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湯類方治驗錄
1、葛根湯治療夏日空調感冒
呂志傑治驗:
男性,50歲。2日前始覺周身拘緊,無汗,噴嚏,流清涕,曾服複方氨酚烷胺膠囊、氨咖黃敏膠囊等藥,仍不汗出,且惡風,頭暈,噁心嘔吐,頸項強,脈略緊,舌淡紅、苔淡白。自述與夜間開空調受涼有關。診為“夏日空調感冒”,予葛根湯治之。
方藥:
葛根40克,麻黃3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薑30克,大棗10枚,炙甘草15克。水煎取400毫升,分4次少量頻服,約2小時服一次。若汗出病退則停服。當晚開始服藥,翌日晨起症狀基本緩解。休養一日,身體康復。
註釋:
夏日空調感冒,與蔬菜大棚感冒,近年來屢見不鮮。在這種反常環境內的感冒,雖與常溫下的感冒症狀不一,但仍然可以用經方之方證學去辨證治療。本例有明顯的風寒襲表的症狀,如身體拘緊、無汗、流清涕、噴嚏等,如是可以用桂枝湯治療;但頸項強症,示人為風寒侵襲陽明經,非太陽經,故取葛根湯治療,一劑而愈。
約言:
風寒襲表,似桂枝湯證,卻多頸項強 一症,陽明經病也,葛根湯主之。
2、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治療痙病
曹穎甫治驗:
屠宰夥友三人,一日同病,求曹穎甫診之。三人均患頭痛、惡寒、項背強痛,脈浮數;二人無汗,一人有汗。無汗者予葛根湯,有汗者予桂枝加葛根湯,服後皆愈。後問三人何以同病?答曰:三人夜半同起宰豬,深宵感寒所致也。
方藥:
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即葛根湯去麻黃),原文無劑量。
註釋:
對於外受風寒,有項背強症,無汗者為剛痙,葛根湯主之;有汗者為柔痙,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曹氏的弟子薑佐景雲:“宰豬者俯首從事,項背緊張最甚,更易受邪風之侵襲,故發為項背強。或有汗,或無汗,不過微有不同耳。其無汗者,即是剛痙之初步……其有汗者,亦即柔痙之先聲。”兩方僅差一味麻黃,葛根湯內有麻黃,功在發汗解痙;桂枝加葛根湯無麻黃,意在柔筋解痙。一味之差,方各有向,不可混同耳。
約言:
痙病有柔痙剛痙之分。無汗為剛痙,葛根湯主之;有汗為柔痙,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3、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傷食腹瀉
胡希恕治驗:
女性,30歲。兩天前中午吃葡萄,晚上受涼,今早腿酸口渴,喝了四杯熱茶,即身熱惡寒,下午心煩汗出,腹痛腹瀉3次,急來就診。舌苔白膩,脈滑數寸浮。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葛根黃芩黃連湯治之。
方藥:
葛根24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炙甘草6克。服用1劑,腹痛腹瀉減,3劑後病癒。
註釋:
《傷寒論》34條云:“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汗出而喘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方證為誤治所設,但在臨床上葛根芩連湯使用率很高。太陽病桂枝證,當用桂枝湯,醫者卻用下法,這在古代可能是常有的,今天是否也有這樣的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不是用下法,而是用苦寒的西藥,或者一味地用苦寒中成藥。蒲輔周先生曾說過,苦寒藥太過,就等於用了下法。今天用抗生素治療感冒的比比皆是,或者用板藍根沖劑、清熱解毒顆粒等,其實這就是用了下法。如此治療,多數是表邪不祛,反而入裡,這個里就是陽明經,或太陰肺經,太陰脾經,自然就會出現下利與喘咳等變證。此處脈促,非“數而時止名為促”,乃寸脈浮也。經方大家胡希恕雲:“本條之脈促,是指關尺皆沉,寸脈獨浮的脈象,與《脈經》的概念不同。”由此理解,脈浮為表未解也;利遂不止,為內迫陽明也;汗出而喘,為熱迫肺也,仲景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兩解表裡,既解太陽之邪,又清陽明之熱,熱不迫肺,喘汗亦除。
此例陽明先傷,後太陽受寒,雖飲熱茶欲解,但熱茶難以解陽明之積熱。而葛根可解熱於外,芩連清熱於內,甘草和諸藥以緩急迫,四味協同,清解二陽,為清熱止利之良方。後人稱為“協熱下利”之對證方藥,此言委實矣。
約言:
傷食又著涼,發熱,腹瀉,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葛根黃芩黃連湯治之。
4.葛根黃芩黃連湯加赤芍、天竺黃治療高血壓
毛德西治驗:
男性,49歲。患高血壓2年,頭暈,頸項不舒,口乾黏苦,曾用複方羅布麻、卡托普利等藥物治療,血壓穩定於正常值內,但症狀不減,舌質黯紅、苔薄黃,脈象沉弦細緊,脈證合參,乃係痰火上擾,經脈失柔,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治之。
方藥:
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赤芍30克,天竺黃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服用7劑,頭暈減輕,但頸項不舒未減。於上方葛根加至30克,並加用蘆根30克,服5劑,頭暈已祛大半,頸項舒展自如。繼服7劑,症狀如失。
註釋:
葛根黃芩黃連湯本來是治療“協熱下利”的,為什麼用來治療高血壓呢?這要再回頭閱讀一下前邊的31條,“太陽病,頸項強,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近人根據葛根湯治療“頸項強”的記述,將單味葛根用於治療高血壓病的頭暈、項強、頸部不舒等,如此研究出新的中成藥“愈風寧心片”,用於心腦血管疾病,反應普遍良好。筆者曾跟隨國醫大師陳可冀侍診抄方,見到他曾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高血壓,獲得滿意療效。葛根是一味善於疏通經脈的藥,《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治“諸痺”,今日之頸肩腰腿痛,為諸痺也。施今墨先生有言:“葛根改善腦血循環及外周血液循環,而治高血壓病之頭痛、頭暈、項強、耳鳴、肢體麻木,以及胸悶不舒,心前區發作性疼痛等,如冠心病、心絞痛諸症”(《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而黃芩、黃連清熱解毒,具有降血壓作用,加赤芍以活血化瘀,加天竺黃以清化熱痰。全方組合,對於痰火上攻,頭項經脈不和,而有拘緊不舒之高血壓病者,可收舒展經脈、清腦降壓的作用。
約言:
高血壓,頸項強 ,可與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治之。
5.葛根黃芩黃連湯加赤芍、密蒙花治療目赤
曹穎甫治驗:
薑佐景自身治驗。微傷於風,風去而目赤,晨起多眵,封目不易張,張則梗梗然若有物觸犯之,遂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赤芍、密蒙花治之。
方藥:
葛根12克,黃芩6克,黃連3克,甘草10克,赤芍10克,密蒙花5克。1劑而愈,不必忌口。
註釋:
此例為曹穎甫先生的真傳弟子薑佐景自身的治驗。在姜患病時,其友惠甫來訪,得知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癒了自身的“眼膜炎”(即結膜炎),暗記在心。後到姨母家,適見表弟目赤不能張,身大熱,神昏譫語,不下利,頭中劇痛,曾經醫治,不愈反劇。惠甫予葛根黃芩黃連湯,不加他藥,次日往視,神昏、譫語、頭痛、目痛悉愈,唯結膜炎未退。囑服原方,又越二日往視,結膜炎已退半,仍服原方而愈。在曹穎甫書中,還有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愈口瘡案、鼻痛案。由治療協熱下利,轉而治療結膜炎、口瘡、鼻痛、目赤等,演而伸之,還可以治療他病。一方之用何其廣也?姜氏在書中有一段文字說明,其意是中醫是整體觀念,是對證用藥。打個比方,中醫是找“病所”,西醫是找“病灶”,“病所”者廣,“病灶”者窄。中醫是辨證論治,西醫是辨病論治,這就是中醫與西醫的不同點,也是葛根黃芩黃連湯所以能治療幾種病症的關鍵點。
約言:
凡風熱上攻,目赤多眵者,可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治之。
6.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乙型腦炎
岳美中治驗:
男性,3歲。於1958年8月20日以“乙腦”入院。高熱40℃,有汗,面赤,口渴,唇乾,嘔吐,舌苔黃而潤,大便一日2次,微溏。脈數,右大於左。開始以暑溫而治,予以白虎湯加味。翌日再診,體溫反至40.5℃,病勢未減;石膏由45克增至60克,午後體溫升至40.9℃,加入人參服之,熱勢如故。前後服大劑白虎湯2天,高熱不但不退,而且溏便增至4次。聞聲驚惕,氣粗嘔惡,病勢趨向惡化。患兒汗出、口渴、高熱、舌黃、脈大而數,合乎白虎湯證,何以病勢不減反增呢?苦思良久,當為陽明協熱下利證,改為葛根黃芩黃連湯治之。
方藥:
葛根12克,黃芩9克,黃連1.5克,甘草3克。1劑服下,熱勢減為39.4℃;2劑減為38.8℃,大便轉佳,嘔惡亦止,很快痊癒出院。
註釋:
這是一例岳美中先生的治驗。一般認為,用白虎湯治療“乙腦”,是方證合一,順理成章的事,為何用了反而加劇呢?岳老從實踐中悟到,患兒脈數、面赤、高熱、汗出、微喘,是表有邪;舌黃不燥,嘔惡上逆,大便溏洩多次,是脾胃蘊有暑熱,是為協熱下利證。前用白虎湯,既犯不顧表有邪之誤,又犯石膏、知母涼潤助濕之忌,無怪乎服藥後高熱與溏洩反而加劇。隨著醫學的發展,“乙腦”病例越來越少,用中醫藥治療的病例更少。但此例的辨證思路,特別是在治療不順利的情況下,如何改變自己的思路,使治療方法步入坦途,對我們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啟迪。
約言:
小兒腦炎,協熱下利,可予葛根黃芩黃連湯治之。
7.葛根黃芩黃連湯加紅曲、蒼朮等治療糖尿病
李賽美治驗:
女性,49歲,血糖升高3年。平時空腹血糖在8mmol/L左右,糖化血紅蛋白7.7%,一直未服藥,僅從飲食、運動控制。形體偏胖,大便黏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擬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加紅曲、蒼朮治之。
方藥:
葛根120克,黃連45克,黃芩45克,炙甘草18克,乾薑7.5克,紅曲15克,蒼朮15克。服用3個月後,大便已經正常,膩苔已化,體重下降3kg,糖化血紅蛋白6.7%。血糖控制後,改為丸劑:乾薑9克,黃連30克,黃芩45克,知母45克,天花粉45克,三七9克(分衝),西洋參9克,葛根45克。每次服用9克。服用半年,糖化血紅蛋白6.0%。
註釋:
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糖尿病,是仝小林教授的臨床經驗。他主張大劑量用藥,他的理論依據是:“湯者,盪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他的研究表明,用煮散劑要比常規煎劑節省1 /2藥源,煎煮時間也比湯劑節省一半以上。此例用葛根120克,黃芩、黃連各45克,可謂大劑量用藥了。
糖尿病是非常難以治療的疑難病,許多中醫同仁對其進行了多年臨床研究,筆者也對其探討多年,但其療效常常不盡人意。這裡邊有主觀和客觀因素,就主觀因素而言,與認證、選方、用藥等有直接關係。仝小林所用經方是大家所熟悉的,而其用量卻是不同一般的。從此例中可以看出,劑量的研究也是中醫藥發展、創新的重要題目。選用此例,希望同仁受其啟迪,共同開發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
約言:
糖尿病,熱證凸顯,大劑量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治之。
8.葛根加半夏湯治療外感風寒夾食
張志民治驗:
男性,22歲。病因緣於暴食西瓜及酒菜,食後乘涼,夜即泄瀉水樣便,直射而下,一夜竟達六次,兼有嘔吐。迄今兩日吐瀉未止。就診時發熱39℃,惡寒,頭痛腰疼,項背強急,口渴喜飲,無汗,舌苔薄黃微燥,脈浮數,腹硬滿拒按,雖有里證,當先解表,葛根加半夏湯治之。
方藥:
葛根15克,麻黃10克,桂枝6克,芍藥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12枚,法半夏10克。上午服藥2次,下午體溫降為37.5℃,泄瀉已止。僅腰疼存,他症皆除。前方去半夏,劑量減半,服一劑而愈。
註釋:
葛根加半夏湯出自《傷寒論》33條,原文云:“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此例有表證,有里證,表證為太陽表實證,裡證為食積陽明腑證。太陽病治療大法為“實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遵此當先解其表,兼調胃腸升降之序。葛根加半夏湯正合此法之意,葛根湯可解表散寒,加半夏和胃降逆。組方簡練,有的放矢,兩劑而愈。
約言:
風寒感冒夾食,既有表證,又有里證,葛根加半夏湯加味治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