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經方傳真-第十章·乾薑附子湯類方

 

經方傳真-第十章·乾薑附子湯類方

       一、乾薑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乾薑9克,附子(生用)9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溫服。
       【方解】乾薑、附子均屬溫中祛寒藥,但乾薑偏主寒飲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飲下迫,二藥合用則溫徹上下,因成溫中逐寒的重劑。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1條: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註:下之則虛其裡,復發汗又虛其表,今其人晝日煩躁,夜而安靜,非其虛煩不得眠的梔子豉湯證甚明。不嘔則無關於少陽證,不渴則無關於陽明證。又無表證,當亦無關於表不解的發煩躁,而脈沉微、身無大熱,故肯定為陰寒極虛的煩躁,因以乾姜附子湯主之。
       按:裡陰證而煩躁不寧,多屬極虛寒的險惡徵候,若待至嘔吐、下利、四肢厥逆則往往不治。三陽證亦均有煩躁,一一詳審給以除外,此從側面辨證的方法。證候反映較少,不易從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學者當仔細體會。
       【辨證要點】四逆身冷脈沉微者。
       二、四逆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乾薑8克,附子(生用)6克
       【用法】水煎溫服。強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乾薑與乾薑附子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註:見甘草乾薑湯方證。
       《傷寒論》第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
       註:病發熱,頭痛,脈反沉,為少陰病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若不差,即指服過麻黃附子細辛湯後,若脈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虛寒在裡、血氣外鬱的證候,故宜四逆湯以救其里。
       按:本條所述的身體疼痛,純由於裡氣不振、血氣外鬱所致,已無關於表證,故謂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傷寒論》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註:脈浮而遲,為表熱裡寒之應,今下利清穀,為寒極於裡虛熱外浮可知。故宜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註:脈沉為裡虛寒,少陰病見此脈,雖有表證亦宜四逆湯急溫其里,緩則吐利厥逆等險惡證候隨之而來。《傷寒論》第324條: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註:見瓜蒂散方。
       《傷寒論》第353條: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註:大汗出,為精氣亡於外。熱不去,為邪反留於內。腹內拘急,津虛並復有寒,四肢疼痛,外邪亦兼血鬱,中氣沉衰。因又下利,陽去入陰,故厥逆而惡寒,則宜四逆湯主之。
       按:大汗出而熱不去,已是精卻邪勝之象,又復下利以至厥逆,胃氣已極沉衰。此時雖有表候亦急宜救裡,若誤與桂枝湯以攻表,則禍變立至。
       《傷寒論》第354條: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註:大汗,大下利均足以亡津液、亡血液,若至血氣不充於四末而厥冷者,已虛極陷於陰證,宜以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出宜桂枝湯。
       註:見桂枝湯方。
       《傷寒論》第377條: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裡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註:胃虛有寒則嘔而脈弱,上虛不能以製下,故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更屬陰寒內盛,虛陽外浮的惡候,故為難治,亦只宜四逆湯主之。
       按:本條所述,乍看似無關於生死大證,實際不然,其關鍵就在身有微熱見厥的「見」字上面,裡陰證以至於厥,反有微熱見於外,多屬殘陽欲息的兇候。以是可知,嘔和小便利,亦非一般痰飲水氣的為患,大有上越下洩的虛脫情祝。此時惟有以本方溫中救裡的一策,振起一分胃氣,即有一分生機,捨此更無別法。
       《傷寒論》第388條: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註:既吐且利,又復汗出,津液亡失至速,組織枯燥,故四肢拘急,虛極轉陰,故四肢厥冷,雖發熱惡寒則宜舍表而救裡,宜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89條: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註: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則津液亡失於上下內外。下利清穀則寒已甚於裡,寒甚於內者,熱常浮於外,故內寒外熱。胃陽不振、津液虛竭,故脈微而欲絕,此種情況只有急於溫中以滋液,以四逆湯主之。
       按:以上二條,均述霍亂的虛脫重證,皆屬津液外脫、虛寒內甚的危篤證候,乘其生機未至斷滅,急以本方溫中救裡,胃氣一振,則穀氣布,津液復,還可望其得生。
       【辨證要點】四逆、脈微欲絕裡虛寒甚者。
       【驗案】
       例1?孫某,男性,38歲,病歷號134809,1964年4月6日初診。1961年患無黃疸型肝炎,以後肝功正常,但時有腹脹,右脅及胃脘疼。先找西醫治療無效,後求中醫多方治療,效也不明顯,審其方藥多為疏肝理氣之類。近來症狀為:腹脹,飯後明顯,時胃脘及脅痛,四肢逆冷,晚上常用熱水袋焐腳,但半夜常因冷而醒。檢查:肝大一指,質中硬,輕微壓痛,心下有振水聲。舌頭淡苔白,脈沉細。此屬裡虛寒甚,為四逆湯方證:
       炙甘草10克,乾薑8克,製附片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四肢冷大減,已不用熱水袋焐腳,仍腹脹,上方加枳殼、陳皮、黨參隨證加減,服三月腹脹消。
       例2?劉某,女性,50歲,1976年4月23日初診。近月來食則昏冒。甚則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靜臥少許時可複常。自覺胃中冷,脈沉細,苔薄白。此屬裡虛寒甚,治以溫中祛寒,與四逆湯:
       炙甘草10克,乾薑10克,製附片15克
       結果:服三劑,諸證已,迄今未再發。
       三、通脈四逆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乾薑14克(強人可增為18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即四逆湯而增加薑附的用量,故治四逆湯證虛寒更劇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註:此亦少陰太陽的並病,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證屬裡寒身反不惡寒。面色赤,證屬外熱,脈微欲絕為極虛欲脫之證,可知裡寒為真寒,外熱為虛熱,即所謂為無根之火,虛浮上泛者是也。或以下均屬或有或無的客證,不問其有無,宜以通脈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70條: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註:下利清穀而厥,為陰寒盛於裡,外反有熱而汗出,其為虛陽欲脫甚明,故宜通脈四逆湯主之。
       【辨證要點】四逆湯證虛寒更甚者。
       四、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乾薑14克,豬膽汁一小匙
       【用法】先煮通脈四逆湯成,去滓,內豬膽汁和令相得,溫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方解】豬膽汁為一有力的苦味亢奮藥。苦人心,當更有作用於心衰。加於通脈四逆湯,故治通脈四逆湯證沉衰更甚,而脈微欲絕,或脈不出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90條: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註:此承前條「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而言,其意是說,服四逆湯後,雖吐利均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則津液未復,仍續脫汗,且脈微欲絕,心力大衰,故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汁主之。
       【辨證要點】通脈四逆湯證沉衰更甚,脈微欲絕,或脈不出者。
       五、四逆加人參湯方
       【方劑組成】炙甘草9克,乾薑8克,附子(生用)6克,人參5克
       【用法】煎服法同四逆湯。
       【方解】人參補中益津血,加於四逆湯而治四逆湯證胃氣虛衰而津血不足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85條: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註:惡寒、脈微而複利,謂霍亂差後,仍惡寒、脈微而下利也。利止,指先病霍亂的下利止。亡血者,謂霍亂、吐利期中,津液耗損過甚,吐利雖止,胃氣未復,津血大虛,以是惡寒、脈微並復下利也,因以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按:霍亂吐利劇烈,虛人至甚,吐利雖止,胃氣未復津液、血液亡失過多,因而復作上證,即論中所謂「昔是霍亂,今是傷寒者是也」。《醫宗金鑑》謂「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利止當是利不止,亡血當是亡陽,」這不但未識透文義,而不知溫中滋液之理。試看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各條證治,亦多屬胃氣沉衰、津血欲竭重證,捨大熱補藥如四逆湯輩,又何足以振興其沉衰,而能生津液益血?亡陽即由亡津液所致,不能一見「陽」字,一律簡單作熱看。
       【辨證要點】吐利後,胃氣虛衰,脈微弱者。
       六、茯苓四逆湯方
       【方劑組成】茯苓12克,人參3克,附子(生用)3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於四逆加人參湯又加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參湯證,心下悸、煩躁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9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註:由於汗下誤施,病仍不解,若陷於裡陰證而煩躁者,宜以茯苓四逆湯主之。
       按:本條述證殊不詳備,臨證應本照四逆加人參湯證、和茯苓所主而活用之。
       【辨證要點】四逆加人參湯證又見心​​下悸、煩躁及小便不利者。
       【驗案】趙某,男性,45歲,1966年3月18日初診。63年發現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現症,時胃脘痛,泛酸,腹脹,欲嘔,吐涎沫,心煩,口中和不思飲,小便少,時心悸,苔白根膩,脈沉細弦。證為中寒停飲,屬茯苓四逆湯證:
       茯苓12克,黨參10克,製附片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胃脘疼減,三劑後諸症明顯減輕,繼隨證調理月餘自感無所苦。
       七、白通湯方
       【方劑組成】蔥白三莖,乾薑5克,附子(生用)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蔥白為一辛溫發汗藥,而有治下利的作用,佐以薑附亦和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同屬少陰病的發汗劑。由於本方有作用於下利,故少陰病下利宜本方,而不用前二方。此本應列於表證章,為解說方便,因出於此。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4條: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註:既有少陰病的外證,同時有下利者,此亦表里合病之屬,宜白通湯主之。
       按:下利而有表證,現太陽病者,宜葛根湯;現少陰證者,宜白通湯,其理同可互參。
       《傷寒論》第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註: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當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雖宜白通湯主之。但少陰病脈微者,為亡陽,不可發汗,《傷寒論》有明文(如第285、286條)。若少陰病下利而脈微者,故不可與白通湯,今誤與之,不但利不止,而且更致厥逆無脈、乾嘔、煩等虛脫惡候,因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服藥後,若脈暴出者,為燭欲息焰反高的兇兆,主死。若脈微續而出者,為正氣的漸復,故生。
       按:歷來注家,多以為不是白通湯藥有所誤,認為陰寒盛極,初服藥熱反而拒格,以是則利不止,徽逆無脈而乾嘔煩,宜以熱因寒用之法,乃以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我初讀是書亦信其說,但經長期的體驗研究乃知其非,今就所見,述之於下,以供參考。
       首當討論一下白通湯究竟是屬於哪一類的治劑。蔥白為一辛溫發汗藥,乃眾所周知的常識,佐以薑附辛溫熱藥,當更能致汗,此與麻黃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等配伍的大意同,雖主治有所出人,但均屬少陰病的發汗劑,這是可以肯定的。有的注家為了附會條文,或謂蔥白通陽,或謂能升下陷的陽氣,而避言其發汗作用,因而謂其溫中逐寒的作用較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更有力,是毫無道理的,溫中逐寒振興沉衰,須賴姜附的作用。白通湯薑附的用量,還不及四逆湯,更不說通脈四逆湯了,何況主用發汗的蔥白,虛寒盛極於裡者,依法勢在必禁,試看下利清穀、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諸治,均用無蔥白的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而無一用有蔥白的如本方者,就是這個道理。蔥白通陽原無可非議,但通陽是謂通津液以致汗,名之為白通湯意即在此。上條的少陰病下利的白通湯主之,為下利而同時見少陰病者,即所謂表里合病的一種,用白通湯溫中使汗,則表裡當均治,此與太陽陽明合病而下利者,用葛根以發汗,是同樣的治療手段。
       白通湯的功用既明,茲再進一步探討本條與白通湯後的結果,是不是藥有所誤。少陰病下利,似與上條的為證同,但明明提出「脈微者」二字,哪能看做是無關重要的浮詞!論中原有少陰病脈微者,不可發汗的明文,白通湯是一發汗劑,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當然是脈不微者。今少陰病下利,而脈微,則不可與白通湯汗以解之。若誤與之,則不但利不止,而且由於誤治,更必致厥逆無脈、乾嘔煩的虛脫險證。有的注家只看到姜附的辛溫,而忽視了蔥白的發汗,並把前後為病看作同證,因而說藥無所誤,是因證極陰寒,初服熱藥反而拒格雲雲,是很值得再深討的。
       基於以上的說明,可知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顯係誤與白通湯治成的壞病,最後更有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的說明,這是何等嚴重的虛脫險證?豬膽汁雖有較強的亢奮作用,但加於白通湯的發汗劑中反攻其表,勢必益其虛脫,而速其死亡。厥逆無脈,只有通脈四逆的一法,加豬膽汁亦只能加於通脈四逆湯中才較合理。故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當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原文可能是傳抄有誤。
       【辨證要點】少陰病又見下利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