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44 講津虧便結證、下法辨證和禁例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44 講津虧便結證、下法辨證和禁例

       大家好,我們上課。
       我們上次課談到了陽明實證的腑實證的部分和脾約證​​的部分。陽明腑實證我們已經做過多次的複習和總結。關於脾約證,主要是胃陽盛而脾陰虛。脾有為胃輸布津液的功能。所謂為胃輸布津液的功能,一方面是把胃腸道的水穀精微和水液透過吸收向全身輸布。另一方面呢是把津液還入胃腸道,使糟粕能夠滋潤下行。可是當胃陽盛而脾陰虛的時候,脾隻只能把津液吸收走,而不能夠把津液還入胃腸道,也就是說脾為胃行津液的這種功能受到了一定的製約,這樣的話水液就偏滲膀胱,出現了小便數多,大便就出現了乾燥。這個症狀,在傷寒論中叫“其脾為約”,後世醫家把他叫脾約證,治療用麻子仁丸來潤腸通便。這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潤下法」。
       這就是我們上次課講到的最後的內容。
       關於陽明實證的第三個證候,叫津虧便結證,也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新課。
       講大家打開講義的118 頁。看原文的233 條,「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陽明病本身就有自汗出,假如果你再去發汗,而病人呢,小便又多,小便自利,這樣的話,津液就從汗,從尿液排泄出體外,就導致了津液的耗傷。所以我們把他叫做津虧。津液耗傷以後大便就會乾結,因此把它叫津虧便結證。這種證候呢,沒有全身的毒熱症狀,只是因為津液不足,使大便乾燥。所以張仲景說,雖然大便結實,但是沒有全身的毒熱症狀,你也不可以用苦寒攻下的方法來治療。該怎麼做呢?當病人有便意的時候,就是須自欲大便的時候,宜蜜煎,蜜煎是個方名,“導而通之”,是再個並列的動詞,用蜜煎方導便通便。所以這個導不是方名,而是一種治法,叫做導便法,用導便的方法來通便。叫「導而通之」。方子叫什麼,方子就叫“蜜煎”,也可以把它叫做蜜煎方,有的人把它叫做蜜煎導,是把那個導的治法和方名混淆起來了,我想這應當提醒大家的注意。“若土瓜根”,或用土瓜根,“及大豬膽汁”,或用豬膽汁,“皆可為導”,都可以作為導便的手段和方法。這裡所說的導便法,其實就是肛門坐藥。
       我們看蜜煎方:“食蜜7 合”,食蜜就是蜂蜜,7 合,在這裡他用了二七一百四十毫升的蜂蜜。「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放在銅製的器具裡頭,微火就是小火,煎是什麼意思?我們在講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的時候,曾經提到過:“凡有汁而乾之謂之煎”,蜂蜜它本身是一種液狀的物質,放在火上,用小火加熱、濃縮,這就叫做煎,因此這個方名他就叫做蜜煎方,而不叫蜜煮方,所以應當特別注意在《傷寒論》中,煎的含義和煮的意義是不同的。濃縮到什麼程度呢?
       “當須凝如飴狀”,飴糖就是麥芽糖,我們在前面小建中湯方藥組成中提到過它,飴糖的粘稠度比較高,拿筷子可以挑起來,蜂蜜呢,新鮮的蜂蜜,拿筷子是挑不起來的,把蜂蜜加熱到拿筷子一挑可以挑起來,這麼一轉能夠在筷子頭上形成那麼一個圓坨狀的時候,這就可以了。「攪之勿令焦著”,一邊加熱濃縮一邊拿筷子攪,不要讓它焦鍋,在這兒應當劃一個句號,攪之勿令焦著,劃一個句號,“欲可丸”,加熱到什麼程度呢?
       要可,就是適宜,丸就是團,就是加熱到適合做成團的時候,你能夠團成團的時候。“並手捻作挺”,兩個手合併起來把它搓成一個挺狀的東西,“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要一頭尖一些,搓成多麼大的挺呢,要手指那麼粗。當然我們現在臨床用的時候,像小指這麼粗就可以了,不要像大拇指這麼粗,這太粗了,像小指這麼粗。「長二寸許”,一寸是2.3厘米,二寸左右呢,是4.6 厘米,也就是4-5 厘米,實際上4 厘米就可以了,當然你要看給小孩用呢,還是給成年人用,給小孩用的話,你把蜂蜜栓或蜂蜜條再作得小一點。給成年人呢,就像張仲景書上描述的,像小手指這麼粗,有4-5 公分這麼長,一頭是比較尖的。“當熱時急作,冷則硬”,這個冷則硬後面應當劃一個句號,一放涼了它就硬了,你就團不成這種條狀的東西,所以要趁熱的時候做,實際上趁熱的時候你不急做的話,它燙手,所以人們手上沫上一點油,得趕快搓,倒來倒去的這個手,你要不趕快做的話,它非常燙。你想剛做的蜂蜜,它溫度是很高的。
       我做過這種東西,我才體會到在《傷寒論》中所寫的真是要趁熱做,放涼了它就硬了,你不動作快一點的話,它可以燙手。為什麼「冷則硬」劃一個句點呢?下面講的是它的用法,“以內谷道中”,這是講的它的用法,所以有的同學看這劃上個逗號就說“老師,是趁熱的時候放到肛門裡嗎?”我說拿手搓的時候還很燙,你趁熱的時候放到肛門裡,那還不把病人燙得哇哇叫嗎?所以我就把這兒改成個句點。「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是放涼以後,用的時候,放到肛門裡頭。可是用的時候放涼了這個東西還是比較硬的,所以我們一般在放的時候,稍稍蘸上一點溫水,在頭上蘸上一點溫水,把那個蜂蜜表面稍微溶化,它就比較潤滑了,容易往肛門裡邊放,“以手急抱”,這也不用以手急抱,就是告訴病人稍稍憋一會,“欲大便時及去之”,其實你也不要再拔出來了,等他大便的時候,這個栓基本上都已經溶化了,沒有溶化的那部分,就隨著大便一塊兒排出來了。
       我們現在在臨床上給兒童、給老年人出現的便秘,經常用開塞露,那確實可以起到軟化結糞,對津虧便結的證候,當大便阻結在肛門那個地方而排不出來的時候,用開塞露是有效果的。但是我發現一個什麼問題呢,用開塞露幾乎每次大便都要用,改成用蜂蜜栓之後呢,除了潤大便之外,它還有很好的調整結腸功能的作用,用上幾次蜂蜜栓之後,它就有很好的遠期療效,用上幾次,這次大便解出來了,下次大便解出來了,以後你再不用它,仍然可以自己排大便。
       去年的一個夏天,有一個大學的教授,這個教授很有名氣,他的老媽媽快有90 歲了,長期臥床,腸蠕動緩慢,當然就大便乾燥了,她的孩子們,他的姐妹們在她每次大便的時候都放上開塞露,有的時候還要拿手指來摳,老人自己也痛苦,孩子們也覺得這媽媽解大便真是個問題。
       後來我讓孩子們去按照《傷寒論》中的方法作蜂蜜栓,他作了很多,其實就用了三個還是四個,以後,老人說你們不用給我放蜂蜜栓了,我自己可以解大便了。她果然自己能夠解開大便了。半年以來每次解開大便的時候都要用開塞露,自從用了三四粒蜂蜜栓以後就自己可以排便了,所以這種方法,它和開塞露相比較,還有調整結腸的功能,遠期療效比較好。
       我的小孩小時候吃牛奶,吃許多人工的添加劑,他也有大便乾,每次解大便的時候臉都憋得通紅,孩子都哭,有時候還有輕度的肛裂。開始呢,我為了方便也是用的開塞露,後來我哥說這個用開塞露每次都得用,咱們作一次蜂蜜栓吧。我哥特別細心,他就作了蜂蜜栓,其實就用了兩次,當時大概搓了10 來條,用了兩次以後,從此他的大便就不再用開塞露了,還是這些飯食物,所以用蜂蜜栓對於兒童、老年的津虧便結這種證候要比開塞露的長期療效好。
       我覺得很可惜,我們巿場現在還沒有人開發這種製劑,如果開發的話,做成很好的包裝,不用每個人家裡自己熬這種東西,直接買來就可以用,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土瓜根這個方子,已經遺失了,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豬膽汁方是大豬膽一枚。「瀉汁」就是把豬膽汁擠出來。豬膽汁是鹼性的,它對肛門的黏膜、結腸的黏膜有一定的刺激。肛門的黏膜神經末梢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它是有感覺的,所以當我們吃辣椒太多的時候,排大便的時候就會肛門有火辣辣的疼,現在用一個強鹼性的豬膽汁,直接從肛門注入的話,它會有刺激,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在《傷寒論》中,“和少許法醋”,法醋就是我們食用的醋,在《傷寒論》中把醋也叫做苦酒,醋和膽汁一調和,就把它的鹼性給中和了,“以內谷道中”,然後灌入谷道中,這是最早的灌腸的方法,因為它是流體的。
       我前面曾經說過,我現在一直不清楚張仲景是用什麼方法灌腸,是竹管還是其它的什麼,因為那個時候,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膠管,人工製造的這種管子。灌腸以後,“如一食公頃”,像吃一頓飯的功夫,“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今天在大的城市裡,豬膽汁,新鮮的豬膽汁不太容易找,但是用豬膽汁來灌腸,這應當說在世界醫學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灌腸療法的最早的記錄。這個方法今天我們聽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但是在那個時候就用這種灌腸技術來該說還是了不起的。
       我們現在清潔灌腸經常用肥皂水。醫學上的東西,該用什麼就用什麼,不能夠隨便找替代品。不是有醫院嘛,這個醫生開了醫囑,讓小護士給一個病人灌腸,因為這個病人好幾天沒有大便,灌腸也是一個通便的很好的方法。這個小護士一看呢,灌腸用的肥皂水沒有了,而肥皂也沒有,她一想,肥皂可以洗衣服,洗衣粉可以洗衣服,旁邊放著一大堆洗衣粉,她說那肥皂可以灌腸,,肥皂水也可以灌腸,洗衣粉也可以灌腸,所以她就創造發明,把洗衣粉倒到水裡一混就給病人灌了腸。沒想到這個病人就出現了腸黏膜的損傷,出現了腸出血。這作為一個醫療事故,就問她,她就是這麼解釋的,她說你看肥皂可以灌腸,肥皂可以洗衣服,洗衣粉可以洗衣服,洗衣粉也可以灌腸。所以我們醫學和日常生活來說,那是不一回事,因此我們在運用醫學手段的時候,不要隨便想當然。
       陽明實證的內容,我們前面講的陽明腑實證、脾約證、津虧便結證,都屬於陽明實證中的氣分證。陽明實證中也有血分證,那就是陽明蓄血證。
       我們打開講義的128 頁,看237 條,「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擋湯下之。」陽明蓄血證是陽明之熱和陽明久有的瘀血相結而形成的一個病證。由於瘀血久留,新血不生。這就導致了心神失養,出現了喜忘這個症狀。所謂喜忘,就是健忘、好忘、就是容易忘,所以這個喜不是喜歡的意思。以後我們講到少陽病的心煩喜嘔那個症狀,有的人說少陽是一個氣鬱的證候,氣鬱呢,他要吐的話,會感到鬱氣得到疏通,所以他喜歡吐,這個解釋是不對的,這個喜不是喜歡,嘔吐是一個很痛苦的症狀,哪有一個病人喜歡吐呢?所以這個喜嘔也罷,喜忘也罷,是指的什麼呢,都是指的善。少陽病是多嘔、善嘔;陽明蓄血證精神失養,多忘、善忘,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健忘。
       瘀熱互結,這就出現了大便乾燥,屎雖硬,為什麼反易解呢?這是因為瘀血畢竟是陰性物質,它有濡潤的作用,所以雖然乾燥反而容易解。
       因為有瘀血,所以大便是黑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病人是原來有上消化道慢性出血、慢性滲血。為什麼說它不是急性的呢,急性的可能有更多的並發證,而且急性的呢,出血量比較大,大便是柏油便,比較稀的便。也不會出現大便硬結的這種情況,所以它是少量的。由一個慢性的少量的滲血,血液積在腸道,再加上有熱,熱和血相結,就造成了大便硬結。
       一個慢性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可能伴隨貧血;心神失養,所以他有腦供血不足、供氧不足的這種表現——健忘。這個證候,張仲景把它叫做陽明蓄血,他用了抵當湯來治療。
       我們在臨床上對此病能不能用抵當湯來治療呢?這主要觀察他出血是不是停止了,如果出血在繼續,血色素呢,或者說還有下降的這種趨勢,我們想還是用止血為主,比方我們通常所用的三七粉和人參粉混和起來,三七,白芨,和少量的人參粉合起來,然後讓他吞服,對胃的出血有比較好的效果。如果出血已經停止了,血色素不再下降而有上升的趨勢,腸道的這種積血,由於陽明有熱,瘀熱互結,又沒有及時的排出體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用活血化瘀的藥,但不一定要用抵擋湯,《傷寒論》中說的抵當湯,我們要根據情況,如果是熱證的話,我們可以適當的使用桃核承氣湯,如果是瘀血特別明顯而熱像不特別重的話,那麼抵當湯的劑量我們要減輕一點來用。所以對陽明蓄血證來說,真正的用破血逐瘀的機會不是特別多,主要看他上消化道出血的情況怎麼樣。
       這樣的話,關於陽明實證的內容,我們就談完了。
       下面我們翻回119 頁,看下法的辯證。
       下法的辯證一共有4 條原文,這4 條原文呢,實際上是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討論大小承氣怎麼區別,一個是討論大便和小便的關係。
       我們先看208 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這是講的一個陽明實熱壅滯的證。這個脈遲不是主陽虛,也不是主陰血不足,而是實熱壅滯,脈道不利,因此他的遲應是遲而有力。汗出是熱迫津液外越的表現,不惡寒是在外沒有風寒表證;身重是實熱邪氣壅滯氣機,經氣不利,熱重則身重。我們在第6 條還是火邪傷陰內熱證那些地方都提到過;短氣是陽明腑氣不得通降,陽明濁熱迫肺,不僅有短氣而且有喘;這個腹滿是實熱壅滯腹部氣機的表機。上述的證候是個陽明實熱內盛的證候,「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陽明實熱這些症狀都具備了,能不能攻裡,潮熱是一個辯證的關鍵。所以只要有潮熱,這就提示了表邪已經解除了,你就可以攻裡。下面一段話是另一個意思,「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有實熱壅滯的症狀,是不是大便已經堅硬,就用大承氣湯攻下呢,如果有手足濈然汗出的,手足汗出如流水連綿不斷的這個症狀,那就提示了燥熱邪氣逼迫津液處越的一種特殊形式,這就可以用大承氣湯。
       仲景所描述的手足濈然汗出,這我在臨床上遇到過一次。這是在20多年前,有一個老太太,黃疸、消瘦,高熱,在我們北京的某個醫院住院,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引進B 超,更沒有引進CT 這些現代的檢查設備,醫院看到她頑固性的黃疸,重度的消瘦,而且確診為阻塞性黃疸,懷疑她是胰頭癌,另外這個病人現在神誌也不太清楚,醫生說基本沒有什麼希望,你們是願意在醫院還是接回家?她家的孩子呢就找我去,希望給媽媽看一眼。我說你媽媽過去有什麼病?他說我媽媽過去常常感冒,我說多久感冒一次,他說前幾個月每一週都感冒一次。我一聽,很奇怪,怎麼能每個星期感冒一次呢,我就再問他,我說每週幾感冒呢,他說每星期五的晚上感冒,我說很規律嗎?他說大體都是這樣,每星期五的晚上感冒。我說感冒是什麼症狀,他說先是發冷,冷得打哆嗦,隨後就發高燒,我們常常就給她吃一片退燒藥,然後燒就退了,有時候不吃退燒藥呢,到了後半夜燒也就退了。我說第二天會發生什麼狀況,他說第二天我們給她倒痰盂的的尿的時候,她的尿就特別特別的黃。我們那麼你們第二天有沒有註意她的眼睛、臉發黃啊,他說我們不注意,沒有註意過,因為我們也不是醫生,不懂這個。我說她感冒發燒的時候,有沒有肚子痛,他說有,感冒發燒她一定就肚子痛。我一聽這個症狀的描述,這叫週期性的寒戰高熱,又伴有上腹疼,又伴有他說的尿黃,我估計肯定有輕度的黃疸,這樣的話病人不就符合夏科氏三聯綜合證的臨床特徵嗎?典型的周期性的寒顫高熱,伴隨上腹痛,伴隨黃疸,這正是膽道結石的一種臨床特徵,這叫夏科氏綜合證。由此她這次出現了梗阻性黃疸,而且出現了高燒不退,我覺得她很像是一個結石的梗阻,如果是結石的梗阻,而不診斷為胰頭癌的梗阻的話,那在治療上還是有希望的,所以我就決定去看一看。等我到病房的時候,我看到她另外一個女兒坐在她媽媽的旁邊,她媽媽神智不清楚,高熱,在不斷地給她擦手上的汗。我一看,大吃一驚,這個手非常非常的瘦,手背的汗毛孔都開著,就像那個篩子的窟窿眼兒一樣,晶瑩的汗就不斷往外滲,那個小女兒就不斷地擦,一看這個我就想到了《傷寒論》中所說的“手足濈然汗出”,這不就是手腳汗出如流水不斷的樣子嗎?這肯定是陽明里實,但是我又想到她的病史,那我們肯定不能單獨的用大承氣湯來治療,於是乎我就用大柴胡湯來治療,當然又加上海金砂和金錢草,我只開了一付藥,我說咱們現在只能死馬當作活馬醫,醫院不是說了嗎,她是胰頭癌,你們想給她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不是讓你們準備後事嗎,我現在就給她開一付藥,就吃這一次,如果成就成,不成就別再找我。
       沒想到吃完這付藥以後,當天下午沒有什麼動靜,到了晚上神誌有些清醒,夜裡就開始拉,結果一拉大便,她神誌清醒了,然後她閨女就給我打電話,說我媽媽拉了。我說你現在淘洗大便,如果大便能夠淘洗出結石,我們就判斷她是結石的阻塞而不是胰頭癌的阻塞,你媽媽以後會沒有什麼大的問題。頭一次大便沒有淘出來,第二次的大便也沒淘出來,到了第二天的晚上,第三次的大便淘出來了,像玉米粒那麼大的,還有黃豆那麼大的,大概淘出二十多塊來。從此以後,老太太燒就退了,黃疸逐漸逐漸的消退了,那付藥不是讓她只吃一次嗎,這個藥渣子也沒有繼續讓她吃,就好了。
       那個老太太說,我如果以後再犯了怎麼辦?
       我說你再犯了,我再給你開一個方子,你留著,如果犯了再去抓藥。
       所以有時候膽道結石,如果它不發作的時候,你硬是用攻石的方法,當時不一定有療效,只要是膽道結石在急性發作的時候,你用攻石的方法,這叫因勢利導,常常有很好的療效。
       這個老太太呢一直到現在還活著,80 多歲了,去年我上老太太家看她,一見我就哭了,說郝大夫,你二十多年前救了我一命,我想了想,實際上那個時候死了就好了,現在我的小女兒也死了,她告訴我她的小女兒因突發中風就死了,所以我白髮人送黑髮人,我心裡難過呀,那時候死了的話,我現在不是沒有那麼多傷心的事情了嗎?
       這個病人手足濈然汗出就是那麼明顯,所以我們在臨床上見到手、腳汗出如流水連綿不斷的話,這一般是有陽明腑實證的存在,張仲景以此作為一個辨證的指標,那他是從臨床得來的。
       “若汗多”,這個汗多是陽明里熱,“微發熱惡寒者,外末解也”。這個的微發熱惡寒,顯然不是剛才所說的有潮熱。因為有潮熱你才可以攻裡,現在不是潮熱而是微發熱惡寒,這是外未解也,因此特別強調“其熱不潮,末可與承氣湯”,如果這個發熱不是潮熱的話,那你不要給他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沒有潮熱這個症狀,但又有腹大滿貫不通的這種臨床實證的特徵,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不要用大承氣,用小承氣湯來通便就可以了。所以潮熱提示了毒熱盛,腹大滿不通提示了腑氣壅滯比較明顯。有潮熱的用大承氣,大承氣既瀉熱又通腑。沒有潮熱的,只是腹大滿不通的,用小承氣湯,以通便為主,不以瀉熱為主。這樣的話,大、小承氣湯的差別就非常明確了。
       第209 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這個大便微鞕的「微」字,後世醫家很多認為是衍文,衍文就是說是多出來的文字。應當大便硬才可以用大承氣湯,為什麼微鞕就可以用大承氣湯呢?
       所以這個「微」字可能是多出來的,我們也這樣來解釋。「不鞕者,不可與之。」如果大便不硬的話,儘管有潮熱也不可以用。
       我們到少陽病篇會提到,就是前面雖然強調了有潮熱才可以用大承氣湯,那是在大便硬,再有腹部實證體徵的這種前提下,見到潮熱,那你用大承氣就比較放心。如果單有潮熱而沒有大便硬,那還是不能用大承氣。我們到少陽病篇就會提到,說「陽明病,有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那個陽明病,為什麼說他是陽明病呢?他有潮熱。但看他大便,大便是溏薄的,他沒有大便硬,沒有陽明燥結,沒有那種腑氣不暢的表現。看看小便呢,也沒有小便數多,而是小便自可,小便正常,又有胸脅滿不去這樣的少陽病的特徵,所以這種潮熱充其量僅是陽明的鬱熱,我們的講義把它放到少陽病篇裡了,就用小柴胡通過和解少陽,暢達樞機的方法,來疏解陽明的這種鬱熱所造成的潮熱。
       所以雖然我們像208 條強調了“其熱不潮,不可與承氣湯”,那是在大便硬,有腹部實證表現的前提下說的。209 就進一步補充說,雖然有潮熱,大便不硬的話,你還是不可用大承氣。下面接著說「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如果有六七天不大便,怕有燥屎的話,你又覺得心中無數,這個時候怎麼辦?不要貿然使用大承氣湯而先給他用小承氣湯。吃完小承氣湯以後,有轉矢氣的,也就是有排氣的,「此有燥屎,乃可攻之。不轉矢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噠(yǔe)。」所以後世醫家就認為,能夠轉矢氣,表示陽明有鬱氣;陽明有鬱氣,表示有燥屎阻滯,只要用小承氣湯了,推動了這個燥屎,然後鬱氣得到了排泄,然後轉矢氣,如果燥屎不下,你接著用小承氣湯來攻就可以了,後世醫家是這樣認識的。
       我上次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說一個正常的人是沒有燥屎的,也沒有鬱氣,吃完小承氣湯,難道就不轉矢氣嗎?我看吃完小承氣湯連大便帶氣體都能夠排的出來,所以我們對這個解釋就要仔細想想。仲景是怎麼解釋不轉矢氣的呢,仲景說這是「初頭硬,後必溏」。「初頭硬,後必溏」的人如果按照我們今天所說的一般的脾虛解釋的話,難道用完小承氣湯以後,他的大便能不下來嗎,只是排個氣,大便不下來嗎?一個脾虛,「初頭硬,後必溏」的人用完小承氣湯以後,那肯定是大便全拉下來了。所以我覺得,單純從脾虛的角度來解釋也不是太完美的。我想這個病人可能是麻痺性腸梗阻,用小承氣根本就沒有反應,等以後這種腸麻痺恢復了,大便才會出現初頭硬,後必溏的這種表現。所以在臨床上,如果有麻痺性腸阻塞這種特徵的,我們要特別慎用下法。
       「欲飲水者,與水則噦(yǔe)”,只有麻痺性腸梗阻腑氣不暢,你給他喝水之後,由於水飲的刺激,才能夠導致膈肌的痙攣。麻痺性腸阻塞的病人好多都有呃逆啊。在《傷寒論》中的這個「喲(yǔe)「字,是指的呃逆,呃逆在中醫的書上也叫呃忒(te),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膈肌痙攣。這個呃字到宋代以後,它的詞義發生了變化,宋以後這是指乾嘔,所以我們現代漢語中的干噠(yǔe),是指乾嘔,不是指膈肌痙攣。當我們讀《傷寒論》的時候,讀《脈經》的時候,讀《千金要方》的時候,讀《外台秘要》的時候,遇到這個“喲(yǔe)”字都是指的膈肌痙攣。
       但我們讀宋代以後的書看到這個囉(yǔe)字,大多是指的干嘔。詞義的這種變化,我們應特別留意,「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如果吃完瀉下藥,胃腸沒有任何動靜,你就千萬不要再攻了。「其後發熱」是指的大便通後,又出現了發熱,又出現了大便硬。當然,瀉後,餘熱未盡,津液已傷,大便可以再硬。當然這種大便硬,因為他已經用過一次下法了,餘留的邪氣不是特別重,那你就用小承氣湯,小劑量的來通一下大便就可以了,千萬不能夠再用大承氣湯。所以這兩條其實都是在講大、小承氣湯的鑑別應用,下去以後大家再好好看看這兩條原文,再看看注家的說法,我總覺得這兩條在有些地方,特別是轉矢氣、不轉矢氣的問題,注家的解釋總是不特別理想的,我們該結合臨床來看,而我講的這個看法呢,我自己也不是很滿意的。我在我們的教學開頭就說過,每一次教學呢都留下了一些遺憾,所以有些解釋不理想的地方,我總是覺得遺憾。
       下面看251 和203 條,這二條講的是大便和小便的關係。
       先看251,「得病二三日,脈弱」是正虛,「無太陽柴胡證」是說沒有太陽表證,沒有少陽半表半里證。「煩燥,心下硬」這是有里熱的一種表現,但不是一個典型的陽明腑實證的病位。因為陽明腑實證的病位在繞臍痛。腹滿痛,腹脹滿,腹大滿不通,這裡的心下硬不是一個典型的陽明腑實證的病位。因為陽明腑實證的病位是腹滿痛,腹脹滿,腹大滿不通,這裡有心下硬,這是一個典型的陽明腑實證的病位。“至四五日,雖能食”,大承氣的適應證是不能食的,這裡能食就不是大承氣證,“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他有煩燥,他有里實的一個表現,你這個時候症狀不典型,不要貿然使用大承氣湯,所以用小劑量的小承氣試試看。“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公升”,發現用完小承氣湯以後,病情沒有什麼特殊的惡化或者新的變化,但是大便還沒下來,那到了第六天的時候,你再給他把小承氣湯的量加到一公升,前面的「少與」是小劑量的,現在加到一公升,是大劑量的。
       以下是講小便和大便的關係,「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這是說明什麼呢?如果有五、六天不大便,小便不是量多,而是量少。說明這是運化失司,水穀不分。小便量少,那水在什麼地方?肯定在腸道。既然在腸道,為什麼不大便溏反而出現不大便呢?那就是初頭硬,後必溏。所以這種情況,尿少而不大便。又沒有其它傷津液的途徑。這時候千萬不要盲目的去攻下。「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所以你只要看到小便是多的,這就提示了津液偏滲,津液不能還入胃腸道,再加上有全身的那些毒熱症狀,再加上有腹部的實證表現,這就可以用下法。
       我們前面提到了手足濈然汗出的可用大承氣。這裡提到小便利,小便量多的可用大承氣。這都提示了陽明腑實證逼迫津液或外越、或偏滲的兩種表現。因此《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有這樣一句話說「小便數多知便硬」。有陽明腑實的症狀,是不是大便已經成硬了?小便量多那就知道大便已經硬了,那就可以用大承氣。有陽明腑實的其它症狀,看到了手足濈然汗出了,那也提示了陽明燥熱已成,那就可以用大承氣。
       接著我們看203 條,“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陽明病,反多汗,原本它是自汗出的,醫生呢,“更”就是“又”,又用了發汗的方法,當然發燒已經退了,所以說“病已差”,發燒已經退了,“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這個時候還有些身上不爽快,身上不清爽的一種症狀特徵,這一定是大便乾燥的緣故,他已經沒有發燒了,為什麼大便乾燥呢?「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這是因為原來就有汗出,你又用了發汗這些方法,燒雖然退了,這時津液已經傷了,才造成了胃腸道的乾燥,所以大便才硬結。這時候你是用下法呢還是等他機體的自我康復機能恢復,大便自行外排呢?“當問其小便日幾行”,這個時候你就觀察他的小便的次數,“若本小便日三四行”,原來小便一天三四次,“今日再行”,今天呢只有兩次, “故知大使不久出”,你就不要用瀉下藥了,這個大便不久會自己排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憑什麼知道大便它自己會排出來呢,因為小便次數由三四次減少到兩次,這一二天也沒有繼續傷津液的途徑,燒已經退了,也沒有用發汗,也沒有用瀉下,沒有傷津液的途徑,憑空小便由三四次減少到兩次呢?那是身體的自我調節,把津液都還入胃腸道了,所以尿就少了。因此《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在「小便數多知便硬」的後面,又有一句話,叫做「無苦數少是津還」。沒有腹滿痛,繞臍痛,沒有潮熱、腹脹滿的痛苦,小便次數由多減少,“無苦數少”,沒有疾病的痛苦,小便次數逐漸減少,這是津液能夠還入胃腸道,故知大便不久即出,這種情況下你就不要再用瀉下藥了。所以「小便數多知便硬,無苦數少是津還」很經典的概括了第251 條和第203 條所以的兩種情況。這對我們在臨床上辨陽明燥熱是不是可以下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下面我們看下法的禁例。
       204 條,「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這條很重要,從注家解釋來看,有陽明病的病人,又有嘔多,那可能是什麼呢?有人說這是熱在胸膈。陽明病,熱在胸膈用梔子豉湯清宣鬱熱。如果胸膈的無形這熱上擾胃脘,可以出現嘔吐,那我們可以用梔子生薑鼓湯來治療。
       你把這種病當成陽明里實證來瀉下的話,那就更傷裡氣,會造成病情的惡化,所以這種陽明病是不可以攻下的,這是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嘔多是少陽的特徵。少陽病有心煩喜嘔,少陽是個膽熱氣鬱的證候,膽火內鬱最容易犯胃,因此少陽病常出現喜嘔、多嘔、善嘔。在《傷寒論》中常以哆嗦的存在和不存在來提示少陽病的存在與不存在。這裡的陽明病兼有嘔多,說明陽明病兼少陽病。而少陽病本身,應禁吐、禁汗、禁下。少陽是個是小陽,是弱陽,抗邪的能力不足,汗法、吐法、下法,對少陽的邪氣起不到社除作用。只能損傷少陽的正氣。所以《傷寒論》特別強調要禁汗、吐、下。在外感熱病的病程中,只要見到了少陽病,在治療上都要為少陽讓路。如果現在少陽和陽明同病,那你只能和解為主,或者在和解的基礎上兼以用下法,而絕不能單獨的用下法。
       這是我們的第二種解釋。
       陽明病是陽明里熱實證,嘔多是少陽病,在治療上應當以和解為主,在和解的基礎上兼以用下法是可以的,單獨的用三承氣湯是不可以的。
       中醫也罷,西醫也罷,研究的對像都是病人,研究的對像都是臨床疾病,我們如果把這一條放到臨床上來看,什麼樣的病人會既有陽明病的特徵,又有嘔多的表現?我觀察到的,絞窄性腸梗阻,在城市裡病情發展到這麼嚴重程度的很少見,因為治療都很及時,在農村偶爾能夠見到。所以絞窄性腸阻塞就是腸阻塞伴隨腸壁的血液循環障礙,甚至伴隨腸壁的環死,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的時候,腑氣不通的臨床表現,沒有大便、不排氣,必然是存在的,繞臍痛、腹滿痛、腹大滿不通的症狀也是必然存在的,而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全身毒熱內盛的症狀也出現了,有潮熱,有譫語,甚至有熱盛神昏的表現,所以這個陽明病具備了,可是大家不要忘記,這是個腸梗阻,腸梗阻的特徵之一就是嘔吐。阻塞的部位偏高,嘔吐出現得早,阻塞的部位偏低,嘔吐出現得晚,但是最突出的症狀就是嘔吐,所以我想也行是張仲景遇到的是一個絞窄性腸阻塞的病人,從全身的毒熱症狀來看,從腹部的實證表現來看,可以診斷為陽明症。但他有嘔多,用上承氣湯瀉下導致腸穿孔,導致感染中毒性休克而死亡,所以他才寫下這麼一條,這是我們結合臨床來看,所以這就特別提醒我們在臨床上遇到一個絞窄性腸阻塞的病人,儘管他具有陽明腑實證的所有的症狀特徵,因為他有嘔多那絕對禁下,一下病人準死亡。
       下面我們看205 條:「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應當說心下這個部位,因陽明經脈從胸到腹,上、中、下三焦都屬於陽明。心下這個部位也是胃所主啊,心下硬滿,其實就是我們《解剖學》中所學的這個胃。陽明腑實證指的是腹部的實證表現。
       是在腹部有繞臍痛、有腹滿痛、有腹大滿不通,它不是心下硬滿。所以這種陽明病提示邪氣還沒有入腑,邪結部位太高,中醫治療應當要因勢利導,現在邪結部位偏高而沒有完全入於腑,過早的瀉下就可能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心下硬滿的不可以攻。另一個,心下硬滿也可能是心下痞證,心下痞證是胃虛又受到了邪氣的干擾所造成的,你把一個心下痞的證候當成是一個陽明里實去攻下,那必然更傷胃氣,造成不良後果。所以對205 條注意就有兩種認識,一種認識是陽明邪氣結的部位偏高,沒有完全入於腑,在治療上不要過早瀉下;一種認為是一個心下痞證,這種心下痞證是胃虛又有邪氣的干擾,如果誤下的話,就更傷踹氣,導致下利不止,如果下利不止的話,那預後不好,下利能自止的話,預後還可以好。尤其是這條提示了什麼呢?提示陽明腑實證的病位不在心下,而是腹滿痛,繞臍痛,和腹大滿不通。
       206 條,「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陽明經脈行於頭面部。“面合色赤”,合者通也,面合色赤就是滿臉通紅。這是陽明經脈有邪,陽明經的陽氣被鬱的表現。這也是我們前面曾經引用過的那個《傷寒心法要訣》中的陽明經表證,不是曾經談到「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幹臥不寧。」這就是那個滿臉通紅,雖然它是陽明病,但是邪在經,沒有入腑,當然不能攻。如果攻的話,攻會傷脾胃之氣,脾胃之氣被傷,在經的邪氣入裡,脾胃之氣被傷,運化失司,濕邪內留,濕熱相合,就有可能形成發黃,尤其是濕熱相合又見有小便不利的,那表示濕邪沒有出路,然後濕熱瘀結在體內,會可能導致發黃。所以206 條提示了邪在陽明經不可以瀉下。
       189 條的情況比較複雜,注家的認識也不盡一樣,“陽明中風”,應當是陽明經被風邪所傷。「口苦咽乾」註家認為是少陽不和,「腹滿微喘」注家認為這是陽明經氣不暢。「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注家認為這是太陽有表邪。所以就把這個證候看成是三陽同病,邪氣都偏於經脈。既然是邪氣在經脈的話,“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它裡面有實邪,誤用下法,必然傷脾氣之氣,脾胃氣虛,運化失司,氣機壅滯,就會出現小便難,會出現腹滿。運氣失司,水濕不能外排,就會出現小便難。外來的邪在經的不可以下。他和206 的意思是相接近的。
       下面看194 條,「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噠(yǔe)。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噠(yǔe)」。這裡的“陽明病,不能食”,是胃家虛寒,受納無權的表現。而不是陽明腑實的那種實邪阻滯,不能受納。所以這種不能食,你要誤認為是實邪阻滯,用承氣湯來攻熱瀉實的話,那麼就更傷裡氣,於是就造成了虛氣上逆的呃逆不止。仲景自己解釋它的病機,“所以然者”,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胃中虛冷”是因為陽明胃家虛寒,“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噠(yǔe )”,原本就是個虛寒證,你去攻它的熱,也就是說用苦寒藥,那就會導致呃逆不止的不良後果。
       上述陽明的禁下證我們簡單歸納的話,不外是:邪在經不可以下,心下硬滿不可以下,嘔多的不可以下, 胃家虛寒的不可以下。
       這是我們在臨床上使用承氣湯的時候都應注意的問題,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
       好,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