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第42講第十篇:概述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第42講第十篇:概述

       黑板
       腹滿寒疝氣宿食病脈證治
       第十一、概述
       1.合篇意義
       (1)病位相近-脾(胃、腸)、肝、腎
       (2)症狀相似-腹部脹滿,疼痛
       (3)方治上可互用
       大承氣湯┬實熱證腹滿病
       └宿食病在下者
       附子粳米湯┬虛寒性┬腹滿病
       大建中湯┘ └寒疝氣
       2.概念
       腹痛┬狹義-多種疾病過程中,腹部脹滿的症狀
       └廣義-指以腹部脹滿為主症的一類
       兼見腹痛,便閉,嘔吐等症
       (脹、痛、閉、嘔)
       《素問·太陰陽明論》:
       陽道實-陽明(胃、腸、表)
       陰道虛-太陰(脾、腎、肝)
       寒疝:《說文》:「腹痛也」
       指寒性,急性,發作性腹痛的一類疾病。
       凡屬寒氣攻衝作痛者,皆為寒疝
       秦伯未《簡釋》 腹起色塊
       二、原文分析
       第1條論腹滿、寒疝總的病機,辨識與治療
       ┌趺陽脈──候脾胃┬微-中陽不足
       此虛寒│ 弦-肝氣上逆,主寒主痛
       從下上│主症┬腹滿(法當) ┐
       也│ │便難-腸道傳化不及├辨證
       └ └兩胠疼痛-兩脅當臂處(肝)┘
       治法-溫藥┬溫補
       └溫下
       <按語>
       1.虛寒從下上也-肝腎
       2.《素問·異法方宜論》「髒寒生滿病」
       脾溫補法
       第3條論虛寒性腹滿病的證治
       腹滿時減-問診,脹滿主症時減時滿復
       如故病機:虛寒性,寒氣攻沖所致
       當與溫藥-溫補病因:穢濁之氣+溫滯
       無形之邪
       第2條論實熱性腹滿病的證治
       腹滿病按之不痛-虛
       (腹診)痛者-實,可下之(寒下法)
       問診
       下之黃自去-苔黃而乾燥,或焦黑起刺(裡實熱證)
       <按語>
       1 .下之黃未去
       2.苔黃假象
       虛寒:喜按,得按(熱)痛減實
       熱:拒按,得按痛劇
       同學們好!現在上課,今天這堂課的內容,講第十篇的概述部分,和第1條、第3條,虛寒證腹滿。第十篇的篇名,叫《腹滿寒疝氣宿食病脈證治》,腹滿病、寒疝病、宿食病,講了三個病,這三個病合篇論述,它的意義有這麼幾條,第一,同屬於消化系統的疾病。病位相近,和脾(胃、腸)有關,特別是胃腸疾病,因為在病機分析上,要涉及肝、腎,仍是考慮到,以脾胃為重、為主。第二,症狀上相似,或說相同。大部分(腹滿病、寒疝氣、宿食病的患者)都以腹部的脹滿,或疼痛為主症,即都有脹滿、疼痛的症狀。第三,就是在方治上可以互用。舉例來說大承氣湯,既可以用於治療實熱證腹滿病,屬於痞、滿、燥、實俱備的情況,再一類,可宿食病“在下者”,用下法,就用大承氣湯。再比方說,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既可以治療虛寒性的腹滿病,也可以用於治療虛寒性的寒疝病,但是疾病性質一樣。是說,附子粳米湯也好,大建中湯也好,它既可以治療腹滿病,也可以治療寒疝病,這是兩種疾病,但是由於在病性上相同,它都可以治療,治療虛寒性的腹滿病,虛寒性的寒疝氣病。這是有關合篇意義,從病位相近、症狀相似或相同,以及方治上可以互用,說明它本篇的合篇意義。
       下面講概念,腹滿病,我們覺得在概念的問題上,首先說狹義的理解,狹義的說,腹滿是多種疾病過程中,腹部脹滿的一個症狀,就是一個症狀。但是,作為我們本篇所講的腹滿,是特指一種疾病,是特指一種疾病,特指以腹部脹滿為主症的一類疾病,所以在疾病命名的時候,我說有一種是以症狀命名,象腹滿病就是這樣。但是,在本篇原文所涉及的內容,有的以腹部脹滿為主症,有的兼見腹痛;有的兼見大便秘結;或者兼有嘔吐,也有的可能四症兼有。嚴格來說,張仲景在本篇裡面所論述的,是一類疾病,這類疾病是以腹部脹滿為主症,同時可以兼見痛、閉、嘔的情況,所以,我們這篇的「前言”,所強調的概念不夠全面,我認為,從兩個方面分別來理解,狹義講,它是一個症狀,廣義來說,腹滿是一類疾病,而本篇是特指疾病而言的。我們《講義》又說到,依照「陽道實,陰道虛」的理論,可將本篇的腹滿病概括為兩類,即屬於實證、熱證的病變,多與胃、腸有關,或涉及於表。屬於虛證、寒證的腹滿,多與脾、腎有關,或涉及於肝。什麼叫「陽道實,陰道虛」的理論?《素問·太陰陽明論》提出的,“陽道實、陰道虛”,實際上是把腹滿病分為兩類,實,“實則陽明”,我們書上講了,是實證、熱證的病變與胃、腸有關,是陽明胃,涉及到腸,有的還可能涉及到表,比方說大柴胡湯證,它是少陽陽明合病,若是厚朴七物湯證,就是太陽陽明合病,所以,它在這裡說“陽明”,是陽明病變,但是它可以涉及到,或者是太陽,或者是少陽,這是“兼表”的意思。“陰道虛”,“虛則太陰”,太陰就是脾了,脾,在臟腑辨證上,這認為與脾、腎有關,也可以涉及到肝。我們將來結合原文分析的話,陽道實,實則陽明,屬於實證、熱證的腹滿,陰道虛,虛則太陰,屬於虛證、寒證的腹滿,這是一般的分類。實際上,也不一定非得,“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太陰脾也有實證,陽明胃也有虛證,但是,按照我們本篇所涉及的內容,它是在《內經》基礎上,把腹滿分為實熱證腹滿,虛寒證腹滿,這是篇頭講腹滿,大體上就是這樣的意思。
       下面,講一下寒疝氣的概念,《說文解字》說:“疝,腹痛也”,因此,對寒疝顧名思義,是指寒性的腹痛,但是,根據原文表述的內容看,還是一類急性的、發作性的腹痛,後世醫家認為,凡屬於寒氣攻沖作痛的,都叫做寒疝氣。我們講的腹滿病,有形之邪為患,屬於實證、熱證,無形之寒氣作痛的,腹滿病,屬於虛證、寒證,在寒疝病裡面,也有寒氣攻衝,象秦伯未在在他的《簡釋》裡,《金匱要略簡釋》,他對寒疝氣病有一種特殊解釋,“疝者,山也”,他說象丘陵起伏一樣,名為“疝氣”也。當寒性腹痛發作時,為寒氣攻沖所致,在腹形上,腹起包塊,他說如丘陵之起伏,名曰「疝氣」也。我認為,這也是幫助我們理解和掌握,它的臨床特徵,這是寒疝氣的命名,在我們的《講義》裡,它也涉及到有虛、實之別,叫做寒氣攻沖作痛,但是也有虛證,如血虛而寒的,發作性寒疝氣疼痛,所以,在治法上也是不一樣的,病位上,也有表、裡、虛、實之別,這就是寒疝病。
       宿食病,大家知道,飲食入胃以後,經宿不化,消化不了為宿食,也是通常所說的“傷食”,所以,按照《講義》來說,就是“傷食”,或者叫做“食積”,傷食、食積,一類病證就是屬於,脾胃本身運化功能差,就是吃得不是很多,亦消化不了,經宿不化,這也是食積,有的運化功能尚可,但是過於不注意飲食衛生,過飽啊,象西醫講的急性胃擴張,也屬於中醫所說的宿食,顧名思義,經宿不化,消化不了為宿食,所以在宿食病裡,基本上涉及脾胃功能的問題,經宿不消,停積於胃腸。那麼,根據它(宿食),停積的病位不同,分為在上者,用吐法,在下者,用下法,這都是「因勢利導」法的具體應用,這一篇的內容,對於腹滿病和寒疝氣病出了一些,有效方劑,特別是偏重於對實熱證腹滿,和虛寒證寒疝所處的方治,對於中醫治療急腹症,包括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有很大的突破,應該說是張仲景所創製的經方,如大柴胡湯、大承氣湯、大建中湯,都是很有效的方劑。我們結合原文分析的時候,再給大家具體介紹,如果說結合本書第十八篇裡的腸癰,十九篇的蛔蟲病,這樣一系列的辨證施治規律,恰恰是中醫的急腹症篇、急性腹痛篇,所以,有一些比方說允許觀察的,可能免除手術療法的病例,中醫藥怎麼辦?在這裡汲取理論要素,學習經方的化裁,好了,概述的部分就介紹到這裡。
       [原文分析]第1條,實際上,它是對虛寒證腹滿和虛寒性寒疝,統一來說它的病因、病機是什麼,這不是單一的為腹滿病,或者單一為寒疝氣病來論述的。我們《講義》是分,上、下兩個部分解釋的。[釋義]裡面說,本條論述,虛寒性腹滿的病因、辨證和治法,等到[按語]說,有人認為是論述腹滿、寒疝氣總的病機。我認為,這一應是論述,腹滿、寒疝氣總的病機,除了說明病機以外,它還涉及到了辨證和治療,首先來看,原文講: “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二類)
       這從脈法上來論述病機,首先看“趺陽脈”,我們說趺陽脈候脾胃,嚴格來說,趺陽脈是特指胃脈,但是,透過脈,要反映脾胃的情況,看脾的運化、胃的受納功能是否正常。首先,它說“趺陽脈微弦”,第九篇的時候我們已經分別講了,微脈表示什麼,弦脈表示什麼,那講的是寸口脈,現在講趺陽脈的微和弦,這裡的微,是中陽的不足,脾陽不足。講它的弦脈,弦脈屬肝,所以,它說是,肝氣的橫逆、肝氣的上逆,主寒,主疼痛,這是脈象的意義。作這樣分析,拿總的脈象來提示病機,涉及到中焦的脾胃,也涉及到肝氣問題,這樣的結果,出現什麼樣的主症呢?提到了三個,它說“法當腹滿”,腹滿是肯定的了,“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這樣的一個病機,“趺陽脈微弦”,提示中陽不足,肝氣上逆或橫逆,它臨床表現的症,就應該“法當腹滿”,肯定出現腹滿病,假設說“不滿者”,表現為便難,這影響到腸的傳化,“大便難”和“大便秘結”,是不一樣的,這是腸道傳化不及,出現便難,同時有兩胠疼痛,“兩胠”指的哪呢?有個[詞解],書上說了,是在腋下當臂的地方,看一下詞解,念[qu1],《說文解字》“古腋字,下也”,腋下的地方,因此是「脅」。《素問》王冰註:“胠,謂脅上也”,即胸脅兩旁當臂之處,它不像咱們說的兩脅,包括胸廓下,它這一定得是脅“當臂”的地方,兩脅當臂。所以,這個部位應該歸肝所屬,從症狀上,也反映了和中焦脾胃有關,「兩胠疼痛」的部位,又涉及到肝,因此,上、下文它是前後呼應的,也就是說,透過“趺陽脈微弦”,來提示這樣的病因、病機,在臨床,表現為,“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再一個就是“兩脅疼痛”,這都是按照病因、病機,和相對應的臨床症狀,是怎麼出現的,作了一下解釋。
       下面,他給一個概括性的語言,“此虛寒從下上也”,證明這是虛寒性的腹滿病,“從下上也”,證明是中焦的虛寒,影響到肝氣從下往上沖逆,所以,這實際上,也是中焦虛寒所致,上也,肝氣上逆,。「當以溫藥服之”,這個提出治法,實際上是等於辨證了,這部分是屬於辨證過程,落實在中陽的不足,肝氣的上逆。歸納起來說,是“虛寒從下上也”,虛寒所致,所以對虛寒性腹滿病,“法當腹滿”為其主症,它可以兼有便難,也可以當肝氣上逆的時候,“兩胠疼痛”,主症是腹滿,所以,這條說的虛寒證腹滿病。
       在治法上,“當以溫藥服之”,這裡得作具體分析,“當以溫藥服之”,溫藥,是針對虛寒的病機,得溫中祛寒,用溫中祛寒法,溫藥裡,若具體分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虛寒性腹滿病,當用溫補,它沒有提出具體方藥,結合臨床來看,就應該是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甚至於理中湯類方,這就屬於虛寒性,當溫補。在寒疝氣病裡面,它提出,也是虛寒證應該“溫補”,但腹滿、寒疝病是有一種,寒邪與實邪互結,就採取“溫下”法,對“溫下”法創作的大黃附子湯,是張仲景在這篇裡面提出來的。因此,“當以溫藥服之”,就是因寒氣攻衝,屬於無形的寒邪所致的疼痛,它(疼痛)當然有自己的特徵,我們結合原文分析,就是說用溫補法,方藥相當於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理中湯,這就是溫補祛寒。如果是寒邪和實邪互結了,就採取溫下的辦法,這是張仲景創制的,因為咱們已經熟悉了,對於熱邪和宿食、燥屎互結,那應該是採用寒下法,用大承氣湯,可依互結的程度,決定用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等等,但是,這一定得是寒邪互實邪,就是宿食、燥屎互結了,才用大黃附子湯來治療。我認為,它本條是對腹滿、寒疝,總的病機分析,從治法上,也能看出來,對腹滿、寒疝,虛寒型,就用溫補法。如果腹滿寒疝,出現寒邪與宿食、燥屎,這樣的實邪互結了,就用溫下法,這樣,“當以溫藥服之”,具體說明有溫補、溫下。
       第1條的[按語],關於“虛寒從下上也”,認為這個“下”,指肝、腎屬下焦,認為是和肝、腎有關,虛寒由下而上,這是一個觀點,提供給大家。再一個,就是所提到的和脾之間的關係,為什麼虛寒證屬脾胃,趺陽脈微的問題,《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臟寒生滿病”,這個「臟」就是指的脾,脾臟生寒,因此,虛寒性腹滿多歸屬於脾,這種情況,就必須用溫補法,就是[按語]提這麼兩個方面,因此,關於第3條,專門論述虛寒性腹滿病的特徵,基本上也是按照,《素問·異法方宜論》所說“臟寒生滿病”,責之於脾的問題解釋。
       第3條講: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一類)
       這條講虛寒腹滿的證治,「腹滿時減」是什麼意思?腹滿不減,減不減,這是靠問診,讓病者自己表達,你這腹部有什麼感覺啊?脹滿感。所以,腹滿病以腹部脹滿為主症,這就是首先看腹滿的程度,是腹滿病的特徵,以腹部脹滿為主症,那麼減與不減,病人的情況,就得他自己表達,咱們醫生也不能老跟蹤他,也不是說能拿軟尺去給他量一量,今天是多大?明天又減少多少?現在這個「時」字,就很說明問題,有減輕的時候,但是最終怎麼樣啊?“復如故”,又恢復到原來那樣,還是有脹滿症,你說到底有沒有減輕的時候呢?有減輕的時候,時有減輕,但是,出現時減時滿,有減輕的時候,又有脹滿的時候,為什麼?剛才我說了,“髒寒生滿病”,這是虛寒證的特徵,那是說在病機上,是寒氣攻沖所致。它為什麼有「時減時滿」的,這種特徵呢,也就是說,當它寒氣攻沖的時候,就脹滿得明顯,他若用藥物治療,或者是他吃的飲食上,有溫熱的食物,有利於寒氣的減弱,那麼相對來說,這種脹滿的症狀也隨之減輕,所以它說“時滿時減”,交替的出現。我們《講義》,對虛寒性腹滿病的證候特點,時而減輕,時而脹滿,就歸屬於脾胃虛寒,運化功能減退,來解釋的,臟寒所生的滿病,具體來說是虛寒而導致的穢濁之氣,這種所生的穢濁之氣,再加上失治的結果,它不像在腸道所停積的燥屎,是有形之邪,這是屬於無形之邪,因此,穢濁之氣的多少,以及失治的程度有輕、重,決定了它有減輕的時候,又有脹滿的時候,是一種互相交替發生的,這是虛寒性腹滿病的特徵,用張仲景的話來講,叫做“腹滿時減,復如故”,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時減時滿,為什麼?就是在病因上由於臟寒,脾虛,脾陽不足,影響了它的運化功能,因此,所生的穢濁之氣,再加上失治的結果,它不像有形之邪宿食、燥屎的阻滯,而是無形之邪的充斥,有時減時滿的程度,表現不同,後來,他提到應該怎麼治,“當與溫藥”,沒具體說用什麼方主之,為什麼“當與溫藥”,都沒有解釋,都在字裡行間,讓你來理解,我說他指的這種情況,也就是說,應該是用溫補法,因為沒有有形之邪,你就解決中陽不足就行了,把這種寒邪,虛寒之邪祛除,所以,「當與溫藥」特指溫補之意,溫補中焦就夠了。
       第3條是原則的提示,這是第3條和第1條結合起來,來論述虛寒性腹滿,它的辨證有什麼特點呢,一個是“法當腹滿”,就是應該腹滿,腹不滿的話,也應該有便難,便難的原因剛才我說了,傳化不及,有失治的問題,這是虛寒性的腹滿,還有,兼有肝氣上逆則兩胠疼痛,現在又強調,腹滿的特徵是“時減,復如故”,或者概括為“時減時滿”,因此,在治法上,都有“當與溫藥”。“當與溫藥”,這裡面特指“溫補”法,而寒邪和實邪互結,就是用溫下法,這是第1條、第3條。
       第2條,大家看,是特指實熱證腹滿的證治,實際上,他的條文中。還將腹滿病虛、實、寒、熱,進行了辨證,這也是重點的內容,現在,我們要看實熱證腹滿,有什麼特徵,治法上也涉及了,講完之後,我們要進行歸納,如何辨別實熱證和虛寒證腹滿,到底怎麼歸納,先看原文,第2條說: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一類)
       這是明確提出舌診的重要意義,我們一直在學他仲景的脈法,他在脈像上很注重,現在,涉及到舌診的問題了,首先看,原文提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講的是腹滿病,“按之”是提示了腹診,現在,西醫也是講,“望、觸、叩、聽」。「觸”,張仲景在診療方法上,對於腹滿病、寒疝病、宿食病,得看看腹部的情況,只靠問診是不夠的,現在,把腹診提出來了,觸按,按一按,摸一摸,問他什麼情況,這當然首先得看腹部是柔軟的,還是膨滿的,還是有軟、硬之別,這個都是要提到,他說「按之」怎麼樣啊?首先,還是說對舉,“按之不痛為虛”,和剛剛我說的虛寒性腹滿鑑別點,是按之不痛為虛寒性腹滿,痛者為實,這是腹診與問診結合,這個臨床的診療技術,是醫生一個基本技能,病人說腹部痛、腹部脹,“請你上床,我摸一摸,按一按”,按的過程中得問病人,“感覺如何?痛或不痛?」這是用痛與不痛,來鑑別腹滿,是虛寒證還是實熱證,不痛者為虛證、寒證,痛者為實證、熱證。
       下面,他又說了,“痛者為實,可下之”,用下法,具體怎麼個下法,當然,必須是實證、熱證,才可以用下法,需要分析的地方,就是“下之黃自去”,這個“黃”,是舌質黃,還是舌苔黃?透過下法,能使這種黃去掉,一定是指苔黃,實證、熱證採取下法,這個“黃苔”,應該是膩的,還是應該燥的?應該是燥,舌苔黃而乾燥,如果說要用大承氣湯,《傷寒論》裡面講了,甚至於舌苔焦黑起刺,因此,這個“可下之”,一定是寒下法,承氣湯系列,得用這樣的方藥,舌苔的問題,要具體分析,必須是裡、實、熱證的舌苔,是其標誌。所以,實證、熱證的腹滿病,應當採取可下法,可下法是針對裡、實、熱證,採取寒下法,才能保證舌苔黃怎麼樣啊?“下之黃自去”,這必須得是藥證相符,一藥而愈,舌苔下去了,裡熱、實熱也解除了。
       現在,我們要作一下具體的分析,比方說“下之黃未去”,你還下不下了?按照[按語]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第一個,“下之黃未去”,可能是病重而藥輕了,這種情況下,你接著再攻一下,拿舌苔黃來作診斷,作療效判定標準,它這種“沒盡去”,必須腹滿按之痛這個證依然存在,大便仍然便不盡,沒有完全通利下去,這個時候,“下之”,得繼續下,一定按照大便的情況,和舌苔的情況,腹滿的程度,來決定到底是下,還是不下,下這個藥量、藥力,是加重還是減輕,這就是根據臨床表現,一定得按照實熱證腹滿,裡、實、熱證辨證,才能看舌苔來決定,是下不下了。第二,就是苔黃的情況,剛才我們也講,胸麻痺病也有出現薄黃苔的,但是,那是個陽化的假象,絕對不能用寒下法,反過來說,他腹痛,還是胸痛,疼痛的部位絕對不是在脘腹以下,胸麻痺的疼痛,我們一再強調,在胸膺部或劍突下,若是說裡、實、熱證,一定得是大腹的疼痛拒按,所以,既然虛寒性的腹滿特點,是時滿時減,你說實熱性腹滿應該是減還是不減呢?等著看大承氣湯的條文時,我們再講,今天我先說到這,就是拿大承氣湯來解決舌苔黃的問題,這一定得是疼痛拒按為特點,才是實證、熱證腹滿的特徵,假如說“按之不痛為虛”,這裡面涉及了虛寒證的腹滿,一定是喜按的,或者得按則痛減,而實熱證的腹痛,拒按,是得按痛劇的,他不讓你按,拒絕你檢查,實熱證和虛寒證的腹滿病,它雖然簡單的說,“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我說,透過“可下之”,的治法來決定的,虛寒證的疼痛是喜按的,得按痛減,或者說得熱痛減,要不怎麼說用溫補法治療呢?而實熱證拒按的程度,一定得按痛劇,才能用「可下」法,而且是寒下法。還有一類,就是苔黃是假象,不可下。剛才我說了,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不行。第三類,濕熱病,舌苔黃不黃啊?它那個苔黃一定是黃膩的,濕熱沒有成實,禁下,不可下了。
       請大家看一下我們《講義》,是不是這樣分析的,在[釋義]的第二段,講到實證的腹滿,除了脹滿拒按的見症以外,還必須結合舌診,舌黃是濕熱積滯的徵象,內有實熱,則舌苔多黃厚而燥,至此則可下之證已具,下之黃苔自去,但必須指出,舌黃未經攻下,才能使用下法,如果已經攻下,必須考慮舌黃是否當下,或下法是否確當,是否合適,或者有無並發證候,這些問題你得考慮清楚了,才能採取下法,所以說,“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這兩句是辨證施治的關鍵,這也是說明,張仲景之所以重視腹診,同時要結合問診,還要看舌診,看應用下法的結果,要進行分析,然後[按語]說,於此則必須明確,舌黃固然是可下條件之一,假如已經攻下,而舌黃仍在,就應從多方面來考慮,一種是濕溫病,我說的是濕熱,舌苔雖然黃,但是沒有化燥成實,你不可下,還有,就是實證轉虛了,舌黃仍然存在,這個也不能攻下。另一種,就是病重藥輕,沒有達到瀉下作用,或者下後餘邪未盡,舌黃雖然有一些稍稍去掉,或者仍然存在,這個時候呢,為了盡去其邪,可以下。另外,也提到了體質的問題,或者病情的程度,比方他病人有陰液虧乏的情況,還可以增液行舟,就是增液承氣的辦法。
       我覺得,他強調了醫生的基本技能裡,作為腹滿病的檢查上,一定得是什麼呢?除了問診,一定得結合腹診,腹診還要結合望診,望舌質和舌苔,這樣,在採取下法上,你才能夠有的放矢。
       這堂課到這裡,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