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傳真-第一章·桂枝湯類方
一、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炙)6克,生薑(切)9克,大棗(擘)4枚,【用法】
水煎溫服。服已須臾,食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同時蓋以棉被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流量,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週時觀之,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方解】桂枝、生薑均屬辛溫發汗藥,但桂枝降氣沖,生薑治嘔逆,可見二藥都有下達性能,升發之力不強,雖合用之,不至大汗。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棗、甘草純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藥微寒而斂,既用以製桂薑的辛散,又用以助棗草的滋津。尤其藥後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發汗解熱湯劑,又是安中養液方藥,也就是後世醫家所謂的「甘溫除熱。」甘溫除熱之熱不是一般的熱,是胃氣不振,
津血有傷所致之熱。有關汗出身熱的機理,《內經》有類似的論述。如《素問‧評熱病論》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症,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這裡主要是說:汗出身熱是邪氣盛,精氣虛。汗出為精液外溢,此時邪乘虛入於肌表。正氣為陽,邪氣為陰,正氣與邪氣交爭於肌表故稱陰陽交。此時精氣流於外,邪氣入於裡,故病死。桂枝湯證雖不全同於《內經》所說的陰陽交之證,但正邪交爭於肌表,汗出身熱的病機是相同的。桂枝湯的主要表現是甘溫健胃,透過調和營衛使精氣勝而表固,邪氣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熱除。也即甘溫除熱的道理。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吝嗇吝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註:外為陽,內為陰。陽浮而陰弱者,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形象,即輕取則浮,重按則弱也。陽浮者熱自發。謂脈陽浮,為發熱的脈應。陰弱者汗自出,謂脈陰弱,為汗出的脈應。吝嗇吝嗇惡寒,謂縮而惡寒也;淅淅惡風,謂灑淅而惡風也;鼻鳴乾嘔者,表不解,氣上沖也。此為太陽中風證,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註:太陽病,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即宜桂枝湯主之。言下之意不要以為它是中風證的專用方。
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為桂枝湯正證,凡病見之,即宜桂枝湯主之,則無不驗。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註:氣上沖,為氣自小腹上沖胸的一種自覺證。太陽病為在表,宜汗不宜下,誤下後,其氣上沖者,知病未因誤下而內陷,還在表也,故可與桂枝湯,用前食稀粥,溫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氣上沖者。即病已去表內陷,不能給服桂枝湯。
《傷寒論》第16條: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註:桂枝湯本為和解肌腠而設,與麻黃湯專為發表致汗者有別。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為表實,則宜麻黃湯發其汗解表。若誤與桂枝湯,則必致實之禍。醫者常須識此,慎勿誤施也。
按:精氣虛則不足以驅邪,雖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虛,而深入肌肉之內。桂枝湯促進胃氣,加強精氣,使盤踞肌腠之邪,不得復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則肌不和,桂枝湯益氣驅邪,而使之變和,故謂桂枝本為解肌。若精氣實於表。只宜麻黃湯發其汗,則邪共汗出即治,若誤與桂枝湯,再益其氣,則實上加實,禍變立至矣。(舉拙注:和者,交相出入謂之和。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為不和)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按: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有刺風池、風府輔助的一法,不可不知。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註:脈洪大,當是脈浮。脈洪大為熱盛於裡,如何可與桂枝湯?必是傳抄有誤,宜改之。
服桂枝湯不合法,而致大汗出,故病不解。脈浮者,病仍在表,宜與桂枝湯和前法服之。若其人形似瘧狀,一日再發寒熱者,讓其小汗出則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註:太陽病,外證未解者,意同上。外不解,法當汗解,慎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註:太陽病,先以麻黃湯發其汗,而病不解,醫不詳審所以不解之故,而復下之,若當時脈浮,病必不癒。因浮為在外,法宜汗解。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病仍在外,故須與桂枝湯解外即癒。
按:汗下後表仍不解者,則宜桂枝湯解之,以汗下後亡津液也(舉拙注:亡津液者似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詳見:各種禁汗的感冒治法)。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和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註: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脈內的榮氣,而在脈外的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所致。榮自行於脈內,衛自行於脈外,衛失榮則不固,榮失衛則不守,故令常自汗出也。宜桂枝湯復發其汗,使榮衛和則愈。
《傷寒淪》第54條: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癒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註:臟無他病者,謂無其他內臟病。言外之意病在外也。時發熱自汗出者,謂發熱自汗出有定時也。此亦衛氣不和所致,宜於其發作前,與桂枝湯發汗即愈。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註:傷寒已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顯係裡熱上攻的為候,故可與承氣湯以下之。不過裡熱小便當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解之。假設頭痛且必衄者,宜與桂枝湯。
按:該條首冠以傷寒,其無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與桂枝湯,必須頭痛而衄者,始可與之。不過麻黃湯條有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本條所述,脈必不浮緊浮弱可知,臨證時須細辨。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註:傷寒以麻黃湯發其汗,則證已解,但半日許,其人復煩,切脈浮數,知表熱未解也,故宜桂枝湯更汗解之。
按:服麻黃湯後,表不解,不可再與麻黃湯,而宜桂枝湯;服桂枝湯後,表不解,仍宜再與桂枝湯,不可與麻黃湯,此為定法,須記。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註:太陽傷寒,醫誤下之,因續得下利清穀不止。清穀,即排泄完穀不化的大便之謂。下利清補不止,知已轉屬太陰虛寒裡證,雖身疼痛,表還未解,法宜急救其里,而後治其身疼痛。假若下後,未續得下利清穀不止,但身疼痛,而清便自調者,則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按:表裡並病,若裡虛寒,當先救裡,而後解表,此為定法,須記。又與四逆湯,下利清穀已,而身疼痛不解者,當然亦宜桂枝湯,自在言外。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主之,
註解:太陽病發熱汗出者,為中風,汗奪於榮則榮弱,邪並於衛則衛強,榮衛不和,故使發熱汗出也。桂枝湯調和榮衛,而解外邪,故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註:傷寒本不宜下,而醫大下之,下後表不解,當與桂枝湯以解肌,而反以麻黃湯發其汗,一再誤治,邪既內陷而心下痞,表亦未解而惡寒也。宜先與桂枝湯以解表,表解再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攻裡。
按:表裡並病,若裡實宜攻者,須先解表,而後攻裡,此亦定法,須記。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註:陽明病,雖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者,表還未解也,故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註:病人煩熱,汗出則解者,此暗示不汗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服大青龍湯則汗出煩熱解也。但如瘧狀,日晡所則發熱,此時發熱屬陽明。若脈沉實,則已傳陽明無疑,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虛,則仍在表,日晡發熱,正是時發熱汗出的桂枝湯證,故宜桂枝湯以發汗。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註:此所謂太陰病,當指下利而言。下利而脈浮者,病欲自表解,故宜桂枝湯以發汗。
按:下利脈浮,無非表里合病之屬,本條所述,脈當浮弱或自汗出。若脈浮緊無汗,則宜葛根湯,不可與桂枝湯。葛根湯條謂太陽陽明合病,而此謂太陰病脈浮者,以葛根湯證為表實,桂枝湯證為表虛,異其稱呼以示虛實不同也。不過二方均屬太陽病的發汗劑,其主治下利,當均為太陽陽明的合病。若真是裡虛寒的太陰病,即有表證,亦不可與桂枝湯先攻表,當與四逆湯先救裡也。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註:下利而腹脹滿,虛寒下利也,故雖身疼痛,法宜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按:本條所述乃真太陰病的下利,故雖身疼痛的表證在,亦宜四逆湯先溫其里,而後乃可與桂枝湯以攻其表,可見上條非真太陰病甚明。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註:霍亂吐利止後,而身疼不休者,此里和表未和也,宜少與桂枝湯小和其外。
按:霍亂上吐下利,損人津液至烈,雖遺有表證未解,也不可過汗,則宜少與桂枝湯消息和解之,量證用藥,亦是一法。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第7條: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乾嘔,汗出,病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
註:產後風者,婦人產後患太陽中風也,雖延續數十日不解,表現為仍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煩悶,乾嘔汗出,知桂枝湯證未罷也。病雖久,而桂枝湯證續在者,即宜與桂枝湯。
按:運用方劑在辨證,只要見其證,即宜用其方,病之久暫無關緊要。
【辨證要點】基於以上論述,可見桂枝湯為一太陽病的發汗解熱劑,但因藥味偏於甘溫,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應用,宜於津液不足的表虛證。若體液充盈的表實證,或胃實裡熱者,不可與之。有關具體的適應證,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而脈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時發熱汗出者。
3。發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陽明病,脈遲,雖汗出多。而微惡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脈浮弱者。
6。霍亂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驗案】·例1·熊某,女,56歲,門診病歷一號:22725,1964年8月20日初診。三個月來。每日下午3~5點發燒,兩臂肘窩發緊,肩背拘急。熱後汗出,兩脈緩,苔薄白潤。此屬“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癒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故予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
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服一劑後,發熱時間縮短,兩劑後熱已,諸證全消。
例2·賀某,男,8歲,門診病歷號79322,1965年10月23日初診。外感發燒一週不退,每日上午11點30分出現發燒(T38℃左右),汗出,至夜12點後燒自已,飲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無他不適,苔白潤,脈虛數。證屬營衛失調,治以調和營衛,與桂枝湯:
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兩劑,上午已無發熱,下午l點後尚有低燒(T37.2℃~37.5℃),苔薄黃,脈尚稍數,與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服三劑,諸證解。
二、桂枝加桂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5克,芍藥9克,生薑(切)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本方於桂枝湯加重治氣上沖的桂枝用量,故治桂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烈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以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註:《金匱要略》有「奔豚病,以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的論述,可見奔豚病是一種發作性的、自我感覺的症狀。
病在表,當發汗,但以燒針劫使大汗出,是不得法的治療,病必不除。大汗表不解,本易導致氣上沖,若針處被寒(實即感染)紅腫如核者,則更促進氣上沖的劇烈,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即其候也。宜灸其核上各一壯以治針處被寒,與桂枝加桂湯以解外,並治奔豚也。
按:關於奔豚病的病因,《金匱要略》曾提到“皆從驚恐得之”,很難理解。經過多年的體驗研究,知此所謂驚恐,不是指外來的可驚恐的刺激,而是指機體自身發驚恐的神經證。例如痰飲瘀血諸疾,常有驚恐的為證,尤其不得法的治療,更常致驚恐的發作。《傷寒論》中也有多處提到這種情況,如「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奔豚病即常於此驚恐神經證的基礎上而發生的。本條之燒針令其汗,亦正犯太陽傷寒加溫針的誤治,再加針處感染,給神經以劇烈刺激,未有不使其驚發者。由於燒針逼汗太過,或練氣功不得法等而使氣逆而上。皆可導致奔豚的發生。
【辨證要點】仲景關於本方的論治僅此一條,但已很清楚說明了桂枝加桂湯證,為治桂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甚者。
【驗案】張某,女,59歲,門診病歷號: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診。因練氣功不得法,出現氣從臍下上沖至胸已半年多,伴見心慌、汗出、失眠、苔白潤,脈緩。證屬營衛不和,汗出上虛,因致氣上沖逆。治用桂枝加桂湯: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氣上沖已,但有時臍下跳動。上方加茯苓12克,服用三劑,跳動已,睡眠仍差。繼用酸棗仁湯加減善後。
三、桂枝加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切)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湯加量芍藥,以便在解表的同時加強緩急止痛。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註:本太陽病,依法當發汗解表,而醫反下之,不但表未解。且因誤下,因使腹肌不和,拘急劇甚,以至腹滿時痛。屬太陰者,專就此腹滿時痛的證候而言也。其實此腹滿並非太陰病的虛滿,此時痛也非太陰病的寒痛,是陽證而非陰證。因外未解,故用桂枝湯以解外,加芍藥量以治腹滿痛。
按:桂枝加芍藥、飴糖即小建中湯,加飴糖較重緩中止痛的作用。有的藥房無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滿痛。後世常加當歸,是增加溫中活血作用。如加五靈脂亦妙。
【辨證要點】據以上的說明,可知桂枝加芍藥湯為治桂枝湯證見腹拘急而滿痛者。
【驗案】劉某,男,30歲,XX廠門診部病歷號:118,1966年3月18日初診。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見汗出惡風,左臂疼痛,胸脅滿悶,脈弦滑,左浮細,證屬表虛挾腹肌不和,予桂枝加芍藥湯:桂枝10克,白芍18
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10克
結果:上藥服五劑胃脘痛減,仍感胸脘堵悶或灼熱,與梔豉枳實湯繼調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大黃6克【用法】
水煎溫服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註:條文前半部已解如上,茲再就大實痛者以下為文略加說明。大實痛乃承腹滿時痛而言,意思是說,腹滿時痛,只是由於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於桂枝湯增加芍藥即治。若病已陷於裡,而裡實,則加劇了腹滿痛,因以大實痛稱之,故須更加大黃以下之。
【辨證要點】桂枝加大黃湯證,即桂枝加芍藥湯證又見裡實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驗案】賴某,男,56歲,1966年3月25日初診。左腹疼三天。一週前感冒發熱,經西藥治療熱退,近三天左腹刺痛、脹痛,時輕時重,服用阿托品後痛緩不明顯,伴見頭微痛,汗出惡風,大便三日未行,左腹按之痛,苔白根膩,脈沉弦細,左尺弦滑。證屬表虛挾痰瘀,給桂枝加大黃湯:桂枝10克,芍藥18克,生薑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4枚,大黃6克結果:
上藥服一劑大便行兩次,左腹痛減,去大黃又服二劑,頭痛,汗出、惡風悉除。
五、桂枝加葛根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9克,甘草(炙)9克,大棗(擘)4枚,葛根12克【用法】
以水先煮葛根數沸,再內餘藥煎取一懷,溫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經》謂主消渴,身大熱。可見是一清潤的解熱藥,而有解肌及緩解筋脈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項背部強急的作用。今加味於桂枝湯,故治桂枝湯證而又見項背強急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2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註:「幾幾」是形容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其頸之狀。項背強幾幾者,即項背強急,俯仰不能自如之謂。太陽病汗出惡風,是桂枝湯證,今又見項背強幾幾,故加緩解是證的葛根來主治。葛根湯是治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這裡的“反汗出惡風者”,是對葛根湯證而言,暗示二方在應用上的主要鑑別點,而以一「反」字傳其神。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又見項背肌肉強急。
【驗案】任某,女,21歲,門診病歷號;49703,1965年12月l0日初診。昨天感冒,頭痛頭暈,汗出惡風,肩背疼痛,頭向左顧則左項發緊且痛,苔薄白,脈浮稍數。證屬太陽表虛而見項背強幾幾之證。加葛根湯: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克結果:
上藥服一劑證大減,二劑證已。
六、栝蔞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栝蔞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用法】
水煎溫服,取微汗,汗不出少量熱粥。
【方解】栝蔞根苦寒,《神農本草經》謂: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可見為一強壯性的滋潤解熱藥。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潤組織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湯證而身拘急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痙攣暍病脈證治》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註:太陽病,其證備,謂太陽病桂枝湯證俱備的意思。身體強幾幾然,謂全身有強直性的痙攣自覺或他覺證。太陽病脈當浮,今脈反沈遲,故知為組織枯燥的痙病,因以栝蔞桂枝湯主之。
按:《金匱要略》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本條所述,當是柔痙的證治,此可與葛根湯條互參自明。
【辨證要點】病見桂枝湯證,又見痙攣拘急症狀,口渴、脈沉者,可辨為本方證。
【驗案】馮某,女,35歲,病歷號:74146。近週頭疼,身痛,汗出惡風,低熱(低熱已一年多)面赤,口渴,兩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苔薄白,脈沉細。證屬津液本虛,復受外邪,而致表虛肌不和,是為栝蔞桂枝湯證,治以栝蔞桂枝湯方:花粉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
結果:一劑知,三劑已。
七、桂枝加黃耆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黃耆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湯。
【方解】黃耆味甘微溫,《神農本草經》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補虛。」從所主來看,均屬肌膚間病。也可知補虛,主要是補錶氣的不足,故若由於表氣虛衰,邪留肌膚不去,為濕、為水,為黃汗以及上述諸病,均有用本藥的機會。故本方主治桂枝湯證而表氣虛弱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7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註:本條可分五段解之如下:①黃汗由於表虛,表虛則氣上沖而不充於下,故兩脛自冷。假如發熱而歷節黃汗出者,此屬歷節而非黃汗。②食已汗出和暮臥盜汗出,均屬表虛失固,津液亡失之證,故稱之為勞氣。③汗出不應發熱,汗出而復發熱,故謂反發熱,乃精怯邪留之候。久久不已,組織枯燥,其身必甲錯。發燒不只日久,更必傷及榮血出惡瘡。④身重汗出輒輕者,為有水氣,久久必身瞤,即所謂水氣相擊,沖逆動經之候。水氣攻沖胸中則胸中痛,故瞤即胸中痛。⑤氣衝於上故從腰以上有汗而下無汗;濕著於下,故腰髖弛痛,水氣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狀。若證之劇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髖弛痛,而全身疼重,煩躁不安,小便不利,亦氣上沖的結果,此為黃汗證,無論微劇,宜以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註:諸黃疸證,多為瘀熱在裡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濕去熱即治,但若見脈浮,為病在表,這時宜用桂枝加黃耆湯汗以解之。
按:由本條可知,黃耆有祛黃作用甚明。但黃疸脈浮者,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機會,臨證時宜適當選用之,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汗出惡風者,即表虛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驗案】韓某,女,41歲,哈爾濱人,以「肝硬變」來門診求治。其愛人是西醫,檢查詳盡,診斷肝硬變已確切無疑。但黃疸指數、膽紅素皆無異常,皮膚、鞏膜無黃染。其人面色黧黑,胸脅串痛,肝脾腫大,曾經多年服中西藥不效特來京求治。初數與疏肝、血藥不效。後來見其衣領黃染,細問乃知其患病以來即不斷汗出惡風,內衣每日更換,每日黃染,伴見腰胯痛重,行動困難,必有人扶持,苔白膩,脈沉細,確認是黃汗之證,乃由表虛濕盛所致,故以調和營衛,益氣固表以止汗祛黃為法,與桂枝加黃耆湯治之:桂枝10克
,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生黃耆10克
囑咐其溫服之,並飲熱稀粥,蓋被取微汗。
結果,上藥服三劑,汗出身痛減,服六劑汗止,能自己行走,繼依證治肝病乃逐漸恢復健康,返回原籍。二年後特來告知仍如常人。
八、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方劑組成】黃耆15克,芍藥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溫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服六七日乃解。
【方解】此於上方去草棗的甘壅和生薑的辛散,增加黃耆補虛實表。另加苦酒斂汗救液,故治黃汗表虛汗多以致於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6條: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土之。
註:身體腫,發熱汗出,與風水為證很相似,故謂狀如風水,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尤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更是黃汗的特徵。由於其人渴,津液亡已甚,故以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按:謂黃汗為由於汗出入水中得之者,不過略舉其一端言之耳,所經治驗二例,無一例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其實不外表虛水氣外鬱之證,故以黃耆為治此證的主藥,不渴者,宜桂枝加黃耆湯;渴者,宜本方。苦酒阻汗出,初服故煩,服六七日後邪退身和,故煩自已。
【辨證要點】汗出惡風、汗色黃黏、口渴者本方主之。
【驗案】李某,女,30歲,本市工人。因長期低燒來門診治療,屢經西醫檢查未見任何器質性病變,經服中藥未效。症見口渴,汗出惡風,虛極無力,下肢浮腫,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脈沉細,查黃疸指數正常,身體皮膚無黃染。此為黃汗表虛津傷甚者,擬以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生黃耆15克,芍藥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諸證盡去。
九、桂枝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炙)9克,生薑〔切)9克,大棗(擘)4枚,炮附子6~1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附子辛溫,為一有力的溫中、祛寒、逐濕藥,尚有振興代謝機能的作用,無論表裡若陷於陰證者,多宜以本藥配方治之。桂枝加附子湯即治桂枝湯證而現少陰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註:太陽病,本桂枝證,醫誤以麻黃湯大發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惡風半由於桂枝湯證未解,半由於已陷入陰證。小便難,即由於汗漏不止,體液大量亡失的結果。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亦由於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極虛證候。以上種種,純由於誤治表證還未解且陷入陰證,故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湯為少陰病的發汗劑,即不因誤治,而見本方證者亦宜用之。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見汗出惡風明顯,小便難,四肢微急者。
【驗案】任某,女,33歲,首都機場門診病歷號131,初診日期1966年3月25日。因腰背痛在積水潭醫院、北京中醫學院附院檢查均診斷為「脊椎骨質增生」。近來頭暈、頭痛、目脹,下肢關節脹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惡寒,苔白舌淡,脈沉細。證屬桂枝加附子湯證,予其方藥: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製附片10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痛減,四肢逆冷好轉。服一月後全身症狀好轉。
十、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2克,生薑12克,大棗4枚,甘草(炙)6克,人參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湯加人參生薑健胃,增芍藥以養液,故治桂枝湯證胃氣虛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脈沉遲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2條: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註:發汗後,身復疼痛,為外未解,法宜桂枝湯更汗以解之。但脈見沉遲,為胃氣內虛,津液不足,只憑草棗平淡之品己不能振興,故加補中有力的人參和溫中健胃的生薑以復胃氣,更加芍藥以滋津液。
按:表證而有里虛之候,必須扶里之虛,才可解外之邪。若只著眼表不解,連續發汗。表熱雖得一時減退,但不久復如故,此時唯有新加湯法,健胃於中,益氣於外,邪自難留,表乃得解。若執迷不悟,見汗後有效,反覆發之必致其人津液內竭肉脫而死。本條所述,只是脈沉遲,裡雖虛尚未見陰寒重證。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證,即本方亦不可用,應按先救其里,後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見身疼明顯,納差、脈沈遲者可選用本方。
【驗案】宋某,女性,35歲,兩個月來每日下午發熱身痛,頭痛,臂及背拘急酸痛,發熱後汗出惡風明顯,納差乏力,苔薄白潤,脈沉遲。此屬胃氣沉衰,精氣不振,營衛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擬健中益氣,扶正祛邪之法,與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桂枝10
克,白芍12克,生薑12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黨參10克
結果:服一劑後,發熱向後移延,時間縮短,三劑後熱除,諸證悉愈。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9克,甘草(炙)6克,大棗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杏仁主欬逆上氣,厚朴消脹除滿、理氣化痰。於桂枝湯加消脹滿的厚樸,和治欬逆的杏仁,故治桂枝湯證而欬逆喘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淪》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註:有喘咳病的患者,當反覆發作時,表現為中風桂枝湯證時,與桂枝湯則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為佳。
《傷寒淪》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註:微喘亦氣上沖的徵候。太陽病下之而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當與桂枝湯,但因見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辨證要點】咳喘病人不論新久,見汗出惡風脈緩者宜用本方。
【驗案】張某,男性,38歲,病歷號:182577,1966年4月4日初診。近一週來,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惡風、腰痛、胃脘動悸,苔薄白,脈浮緩。此屬表虛氣逆,治當調和營衛,理氣化痰。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l0克,赤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
結果:4月23日來診告知:上藥服二劑咳即止。
十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生龍骨9克,牡蠣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龍骨、牡蠣均為強壯性的收斂藥。而有作用於煩驚、不眠,以及幻覺等神經證,尤其有治胸腹動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桂枝湯證,胸腹動悸、煩驚不安而夢交失精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8條: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螢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註:少腹弦急、陰頭寒者,陽氣下虛也;目弦發落者,虛火上亢也。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諸虛之候。若脈芤動微緊,男子得之則失精,女子得之則夢交也,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失精夢交,多由情慾妄動,神誌不寧,因生夢幻所致。龍白之用,不只為固精,主要在於斂神定志,合桂枝湯調營衛以和氣血,為此證的正治。《小品》雲:「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龍骨湯」。於此二方適證加減,確有奇效,讀者試之。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兼見失精夢交、脈見虛象者多可與本方。
【驗案】蒲某,男性,33歲,某廠會診病歷,病歷號2902,1966年3月25日初診,遺精已數年,近年來加重,每週1~3次。常有汗出惡風,腰酸痛。苔白,舌尖紅,脈浮而虛。證屬虛勞,營衛不固,氣血失和,故治以調營衛和氣血,斂神誌以攝精液、擬與桂枝加龍白湯加減:桂枝10克,赤芍10
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川附子6克,白薇12克
結果:4月8日復診,上藥服六劑,遺精未再作,囑咐藥觀察,如再作則照服原方。
十三、小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飴糖45克(分沖) 【
用法】水煎五味,湯成去滓,內膠飴,更上火上消解,溫服。嘔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藥湯原治腹滿痛,今加大量甘溫補虛緩急的膠飴,雖仍治腹痛,但已易攻為補,故名之為建中。謂之小者,以其來自於桂枝湯,仍兼解外,與專於溫補的大建中湯則比較為小也。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澀為津血虛,陽脈澀,即脈浮澀,為表虛榮衛不利。弦為寒,陰脈弦,即脈沉弦,為裡虛有寒。傷寒得此脈,依法腹中當急痛,宜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謂服小建中湯後,而病未全治,當已轉屬少陽,故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脈浮澀而沉弦,為小建中湯與小柴胡湯共有的脈象,但腹中急痛,為小建中湯所屬,而柴胡證不常見。先與小建中湯,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裡實,津液自和,即傷寒四證,亦當自汗而解。假設不瘥,知已轉屬少陽,當以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惱者,小建中湯主之。
註:血少心氣虛則悸。表不解則煩。小建中湯內能補虛,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營氣虛血少者,不可發汗。中氣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論中有明文,可互參。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13條: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註:虛勞,為古人對虛損不足之病的通稱。裡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詞。悸者,為血液少心氣不足。衄者,為氣沖熱亢。夢失精者,為下焦虛,精不守。四肢酸痛者,為榮衛不利。手足煩熱者,為虛熱。咽乾口燥者,為津液枯燥。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鬆軟而拘攣者,即裡急腹急之候。裡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湯應用的主證。以上所述為小建中湯證,故以小建中湯主之。不要以為小建中湯能治一切虛勞。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註: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簡詞。婦人腹中急痛者,當以小建中湯主之。
這裡雖舉婦人腹中痛,實際上有是證,男子也可用本方。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兼見腹中急痛,或見心悸而不嘔者。
【驗案】例1?張某,男性,42歲,某廠門診病歷號529,1966年6月l0日初診。胃脘隱痛反覆發作已五年。檢查診斷為“胃黏膜脫垂”,近症常餓時胃脘痛,惡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飲。無噁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軟。先與附子理中湯治之不效,後細問症,據有汗出惡風,脈緩,知為表虛中寒之證,故予小建中湯:桂枝10克,白芍18
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
結果:上藥服六劑,胃脘疼已,但餓時仍不適,大便溏好轉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復診,除大便微池外,他無不適。
例2?劉某,男性,28歲,1968年9月21日初診。一年來,胃脘時痛,同時見前陰抽痛,多治無效,苔薄白,脈弦細,此屬表虛裡寒之證,與小建中湯三劑諸症已。
十四、當歸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當歸12克【
用法】水煎溫服。若大加膠飴45克(分衝)。湯成內之,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出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18克,阿膠6克。
【方解】此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有補血作用的當歸,故治療該方證而有血虛的徵候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附方(二):《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註:吸吸少氣,即指吸氣性的呼吸困難,餘如字義。
按:腹中急痛而有血虛證者,本方有效,但不必限於婦人產後,即男人亦可。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又見血虛明顯者。
【驗案】劉某,男性,44歲1964年9月9日初診。62年胃穿孔做切除手術後,大便唐洩迄今未已。常有腸鳴腹痛,腰痛兩足拘急,頭暈乏力,心悸短氣,汗出如流,曾多次發生昏迷(西醫診為貧血)。舌無苔,脈沉細。此屬表裡俱虛、衛弱血衰,擬以補虛和中、調衛和營,予當歸建中湯加味:
當歸12克,白芍18克,桂枝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10克,蒼術10克,澤瀉12克,飴糖45克(分沖)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證減,唯心悸氣短尚明顯,增桂枝為12克,加生龍白各15公克,繼服,諸症漸漸好轉,在上方基礎上適證變化,至11月30日復診,除脘腹微脹外,餘無所苦。
十五、黃耆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黃耆9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此於小建中湯中更加黃耆,故用於小建中湯證而有黃耆證者。
按:黃耆味甘,補脾胃,固表。謂為固表者,飲食入胃後,經消化吸收變為精氣。若人身精氣不足於體表,則肌膚失養,腠理鬆虛,皮膚不潤,客氣乘虛據之而不去,則自汗盜汗,甚則癰疽惡瘡等證起矣。黃耆能通精氣復實於表,表實則邪自去也。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14條: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註:裡急,為裡急腹中痛的簡詞。虛勞病,若裡急腹中痛,而有諸不足的表裡證者,則宜黃耆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與虛勞病》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註:男子黃,當指女勞疸而言。《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4條曰:「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黃疸多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亦中氣虛的證候,宜與黃耆建中湯治之。
依:本條所述小便自利,亦由中氣虛所致,即所謂上虛不能製下者是也,與甘草乾薑湯所主同,可互參。注家多謂虛勞小建中湯,即指小建中湯。但從桂枝加黃耆湯有治黃疸、黃汗的作用來分析,則黃耆有祛黃作用甚明。小建中湯無有黃耆,沒有治黃疸的作用,故當以黃耆建中湯為合理。
【辨證要點】裡急腹痛,汗出惡風甚者宜本方主之。
【驗案】蔡某,男性,48歲,病歷號104908,1964年11月23日初診。半月來高燒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藥10餘劑不效,就來京醫治。症見自汗盜汗甚,腹痛劇甚,胃脘亦痛,午後高燒40℃,苔白微膩,脈沉弦緊。此裡飲鬱久化熱之證,先以溫陽化飲治之,予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川附子
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棗3枚,半夏12克,生薑10公克,茯苓10公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於11月26日二診,腹痛減,胃痛、高燒如故,仍汗出多,且惡風明顯,脈數而虛。此為裡寒雖稍減,而表虛不固,故治以溫中固表之法,予黃耆建中湯:生黃耆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
生薑10克,大棗3枚,飴糖30克(分沖)
服用三劑燒漸退,汗出己減。繼服三劑,熱平身涼和,但晚上仍腹痛腸鳴,再與11月23日方調之。l2月5日告之:腹痛己。
十六、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黃耆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加黃耆湯,增辛溫的生薑,而加強散寒作用;去甘緩的甘草,使有利於陽氣外發。此用於榮衛外虛,風寒內侵,因致血麻痺、身體不仁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2條:血麻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麻痺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註:陰陽俱微,即浮沉俱微之脈,謂為榮衛俱虛之候。關前以候表,榮衛虛於外,故寸口關上脈微。脈小主虛,脈緊為寒,關後以候裡,裡虛則寒邪內侵,故尺中脈緊。身體不仁,即身體麻痺不仁,類似今之所謂知覺神經麻痺證。本條所述是由榮衛氣虛所致者,此外亦有因瘀血和濕氣所致者,宜隨證加減治之。風麻痺痛,血麻痺不痛,如風麻痺狀,是說身體麻痺不仁好像是風麻痺的樣子,而實際上是血麻痺。
【辨證要點】肢體麻木不仁,脈虛弱,無實象者可選用本方。
【驗案】馬某,女性,65歲,病歷一號178799,1965年10月31日初診。65年8月l日跌倒一次,出現四肢不能動,10多天後恢復活動,但右臂無力,兩手麻木不能緊握,口乾不思飲,苔白少津,脈弦數。證屬血麻痺,予黃耆桂枝五物湯:
生黃耆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生石膏3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兩手麻木均減,但仍握不緊,上方增黃耆為24克,因脈仍數,故仍加生石膏30克,繼服六劑,兩手麻木又減,左手已能正常握拳,仍繼續調理之。
十七、桂枝去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湯加芍藥,治桂枝湯證而腹滿痛者,今去芍藥,當治桂枝湯證無腹滿痛,而且腹中必虛可知。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註:太陽病,醫誤下之後,症見氣上沖胸以至胸滿,則知病還在表。但下傷中氣,而成上實下虛之證,故脈應之促。下虛不宜用芍藥,故不用桂枝湯,而用去芍藥的本方主之。
按:本條的脈促,是指寸浮,關以下沉之脈。註家謂“數中一止”,這是宗叔和之說,實際上並非如此。就本條而論,氣沖胸滿,表未解,故寸脈應之浮。誤下虛其里,故關以下應之沉,腹滿痛加芍藥(見桂枝加芍藥湯條),今腹中虛故去之。芍藥是桂枝湯中唯一偏涼之藥,如脈數當是有熱,治療當用芍藥涼之斂之,因此去芍藥不是因脈數,即不是因「數中一止」。
【辨證要點】桂枝楊證又見寸脈浮關尺脈沉,症見胸滿,或心悸頭暈,或氣上沖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9克,砲附子3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去芍藥湯加溫性亢奮藥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陷於少陰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脈)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註:若微惡寒者,當是若脈微,惡寒者,否則下後微惡寒,仍太陽證未罷之候,如何可加附子,明明漏去「脈」字,應補上。
桂枝去芍藥湯己如前述,若更見脈微惡寒者,則病已由陽入陰,故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又見脈沉細,症有惡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l2克,附子(砲)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不過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於附子除濕麻痺,桂枝利關節,增此二味用量為治風濕關節痛而設,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湯,以示與前方主治有別。古方立法之長如此,學者宜細尋味。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註:本來有濕,又被風邪,因謂風濕相搏。太陽傷寒已八九日,又續發風濕相搏證,身體疼煩,為全身痛劇,以至煩躁不寧。不能自轉側,為由於肢體痛劇,而不能以自力轉側的意思。因未傳少陽故不嘔;因未傳陽明故不渴。雖病還在外,但已虛極入陰,故脈浮虛而澀,因以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而小便頻利者,則津液絕於裡,不宜再行汗解,因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按:小便自利,宜作小便頻數解,苓術等利尿藥與附子為伍反治虛衰性的小便失禁,本條所述,即由於小便失於收攝而自利,水分被奪,大便因硬,水濕在表之證。本宜發汗治之,但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金匱?水氣病篇》有明文,可互參。
【辨證要點】表虛寒,關節痛疼,脈浮虛而澀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術湯方
【方劑組成】附子(砲)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白術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術附為伍,不但逐濕解麻痺,且治小便自利,故本方治桂枝附子湯證小便自利而不氣上沖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見桂枝附子湯條)
【辨證要點】桂枝附子湯證無氣上沖,而見小便自利、大便偏乾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術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去芍藥湯加利小便的苓術,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註:《醫宗金鑑》謂“桂枝去桂當是去芍藥之誤”,因為頭項強痛的表證還在,去桂將何以為治?此說有理,可從。頭項強痛、翕翕發熱,雖有似桂枝湯證,但桂枝湯證有自汗,今無汗,其非桂枝湯證可知,心下滿微痛,雖有似裡實證,但實者小便當利,今小便不利,其亦非裡實可知。醫者誤於前者與桂枝湯,又誤於後者而下之,以藥不對證,故所病依然如故。其實此病的主要矛盾為小便不利,水伴衝氣逆於上,故心下滿微痛;裡氣阻塞,表失通透,故形似桂枝湯證而無自汗,必須以苓術利其小便,再以桂枝去芍藥湯降氣沖以解外,則其得解。
按:水停心下,則裡面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則表必不解。若強發其汗,激動裡飲,變證百出。此惟有於解表方中,須兼用利尿逐水藥,始收里和表解之效。此為古人於實務中所得出的治療規律,甚關重要,學者宜細研之。
【辨證要點】身痛、關節痛、小便不利者可選用本方。
按:桂枝湯是用於表虛的主要方劑,其有胸滿者去芍藥,脈微惡寒者加附子,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白術……其主旨是解表和里,後面的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方劑皆為此類,宜互參。
二十二、甘草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砲附子9克,白術9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附子湯去薑棗加白術,無生薑則不治嘔,無大棗則緩中力差。但術附同用溫中利濕作用強,故用於寒濕麻痺痛效佳。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5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註:掣痛,謂疼痛如掣,言其痛之劇烈,近之則痛劇,謂以手近之,即覺痛之加劇。言其痛之敏感。
骨節痛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較前之桂枝附子湯證。不但劇烈,而且急迫。水伴氣上沖,故短氣小便不利。汗出惡風,病還在表,但惡風以至不欲去衣,則已陷於少陰,表虛濕重或身微腫。此宜甘草附子湯主之。
由以上可知,術附合用為治寒濕麻痺痛的要藥,加入適證的解表劑,用以治風濕關節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術附湯、葛根加術附湯、越婢加術附湯等皆為常用之良方,宜注意。
【辨證要點】表虛寒證見關節痛劇,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驗案】任某,女性,33歲,某廠門診病歷號131,1966年3月25日初診。八九年來腰背疼痛。經x光拍片確診為“脊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退化性改變”。近症常見頭昏頭痛,目脹,下肢關節疼,手麻木,全身無力,四肢逆冷,苔白潤,脈沉細。此屬寒濕麻痺痛,表虛濕重,治以溫化寒濕,予桂枝加術附湯:
桂枝10克,白芍l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草5克,蒼術10克,砲附子12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腰痛稍減,他症無變化,上方加茯苓12克,繼服一周後痛麻皆減,繼服原方,4月15日復診時痛麻已不明顯。天氣變化時也不加重。
二十三、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皂莢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皂莢辛溫,有通關竅排癰膿的作用,故此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肺痿肺癆咳嗽上氣病》附方(四):《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註:肺痿病名,《金匱》謂「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上述的肺痿,吐涎沫多者,可以本方治之。
【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
按:本條所述當屬肺冷的一類,若虛熱的肺結核,皂莢辛燥不可輕試。
二十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蜀漆9克,牡蠣15克,龍骨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去芍藥湯加驅痰的蜀漆、鎮驚的龍白,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有痰飲而驚狂不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12條: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註:傷寒脈浮,本宜麻黃湯發汗治之,而醫以火迫使大汗出,乃錯誤的治療,徒亡津液,即表不解導致急劇的氣上沖,並激動裡飲,而發驚狂,以至臥起不安者,宜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按:《傷寒論》謂;「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本條即詳述其證和治。傷寒本是熱證,以火助熱,邪因益盛,氣沖飲逆,此驚狂奔豚之所以作也。本方能治火劫亡陽的逆治證,故特稱為救逆湯。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2條: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註:《傷寒論》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上之火邪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有痰飲驚狂者。
【驗案】王某,女性,26歲,空軍翻譯。旁觀修理電線而受驚嚇,出現驚悸心慌,失眠、頭痛、納差噁心,時有喉中痰鳴,每有聲響則心驚變色,躁煩而罵人不能自控,逐漸消瘦,由兩人扶持而來診。苔白膩,脈弦滑寸浮。此寒飲鬱久上犯,治以溫化降逆。與掛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加減:
桂枝10克,生薑10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半夏12克,茯苓12克,生牡蠣15克,生龍骨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心慌、喉中痰鳴減輕,服六劑,納增,睡眠好轉,再服10劑諸症皆消。
二十五、桂枝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用法】以水三杯煎取一杯,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湯去芍藥大棗,故不治腹攣痛,去生薑,故不治嘔。但二藥加重用量,則治氣上沖緩急迫的作用遠非原方所及。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註:奪汗則亡血。發汗過多,則血液亡失亦甚,心氣不足故悸,汗多出於上體部,上下體液驟然失調,因致急劇的氣上沖,其人不得不叉手自冒於心,欲按心抑制其心下的沖且悸,因以桂枝甘草湯主之。
按:以本方治心悸確有良效,但不大量用則不驗,不過用以解外宜減量。如心悸明顯者,桂枝必用24克,以上,甘草必跟上,一般兩者用量比例是2:1。
【辨證要點】心下悸欲得按而無裡實證者。
【驗案】李某,男性,30歲,xx縣會診病例。心慌驚悸已三、四年,眠差易醒,常自汗出,苔薄白,舌尖紅,脈浮弦數。證屬心氣不足,水氣凌心。治以溫陽降逆,於桂枝甘草湯加味:
桂枝30克,炙甘草15克,茯苓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症減,繼服三劑心慌驚悸全消。
二十六、半夏散及湯方
【方劑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分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3克,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杯煎沸納散6克,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
【方解】半夏有治咽喉腫痛作用,本方是因其合於桂枝甘草湯中,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咽喉腫痛。或痰涎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註:咽喉痛指或左或右的一側痛,為甘草湯或桔梗湯所主者。咽中痛,指全咽俱痛,為比較重的證,多伴隨外證,宜以本方散邪消腫治之。
按:咽痛證不宜大發汗,故論中多以少陰病冒之。但此並非真少陰病,而本方亦非少陰病的治劑,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咽痛,有表證而口不渴者。
【驗案】張某,男性,51歲,河北靈壽縣中學工友,初診日期1968年11月26日。咽痛3月餘,曾以清熱解毒,養陰清咽等法多治無效,某醫認為是喉癌。視某咽喉,雙扁桃體及咽後壁皆有多處膿點,常有頭痛,汗出,惡寒,中和不思飲,苔白膩,脈沉細,兩寸浮。此為陽虛表證,表久不解,邪客津傷,則咽喉不利,仿半夏散及湯治之。
半夏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桔梗6克,訶子肉6克
結果:服藥當天即感咽痛減輕,原方服半月,諸症消,咽及雙側扁桃體已無膿點。
二十七、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龍骨6克,牡蠣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甘草湯而加龍白,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煩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註:《傷寒論》謂:「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溺,名火逆也。」上述火逆證,仍宜汗解,下之已誤,燒針更誤,因致其人煩躁不安,宜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此煩躁,既有表不解之煩,又有亡陽欲驚之躁。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煩躁驚悸者。
【驗案】劉某,男性,30歲,1966年4月5日初診。東北泰來地區出現一條瘋拘,到處咬人。一次患者看到瘋狗雖未被咬,但被嚇而致病,而現心慌、驚悸、恐懼等證。用中西藥治療不效而來京求治。診其脈弦數,苔白膩脈證合參,知其為陽虛水逆而致心陽不振,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適應證,故與之:桂枝
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公克,生龍骨30公克,生牡蠣30公克
結果:上藥先後服六劑諸症已,高興回原籍。並來信告之一年多也未復發。
二十八、防己茯苓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9克,黃耆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既用防己茯苓協力以逐水,又用桂枝甘草加黃耆實表以和外,不使水氣復留於皮中,此即治皮水的正法,故治表虛氣沖,水居皮中不去,水氣相搏,而四肢聶聶動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註:皮水為病則四肢腫,氣不足於表,故水得以留於皮膚中,表虛常伴氣上沖,水氣相搏,故使四肢聶聶動,此種皮水宜用防己茯苓湯主治。
【辨證要點】表虛伴見四肢腫者。
【驗案】馮某,女性,30歲,1959年4月25日初診,病歷號6422。5年來經常兩下肢腫,經檢查診斷為慢性腎炎。近症:頭暈、頭痛,顏面浮腫,兩下肢腫,午後明顯,汗出惡風,月經後期而量多,苔白膩,脈沉細滑。證屬表虛血虛而水濕內停,治以實表利水,養血和營,與防己茯苓湯合當歸芍藥散:
防己10克,桂枝10克,茯苓24克,生黃耆12克,炙甘草6克,當歸10克,川芍10克,蒼白術各6克,白芍12克,澤瀉18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後,症狀減輕,停藥後症狀又反覆。勞累後也反复,繼用上方加減服用6個月,10月13日復診時,浮腫消。與柴胡桂枝乾薑湯消息之。
二十九、防己黃耆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12克,黃耆15克,白術12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用法】
水煎溫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後座被上,又以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方解】此和上方雖均治水腫,但去桂枝茯苓,故不治氣沖身瞤。因有白術、生薑、大棗,並增量黃耆,則補中實表的力量較優,故治水氣病而身重汗出惡風者。
按:本方與桂枝湯無關。不應列此,但因與上方相近,故附於此,以便說明。又《金匱要略》原方用生薑四片,仲景方無此例,疑是後人作偽,以上藥量根據《外台秘要》較為合理。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0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註:脈浮為病在外在表;身重為有濕;汗出惡風為表虛不固。這種風濕證宜用防己黃耆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攣濕暍病》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註:本條與上條是重出,只是「水」、「濕」之異耳。
《金匱要略·水氣病》附方;《外台》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註:表無他病,指無頭痛、身體疼痛表證之意,水集於下體部,故但下重,從腰以上無異於平時,故謂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以至難以屈伸。
按:由以上所述,可知黃耆有實表驅邪的作用。
【辨證要點】四肢浮腫、汗出惡風明顯者。
【驗案】賈某,女性,22歲,中醫學院學生住院病歷號601,1965年2月26日初診。自60年發現浮腫,經多項檢查,除A/G倒置外。其他無異常,曾以淡滲利濕治療,反增腹脹。西藥用雙氫克脲塞利尿之後即變瘦人,過後腫更明顯。浮腫早晨明顯,眼睜不開,下肢壓之凹陷不起,手脹不能握,兩腿酸沉無力,時汗出惡風,苔白潤,脈寸浮關尺沉滑稍數。此屬表虛寒飲內停,治以實表利水,予防己黃耆湯:
木防己10克,生薑10克,蒼術10克,大棗4枚,生黃耆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汗出減腫亦減,增生黃耆為18克,繼服一月腫消,他症也不明顯。
三十、桂枝人參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術9克,人參9克,乾薑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甘草湯與理中湯的合方,故治二方合併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l63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註:太陽病,外證還未解,醫不知而數下之,大傷中氣,遂使表熱內陷與裡虛相協,而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為胃氣虛,乃人參湯證。謂為表裡不解者,此外當亦有身疼痛的表證在,故以桂枝人參湯主之。
按:外證未解,暗示服過麻黃湯而外證還未解之意,當以桂枝湯類解外。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為由於頻繁誤下,已陷於太陰病理中湯證,不過外證未罷,故合以桂枝甘草湯兩解表裡。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理中湯證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30~100克,粳米30克,桂枝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白虎湯加桂枝,實即桂枝甘草湯與白虎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瘧疾》第4條: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註:身無寒但熱,為熱在裡。骨節煩疼,時嘔,為邪在表,本方兩解表裡故主之。
按:本方不限於治溫瘧,凡有是證即可用之。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白虎湯證。
【驗案】呂某,女性,18歲,本院家屬,1965年6月17日初診。一月來發熱、自汗盜汗,噁心或嘔吐,頭暈頭痛,兩膝關節痛、口乾思飲,苔白膩,舌紅,脈弦滑數。證屬表虛而裡熱,治以兩解表裡,予白虎加桂枝湯;
生石膏60克,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生山藥10克,桂枝10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熱退,噁心嘔吐止,自汗盜汗減,他醫用補中益氣治療,又大汗不止,而靜脈補液。又改用上方原方治療則諸症漸已。
三十二、苓桂術甘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甘草湯中加利尿逐水的苓術,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裡有水飲、見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註:太陽傷寒,法宜發汗,若吐若下,均屬誤治。表不解故氣上沖胸。若裡有水飲,更必伴衝氣以上犯,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其候也。脈沉緊為寒飲在裡之應,雖表解,亦不可發汗,若誤發之,則勢必動及經脈,將使身為振振搖的劇變,無論發汗與否,均宜莧桂術甘湯主之。
按:平時即有水飲的人,若患外感而誤施吐下,表不解而氣上沖者,最易使水伴氣沖上犯,氣上沖胸,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水伴氣沖的為候,亦即本方的主證。此時與本方降沖氣以逐水飲,則上證治而表自解。若再誤發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動裡飲,更必使其人身為振振搖,當然此時還宜以本方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喉、眩冒、經脈動靜者,久而成痿。
註:此即上條重出,前之脈沉緊,是指發汗前,此之脈甚微,乃指發汗後。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喉、眩冒,雖亦皆氣沖飲逆的為證,但較發汗前已更重一等。經脈動 Rud即前之身為振振搖的互詞。久而成痿,謂此證若不速治,久將成為肢體不用的痿證。
按:此條雖未提治法方藥,但據所述肯定是苓桂術甘湯方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註:《金匱要略》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心下有痰飲,即胃中有停飲。胸脅支滿、目眩亦水氣沖逆的為候,故以苓桂術甘湯主之。
按:本方治頭暈目眩確有良效,若無氣沖之候者則不驗。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胸脅支滿等均屬其候,臨證時宜注意。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註:《金匱要略》謂:「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氣。」短氣為胃有微飲的徵侯。利其小便則飲即去,宜適證選用苓桂術甘湯或腎氣丸。
按:就去微飲而治短氣這一點,二方均有用之的機會,但不是說任取一方即能治之。臨證時仍宜細辨自在言外。
【辨證要點】頭暈目眩、或短氣小便不利見氣上沖者。
【驗案】劉某,女性,19歲,1977年l0月3日初診。兩個月來耳鳴耳聾,鳴甚則是頭眩,苔白,脈沉細。此屬水飲上犯之證,予苓桂術甘湯:
桂枝10克,茯苓18克,蒼術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連服八劑,耳聾好轉,頭已不暈,耳鳴亦大減。原方增桂枝為12公克,茯苓24公克,服六劑痊癒。
三十三、苓桂棗甘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甘草湯加利水止悸的茯苓,和治腹攣痛的大棗,故治臍下悸或痛,而氣上沖胸者。此和上方藥物看來無大出入,但於主治大異其趣。方中無術,則知胃無停飲或少停飲,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但增大茯苓用量。則治悸煩。變加大棗則治腹攣急,並增量桂枝則加重治沖氣。故此治小腹攣急、悸動而氣上沖較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5條: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註:此亦本裡有停飲,而誤以發汗治療,裡飲被激,伴強烈的氣上沖,而慾和奔豚之證,臍下悸即其徵兆、宜以苓桂棗甘湯主之。
按:本方不只能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證見心下悸者亦能治之,他如諸飲證,若腹攣急、氣上沖而臍下動悸者,用之亦多驗。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見臍下悸動、氣上沖者。
【驗案】張某,女性,65歲,門診病歷號16248,65年12月13日初診。多年失眠,久治無效。近症頭暈心悸,臍左跳動,有時感氣往上衝,衝則心煩、汗出,口乾不思飲,苔白,脈緩,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棗甘湯加味: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酸棗仁15克,遠志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上沖感亦減,前方加生龍白各15克,繼服六劑,除眠多夢外他無不適。
三十四、茯苓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薑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伍生薑治心下悸,加於桂枝甘草湯中,則治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嘔而小便不利或心下悸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註:原條文「傷寒汗出」後,似脫漏「脈浮數,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後似脫漏「而嘔」二字,不然則無法理解。
大意是說:傷寒證,裡面有停水,雖發汗汗出而表不解。若脈浮數,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上證不渴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註:水停心下,甚則心悸,故厥而心下悸者,知為水飲逆迫心下所致,先宜茯苓甘草湯以治水,水去則厥自已。若捨水而但治厥,不但厥不得治,則水漬於胃更必致下利之證。
按:失眠而心悸者,多為水飲,本方增量茯苓加龍骨牡蠣有良效(參見桂枝甘草加龍骨牡蠣湯方證)。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澤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24克,澤瀉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術9克,生薑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茯苓甘草湯加倍茯苓的用量,又加澤瀉、白術,大大加強了逐飲利尿的作用,故治茯苓甘草湯證飲多嘔劇而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8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註:《金匱要略》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胃反。」若上述的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宜茯苓澤瀉湯主之。
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亦約略之詞。要言之反胃為一發作性的嘔吐。有一日發作者,亦有數日發作者,大都由於胃的消化和機能欠佳,停食或停水所致。本條所述為偏於停水,水停不消,積至相當程度必吐。全身組織缺乏水的營養,故同時也必渴。胃有停飲,不吐但痛。若渴欲飲水者,應用本方亦有驗。
【辨證要點】茯苓甘草湯證又見口渴思飲而嘔吐明顯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利尿逐飲的茯苓和治欬逆上氣的五味子,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欬逆上氣有痰飲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6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麻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註:此承「欬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的一條言。青龍下已,謂服小青龍湯後,上證即已的意思。多唾,口燥,亦是服小青龍寒飲欲解的徵驗。但支飲重證常非一擊所能愈,今寸脈沉而尺脈微,仍屬飲盛裡虛之應。手足厥逆,即因水氣沖逆所致。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即發作性的氣上沖狀。手足麻痺,是由於血虛。其面翕然如醉狀,為有虛熱上蒸,氣沖休止,則水飲因復下流陰股,故亦不冒。氣沖發作,則水飲伴之以上逆,故小便難而時復冒,因此與苓桂五味甘草湯先治其氣沖。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欬逆上氣有痰飲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乾薑9克,細辛9克,五味子14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細辛、乾薑溫中逐飲,合苓、甘、五味故治痰飲咳而胸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7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註:服苓桂五味甘草湯後,則沖氣即低,不過沖氣雖低,寒飲復盛,故反更咳胸滿,因去治沖氣的桂枝,加驅寒飲的薑辛治之。
按:自此以下的方證,已與桂枝湯無關,由於證治前後相關,為了便於說明故列於此。
【辨證要點】咳而胸滿,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薑辛夏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細辛、乾薑各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莧甘五味薑辛湯,更加逐飲止嘔的半夏,故治莧甘五味薑辛湯證飲多而嘔逆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8條:咳滿即止,而更複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註:服苓甘五味薑辛湯後,則咳滿即止,但其人更複渴、沖氣復發者,因細辛乾薑為驅寒飲的熱藥,服後寒飲去。胃中燥,故當渴。今渴未久反止者,此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支飲沖逆上迫依法當冒,冒者亦必嘔,故於苓甘五味薑辛湯再加半夏,以去其水。
【辨證要點】咳而胸滿,吐稀白痰,頭暈嘔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乾薑9克,細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莧甘五味薑辛夏湯更加逐水氣的杏仁,故治莧甘五味薑辛夏湯證而有浮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9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麻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註:服苓甘五味薑辛夏湯後,則水飲去而嘔即止。今其人形腫因再加杏仁主之,此本水飲外溢的浮腫證,宜內麻黃以發之,但其人手足麻痺為血虛,故不用麻黃而用杏仁。若強與麻黃發其汗,則益使血虛,必使人厥。
按: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由本條的說明,可知杏仁有代麻黃以驅水氣的作用。
【辨證要點】苓甘五味薑辛夏湯證兼見頭面或四肢浮腫者。
【驗案】黃某,女性,38歲,病歷號67951,1966年2月12日初診。咳己半月不愈,咯吐白痰,咽癢胸悶,口乾不欲飲,鼻流清涕,顏面浮腫,大便塘稀,日1~2次行,苔白膩,脈滑右寸浮。此屬寒飲內盛、外溢於表之咳證,治以溫中化飲,稍佐解表,與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
10克,乾薑6克,細辛6克,半夏12克,杏仁15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咳即止,三劑後浮腫消,他症也漸好轉。
四十、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乾薑9克,細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大黃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再加通便的大黃,故治莧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證而大便難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40條: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註:若兼有面色如醉狀,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故更加大黃以下其熱。
【辨證要點】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證兼見上熱而大便難者。
【驗案】王某,男性,43歲,病歷號18508,1966年l月31日初診,自幼咳喘,反覆發作,今咳喘月餘,吐白痰多,晚上喘重,不能平臥,胸悶心煩,口乾不思飲,大便乾結,小便如常,苔白膩,脈弦細。證屬寒飲內停,鬱久化熱,肺胃失降而致咳喘,治以溫化降逆,與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
10克,乾姜6克,細辛6克,半夏12克,杏仁12克,大黃6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自感喘己,繼服二劑咳痰大減。二診改半夏厚樸湯加味三劑,自感無不適。
按:慢性支氣管炎出現以上各方證的機會頗多,尤以老年患者更多見,如適證選用,多有捷效。
四十一、五苓散方
【方劑組成】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以上五味為細末,白飲和服3克,多飲暖水。汗出癒。以上量作煎劑也可,但水逆證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豬苓、澤瀉、白術、茯苓諸利尿藥,合以解外降沖氣的桂枝,故治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註: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發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若發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分被奪而乾燥,故其人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則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即愈。
若發汗後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為裡有停飲誤施發汗,而表仍不得解的為證,則宜五苓散主之。
按:裡有水飲,雖發汗則表不解,前於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條已詳言之,可互參。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組織缺乏水的營養,故渴欲飲水,雖飲亦只留於胃腸,因致隨飲隨心所欲的消渴證。此時以本劑利其小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則消渴自已,而表亦自解。
《傷寒論》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註:發汗後而脈浮數,為病仍在外。表熱未解故煩;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按:此亦應有小便不利證,未明言亦省文也。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註:見茯苓甘草湯方。
《傷寒論》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莧散主之。
註:中風發熱,即指發熱汗出的中風證。六七日不解而煩,謂病已六七日,雖服桂枝湯而仍發熱不解而煩。有表裡證,謂既有發熱而煩的表證,同時並有以下所述水逆的里證,水停不化,故渴欲飲水。水伴沖氣以上逆,故水入則吐,此名為水逆,宜以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註:見文蛤湯方。
《傷寒論》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莧散主之。
註:太陽病,每以誤下,使邪熱內陷而心下痞、此與瀉心湯而治。但亦有誤下後,水伴衝氣逆迫於心下,而心下痞者,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即水停不行之證,此與瀉心湯證顯異,故與瀉心湯則痞不解,宜以五莧散主之。
《傷寒論》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註:太陽病,脈浮緩弱為中風脈。發熱、汗出、復惡寒,為中風證未傳少陽,故不嘔。其所以心下痞者,當由於醫者誤下所致,言外宜先以桂枝湯以解外,外解已,再與瀉心湯以攻痞,此為第一段。
若上證未經誤下,並其人己不復存在惡寒而渴者,此表證已罷而轉屬陽明病了。若小便數者,大便必硬,故心下痞,但此屬津液竭於裡的脾約證,即不大便十日亦無所苦,如其人渴欲飲水,則可以少少與之法救之,此為第二段。
若上證未經誤下,並亦未轉陽明,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莧散證,則宜五莧散治之,此為第三段。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註:霍亂初作,亦常見頭痛、發燒、身體疼痛的表證。若其人渴欲飲水,為有熱,宜以五苓散兩解表裡。若其人口中和而不用水,為裡多寒,宜先救里而後表,宜理中丸主之。
按:霍亂上吐下利,耗人精氣至烈,雖有表證,亦不可發汗,只有五莧散兩解表裡的一法。《傷寒論》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故不用五苓散者,是因裡多寒,須理中湯先救其里。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抹而癲眩,此水也,五莧散主之。
註:臍下悸為水動自下;吐涎沫為水氾於上,故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癇眩冒者,皆水飲為患,故以五苓散主之。
按:註家多把癲眩改為巔眩或顛眩,以為頭眩之意,但屢依本條所述用本方治愈癲癇證,足證癲眩二字無誤。曾治一小兒患癲癇吐涎沫,每臍下一跳動則犯病,服五苓散(湯劑)六劑而愈。
【辨證要點】表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者。
【驗案】李某,男性,47歲,住院病歷號17020,會診日期1975年7月27日。患者自感上腹有腫物已兩個月多,因無不適,未曾檢查治療,近一月來因感到左上腹疼痛而來門診治療。經內外科檢查,懷疑是腫瘤而收住院治療。體查:上腹左右皆可觸及拳頭大實性腫物,表面不光滑,輕度壓痛,部位深在與體位無關。尿液常規:蛋白(土),紅血球15—20,白細胞3—5。血沉61毫米/小時。尿酚紅排泄試驗: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靜脈腎盂攝影:左腎擴大,右腎未顯影。臨床診斷:雙腎腫瘤?腎結核?因尚等待手術要求服藥一試。依證所見:左腹脹痛,頭暈心悸、汗出惡風,口渴思飲。飲後渴仍不止,而心下水響,頻尿澀痛,苔白,脈浮數,心率100次/分。此屬表虛心下停飲之證,與五苓散加減兩解表裡;
豬苓10克,澤瀉15克,蒼術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滑石30克,阿膠10克(烊化),生大黃3克,生薏苡仁30克
結果:上藥服二劑後,小便增多,尿中排出綠豆大結石。三劑服完後,連續四、五天排出細砂樣結石,腹部腫物消逝於無形,其他症狀也全消失。追訪五年未見復發。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炙)6克,生薑(切)9克,大棗(擘)4枚,【用法】
水煎溫服。服已須臾,食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同時蓋以棉被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流量,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週時觀之,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方解】桂枝、生薑均屬辛溫發汗藥,但桂枝降氣沖,生薑治嘔逆,可見二藥都有下達性能,升發之力不強,雖合用之,不至大汗。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棗、甘草純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藥微寒而斂,既用以製桂薑的辛散,又用以助棗草的滋津。尤其藥後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發汗解熱湯劑,又是安中養液方藥,也就是後世醫家所謂的「甘溫除熱。」甘溫除熱之熱不是一般的熱,是胃氣不振,
津血有傷所致之熱。有關汗出身熱的機理,《內經》有類似的論述。如《素問‧評熱病論》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症,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這裡主要是說:汗出身熱是邪氣盛,精氣虛。汗出為精液外溢,此時邪乘虛入於肌表。正氣為陽,邪氣為陰,正氣與邪氣交爭於肌表故稱陰陽交。此時精氣流於外,邪氣入於裡,故病死。桂枝湯證雖不全同於《內經》所說的陰陽交之證,但正邪交爭於肌表,汗出身熱的病機是相同的。桂枝湯的主要表現是甘溫健胃,透過調和營衛使精氣勝而表固,邪氣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熱除。也即甘溫除熱的道理。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吝嗇吝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註:外為陽,內為陰。陽浮而陰弱者,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的形象,即輕取則浮,重按則弱也。陽浮者熱自發。謂脈陽浮,為發熱的脈應。陰弱者汗自出,謂脈陰弱,為汗出的脈應。吝嗇吝嗇惡寒,謂縮而惡寒也;淅淅惡風,謂灑淅而惡風也;鼻鳴乾嘔者,表不解,氣上沖也。此為太陽中風證,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註:太陽病,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即宜桂枝湯主之。言下之意不要以為它是中風證的專用方。
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為桂枝湯正證,凡病見之,即宜桂枝湯主之,則無不驗。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註:氣上沖,為氣自小腹上沖胸的一種自覺證。太陽病為在表,宜汗不宜下,誤下後,其氣上沖者,知病未因誤下而內陷,還在表也,故可與桂枝湯,用前食稀粥,溫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氣上沖者。即病已去表內陷,不能給服桂枝湯。
《傷寒論》第16條: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註:桂枝湯本為和解肌腠而設,與麻黃湯專為發表致汗者有別。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為表實,則宜麻黃湯發其汗解表。若誤與桂枝湯,則必致實之禍。醫者常須識此,慎勿誤施也。
按:精氣虛則不足以驅邪,雖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虛,而深入肌肉之內。桂枝湯促進胃氣,加強精氣,使盤踞肌腠之邪,不得復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則肌不和,桂枝湯益氣驅邪,而使之變和,故謂桂枝本為解肌。若精氣實於表。只宜麻黃湯發其汗,則邪共汗出即治,若誤與桂枝湯,再益其氣,則實上加實,禍變立至矣。(舉拙注:和者,交相出入謂之和。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為不和)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按: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有刺風池、風府輔助的一法,不可不知。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註:脈洪大,當是脈浮。脈洪大為熱盛於裡,如何可與桂枝湯?必是傳抄有誤,宜改之。
服桂枝湯不合法,而致大汗出,故病不解。脈浮者,病仍在表,宜與桂枝湯和前法服之。若其人形似瘧狀,一日再發寒熱者,讓其小汗出則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註:太陽病,外證未解者,意同上。外不解,法當汗解,慎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註:太陽病,先以麻黃湯發其汗,而病不解,醫不詳審所以不解之故,而復下之,若當時脈浮,病必不癒。因浮為在外,法宜汗解。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病仍在外,故須與桂枝湯解外即癒。
按:汗下後表仍不解者,則宜桂枝湯解之,以汗下後亡津液也(舉拙注:亡津液者似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詳見:各種禁汗的感冒治法)。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和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註: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脈內的榮氣,而在脈外的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所致。榮自行於脈內,衛自行於脈外,衛失榮則不固,榮失衛則不守,故令常自汗出也。宜桂枝湯復發其汗,使榮衛和則愈。
《傷寒淪》第54條: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癒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註:臟無他病者,謂無其他內臟病。言外之意病在外也。時發熱自汗出者,謂發熱自汗出有定時也。此亦衛氣不和所致,宜於其發作前,與桂枝湯發汗即愈。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註:傷寒已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顯係裡熱上攻的為候,故可與承氣湯以下之。不過裡熱小便當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解之。假設頭痛且必衄者,宜與桂枝湯。
按:該條首冠以傷寒,其無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與桂枝湯,必須頭痛而衄者,始可與之。不過麻黃湯條有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本條所述,脈必不浮緊浮弱可知,臨證時須細辨。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註:傷寒以麻黃湯發其汗,則證已解,但半日許,其人復煩,切脈浮數,知表熱未解也,故宜桂枝湯更汗解之。
按:服麻黃湯後,表不解,不可再與麻黃湯,而宜桂枝湯;服桂枝湯後,表不解,仍宜再與桂枝湯,不可與麻黃湯,此為定法,須記。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註:太陽傷寒,醫誤下之,因續得下利清穀不止。清穀,即排泄完穀不化的大便之謂。下利清補不止,知已轉屬太陰虛寒裡證,雖身疼痛,表還未解,法宜急救其里,而後治其身疼痛。假若下後,未續得下利清穀不止,但身疼痛,而清便自調者,則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按:表裡並病,若裡虛寒,當先救裡,而後解表,此為定法,須記。又與四逆湯,下利清穀已,而身疼痛不解者,當然亦宜桂枝湯,自在言外。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主之,
註解:太陽病發熱汗出者,為中風,汗奪於榮則榮弱,邪並於衛則衛強,榮衛不和,故使發熱汗出也。桂枝湯調和榮衛,而解外邪,故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註:傷寒本不宜下,而醫大下之,下後表不解,當與桂枝湯以解肌,而反以麻黃湯發其汗,一再誤治,邪既內陷而心下痞,表亦未解而惡寒也。宜先與桂枝湯以解表,表解再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攻裡。
按:表裡並病,若裡實宜攻者,須先解表,而後攻裡,此亦定法,須記。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註:陽明病,雖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者,表還未解也,故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註:病人煩熱,汗出則解者,此暗示不汗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服大青龍湯則汗出煩熱解也。但如瘧狀,日晡所則發熱,此時發熱屬陽明。若脈沉實,則已傳陽明無疑,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虛,則仍在表,日晡發熱,正是時發熱汗出的桂枝湯證,故宜桂枝湯以發汗。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註:此所謂太陰病,當指下利而言。下利而脈浮者,病欲自表解,故宜桂枝湯以發汗。
按:下利脈浮,無非表里合病之屬,本條所述,脈當浮弱或自汗出。若脈浮緊無汗,則宜葛根湯,不可與桂枝湯。葛根湯條謂太陽陽明合病,而此謂太陰病脈浮者,以葛根湯證為表實,桂枝湯證為表虛,異其稱呼以示虛實不同也。不過二方均屬太陽病的發汗劑,其主治下利,當均為太陽陽明的合病。若真是裡虛寒的太陰病,即有表證,亦不可與桂枝湯先攻表,當與四逆湯先救裡也。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註:下利而腹脹滿,虛寒下利也,故雖身疼痛,法宜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按:本條所述乃真太陰病的下利,故雖身疼痛的表證在,亦宜四逆湯先溫其里,而後乃可與桂枝湯以攻其表,可見上條非真太陰病甚明。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註:霍亂吐利止後,而身疼不休者,此里和表未和也,宜少與桂枝湯小和其外。
按:霍亂上吐下利,損人津液至烈,雖遺有表證未解,也不可過汗,則宜少與桂枝湯消息和解之,量證用藥,亦是一法。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第7條: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乾嘔,汗出,病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
註:產後風者,婦人產後患太陽中風也,雖延續數十日不解,表現為仍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煩悶,乾嘔汗出,知桂枝湯證未罷也。病雖久,而桂枝湯證續在者,即宜與桂枝湯。
按:運用方劑在辨證,只要見其證,即宜用其方,病之久暫無關緊要。
【辨證要點】基於以上論述,可見桂枝湯為一太陽病的發汗解熱劑,但因藥味偏於甘溫,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應用,宜於津液不足的表虛證。若體液充盈的表實證,或胃實裡熱者,不可與之。有關具體的適應證,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而脈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時發熱汗出者。
3。發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陽明病,脈遲,雖汗出多。而微惡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脈浮弱者。
6。霍亂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驗案】·例1·熊某,女,56歲,門診病歷一號:22725,1964年8月20日初診。三個月來。每日下午3~5點發燒,兩臂肘窩發緊,肩背拘急。熱後汗出,兩脈緩,苔薄白潤。此屬“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癒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故予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
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服一劑後,發熱時間縮短,兩劑後熱已,諸證全消。
例2·賀某,男,8歲,門診病歷號79322,1965年10月23日初診。外感發燒一週不退,每日上午11點30分出現發燒(T38℃左右),汗出,至夜12點後燒自已,飲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無他不適,苔白潤,脈虛數。證屬營衛失調,治以調和營衛,與桂枝湯:
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兩劑,上午已無發熱,下午l點後尚有低燒(T37.2℃~37.5℃),苔薄黃,脈尚稍數,與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服三劑,諸證解。
二、桂枝加桂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5克,芍藥9克,生薑(切)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本方於桂枝湯加重治氣上沖的桂枝用量,故治桂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烈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以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註:《金匱要略》有「奔豚病,以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的論述,可見奔豚病是一種發作性的、自我感覺的症狀。
病在表,當發汗,但以燒針劫使大汗出,是不得法的治療,病必不除。大汗表不解,本易導致氣上沖,若針處被寒(實即感染)紅腫如核者,則更促進氣上沖的劇烈,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即其候也。宜灸其核上各一壯以治針處被寒,與桂枝加桂湯以解外,並治奔豚也。
按:關於奔豚病的病因,《金匱要略》曾提到“皆從驚恐得之”,很難理解。經過多年的體驗研究,知此所謂驚恐,不是指外來的可驚恐的刺激,而是指機體自身發驚恐的神經證。例如痰飲瘀血諸疾,常有驚恐的為證,尤其不得法的治療,更常致驚恐的發作。《傷寒論》中也有多處提到這種情況,如「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奔豚病即常於此驚恐神經證的基礎上而發生的。本條之燒針令其汗,亦正犯太陽傷寒加溫針的誤治,再加針處感染,給神經以劇烈刺激,未有不使其驚發者。由於燒針逼汗太過,或練氣功不得法等而使氣逆而上。皆可導致奔豚的發生。
【辨證要點】仲景關於本方的論治僅此一條,但已很清楚說明了桂枝加桂湯證,為治桂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甚者。
【驗案】張某,女,59歲,門診病歷號: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診。因練氣功不得法,出現氣從臍下上沖至胸已半年多,伴見心慌、汗出、失眠、苔白潤,脈緩。證屬營衛不和,汗出上虛,因致氣上沖逆。治用桂枝加桂湯: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氣上沖已,但有時臍下跳動。上方加茯苓12克,服用三劑,跳動已,睡眠仍差。繼用酸棗仁湯加減善後。
三、桂枝加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切)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用法】
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湯加量芍藥,以便在解表的同時加強緩急止痛。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註:本太陽病,依法當發汗解表,而醫反下之,不但表未解。且因誤下,因使腹肌不和,拘急劇甚,以至腹滿時痛。屬太陰者,專就此腹滿時痛的證候而言也。其實此腹滿並非太陰病的虛滿,此時痛也非太陰病的寒痛,是陽證而非陰證。因外未解,故用桂枝湯以解外,加芍藥量以治腹滿痛。
按:桂枝加芍藥、飴糖即小建中湯,加飴糖較重緩中止痛的作用。有的藥房無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滿痛。後世常加當歸,是增加溫中活血作用。如加五靈脂亦妙。
【辨證要點】據以上的說明,可知桂枝加芍藥湯為治桂枝湯證見腹拘急而滿痛者。
【驗案】劉某,男,30歲,XX廠門診部病歷號:118,1966年3月18日初診。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見汗出惡風,左臂疼痛,胸脅滿悶,脈弦滑,左浮細,證屬表虛挾腹肌不和,予桂枝加芍藥湯:桂枝10克,白芍18
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10克
結果:上藥服五劑胃脘痛減,仍感胸脘堵悶或灼熱,與梔豉枳實湯繼調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大黃6克【用法】
水煎溫服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註:條文前半部已解如上,茲再就大實痛者以下為文略加說明。大實痛乃承腹滿時痛而言,意思是說,腹滿時痛,只是由於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於桂枝湯增加芍藥即治。若病已陷於裡,而裡實,則加劇了腹滿痛,因以大實痛稱之,故須更加大黃以下之。
【辨證要點】桂枝加大黃湯證,即桂枝加芍藥湯證又見裡實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驗案】賴某,男,56歲,1966年3月25日初診。左腹疼三天。一週前感冒發熱,經西藥治療熱退,近三天左腹刺痛、脹痛,時輕時重,服用阿托品後痛緩不明顯,伴見頭微痛,汗出惡風,大便三日未行,左腹按之痛,苔白根膩,脈沉弦細,左尺弦滑。證屬表虛挾痰瘀,給桂枝加大黃湯:桂枝10克,芍藥18克,生薑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4枚,大黃6克結果:
上藥服一劑大便行兩次,左腹痛減,去大黃又服二劑,頭痛,汗出、惡風悉除。
五、桂枝加葛根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9克,甘草(炙)9克,大棗(擘)4枚,葛根12克【用法】
以水先煮葛根數沸,再內餘藥煎取一懷,溫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經》謂主消渴,身大熱。可見是一清潤的解熱藥,而有解肌及緩解筋脈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項背部強急的作用。今加味於桂枝湯,故治桂枝湯證而又見項背強急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2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註:「幾幾」是形容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其頸之狀。項背強幾幾者,即項背強急,俯仰不能自如之謂。太陽病汗出惡風,是桂枝湯證,今又見項背強幾幾,故加緩解是證的葛根來主治。葛根湯是治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這裡的“反汗出惡風者”,是對葛根湯證而言,暗示二方在應用上的主要鑑別點,而以一「反」字傳其神。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又見項背肌肉強急。
【驗案】任某,女,21歲,門診病歷號;49703,1965年12月l0日初診。昨天感冒,頭痛頭暈,汗出惡風,肩背疼痛,頭向左顧則左項發緊且痛,苔薄白,脈浮稍數。證屬太陽表虛而見項背強幾幾之證。加葛根湯: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克結果:
上藥服一劑證大減,二劑證已。
六、栝蔞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栝蔞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用法】
水煎溫服,取微汗,汗不出少量熱粥。
【方解】栝蔞根苦寒,《神農本草經》謂: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可見為一強壯性的滋潤解熱藥。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潤組織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湯證而身拘急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痙攣暍病脈證治》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註:太陽病,其證備,謂太陽病桂枝湯證俱備的意思。身體強幾幾然,謂全身有強直性的痙攣自覺或他覺證。太陽病脈當浮,今脈反沈遲,故知為組織枯燥的痙病,因以栝蔞桂枝湯主之。
按:《金匱要略》謂「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本條所述,當是柔痙的證治,此可與葛根湯條互參自明。
【辨證要點】病見桂枝湯證,又見痙攣拘急症狀,口渴、脈沉者,可辨為本方證。
【驗案】馮某,女,35歲,病歷號:74146。近週頭疼,身痛,汗出惡風,低熱(低熱已一年多)面赤,口渴,兩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苔薄白,脈沉細。證屬津液本虛,復受外邪,而致表虛肌不和,是為栝蔞桂枝湯證,治以栝蔞桂枝湯方:花粉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
結果:一劑知,三劑已。
七、桂枝加黃耆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黃耆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湯。
【方解】黃耆味甘微溫,《神農本草經》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補虛。」從所主來看,均屬肌膚間病。也可知補虛,主要是補錶氣的不足,故若由於表氣虛衰,邪留肌膚不去,為濕、為水,為黃汗以及上述諸病,均有用本藥的機會。故本方主治桂枝湯證而表氣虛弱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7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註:本條可分五段解之如下:①黃汗由於表虛,表虛則氣上沖而不充於下,故兩脛自冷。假如發熱而歷節黃汗出者,此屬歷節而非黃汗。②食已汗出和暮臥盜汗出,均屬表虛失固,津液亡失之證,故稱之為勞氣。③汗出不應發熱,汗出而復發熱,故謂反發熱,乃精怯邪留之候。久久不已,組織枯燥,其身必甲錯。發燒不只日久,更必傷及榮血出惡瘡。④身重汗出輒輕者,為有水氣,久久必身瞤,即所謂水氣相擊,沖逆動經之候。水氣攻沖胸中則胸中痛,故瞤即胸中痛。⑤氣衝於上故從腰以上有汗而下無汗;濕著於下,故腰髖弛痛,水氣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狀。若證之劇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髖弛痛,而全身疼重,煩躁不安,小便不利,亦氣上沖的結果,此為黃汗證,無論微劇,宜以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註:諸黃疸證,多為瘀熱在裡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濕去熱即治,但若見脈浮,為病在表,這時宜用桂枝加黃耆湯汗以解之。
按:由本條可知,黃耆有祛黃作用甚明。但黃疸脈浮者,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機會,臨證時宜適當選用之,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汗出惡風者,即表虛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驗案】韓某,女,41歲,哈爾濱人,以「肝硬變」來門診求治。其愛人是西醫,檢查詳盡,診斷肝硬變已確切無疑。但黃疸指數、膽紅素皆無異常,皮膚、鞏膜無黃染。其人面色黧黑,胸脅串痛,肝脾腫大,曾經多年服中西藥不效特來京求治。初數與疏肝、血藥不效。後來見其衣領黃染,細問乃知其患病以來即不斷汗出惡風,內衣每日更換,每日黃染,伴見腰胯痛重,行動困難,必有人扶持,苔白膩,脈沉細,確認是黃汗之證,乃由表虛濕盛所致,故以調和營衛,益氣固表以止汗祛黃為法,與桂枝加黃耆湯治之:桂枝10克
,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生黃耆10克
囑咐其溫服之,並飲熱稀粥,蓋被取微汗。
結果,上藥服三劑,汗出身痛減,服六劑汗止,能自己行走,繼依證治肝病乃逐漸恢復健康,返回原籍。二年後特來告知仍如常人。
八、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方劑組成】黃耆15克,芍藥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溫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服六七日乃解。
【方解】此於上方去草棗的甘壅和生薑的辛散,增加黃耆補虛實表。另加苦酒斂汗救液,故治黃汗表虛汗多以致於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6條: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土之。
註:身體腫,發熱汗出,與風水為證很相似,故謂狀如風水,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尤其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更是黃汗的特徵。由於其人渴,津液亡已甚,故以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按:謂黃汗為由於汗出入水中得之者,不過略舉其一端言之耳,所經治驗二例,無一例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其實不外表虛水氣外鬱之證,故以黃耆為治此證的主藥,不渴者,宜桂枝加黃耆湯;渴者,宜本方。苦酒阻汗出,初服故煩,服六七日後邪退身和,故煩自已。
【辨證要點】汗出惡風、汗色黃黏、口渴者本方主之。
【驗案】李某,女,30歲,本市工人。因長期低燒來門診治療,屢經西醫檢查未見任何器質性病變,經服中藥未效。症見口渴,汗出惡風,虛極無力,下肢浮腫,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脈沉細,查黃疸指數正常,身體皮膚無黃染。此為黃汗表虛津傷甚者,擬以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生黃耆15克,芍藥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諸證盡去。
九、桂枝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炙)9克,生薑〔切)9克,大棗(擘)4枚,炮附子6~1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附子辛溫,為一有力的溫中、祛寒、逐濕藥,尚有振興代謝機能的作用,無論表裡若陷於陰證者,多宜以本藥配方治之。桂枝加附子湯即治桂枝湯證而現少陰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註:太陽病,本桂枝證,醫誤以麻黃湯大發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惡風半由於桂枝湯證未解,半由於已陷入陰證。小便難,即由於汗漏不止,體液大量亡失的結果。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亦由於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極虛證候。以上種種,純由於誤治表證還未解且陷入陰證,故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湯為少陰病的發汗劑,即不因誤治,而見本方證者亦宜用之。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見汗出惡風明顯,小便難,四肢微急者。
【驗案】任某,女,33歲,首都機場門診病歷號131,初診日期1966年3月25日。因腰背痛在積水潭醫院、北京中醫學院附院檢查均診斷為「脊椎骨質增生」。近來頭暈、頭痛、目脹,下肢關節脹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惡寒,苔白舌淡,脈沉細。證屬桂枝加附子湯證,予其方藥: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製附片10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痛減,四肢逆冷好轉。服一月後全身症狀好轉。
十、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2克,生薑12克,大棗4枚,甘草(炙)6克,人參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湯加人參生薑健胃,增芍藥以養液,故治桂枝湯證胃氣虛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脈沉遲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2條: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註:發汗後,身復疼痛,為外未解,法宜桂枝湯更汗以解之。但脈見沉遲,為胃氣內虛,津液不足,只憑草棗平淡之品己不能振興,故加補中有力的人參和溫中健胃的生薑以復胃氣,更加芍藥以滋津液。
按:表證而有里虛之候,必須扶里之虛,才可解外之邪。若只著眼表不解,連續發汗。表熱雖得一時減退,但不久復如故,此時唯有新加湯法,健胃於中,益氣於外,邪自難留,表乃得解。若執迷不悟,見汗後有效,反覆發之必致其人津液內竭肉脫而死。本條所述,只是脈沉遲,裡雖虛尚未見陰寒重證。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證,即本方亦不可用,應按先救其里,後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見身疼明顯,納差、脈沈遲者可選用本方。
【驗案】宋某,女性,35歲,兩個月來每日下午發熱身痛,頭痛,臂及背拘急酸痛,發熱後汗出惡風明顯,納差乏力,苔薄白潤,脈沉遲。此屬胃氣沉衰,精氣不振,營衛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擬健中益氣,扶正祛邪之法,與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桂枝10
克,白芍12克,生薑12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黨參10克
結果:服一劑後,發熱向後移延,時間縮短,三劑後熱除,諸證悉愈。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9克,甘草(炙)6克,大棗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杏仁主欬逆上氣,厚朴消脹除滿、理氣化痰。於桂枝湯加消脹滿的厚樸,和治欬逆的杏仁,故治桂枝湯證而欬逆喘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淪》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註:有喘咳病的患者,當反覆發作時,表現為中風桂枝湯證時,與桂枝湯則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為佳。
《傷寒淪》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註:微喘亦氣上沖的徵候。太陽病下之而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當與桂枝湯,但因見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辨證要點】咳喘病人不論新久,見汗出惡風脈緩者宜用本方。
【驗案】張某,男性,38歲,病歷號:182577,1966年4月4日初診。近一週來,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惡風、腰痛、胃脘動悸,苔薄白,脈浮緩。此屬表虛氣逆,治當調和營衛,理氣化痰。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l0克,赤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
結果:4月23日來診告知:上藥服二劑咳即止。
十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生龍骨9克,牡蠣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龍骨、牡蠣均為強壯性的收斂藥。而有作用於煩驚、不眠,以及幻覺等神經證,尤其有治胸腹動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桂枝湯證,胸腹動悸、煩驚不安而夢交失精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8條: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螢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註:少腹弦急、陰頭寒者,陽氣下虛也;目弦發落者,虛火上亢也。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諸虛之候。若脈芤動微緊,男子得之則失精,女子得之則夢交也,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失精夢交,多由情慾妄動,神誌不寧,因生夢幻所致。龍白之用,不只為固精,主要在於斂神定志,合桂枝湯調營衛以和氣血,為此證的正治。《小品》雲:「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龍骨湯」。於此二方適證加減,確有奇效,讀者試之。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兼見失精夢交、脈見虛象者多可與本方。
【驗案】蒲某,男性,33歲,某廠會診病歷,病歷號2902,1966年3月25日初診,遺精已數年,近年來加重,每週1~3次。常有汗出惡風,腰酸痛。苔白,舌尖紅,脈浮而虛。證屬虛勞,營衛不固,氣血失和,故治以調營衛和氣血,斂神誌以攝精液、擬與桂枝加龍白湯加減:桂枝10克,赤芍10
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川附子6克,白薇12克
結果:4月8日復診,上藥服六劑,遺精未再作,囑咐藥觀察,如再作則照服原方。
十三、小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飴糖45克(分沖) 【
用法】水煎五味,湯成去滓,內膠飴,更上火上消解,溫服。嘔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藥湯原治腹滿痛,今加大量甘溫補虛緩急的膠飴,雖仍治腹痛,但已易攻為補,故名之為建中。謂之小者,以其來自於桂枝湯,仍兼解外,與專於溫補的大建中湯則比較為小也。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註:澀為津血虛,陽脈澀,即脈浮澀,為表虛榮衛不利。弦為寒,陰脈弦,即脈沉弦,為裡虛有寒。傷寒得此脈,依法腹中當急痛,宜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謂服小建中湯後,而病未全治,當已轉屬少陽,故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脈浮澀而沉弦,為小建中湯與小柴胡湯共有的脈象,但腹中急痛,為小建中湯所屬,而柴胡證不常見。先與小建中湯,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裡實,津液自和,即傷寒四證,亦當自汗而解。假設不瘥,知已轉屬少陽,當以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惱者,小建中湯主之。
註:血少心氣虛則悸。表不解則煩。小建中湯內能補虛,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營氣虛血少者,不可發汗。中氣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論中有明文,可互參。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13條: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註:虛勞,為古人對虛損不足之病的通稱。裡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詞。悸者,為血液少心氣不足。衄者,為氣沖熱亢。夢失精者,為下焦虛,精不守。四肢酸痛者,為榮衛不利。手足煩熱者,為虛熱。咽乾口燥者,為津液枯燥。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鬆軟而拘攣者,即裡急腹急之候。裡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湯應用的主證。以上所述為小建中湯證,故以小建中湯主之。不要以為小建中湯能治一切虛勞。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註: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簡詞。婦人腹中急痛者,當以小建中湯主之。
這裡雖舉婦人腹中痛,實際上有是證,男子也可用本方。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兼見腹中急痛,或見心悸而不嘔者。
【驗案】例1?張某,男性,42歲,某廠門診病歷號529,1966年6月l0日初診。胃脘隱痛反覆發作已五年。檢查診斷為“胃黏膜脫垂”,近症常餓時胃脘痛,惡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飲。無噁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軟。先與附子理中湯治之不效,後細問症,據有汗出惡風,脈緩,知為表虛中寒之證,故予小建中湯:桂枝10克,白芍18
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
結果:上藥服六劑,胃脘疼已,但餓時仍不適,大便溏好轉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復診,除大便微池外,他無不適。
例2?劉某,男性,28歲,1968年9月21日初診。一年來,胃脘時痛,同時見前陰抽痛,多治無效,苔薄白,脈弦細,此屬表虛裡寒之證,與小建中湯三劑諸症已。
十四、當歸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當歸12克【
用法】水煎溫服。若大加膠飴45克(分衝)。湯成內之,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出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18克,阿膠6克。
【方解】此於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有補血作用的當歸,故治療該方證而有血虛的徵候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附方(二):《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註:吸吸少氣,即指吸氣性的呼吸困難,餘如字義。
按:腹中急痛而有血虛證者,本方有效,但不必限於婦人產後,即男人亦可。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又見血虛明顯者。
【驗案】劉某,男性,44歲1964年9月9日初診。62年胃穿孔做切除手術後,大便唐洩迄今未已。常有腸鳴腹痛,腰痛兩足拘急,頭暈乏力,心悸短氣,汗出如流,曾多次發生昏迷(西醫診為貧血)。舌無苔,脈沉細。此屬表裡俱虛、衛弱血衰,擬以補虛和中、調衛和營,予當歸建中湯加味:
當歸12克,白芍18克,桂枝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10克,蒼術10克,澤瀉12克,飴糖45克(分沖)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證減,唯心悸氣短尚明顯,增桂枝為12克,加生龍白各15公克,繼服,諸症漸漸好轉,在上方基礎上適證變化,至11月30日復診,除脘腹微脹外,餘無所苦。
十五、黃耆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黃耆9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此於小建中湯中更加黃耆,故用於小建中湯證而有黃耆證者。
按:黃耆味甘,補脾胃,固表。謂為固表者,飲食入胃後,經消化吸收變為精氣。若人身精氣不足於體表,則肌膚失養,腠理鬆虛,皮膚不潤,客氣乘虛據之而不去,則自汗盜汗,甚則癰疽惡瘡等證起矣。黃耆能通精氣復實於表,表實則邪自去也。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14條: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註:裡急,為裡急腹中痛的簡詞。虛勞病,若裡急腹中痛,而有諸不足的表裡證者,則宜黃耆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與虛勞病》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註:男子黃,當指女勞疸而言。《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4條曰:「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黃疸多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亦中氣虛的證候,宜與黃耆建中湯治之。
依:本條所述小便自利,亦由中氣虛所致,即所謂上虛不能製下者是也,與甘草乾薑湯所主同,可互參。注家多謂虛勞小建中湯,即指小建中湯。但從桂枝加黃耆湯有治黃疸、黃汗的作用來分析,則黃耆有祛黃作用甚明。小建中湯無有黃耆,沒有治黃疸的作用,故當以黃耆建中湯為合理。
【辨證要點】裡急腹痛,汗出惡風甚者宜本方主之。
【驗案】蔡某,男性,48歲,病歷號104908,1964年11月23日初診。半月來高燒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藥10餘劑不效,就來京醫治。症見自汗盜汗甚,腹痛劇甚,胃脘亦痛,午後高燒40℃,苔白微膩,脈沉弦緊。此裡飲鬱久化熱之證,先以溫陽化飲治之,予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川附子
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棗3枚,半夏12克,生薑10公克,茯苓10公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於11月26日二診,腹痛減,胃痛、高燒如故,仍汗出多,且惡風明顯,脈數而虛。此為裡寒雖稍減,而表虛不固,故治以溫中固表之法,予黃耆建中湯:生黃耆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
生薑10克,大棗3枚,飴糖30克(分沖)
服用三劑燒漸退,汗出己減。繼服三劑,熱平身涼和,但晚上仍腹痛腸鳴,再與11月23日方調之。l2月5日告之:腹痛己。
十六、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黃耆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加黃耆湯,增辛溫的生薑,而加強散寒作用;去甘緩的甘草,使有利於陽氣外發。此用於榮衛外虛,風寒內侵,因致血麻痺、身體不仁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血麻痺虛勞病》第2條:血麻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麻痺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註:陰陽俱微,即浮沉俱微之脈,謂為榮衛俱虛之候。關前以候表,榮衛虛於外,故寸口關上脈微。脈小主虛,脈緊為寒,關後以候裡,裡虛則寒邪內侵,故尺中脈緊。身體不仁,即身體麻痺不仁,類似今之所謂知覺神經麻痺證。本條所述是由榮衛氣虛所致者,此外亦有因瘀血和濕氣所致者,宜隨證加減治之。風麻痺痛,血麻痺不痛,如風麻痺狀,是說身體麻痺不仁好像是風麻痺的樣子,而實際上是血麻痺。
【辨證要點】肢體麻木不仁,脈虛弱,無實象者可選用本方。
【驗案】馬某,女性,65歲,病歷一號178799,1965年10月31日初診。65年8月l日跌倒一次,出現四肢不能動,10多天後恢復活動,但右臂無力,兩手麻木不能緊握,口乾不思飲,苔白少津,脈弦數。證屬血麻痺,予黃耆桂枝五物湯:
生黃耆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生石膏3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兩手麻木均減,但仍握不緊,上方增黃耆為24克,因脈仍數,故仍加生石膏30克,繼服六劑,兩手麻木又減,左手已能正常握拳,仍繼續調理之。
十七、桂枝去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桂枝湯加芍藥,治桂枝湯證而腹滿痛者,今去芍藥,當治桂枝湯證無腹滿痛,而且腹中必虛可知。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註:太陽病,醫誤下之後,症見氣上沖胸以至胸滿,則知病還在表。但下傷中氣,而成上實下虛之證,故脈應之促。下虛不宜用芍藥,故不用桂枝湯,而用去芍藥的本方主之。
按:本條的脈促,是指寸浮,關以下沉之脈。註家謂“數中一止”,這是宗叔和之說,實際上並非如此。就本條而論,氣沖胸滿,表未解,故寸脈應之浮。誤下虛其里,故關以下應之沉,腹滿痛加芍藥(見桂枝加芍藥湯條),今腹中虛故去之。芍藥是桂枝湯中唯一偏涼之藥,如脈數當是有熱,治療當用芍藥涼之斂之,因此去芍藥不是因脈數,即不是因「數中一止」。
【辨證要點】桂枝楊證又見寸脈浮關尺脈沉,症見胸滿,或心悸頭暈,或氣上沖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9克,砲附子3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去芍藥湯加溫性亢奮藥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陷於少陰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脈)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註:若微惡寒者,當是若脈微,惡寒者,否則下後微惡寒,仍太陽證未罷之候,如何可加附子,明明漏去「脈」字,應補上。
桂枝去芍藥湯己如前述,若更見脈微惡寒者,則病已由陽入陰,故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又見脈沉細,症有惡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l2克,附子(砲)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不過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於附子除濕麻痺,桂枝利關節,增此二味用量為治風濕關節痛而設,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湯,以示與前方主治有別。古方立法之長如此,學者宜細尋味。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註:本來有濕,又被風邪,因謂風濕相搏。太陽傷寒已八九日,又續發風濕相搏證,身體疼煩,為全身痛劇,以至煩躁不寧。不能自轉側,為由於肢體痛劇,而不能以自力轉側的意思。因未傳少陽故不嘔;因未傳陽明故不渴。雖病還在外,但已虛極入陰,故脈浮虛而澀,因以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而小便頻利者,則津液絕於裡,不宜再行汗解,因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按:小便自利,宜作小便頻數解,苓術等利尿藥與附子為伍反治虛衰性的小便失禁,本條所述,即由於小便失於收攝而自利,水分被奪,大便因硬,水濕在表之證。本宜發汗治之,但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金匱?水氣病篇》有明文,可互參。
【辨證要點】表虛寒,關節痛疼,脈浮虛而澀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術湯方
【方劑組成】附子(砲)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白術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術附為伍,不但逐濕解麻痺,且治小便自利,故本方治桂枝附子湯證小便自利而不氣上沖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見桂枝附子湯條)
【辨證要點】桂枝附子湯證無氣上沖,而見小便自利、大便偏乾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術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去芍藥湯加利小便的苓術,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註:《醫宗金鑑》謂“桂枝去桂當是去芍藥之誤”,因為頭項強痛的表證還在,去桂將何以為治?此說有理,可從。頭項強痛、翕翕發熱,雖有似桂枝湯證,但桂枝湯證有自汗,今無汗,其非桂枝湯證可知,心下滿微痛,雖有似裡實證,但實者小便當利,今小便不利,其亦非裡實可知。醫者誤於前者與桂枝湯,又誤於後者而下之,以藥不對證,故所病依然如故。其實此病的主要矛盾為小便不利,水伴衝氣逆於上,故心下滿微痛;裡氣阻塞,表失通透,故形似桂枝湯證而無自汗,必須以苓術利其小便,再以桂枝去芍藥湯降氣沖以解外,則其得解。
按:水停心下,則裡面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則表必不解。若強發其汗,激動裡飲,變證百出。此惟有於解表方中,須兼用利尿逐水藥,始收里和表解之效。此為古人於實務中所得出的治療規律,甚關重要,學者宜細研之。
【辨證要點】身痛、關節痛、小便不利者可選用本方。
按:桂枝湯是用於表虛的主要方劑,其有胸滿者去芍藥,脈微惡寒者加附子,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白術……其主旨是解表和里,後面的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方劑皆為此類,宜互參。
二十二、甘草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砲附子9克,白術9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附子湯去薑棗加白術,無生薑則不治嘔,無大棗則緩中力差。但術附同用溫中利濕作用強,故用於寒濕麻痺痛效佳。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5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註:掣痛,謂疼痛如掣,言其痛之劇烈,近之則痛劇,謂以手近之,即覺痛之加劇。言其痛之敏感。
骨節痛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較前之桂枝附子湯證。不但劇烈,而且急迫。水伴氣上沖,故短氣小便不利。汗出惡風,病還在表,但惡風以至不欲去衣,則已陷於少陰,表虛濕重或身微腫。此宜甘草附子湯主之。
由以上可知,術附合用為治寒濕麻痺痛的要藥,加入適證的解表劑,用以治風濕關節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術附湯、葛根加術附湯、越婢加術附湯等皆為常用之良方,宜注意。
【辨證要點】表虛寒證見關節痛劇,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驗案】任某,女性,33歲,某廠門診病歷號131,1966年3月25日初診。八九年來腰背疼痛。經x光拍片確診為“脊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退化性改變”。近症常見頭昏頭痛,目脹,下肢關節疼,手麻木,全身無力,四肢逆冷,苔白潤,脈沉細。此屬寒濕麻痺痛,表虛濕重,治以溫化寒濕,予桂枝加術附湯:
桂枝10克,白芍l0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草5克,蒼術10克,砲附子12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腰痛稍減,他症無變化,上方加茯苓12克,繼服一周後痛麻皆減,繼服原方,4月15日復診時痛麻已不明顯。天氣變化時也不加重。
二十三、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皂莢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皂莢辛溫,有通關竅排癰膿的作用,故此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肺痿肺癆咳嗽上氣病》附方(四):《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註:肺痿病名,《金匱》謂「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上述的肺痿,吐涎沫多者,可以本方治之。
【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
按:本條所述當屬肺冷的一類,若虛熱的肺結核,皂莢辛燥不可輕試。
二十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生薑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蜀漆9克,牡蠣15克,龍骨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去芍藥湯加驅痰的蜀漆、鎮驚的龍白,故治桂枝去芍藥湯證有痰飲而驚狂不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12條: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註:傷寒脈浮,本宜麻黃湯發汗治之,而醫以火迫使大汗出,乃錯誤的治療,徒亡津液,即表不解導致急劇的氣上沖,並激動裡飲,而發驚狂,以至臥起不安者,宜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按:《傷寒論》謂;「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本條即詳述其證和治。傷寒本是熱證,以火助熱,邪因益盛,氣沖飲逆,此驚狂奔豚之所以作也。本方能治火劫亡陽的逆治證,故特稱為救逆湯。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2條: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註:《傷寒論》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上之火邪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有痰飲驚狂者。
【驗案】王某,女性,26歲,空軍翻譯。旁觀修理電線而受驚嚇,出現驚悸心慌,失眠、頭痛、納差噁心,時有喉中痰鳴,每有聲響則心驚變色,躁煩而罵人不能自控,逐漸消瘦,由兩人扶持而來診。苔白膩,脈弦滑寸浮。此寒飲鬱久上犯,治以溫化降逆。與掛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加減:
桂枝10克,生薑10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半夏12克,茯苓12克,生牡蠣15克,生龍骨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心慌、喉中痰鳴減輕,服六劑,納增,睡眠好轉,再服10劑諸症皆消。
二十五、桂枝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用法】以水三杯煎取一杯,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湯去芍藥大棗,故不治腹攣痛,去生薑,故不治嘔。但二藥加重用量,則治氣上沖緩急迫的作用遠非原方所及。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註:奪汗則亡血。發汗過多,則血液亡失亦甚,心氣不足故悸,汗多出於上體部,上下體液驟然失調,因致急劇的氣上沖,其人不得不叉手自冒於心,欲按心抑制其心下的沖且悸,因以桂枝甘草湯主之。
按:以本方治心悸確有良效,但不大量用則不驗,不過用以解外宜減量。如心悸明顯者,桂枝必用24克,以上,甘草必跟上,一般兩者用量比例是2:1。
【辨證要點】心下悸欲得按而無裡實證者。
【驗案】李某,男性,30歲,xx縣會診病例。心慌驚悸已三、四年,眠差易醒,常自汗出,苔薄白,舌尖紅,脈浮弦數。證屬心氣不足,水氣凌心。治以溫陽降逆,於桂枝甘草湯加味:
桂枝30克,炙甘草15克,茯苓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症減,繼服三劑心慌驚悸全消。
二十六、半夏散及湯方
【方劑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分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3克,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杯煎沸納散6克,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
【方解】半夏有治咽喉腫痛作用,本方是因其合於桂枝甘草湯中,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咽喉腫痛。或痰涎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註:咽喉痛指或左或右的一側痛,為甘草湯或桔梗湯所主者。咽中痛,指全咽俱痛,為比較重的證,多伴隨外證,宜以本方散邪消腫治之。
按:咽痛證不宜大發汗,故論中多以少陰病冒之。但此並非真少陰病,而本方亦非少陰病的治劑,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咽痛,有表證而口不渴者。
【驗案】張某,男性,51歲,河北靈壽縣中學工友,初診日期1968年11月26日。咽痛3月餘,曾以清熱解毒,養陰清咽等法多治無效,某醫認為是喉癌。視某咽喉,雙扁桃體及咽後壁皆有多處膿點,常有頭痛,汗出,惡寒,中和不思飲,苔白膩,脈沉細,兩寸浮。此為陽虛表證,表久不解,邪客津傷,則咽喉不利,仿半夏散及湯治之。
半夏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桔梗6克,訶子肉6克
結果:服藥當天即感咽痛減輕,原方服半月,諸症消,咽及雙側扁桃體已無膿點。
二十七、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龍骨6克,牡蠣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甘草湯而加龍白,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煩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註:《傷寒論》謂:「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溺,名火逆也。」上述火逆證,仍宜汗解,下之已誤,燒針更誤,因致其人煩躁不安,宜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此煩躁,既有表不解之煩,又有亡陽欲驚之躁。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煩躁驚悸者。
【驗案】劉某,男性,30歲,1966年4月5日初診。東北泰來地區出現一條瘋拘,到處咬人。一次患者看到瘋狗雖未被咬,但被嚇而致病,而現心慌、驚悸、恐懼等證。用中西藥治療不效而來京求治。診其脈弦數,苔白膩脈證合參,知其為陽虛水逆而致心陽不振,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適應證,故與之:桂枝
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公克,生龍骨30公克,生牡蠣30公克
結果:上藥先後服六劑諸症已,高興回原籍。並來信告之一年多也未復發。
二十八、防己茯苓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9克,黃耆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既用防己茯苓協力以逐水,又用桂枝甘草加黃耆實表以和外,不使水氣復留於皮中,此即治皮水的正法,故治表虛氣沖,水居皮中不去,水氣相搏,而四肢聶聶動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註:皮水為病則四肢腫,氣不足於表,故水得以留於皮膚中,表虛常伴氣上沖,水氣相搏,故使四肢聶聶動,此種皮水宜用防己茯苓湯主治。
【辨證要點】表虛伴見四肢腫者。
【驗案】馮某,女性,30歲,1959年4月25日初診,病歷號6422。5年來經常兩下肢腫,經檢查診斷為慢性腎炎。近症:頭暈、頭痛,顏面浮腫,兩下肢腫,午後明顯,汗出惡風,月經後期而量多,苔白膩,脈沉細滑。證屬表虛血虛而水濕內停,治以實表利水,養血和營,與防己茯苓湯合當歸芍藥散:
防己10克,桂枝10克,茯苓24克,生黃耆12克,炙甘草6克,當歸10克,川芍10克,蒼白術各6克,白芍12克,澤瀉18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後,症狀減輕,停藥後症狀又反覆。勞累後也反复,繼用上方加減服用6個月,10月13日復診時,浮腫消。與柴胡桂枝乾薑湯消息之。
二十九、防己黃耆湯方
【方劑組成】防己12克,黃耆15克,白術12克,生薑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用法】
水煎溫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後座被上,又以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方解】此和上方雖均治水腫,但去桂枝茯苓,故不治氣沖身瞤。因有白術、生薑、大棗,並增量黃耆,則補中實表的力量較優,故治水氣病而身重汗出惡風者。
按:本方與桂枝湯無關。不應列此,但因與上方相近,故附於此,以便說明。又《金匱要略》原方用生薑四片,仲景方無此例,疑是後人作偽,以上藥量根據《外台秘要》較為合理。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0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註:脈浮為病在外在表;身重為有濕;汗出惡風為表虛不固。這種風濕證宜用防己黃耆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攣濕暍病》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註:本條與上條是重出,只是「水」、「濕」之異耳。
《金匱要略·水氣病》附方;《外台》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註:表無他病,指無頭痛、身體疼痛表證之意,水集於下體部,故但下重,從腰以上無異於平時,故謂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以至難以屈伸。
按:由以上所述,可知黃耆有實表驅邪的作用。
【辨證要點】四肢浮腫、汗出惡風明顯者。
【驗案】賈某,女性,22歲,中醫學院學生住院病歷號601,1965年2月26日初診。自60年發現浮腫,經多項檢查,除A/G倒置外。其他無異常,曾以淡滲利濕治療,反增腹脹。西藥用雙氫克脲塞利尿之後即變瘦人,過後腫更明顯。浮腫早晨明顯,眼睜不開,下肢壓之凹陷不起,手脹不能握,兩腿酸沉無力,時汗出惡風,苔白潤,脈寸浮關尺沉滑稍數。此屬表虛寒飲內停,治以實表利水,予防己黃耆湯:
木防己10克,生薑10克,蒼術10克,大棗4枚,生黃耆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汗出減腫亦減,增生黃耆為18克,繼服一月腫消,他症也不明顯。
三十、桂枝人參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術9克,人參9克,乾薑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桂枝甘草湯與理中湯的合方,故治二方合併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l63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註:太陽病,外證還未解,醫不知而數下之,大傷中氣,遂使表熱內陷與裡虛相協,而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為胃氣虛,乃人參湯證。謂為表裡不解者,此外當亦有身疼痛的表證在,故以桂枝人參湯主之。
按:外證未解,暗示服過麻黃湯而外證還未解之意,當以桂枝湯類解外。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為由於頻繁誤下,已陷於太陰病理中湯證,不過外證未罷,故合以桂枝甘草湯兩解表裡。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理中湯證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30~100克,粳米30克,桂枝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白虎湯加桂枝,實即桂枝甘草湯與白虎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瘧疾》第4條: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註:身無寒但熱,為熱在裡。骨節煩疼,時嘔,為邪在表,本方兩解表裡故主之。
按:本方不限於治溫瘧,凡有是證即可用之。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白虎湯證。
【驗案】呂某,女性,18歲,本院家屬,1965年6月17日初診。一月來發熱、自汗盜汗,噁心或嘔吐,頭暈頭痛,兩膝關節痛、口乾思飲,苔白膩,舌紅,脈弦滑數。證屬表虛而裡熱,治以兩解表裡,予白虎加桂枝湯;
生石膏60克,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生山藥10克,桂枝10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熱退,噁心嘔吐止,自汗盜汗減,他醫用補中益氣治療,又大汗不止,而靜脈補液。又改用上方原方治療則諸症漸已。
三十二、苓桂術甘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桂枝甘草湯中加利尿逐水的苓術,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裡有水飲、見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註:太陽傷寒,法宜發汗,若吐若下,均屬誤治。表不解故氣上沖胸。若裡有水飲,更必伴衝氣以上犯,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其候也。脈沉緊為寒飲在裡之應,雖表解,亦不可發汗,若誤發之,則勢必動及經脈,將使身為振振搖的劇變,無論發汗與否,均宜莧桂術甘湯主之。
按:平時即有水飲的人,若患外感而誤施吐下,表不解而氣上沖者,最易使水伴氣沖上犯,氣上沖胸,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水伴氣沖的為候,亦即本方的主證。此時與本方降沖氣以逐水飲,則上證治而表自解。若再誤發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動裡飲,更必使其人身為振振搖,當然此時還宜以本方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喉、眩冒、經脈動靜者,久而成痿。
註:此即上條重出,前之脈沉緊,是指發汗前,此之脈甚微,乃指發汗後。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喉、眩冒,雖亦皆氣沖飲逆的為證,但較發汗前已更重一等。經脈動 Rud即前之身為振振搖的互詞。久而成痿,謂此證若不速治,久將成為肢體不用的痿證。
按:此條雖未提治法方藥,但據所述肯定是苓桂術甘湯方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註:《金匱要略》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心下有痰飲,即胃中有停飲。胸脅支滿、目眩亦水氣沖逆的為候,故以苓桂術甘湯主之。
按:本方治頭暈目眩確有良效,若無氣沖之候者則不驗。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胸脅支滿等均屬其候,臨證時宜注意。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註:《金匱要略》謂:「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氣。」短氣為胃有微飲的徵侯。利其小便則飲即去,宜適證選用苓桂術甘湯或腎氣丸。
按:就去微飲而治短氣這一點,二方均有用之的機會,但不是說任取一方即能治之。臨證時仍宜細辨自在言外。
【辨證要點】頭暈目眩、或短氣小便不利見氣上沖者。
【驗案】劉某,女性,19歲,1977年l0月3日初診。兩個月來耳鳴耳聾,鳴甚則是頭眩,苔白,脈沉細。此屬水飲上犯之證,予苓桂術甘湯:
桂枝10克,茯苓18克,蒼術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連服八劑,耳聾好轉,頭已不暈,耳鳴亦大減。原方增桂枝為12公克,茯苓24公克,服六劑痊癒。
三十三、苓桂棗甘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於桂枝甘草湯加利水止悸的茯苓,和治腹攣痛的大棗,故治臍下悸或痛,而氣上沖胸者。此和上方藥物看來無大出入,但於主治大異其趣。方中無術,則知胃無停飲或少停飲,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但增大茯苓用量。則治悸煩。變加大棗則治腹攣急,並增量桂枝則加重治沖氣。故此治小腹攣急、悸動而氣上沖較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5條: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註:此亦本裡有停飲,而誤以發汗治療,裡飲被激,伴強烈的氣上沖,而慾和奔豚之證,臍下悸即其徵兆、宜以苓桂棗甘湯主之。
按:本方不只能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證見心下悸者亦能治之,他如諸飲證,若腹攣急、氣上沖而臍下動悸者,用之亦多驗。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見臍下悸動、氣上沖者。
【驗案】張某,女性,65歲,門診病歷號16248,65年12月13日初診。多年失眠,久治無效。近症頭暈心悸,臍左跳動,有時感氣往上衝,衝則心煩、汗出,口乾不思飲,苔白,脈緩,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棗甘湯加味: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酸棗仁15克,遠志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上沖感亦減,前方加生龍白各15克,繼服六劑,除眠多夢外他無不適。
三十四、茯苓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薑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茯苓伍生薑治心下悸,加於桂枝甘草湯中,則治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嘔而小便不利或心下悸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註:原條文「傷寒汗出」後,似脫漏「脈浮數,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後似脫漏「而嘔」二字,不然則無法理解。
大意是說:傷寒證,裡面有停水,雖發汗汗出而表不解。若脈浮數,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上證不渴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註:水停心下,甚則心悸,故厥而心下悸者,知為水飲逆迫心下所致,先宜茯苓甘草湯以治水,水去則厥自已。若捨水而但治厥,不但厥不得治,則水漬於胃更必致下利之證。
按:失眠而心悸者,多為水飲,本方增量茯苓加龍骨牡蠣有良效(參見桂枝甘草加龍骨牡蠣湯方證)。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澤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24克,澤瀉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術9克,生薑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茯苓甘草湯加倍茯苓的用量,又加澤瀉、白術,大大加強了逐飲利尿的作用,故治茯苓甘草湯證飲多嘔劇而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8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註:《金匱要略》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胃反。」若上述的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宜茯苓澤瀉湯主之。
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亦約略之詞。要言之反胃為一發作性的嘔吐。有一日發作者,亦有數日發作者,大都由於胃的消化和機能欠佳,停食或停水所致。本條所述為偏於停水,水停不消,積至相當程度必吐。全身組織缺乏水的營養,故同時也必渴。胃有停飲,不吐但痛。若渴欲飲水者,應用本方亦有驗。
【辨證要點】茯苓甘草湯證又見口渴思飲而嘔吐明顯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利尿逐飲的茯苓和治欬逆上氣的五味子,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欬逆上氣有痰飲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6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麻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註:此承「欬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的一條言。青龍下已,謂服小青龍湯後,上證即已的意思。多唾,口燥,亦是服小青龍寒飲欲解的徵驗。但支飲重證常非一擊所能愈,今寸脈沉而尺脈微,仍屬飲盛裡虛之應。手足厥逆,即因水氣沖逆所致。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即發作性的氣上沖狀。手足麻痺,是由於血虛。其面翕然如醉狀,為有虛熱上蒸,氣沖休止,則水飲因復下流陰股,故亦不冒。氣沖發作,則水飲伴之以上逆,故小便難而時復冒,因此與苓桂五味甘草湯先治其氣沖。
【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欬逆上氣有痰飲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乾薑9克,細辛9克,五味子14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細辛、乾薑溫中逐飲,合苓、甘、五味故治痰飲咳而胸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7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註:服苓桂五味甘草湯後,則沖氣即低,不過沖氣雖低,寒飲復盛,故反更咳胸滿,因去治沖氣的桂枝,加驅寒飲的薑辛治之。
按:自此以下的方證,已與桂枝湯無關,由於證治前後相關,為了便於說明故列於此。
【辨證要點】咳而胸滿,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薑辛夏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細辛、乾薑各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莧甘五味薑辛湯,更加逐飲止嘔的半夏,故治莧甘五味薑辛湯證飲多而嘔逆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8條:咳滿即止,而更複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註:服苓甘五味薑辛湯後,則咳滿即止,但其人更複渴、沖氣復發者,因細辛乾薑為驅寒飲的熱藥,服後寒飲去。胃中燥,故當渴。今渴未久反止者,此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支飲沖逆上迫依法當冒,冒者亦必嘔,故於苓甘五味薑辛湯再加半夏,以去其水。
【辨證要點】咳而胸滿,吐稀白痰,頭暈嘔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乾薑9克,細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莧甘五味薑辛夏湯更加逐水氣的杏仁,故治莧甘五味薑辛夏湯證而有浮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9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麻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註:服苓甘五味薑辛夏湯後,則水飲去而嘔即止。今其人形腫因再加杏仁主之,此本水飲外溢的浮腫證,宜內麻黃以發之,但其人手足麻痺為血虛,故不用麻黃而用杏仁。若強與麻黃發其汗,則益使血虛,必使人厥。
按: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由本條的說明,可知杏仁有代麻黃以驅水氣的作用。
【辨證要點】苓甘五味薑辛夏湯證兼見頭面或四肢浮腫者。
【驗案】黃某,女性,38歲,病歷號67951,1966年2月12日初診。咳己半月不愈,咯吐白痰,咽癢胸悶,口乾不欲飲,鼻流清涕,顏面浮腫,大便塘稀,日1~2次行,苔白膩,脈滑右寸浮。此屬寒飲內盛、外溢於表之咳證,治以溫中化飲,稍佐解表,與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
10克,乾薑6克,細辛6克,半夏12克,杏仁15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咳即止,三劑後浮腫消,他症也漸好轉。
四十、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乾薑9克,細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大黃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再加通便的大黃,故治莧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證而大便難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40條: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註:若兼有面色如醉狀,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故更加大黃以下其熱。
【辨證要點】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證兼見上熱而大便難者。
【驗案】王某,男性,43歲,病歷號18508,1966年l月31日初診,自幼咳喘,反覆發作,今咳喘月餘,吐白痰多,晚上喘重,不能平臥,胸悶心煩,口乾不思飲,大便乾結,小便如常,苔白膩,脈弦細。證屬寒飲內停,鬱久化熱,肺胃失降而致咳喘,治以溫化降逆,與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
10克,乾姜6克,細辛6克,半夏12克,杏仁12克,大黃6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自感喘己,繼服二劑咳痰大減。二診改半夏厚樸湯加味三劑,自感無不適。
按:慢性支氣管炎出現以上各方證的機會頗多,尤以老年患者更多見,如適證選用,多有捷效。
四十一、五苓散方
【方劑組成】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以上五味為細末,白飲和服3克,多飲暖水。汗出癒。以上量作煎劑也可,但水逆證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豬苓、澤瀉、白術、茯苓諸利尿藥,合以解外降沖氣的桂枝,故治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註: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發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若發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分被奪而乾燥,故其人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則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即愈。
若發汗後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為裡有停飲誤施發汗,而表仍不得解的為證,則宜五苓散主之。
按:裡有水飲,雖發汗則表不解,前於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條已詳言之,可互參。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組織缺乏水的營養,故渴欲飲水,雖飲亦只留於胃腸,因致隨飲隨心所欲的消渴證。此時以本劑利其小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則消渴自已,而表亦自解。
《傷寒論》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註:發汗後而脈浮數,為病仍在外。表熱未解故煩;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按:此亦應有小便不利證,未明言亦省文也。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註:見茯苓甘草湯方。
《傷寒論》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莧散主之。
註:中風發熱,即指發熱汗出的中風證。六七日不解而煩,謂病已六七日,雖服桂枝湯而仍發熱不解而煩。有表裡證,謂既有發熱而煩的表證,同時並有以下所述水逆的里證,水停不化,故渴欲飲水。水伴沖氣以上逆,故水入則吐,此名為水逆,宜以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註:見文蛤湯方。
《傷寒論》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莧散主之。
註:太陽病,每以誤下,使邪熱內陷而心下痞、此與瀉心湯而治。但亦有誤下後,水伴衝氣逆迫於心下,而心下痞者,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即水停不行之證,此與瀉心湯證顯異,故與瀉心湯則痞不解,宜以五莧散主之。
《傷寒論》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註:太陽病,脈浮緩弱為中風脈。發熱、汗出、復惡寒,為中風證未傳少陽,故不嘔。其所以心下痞者,當由於醫者誤下所致,言外宜先以桂枝湯以解外,外解已,再與瀉心湯以攻痞,此為第一段。
若上證未經誤下,並其人己不復存在惡寒而渴者,此表證已罷而轉屬陽明病了。若小便數者,大便必硬,故心下痞,但此屬津液竭於裡的脾約證,即不大便十日亦無所苦,如其人渴欲飲水,則可以少少與之法救之,此為第二段。
若上證未經誤下,並亦未轉陽明,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莧散證,則宜五莧散治之,此為第三段。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註:霍亂初作,亦常見頭痛、發燒、身體疼痛的表證。若其人渴欲飲水,為有熱,宜以五苓散兩解表裡。若其人口中和而不用水,為裡多寒,宜先救里而後表,宜理中丸主之。
按:霍亂上吐下利,耗人精氣至烈,雖有表證,亦不可發汗,只有五莧散兩解表裡的一法。《傷寒論》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故不用五苓散者,是因裡多寒,須理中湯先救其里。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抹而癲眩,此水也,五莧散主之。
註:臍下悸為水動自下;吐涎沫為水氾於上,故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癇眩冒者,皆水飲為患,故以五苓散主之。
按:註家多把癲眩改為巔眩或顛眩,以為頭眩之意,但屢依本條所述用本方治愈癲癇證,足證癲眩二字無誤。曾治一小兒患癲癇吐涎沫,每臍下一跳動則犯病,服五苓散(湯劑)六劑而愈。
【辨證要點】表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者。
【驗案】李某,男性,47歲,住院病歷號17020,會診日期1975年7月27日。患者自感上腹有腫物已兩個月多,因無不適,未曾檢查治療,近一月來因感到左上腹疼痛而來門診治療。經內外科檢查,懷疑是腫瘤而收住院治療。體查:上腹左右皆可觸及拳頭大實性腫物,表面不光滑,輕度壓痛,部位深在與體位無關。尿液常規:蛋白(土),紅血球15—20,白細胞3—5。血沉61毫米/小時。尿酚紅排泄試驗: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靜脈腎盂攝影:左腎擴大,右腎未顯影。臨床診斷:雙腎腫瘤?腎結核?因尚等待手術要求服藥一試。依證所見:左腹脹痛,頭暈心悸、汗出惡風,口渴思飲。飲後渴仍不止,而心下水響,頻尿澀痛,苔白,脈浮數,心率100次/分。此屬表虛心下停飲之證,與五苓散加減兩解表裡;
豬苓10克,澤瀉15克,蒼術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滑石30克,阿膠10克(烊化),生大黃3克,生薏苡仁30克
結果:上藥服二劑後,小便增多,尿中排出綠豆大結石。三劑服完後,連續四、五天排出細砂樣結石,腹部腫物消逝於無形,其他症狀也全消失。追訪五年未見復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