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第60講第十四篇:四水證治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第60講第十四篇:四水證治

       黑板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二、原文分析
       (二)論皮水證治
       第05條┬論皮水證治
       第25條┘
       1.皮水挾熱證-越婢加術湯
       發越水氣,兼鬱熱,除肌錶之濕
       2.皮水錶實無汗證-甘草麻黃湯:發汗宣肺,利水和中
       <按語>
       第24條皮水陽鬱證-防己茯苓湯
       水濕鬱遏陽氣,水氣與正(衛)氣相搏-聶聶動防
       己茯苓湯證防己黃耆湯證
       同均是治水氣在表,同用防己黃芪甘草
       異證候皮水陽鬱證風水錶虛證
       組成防己黃芪湯
       -白術+白術
       +茯苓、桂枝
       病情腫勢為重脈浮身重
       祛除在表之水邪汗出、惡風(重)
       作用較強勢
       通陽化氣表里分消益氣固表化濕利水
       第27條皮水手足逆冷證-蒲灰散:清濕熱、利小便
       伴濕熱症狀
       <按語>
       (三)氣分病
       第30條
       第31條
       第32條水飲所做┬陽虛陰凝
       └脾弱氣滯
       我們今天上課,要講的是有關證治方面的皮水證治,我們已經涉及到第5條,現在把25條聯合起來看一下。首先說第5條,它講了皮水挾熱證,用越婢加術湯,這個方子,一定是理解為是汗法的代表方,但是,因為它出現的情況,就像原文所講的“一身面目洪腫”,皮水,皮里之水,這個“里水”絕對不是指石水、正水,因為皮水的病位和脾、肺相關,脾不能很好的運化水濕,肺又失宣發,這樣就不能夠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此,出現了小便不利,肺失宣的話,因為肺合皮毛,泛溢到皮里的水氣,如果既不能從汗出,又不能從小便而解,這必然會鬱於肺胃而發熱。所以,越婢湯在這裡面要發揮的作用,是發越水氣,兼清鬱熱,為什麼還要加白術呢?白術是一味健脾利濕、祛濕的藥物,所以,加白術的意思,就是要除肌肉表之濕。我說發越水氣,也等於是透過發汗法,來發散在表的水氣,因此,作為越婢加術湯,特別是大家看到,「一身面目洪腫」的症狀,說明周身面目皆腫,而且腫勢也很大,不是一般的,因此,得採取,“其在表者,汗而發之”,這是越婢加術湯證,下面,我要說25條,它是用「里水」二字,代表了第5條所言那些內容,一證兩方,提到了「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二類)
       請大家看一下,甘草麻黃湯所主治的證,是什麼證,方劑只有甘草和麻黃兩味藥組成,其比例是1:2,甘草二兩,麻黃四兩,用麻黃的道理顯而易見,也是透過它的發汗力,要解除在表的水濕,甘草在這裡面就是要和中,對麻黃的發汗力,要有一定的牽製作用,所以,以方測證,它一定得主治皮水錶實無汗證。所以,雙方若進行比較,也就是說,一個越婢加術湯證,是在熱的問題上,一個甘草麻黃湯證,是在汗的問題上,越婢加術湯證,它有肺胃之鬱熱,因此,一定在發汗之中,要兼清鬱熱的作用,作為甘草麻黃湯證,正因為它沒有鬱熱,因此,就針對在表的水濕,用汗法就可以了,兩個方證之間,一個是肺胃鬱熱熏蒸而汗出,是越婢加術湯證,一定要有石膏在其中,兼清鬱熱,作為甘草麻黃湯證,因為是表實無汗證,所以,它就是直接發汗,發汗宣肺,利水和中。請大家注意一下,甘草麻黃湯在煎煮法上,這個要求依然是仲景一貫的作法,對麻黃,要求先煮麻黃,去上沫,我們在講葛根湯的時候都說過了,麻黃一定要先煮,去掉上沫,這有它的道理,就是防止心煩,麻黃鹼的作用我們已經知道了,然後,再把甘草內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這就是一次服1/3的量,然後說“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可見,在沒用甘草麻黃湯之前,它是無汗的,而且,為了保證水氣能夠一汗而盡,配合甘草麻黃湯的發汗力,要蓋上被,令他(病人)發汗,但是,切不可如水流漓,而且說,如果一汗,不汗的話,水氣沒有盡除,還可以再服藥,水氣盡除則止,同時,在發汗的過程中,要注意慎風寒,不要再外感風寒之邪,這是關於越婢加術湯和甘草麻黃湯,兩方證的比較,甘草麻黃湯證既內無鬱熱,外又表實無汗,因為他平素體質上,可能不存在著陽氣偏盛的情況,因此,即或是皮水發病,在早期的時候,並不見鬱熱證。這是關於甘草麻黃湯證治,
       在這裡,我要加一個[按語],第一在本篇裡面,所用的方劑使用麻黃的情況,在10首方劑裡,有6首方劑用麻黃,所以,麻黃,在《中藥學》裡面,是第一味藥物,其功效講的是發汗、平喘、利水,就是因為它既能上宣肺氣,又能夠下輸膀胱,利水道,因此,在水氣病裡面,可以說顯示了它作為主藥的功用。第二,就是在《中風》篇,第五篇的[附方]裡面,講到了《千金》的越婢加術湯,當然,《千金》裡面,也是轉載了張仲景的這個越婢加術湯,其中,他(孫思邈)提到了,“腠理開,汗大洩”,這個記述,實際上也說明了越婢加術湯證應該有汗,這個汗,由於肺胃鬱熱熏蒸來的,是內熱所迫,而甘草麻黃湯證,屬於皮水錶實無汗證,所以,兩個方證要進行鑑別,這裡我談的這兩點問題,也有利於我們對今天講的25條,把握原文的精神實質。
       下面,我來講24條,第24條,請大家看原文: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莧湯主之。」(一類)
       這裡面有一個[詞解],叫做“四肢聶聶動”,聶聶動是形容其動而輕微,不自主的肌肉跳動,這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認為,皮水,它對在表的陽氣有阻遏,所以,這個方證,我們給它定為皮水陽鬱證。首先說“皮水為病,四肢腫”,和前面所講的“一身面目洪腫”,是一個意思,腫在四肢,而且是皮膚中,所以,仲景用原文把它表述得很清楚,講的是皮水,而且在四肢腫的情況下,伴有聶聶動,這和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緊密相關的,脾運功能不健,因此,水濕歸於四肢,而表現為胕腫,水濕鬱遏陽氣的結果,“聶聶動”的[詞解],作為本科生必須會解釋,什麼叫“四肢聶聶動”,是不自覺的一種肌肉跳動。怎麼發生的?病因病機是由於在四肢的水氣,皮水,水濕鬱遏陽氣的結果,是水氣和正氣相搏、相爭,所出現的情況,也可以說,水氣和在表的衛氣相搏、相爭,水氣和在表的衛氣相搏、相爭,出現的一種輕微跳動的感覺,或者能夠看到肌肉跳,或者是自己感覺,有輕微的跳動,這也說明它水氣過盛,陽氣被水濕所鬱遏,也證明陽氣不宣了,防己茯苓湯的作用是什麼?我們說方中有桂枝、茯苓,而且茯苓是六兩,有通陽化氣利水之義,桂枝配茯苓,茯苓又是重劑,所以,通陽化氣利水的作用,存在著,陽氣被鬱的情況怎麼解決?這裡有防己和黃耆,走表祛濕,黃耆和防己的配伍,我們在防己黃芪湯[方解]裡面,已經解釋過了,即走表祛濕,能夠使皮下之水從表而解,還有就是,桂枝和茯苓,我說通陽化水,實際是從小便而出,所以,這個方子既走表,也走水道,也可以說是汗、利兩法,但是,作為苓、桂為主藥,還是利小便法為突出的,特別是桂枝和黃耆的相伍,還有通陽行麻痺,鼓舞衛陽的作用,那就是說,因在表的衛氣,在表的陽氣被鬱,不宣,所以,桂枝和黃耆相配伍,有一種通陽行麻痺和鼓舞衛氣的作用,還有,就是甘草的調和作用,特別是黃耆在其中,不是按表虛證的治法,去固表,而是用黃耆和甘草配伍,加強健脾制水的作用,為使脾氣旺盛,它還有培土以製水的功效,所以,還可以預防腎水的上泛,以免加重水腫的病勢。
       關於防己茯苓湯證,和防己黃耆湯證,這兩個方證有什麼異同點呢?下面,我用一個表格的形式,來為大家作一下比較,這兩張湯證,我想從這麼幾個面向來比較。
       防己茯苓湯證
       防己黃耆湯證
       同
       均是治水氣在表,同用防己、黃芪、甘草
       異
       證候
       皮水陽鬱證
       風水在表表虛證
       組成
       防己黃芪湯-白朮
       茯苓、桂枝
       +白術
       病情
       腫勢為重,祛除在表之水邪,作用較強
       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重)
       功效
       通陽化氣、表里分消
       益氣固表、化濕利水
       一個,要比較相同點,相同點,均是治水氣在表。在方藥的藥物應用上,同用防己、黃耆、甘草三味藥,這是相同點。所說的不同點,我想從這麼幾個方面來鑑別,首先說證候上,我們剛剛講過防己茯苓湯證,治的是皮水陽鬱證,防己黃耆湯證,是屬於風水在表表虛證,這在證候上,兩者的鑑別,防己茯苓湯證是屬於皮水陽鬱證,防己黃芪湯證是屬於,風水在表表虛證,這是證候上的不同。在組成方藥上,我剛才已經說了,防己茯苓湯裡面,是防己黃耆湯去掉了白術,加茯苓、桂枝。作為防己黃耆湯,有防己、黃耆、甘草,再就是白術了,就這麼組成的,因為同用防己、黃耆、甘草,加上白術,這就是防己黃耆湯的成分,在用量上,請大家注意一下,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耆是各三兩,茯苓是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作為防己黃耆湯證,防己黃芪湯的組成,它的量參差不齊,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參考《千金·卷八》的劑量,是比較標準,可供參考。關鍵我要說的,防己茯苓湯中,茯苓是六兩,而且有桂枝的配伍,桂枝是三兩,而黃芪的量,防己茯苓湯的防己和黃耆各三兩,多於防己黃耆湯的防己一兩,和黃耆一兩一分,這在用量上有明顯差異,因此,從病情上來講,腫勢,一定以防己茯苓湯為重,不然它不能有苓桂劑的通陽化水,而且用量較大,這是從肌錶之水腫勢上來說較重,也就是說,它從條文上說,四肢腫,而且包括前面講皮水,“一身面目洪腫”,所以,防己茯苓湯的“四肢腫”,且“聶聶動”,說明它肌表之水的腫勢比較重,從祛除在表的水濕之邪的,力量來說,作用比較強,那就是通陽化氣的功效上,依靠苓、桂配伍,通陽化氣利水,再有我說,既可汗又可利,表里分消。而防己黃耆湯,它是針對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證,特別是汗出、惡風為重,證明是表虛為重,因此,用這個方子,重在益氣固表,化濕利水,或者說利水消腫,都是這樣的意思,這是防己黃耆湯,重在解決表虛的問題,隨著固表止汗,同時解決水腫,這是兩個方證,我們比較了異同點,這兩個條文都是一類條文,本科生一定要把握住,怎麼鑑別,都是在表的水氣,一個是陽氣被鬱,一個是表氣已虛,在方劑上,用藥相同,都用防己、黃耆和甘草,但是,量的不同,主、輔、佐、使的配伍意義就變化了,所以,相對來說,防己茯苓湯針對腫勢為重,祛除在表的水濕作用也較強,所以,它的功效,在於通陽化氣,汗利兩用,表里分消。防己黃耆湯就是益氣固表,化濕利水消腫之功,好了,這就關於第24條。
       下面,我們接下來再要講的,就是27條,蒲灰散,同學們一定會記得,我剛剛講過的,是十三篇治療小便不利證,提到了「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還有“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一證三方,是屬於同病異治,提出的“蒲灰散”,講到了它本方治療濕熱小便不利,也可以後世用於治療熱淋。現在我們要看,它用在《水氣病》篇裡面,叫做:
       「厥而皮水者,灰散主之。」(三類)
       “厥而皮水”,那也就證明,這個皮水兼有手足逆冷,它沒達到厥冷的程度,為什麼又叫“厥”呢?也是陽氣被鬱所致,叫做皮水「手足逆冷」證,也就是說,蒲灰散,它既可以用於治療濕熱的小便不利,或者是熱淋,濕熱淋都可以。現在,要用蒲灰散來治療皮水,兼有手足逆冷,還應當兼有什麼症呢?從方測證來說,既然能夠清利濕熱,它應當兼有,比方腫勢比較明顯等症,作為皮水身腫,本來腫勢就重,尤其也是一種陽氣被鬱的情況,按之沒指,不惡風寒,小便黃或熱、短少,以及舌苔黃膩這樣的一些濕熱症狀,應該相兼,所以,應該補充,不僅是手足逆冷,應該伴有一些濕熱證,還應具備皮水自有的症,就是皮水腫勢的問題,比方說濕熱的問題,小便短少、黃,舌苔的黃膩等等,至少是這樣,偏於濕熱型,那逆冷的問題怎麼解決啊?就得透過利小便、清濕熱的辦法,把陽氣得通,手足逆冷的症才能隨之解決,因此,蒲灰散仍然是一個,清濕熱、利小便作用的方劑。我講的皮水,手足逆冷兼有一派濕熱證候的同時,仍然用蒲灰散來治,這就證明,仲景教給我們的,不是看症狀,而是要辨證候,證候的落腳點,落在濕熱上,陽氣也是被胡的一種情況,小便不得通,量少或者色黃,就得採取什麼治法呢?令陽氣得以伸展,得以宣通才行。葉天士總結,這條用蒲灰散來治療,體現的是「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我覺得,在這條上體現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說,“通陽不在溫”,比方剛才我們講,防己茯苓湯要解決陽氣被鬱的情況,它就加重茯苓用量不說,還得配上桂枝,茯苓用到六兩,而且用桂枝來化氣兼解表,也要利小便,給濕邪、熱邪以出路,但是,它(本方)並不是用溫藥,而是用蒲灰散這樣的,既能夠清濕熱,又能利小便的方藥,有人說,這蒲灰散到底怎麼用好?一類,就像我們《講義》所說的這樣,它可以內服,但是,也可以外用,這在醫案裡面都有記載,用生蒲黃的話,它可以化瘀,也可以利水,此外,若有血尿的問題,可以用炒蒲黃,但總的來說,用散劑,也是“散者散也”,取其速效,給利小便以通路的妙用。
       我覺得,這要是加一個[按語]的話,應當指出的是陽水,後世總結的陰水、陽水,作為風水、皮水,屬於陽水的範疇,如果要是偏於熱證、實證的話,應該疏風宣肺,清熱利水為要,所以,本篇所提到的越婢湯、蒲灰散,實際上是體現了這種治法,不僅要宣發,要疏風,而且要清熱利水,就是從汗法、利法上來講,一定要利水濕,同時要清熱,越婢湯不就是嘛,發越水氣,兼清鬱熱,要用石膏,而蒲灰散,清濕熱,是通過蒲黃、滑石,這樣偏涼的藥物來解決,所以,為後來的治法奠定了基礎。再一個,就是皮水的正治法,它畢竟是屬於陽水的範圍,是屬於陽中之陰,還是應該用汗法。比方說,提到的越婢加術湯、甘草麻黃湯,這都屬於汗法的代表方。防己茯苓湯,包括蒲灰散,這就是利小便法的代表方,或者說,防己茯苓湯是汗、利兩用法,這都是同病異治的一種體現。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
       下面,我再請大家看一下26條,講的是正水與風水的鑑別,它也涉及了兩張方子,一個是麻黃附子湯,一個是杏子湯,杏子湯,因為有方名而沒有藥物,我們就不作解釋了,後世醫家也有說,杏子湯是麻杏石甘湯,還是什麼,我們就把這個算存疑待考,我要說的是麻黃附子湯,就是說正水和風水兩個之間,在陰陽的屬性上是有別的,風水為陽中之陽,而正水為陰中之陽,都屬於水氣在表,都可以用汗法來因勢利導,但是,辨證施治的話,它給作了一個提醒,叫做脈沉小而兼喘,這顯然是正水了,“脈沉小”,原文裡面講了,“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我們講正水的命名,就源於它在病機要點上,責之於腎主水的功能失職了,所以,脈沉小,屬少陰,兼喘證,為正水,也就是說,腎陽虛的證,你只發汗還是不夠的,還應該兼顧一下腎陽,要發汗溫經,同時要兼顧腎陽,用麻黃附子湯,三味藥,麻黃、附子和甘草配伍,附子一定是用砲附子,麻黃發汗,砲附子溫經,甘草在這裡面就是緩和,助陽而不傷陰,發汗而不損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時間的關係,我不在條文分析上再多說了,我想引一下醫案,任應秋教授生前,在他的醫療經驗總結上,曾經談到了關於給水邪以出路的問題,他提了兩個病案體會,請大家注意聽一下,也就是說,他曾經治療了一個水氣病的病人,全身浮腫,其它醫生一再的,用真武湯和五苓散合用,但是,浮腫不僅沒有消退,而且出現了新的情況,什麼情況呢?就是脈沉細弦,而且,時有惡風寒的症狀,舌苔薄白,這就是有陽氣鬱表的情況發生了,風水和正水都有兼表的問題,但是,作為正水,陽氣鬱表的時候,不能宣發了,這時候,在手錶的水氣怎麼辦呢?任老就採取了麻黃附子湯的原方,就是麻黃用了四錢,附子(砲附子)用了三錢,炙甘草二錢,連服了兩劑,汗出而水腫全消了,怎麼解釋它呢?是陽鬱於表,適合用溫補與辛散合用,而不得用淡滲利水,這就是給水邪的出路合理,前者(其它大夫)是用真武湯加五苓散,是從利小便的方面,想解決浮腫的問題,結果適得其反,這回改成,溫補之中合以辛散的法則,所以,汗出而腫消。又談到了一個治痰飲的患者,病人經久的用了一些術附湯,而且用了上百劑,不但飲邪沒解,反而日漸浮腫,然後,經人介紹,就來請任應秋教授給看,當時診脈,是脈沉弦有力,舌幹少津,一問,他長期應用術附湯,實際上只去補益脾腎之陽了,陽氣過於鼓舞的結果,就是激發痰水四溢了,所以,只去補而不洩,沒給水飲以出路,結果,任老馬上就投了一個,五苓散的重劑,桂枝三錢,豬苓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五錢,白術三錢,是用苦降淡滲之性的藥,導水邪外出,所以,僅僅4付藥,小便通利了,浮腫也盡消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同樣是浮腫,一個病痰飲,一個病水氣,痰飲和水氣兩者是同源異流的,由於給水邪出路不當,結果出現兩個不同的結果,所以,證明是該用辛散藥的時候,你結果錯誤的應用了淡滲藥,或是只補而不洩,都會造成邪無出路,而水腫或痰飲不消,這應該在我們今後的臨床實踐中,引以為誡。
       下面的時間,我總結一下關於皮水的證治,我談了第5條講的越婢加術湯,25條又是越婢加術湯,和甘草麻黃湯的鑑別,24條防己茯苓湯,我把防己茯苓湯證與防己黃耆湯證,進行了鑑別,用一個表格的形式給大家作了歸納,27條,講了皮水手足逆冷證,那麼,用蒲灰散,採取的是清濕熱,利小便法,麻黃附子湯證,它實際上是一個水腫證,屬於正水,表有水氣證,正水錶有水分,還是在表,因此,也可以用汗法和利法,急則治其標,然後,再扶其正,有關石水的證治,因為正虛比較重,為難治之證,應當結合借鑒後世諸法,再一個,就是結合當代臨床實踐,以及研究成果,相對比較穩定的這些治法方藥,應當把它選好,這裡正水的治療就不談了,就是石水,因為它正虛比較重,為難治之證,所以,需要結合後世的,一些理論來學習。
       30條:「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 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麻痺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下面的時間,講
       氣分病,請大家看一下原文,氣分病30條、31條。首先,看30條的原文(三類),30條的原文,實際上它提示了一個,氣分病的治療原則,我們說作為氣分病,在病因、病機上,是由於陽氣衰微,大氣不轉所致,這個“大氣不轉”,就是胸中之宗氣不轉,在治療原則上,就是條文的倒數第二行,請大家看書,30條,提到了:“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及散」(此句二類),也就是說,作為陰陽來說,它應當是互相維繫的,不得相失,現在如果出現了氣分病,也是說,它一系列的表現,比方說陽氣衰微,造成水氣病,包括出現的水腫和脹病之間的鑑別,有形和無形之間的鑑別,氣分病經久不愈,它可以轉為水病,在治療原則上,就像它提到的,一定要確保「大氣一轉,其氣及散」。
       下面,我們來看看31條原文,它所提到的是一個什麼情況,31條原文說: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二類)
       這裡面有[詞解],比方什麼叫“旋杯”,就是把杯子扣過來的形狀,表現心下堅,有一種邊緣很清楚,而且是像倒置的杯那樣的感覺,「心下」是指的胃,飲停在心下的話,它表現為邊緣清楚,而且大的如盤,邊就像旋杯一樣,邊界非常清楚,最後結論叫做「水飲所做」。我想告訴你,第一這是水飲為患,水飲怎麼造成的,因為大氣不轉,造成飲邪的停聚,飲停的部位在哪呢?在心下,透過從方測證看,這是一個表裡同病的情況,因此,他也應當兼有一些,水氣不化的情況,為什麼要去掉芍藥?因為心下痞堅,它是由於水飲的陽虛陰凝的,一種表現,所以,同樣是水飲所作,這個屬於陽虛陰凝,陽虛陰凝,陰凝於心下,這個“陰凝」是指的什麼呢?大氣不轉,水飲停聚,也就是陰凝的結果,停於心下了。特徵上,表現為“大如盤,邊如旋杯”,這就是水飲停聚,表現在心下的一種症狀。我們說,桂枝湯為基礎方,去除芍藥的原因,是因為芍藥的酸、柔,不利於飲邪的化除,為什麼要加「麻辛附子湯」?麻黃、細辛是辛散溫通的藥物,砲附子專門能夠振奮陽氣,能夠溫經的,所以,有發汗、散水的作用,而且有砲附子的溫經作用,它是為了使陽氣通行,陰凝解散,水飲自消,必須是通徹表裡,也就是說,透過麻辛附子湯的,溫發裡陽,振奮衛陽,靠麻辛附子湯和桂枝湯去芍藥湯,兩方合起來,協同作用,就是達到溫陽散寒,通氣機的作用,這樣才是“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水飲、陰凝才能得解。
       在[臨床應用]上,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我剛才已經講了,是屬於陰凝於心下,表裡同病的病情,要溫陽散寒,靠誰呢?麻黃、細辛、砲附子,溫經發汗的作用,桂枝和生薑,能夠通陽化氣,也能夠溫散寒飲,甘草和大棗,來補益中氣,所以,陽氣振奮了,大氣就運轉了,當然,寒飲可以得除,表寒也可以外散,所以,這個方子的特點,象尤在涇的評價說,「不直攻其氣,而以辛甘溫藥,行陽以化氣”,這就是說,用甘溫藥去溫化,用辛溫藥行陽,振奮陽氣,目的就是溫通氣機,使“大氣一轉”,再一個,就是“方後注」裡面提到,「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這也就是說,它有發汗作用,蟲行皮中的感覺,就像我們講防己黃耆湯似的,這是得效的一種標誌,像小蟲在皮里爬行的樣子,這是陽氣得助被振奮了,流行於周身,推動陰凝之邪,能夠外達肌腠氣結已散之表現。特別是細辛,我都已經強調了好幾次,它專門能夠使陰經之裡的,寒邪、飲邪外達,況且,它和麻黃相伍,更增強了這​​種作用,所以說“即癒”,要有這種表現,就是快好了,我覺得,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這個方,就是體現“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 ,這樣的一個治療原則,那麼,對於寒飲乘陽虛而積結在氣分,不直接應用破氣藥,而是用辛甘發散,溫陽化氣的藥,去給以根治,這對於脹病,可以說是審因論治的治法,是有效的範例。
       在[臨床應用]上,(1).《金匱方歌括》中體現的,就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一味知母,知母這味藥,我們說是滋陰清熱的作用,而且除煩止渴,這個方就叫做消水聖愈湯,這是治療水腫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加知母,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比方,我剛才講越婢加術湯的時候,其中的條文提到,如渴者,就不能再用越婢加術湯了,為什麼呢?它畢竟是一個發汗方,你用了以後,小便的情況不說,就是汗多了的話,出現口渴,證明傷津液了,所以,不能繼續用越婢加術湯了,象這個地方,他又講的加上知母,叫做消水聖癒湯,是治療水腫第一方,因為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是振奮陽氣,使「大氣一轉」的一種治法。(2).《醫六法律》,它就是在原方的基礎上,認為加砲附子的量,作為治療陽衰陰盛的脹病,應該是首選藥,因為他取它(炮附子),振奮陽氣的作用,靠它的溫熱之性,達到溫經的作用,所以,這就等於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的功效。再一個,(3).就是臨證應用的話,輕證,就像一般的感冒,慢性氣管炎,適當加味,特別是對於寒濕這樣的一些情況,還有,就是對於陽虛陰凝的,肝硬化腹水、肝腎症候群、風濕性的,或肺源性的水腫,特別是伴隨心衰竭的情況,都可以在本方的基礎上加減。(4).再比方說,出現了脾虛嘔惡,可以加上半夏、陳皮,也就是加強它的化飲、化痰力量,這是關於[臨床應用],包括對氣分病的理解,我講到這裡。
       下面,我們再來看32條(二類),仍然在講,“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還是“水飲所做”。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二類)
       那麼,這一條,跟我剛才講過的31條,有什麼差別呢?這個水飲,強調痞堅在心下,是在中焦,31條用「氣分」二字,本條其實已經省略了,為什麼呢?因為上一方條已經提到,31條開關就講,“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做”,這一把“氣分”二字,省略以後,仍然是氣分病的一個病證,但是,這個氣分病,它是脾弱氣滯,是中焦氣滯的情況,中焦氣滯的原因,我想就是因為脾虛氣滯,使脾的轉輸功能發生了障礙,脾的轉輸功能差了,當然,水飲就停聚在心下,因此,就有心下痞堅,也會出現“大如盤,邊如旋盤”,像他形容的盤子,我這麼想,比杯子範圍大,所以,枳術湯證在心下的表現,比剛才我講的那個範圍廣,水飲是在中焦停聚的,因此,臨床我們經常把枳術湯,用於比方胃下垂的病人,不知大家見沒見過,中、西醫檢查都是要進行腹診,一隻手扶住患者腹部一側,然後,另一隻手向對應的方向,進行拍打,根據振水音,來了解他是否有胃下垂的停飲。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透過鋇餐透視等等檢測手段,看他胃下垂的程度,是下垂幾度,有的嚴重的,可能掉到盆腔,臍下幾指,枳術湯為什麼可以治療這樣的情況呢?過去我們講中藥,理解枳實、枳殼是破氣藥,破氣藥怎麼能用到,胃下垂的病人身上呢?這就是,透過動物實驗,我們發現枳實、枳殼,它對於平滑肌,包括胃的平滑肌、子宮的平滑肌,包括肛門的脫垂,橫結腸的脫垂,中醫在病機分析上認為是中氣下陷,作為枳實、枳殼,有很好的使平滑肌收縮力加強,增強它的張力的作用,因此,對於中氣下陷,所出現的一系列的情況,我們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枳實,或加枳殼,那也就是說,透過實驗研究證實,它(枳實)的破氣力,不是使下垂更重了,反而在一派補氣升提治本的方劑中,酌加以後,可以改善症狀,或者說對下垂這一類的疾病、病證,有很好的療效。
       下面,我們看枳實配白術,枳實,行氣消痞,白術,正好針對水飲所作,健脾化飲,這個方子的功效,就在於行氣散結,健脾利水,所以,後世也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配製成丸藥,或者水丸,比方說加木香、砂仁,叫做香砂枳術丸,還有的,配上青、陳皮,或者焦三仙,對於病在中焦的,不管是寒飲還是氣滯,是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的。在[按語]的問題上,我想談的就是,這是一個水和氣的同治法,前面我們講水分和血分,可以水血同治,我向大家推薦了當歸芍藥散,現在,我要講的枳術湯,治在中焦的水飲所做。實際上,是一個「水氣同治」法的標誌,對後來的「行氣利水」法的建立,或者說方劑的研製,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在[臨床應用]上,(1).枳術湯有加一味荷葉,使它升發胃氣,主治飲食停滯,脘腹痞悶,或者是心下堅,效果更好,但是,在我們北方,新鮮的荷葉還是比較少的,在南方,覺得這麼用,包括對心下滿、肝脾腫大還是有效的,我透過我臨床體會,包括我看到的動物實驗,的確是枳實和白術的配伍,對胃下垂、子宮脫垂、橫結腸的脫垂,以及脫肛,有很好的療效,脾虛的,可以重用白術,但是,一定要用焦白術,因為,生白術超過25克,就是瀉下的作用了,這一定要注意,在砲制上,要注意到是生的還是炒的,量大了,作用是相反的,如果偏於氣滯的話,就重用枳實,枳實也就是15克左右,不能再多,它畢竟是有行氣和破氣的傾向,枳術湯講到這裡。(2).我也請大家注意,在《痰飲》篇裡面,我曾經講了一個澤瀉湯,是澤瀉配白術,針對痰飲所引起的苦冒眩,水氣凌心證,上病而下取,現在,是病在中焦,就在中焦,白術配枳實,取它行氣散結、健脾利水、化飲的作用。
       這篇裡面,還剩下的內容就黃汗,黃汗這部分的內容,實際上,是多年來,疑問比較大的一個內容,為了幫助大家學習,我在這裡把我自己的學習心得,雖然認識得不是很清楚,但提供給大家。這裡面,需要預習一下有關的條文,一個就是它有關的論述,1條、2條、4條,是屬於它脈證上的有關分析,包括病因、病機,還有,就是兩個方證,一個是29條,桂枝加黃耆湯證,還有一條,是芪芍桂酒湯證,是28條,所以,請大家對1條、2條、4條、28條、29條,原文作一下預習,下次課我要為大家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好,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