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炳彩運用溫膽湯經驗
余曉清1 伍建光2 侯美英1
1. 江西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 2. 江西省中醫院
(2021年05月11日) (杏林論壇第551期)
關鍵詞:伍炳彩;溫膽湯;中醫藥療法
伍炳彩教授是我院名老中醫(編者註:現為國醫大師),臨床以見病知源、辨證準確著稱。他善用成方治療內科疑難疾病。其中溫膽湯就是他臨床常用的方劑之一。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由半夏、竹茹、陳皮、枳實、茯苓、生薑、大棗、甘草組成。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功。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陳皮行氣消痰,茯苓健脾滲濕,生薑、大棗、甘草益脾和胃、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理氣化痰、和胃清膽之功。伍老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運用溫膽湯加減治療多種疾病,效果顯著,現略舉一、二介紹如下:
1.心悸
馬某,男,78歲。心慌胸悶1年餘,近日因情志不舒而加重。
症見:形體肥胖,神疲乏力,心悸不寧,胸悶氣短,偶有心前區隱痛,不思飲食,口粘口苦,睡眠欠佳,小便微黃,大便不通,舌質暗紅、苔厚膩,脈弦滑、時有結代。
心電圖示:頻發性室性早搏,異常T波。
中醫診斷:(1)心悸;(2)胸痺。
辨證為痰瘀互結、心神被擾。治宜清熱化痰、活血安神。予溫膽湯加減:
法半夏10g,茯苓15g,陳皮10g,甘草6g,竹茹10g,枳實10g,丹參10g,琥珀3g(沖服),三七粉3g(沖服),夜交藤15g。7劑。
二診:心悸明顯減輕,胸悶略減,口粘感消失,納增,睡眠改善,仍感大便不暢,小便正常,舌苔漸退,脈弦、偶有結代。上方加鬱金10g、枇杷葉10g、杏仁10g、火麻仁15g。7劑。
三診:患者訴胸悶顯著減輕,心悸偶作,飲食、睡眠皆正常,大便通暢,小便正常,仍覺氣短乏力,舌質稍暗、苔白,脈沉。上方去琥珀,加生曬參10g,繼服7劑。
四診:患者訴心悸消失,胸悶緩解,後復查心電圖大致正常。
按:《血證論》曰:“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氣,是以心跳不安。”可見痰邪內擾,是心悸發病的重要原因。本例心悸,有典型的痰熱內擾表現,如胸悶、口粘、納呆,苔膩等;除痰邪外,還兼有瘀血,心前區隱痛、舌質暗都是瘀血的表現。
故治療應從化痰活血入手,選用溫膽湯加味。方中法夏、茯苓、陳皮、竹茹燥濕化痰,枳實行氣消痰,丹參、琥珀、三七活血化瘀,夜交藤養心安神。全方共奏化痰活血、養心安神之功。
二診時因胸悶改善不顯,故加用鬱金、枇杷葉理氣寬胸,這是伍老常用的藥對,治療胸悶效果頗佳。再加杏仁、火麻仁潤湯通便,治療便秘。
三診時出現氣虛症狀明顯,故去活血化瘀的琥珀,加用生曬參益氣以扶正祛邪。
2.癭病
陳某,女,52歲。自述兩年前發現頸脖增粗,並伴有心慌、汗出、失眠等症,在某醫院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經用西藥治療,症狀改善不顯,後求伍老診治。
症見:頸粗癭腫,眼突,面紅,心悸,汗出,心煩易怒,失眠,納可,二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查FT3、FT4均高於正常。
中醫診斷:“癭病”。辨證為氣鬱痰結。選用四逆散合溫膽湯加減,處方:
柴胡10g,白芍15g,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6g,枳實10g,竹茹10g,浙貝母10g,殭蠶10g,生牡蠣15g(先煎),夏枯草10g,黃連6g,夜交藤15g。7劑。
二診:藥後諸症明顯改善,癭腫見消,納可,二便平,仍覺汗出較多,舌苔漸退,脈稍數。上方加浮小麥30g,繼服14劑。
三診:癭腫明顯消退,症狀大有改善,納可,二便正常,舌質紅、苔薄,脈稍數。後去黃連,加酸棗仁10g,繼服。以前方加減治療兩月餘,臨床症狀消失,複查FT3、FT4、TSH基本正常。
按:癭病多由於情志抑鬱,肝失疏泄,肝旺侮脾,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日久形成痰濁內蘊,濕痰隨經流注,匯集於結喉而成。治療應以解鬱化痰、軟堅散結為法。故選用四逆散合溫膽湯加減治療。
方中黃連、半夏、茯苓、竹茹清熱化痰,柴胡、枳實理氣解鬱,殭蠶、浙貝、生牡蠣、夏枯草軟堅散結、化痰消癭。其中殭蠶配浙貝是伍老常用的軟堅散結之藥對,夜交藤養心安神,甘草和中。全方共奏理氣化痰、軟堅散結之功。後因出汗症狀明顯,故加用浮小麥、酸棗仁養心斂汗。
3.失眠
李某,女,45歲。反复失眠兩年餘,每晚僅能睡1~2小時,中西藥治療均未獲效。
症見:精神疲憊,頭暈頭痛,心煩易怒,不思飲食,口苦口粘,時有咽痛,小便黃,大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寸脈浮。
中醫診斷為失眠。辨證為痰熱擾心。方選銀翹馬勃散、溫膽湯合酸棗仁湯加減。
處方:銀花10g,連翹10g,射干10g,牛蒡子10g,馬勃10g(布包),半夏10g,茯苓15g,陳皮10g,枳實10g,竹茹10g,甘草6g,酸棗仁15g,川芎6g,知母10g,夜交藤15g。7劑。
二診:能入睡4小時以上,諸症明顯減輕,稱藥極靈驗,咽痛消失,仍覺飲食不振,二便正常,舌質紅、苔薄黃,脈稍弦。守上方加炒谷、麥芽各10g,繼服7劑。
三診:訴可睡6小時以上,諸症緩解,後用歸脾湯以善後。
按:失眠虛證多以陰血不足、心神失養為主;實證多以痰、火、食積內擾心神為要。本例失眠,查其病歷,前醫多從滋陰養血、安神定志為主。何以效果不顯?細辨其症,發現本例失眠並非虛證,而是痰熱擾心的實證。胸悶、納呆、口粘、苔黃膩、脈滑等,都是痰邪內擾的表現;又見面紅、口苦、咽痛等症,說明熱邪很盛,並從寸脈浮可以確定邪在上焦。故用銀翹馬勃散清上焦邪熱,溫膽湯清熱化痰,酸棗仁湯養血清熱、除煩安神。全方合用能起到清熱化痰、養心安神的功效。二診時,因食慾不振改善不顯,故加用炒谷、麥芽健胃助消化。三診時,病情得到控制,從舌脈可以看出邪氣已退,故改用歸脾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扶正固本。
4.胃痞
張某,女,54歲。自述患有慢性胃炎十餘年,間斷服用中成藥和西藥,時好時壞,近日因病情加重而來就診。
症見:脘腹滿悶,痞塞不舒,噯氣嘔惡,不思飲食,口苦口粘,大便不爽,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黃膩,脈滑數。
中醫診斷為“胃痞”。辨證為痰熱中阻、升降失調。治宜清熱化痰、理氣和中,方選四逆散、小陷胸湯合溫膽湯加減。處方:
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甘草6g,黃連6g,半夏10g,全瓜蔞15g,陳皮10g,茯苓10g,竹茹10g,紫蘇6g,香附10g,炒麥芽15g。7劑。
藥後症狀明顯改善,嘔惡已除,噯氣偶作,納增,近日出現兩次反酸現象,餘症皆平。舌苔已退,脈弦。守上方加烏賊骨10g、浙貝母10g,7劑。
三診:藥後症狀消失,稍覺乏力,舌質淡紅、苔薄,脈沉。後以香砂六君子丸健脾行氣以善後。
按:胃痞是由於外邪內陷、飲食不化、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導致的中焦氣機不利、失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間痞滿悶脹的一種自覺症狀。本例胃痞,是由痰熱中阻、升降失常所致。故採用四逆散調理氣機,小陷胸湯合溫膽湯清熱化痰。方中柴胡、枳實、紫蘇、香附行氣消痞;黃連、瓜蔞、竹茹清熱化痰;半夏、陳皮、茯苓燥濕化痰;白芍、甘草、炒麥芽柔肝潤脾、消食和胃。後因患者出現反酸現象,故加用烏賊骨、浙貝母以製酸。伍老在治療胃痞時,喜用香附配紫蘇行氣消痞,烏賊骨配浙貝母制酸,這是他臨床常用的藥對,療效頗驗。
原載:《江西中醫藥》2006年4月第4期。
編輯 王智慧 校核 周晟芳 總編審 包克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