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一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26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十六啊,這一段,就衝著這一節說的。那麼服桂枝湯大汗出之後,這個變症多端啊。那麼由於喪失津液,最容易,津液喪失,陽明內結,也是常有的事。二十六呢就說這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你看這才是脈洪大呢,“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它是由於服桂枝湯,這個都不是錯用藥啊,都不是誤治啊,這就說明,這個表證這個期間是桂枝湯證,那麼服桂枝湯,服桂枝湯不應該大出汗,就是這個護理人員吶沒搞好,大摀大蓋,他是大汗出。這個大汗出啊,這個病絕對不好的,由於喪失津液太厲害,那麼反倒造成胃不和這個裡熱,所以大煩渴不解。這個“大煩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麼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表沒有了,可這個由於津液喪失,它就動了裡熱了。
“大煩渴不解”,煩躁也厲害,渴得也厲害,這時候脈呢洪大,脈洪大是裡熱的情形,所以上邊那個“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是錯的,那麼這也看出來了,那個應該是脈浮。這個裡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參湯證。這張白虎湯證啊,不一定渴。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乾燥,這就可以是白虎湯證。但是津液太傷,他就要渴了。津液傷他渴的時候啊,你必須加人參兼以健胃。這個要是熱,津液傷了,咱們後世就不這麼治了,後世認為這個呀,都得滋陰。究竟是胃氣不復,你這個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湯這個基礎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響胃,所以必須加健胃的東西。咱們現在也說呀,這個人參是補氣的,補氣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蔘這個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這個胃,胃虛有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你吃人參就對頭了,後面有的是加人參的這種方劑,那好理解的。一般對這個白虎湯啊,大家都知道這個石膏是個解渴藥,其實它是除熱藥,它不一定渴,主要的這個(治)渴的是人參,這個我們在這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凡是白虎湯沒有一個說渴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連《金匱要略》帶這個《傷寒論》,是加人參都是渴,“欲飲水數升”啊,“渴欲飲水”啊,象這個「大煩渴」啊,全要加人參,可見這個人參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後世說的補氣呀,古人這個氣分,在他的書上就是津液。這是這一段,服桂枝湯,由於大汗出,那麼上邊說呢,要是脈浮,還在表,可以與桂枝湯,如果“形似瘧”,這個也在表,也在表不過它是桂枝(湯)麻黃(湯)共有的證候。那麼定時發寒熱,這是桂枝湯證,可桂枝湯證呢,它要有汗出的,“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那後頭就有的,這個他不汗出,不汗出呢當然有麻黃湯證,由於桂枝湯證明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它這個麻黃湯少擱,桂枝湯多擱。那麼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方劑,我們要用它,怎麼用呢?我們遇到一個病,是桂枝湯證比較多,麻黃湯證比較少,也需要解表,讓他微汗,可以用這個方子,他只能夠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湯大汗出,還能夠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動了裡熱,而為白虎加人參湯證,就是大煩渴,脈洪大,就是我們方才講的這一節。這個白虎加人參湯這個方劑呢,看後頭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頻缺失)。
但是這個藥確實還得有,煩躁,這個知母去煩躁,那麼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這個石膏更寒了,那麼這個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擱粳米、甘草,這兩個藥啊,它都是甘藥啊,咱們說甘藥補脾嘛,其實那也不光補脾。它這種甘藥啊,尤其這個粳米,咱們這個一般拿這個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種膠粘質,那麼西醫說它這個是種粘滑藥了,甘草也是,這個擱到一起煎,我們吃下去,它能把這個胃使它不吸收,在胃裡頭,它能夠掛一層這個粘滑藥,就起這個作用的,它能保護胃,它對這個知母石膏這麼大苦寒的,對胃沒什麼毛病,所以古人這個藥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擱大量的甘藥。那如果他渴,那麼你光用甘草粳米這個藥,也不足以濟事了,你非擱人參。這個人參它是健胃的,那麼它配合甘草、粳米,那麼這個胃氣才能夠復健起來。這兩個藥去熱,這三個藥健胃生津嘛,所以這個大煩渴,這個津液虧到這麼一個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參不可。
我們一般用呢,當然是,要是不煩渴,只是口舌乾燥,人煩躁,脈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湯,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參。這個藥的這個煎服法,這個書說的還挺好,那麼這五味藥,煮米熟,這個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那麼這個是這種藥它煎的時間都長,它以水一斗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藥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獨這白虎湯它擱一鬥,它就煮長時間。那麼米熟了,這個湯也成了,這時候把渣子去了,溫服一公升,日三服。所以咱們要是對有石膏配伍的這種方劑,那麼也要多用點水,時間要它長一點,咱們現在也常常地把這個石膏單煎,也可以的,先下鍋。
二十六啊,這一段,就衝著這一節說的。那麼服桂枝湯大汗出之後,這個變症多端啊。那麼由於喪失津液,最容易,津液喪失,陽明內結,也是常有的事。二十六呢就說這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你看這才是脈洪大呢,“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它是由於服桂枝湯,這個都不是錯用藥啊,都不是誤治啊,這就說明,這個表證這個期間是桂枝湯證,那麼服桂枝湯,服桂枝湯不應該大出汗,就是這個護理人員吶沒搞好,大摀大蓋,他是大汗出。這個大汗出啊,這個病絕對不好的,由於喪失津液太厲害,那麼反倒造成胃不和這個裡熱,所以大煩渴不解。這個“大煩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麼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表沒有了,可這個由於津液喪失,它就動了裡熱了。
“大煩渴不解”,煩躁也厲害,渴得也厲害,這時候脈呢洪大,脈洪大是裡熱的情形,所以上邊那個“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是錯的,那麼這也看出來了,那個應該是脈浮。這個裡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參湯證。這張白虎湯證啊,不一定渴。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乾燥,這就可以是白虎湯證。但是津液太傷,他就要渴了。津液傷他渴的時候啊,你必須加人參兼以健胃。這個要是熱,津液傷了,咱們後世就不這麼治了,後世認為這個呀,都得滋陰。究竟是胃氣不復,你這個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湯這個基礎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響胃,所以必須加健胃的東西。咱們現在也說呀,這個人參是補氣的,補氣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蔘這個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這個胃,胃虛有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你吃人參就對頭了,後面有的是加人參的這種方劑,那好理解的。一般對這個白虎湯啊,大家都知道這個石膏是個解渴藥,其實它是除熱藥,它不一定渴,主要的這個(治)渴的是人參,這個我們在這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凡是白虎湯沒有一個說渴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連《金匱要略》帶這個《傷寒論》,是加人參都是渴,“欲飲水數升”啊,“渴欲飲水”啊,象這個「大煩渴」啊,全要加人參,可見這個人參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後世說的補氣呀,古人這個氣分,在他的書上就是津液。這是這一段,服桂枝湯,由於大汗出,那麼上邊說呢,要是脈浮,還在表,可以與桂枝湯,如果“形似瘧”,這個也在表,也在表不過它是桂枝(湯)麻黃(湯)共有的證候。那麼定時發寒熱,這是桂枝湯證,可桂枝湯證呢,它要有汗出的,“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那後頭就有的,這個他不汗出,不汗出呢當然有麻黃湯證,由於桂枝湯證明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它這個麻黃湯少擱,桂枝湯多擱。那麼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方劑,我們要用它,怎麼用呢?我們遇到一個病,是桂枝湯證比較多,麻黃湯證比較少,也需要解表,讓他微汗,可以用這個方子,他只能夠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湯大汗出,還能夠由於津液喪失太多,動了裡熱,而為白虎加人參湯證,就是大煩渴,脈洪大,就是我們方才講的這一節。這個白虎加人參湯這個方劑呢,看後頭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頻缺失)。
但是這個藥確實還得有,煩躁,這個知母去煩躁,那麼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這個石膏更寒了,那麼這個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擱粳米、甘草,這兩個藥啊,它都是甘藥啊,咱們說甘藥補脾嘛,其實那也不光補脾。它這種甘藥啊,尤其這個粳米,咱們這個一般拿這個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種膠粘質,那麼西醫說它這個是種粘滑藥了,甘草也是,這個擱到一起煎,我們吃下去,它能把這個胃使它不吸收,在胃裡頭,它能夠掛一層這個粘滑藥,就起這個作用的,它能保護胃,它對這個知母石膏這麼大苦寒的,對胃沒什麼毛病,所以古人這個藥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擱大量的甘藥。那如果他渴,那麼你光用甘草粳米這個藥,也不足以濟事了,你非擱人參。這個人參它是健胃的,那麼它配合甘草、粳米,那麼這個胃氣才能夠復健起來。這兩個藥去熱,這三個藥健胃生津嘛,所以這個大煩渴,這個津液虧到這麼一個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參不可。
我們一般用呢,當然是,要是不煩渴,只是口舌乾燥,人煩躁,脈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湯,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參。這個藥的這個煎服法,這個書說的還挺好,那麼這五味藥,煮米熟,這個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那麼這個是這種藥它煎的時間都長,它以水一斗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藥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獨這白虎湯它擱一鬥,它就煮長時間。那麼米熟了,這個湯也成了,這時候把渣子去了,溫服一公升,日三服。所以咱們要是對有石膏配伍的這種方劑,那麼也要多用點水,時間要它長一點,咱們現在也常常地把這個石膏單煎,也可以的,先下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