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醫】王烈泉:茵陳五苓湯治療黃疸病案
王烈泉,廣東省名中醫,揭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原院長、主任中醫師。兼任中國老年學學會中醫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嶺南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主任等職。從事中醫工作近50年,王主任善於治療胃腸疾病,透過辨證辨病相結合、調臟和腑相結合、理氣消積相結合,取得了良好效果。編著《消化性潰瘍》等專題3部,發表專業經驗總結論文13篇,主持完成中醫藥科研課題6項,得獎5項。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務的記錄,反映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考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李某,男,享年35歲,2015年5月初診。
發病過程:尿黃、鞏膜黃染,疲倦噁心,食慾減退10天,病史:患者10天前因飲酒後出現嘔吐胃內容物,伴隨腹痛腹脹,疲倦,無排陶土樣便,無畏寒發熱,在家自服胃藥物後無明顯改善,反而日復一日加重,並伴有尿黃、鞏膜黃染現象,遂來本院門診就診,行生化等檢查後提示轉氨酶升高,肝功能:T.BIL 24.4 umol/L,D.BIL 12.6umol/L,I.BIL 11.8umol/L,ALB 47.0g/L,ALT 371.5U/L,AST 502.6U/L,GGT 158U/L,急性收治住院治療,診斷為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經護肝降酶,退黃,抗病毒,對症支持治療後症狀已明顯改善,但化驗肝功能結果轉氨酶一直仍偏高,經復查肝功能示:D.BIL:12.9 umol /L ALT:305.0 umol/L AST:273.6 umol/L GGT:150 umol/L,請諮詢。
【首診證候】
症見:精倦神疲,鞏膜稍黃染,訴頭重身困,全身乏力,大便溏垢,察其舌脈,舌質淡紅,苔膩微黃,脈濡細。
【辨證論治】
中醫診斷:黃疸。
證型:濕重於熱。
治法: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
處方:茵陳五苓散加減。
綿茵陳30g、溪黃草15g、茯苓15g(土炒)、白術15g、澤瀉15g、黨參15g、黃耆15g、生麥芽15g、山楂15g、丹參15g、赤芍20g,五劑,日一劑,水煎內服。
【隨診過程】
二診:
患者精神可,胃納可,無噁心嘔吐,大便稍成型,苔膩微黃,脈濡細,複查肝功能示:ALT:99.6 umol/L,AST:68.3umol/L GGT:145 umol/L,藥後5天患者無訴明顯不適,精神可,胃納可,鞏膜未見黃染。
處方:綿茵陳30g、溪黃草15g、茯苓15g(土炒)、白術15g、澤瀉15g、黨參15g、黃耆15g、生麥芽15g、山楂15g、丹參15g、赤芍30g,五劑,日一劑,水煎內服,即原方只增加赤芍至30克,並繼續服用。
三診:
患者經再服5劑後再檢查肝功能基本正常,D.BIL:3.2 umol/L ALT:28 umol/L AST:26umol/L GGT:43 umol/L,順利出院,觀其脈濡,舌苔膩,開立參苓白術散沖服,囑咐其忌酒,飲食清淡。
按語:
黃疸病名最早見於《內經》,《素問》說“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其治療大法主要為化濕邪,利小便。化濕可以退黃,利小便是透過淡滲利濕退黃,金匱要略所說:「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至於急黃熱毒熾熱,當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主;陰黃脾虛濕滯者,治療以健脾養血,利濕退黃。
茵陳五苓散原文出自《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茵陳蒿末十分,五莧散五分,上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全方以五苓散加茵陳組成,應用範圍應屬於黃疸病中陽黃濕重於熱或濕熱並重者,茵陳能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五苓散由豬苓,澤瀉,茯苓,桂枝,白術組成,豬苓、茯苓、澤瀉三者淡滲利水,白術健脾制水,桂枝通陽化水,此方臨床應用主要有三個面向:第一:治風濕疫氣;第二:利濕邪;第三:利水以行津液,此方與黃疸病的治療原則化濕邪利小便是一致的,後面使用活血化瘀藥在肝炎治療中的運用,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考慮,其一,肝氣不舒者,不論是氣虛生瘀或氣滯化瘀,日久終有瘀積,與等其血瘀形成,不如及早用於防治。其二,疫毒之邪易傷其脈絡,傷脈者必傷血絡,血絡受損則血分容易淤積。其三,疫毒淤積,非行氣所能撼動,唯有活血逐血者才能破其性,攻其堅。所以在臨床治療肝炎多兼用活血的藥物,如丹參,當歸,赤芍,莪術等,效果都不錯。
(本案編者:黃楷彬)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揭陽市東山區第一人民醫院,指導專家:王烈泉主任中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