴胡加吳萸湯:原方加吳萸1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即小柴胡湯與吳茱萸湯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
⑹小柴胡加苓術湯:原方加茯苓、蒼術各10公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湯證大便溏、或身浮腫而小便不利者。
⑺小柴胡加丹參茵陳湯:原方加丹參15-30克,茵陳18克。治小柴胡湯證胸脅滿煩、小便黃赤者。肝炎患者常見本方證,小兒尤多。
【驗案】孔某,男性,2歲,1965年l月24日初診。感冒發燒十日不愈,仍咳嗽,痰盛而喘,呼吸困難,腹脹,便溏,手足心熱,已用青黴素、氨茶鹼、四環素及中藥湯藥治療均不效,而找胡老診治。苔白膩,脈弦數。證屬三陽合病,又兼挾痰濕,治以清解三陽,兼祛痰濕,與小柴胡加生石膏合半夏厚朴湯:
柴胡24克,半夏12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厚朴l0克,蘇子10克,茯苓12克結果
:上藥水煎兩次得200毫升,頻頻餵飲,約一天半服完。藥後漐漐汗出,熱退身涼。咳減喘已。腹脹已,繼給半夏厚樸湯二劑,咳也自止。
二、柴胡加芒硝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黃芩9克,人參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薑9克,大棗(擘)4枚,芒硝12克
【用法】先以水煮柴胡湯,湯成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溫服。
【方解】於小柴胡湯加除熱通便的芒硝,故治小柴胡湯證裡有熱而大便難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註:見小柴胡湯方證。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裡有熱而大便難者。
【驗案】李某,男,65歲,病歷號95114,1965年5月24日初診。左胸不適,灼熱感,胸悶氣短,活動後明顯,阜外醫院診斷為心肌梗塞,經住院治療1月,度過危險期,但胸悶等症狀不見好轉,因請中醫會診,近症:左胸灼熱,憋氣,時頭脹,寒熱往來,口腔上部腫疼,心下痞滿、口苦咽乾,納差,大便乾結,失眠,苔黃,脈弦細。證屬少陽陽明合病,為小柴胡加芒硝湯的適應證:
柴胡18克,黃芩10克,半夏15克,黨參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4枚,芒硝15公克(分衝),梔子10公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諸症好轉。因感冒咳嗽來診。與半夏厚樸湯加瓜萎治之遂安。
三、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人參9克,黃芩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栝蔞根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小柴胡湯去逐飲止嘔的半夏,而加潤燥解渴的瓜蔞根,故治小柴胡湯證不嘔而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瘧疾》附方(二);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註:瘧疾津液枯燥發渴者,宜以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主之。勞瘧指瘧久不愈,其人瘦弱虛乏,有似虛勞者,本方亦主之。
按:栝蔞根所主之渴,為由於津液枯燥所致,即所謂虛熱證,故常伴有疲勞倦怠證候,與石膏所主之煩渴不同,凡小柴胡湯不嘔而渴、困倦乏力者,即可用之。不必限於治瘧。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方證不嘔而渴明顯者。
四、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桂枝10克,乾薑9克,花粉12克,黃芩l0克,牡蠣10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
。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的變劑。黃芩苦寒,伍乾薑之辛溫以理微結。栝蔞根之潤得牡蠣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治氣沖並兼外。人參補中、大棗壅滿均非微結所宜,故去之。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氣上沖有微結或外不和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註:傷寒五六日,雖已發汗,病不解則常轉入少陽柴胡湯證。醫不詳查,而復下之,因使邪熱內陷,雖胸脅滿未去,但已微結。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虛少、熱更傷津致燥,故渴而不嘔。氣衝於上,故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為柴胡證還未解,宜以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按:此微結是對大陷胸湯證說的。即是說此結輕微,與大陷胸湯證結如石硬者顯異。
《金匱要略‧瘧疾》附方(三):柴胡桂薑湯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效。
註:當瘧疾發作時,若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則惡寒,瘧疾發作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機。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試看方後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癒的注語可徵。不過只憑寒多熱少而用本方,則與牝瘧諸方的應用難以區別,其中可能有錯簡,用時仍宜參照上條所論為妥。同學張秋水於江西時治療瘧疾,慣用本方隨證加減治之,無不應手取效。雖謂服一劑如神之說似屬誇張,但其有效性確可證信。依據經驗,久久不癒的無名低燒,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機會,宜注意。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而見口乾渴明顯,但嘔不明顯,心下微結、氣上沖或外不和者。
【驗案】胡某,男性,14歲,病歷號177285,1965年10月18日初診。四年前曾患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西藥治療黃退,但食納不佳,肝功時有波動,時頭暈目眩。近一年來大約每半月有一次癲癇發作,發作時先覺氣上沖咽,旋即四肢抽搐,繼則牙關緊閉,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經常服用西藥鎮靜藥,但仍每半月發作一次,常感乏力,每發作過後尤為明顯,因食慾不振而現身體瘦弱,舌淨無苔,脈弦微數。證屬邪鬱少陽,寒飲上犯、治以疏解少陽,溫化寒飲。與柴胡桂枝乾薑湯合當歸芍藥散。
柴胡12克,黃芩10克,花粉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龍白各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薑10克,蒼術10克,茯苓10克,澤瀉15克,炙甘草9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食納好轉,他症如前,繼服六劑頭暈好轉,未發癲癇,又服一周力氣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損,服一月也未見癲癇發作。又服一月停藥觀察也未見發作。
五、柴胡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12克,半夏10克,黃芩、人參、桂枝、芍藥、生薑各5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湯,故治二方證的合併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註:支節煩痛,即四肢關節痛甚的意思。心下支結,支為側之意,即心下兩側有結滯不快感,為胸脅苦滿的輕微者。
傷寒六七日,以傳少陽為常,又以治用柴胡湯為常,今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則太陽病證未已。但微嘔、心下支結,則柴胡湯證已顯。外證未去者,暗示傷寒已發汗而桂枝湯的外證還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湯主之。
按:太陽病轉屬少陽柴胡證,外證未去則與柴胡桂枝湯。假設表證未去,當然亦有用柴胡、麻黃的合方機會,不過依據經驗則以柴胡與葛根湯合用的機會較多。外感重證往往於發病之初即常見柴胡葛根湯方證。可見太少並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機會。無論柴胡桂枝湯,或柴胡葛根湯,若口舌乾燥者,均宜加石膏。又由於本條有支節煩疼之治,則本方可用於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氣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註: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與桂枝湯證同時並見者。
【驗案】岩某,女性,34歲,病歷號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診。三天前感冒經水適來,因致寒熱往來,身體疼痛,口苦咽乾,微嘔,微惡風寒,在本國使館以西藥治療不效而求中醫會診。苔薄白,脈弦細。證屬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陽兼以解表,與柴胡桂枝湯:
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半夏l0克,黃芩10克,大棗4枚,黨參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證已,月經已淨。
六、大柴胡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黃芩10克,芍藥10克,半夏12克,生薑12克,枳實12克,大棗4枚,大黃6克【用法】水煎溫
服。
【方解】病初傳少陽,勢須人參補中益氣,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於外。但已並於陽明,則須大黃兼攻裡,人參之補,甘草之緩;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實以治心下堅,加芍藥以治腹滿痛,故此治小柴胡湯證而裡實心下堅、腹滿痛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註:見小柴胡湯方。
按:大柴胡湯證之嘔和煩,除柴胡證外,還有里實熱壅的成分,故與小柴胡湯不同,而見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等。
《傷寒論》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註:傷寒證,雖發汗汗出而發熱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劇甚者,外感發汗、汗出而發熱不解,大多現小柴胡加石膏湯證,或本方證,或本方加石膏湯證。又由於本條的發燒嘔吐下利之治,則本方有用於急性胃腸炎、膽道感染、膽囊炎、痢疾等的機會。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註:見大陷胸湯方證。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氣宿食病》第12條: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註:按之心下滿且痛,此為裡實,宜以大柴胡湯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滿痛,皆心下急的一類,為應用本方的要徵,宜記。
外感表解而燒不退,有柴胡證,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湯。若大便乾,舌苔黃,已非上方所能治。與本方有捷效。曾治一患者,住某醫院高燒五十餘日,西醫用盡退燒方法不解。請各院院會診,多疑為癌變,最後邀胡老往診,其人嘔不能食,胸脅滿,心下痞,大便難,脈弦有力,與本方一劑燒退,三劑痊癒出院。此證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參考。
【辨證要點】胸脅苦滿、口苦咽乾、心下急,裡實者。
【驗案】康某,男性,36歲,病歷號143153,1964年4月29日初診。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氣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終未離氨茶鹼。半年來多服補肺益腎之劑,證反有增無減。近日氣喘發作,晝輕夜重,倚息不得臥,伴隨胸悶腹滿,口乾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脈沉緩。證屬少陽陽明合病,兼挾瘀血而現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故與之:柴胡12克,黃芩10克,生薑10克,枳實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棗4枚,大黃6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0克
結果:上藥服二劑,諸證減輕。三劑後大便通暢,氣喘未作,停用氨茶鹼等。但因仍有口乾,原方再進三劑遂愈。經兩年半追蹤未復發。
七、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12克,龍骨、黃芩、生薑、鉛丹、人參、桂枝、茯苓各3克,半夏10克,大黃6克,牡蠣5克,大棗2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小柴胡湯去甘草,而加治氣沖的桂枝,利尿的茯苓,瀉下的大黃,和鎮靜安神的龍骨、牡蠣、鉛丹,故治小柴胡湯證氣沖心悸、二便不利、而煩驚不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註:傷寒八九日,已傳少陽,醫誤下之,雖胸滿為柴胡證還未罷。濕熱上結,故煩驚而小便不利。胃不和,故譫語。水氣外溢,故一身盡重而不可轉側,因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傷寒論》少陽篇有「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本條所述為誤下少陽柴胡證甚明。又由於煩驚譫語之治,則本方有用於狂癲癇的機會。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見氣沖心悸、二便不利、煩驚不安者。
【驗案】關某,男性,28歲,某部隊幹部,1965年10月18日初診。原有肝大、肝功不正常。近半年來,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自語不休,語無倫次,口苦欲飲冷,頭痛頭暈欲嘔,胸悶身癢,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黃膩,脈弦數有力,證屬邪居少陽而致心煩神不安,治以和解少陽,佐以安神定志,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柴胡12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黨參6克,桂枝6克,生薑6克,茯苓10克,大黃3克,大棗3枚,生鐵落15克
結果:服三劑,已能入睡,精神好轉,已不欲嘔,但心下堵悶,繼服9劑,精神基本好轉。
八、四逆散方
【方劑組成】柴胡、芍藥、枳實、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搗篩白飲和服3克,日三服。(今用上藥各10克,水煎溫服。)
【方解】柴胡枳實芍藥均屬行氣解熱藥,但柴胡主胸脅苦滿,枳實主心下堅滿,芍藥主腹攣痛。另以甘草和諸藥而緩急迫,故此治熱壅氣鬱、胸脅苦滿、心下痞塞、腹攣痛而急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8條: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註:熱壅氣鬱,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於肺也;或悸者,波及於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於腎也;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波及於胃腸也,宜四逆散主之。
按:木條所述明明是少陽病證,而冠之以少陰病者,可有以下二義:(一)原本少陰病,今傳入半表半里而轉屬少陽也; (二)由於熱雍氣鬱,血行受阻,因致脈微細、四逆、形似少陰病的外觀,因以少陰病冠之,教人加意鑑別也。不過驗之實踐,四逆見本方證者甚少,故本方的應用,不必限於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湯證、不嘔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於本條所述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之治,則痢疾有用本方的機會甚明,宜注意。
【辨證要點】胸脅苦滿、或腹痛、大便溏洩者。
【驗案】薛某,男性。38歲,病歷號142785,1965年10月13日初診。患陽萎不舉已兩年,服滋補之品甚多,不見效應。常有胸悶太息,少腹拘攣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軟,精神不佳,小勞則兩眼發酸,視物昏花,苔白微黃,脈弦細。證屬氣鬱血瘀,宗筋失養,治以疏氣行血,與四逆散加味: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實12克,生牡蠣15克,生龍骨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4枚,川芎6克
結果:上藥連進九劑,諸證均減,陽事已舉,但尚不堅。上方加川附子6克、蒼術10公克,又服六劑而痊癒。
【方劑組成】柴胡24克,黃芩9克,人參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薑9克,大棗(擘)4枚【用法】水煎溫服
。
【方解】柴胡苦平,《神農本草經》謂: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可見是一疏氣行滯的解熱藥,而有治胸脅苦滿的特能,方中用為主藥,佐以黃芩除熱止煩,半夏生薑逐飲止嘔,複以人參、大棗、甘草補胃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傳入少陽,主要是胃氣失振、氣血外卻。補中滋液,實是此時祛邪的要著。徐靈胎謂“小柴胡湯之妙在人參”,確是見道之語。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註:見麻黃湯條。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太陽傷寒或中風,均常於五、六日時傳入半表半里而發少陽病。往來寒熱,即指寒往則熱來,熱往則寒來,寒和熱交替出現的樣子。胸脅苦滿,即胸脅甚滿之意。嘿同默,嘿嘿不欲飲食,即精神鬱悶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心煩喜嘔,謂心中煩躁而且欲嘔,或邪熱較輕則但胸中煩而心不煩,胃中無飲並亦不嘔。或乾於胃則渴,或乾於腸則腹中痛,或乾於肝脾則脅下痞硬,或乾於心腎則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裡故不渴、表還未罷而身微熱,或乾於肺則咳,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四者,為小柴胡湯的主證,或以下均屬不定的客證,主證治則客證自已,故無論客證如何,均宜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97條:血弱、氣盡、膜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註:傷寒病初作,則邪氣交爭於骨肉,此即太陽病在表的一段病理過程,若精氣已不足拒邪於外,則退而衛於內,以是體表的血弱氣盡、腠理遂開,邪因乘虛進入半表半里,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因而胸脅苦滿,這就進入少陽病的病理階段了。正邪分爭,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進邪退,病近於表則惡寒;邪進正退,病近於裡則惡熱。邪熱鬱結胸脅,故嘿嘿不欲飲食。胸脅之處,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腸,故謂臟腑相連。熱激裡飲則腹痛,胸脅在腹上,因謂邪高痛下。上邪下飲,故使嘔也,宜小柴湯主之。若服小柴胡湯上證解而消渴者,則又轉屬陽明病了,應依治陽明病的方法隨證治之。
按:此承上條,進一步闡明病之所以傳入少陽和其發作柴胡證的原因,由此可見小柴胡湯為病始傳少陽的主治方。
《傷寒論》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傷寒四五日常為病傳少陽的時期。身熱惡風為太陽病還未罷。脖子兩側為頸,後則為項。頸強屬少陽,項強屬太陽,脅下滿為少陽柴胡證。手足溫而渴屬陽明。此三陽並病,宜以小柴胡湯主之。
按:少陽病不可發汗或吐下,故三陽並病則取治少陽,此亦定法。外感此證多有,依據經驗,口舌乾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湯為宜,多試皆驗。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見小建中湯條。
《傷寒論》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註:無論傷寒或中風,若已傳少陽而有柴胡證,但見其四證中的一證,便可與小柴胡,不必諸證俱備。蒸蒸而振,謂先蒸蒸覺熱,隨即振栗惡寒的樣子。凡小柴胡湯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未因誤下而罷者,宜還與小柴胡湯,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後即發熱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傳少陽,柴胡證往往四證不備,醫者不知用小柴胡湯,因使風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學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解,即所謂戰汗,亦一種嗔眩狀態,久病或誤治後,病實人虛,藥如中病,往往發作嗔眩,不可不知。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註: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寬快的痞塞感。
太陽病經過十餘日,本已傳少陽而有柴胡證;醫未與柴胡湯而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若柴胡證未罷而還在,宜先與小柴胡湯。若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此由於連續誤下,病已半陷於裡,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湯下之即愈。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註:太陽傷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為少陽柴胡證。日晡所發熱為陽明里實證。此屬少陽陽明並病,本大柴胡湯證,如與大柴胡湯下之,里外當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醫以其他丸藥下之,乃非法誤治之過。今潮熱仍裡實,但以微利,故宜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其外,而後再與柴胡加芒硝湯兼攻其里。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湯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陽證,不要以為是解太陽在表的證。
《傷寒論》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註:婦人患太陽中風證。於七八日時,又續得往來寒熱發作有時,而正來潮的月經適於此時而中斷,此為邪熱乘往來之虛而內入血室,經血即熱而中斷,故使寒熱如瘧狀而發作有時,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熱入血室為證不一,若本條之寒熱如瘧狀發作有時,為小柴胡湯證,故以小柴胡湯主之。但不要以為小柴胡湯即熱入血室的專用方,用其他的方藥也可治熱入血室,今介紹治驗一例可供參考。
1940年夏,友人徐某一日來告,謂其愛人病在垂危,在家看護十數日,已備後事,並邀往一診。當時患者言行如狂,身熱汗出,脈弦數急,煩無暫安時。據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經來而突然中止,症狀轉劇,脈證合參知此為少陽陽明合病兼挾瘀血,發為熱入血室之證,當與大柴胡湯與桃核承氣湯合方加生石膏,與之服後,遂愈。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註:見大陷胸湯方證。
《傷寒論》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註:陽明病,雖發潮熱,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尤其胸脅滿不去,則柴胡湯證還在,故以小柴胡湯主之。
按:本條所論亦少陽陽明並病之屬。日本湯本求真於《皇漢醫學》中謂:「以餘之實驗,則本方不特限於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亞急性、慢性胃腸卡答兒,尤以小兒之疫痢,消化不良證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時宜加芍藥;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時,宜加大黃;有口舌乾燥、發熱、煩渴等證時,當加石膏。蓋餘根據本條及下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及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白虎湯諸條,潛心精思,綜合玩索而得之者也。」此說甚佳,頗能發揮古方之用。胡老小女六歲時患中毒性痢疾,高燒40度,住院輸液、用西藥治療,高燒不退、令轉傳染病院。時已過夜半,無法叫車,乃負之歸家,與大柴胡加石膏湯,隔天即愈。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湯,治一重篤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藥而愈,今並附此以供參考。
《傷寒論》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註:陽明病,雖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黃,熱還未盡入裡。脅下硬滿而嘔,更是柴胡之證,此亦少陽陽明並病,故可與小柴胡通其上焦,則津液得下,胃氣自和。上下既通,表裡氣暢,故身當瀨然汗出而解。
《傷寒論》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嘩,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囉者,不治。
註:弦為少陽脈,浮為太陽脈,大為陽明脈。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屬少陽證;鼻幹屬陽明證;不得汗屬太陽證;嗜臥屬少陽證;一身面目黑黃、小便難為黃疸病,有潮熱、時時蓕屬陽明證;耳前後腫屬少陽證。據以上的脈證,顯系三陽合病而併發黃疸和腹水。刺之小差,謂經過針刺治療證稍減輕。病過十日而脈仍續浮者,可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無餘證者,可與麻黃湯。若上之腹水證,雖利其小便而終不尿,腹仍滿,並加噠逆不已,則胃氣已敗,故謂不治。
按:本條似述黃疸併發腹水而現三陽合病的重證,與小柴胡湯固無不可,但麻黃湯之用,殊難理解,其中必有錯簡,故於麻黃湯刪去此條。實踐證明,黃疸型肝炎併發腹水者,確實有預後不良,謂為不治並非虛言。
《傷寒論》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註:本因太陽病不解而轉入少陽者,則一般常現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的小柴胡湯證,若還未經吐、下等誤治,即便脈沉緊而有里實象者,與小柴胡湯即治。若已吐、下、發汗、溫針等誤治因而發譫語者,柴胡證已罷,則已成誤治的壞病,宜詳審其所犯何逆,以適當的方法治之。
《傷寒論》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嘔吐而且發熱者,宜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394條: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實者,以下解之。
註:傷寒病癒後,因不善攝生,而又發燒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湯主之。但脈浮者,為病在表,則宜汗以解之。脈沈實者,為有宿食,則宜下以解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21條:諸黃,腹痛而嘔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腹痛而嘔為柴胡湯證。諸黃疸病若腹痛而嘔者,當然宜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第l條: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於是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註:痙、鬱冒、大便難,為新產婦人所常見的三種病,這是由於新產血虛、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虛,再被外邪,故會病痙。新產亡血復汗再寒飲,故令鬱冒;亡津液、胃中燥,故大便難。
鬱冒,即昏冒不省,俗謂新產血暈,實即今所謂腦貧血的證候。其脈微弱,為血虛之應,胃中有飲故嘔不能食;津液不下故大便反堅而但頭汗出。血虛飲逆則四肢厥冷,厥冷者,同時也必鬱冒。大便堅,嘔不能食,為柴胡湯證,故以小柴胡湯主之。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暗示鬱冒本虛,服小柴胡湯後當戰汗而解。
服小柴胡湯後,病即解而能食。若七八日後又發燒者,此為胃中實,宜以大承氣湯主之。
按:新產婦人,由於亡血多汗,易感冒,常有痙、鬱冒、大便難三種病的發作。首段即說明三者所以出現的道理。二段似專論鬱冒的證治,其實是承首段概括三病的治法,只以三證中鬱冒為主,因特著重說明其發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湯後必致嗆眩戰汗而解的理由。文中雖未明言痙,但痙即與鬱冒同時存在不可不知。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註:婦人於臨產時以身露被風,因致四肢苦煩熱而頭痛者,可與小柴胡湯,若頭不痛而但四肢苦煩熱者,三物黃芩湯主之。
按:產後中風,因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煩熱。若兼見頭痛者,與小柴胡湯即解。如頭不痛而但煩熱者,已成勞熱,宜三物黃芩湯主之。虛勞及諸失血後多此證,宜注意。從以上所論看,則小柴胡湯為太陽病初傳少陽的主治方,但其為用並不僅限於此,不論傷寒雜病,凡有其證俱宜用之。
【辨證要點】
1。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2。無論傷寒或中風,有柴胡證,但見四主症中的一症是,不必悉具。
3。太陽病,脈浮細、嗜臥而胸滿脅痛者。
4。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渴者。
5。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如瘧狀者。
6。陽明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7。嘔而發熱者。
8。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
9。傷寒差以後更發熱者。
10。諸黃腹痛而嘔者。
11。婦人產後痙、鬱冒、大便難而嘔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煩而頭痛者。
【附】常用的加味方:
⑴小柴胡加生石膏湯:於小柴胡湯加生石膏45-9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為日常應用的良方,小柴胡湯證而口於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燒不退多現本方證。發燒、不欲食而口苦、頭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設有柴胡證,不可與麻杏甘石湯,宜本方,尤其小兒肺炎更多本方證,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睪丸炎等都有奇效。
⑵小柴胡加桔梗湯;原方加桔梗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湯證咽痛、或排痰困難者。若口舌乾燥,宜更加生石膏。
⑶小柴胡加橘皮湯:原方加橘皮12-24克,治小柴胡湯證而嘩逆、或乾咳頻作者。若口舌乾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難宜更加桔梗。
⑷小柴胡加芍藥湯:原方加芍藥10-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湯證而腹攣痛者。
⑸小柴胡加吳萸湯:原方加吳萸1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即小柴胡湯與吳茱萸湯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
⑹小柴胡加苓術湯:原方加茯苓、蒼術各10公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湯證大便溏、或身浮腫而小便不利者。
⑺小柴胡加丹參茵陳湯:原方加丹參15-30克,茵陳18克。治小柴胡湯證胸脅滿煩、小便黃赤者。肝炎患者常見本方證,小兒尤多。
【驗案】孔某,男性,2歲,1965年l月24日初診。感冒發燒十日不愈,仍咳嗽,痰盛而喘,呼吸困難,腹脹,便溏,手足心熱,已用青黴素、氨茶鹼、四環素及中藥湯藥治療均不效,而找胡老診治。苔白膩,脈弦數。證屬三陽合病,又兼挾痰濕,治以清解三陽,兼祛痰濕,與小柴胡加生石膏合半夏厚朴湯:
柴胡24克,半夏12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厚朴l0克,蘇子10克,茯苓12克結果
:上藥水煎兩次得200毫升,頻頻餵飲,約一天半服完。藥後漐漐汗出,熱退身涼。咳減喘已。腹脹已,繼給半夏厚樸湯二劑,咳也自止。
二、柴胡加芒硝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黃芩9克,人參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薑9克,大棗(擘)4枚,芒硝12克
【用法】先以水煮柴胡湯,湯成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溫服。
【方解】於小柴胡湯加除熱通便的芒硝,故治小柴胡湯證裡有熱而大便難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註:見小柴胡湯方證。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裡有熱而大便難者。
【驗案】李某,男,65歲,病歷號95114,1965年5月24日初診。左胸不適,灼熱感,胸悶氣短,活動後明顯,阜外醫院診斷為心肌梗塞,經住院治療1月,度過危險期,但胸悶等症狀不見好轉,因請中醫會診,近症:左胸灼熱,憋氣,時頭脹,寒熱往來,口腔上部腫疼,心下痞滿、口苦咽乾,納差,大便乾結,失眠,苔黃,脈弦細。證屬少陽陽明合病,為小柴胡加芒硝湯的適應證:
柴胡18克,黃芩10克,半夏15克,黨參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4枚,芒硝15公克(分衝),梔子10公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諸症好轉。因感冒咳嗽來診。與半夏厚樸湯加瓜萎治之遂安。
三、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人參9克,黃芩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栝蔞根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小柴胡湯去逐飲止嘔的半夏,而加潤燥解渴的瓜蔞根,故治小柴胡湯證不嘔而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瘧疾》附方(二);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註:瘧疾津液枯燥發渴者,宜以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主之。勞瘧指瘧久不愈,其人瘦弱虛乏,有似虛勞者,本方亦主之。
按:栝蔞根所主之渴,為由於津液枯燥所致,即所謂虛熱證,故常伴有疲勞倦怠證候,與石膏所主之煩渴不同,凡小柴胡湯不嘔而渴、困倦乏力者,即可用之。不必限於治瘧。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方證不嘔而渴明顯者。
四、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桂枝10克,乾薑9克,花粉12克,黃芩l0克,牡蠣10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溫服
。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的變劑。黃芩苦寒,伍乾薑之辛溫以理微結。栝蔞根之潤得牡蠣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治氣沖並兼外。人參補中、大棗壅滿均非微結所宜,故去之。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氣上沖有微結或外不和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註:傷寒五六日,雖已發汗,病不解則常轉入少陽柴胡湯證。醫不詳查,而復下之,因使邪熱內陷,雖胸脅滿未去,但已微結。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虛少、熱更傷津致燥,故渴而不嘔。氣衝於上,故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為柴胡證還未解,宜以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按:此微結是對大陷胸湯證說的。即是說此結輕微,與大陷胸湯證結如石硬者顯異。
《金匱要略‧瘧疾》附方(三):柴胡桂薑湯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效。
註:當瘧疾發作時,若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則惡寒,瘧疾發作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機。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試看方後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癒的注語可徵。不過只憑寒多熱少而用本方,則與牝瘧諸方的應用難以區別,其中可能有錯簡,用時仍宜參照上條所論為妥。同學張秋水於江西時治療瘧疾,慣用本方隨證加減治之,無不應手取效。雖謂服一劑如神之說似屬誇張,但其有效性確可證信。依據經驗,久久不癒的無名低燒,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機會,宜注意。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而見口乾渴明顯,但嘔不明顯,心下微結、氣上沖或外不和者。
【驗案】胡某,男性,14歲,病歷號177285,1965年10月18日初診。四年前曾患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西藥治療黃退,但食納不佳,肝功時有波動,時頭暈目眩。近一年來大約每半月有一次癲癇發作,發作時先覺氣上沖咽,旋即四肢抽搐,繼則牙關緊閉,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經常服用西藥鎮靜藥,但仍每半月發作一次,常感乏力,每發作過後尤為明顯,因食慾不振而現身體瘦弱,舌淨無苔,脈弦微數。證屬邪鬱少陽,寒飲上犯、治以疏解少陽,溫化寒飲。與柴胡桂枝乾薑湯合當歸芍藥散。
柴胡12克,黃芩10克,花粉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龍白各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薑10克,蒼術10克,茯苓10克,澤瀉15克,炙甘草9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食納好轉,他症如前,繼服六劑頭暈好轉,未發癲癇,又服一周力氣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損,服一月也未見癲癇發作。又服一月停藥觀察也未見發作。
五、柴胡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12克,半夏10克,黃芩、人參、桂枝、芍藥、生薑各5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湯,故治二方證的合併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註:支節煩痛,即四肢關節痛甚的意思。心下支結,支為側之意,即心下兩側有結滯不快感,為胸脅苦滿的輕微者。
傷寒六七日,以傳少陽為常,又以治用柴胡湯為常,今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則太陽病證未已。但微嘔、心下支結,則柴胡湯證已顯。外證未去者,暗示傷寒已發汗而桂枝湯的外證還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湯主之。
按:太陽病轉屬少陽柴胡證,外證未去則與柴胡桂枝湯。假設表證未去,當然亦有用柴胡、麻黃的合方機會,不過依據經驗則以柴胡與葛根湯合用的機會較多。外感重證往往於發病之初即常見柴胡葛根湯方證。可見太少並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機會。無論柴胡桂枝湯,或柴胡葛根湯,若口舌乾燥者,均宜加石膏。又由於本條有支節煩疼之治,則本方可用於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氣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註: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與桂枝湯證同時並見者。
【驗案】岩某,女性,34歲,病歷號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診。三天前感冒經水適來,因致寒熱往來,身體疼痛,口苦咽乾,微嘔,微惡風寒,在本國使館以西藥治療不效而求中醫會診。苔薄白,脈弦細。證屬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陽兼以解表,與柴胡桂枝湯:
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半夏l0克,黃芩10克,大棗4枚,黨參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證已,月經已淨。
六、大柴胡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24克,黃芩10克,芍藥10克,半夏12克,生薑12克,枳實12克,大棗4枚,大黃6克【用法】水煎溫
服。
【方解】病初傳少陽,勢須人參補中益氣,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於外。但已並於陽明,則須大黃兼攻裡,人參之補,甘草之緩;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實以治心下堅,加芍藥以治腹滿痛,故此治小柴胡湯證而裡實心下堅、腹滿痛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註:見小柴胡湯方。
按:大柴胡湯證之嘔和煩,除柴胡證外,還有里實熱壅的成分,故與小柴胡湯不同,而見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等。
《傷寒論》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註:傷寒證,雖發汗汗出而發熱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劇甚者,外感發汗、汗出而發熱不解,大多現小柴胡加石膏湯證,或本方證,或本方加石膏湯證。又由於本條的發燒嘔吐下利之治,則本方有用於急性胃腸炎、膽道感染、膽囊炎、痢疾等的機會。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註:見大陷胸湯方證。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氣宿食病》第12條: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註:按之心下滿且痛,此為裡實,宜以大柴胡湯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滿痛,皆心下急的一類,為應用本方的要徵,宜記。
外感表解而燒不退,有柴胡證,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湯。若大便乾,舌苔黃,已非上方所能治。與本方有捷效。曾治一患者,住某醫院高燒五十餘日,西醫用盡退燒方法不解。請各院院會診,多疑為癌變,最後邀胡老往診,其人嘔不能食,胸脅滿,心下痞,大便難,脈弦有力,與本方一劑燒退,三劑痊癒出院。此證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參考。
【辨證要點】胸脅苦滿、口苦咽乾、心下急,裡實者。
【驗案】康某,男性,36歲,病歷號143153,1964年4月29日初診。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氣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終未離氨茶鹼。半年來多服補肺益腎之劑,證反有增無減。近日氣喘發作,晝輕夜重,倚息不得臥,伴隨胸悶腹滿,口乾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脈沉緩。證屬少陽陽明合病,兼挾瘀血而現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故與之:柴胡12克,黃芩10克,生薑10克,枳實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棗4枚,大黃6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0克
結果:上藥服二劑,諸證減輕。三劑後大便通暢,氣喘未作,停用氨茶鹼等。但因仍有口乾,原方再進三劑遂愈。經兩年半追蹤未復發。
七、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柴胡12克,龍骨、黃芩、生薑、鉛丹、人參、桂枝、茯苓各3克,半夏10克,大黃6克,牡蠣5克,大棗2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小柴胡湯去甘草,而加治氣沖的桂枝,利尿的茯苓,瀉下的大黃,和鎮靜安神的龍骨、牡蠣、鉛丹,故治小柴胡湯證氣沖心悸、二便不利、而煩驚不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註:傷寒八九日,已傳少陽,醫誤下之,雖胸滿為柴胡證還未罷。濕熱上結,故煩驚而小便不利。胃不和,故譫語。水氣外溢,故一身盡重而不可轉側,因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傷寒論》少陽篇有「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本條所述為誤下少陽柴胡證甚明。又由於煩驚譫語之治,則本方有用於狂癲癇的機會。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見氣沖心悸、二便不利、煩驚不安者。
【驗案】關某,男性,28歲,某部隊幹部,1965年10月18日初診。原有肝大、肝功不正常。近半年來,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自語不休,語無倫次,口苦欲飲冷,頭痛頭暈欲嘔,胸悶身癢,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黃膩,脈弦數有力,證屬邪居少陽而致心煩神不安,治以和解少陽,佐以安神定志,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柴胡12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黨參6克,桂枝6克,生薑6克,茯苓10克,大黃3克,大棗3枚,生鐵落15克
結果:服三劑,已能入睡,精神好轉,已不欲嘔,但心下堵悶,繼服9劑,精神基本好轉。
八、四逆散方
【方劑組成】柴胡、芍藥、枳實、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搗篩白飲和服3克,日三服。(今用上藥各10克,水煎溫服。)
【方解】柴胡枳實芍藥均屬行氣解熱藥,但柴胡主胸脅苦滿,枳實主心下堅滿,芍藥主腹攣痛。另以甘草和諸藥而緩急迫,故此治熱壅氣鬱、胸脅苦滿、心下痞塞、腹攣痛而急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8條: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註:熱壅氣鬱,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於肺也;或悸者,波及於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於腎也;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波及於胃腸也,宜四逆散主之。
按:木條所述明明是少陽病證,而冠之以少陰病者,可有以下二義:(一)原本少陰病,今傳入半表半里而轉屬少陽也; (二)由於熱雍氣鬱,血行受阻,因致脈微細、四逆、形似少陰病的外觀,因以少陰病冠之,教人加意鑑別也。不過驗之實踐,四逆見本方證者甚少,故本方的應用,不必限於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湯證、不嘔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於本條所述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之治,則痢疾有用本方的機會甚明,宜注意。
【辨證要點】胸脅苦滿、或腹痛、大便溏洩者。
【驗案】薛某,男性。38歲,病歷號142785,1965年10月13日初診。患陽萎不舉已兩年,服滋補之品甚多,不見效應。常有胸悶太息,少腹拘攣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軟,精神不佳,小勞則兩眼發酸,視物昏花,苔白微黃,脈弦細。證屬氣鬱血瘀,宗筋失養,治以疏氣行血,與四逆散加味: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實12克,生牡蠣15克,生龍骨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4枚,川芎6克
結果:上藥連進九劑,諸證均減,陽事已舉,但尚不堅。上方加川附子6克、蒼術10公克,又服六劑而痊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