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既是鼻鼽(過敏性鼻炎)的特效藥,也是起搏心臟的救命藥!
北京中醫藥大學王慶國教授,行醫40載,學驗俱豐,臨證善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現結合病例將王老師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經驗總結如下: 《傷寒論·
辨認陰病脈證並治」雲:「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方中麻黃外解表寒,附子溫補腎陽,細辛以其氣味辛溫雄烈而走竄,既能佐附子溫經補陽,又能佐麻黃解散表寒,與麻黃、附子相伍,可兼有表裡兩治之功。三藥合用,溫少陰之經而發太陽之表,溫陽中兼發散,解表中兼補虛,共同發揮扶正祛邪、溫經解表的作用。
王老師認為,麻黃細辛附子湯的主要作用是溫經通陽,散寒通癱瘓,臨床應用並不局限於太少兩感證,不必拘泥於有無發熱惡寒之表證,舉凡風寒身痛、暴啞咽痛、冷風頭痛、風寒齒痛、過敏性鼻炎等諸多病證,使用本方均收卓效。對於方中細辛的用量,王老師認為,只要辨證準確,可用至8~10g,臨床觀察並無毒副反應出現,且療效頗佳。
1.過敏性鼻炎
李某,女,22歲,2009年9月29日初診。過敏性鼻炎病史3年,遷延不癒。刻診:晨起打噴嚏不休,流鼻水清稀如水,不分冬夏,稍遇冷則明顯,經五官科檢查鼻部無異常。鼻癢,咽癢,面色無華,平素惡風,納可,睡眠可。舌淡紅、苔白潤,脈浮緊。此乃陽虛衛外失司、風寒留滯鼻竅所致,當溫陽散寒、固護肌表。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玉屏風散、過敏煎加減。
處方:(炙)麻黃6g,細辛5g,(製)附子10g,荊芥10g,防風10g,黃耆15g,(炒)白術15g,(炒)黃芩15g,魚腥草20g,薄荷6g,川芎10g ,白芷8g,僵蠶10g,蟬蛻6g,烏梅10g,五味子10g,生地黃10g。7劑後流清涕即止,噴嚏不作,鼻通氣大為改善。原方既效,加桂枝8g、白芍8g。服用14劑後晨起打噴嚏、流清涕、惡寒怕風等基本消失,王老師囑咐以二診方藥配成水丸,鞏固調理,以求長效。
按:該患者當屬本虛標實之證。鼻癢、噴嚏、流清涕雖為表寒束縛之象,然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必責之於素體陽虛,陽虛生內寒是本病發生的關鍵病機。況患者多有家庭史亦可說明體質是鼻航發展的重要因素。體質學說是認識《傷寒論》六經實質的重要方面,不少醫家認為,「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之「少陰病」即指少陰體質之人,少陰陽虛之人極易外感風寒而頻發難休,此極符合鼻的發病病機,適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麻黃開膝理,細辛散浮熱,附子以固元陽,諸藥相合,寒邪雖散而陽不外亡,陽根固攝而寒邪難侵。無怪乎日本醫家大橋隆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鼻鼽的「特效藥」。
麻黃為代表的麻附辛通俗的解釋是散寒,麻黃鹼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使鼻粘膜血管收縮,以解除粘膜腫脹,改善鼻腔及鼻竇的通氣引流,適用於治療鼻炎以及鼻竇炎引起的鼻阻塞。但是從中醫免疫學的角度,是治療的“冬傷於寒”,而生地很多人可能看不懂是什麼作用,當然你可以理解為涼血,但是重要是是補腎填精,主要解決的是「冬不藏精」。而以黃芩為代表的過敏煎蟬蛻僵蠶,主要解決的是「冬傷於寒」「冬不藏精」下游問題的Th2亢進,解決症狀是過敏的癢癢,打噴嚏。而玉屏風散解決的是「冬傷於寒」「冬不藏精」下游問題的Th1低。
2.病態竇房結症候群
付某,女,55歲,2009年4月5日初診。因支援邊疆居青藏高原20餘年,患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心率35~38次/min,甚則低至31次/min,血壓:90/60mmHg。曾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轉投王老師診治。症見: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全身乏力,面色蒼白,四末失溫,後背怕冷尤甚。舌淡紫、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王老師辨為心陽不足、陰寒閉阻之證,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瓜萎薤白湯、生脈飲加減。藥用:麻黃10g,(製)附子10g,細辛5g,瓜萎20g,薤白15g,生曬參20g,麥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0g,炙甘草15g。5劑後即感心胸暢快而精神大振,心跳增加至50次/min。原方既效,加黃耆20g、丹參20g,守方續服14劑,藥後症狀明顯減輕,心臟無不適。患者堅持服藥半年餘,病情穩定,未再復發。
按:病態竇房結症候群之脈遲與心陽虛損有密切關係。本案患者久居寒地,陽氣日損,無力鼓動血脈,故而脈遲。心胸本為清淨之地,陽氣不振,陰寒內生,心悸胸悶、四肢顧冷隨之發生。由於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陽氣損傷日久,必然由心累及於腎。腎根被拔,所餘之陽欲竭其全力以掃陰霾,故脈速時作。「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之「反發熱」提示發燒與少陰陽虛之脈沉細微、但欲寐不相一致。故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發病雖源自心之太陽,卻已進及腎之少陰,屬「少陰病」範疇無疑。儘管未見發熱、惡寒等表證,但少陰陽虛,外感寒邪之病機已很明確,故治療當溫補陽氣,散寒通脈。王老師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直補離宮心陽之虛,振奮心臟機能,為治本之法,配以瓜萎、白寬胸通陽,生脈散益氣養陰,滋養心肺陰分,諸藥合用,收效頗佳。
3.憂鬱症
霍某,女,47歲。患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西藥(名稱不詳),但效果不佳。刻診:心悸膽怯,胸悶不舒,情緒低落,健忘失眠,前胸後背汗出多。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結核病病史,外用荷爾蒙噴霧控制。舌紫暗、苔白厚膩,脈弦緊。王老師辨為痰瘀互阻,氣機不通,陽氣不能振奮,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黃耆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加減。
藥用:(炙)麻黃8g,(製)附子8g,細辛3g,黃耆15g,生曬參10g,麥冬20g,五味子10g,乾薑8g,當歸10g,紫蘇子10g,(炒)杜仲10g,山茱萸20g,白芍15g,夜交藤20g,(煅)牡蠣12g,(炒)黃芩10g,浮小麥30g,炙甘草30g,大棗3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12月28日復診:患者自訴心胸暢快,汗出亦減少,但腳涼依舊,睡眠差,大便不爽。舌暗紫、苔黃厚膩,脈沉緊。原方既效,(製)附子加至15g,上方加(炒)酸棗仁10g、石菖蒲10g、鬱金10g以宣鬱開竅,養心安神。繼服14劑,諸症大減,心情開朗,囑患者繼續服藥2個月餘,病情穩定。
按:本案患者胸悶不舒,舌紫暗、苔白厚膩乃陽氣不振、氣機阻滯之典型證候,溫振陽氣、宣通氣機乃治療本病之第一要義,故而首選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時佐以黃耆生脈散以補氣養陰,配以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潤燥緩急。方中以小麥養心安神,甘草、大棗潤燥緩急,故對心失所養,精神失常之情緒低落、心煩起急諸症有較好療效。王老師體會,浮小麥、炙甘草必須重用至30g以上方能起效,否則不易見功,確屬臨證經驗之得。
溫馨提醒:本文所涉及之方藥,僅供臨床中醫大夫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可在當地中醫大夫指導下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