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王三虎:寒熱並用治療子宮肌瘤

 

醫學博士王三虎教授,學養深厚,經驗豐富,擅長辨病論治,專病專方,對常見良性腫瘤的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也有獨到見解,臨床療效可靠。筆者隨王教授進修學習期間,獲益匪淺,現將其治療子宮肌瘤的經驗介紹如下。

一、病因病機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健康體檢的次數增多,發現本病的機會也大大增加,從而使本病成為中醫腫瘤科最多見的良性疾病。

現代醫學對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發病可能與雌激素水平過高相關。中醫文獻中的“癥瘕”、“石瘕”等記載與子宮肌瘤有關。中醫一般將子宮肌瘤歸納為肝鬱氣滯,瘀血阻滯,痰濕凝滯等幾個證型,尚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診治。

王教授認為,寒邪入侵胞宮是本病最重要的病因,這一點常被忽視。現代婦女衣著趨於單薄,飲食常喜冰涼,工作生活接觸寒冷的機會多,又缺乏傳統的經期、孕期、哺乳期保暖意識,以及濫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均可造成寒邪入侵胞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寒主收引凝澀,寒入胞宮,常年累月,必然影響氣血津液運行而致氣滯血瘀,津聚成痰,痰瘀交阻,則形成腫塊。

正如《靈樞·水脹》篇中所謂:“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狀如杯子,月事不以時下” 。

《諸病源候論》:“冷氣入於子臟則無子,若冷氣入於胞絡搏於氣血,血得冷則凝,令月水不通。”

《葉天士醫案大全·種福公選醫案》也有:“經來一日,偶食冷物,經水即止……蓋經水由衝脈而下,衝隸陽明,胃中受冷,而衝脈血凝”的記載。

病程日久,寒漸化熱,進而又能耗傷陰血,形成寒熱錯雜,痰瘀交阻,兼有氣機不暢的複雜病機。

二、處方用藥

對子宮肌瘤的治療,現代常用成藥桂枝茯苓丸。

王教授指出,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芍藥五味藥組成,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謂:“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固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雖然桂枝茯苓丸也是寒熱並用,但病情較輕,且以月經淋漓不斷為主訴。

而臨床上大多數子宮肌瘤患者是以少腹疼痛,遇寒加重,唇口乾燥為主訴,證屬寒重熱輕,兼有陰血耗傷,病機複雜,當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為治療大法,溫經湯為主方。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瘀血在少腹不去……溫經湯主之”。方中吳茱萸、肉桂、乾薑溫經暖宮,阿膠、當歸、川芎、芍藥補血益陰,和營去瘀,麥冬、丹皮、甘草清熱涼血,半夏潤燥化痰降逆,人參扶正祛邪。該方立法精當,配伍嚴謹,藥性平穩,療效可靠。

在主方的基礎上,對正氣不衰,腫塊較多較大者,王教授常加三棱、莪朮、生牡蠣、鱉甲兩個藥對,以理氣活血,軟堅散結。對年老體弱,或月經量少,衝任虛損者加烏賊骨,茜草補養衝任,消積活血。兼有附件囊腫及宮頸囊腫者,加活血利水的益母草、瞿麥。兼有情緒不暢或脅痛者,加香附理氣以活血。熱像明顯者,去吳茱萸、乾薑,加夏枯草。

三、典型臨床病案

陳女士,42歲,柳州市人。2008年7月7日B超發現子宮多發肌瘤,子宮腺肌症。不願意手術剔除,要求中醫治療。

刻診:少腹隱痛,喜溫喜按,得溫痛減,失眠,飲食、二便調,舌淡暗苔薄,脈弦。

B超示:子宮多發肌瘤(最大約43×35×28mm),子宮腺肌症。

辨證為寒熱錯雜,氣滯血瘀,

方選溫經湯加減:

處方:肉桂6g,吳茱萸6g,乾薑6g,元胡15g,五靈脂10g,小茴香6g,三棱12g,莪朮12g,夏枯草20g,生牡蠣30g,當歸12g,赤芍12g,丹皮12g ,麥冬12g,鱉甲30g。3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2008年7月13日第2診,訴少腹痛明顯減少,寐可,舌脈同上。藥已對證,繼續原方45劑,無主觀不適,2008年11月11日復查B超子宮肌瘤消失。

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在臨床上同樣重要,而且往往是在辨病前提下的辨證論治。只有辨病才能整體把握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機、鑑別診斷、基本治法、病程階段、預後轉歸等。

比如本案,一派寒象,王教授正是基於對子宮肌瘤基本病機的把握,並依據患者失眠這一熱擾心神的症侯而辨證為寒熱錯雜的。是從臨床實際中對張仲景提出的“暮即發熱”、“手掌煩熱”、“唇口乾燥”等熱象的補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