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61條
下之後,復發汗,晝夜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復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夜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麼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面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面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面來,那麼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夜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於梔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麼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麼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裡是要嘔的,那麼表示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裡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麼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
那麼他這個呢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裡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麼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臟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裡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乾薑附子湯主之。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面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係方面太多,那麼當時確診不了啊,怎麼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面(了解),正面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麼說明什麼呢,真正由於汗下失法,造成裡虛陰寒證,這麼一種煩躁。乾薑、附子這兩味藥,古人也說附子不得乾薑,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藥全是溫性熱藥,這個附子偏於治下,例如下利呀偏於用附子,全是溫裡的藥。要是嘔吐呢常用乾薑,所以乾薑溫上。那麼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裡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藥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乾姜,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1 兩那麼合後世1 兩就是3 錢,3 錢乾薑配合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臟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麼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只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像四逆湯(證)下利清穀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藥,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製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子的附子都1 兩8 錢的,小的3~4 錢2~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乾薑等量用就行,乾薑9 克,附子也用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藥不死人啊,不能說藥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麼臟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乾薑附子湯。乾薑附子湯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公升,煮取一公升,去滓,頓服。上二味,水三公升,煮取一公升,去滓。
「下之後,復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夜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麼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面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面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面來,那麼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夜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於梔子豉湯(證)了,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麼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麼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裡是要嘔的,那麼表示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裡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麼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
那麼他這個呢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裡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麼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臟器勝不了病邪了,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裡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乾薑附子湯主之。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面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係方面太多,那麼當時確診不了啊,怎麼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面(了解),正面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麼說明什麼呢,真正由於汗下失法,造成裡虛陰寒證,這麼一種煩躁。乾薑、附子這兩味藥,古人也說附子不得乾薑,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這兩個藥全是溫性熱藥,這個附子偏於治下,例如下利呀偏於用附子,全是溫裡的藥。要是嘔吐呢常用乾薑,所以乾薑溫上。那麼這兩個藥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裡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藥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乾姜,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1 兩那麼合後世1 兩就是3 錢,3 錢乾薑配合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臟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麼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只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像四逆湯(證)下利清穀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藥,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製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大個子的附子都1 兩8 錢的,小的3~4 錢2~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乾薑等量用就行,乾薑9 克,附子也用9 克就行。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藥不死人啊,不能說藥死人,但折騰人,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麼臟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乾薑附子湯。乾薑附子湯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公升,煮取一公升,去滓,頓服。上二味,水三公升,煮取一公升,去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