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6月22日 星期六

史載祥教授運用經方柴胡劑治療疑難發熱的臨床經驗

史載祥教授運用經方柴胡劑治療疑難發熱的臨床經驗

(該文發表於中華中醫藥雜誌2006年第10期)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記載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五方均可治療發燒。惜書中言症隱理,症狀多難記,故不易被醫師正確使用於臨床。全國名老中醫史載祥教授從醫理入手,明確各方之適應證及其之間的聯繫,使後學易記易用,應用於外感熱證每顯佳效。結合病案,將其經驗概述如下:

一、 邪入少陽,選小柴胡湯和解樞機史教授認為,傷寒邪入少陽是由於正氣虧虛而不能驅邪外出,致使邪陷半表半里。此時病機特點是:邪證相持,各無進退。證侯特徵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手足溫,口苦,咽乾,目眩,舌上白苔,脈沉緊或弦。治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小柴胡湯化裁常獲良效。常用柴胡10-20克,疏解少陽半表之邪,黃芩10-15克清解少陽在里之熱,半夏10-15克、生薑10-20克、大棗4-8枚、人參5 -10克(或黨參10-15克)和中補虛以驅邪還表,共奏和解少陽樞機之效而使邪去正安。

案例1:丁某,女,64歲,病案號:335407 94年4月29日:慢性腎功能不全7年,一天前不慎受寒,始覺惡寒發熱,體溫37.5℃,周身酸困,咳嗽,咯白痰,口苦,咽乾,噁心,時有嘔吐,不欲飲食,左脅部脹滿,面色萎黃,唇甲色淡,小便量少,大便質稀,舌淡,苔薄白,脈浮。證屬邪犯少陽,給與小柴胡湯加味:柴胡20克、半夏15克、黨參12克、黃芩15克、生薑10克、大棗5枚、甘草6克、白芍12克、竹茹12克、生石膏30克。每日一劑,水煎取150毫升,分三次服用。 94年5月13日:使用上方5劑後,已無惡寒發熱,體溫36.5℃,口苦、咽乾、噁心、嘔吐、坐脅部脹滿消失,納食增加,仍有咳嗽,咯少量白色黏痰,此屬傷寒餘邪未清,以竹葉石膏湯加減,清解餘邪善後。

按語:患者素體脾胃虧虛,氣血不足,不勝風寒,故偶傷風寒,邪即侵入少陽,出現少陽樞機不利,胃失和降。初診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樞機,並加入白芍,合參棗益氣養血以固根本。 《別錄》載“竹茹主嘔噦溫氣寒熱”,《神農本草經》述“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入此二味,加強小柴胡湯除寒熱和胃氣之力。

二、 少陽熱化,取大柴胡湯清洩邪熱史教授認為,傷寒外感變化多端,若因過熱藥,或由陽熱體質,傷寒邪入少陽多從熱化。此時的病機特徵是:熱鬱少陽陽明。證據特色為:往來寒熱,鬱鬱微煩,心下急或心下痞硬,嘔吐,口渴,便秘,或下利而肛門灼熱,舌苔黃,脈弦滑。治療上於小柴胡湯中除去人參甘草助陽之味,疏解少陽熱鬱;加芍藥枳實大黃之沉降以滌陽明之熱滯。常見藥物計量為:柴胡10-20克,黃芩10-20克,半夏10-15克,白芍5-10克,亦可仿柴胡加芒硝湯加芒硝3-5克。

案2. 菅某,男,33歲,病案號:434540 90年9月27日:患睪丸精原細胞瘤術後肺及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症見音啞,胸悶,氣短,痰中帶血月餘,用氮芥、卡鉑等化療,七天後咳嗽劇烈,惡寒發熱,體溫38℃,頭痛身痛,咯白痰,用祛風散寒解表中藥和青黴素、先鋒黴素V治療兩天體溫升至39.6℃,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眩,耳鳴,默默不欲飲食,大便乾結,舌胖暗淡,苔白膩,脈弦數。證屬少陽陽明合病,給大柴胡湯原方:生大黃6克後下,柴胡15克,枳實12克,黃芩15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甘草6克。日一劑,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用。 90年9月30日:用藥3劑,寒熱往來減輕,體溫38℃,大便已通仍乾,餘症也見好轉。繼以小柴胡湯加味清解半表半里,和解樞機,佐以通腑瀉熱:黃芩12克,柴胡12克,半夏15克,白芍12克,黨參10克,大棗4枚,生薑10克,甘草6克,北沙參15克,蘇子10克,全瓜蔞30克,芒硝3克衝,焦三仙各10克。日一劑,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用。 90年10月2日:用藥兩劑寒熱往來消失,體溫36.5℃,納食增加,口苦咽幹,耳鳴,便秘,均明顯好轉,惟仍劇咳,繼以扶正抗癌藥治療。

按語:久病體虛,再加化療,正氣每況愈下,極易感受外邪。起初患者惡寒發熱,頭身痛,似屬風寒外感,然與祛風散寒解表中藥不效。爾後所見口苦咽幹,耳鳴目弦,不欲飲食,舌胖暗淡,苔白膩,又類小柴胡湯證。史載祥教授抓住大便乾結,脈弦數主症,辨證為少陽陽明合病,投以大柴胡湯四劑應​​手而效。再診時大便通常,脈弦略數,認為是陽明之熱已挫,少陽之熱未罷,投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為主兼清陽明,二劑後熱罷,諸症明顯好轉。

三、 少陽寒化,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清鬱溫中史教授認為,若患者素體中寒,或過用寒涼,均可因寒滯中焦而致已入少陽之邪寒化。此種情況下的病機特徵為:邪入少陽寒化。證候特色為:往來寒熱,心煩,胸脅滿微結,渴而不嘔,或不渴,頭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脈弦而緩,苔薄白。治療上寒熱並用,既用柴胡黃芩疏解少陽鬱熱,用天花粉牡蠣熱傷之津,有用桂枝乾薑甘草辛散溫中,除太陰之寒滯。常用劑量為:柴胡10-20克,桂枝10-15克,牡蠣5-10克,乾薑5-10克,天花粉10-20克,黃芩10-15克,甘草5-10克。

案例3:孔某,女,60歲,病案號:594371 93年12月14日:直腸癌肝肺轉移,低熱4個月,疲倦,兩天前開始惡寒發燒,一日發作2-3次,體溫可達39℃,口苦口乾,納差,時有耳鳴,大便一周未行,舌質暗淡瘀斑,舌體胖大,苔薄白,脈細弱。屬少陽寒化證,給柴胡桂枝乾薑湯化裁:柴胡20克,黃芩10克,黨參12克,桂枝10克,乾薑6克,半夏15克,甘草6克,大棗3枚,日一劑,水煎取150毫升,分三次服用。 93年12月23日:惡寒發燒無反复,口苦口乾及耳鳴消失,給健脾和胃、解毒抗癌中藥善後。

按語:該患者久病體虛,正不內存,邪熱湊侵,直入少陽,故在長期低熱乏力的基礎上出現惡寒發熱間作、口乾口苦、耳鳴、大便乾。雖然少陽鬱熱比較明顯,但史教授抓住反映中焦虛寒的納差、舌淡胖紫暗、脈細弱症狀,斷定是少陽寒化症,藥僅兩劑即顯佳效。

四、 太陽少陽合病,投柴胡桂枝湯和營衛利樞機史教授認為,若正氣已虛,營衛欠和,太陽傷寒之邪極易傳入少陽,此時病機特點為:營衛兵不和,邪鬱少陽。證候特點為:發熱微惡風寒,頭暈頭痛,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脈浮弦,苔薄白。此時當選桂枝湯半量調和營衛,疏散太陽之表邪,用小柴胡湯半量和解少陽以除少陽之鬱熱。常用劑量為:桂枝3-9克,芍藥3-9克,黃芩3-9克,人參3-9克,或黨參5-15克,甘草2-5克,半夏3-9克,柴胡6-15克,大棗4枚、薑3-10克。

案4:李某,女,15歲,病案號:958223 96年1月11日:兩個月前因受涼出現發熱微惡風寒,經服感冒通後熱退,爾後每隔2-7天發熱微惡風寒發作,體溫37.5-39℃之間,每次持續2-3天,時有咽痛及汗出,三天前再次發作,症狀同前,舌淡紅胖大,苔薄黃,脈浮數。血液常規:白血病3.5╳109/L,嗜中性球1.4╳109/L,淋巴球1.8╳109/L。西醫診斷:粒細胞減少症。中醫診斷:太陽少陽合病。給柴胡桂枝湯:柴胡10克,桂枝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10克。每日一劑,水煎取150ml,分三次服用。 96年1月20日:藥後寒熱未作,無不適感覺,血液常規恢復正常。繼用原方五劑鞏固療效。

按語:《傷寒論》第151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該患者每次發病均惡寒發燒、咽痛身痛、汗出,此為邪犯太陽之外徵:雖然未見「微嘔、心下支結」少陽樞機不利膽胃不和之症,但寒熱往來間斷發生,亦是邪入少陽之象。

五、 少陽邪滿周身,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不但有少陽寒化熱化之分,兼表兼里之別,而且尚有邪鬱少陽瀰漫周身之證。史教授認為,其形成機制一因邪氣太盛,二因正氣太虛,致使正不勝邪,邪氣瀰漫,故此時以半表半里為中心,形成邪鬱少陽瀰漫周身的病機特徵。其證候特徵為:寒熱往來,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方中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龍骨牡蠣鉛丹以鎮其內而止煩驚,半夏大黃和胃氣以止譫語,茯苓以洩膀胱利小便,人參姜棗益氣養營衛以固驅邪之本,如此表裡虛實泛應曲當,錯雜散漫之邪庶可得解。常用劑量為:柴胡10-15克、龍骨10-30克、黃芩3-9克、生薑3-10克、鉛丹3-9克、人參或黨參10-15克、桂枝3-9克、茯苓3-9克、半夏3-5克、大黃5-10克、牡蠣10-30克、大棗3-5顆。

案5:紀某,女,53歲,病案號:93288 86年10月27日:兩個月來寒熱往來,汗出以乳房以上為重,肢軟乏力,頭暈,心悸,心煩,胸痛陣作,頻尿,腹脹不欲飲食,口乾口苦,舌暗,苔薄黃膩,脈沉細,經中西醫治療無效。西醫診斷:頸7-胸8脊髓空洞症。中醫辨證:邪鬱少陽、邪漫周身。給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生薑10克,黨參1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桂枝8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茯苓5克,肉桂3克。 87年3月9日:上加減出入調治4月餘,諸症顯著減輕,繼用上方鞏固治療一個月。兩年後追蹤無復發。

按語:此病理屬西醫疑難病症,症狀多,錯綜複雜,辨證甚是困難。史教授認為,寒熱往來、口苦口乾、苔黃膩是邪鬱少陽之症;汗出由衛表不固,脈沉細裡虛已明;頭暈、心煩、心悸、胸痛為邪犯上焦之症;腹脹不欲飲食,頻尿是邪入中下二焦之象。此例之邪鬱少陽邪漫周身與仲景所屬症狀不盡相同,然病機則無異,史教授謹守病機,守方調治,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佳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