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顏德馨經驗薈萃--男科病辨治心法

 

顏德馨經驗薈萃  --男科病辨治心法


顏老治難證,喜從氣血辨證,然後施治,遵《內經》經旨,天癸至,陰陽和,故能得子;肝氣衰,筋不能用;腎氣衰,天癸竭,精少,形體皆極。故治男科病以“氣脈常通,腎氣有餘”為指歸,臨床頗有所獲,引為辨證論治心法。

    (一)宗筋所聚肝脾衝任並相主之

    宗筋的概念,最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但以往很多文獻,均將其說成陰莖。顯然,這是不夠全面的。其泛指男性的外生殖器,病機所涉經絡臟腑包括肝、脾、衝、任,與肝尤為密切。這不僅因為足厥陰肝經環陰器,肝者筋之合,筋聚於陰器之緣,更重要的是肝主情志。《素問?痿論》指出:“思想無窮,所原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表明以肝為中心的情志活動與男科疾病機緊密相關。如肝藏血,血舍魂,肝經血熱,相火悖動,魂不守舍,厥氣客於陰器,淫邪發夢接內,則為遺精。腎主閉藏,肝司疏泄,疏泄太過,閉藏不及,一經交會,精已失控,出現早洩。欲用而難施,隱由而難言,肝為將軍之官,筋乃卒伍,將軍無能,卒自不聽命,而致陽痿。慾念不已,忍精不洩,肝氣鬱結,陽事易動,舉而難到,致使強中。其次,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主潤宗筋亦為一端。精生於谷,精化為氣,故而脾胃病與精液的質量關係密切。如嗜甘啖肥,濕熱下注,擾於精室,精濁混處,引起精稠難於液化,精子活動率下降。濕火相並,客於精竅,脈絡受損,血不循經,則為血精。腎藏五臟化生之精,脾胃化源匱乏,精無資生之本,出現精少稀。再者,衝脈為經脈之海,又名血海,其脈與任皆起於胞中,外應氣街,與陽明合於宗筋,循人身之前與足三陰經並行腹裡,內聚精血,是天癸發生之源。衝任為病,逆氣而裡急,或為陽痿,或為陰潰,痿者莖疲垂而不起,潰者囊木腫而不仁。

    (二)腎備二氣調攝陰陽開合有致

    腎備陰陽二氣,原夫人之生,本水火相守之局,具動靜開合之機,陰陽互根,彼此遞化。在於男子,則精氣尤為至寶。精為陰之至醇,氣為陽之至剛;精乃陽之歸宿,氣乃陰之運養;蓋惟其陽有歸宿,故能守而不離,陰有運養,故能生而不乏;惟精為陰之至醇,故能感陽而動,氣為陽之至剛,故能得陰而密。如果則守者自守,洩者自洩,守洩之間,各盡其妙。腎屬坎卦,坎以中陽為體,以外陰為用。論生化則精能生氣,氣亦能生精;論運用則氣能禦精,而精不能御氣。所以人身之陰陽,常處在“體用”的不平衡狀態,守腎之體當施以補,伸腎之用當治之以通。葉天士提出通補兼施則為男科疾病的治療開了一大門徑,將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說,更推進了一步。

    (三)論治求本平衡之法獨擅其長

    中醫治病,基於《內經》“陰平陽秘”之論,強調疾病的發生就是陰陽失調。故力主“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也即所謂“病者不平,醫者平其不平而已”。其中,活血化瘀療法能通過氣血來調整機體的反應性,保持內環境的穩定,從而改善全身以及局部,這就是“衡法”治則的基本原理。男科疾病的基本症狀大多具有神誌異常和性情乖戽,顯然與心、肝兩經關係尤為著。心主血脈、主神明;肝藏血,主條達;這兩臟功能衰退或異常時,症狀複雜,出現的瘀血指徵亦較多。這類患者除突然精神刺激可引起氣血逆亂外,亦可因病失治、誤治而致。一般病程較長,大凡影響生化之源而產生血瘀;或新瘀失宜,瘀潛竅絡,著而不去。緣於氣脈布及周身,所見症狀已超過生殖與性的局限範圍。對此,臨床常用“衡法”奏效。因“衡法”既能流通氣脈,使已病器官得到恢復或改善,令其逐漸發揮正常生理功能。蓋血衰則形萎,氣敗則形壞,凡氣脈有所不達,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氣脈常通,形質乃復。“衡法”又能調整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消除致病因子對正常功能的擾亂,重建內環境平衡,不但有顯著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積極的預防效果,洵非虛語,應合《內經》“血脈和利、精神乃居”之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