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神丸治療五更洩的效果,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呢?
一般文獻認為,雞鳴洩、五更洩、晨洩,名異實同,皆指黎明洩瀉。
《中醫內科學》(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則別具一格,不言病名,而以腎陽虛衰標題。細觀之,亦未越雷池,其實仍指五更洩。
顧名思義,雞鳴洩即雞鳴時洩瀉,五更洩即五更天洩瀉,晨洩即早晨洩瀉,而腎陽虛衰亦就是五更洩了。
乍看之下,無可非議,然統與四神丸治之,卻效失互見。回首品味,琢磨推敲,便覺此說似是而非,殊欠精當。
1
作為病名來講,雞鳴洩中的“雞鳴”,指的是時段。
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有「合夜至雞鳴」、「雞鳴至平旦」之說,文中平旦、合夜、雞鳴很明顯是代表時段的。
再者《左傳》杜預注,十二分記時法亦謂「雞鳴」是時段。
其排列順序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既然雞鳴作為時段的標誌,那麼和洩瀉又是什麼關係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將十二分記時法、十二地支記時法(子時、醜時、寅時、時卯、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五分更點記時法(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現今二十四時記時法,這幾種記時法的相應關係以及它們和臟腑的相互關係搞清楚。
2
大概說來,它們之間的相應關係是:
夜半稱子時,相當於晚上23至凌晨1時,相當於三更,在臟腑屬於膽。
雞鳴為四更,根據時辰的歸屬,若雞鳴(凌晨1~3點)這個時段洩瀉,辨證論治時應當突出肝。
清代名醫張聿青曾說:「腎洩又名晨瀉,每至黎明輒暴迫而注下是也。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洩,以寅卯屬木,木氣旺時,輒乘土位也。”
張氏所云“腎洩又名晨洩”,雖有待商榷,然提出肝病可至晨而洩則頗有見地。
木旺乘脾洩瀉,病理是土虛木賊,肝脾失調,濕熱內蘊腸腑,治宜疏肝運脾。
若不辨證,一見晨洩,既不顧時段,又不詳審大便情形,概以腎虛論治,徑投溫澀,豈能取效乎?
五更相當於寅時,相當於3~5點,在臟腑屬肺。若此時段洩瀉,辨證論治當突出肺。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不固,致使大腸傳導失司,治宜益氣補肺,固澀腸道。
餘常以黃耆、訶子為主加減治之,恆多收效。
晨洩之晨,是指從天亮到7~8點鐘的一段時間;有時也泛指從午夜12點以後到中午12點以前的一段時間。
7~9點相當於辰時,在臟腑屬胃,若此時段洩瀉,辨證論治當突出脾胃。
脾胃虛弱,腐熟不力,運化無權,食濕互結,下注大腸,或脾陽不振,中氣下陷,兼飲食停滯,皆可致洩,治宜健脾益氣,和胃導滯,升提止瀉。參苓白術散、理中湯、附子理中湯或補中益氣湯,用之多驗。
3
至於腎陽虛衰洩瀉,餘以為當重視時辰,但又不必拘泥於時辰,關鍵是要看臨床症狀。
若洩瀉,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一派腎命火衰症狀悉具,不論洩瀉是在早晨或半夜,還是在中午或下午,治法亦應溫腎健脾,固澀止瀉,首選方藥當推四神丸。
由是觀之,雞鳴洩、晨洩、腎陽虛衰洩瀉,不可混為一談。
臨床之際,貴在辨證,有是證用是藥,既要重視時辰,又不可拘泥於時辰,要在知常達變,謹守病機,方不致貽誤病情。
註:本文選摘自《關思友醫案醫話選》,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