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123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123條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這個極吐下,就是大吐下,用猛峻的藥吐、下的意思。由於這個病本來是太陽病,在十餘日的時候病有陷於里之勢,所以說過經,就是離開太陽病了,這個病由於極吐,吃了峻烈的吐藥,所以心下老是溫溫欲吐,吐得厲害了胸中也疼,鬱鬱微煩,全是頭前那個吃了吐藥之後的那種情況,內煩哪。這個病一定入內了,這全是由於極吐所致。之所以溫溫欲吐,這個胃逆而不降。它不該大便溏,所以擱個「大便反溏」;腹微滿,這個大便溏的腹大概也不滿嘛。要是腹微滿,大便反溏,這是極下所致,就是吃了峻烈的下藥而造成這種情況。一問病人,果然是“先此時自極吐下者”,在得這個病之前,病人自己極吐極下,就是吃了峻烈的吐下藥,這個大概就是巴豆。巴豆這個藥呀,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下,而且吐下都是相當猛峻。如果這樣的話,可與調謂承氣湯。這個吐後,胃不和,大概都用調胃承氣湯。為什麼用調胃承氣呢,本來吐後呀,胃氣上逆得厲害,老溫溫欲吐,吃了調胃承氣湯就好。可是不要多吃,這也算是定法了。一般這個吐下來之後呀,全要吃調胃承氣湯,才能納食,要不然是不行的。如果“不爾者”,如果不是極吐下而成的上面那個證侯呀,這可是柴胡證了,它應該
       過經了,它是由表傳於半表半里的情況,那“不可與”調胃承氣湯。就這節來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這都是柴胡證,為什麼咱們不說是柴胡證而說“非柴胡證”呢,就有這一點。所以說臨床辯證很重要。這個病人老是溫溫欲吐,柴胡證呢是心煩喜嘔,它不是溫溫,這個溫溫,是慍慍,就是煩惱,難過得老想吐。小柴胡湯證沒有這種情況。由於病人老有溫溫欲吐的情況,參考腹微滿大便溏,所以才知是極吐下所致而不是柴胡湯證。一問果然,那就是與調胃承氣湯。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臨床問病呀得祥細點。如果病人說唉呀我老要吐,又有胸中痛,這都是柴胡證,那馬上用柴胡湯,那不對,得仔細。它這個心煩喜嘔是柴胡證,喜嘔就是好嘔,嘔得頻繁的意思。那麼它就不是溫溫欲吐的情況。所以這個證侯呀,古人的文字也有個障礙,咱們掌握得不好也不行。溫溫欲吐呀,煩惱得很,什麼也不能吃,所以這個我們吃吐藥.那是什麼也不能吃就像頭前講的,“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好一點,但是也不能吃熱東西,“欲吃冷食”,可是早上吃,晚上也會吐,它三四日,藥力過去了點。吃吐藥都有這個狀況。怎樣治療呢,「與調胃承氣湯」。調理這個胃氣,胃逆而不下,調胃承氣湯呢一方面去熱,一方面使胃氣不上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