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第一方:當歸四逆湯
什麼是痛經?
婦女經期或月經前後,出現週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也叫“經行腹痛”。
西醫學中的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及盆腔炎性疾病等可出現痛經。
疼痛的發生機理是氣血不通暢,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不通最重要的病因是寒邪,因為寒性收引、凝滯,寒邪侵襲人體,使經脈收縮,氣血運行不通暢,則會發生疼痛。
痛經多見於血虛有寒的體質,經期抵抗能力下降,更容易感受外界的寒邪,使氣血流行不暢而發生痛經。
方劑來源
當歸四逆湯是治療痛經的第一方,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傷寒論》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處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通草二兩甘草二兩(炙) 桂枝三兩(去皮)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二十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論》第352條: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處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通草二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半斤(切) 桂枝三兩(去皮)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個(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方劑分析
當歸四逆湯即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
以當歸、白芍養血和營,以桂枝、細辛溫經散寒,以炙甘草、大棗補益中氣,以通草通行血脈,合而論之,則能和厥陰以散寒邪,調營衛以通陽氣。
原本用於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厥冷證。手足厥寒而脈細欲絕,強調的是血虛的病機,因血虛寒凝,不能溫養四肢,故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若痛經而伴有手足發涼的,是血虛寒凝子宮的表現,是當歸四逆湯的典型適應證。
若同時伴有胃寒吐逆之類的表現,就是“內有久寒”,可以用當歸四逆加吳苿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吳茱萸、生薑,以溫中和胃,散寒降逆,且以清酒助藥力而活血散寒。
現代劑量和服法
處方
當歸12克 白芍12克 桂枝12克 炙甘草6克細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4枚
用水1600毫升,先浸泡30分鐘,大火燒開後小火煮取藥液600毫升左右,分3次於飯前1小時左右溫服。每次經前服3劑。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煎服方法與上相同,吳苿萸6克,生薑3片,只是要用水800毫升,用清酒800毫升煎藥。清酒即清沌的陳米酒。
其他方法
(1)艾灸穴位:關元、三陰交。用艾條灸關元、三陰交各15分鐘,也可有效的緩解痛經。
(2)生薑紅糖水:經前3天開始喝生薑紅糖水,水溫高一點,也有緩解痛經的作用。
(3)熱水袋:暖敷小腹和腰部,也可以緩解痛經。
(4)注意保暖,不要接觸涼水,不要吃生冷食物,避免疲勞、緊張等,可減輕痛經症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