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2月21日 星期三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四章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208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四章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208條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戢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在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

       脈遲是與數相對,數為有餘之脈,遲為不及之脈,有及的脈多主寒,主虛等不足之病,陽明病而遇此脈當心其虛,此段主要講的是攻。陽明病,脈遲,雖然汗出,不惡寒,即外證俱備,但脈遲,裡頭不會邪熱太甚,其身必重,即外有濕,濕在組織裡面則沉,短氣是裡有飲,金匱裡有,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即心跳,水氣凌心,微者則短氣。腹滿而喘,既是停飲,裡面的就不會那實。如實的厲害也喘,而此實的不厲害而喘,是熱往上壅。既有停飲,同時熱往上壅,二者相結也能使腹滿而喘。此種情況不可下。這裡所舉的證狀全是下的證候,但是脈心,恐怕有虛,恐怕沒實到下的程度。前面講了“系在太陰”,病傳入胃腸之裡,假設此人數日里頭多食多飲的人,就是裡頭有水,如果濕勝於熱,如邪熱傳入裡,則發生太陰病,就腹痛下利等。如熱勝濕,所以陽明病法多汗,水火二者不能同時存在的,如果熱盛則傷人津液,一方面出汗,一方面小便數。在體外沒有什麼津液,甚至不能沉,沉說明有很多的濕,所以身沉裡頭不會熱得了不得,熱結的不會那麼深,這種情景不可下也。有潮熱者,這潮熱並不是日晡所發熱,只是一種來勢兇猛的這種熱,即熱之甚也,如潮水一般,言其勢重而多,蒸蒸發熱。出現這種熱,表示外欲解,可攻裡。如果手足戢戢然汗出,當然身上早就出汗了,現在手足也不斷發汗,綿綿不汗,這表示大便,已硬之候。大承氣湯主之,大承氣湯瀉猛峻,要慎用,必須有潮熱,而大便也硬,大便硬有多種證候,手足戢然汗出也是大便硬的一種證候。陽明病是熱甚使津液盡量往外蒸,那麼裡面不斷沒有水,而且全身乾,這時的陽明脈遲,如何解釋呢?所以不及的脈也常主有餘,有餘到相當的程度,人的津液大傷,脈也遲。此書中遲脈多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脈遲。這時的脈遲是真正的可下之脈。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假若汗出不少,陽明病法多汗,發熱不是潮熱而是微發熱。還有惡寒,外未解也。也不能攻,當先解外,宜法與桂枝湯是對的。前面講瞭如果有表證又有里證,即是太陽陽明並病,表未解必先解表而後攻裡,此為定法。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只是微熱,不可攻。熱不潮,指沒到潮水一般的熱,不可攻。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如果沒有潮熱真正大滿,腹脹滿而大便不通,也只能用小承氣湯和其胃而已,也不能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也能通便,消脹力量相當強,有厚實、枳實。微和胃氣,勿令大瀉下。微和就是不能盡劑,原方不要全部喝完。此條分析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此書辨證主要在方證上。所以既辨病形,即六經,然後更分析八綱(即寒熱虛實),六經即是表裡陰陽。在六經的基礎上再分寒熱虛實,比方說潮熱可攻,可用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等,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實、芒硝。大量厚實、枳實,此二藥行氣消脹,加上大黃芒硝,攻下的力量相當猛峻,所以大承氣湯治大實大滿貫大痛,脹的厲害,熱的厲害也疼,所以藥量相當的大,藥劑相當猛,故要慎用。芒硝去熱軟堅通便,治熱,潮熱都用芒硝,配大黃瀉下夠重,再用行氣消脹的這種藥則更猛,厚朴半升相當重,枳這五枚,也有五、六錢,現在用大黃、芒硝給三、四錢,​​最多五、六錢,厚實、枳實四、五錢即可。小承氣湯差不多,把芒硝去了,瀉下作用就不重,有厚實、枳實也消脹,後面還有三物厚朴湯,單獨通便消脹,把厚實枳實加重,治上滿為主的,與調胃承氣湯比較,調胃承氣湯比小承氣湯通便作用強,但消脹不及小承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