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經驗
1.積證、鼓脹的治療應重在疏肝理氣、調和肝脾。肝氣疏洩恢復,脾胃納化正常,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化。陳老在臨床上常用小柴胡湯與四逆散合方,稱之為柴胡四逆散,方中去薑、棗,加鬱金、青皮、香附,以增強疏肝理氣之功;加炒穀、麥芽,雞內金消磨積滯;人參常用太子參清補換之,黨參因其甘溫膩膈滯氣,則用之較少。陳老對肝脾腫大、肝硬化的治療不可為求速效而採用破血動血、消堅散結之劑,如土鱉蟲、桃仁、紅花,尤應禁忌大劑久用,即使用活血藥亦當選用丹參、田三七之類。治療上總宜以柔克剛,以無毒治病為要。治療應堅持有方有守,長期服藥,一般以1~2年為期。臨床或可回縮腫大的肝脾,或可帶病延年。
2.清熱化濕乃汗證治療的重用法則。濕熱內蘊是汗證不可忽視的重要病機之一,不論自汗、盜汗皆可因此而發。陳老常用三仁湯、甘露消毒丹治療,因為「三仁湯宣上透達肺氣,運中醒悅脾胃,滲下通調水道,三焦通暢,氣機舒展,故不止汗而汗自止。
3.頸部淋巴結結核。病位在頸部兩側,係少陽經循行部位,病因於肝膽氣機不暢,痰積瘀滯而成,陳老治療上以四逆散疏利肝膽,並加化痰軟堅散結的浙貝母、夏枯草、生牡蠣等藥,共奏解鬱化痰之功。
4.胸痛、胸悶證。陳老認為無論是胸部外傷,或胸膜炎證,或是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只要以胸悶、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可用四逆散加川芍、丹參、鬱金、瓜萎殼、香附等行氣活血之品。
5.以左胸悶、心前區悶痛為主要表現的心臟疾患。陳老對於功能性的或器質性的,均可用四逆散加桔梗、丹參、鬱金、瓜萎殼等。特別是對冠狀動脈心臟病,若見舌苔白膩,有痰濕內阻者,合瓜萎薤白半夏湯;若見舌苔黃膩,有痰熱見症者合小陷胸湯;兼心悸,氣短者合桂枝甘草湯加生黃耆、黨參等益氣通陽。
6.治慢性胃炎肝脾胃同調,虛實同理,陳老多投四逆散化載加味。如胃竇炎、膽汁返流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表現為胃院部脹痛者,皆可用四逆散加佛手、香附、木香等行氣之品,還可酌加炒穀麥芽,神曲等消導藥。兼胃寒者可合良附丸。對平素喜煙、酒、濃茶的患者,或見舌苔黃膩,且有心下痞滿者合用小陷胸湯。
7.用五苓散通陽化氣治遺尿。對小兒夜間遺尿常加遠志,對年老兼有脾腎氣虛者,可酌加芡實、益智仁、金櫻子等。
8.治療胸麻痺證時,以通陽益氣之治,自創通陽益氣湯治療。 通陽益氣湯是由《傷寒論》中的桂枝甘草湯加黃耆、黨參而來,也就是《醫宗金鑑》保元湯改肉桂為桂枝而成。一般用量為:生黃耆15~30 g,黨參(或用生曬參、紅參)15 g,桂枝10 g,炙甘草5~10 g。如胸陽麻痺阻,陰寒凝滯較重者,可合用瓜臕薤白白酒湯;陽虛明顯者,可加製附片10~30 g;陰陽俱虛者,可合用炙甘草湯;血虛者,加川芎、丹參。
9.治療風心病心腎陽衰,肺氣不足。臨床症見頭暈眼花,心悸心慌,胸悶短氣,面目輕浮,下肢浮腫,小便短少,惡寒怕冷,脈象沉細弱,有間歇,舌淡、苔膩等症,以參耆真武湯加味:黨參或紅參10~15g,生黃耆30g,製附片20g,茯苓20g,白朮15g,白芍15g,漢防己10g,海桐皮20g,生薑3片
10.治療高血壓用溫降法。腎陽不足,水氣上凌所致者全身性惡寒或兼有眩暈、浮腫、便溏等,舌清淡、苔白滑,脈虛弱。只能治以溫陽利水,方可用真武湯加減使之陰霾消散,心陽振奮,腎水平持,陰陽得以平衡,血壓自然恢復正常。常配合重鎮藥,如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靈磁石、代赭石、珍珠母等有重鎮降壓之功。
11.治療精神疾病抓住其肝鬱脾虛、氣機逆亂、鬱痰化火的主要病機,治療著重疏肝解鬱、健脾化痰、清心安神,以使氣機升降有序,陰陽歸於平衡。理氣解鬱不用柴胡疏肝散,恐其耗伐正氣而喜用小柴胡湯條暢氣機,調和陰陽;祛痰不用礞石滾痰丸等逐痰峻劑,善用溫膽湯和胃化痰安神以緩和圖效;更配以甘麥大棗、酸棗仁湯等以攻補兼施,標本同治,或以石菖蒲、遠志、鬱金、生龍白、靈磁石等化痰、安神、定誌之品隨症加減。
12.婦人腹中痛如輸卵管腫脹、骨盆腔發炎、膀胱炎、子宮頸炎、子宮肌瘤等均以當歸芍藥散治療。
13.治療麻痺證,常用芍藥甘草湯合四妙散治療濕熱麻痺, 使用時酌加秦艽、伸筋藤、海桐皮、薟草等藥。用桂枝湯加減治療風寒濕麻痺, 配秦艽、威靈仙祛風,桑枝、安痛藤通絡,當歸、薑黃活血,川烏、草烏溫陽鎮痛。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歷節。
原載 https://www.jxszyy.com/channel/455/2628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