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傳真-第九章·甘草乾薑湯類方
一、甘草乾薑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18克,乾薑9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溫服。
【方解】甘草益胃氣而滋津液,乾姜溫中逐飲以治嘔逆,故此治胃虛有飲、嘔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數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註:脈浮、自汗出、心煩、微惡寒,雖形似桂枝湯證,但無熱而惡寒,則病已有從陽入陰之象,尤其小便數為胃虛不能以製水,腳攣急為津少不足以養筋。若反與桂枝湯攻表以發汗,則益虛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乾,激動裡飲更必煩躁而吐逆,因與甘草乾薑湯溫中逐飲,以治煩逆。以復其陽者,謂振興其胃氣,以復津液也。若厥愈足溫,而腳攣急不已。再與芍藥甘草湯緩其拘攣,其腳即伸。若因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譫語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微和胃氣。假如重發汗或復加燒針,迫使大汗出,必致虛極的陰虛寒重證,雖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當須四逆湯主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癆咳嗽上氣病》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註:《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
不咳者,此非有熱的肺痿,而為肺中冷。胃虛有飲,故其人不渴。胃虛於上,則不能製水於下,故遺尿、小便數。至於頭眩、多涎唾,皆水氣上犯的徵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來也,故宜甘草乾薑湯溫中以逐飲,服後諸證已,若發渴者,此又轉為消渴病,當於消渴門中求之,則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證要點】胃虛寒,吐涎沫嘔逆者。
【驗案】宋某。男性,35歲,病歷號124743,1968年3月24日初診。頭暈、嘔逆,吐涎沫一月餘,伴噯氣,右偏頭疼,口乾不思飲,大便溏,苔白滑,脈沉弦細,右寸浮,證為胃虛寒,飲邪上犯,治應溫中化飲,與甘草乾薑湯加味;
炙甘草18克,乾薑10克,陳皮30克,半夏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證均已。
二、理中湯或丸方
【方劑組成】人參、炙甘草、白術、乾薑各9克
【用法】水煎溫服或蜜丸。
【方解】此於甘草乾薑湯加人參、白術,故治甘草乾薑湯證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註:太陽傷寒而誤與他藥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瀉心湯證,服瀉心湯則證已,但又復與他藥下之,遂使利不止。醫以理中湯治之,不但無效,而利反益甚。由於理中專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覆誤下,使下焦腸虛失權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攝止瀉的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若服後利還不止,則當利其小便,使水穀別,而下利自止。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註:見五苓散條。
《傷寒論》第39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註:傷寒病癒後,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為胃中有寒飲,宜以理中丸溫以和之。
按:喜唾為胃虛有飲,此證多有,不必限於大病差後,本方有良驗。
《金匱要略‧胸麻痺心痛短氣病》第5條:胸麻痺,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註: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氣不暢通之意。氣結在胸,謂氣結於胸中而胸滿悶也。脅下逆搶心,謂自覺有氣自脅下而逆於心胸感。枳實薤白桂枝湯,功能降逆行氣以消脹滿,故主之,而人參湯(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氣大虛飲自下乘,亦可有氣結胸滿的類似證候,但虛實不同耳。
【辨證要點】心下痞,大便溏洩,少小便者。
【驗案】李某,男性,58歲,病歷號155413,1965年4月6日初診。受涼後腹洩已三月,每日3-4行,便有完穀不化,胃腹脹滿,食後益甚,時有暖氣頭昏,苔白潤,脈細緩。證屬中陽虛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氣和中,與理中湯加減。
黨參10克,炙甘草6克,炮薑6克,蒼術10克,炒扁豆10克,陳皮15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腹洩基本已止,腹脹亦明顯減輕,繼服六劑證已。
三、大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蜀椒9克,乾薑18克,人參9克,膠飴一杯(分沖)
【用法】以水三杯,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內膠飴半杯,微火更煎,溫服。如一炊公頃,可飲粥二杯,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方解】蜀椒、乾薑驅寒止嘔,人參,膠飴補中緩痛,故此治胃虛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氣宿食病》第14條: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註:寒氣自裡迫於上,則心胸中大寒痛,嘔而不能食;迫於下,則腹中寒,腸被寒激,蠕動不寧。上沖腹皮起伏無常,出見有頭足上下,痛劇不可觸近,宜大建中湯主之。
按:此述本方應用的比較重證,其實凡心腹痛劇、嘔逆不能食,確知其里之虛寒者,即可用之;又以蜀椒殺蟲,若蟲積而心腹痛劇者,本方亦有驗。
【辨證要點】心腹痛劇、嘔逆不能食屬虛寒者。
【驗案】李某,男性。32歲,病歷號478529,1965年3月16日初診。二年來常胃腹串痛,胃脘喜溫喜按:但痛甚時不能按,痛作時噁心,不能食,稍吃生冷胃亦痛,常畏寒,若薄白,脈沉細弦。證屬裡虛寒凝,治以溫中驅寒。與大建中湯:
川椒12克,乾薑15克,黨參10克,飴糖45克,細辛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腹痛發作次數大減,連續兩天大便中下蛔蟲,共5條。繼服三劑諸證已。
四、吳茱萸湯方
【方劑組成】吳茱萸15克,人參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吳萸辛溫,《神農本草經》謂「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麻痺。」伍以生薑、人參、大棗健胃止嘔之品,故治胃虛寒飲沖逆、因食穀欲嘔者,或嘔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或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43條: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註:屬陽明,這裡是指胃,不是指陽明病。胃中有寒飲,故食穀欲嘔,宜吳茱萸湯主之。若服吳茱萸湯而嘔反增劇者,是誤犯上焦有熱的嘔,不當用本方治之。
按:屬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湯證,由於欲嘔為二方的共有證,故特提出教人臨證時要細心辨別,讀者宜與小柴胡湯方證條互參。
《傷寒論》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註:少陰病轉屬太陰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為寒飲暴迫所致,故宜吳茱萸湯主之。
按:文中雖謂吐利,應以吐為主,即是說吐而不利,即利亦微不足道。手足厥冷、煩躁欲死,才可能說是寒飲逆迫的急劇情況,否則與另條「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證無所別,又何以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註:乾嘔或吐涎沫而頭痛者,為寒飲衝逆的徵候,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8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註:寒飲自里以上迫,故嘔而胸滿,吳茱萸湯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飲沖逆,若上之食穀欲嘔者;嘔吐、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嘔而胸滿者,均屬其證,亦即運用本方的要點。應用於胃腸及頭腦諸症,均有驚人的療效,今略舉數端以供參考。
劇烈頭痛或頭暈嘔吐,或噁心欲吐,無熱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湯證),本方俱有捷驗、西醫所稱的美尼爾氏症亦多見本方證,宜注意;偏頭痛,尤其偏於左側者,多屬於本方證;胃脘疼,嘔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鳴、大便溏頻者,可於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治之,即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合方,無論胃腸炎、胃潰瘍依證用之,均有良驗;劇痛的青光眼而嘔惡者,也多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辨證重點】胃虛寒乾嘔吐涎沫、胸悶或頭痛者。
【驗案】李某,女性,43歲,東北錦州人,頭痛嘔吐已六七年,近二年來視物模糊,到處求醫,診斷為青光眼,而服中西藥罔數。近一月左眼失明,因專程來京求治,自感有物覆於眼上,常頭痛如裂,伴嘔吐、目乾澀,心中發熱、手足心熱、口乾不欲飲,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血虛飲盛,治以補血除飲,與吳茱萸湯合柴胡桂薑湯、當歸芍藥散:吳茱萸10克,黨參10克,乾薑6克,大棗4枚,柴胡12克,黃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澤瀉18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茯苓12克,蒼朮10克,炙甘草9公克
結果:上方服三劑,諸證即見好轉,連服21劑,視物漸清,治療二月未易一藥,左眼視物清晰,頭痛等症也消失。
【方劑組成】炙甘草18克,乾薑9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溫服。
【方解】甘草益胃氣而滋津液,乾姜溫中逐飲以治嘔逆,故此治胃虛有飲、嘔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數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註:脈浮、自汗出、心煩、微惡寒,雖形似桂枝湯證,但無熱而惡寒,則病已有從陽入陰之象,尤其小便數為胃虛不能以製水,腳攣急為津少不足以養筋。若反與桂枝湯攻表以發汗,則益虛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乾,激動裡飲更必煩躁而吐逆,因與甘草乾薑湯溫中逐飲,以治煩逆。以復其陽者,謂振興其胃氣,以復津液也。若厥愈足溫,而腳攣急不已。再與芍藥甘草湯緩其拘攣,其腳即伸。若因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譫語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微和胃氣。假如重發汗或復加燒針,迫使大汗出,必致虛極的陰虛寒重證,雖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當須四逆湯主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癆咳嗽上氣病》第5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註:《金匱要略》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
不咳者,此非有熱的肺痿,而為肺中冷。胃虛有飲,故其人不渴。胃虛於上,則不能製水於下,故遺尿、小便數。至於頭眩、多涎唾,皆水氣上犯的徵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來也,故宜甘草乾薑湯溫中以逐飲,服後諸證已,若發渴者,此又轉為消渴病,當於消渴門中求之,則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證要點】胃虛寒,吐涎沫嘔逆者。
【驗案】宋某。男性,35歲,病歷號124743,1968年3月24日初診。頭暈、嘔逆,吐涎沫一月餘,伴噯氣,右偏頭疼,口乾不思飲,大便溏,苔白滑,脈沉弦細,右寸浮,證為胃虛寒,飲邪上犯,治應溫中化飲,與甘草乾薑湯加味;
炙甘草18克,乾薑10克,陳皮30克,半夏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證均已。
二、理中湯或丸方
【方劑組成】人參、炙甘草、白術、乾薑各9克
【用法】水煎溫服或蜜丸。
【方解】此於甘草乾薑湯加人參、白術,故治甘草乾薑湯證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註:太陽傷寒而誤與他藥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瀉心湯證,服瀉心湯則證已,但又復與他藥下之,遂使利不止。醫以理中湯治之,不但無效,而利反益甚。由於理中專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覆誤下,使下焦腸虛失權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攝止瀉的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若服後利還不止,則當利其小便,使水穀別,而下利自止。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註:見五苓散條。
《傷寒論》第39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註:傷寒病癒後,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為胃中有寒飲,宜以理中丸溫以和之。
按:喜唾為胃虛有飲,此證多有,不必限於大病差後,本方有良驗。
《金匱要略‧胸麻痺心痛短氣病》第5條:胸麻痺,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註: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氣不暢通之意。氣結在胸,謂氣結於胸中而胸滿悶也。脅下逆搶心,謂自覺有氣自脅下而逆於心胸感。枳實薤白桂枝湯,功能降逆行氣以消脹滿,故主之,而人參湯(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氣大虛飲自下乘,亦可有氣結胸滿的類似證候,但虛實不同耳。
【辨證要點】心下痞,大便溏洩,少小便者。
【驗案】李某,男性,58歲,病歷號155413,1965年4月6日初診。受涼後腹洩已三月,每日3-4行,便有完穀不化,胃腹脹滿,食後益甚,時有暖氣頭昏,苔白潤,脈細緩。證屬中陽虛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氣和中,與理中湯加減。
黨參10克,炙甘草6克,炮薑6克,蒼術10克,炒扁豆10克,陳皮15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腹洩基本已止,腹脹亦明顯減輕,繼服六劑證已。
三、大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蜀椒9克,乾薑18克,人參9克,膠飴一杯(分沖)
【用法】以水三杯,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內膠飴半杯,微火更煎,溫服。如一炊公頃,可飲粥二杯,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方解】蜀椒、乾薑驅寒止嘔,人參,膠飴補中緩痛,故此治胃虛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氣宿食病》第14條: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註:寒氣自裡迫於上,則心胸中大寒痛,嘔而不能食;迫於下,則腹中寒,腸被寒激,蠕動不寧。上沖腹皮起伏無常,出見有頭足上下,痛劇不可觸近,宜大建中湯主之。
按:此述本方應用的比較重證,其實凡心腹痛劇、嘔逆不能食,確知其里之虛寒者,即可用之;又以蜀椒殺蟲,若蟲積而心腹痛劇者,本方亦有驗。
【辨證要點】心腹痛劇、嘔逆不能食屬虛寒者。
【驗案】李某,男性。32歲,病歷號478529,1965年3月16日初診。二年來常胃腹串痛,胃脘喜溫喜按:但痛甚時不能按,痛作時噁心,不能食,稍吃生冷胃亦痛,常畏寒,若薄白,脈沉細弦。證屬裡虛寒凝,治以溫中驅寒。與大建中湯:
川椒12克,乾薑15克,黨參10克,飴糖45克,細辛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腹痛發作次數大減,連續兩天大便中下蛔蟲,共5條。繼服三劑諸證已。
四、吳茱萸湯方
【方劑組成】吳茱萸15克,人參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吳萸辛溫,《神農本草經》謂「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麻痺。」伍以生薑、人參、大棗健胃止嘔之品,故治胃虛寒飲沖逆、因食穀欲嘔者,或嘔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或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43條: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註:屬陽明,這裡是指胃,不是指陽明病。胃中有寒飲,故食穀欲嘔,宜吳茱萸湯主之。若服吳茱萸湯而嘔反增劇者,是誤犯上焦有熱的嘔,不當用本方治之。
按:屬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湯證,由於欲嘔為二方的共有證,故特提出教人臨證時要細心辨別,讀者宜與小柴胡湯方證條互參。
《傷寒論》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註:少陰病轉屬太陰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為寒飲暴迫所致,故宜吳茱萸湯主之。
按:文中雖謂吐利,應以吐為主,即是說吐而不利,即利亦微不足道。手足厥冷、煩躁欲死,才可能說是寒飲逆迫的急劇情況,否則與另條「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證無所別,又何以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註:乾嘔或吐涎沫而頭痛者,為寒飲衝逆的徵候,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8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註:寒飲自里以上迫,故嘔而胸滿,吳茱萸湯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飲沖逆,若上之食穀欲嘔者;嘔吐、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嘔而胸滿者,均屬其證,亦即運用本方的要點。應用於胃腸及頭腦諸症,均有驚人的療效,今略舉數端以供參考。
劇烈頭痛或頭暈嘔吐,或噁心欲吐,無熱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湯證),本方俱有捷驗、西醫所稱的美尼爾氏症亦多見本方證,宜注意;偏頭痛,尤其偏於左側者,多屬於本方證;胃脘疼,嘔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鳴、大便溏頻者,可於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治之,即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合方,無論胃腸炎、胃潰瘍依證用之,均有良驗;劇痛的青光眼而嘔惡者,也多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辨證重點】胃虛寒乾嘔吐涎沫、胸悶或頭痛者。
【驗案】李某,女性,43歲,東北錦州人,頭痛嘔吐已六七年,近二年來視物模糊,到處求醫,診斷為青光眼,而服中西藥罔數。近一月左眼失明,因專程來京求治,自感有物覆於眼上,常頭痛如裂,伴嘔吐、目乾澀,心中發熱、手足心熱、口乾不欲飲,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血虛飲盛,治以補血除飲,與吳茱萸湯合柴胡桂薑湯、當歸芍藥散:吳茱萸10克,黨參10克,乾薑6克,大棗4枚,柴胡12克,黃芩10克,桂枝10克,花粉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澤瀉18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茯苓12克,蒼朮10克,炙甘草9公克
結果:上方服三劑,諸證即見好轉,連服21劑,視物漸清,治療二月未易一藥,左眼視物清晰,頭痛等症也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