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及其加減方探討
江西中醫藥大學 黃存垣教授
(2019年08月27日) 杏林論壇第377期
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表虛證的一個主方。柯韻伯稱它“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根據《傷寒論》及《金匱》兩書所載以桂枝湯為基礎加減變化後約有20餘處。後世醫家對本方的認識和應用極其廣泛,認為本方“乃調和陰陽、徹上徹下、能內能外之方”,“桂枝湯最切實用,外感風寒初起用之,內傷氣血不和亦用之。妊婦用之,產後亦用之。”故桂枝湯非僅治太陽經之病,其它雜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藥雖同,經化裁加減後所主治症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湯並不是一方僅治一種病,而是一方能治多種病,大大超越了仲景所論病條的範圍。
現就從桂枝湯的組成功效和加減應用進行一些闡述。
1 桂枝湯的組成與方解
1.1 藥物組成
桂枝9g,芍藥9g,炙甘草7g,生薑9g(切片),大棗12枚。水煎2遍,分2次溫服。服第1次藥後,飲熱稀粥(熱米湯)1碗,以助藥力。溫覆衣被,會遍身微微汗出,不可汗出過多;如不出汗,服第2煎藥,法同前。
1.2 方解
君藥: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辛散溫通、振奮氣血、透營衛、解肌表、散風寒、溫中扶陽、化氣行水、平衝降逆、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橫走四肢等作用。
臣藥:芍藥,性微塞,味苦酸,具有斂陰和營、柔肝舒攣、緩急止痛、除血痺、通經絡、固營陰而止汗、平肝助疏、利小便等作用。
佐藥: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表散寒、溫中止嘔、散水化痰等作用;大棗,性微溫,味甘,具有補益脾胃、滋營充液之作用。
使藥:炙甘草,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等作用。
1.3 相互配伍
桂枝配芍藥,調和營衛氣血,溫經通絡和里;桂枝配甘草,桂枝入心以助陽,炙甘草補虛以益氣,辛甘相合,化生陽氣,扶心陽,溫經絡;桂枝配生薑,協助桂枝辛散外邪以解肌,又能溫散胃中寒飲;芍藥配甘草,具有養血除痺、斂陰和營、柔肝舒止痛之功;芍藥配大棗,和中養營,能增強緩急之效;大棗配甘草,益其緩和之功;生薑配大棗,調脾胃、和營衛。
總之,桂枝湯的組成,以桂枝為主藥能溫衛陽、通經解肌發表;以芍藥為輔藥能斂營陰、固腠理、緩中和里,2藥的功用,勢雖互相抵抗,但配合起來,一開一合,利用這種作用,調和營衛,使衛陽之邪得解,營陰之氣以和。同時,甘草使桂枝辛甘以化陽,芍藥使甘草酸甘以化陰,具有陽生陰長之妙。其次,生薑佐桂枝加強發表散寒之力,並能和胃;大棗佐芍藥增強緩急之功,又能養血;大棗配甘草,益其緩和之效。尤怡《金匱心典》中引徐(彬)氏學說:“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和陰陽。”因此,本方不單可用於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對病後、產後,體弱而致營衛不和,證見時發熱自汗、兼有微惡風寒等,均時酌情使用。故後世醫家認為它是“調和陰陽、徹上徹下、能內能外之方”。但對錶實無汗或表寒裡熱,不汗出而煩躁,以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咽痛脈數時,皆不宜使用。
2 桂枝湯加減方
2.1 桂枝加桂湯
即桂校湯原方桂枝量再加2兩,水煎2遍,2次溫服。主治氣上沖心的奔豚症。
解:本方是治太陽表證未解發為奔豚的主方,即桂枝湯內更加桂枝2兩,解外止衝以治奔豚。
按:桂枝加桂湯一方,是適於汗後感寒、陽虛陰乘而發奔豚的方劑。從“更加桂枝2兩”來看,不是加肉桂,可是近人如餘無言曾以加肉桂治癒2例奔豚症(見《金匱新義》);曹穎甫曾以加肉桂、半夏治癒1例氣從少而吐清水者(見《經方實驗錄》)。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24g,桂枝9g,炙甘草6g,大棗15枚。先煎茯苓沸後20min,再入3味,煎1遍溫服,此為預防奔豚發作方。
解:奔豚已成的症狀是“氣從少腹上沖心”,甚則“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本條僅臍下悸,未至上沖心胸,只是欲作奔豚的預兆。此方中桂枝振奮心陽強心氣,重用茯苓以利水,共起溫化寒水的作用;又以甘草、大棗培運中土以製水,水氣去則臍下悸動自止,不致氾濫成災。
按:桂枝加桂湯的主症是表寒未解而氣從少腹上沖,是水邪挾陰氣以凌心,故加桂枝或肉桂以溫寒化水;苓桂甘棗湯的主症是汗後臍下悸,乃心氣虛而腎中水邪乘陽虛上犯,欲上凌心,故重用茯苓以行水。前症尚在表,必奔豚已發;後症已在裡,而奔豚未發。故病證不同,則治法亦異。
2.3 桂枝甘草湯
即桂枝9g,炙甘草6g,水煎1次,頓服。平沖氣,制動悸。
解:此方用於發汗過多,損傷心陽,心下悸動不寧。方中桂枝用量大於炙甘草,是取桂枝入心以助陽,炙甘草補虛以益氣,且培中土以防水氣。辛甘相合,陽氣乃生,氣和而動悸自平。
按:仲景常用桂枝、甘草以平沖氣,制動悸。可見《傷寒論》15條云:“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金匱》防己黃芪湯方後亦云:“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這是比較顯而易見的。此外關於桂枝、甘草同用可以製悸動。除上述主治“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的桂枝加桂湯,主治“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棗湯及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的桂枝甘草湯外,尚有治“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溫陽制水的苓桂朮甘湯(見《傷寒論》67條)、治“厥而心下悸”的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生薑,見《傷寒論》855條)以及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的炙甘草湯(見《傷寒論》182條)都少不了桂枝、甘草2味,並且劑量重,從而不難看出這2味藥配合使用時,對悸動是有專長的,這給後世學者很有啟發。
2.4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即桂枝6g,炙甘草6g,生龍骨24g,生牡蠣24g。水煎2遍,去渣,合兌,分2次溫服。
解:本方為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的潛陽鎮逆、收斂心氣的安神方。此為表既未解,而又誤下傷陰,陰虧陽越,故用桂枝、甘草以疏太陽之邪,加龍骨、牡蠣以益陰潛陽、陰固陽和,則煩躁自除。
按:後世治傷寒煩躁、驚狂之證,大抵用承氣白虎輩,屬實熱者居多。而屬虛寒證者,亦間有之,溫補安神之法仍不可廢。在臨床上對心氣虛衰患者,見心悸動不寧,自覺心中空虛,氣短,自汗,脈沉弱,舌質淡等症,運用本方加黃芪、黨參、柏子仁、五味子等益氣安神之品,常獲得滿意的效果。此外,用於陽虛心悸心動過速者也有效。桂甘龍牡湯與《金匱》之桂枝龍牡湯(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在應用上有所不同。前者主陽虛心悸不寧,而後者是為陽虛不能收攝精血而設。
2.5 桂枝加附子湯
即桂枝湯加附子,水煎2遍,去渣,合兌,分2次溫服。為扶陽固表、止汗攝陰之方劑。
解:汗出惡風,原屬桂枝本證。此為表陽不固而汗不止,乃加入附子扶陽固表,使陽密固則漏汗自止,惡風自罷;津止陽回,則小便自利,四肢自柔。桂枝、附子同服,則能止汗回陽,是治病求本之法。同時,汗為心液,漏汗不止,則陽逆汗洩,每伴心力衰弱。加附子不僅衛固表陽,且能回陽強心,以防虛脫。
按:桂枝加附子湯在臨床上常用以治療寒痺之劑。在此取桂枝湯溫經散寒、調和營衛;附子去寒止痛。此方亦可加麻黃以散寒通陽;加黃芪益氣昇陽;並加當歸補血活血,監桂附之燥。若遇風寒而痛甚者,可加製川烏;下肢痛而重者,可加千年鍵、木瓜、懷牛膝;腰背痛重者,加續斷、狗脊、桑寄生;濕重者加蒼朮、薏苡仁。余臨床常遇血虧風濕,上肢酸、冷、麻,手指活動不靈。採此方意用黃芪、桑枝、片薑黃、芍藥、附子、當歸獲得滿意療效。
2.6 桂枝芍藥知母湯
即桂枝9g,芍藥9g,生甘草6g,生薑9g,麻黃6g,熟附子9g,生白朮12g,知母12g,防風9g,水煎2遍,去渣,合兌,分2次溫服。此為《金匱》中風歷節病篇方。
解:本證病因為風寒濕痺而化熱,寒多熱少之候(本寒標熱)。故方中用桂枝、麻黃、防風通陽行痺,祛風於表;白朮、附子合用,溫經以祛寒溫於下;芍藥、知母清熱和陰於里;生薑降逆止嘔;甘草調和諸藥。
按: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療熱痺,是臨床常採用之方。如熱重腫甚者,可加絡石藤、忍冬藤、腫節風、黃柏等以清熱涼血、通絡消腫;濕重者加防已,以蒼朮易白朮或蒼白二朮並用。若出現周身關節痛甚難以轉側,甚至手不能握,足不能立,壯熱,汗出惡風,口渴,煩悶,舌質轉紅、苔黃燥,脈滑數洪大者,此乃轉為氣分熱盛期,治宜清熱通絡。可用白虎加桂枝湯化裁:生石膏30~60g(研細先煎20min),知母12~15g,薏苡仁20g,生甘草6g,桂枝9g,芍藥12g,絡石藤18g,安痛藤、忍冬藤、腫節風各30g。水煎2次,溫服。
2.7 桂枝去芍藥湯
即桂枝湯去芍藥而成。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解:陽虛於內,胸滿不舒,須桂、姜鼓舞陽氣解表祛邪外出,甘、棗培土以抗邪和中。因芍藥酸斂陰柔,不宜於陽虛胸滿者,故去之。本方解表而不留邪,通陽而無礙解表。
按:若“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即是太陽病誤下後,若見胸滿,脈微惡寒者,是陽氣損傷較重,故在上方中加附子,以溫養陽氣。觀上所述,仲景於桂枝湯一減一加,遂成3法。可見仲景辨證組方之嚴謹,值得深研。見內科雜病誤下,或為陽虛胸滿,或濁痰壅塞,陽氣不宣導致之胸滿,均可參考應用此方與法,非僅限於傷寒誤下之證候。
2.8 桂枝加芍藥湯
即桂枝湯中的芍藥劑量加重而成解表和里之劑。
解:表證誤下,中氣受挫轉屬太陰受邪之脾虛證,出現腹滿而時痛。故用桂枝湯倍芍藥使其酸甘以理血,辛甘以調氣,氣血調和則病可癒。
按:若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腹滿……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即是太陽病下後大實痛者,是因腐穢積滯於腸胃不去,其屬實,故用桂枝加大黃湯除邪以止痛。桂枝湯加芍藥一倍成為太陰腹滿之解表和里之劑;桂枝湯加大黃湯即為桂枝加芍藥湯,再加大黃而成,為脾實裡熱的瀉熱和里之劑的溫下法。上2方亦可治療無表證之腹痛。故柯韻伯云;“桂枝加芍藥,小試建中之劑;桂枝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深得要領。總之,桂枝湯的變方,除上述外,尚有桂枝加葛根湯合牽正散之治口眼歪斜,葛根湯、瓜蔞桂枝湯加減之治痙證,治宿有喘痰而病太陽中風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疼痛不止用當歸建中湯,治產後風寒身痛的麻桂各半湯,等等,均為臨床常用的方劑。然而無論桂枝湯及其變方,都不外乎適用於表裡虛寒之證。若見陰虛陽盛,則為其所忌。故王叔和謂:“桂枝下嚥,陽盛則斃。”王清任云:“發熱有汗之症,從未見桂枝湯治癒一人。”由此可知,凡表證身無汗,不惡寒,反惡熱,裡證口渴,欲飲,小便數,皆不得用桂枝湯,尤其是陰虛的衄家、失血家更為禁忌,我們在臨床上應當切記。
3 病案舉例
熊某,女,45歲,自訴素有水濕接觸及風濕病史,現以遊走性四肢節疼痛前來就診,檢查T37.2C,心率80次/min,律齊,未聞及明顯雜音,抗“O”682u,血沉40mm/h,臨床診為風濕性關節炎。舌苔薄白潤、舌質偏淡,脈弦稍滑數,無明顯的關節紅腫及變形,遇寒常發關節酸,食納、兩便均正常。治以溫經散寒、除濕祛風、活絡止痛,仿桂枝加附子湯;桂枝9g,熟附子6g,炙甘草5g,赤白芍各9g,片薑黃6g,紅棗6枚,安痛藤12g,忍冬藤12g,防風5g,蛇舌草12g,薏米仁15g,制乳沒各3g。服藥10天,患者自感關節疼痛明顯改善,繼續再服,稍加黃芪、當歸,治療1個半月。複查血沉15mm/h,抗“O”264u,臨床症狀消除,基本痊癒。
原載《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作者簡介】黃存垣,男,江西贛州人。江西省名中醫,1965年畢業於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本科專業。曾任江西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江西中醫藥大學附院黨委書記、院長、中醫系主任等職。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行醫執教50餘年,對一些地方及常見多發病進行治療與科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治療時病、內科疑難疾病,尤以中醫脾胃、肝膽及消化系疾病見長。獲得省教委科技成果三等獎,任主編、副主編著作正式出版二部,公開發表論文30餘篇。
校核/虞勝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