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治尿毒症、腎炎、腎衰竭,肝硬化腹水醫案
真武湯和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尿毒症
李某,已婚,女性,50歲,江蘇籍,因上腹部疼痛4天,於1958年6月21日,急診入北京某醫院。
病史:患者10餘年來,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蘇打後而緩解,疼痛多與飲食有關,近四日上腹部疼痛復作,以兩肋緣為甚,入院前1日,疼痛加重,持續不解,大便兩日未行,小便如常。既往史從略。
檢查:急病容,痛苦表情,皮膚無黃疸,頭部器官陰性,頸軟,心肺無徵,腹壁普遍板硬,並有壓痛,肝脾不易觸及,膝反射存在。血壓:100/20毫米汞柱,血像正常。臨床診斷為胃穿孔,合併腹膜炎。
入院後,先由外科作穿孔修補及胃空腸吻合術。手術進行良好,但術後血壓一直很低,尿量極少,甚至無尿,持續數日,漸呈半昏迷狀態,肌肉抽動,並測得非蛋白氮150毫克%。西醫治療無效,乃要求中醫會診。
會診時,見患者神智欠清,時而躁動,手抽肉瞤,尿閉,脈細肢涼,乃用仲景真武湯加減,回陽利尿。藥用西洋蔘、杭芍、白術、雲苓、砲附片、生苡米。1劑之後,能自排小便,四肢漸溫,肉瞤筋亦止,但仍神疲不願講話。二診時改用紅人參、白術、茯苓、車前子、牛膝、澤瀉、生苡米,二劑後神誌全清,排尿自如,精神略振,但感口乾,改用黨參、沙參、麥冬、花粉、苡米、玉竹。三次就診後,諸症好轉,血壓恢復正常,非蛋白質氮降至37.5毫克%,最後痊癒出院。
本例因手術後尿閉,而產生尿中毒現象,這種腎外性尿毒症,預後雖然較好,但對本例來說,西醫治療無效,服中藥後病情顯著改善,可見中藥是起到作用的。
中醫認為腎為胃關,職司開閔,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閔,初診時,患者脈細肢涼,顯然陽氣式微,不能溫養四肢。腎關因陽微不能開,遂成尿閉,病在少陰,故用真武湯,鼓陽利尿,腎關得陽則開,尿毒之患可解,果然1劑之後,四肢既溫,小便亦行,但仍疲乏無神,懶於言語,正氣尚未恢復,二診時採用健脾補氣利尿之劑,病情逐日好轉。本例從利尿著手,為直接治尿毒症之法。
論:中醫雖無尿毒症的病名,但類似本症的記載,則散見於歷代典籍中。《靈樞》雲:「腎氣虛則厥」。又雲:「腎臟病,少腹腰脊痛,拉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不已死」。又雲:「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而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華佗《中藏經》雲:"….則陰中與腰脊俱痛,面黑耳幹,嘩而不食,或嘔血者是也"。仲景《傷寒論》雲:
「…………若不尿腹滿,噠者難治」。又雲:「…………心下悸,頭眩,身嗣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治」。《金匱要略》雲:「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
以上記載,說明了由腎臟病引起之小便不利、身瞤動、癲眩、視物不清、嘔、嘩、不食等症狀,很符合於尿毒症。本病的認證則為“腎虛”、“腎寒”,對治療和預後也有記載。可見我國古代醫家對於本病早已有所認識。我們對於尿毒症,即根據這些古代文獻的精神,施以治療,雖然所接觸的病例未能全部治愈,但也有幸獲痊癒者。《岳美中醫案集》《經方應用》
論:本案腹壁板硬,胃穿孔,肌肉抽動,應是筋脈攣結而扯壞胃,所以穿孔。
岳美中尿毒症醫案
黃某,男性,21歲,未婚,廣東籍,因全身浮腫,尿少凡六月(凡:總共的意思是),於1955年12月6日,住入北京某醫院。
病史:病患於1955年4月底,感冒之後,出現眼瞼顏面浮腫,檢查尿中有蛋白,數天之後浮腫消退,同年6月初,臉部及下肢浮腫復起,尿量減少,院外治療無效,乃入院治療。既往史:12歲時曾有「腎炎」史。
檢查:慢性病容,皮膚蒼白,顏面浮腫,扁桃腺中度腫大,頸軟,心尖區有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右胸中下部叩濁音,呼吸音低,右肺基底部有濕性噠音,腹軟,肝脾未觸及,無明顯腹水徵,陰囊及下肢均呈凹陷性浮腫,膝反射存在,血壓122/90毫米汞柱,血色素7.5克,紅血球236萬、尿蛋白(+++),有顆粒及透明管型,血沉70毫米/小時,酚紅試驗15%,非蛋白氮38.5毫克%,膽固醇571毫克%,胸片:右肺上野有結核病變,右胸腔少量積液,入院診斷為慢性腎炎,肺結核,胸腔積水。
人院後由中西醫合作治療,至1956年1月底,浮腫消退,但腎功不見好轉。至4月中旬,血壓升至190/140毫米汞柱,非蛋白氮增至92.5毫克%,病人頭暈,噁心,嘔吐,粒米不下,漸至神誌昏迷,西醫救治無效,且病情日漸加重,瀕於危篤。乃於4月16日邀請中醫會診。
初診時,見患者昏迷較深,不能進食,呼吸微弱,脈細微。乃與老人參24克煎湯,頻頻飼入,藥後神誌漸清,目能視人,脈亦略起,但仍嗜睡,改用六君子湯救治,藥用移山參、白術、茯苓、炙草、陳皮、法半夏。
二診後神智全清,胃能納谷,血壓降至150/110毫米汞柱,非蛋白氮回至58.3毫克%。脫險之後,仍由中西醫合作,治其腎炎。至1957年5月出院時,一般情況良好。
按:初診時患者氣息奄奄,湯飲不下,胃氣已敗,正氣不支。此時之處理,挽回胃氣,搶救生命,是第一要著,一俟胃氣來復,藥餌可下之時,方可進行其他治療。因而初用獨參湯頻頻飼入,果能藥後神誌漸清,但仍嗜睡,仍屬正氣衰微,故專用六君子湯扶正和胃,正氣既復,胃能納食,症情得以緩解。此時若捨正氣不顧,而從其他方面治療,恐生命難以挽回,所謂「體實氣壯,要治病留人;體衰氣虛,須留人治病。」本例遵循著這個原則,先挽回了正氣,間接治癒了尿毒症,收到滿意的療效。《岳美中醫案集》
黃世祺慢性腎衰竭醫案
陳某,男性,76歲。有高血壓病史20餘年,血壓控制不佳,10年前發現高血壓腎病變,未重視。2年多前曾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3個月前病情加重,在我市某三甲醫院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血液透析治療,3次/週。20多天前因「股骨頭壞死」住院,期間使用解熱鎮痛藥物後出現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術後出血止。但患者仍覺髖關節疼痛難忍,無法行走。於2009年11月7日至本院住院繼續治療。入院時症見:精神疲倦,面色晦暗,發熱,體溫最高38.5℃。雙髖關節疼痛,雙下肢輕微浮腫。噁心,納差,睡眠一般,小便量少,大便乾結。冰敷頭部、腹股溝,柴胡針肌注等退燒處理後效果不佳,患者仍反覆發熱。即查血常規:WBC:7.7 x 109,NE:74.9%,HGB:77g/L,PLT:34 × 10%L。尿液分析:紅血球(++),蛋白質(++),白血球(+)。急診生化:BUN:8.71mmolL,CRE:793 u molL,2009年11月8日黃師查房,見患者精神疲倦,發燒,當時體溫38.5℃。噁心,納差。雙下肢輕度浮腫。小便量少,大便未解。舌淡,苔白,脈沉細。
本例病人,年老久病,腎衰多年,面色晦暗,小便量少,雙下肢浮腫,舌淡,苔白,脈沉細,水氣內結之像明顯。雖發熱,但無面紅目赤、舌紅苔黃、口渴飲冷之熱象,非實熱也。陽虛水氾,水鬱化熱,故用真武湯溫陽利水,水鬱解則熱自退。
黃師曰,此為水阻陽鬱之發熱。予真武湯,處方:白芍15g熟附子15g生薑3片白術15g茯苓2g水煎內服,4劑。藥後第三天患者發燒已退,噁心減。再予上方5劑,未再發熱,食慾改善,小便量增多,雙下肢浮腫消退。《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
門純德慢性腎炎醫案
李某,女,38歲。一年前因慢性腎炎住院治療,經治療三月餘,病情穩定,山院養息。近日因體勞過度,面浮身腫,尿量減少,化驗尿蛋白(+++),患者不願接受激素治療,遂求餘診之.見:全身浮腫,下肢尤甚,腹脹,短氣,小便不利,舌質淡胖,脈沉而細。治之真武湯、胃苓湯,二方各三劑,令其交替服用。二診,患者上身浮腫消失,腹脹大減,小便量增,再以真武湯令服三劑。三診,患者精神很好,飲食略增,仍腰酸困,四肢乏力,觸之六脈皆沉.治以真武湯、濟生腎氣湯二方,令其交替服用。於後半月餘,諸證解除,赴醫院化驗,尿蛋白消失.《名方廣用》
陳寶田隱匿性腎炎醫學案
任某,女,13歲。1975年11月5日初診。患者自述腎炎2年,反覆發作。顏面、四肢輕微浮腫,惡寒伴隨腰及四肢發涼,小便少。檢查:舌淡,苔白薄,脈沉弱。尿液常規:紅血球(+)~(++),蛋白(+)~(++)。此乃少陰陽虛之候,治宜溫腎健脾利尿之法,投加味真武湯:熟附片14克、茯苓12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生薑12克、桂枝節1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水煎服。復診:服上方4劑後,小便量較前明顯增多,浮腫消失,惡寒有改善。
上方去五苓散,加四物湯、黃耆,連服25劑後,諸症消失,尿液常規亦轉陰性,追蹤6年未復發。《經方臨床應用》
史壽之腎炎醫案
朱某,男,16歲。患慢性腎絲球腎炎已久,近在本院內科病房治療,病情危篤,經治醫師邀請。會診時因患者長期服激素藥品,面如滿月,容光煥發,而腹部卻膨隆如箕,雙下股腫似桶樣,小便晝夜200ml,腰以下常自覺如坐水中,納呆便溏,脈弱甚,雙尺微。綜合上症,乃係腎、脾陽虛重證,不能運化水氣所致。除補腎健脾外,別無捷徑可循,補腎健脾,方可望復,若單純利尿而不得利,反劫陰氣,更不利於陽長。乃與經治醫師協商,暫停呋塞米及漸減激素藥,試服中藥觀察。選用真武湯加減雙補脾腎,服3劑小便即增至600ml,6劑增至1700ml,9劑增至2600ml,腹水基本消退,下肢腫勢亦大減,腰以下冷如坐水中之感亦基本消失。繼用上法略事增損約1月而愈。處方:茯苓30g,桂枝10g,白術15g,乾薑6g,附子7g,椒目6g,沉香6g,炙甘草10g。
原按:上方實繫苓桂術甘湯加味,與真武湯混合,去芍藥之陰寒,用乾薑、附子溫腎、脾,更加沉香、椒目以增強其溫陽利水作用。本系多年臨床上逐漸形成的方劑,對證施用,多取得滿意效果。又逐漸體會到真武湯重在溫腎,腎著湯重在溫中健脾,兩方對陽虛水腫有珠聯壁合之妙。溫化水濕法,是水腫病屬於功能衰減的常用法。如苓桂術甘湯、真武湯、腎著湯以及後世之實牌飲等,其間出入進退,各有所指,而溫化之意則同。摘自:史廣字,單書健,當代名醫臨證精華、腎炎尿毒症專輯,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47-48《經方治驗泌尿系統疾病》
陳守義肝硬化醫案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
張某,男,45歲,幹部。患者在北京某大醫院確診為肝硬化,服藥未見好轉,心情沉重,求治於陳氏。現症見:臉色晦暗虛胖似腫,精神疲憊,臉頰有血縷,形寒怕冷,欲抱火爐烤火取暖,體倦肢困,不欲活動,食慾不振,飲水後脘腹脹滿加重,晚飯後尤甚。大便溏薄,日2-3次,腹脹大如囊裹水,小便清,舌質淡黯紫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緩無力尺弱。
證屬陰盛寒濕黃疸,治宜溫陽利濕退黃,方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附子120g(先煎4小時),白術30g,茯苓24g,黨參24g,豬苓15g,澤瀉15g,龍膽草9g,生牡蠣30g,桂枝15g,乾薑15g,大腹皮30g,川芎12g,炙甘草9g,陳皮10g,生薑10g,大棗5枚。2劑,水煎服,每天1劑,分3次服。
服藥後精神好轉,飲食增加,腹脹減輕,身體有溫熱感,在此方基礎上加減,共服半年餘,身體康復如初。
原按:肝硬化為肝病晚期,屬中醫膨脹陰黃之證。本例陽氣虛衰,不能蒸騰氣化,水濕無以宣行,積聚在腹,形成腹水,乃寒濕陰盛之象,非大劑附子難以擔當此任。故重用附子,以五苓散、真武湯加減化裁,方藥對症,服後即有溫熱感,以此為基礎化裁,服藥半年餘,才得以治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守方用藥,才能收效。《火神派醫案新選》
論:讀完這些真武醫案,對這些脈象,自然就理解了。皆是沒有陽氣之象。研究脈象,專門學脈,會很吃力,結合經方與醫案中脈象,最後一總結,就有心得了。
樑自溫肝硬化腹水醫案
梁某,男,24歲,農民。患膽石症,膽道長期慢性感染,致膽汁性肝硬化。自覺胸脅隱痛,時有寒意。檢查,精神萎靡,頭髮稀疏不榮,形體消瘦,鞏膜、皮膚黃染,腹部鼓脹,腹圍96厘米,移動性濁音(+),肝臟觸診不滿意。舌質淡紅無苔,脈象細弦。腹水系滑出液。黃疸指數80單位,血清膽紅質定性試驗呈雙相反應,轉氨酶400單位,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倒置。.
診斷:肝硬化腹水。辨證:脾腎陽虛性水腫。方用真武湯加柴胡、黨參、丹參。方中丹參用至30克,白芍、茯苓用亦較原方為重。治療一周,腹水全消。樑自溫,溫陽利水湯新解,新醫學6 293,1976《傷寒論方醫案選編》
呃逆
患者為高齡男性,患打嗝,聲悠長,由丹田而出,3~5聲即止,經1小時復呃,餘無它病。以真武湯去薑加人參9克、五味子3克、細辛1.5克、乾薑3克,煎服。5劑而癒。(《遼寧醫學雜誌》1959年4期45-48頁)《經方研習》
論:下寒中虛,厥氣上逆為噫氣也。就是打膈,或噯氣之義,此因下寒中虛,胃門不關,厥逆之氣沖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