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的治療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陳茂梧主治
西南交通大學生物院 耿耘整理
(2017年09月15日) (杏林論壇第207期)
慢性腎炎屬常見病,為臨床難治病症之一,中西醫療效都不甚理想。陳茂梧先生於此病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茲舉例如下。
例1 朱某,女,40歲。患慢性腎炎尿毒症住某醫院,經西醫治療半月效果不顯,請陳老會診。症見嘔吐頻繁,水入即吐,納差,食後腹脹,大便泄瀉,日3~4次,小便每日少於300毫升,全身水腫,舌苔黃白相兼而膩,脈弦。此為中焦脾胃寒熱錯雜,仿《傷寒論》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10克 黃芩15克 黃連6克 黨參20克
1劑即嘔吐好轉,2劑諸症大減,3劑能進食,吐瀉消失。守原方加梓樹莢、鐵掃帚各40克,黃芪30克,炙甘草10克,大棗12枚。出入50餘劑,水腫漸消,飲食漸增,二便自調,基本痊癒出院。
例2 周某,女,20歲。 1979年6月初診。
患慢性腎炎1年餘,伴閉經。經中醫通經藥治療無效,邀陳老診療。症見全身高度水腫,伴低熱,無汗,口渴不欲飲,尿少而黃,尿蛋白持續在++~+++,舌偏紅、苔薄黃膩,脈沉細。
陳老抓住患者發熱無汗、尿少、苔膩等症狀,治以解表化濕利水為主,處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苓散加味:
麻黃、連翹、赤小豆、白朮、桂枝各10克,茯苓皮、豬苓、澤瀉各15克,爵床30克。
上方出入3月餘,尿蛋白轉陰,水腫消退,月經來潮,至今10餘年未復發。
例3 塗某,男,16歲。 1976年初診。
患慢性腎炎2年餘,精神萎靡,頭昏嘔吐,心下痞滿,食慾不振,腹脹,小便黃短而少,下肢浮腫,舌苔白膩,尿蛋白+++,血尿素氮24. 99mmol/ L,血肌酐530.4µmol/L。當地醫院診斷為尿毒症晚期,拒收住院,遂就診於陳醫師。陳老處以半夏瀉心湯出入化裁,服藥半年,諸症逐漸消失,尿蛋白始終在±~+之間,尿素氮、肌酐維持在8.93~10. 71mmol/L和221~265.2µmol/L之間,囑長期服紅棗、蓮子。
1年後復查,各項腎功能指標基本正常,體力漸復。
例4 李某,男,21歲。 1969年10月初診。
患慢性腎炎年餘,消瘦,膚色暗,口渴,尿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尿蛋白持續陽性。陳老處以自擬腎陽散:鹿茸、冬蟲夏草、紅參等組成,早晨1次頓服,朝溫其陽;六味地黃湯加減,晚上1次頓服,暮救其陰。
治療近百日,諸症消失,尿蛋白轉陰,隨訪20餘年未復發。
例5 余某,男,30歲。患慢性腎炎3年餘,面色蒼白,輕度浮腫,神倦乏力,動則氣喘,常兼外感發熱,納呆,舌淡胖薄白,脈沉細弱。尿蛋白++。陳老處以:
麻黃、連翹、杏仁10克 梓樹莢40克 黃芪、黨參各30克 炙甘草10克 大棗10枚 鹿茸、冬草夏草各2克(研末沖服) 紅參5克(另燉服)
上藥服至半年左右,諸症逐漸消失,尿蛋白±。隨訪10餘年未復發。
按 例1 以吐瀉為主症,雖有全身水腫,但病機關鍵在於中焦脾胃不和,寒熱格拒,氣機逆亂。故治療重在調和中焦寒熱,樞轉氣機,達到不治水而水自消的目的。
例2 乃慢性腎炎並閉經,病機重在上焦肺氣不宣,濕熱內鬱,即《金匱》所言“水氣病”是也,以實證為主,故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苓散化裁,宣肺解表、清利濕熱、行氣利水,使邪隨水去,不通經而經自通。
例3 為尿毒症重症,病機關鍵在於寒熱虛實夾雜,水毒痞結於中焦,故能以半夏瀉心湯調和中焦而取效。
例4 為典型的腎陰陽兩虛之證,故用腎陽散與六味地黃湯早晚交替使用,陰陽雙補。
例5 為正虛招邪,肺氣不降,脾腎俱虛,治當三臟同治,虛實兼顧,故用麻黃、杏仁、連翹、梓樹莢開宣上焦肺氣;用黃芪、黨參、炙甘草、大棗培土以利輸轉;蟲草、鹿茸、紅參溫腎以助陽,故取效明顯。
陳老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蒐集和摸索民間應用中草藥治療本病的經驗,針對本病症狀消失後尿蛋白持續不轉陰的特點,總結出一些中草藥有解毒以消除尿蛋白的作用,如銀花、連翹、白馬骨、土茯苓、大黃、黃連、黃芩、黃柏、生牡蠣、爵床、知母、梓樹莢、鐵掃帚、馬鞭草、瓜子金、鮮射干、天葵子等;還有一些中藥有補益以消尿蛋白的作用,如芡實、蓮子、懷山、黃芪、人參等。故臨症時,他常在當用方中辨證選加以上藥物。如遇農村經濟有困難者,則單用一些草藥,亦能屢起沈痾,收到良好效果。如治李某,女,18歲,農民。 1978年初診。患慢性腎炎3年餘,經中西醫治療後,症狀緩解,但不穩定,時有復發,尿蛋白持續在+~±之間。因家貧無資購藥,求診於陳大夫,希望服草藥治療。陳老囑其自採鮮律草,鮮梓樹莢各60克,紅棗12枚。每日1劑,水煎服。 2個月後,複查尿蛋白陰性,囑其繼服上藥20餘劑,至今10餘年未復發。
陳老還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認為本病既與免疫功能失調有關,就可以在辨證的同時,適當加用一些調節免疫功能的中藥,如麻黃、連翹、大棗、甘草、靈芝、防風、銀柴胡、徐長卿、五味子、烏梅、旱蓮草、蟬蛻、知母、茜草、紫草、晚蠶砂、地膚子等,可增強療效。
作者簡介:
陳茂梧(1926-1994),江西省名老中醫,江西都昌縣人,醫承家業,19歲懸壺桑梓及鄰縣,頗有醫名。解放後任江西星子縣第四區衛生所長,1955年入江西中醫進修學校學習,醫術大進。畢業後奉調江西省人民醫院,任中醫科負責人。不惑之年調入江西省中醫院內科,1985年晉升為副主任中醫師,並兼任江西省第五屆政協委員。從醫50餘年,學術上崇奉仲景學說,臨床上註重兼收並蓄,長於疑難雜病的治療,先後收授海內外學徒、進修人員100餘人。參編醫學著作8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耿耘,女,1989年畢業於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方劑學專業,醫學碩士。現任西南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藥學系教授,兼任中華中醫藥方劑學分會委員,四川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後備人選。從事中醫藥教學、科研及臨床30餘年,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新藥創制研究、國家科技平台等項目,獲省衛生技術創新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項。在各級專業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主編、副主編學術專著10餘部。
原載 《奇病奇治》(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校核 朱昱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