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傳真-第二十七章·其他類方
一、烏梅丸方
【方劑組成】烏梅300枚,細辛48克,乾薑90克,黃連134克,當歸42克,砲附子48克,蜀椒42克,桂枝48克,人參48克,黃柏48公克
【用法】以上九味,異搗篩,合治之。烏梅以苦酒漬一宿,去核、蒸之,搗成泥,和藥令相得,以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10丸,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今酌減用量作煎劑亦驗。
【方解】既以黃連、黃柏清在上之熱,又以辛附薑椒驅在下之寒。另以人參當歸補其氣血,桂枝降其衝氣。妙在主用烏梅漬之苦酒,大酸大斂,一方面有助人參、當歸以補虛,一方面有助黃連、黃柏以治洩,並還有以製辛、附、姜、椒的過於辛散。此為中虛寒自下迫,虛熱上浮,固脫止利的治劑。酸苦辛甘並用,亦驅蟲的妙法。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惱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人,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註:脈微而厥,為虛寒之候,至七八日更進而周身膚冷,不耐煩而躁,無暫安時者,此為純陰的髒厥,而非陰陽錯雜的蛔厥。蛔厥者,其人當吐蛔,病此者靜,不似臟厥的躁無暫安時,其所以復時煩者,以胃中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蛔得暖而安,則煩亦即止。得食而嘔又煩人,以蛔聞食臭出,因使嘔且煩,故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本方不僅治上述的蛔厥,若久利不止者,並亦主之。
【辨證要點】厥逆、煩躁、或腹痛嘔吐時緩時作,或虛寒久利者。
【驗案】索某,男性,57歲,初診日期1965年7月16日。胃脘疼,心下痞滿,腹疼腹洩2年餘,西醫診斷為過敏性結腸炎,長期服中西藥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諸症更加重。近1週來每日大便2-3次,質溏,伴見腸鳴、頭痛、口苦咽乾思飲,四肢逆冷,苔白膩,脈沉弦細。證屬半表半里虛寒證,寒熱交錯,為烏梅丸的適應證,給予湯劑:
烏梅15克,細辛6克,乾薑6克,黃連6克,當歸6克,製附片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黃柏6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口苦減,四肢覺溫,大便日1-2行。上藥繼服14劑,胃腹痛消除,大便日1行。
二、柏葉湯方
【方劑組成】柏葉、乾薑、艾葉各10克
【用法】以水和馬通汁煎,溫服。
【方解】柏葉為一止血藥。馬通汁即馬糞取水化開,以布濾汁澄清,此物亦善治吐衄,故本方實一強有力的止血藥,但性偏溫,宜於寒證,而不宜於熱證。又馬通汁穢臭難服,可以黃土汁代之,或加阿膠更佳。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4條: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註:服諸止血藥而還吐血不止者,宜以本方主之。
【辨證要點】吐衄下血、煩熱腹痛而脈無力者。
三、蜀漆散方
【方劑組成】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各等分
【用法】以上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2克。溫瘧加蜀漆2克,臨發時服3克。
【方解】蜀漆引吐除飲,為截瘧要藥,雲母、龍骨補中鎮靜,此治牝瘧胸腹動悸或煩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瘧疾》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註:心為牝臟,心為痰阻,則多寒少熱,因稱為牝瘧,宜以蜀漆散主之。
【辨證要點】瘧寒多熱少者。
四、栝蔞牡蠣散方
【方劑組成】枯萎根、牡蠣(熬)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飲服2克,日三服。
【方解】栝蔞根潤燥止渴,與牡蠣為伍,故治虛熱而渴、或胸腹動悸不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7條: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註:百合病復成渴者,經過百合洗法的治療而渴不解者,宜以栝蔞牡蠣散主之。
【辨證要點】虛熱而渴、或胸腹動悸者。
五、百合地黃湯方
【方劑組成】百合7枚,生地黃汁一杯
【用法】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取一杯,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杯半,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方解】百合甘平,補中益氣,利大小便。與生地為伍,故治血證而虛熱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5條: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註:百合病是病名,《金匱要略》謂:「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本條所謂病形如初,即以上之證,還未經吐下、發汗等誤治而有所變化的意思,則宜以百合地黃湯主之。
按:百合病,即全身性的血脈病,如上所述「意欲食復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常默默」等等,顯然是無暫安時的精神失常證。此與桃核承氣湯證的其人如狂一樣,均屬瘀血為患,只是證有虛實罷了。方後謂“大便當如漆”,即是服藥驅下瘀血的效驗。口苦、小便赤,其脈微數,亦正是虛熱的為候,本方解虛熱並兼祛瘀血,故主之。
【辨證要點】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脈微數者。
六、豬膏發煎方
【方劑組成】豬膏72克,亂發(如雞子大)3枚
【用法】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方解】豬膏潤燥通便,亂發利尿,故治大便難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7條: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註:諸黃以一方主之不合理,可能有脫簡。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2條:胃氣下洩,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豬膏發煎導之。
註:胃氣下洩,本宜出後陰,但由於穀氣實,大便難因致陰吹有聲,以本方導使大便通暢即治。
按:此證婦人多有宜注意。
【辨證要點】少腹滿、大便乾結、小便不利者。
七、文蛤散方
【方劑組成】文蛤
【用法】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送服3克。
【方解】文蛤,《神農本草》謂「主惡瘡蝕五痔。」其為一寒性收斂藥甚明。寒能解燥,斂能養液,當治津液枯燥渴欲飲水不止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7條: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註:渴欲飲水,雖飲而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辨證要點】渴欲飲水者。
八、礬石湯方
【方劑組成】礬石18克
【用法】以漿水煎三五沸,浸腳良。
【方解】礬石收澀,用以浸腳,可有燥濕祛水之效,可能為宋人所附。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第12條:礬石湯治腳氣沖心。
註:腳氣痿弱不仁,而氣上入沖心者,宜本方洗之。
【辨證要點】腳氣痿弱不仁、氣上沖心者。
九、蛇床子散方
【方劑組成】蛇床子仁
【用法】為末,以白粉(即鉛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方解】蛇床子苦平,有溫子髒、逐寒濕,療陰中腫痛等作用。鉛粉殺蟲、殺菌,合為坐藥,當治陰中寒下白物,或有腫痛濕癢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0條:婦人陰寒,溫陰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註:陰寒,即陰中寒,暗示有白物或濕癢諸證,宜溫中坐藥,本方主之。
【辨證要點】婦人陰部寒濕腫痛、或搔癢下白濁者。
【方劑組成】烏梅300枚,細辛48克,乾薑90克,黃連134克,當歸42克,砲附子48克,蜀椒42克,桂枝48克,人參48克,黃柏48公克
【用法】以上九味,異搗篩,合治之。烏梅以苦酒漬一宿,去核、蒸之,搗成泥,和藥令相得,以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10丸,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今酌減用量作煎劑亦驗。
【方解】既以黃連、黃柏清在上之熱,又以辛附薑椒驅在下之寒。另以人參當歸補其氣血,桂枝降其衝氣。妙在主用烏梅漬之苦酒,大酸大斂,一方面有助人參、當歸以補虛,一方面有助黃連、黃柏以治洩,並還有以製辛、附、姜、椒的過於辛散。此為中虛寒自下迫,虛熱上浮,固脫止利的治劑。酸苦辛甘並用,亦驅蟲的妙法。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惱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人,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註:脈微而厥,為虛寒之候,至七八日更進而周身膚冷,不耐煩而躁,無暫安時者,此為純陰的髒厥,而非陰陽錯雜的蛔厥。蛔厥者,其人當吐蛔,病此者靜,不似臟厥的躁無暫安時,其所以復時煩者,以胃中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蛔得暖而安,則煩亦即止。得食而嘔又煩人,以蛔聞食臭出,因使嘔且煩,故其人當自吐蛔,烏梅丸主之。本方不僅治上述的蛔厥,若久利不止者,並亦主之。
【辨證要點】厥逆、煩躁、或腹痛嘔吐時緩時作,或虛寒久利者。
【驗案】索某,男性,57歲,初診日期1965年7月16日。胃脘疼,心下痞滿,腹疼腹洩2年餘,西醫診斷為過敏性結腸炎,長期服中西藥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諸症更加重。近1週來每日大便2-3次,質溏,伴見腸鳴、頭痛、口苦咽乾思飲,四肢逆冷,苔白膩,脈沉弦細。證屬半表半里虛寒證,寒熱交錯,為烏梅丸的適應證,給予湯劑:
烏梅15克,細辛6克,乾薑6克,黃連6克,當歸6克,製附片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黃柏6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口苦減,四肢覺溫,大便日1-2行。上藥繼服14劑,胃腹痛消除,大便日1行。
二、柏葉湯方
【方劑組成】柏葉、乾薑、艾葉各10克
【用法】以水和馬通汁煎,溫服。
【方解】柏葉為一止血藥。馬通汁即馬糞取水化開,以布濾汁澄清,此物亦善治吐衄,故本方實一強有力的止血藥,但性偏溫,宜於寒證,而不宜於熱證。又馬通汁穢臭難服,可以黃土汁代之,或加阿膠更佳。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4條: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註:服諸止血藥而還吐血不止者,宜以本方主之。
【辨證要點】吐衄下血、煩熱腹痛而脈無力者。
三、蜀漆散方
【方劑組成】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各等分
【用法】以上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2克。溫瘧加蜀漆2克,臨發時服3克。
【方解】蜀漆引吐除飲,為截瘧要藥,雲母、龍骨補中鎮靜,此治牝瘧胸腹動悸或煩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瘧疾》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註:心為牝臟,心為痰阻,則多寒少熱,因稱為牝瘧,宜以蜀漆散主之。
【辨證要點】瘧寒多熱少者。
四、栝蔞牡蠣散方
【方劑組成】枯萎根、牡蠣(熬)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飲服2克,日三服。
【方解】栝蔞根潤燥止渴,與牡蠣為伍,故治虛熱而渴、或胸腹動悸不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7條: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註:百合病復成渴者,經過百合洗法的治療而渴不解者,宜以栝蔞牡蠣散主之。
【辨證要點】虛熱而渴、或胸腹動悸者。
五、百合地黃湯方
【方劑組成】百合7枚,生地黃汁一杯
【用法】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取一杯,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杯半,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方解】百合甘平,補中益氣,利大小便。與生地為伍,故治血證而虛熱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5條: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註:百合病是病名,《金匱要略》謂:「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本條所謂病形如初,即以上之證,還未經吐下、發汗等誤治而有所變化的意思,則宜以百合地黃湯主之。
按:百合病,即全身性的血脈病,如上所述「意欲食復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常默默」等等,顯然是無暫安時的精神失常證。此與桃核承氣湯證的其人如狂一樣,均屬瘀血為患,只是證有虛實罷了。方後謂“大便當如漆”,即是服藥驅下瘀血的效驗。口苦、小便赤,其脈微數,亦正是虛熱的為候,本方解虛熱並兼祛瘀血,故主之。
【辨證要點】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脈微數者。
六、豬膏發煎方
【方劑組成】豬膏72克,亂發(如雞子大)3枚
【用法】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方解】豬膏潤燥通便,亂發利尿,故治大便難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7條: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註:諸黃以一方主之不合理,可能有脫簡。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2條:胃氣下洩,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豬膏發煎導之。
註:胃氣下洩,本宜出後陰,但由於穀氣實,大便難因致陰吹有聲,以本方導使大便通暢即治。
按:此證婦人多有宜注意。
【辨證要點】少腹滿、大便乾結、小便不利者。
七、文蛤散方
【方劑組成】文蛤
【用法】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送服3克。
【方解】文蛤,《神農本草》謂「主惡瘡蝕五痔。」其為一寒性收斂藥甚明。寒能解燥,斂能養液,當治津液枯燥渴欲飲水不止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7條: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註:渴欲飲水,雖飲而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辨證要點】渴欲飲水者。
八、礬石湯方
【方劑組成】礬石18克
【用法】以漿水煎三五沸,浸腳良。
【方解】礬石收澀,用以浸腳,可有燥濕祛水之效,可能為宋人所附。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第12條:礬石湯治腳氣沖心。
註:腳氣痿弱不仁,而氣上入沖心者,宜本方洗之。
【辨證要點】腳氣痿弱不仁、氣上沖心者。
九、蛇床子散方
【方劑組成】蛇床子仁
【用法】為末,以白粉(即鉛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方解】蛇床子苦平,有溫子髒、逐寒濕,療陰中腫痛等作用。鉛粉殺蟲、殺菌,合為坐藥,當治陰中寒下白物,或有腫痛濕癢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0條:婦人陰寒,溫陰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註:陰寒,即陰中寒,暗示有白物或濕癢諸證,宜溫中坐藥,本方主之。
【辨證要點】婦人陰部寒濕腫痛、或搔癢下白濁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