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苓桂朮甘湯的臨床運用
2017-05-24 由 大家中醫 發表于健康
「治療水氣病,主要應採用溫陽化飲,利水降沖的方法,選用以茯苓、桂枝為主的一類方劑,而苓桂朮甘湯則是苓桂劑的代表方。」
文/劉渡舟
一、水氣上沖案
陳某,女,52歲。患頭暈,心悸,胸中滿悶,每到夜晚則氣上沖胸,諸證隨上沖之勢而加劇。伴有面部虛浮,目下色青,下肢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口雖干但不欲飲水,強飲則胃中痞悶。問其大便反而秘結不通,五六日一次,堅如羊屎。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滑無力。
此證為心脾陽氣兩虛,脾陽不運,則水氣內停,心陽不振,則水氣上乘。水氣上沖,陰來搏陽,所以頭暈,心悸,胸悶;水氣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則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氣外溢皮膚則為浮腫。
治療當以溫通心陽,氣化津液,降沖伐水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朮10克,炙甘草6克。
服藥兩劑後,氣上沖胸及頭暈、心悸等證得以控制。上方加肉桂3克,澤瀉10克,助陽消陰,利水行津,又服兩劑,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便下。
最後採用脾腎雙溫之法,又合用真武湯使陽回陰消,精神振奮。
二、奔豚證案
陸某,男,42歲。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經兩個多月治療,病情沒有緩解。
現症:心胸疼痛,心悸氣短,每當心痛發作之時,自覺氣上沖咽喉,便覺氣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脈弦而結。
此奔豚發作,屬於心陽虛衰,坐鎮無權,水氣上沖,閉塞胸陽。
治當通陽下氣,利水寧心。
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朮6克,炙甘草6克,龍骨12克,牡蠣12克。三劑。
藥後沖氣平息,心神得安,但脈仍有結象,並伴有明顯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腎陽未復,水寒之勢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薑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劑,下肢轉溫。但心悸,胸痛偶發。
轉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劑後,諸症皆平。心電圖檢查大致正常。
三、鼻不聞香臭案
吳某,女,50歲。患鼻塞難以呼吸,不聞香臭氣味,每晚都要用「鼻眼淨」滴鼻才能安然臥寐,否則,鼻道堵塞,氣道不通而被憋醒。
患病已7年,屢治無功。伴見頭暈,胸悶,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質淡嫩,六脈沉弱無力。
證屬心肺陽氣虛弱,陰氣用事,久而生飲。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朮6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薤白10克。
此方連續服用十多劑,飲消氣通,而後鼻能聞知香臭。
【解說】李東垣曾指出:中氣虛弱,清氣不升,可以導致清竅不利的病變,所以他採用溫補脾胃而升清陽的方法來治療清竅不利證。
但是,本案則運用苓桂朮甘湯溫陽化飲之法來治療清竅不利病變。這是因為心肺陽氣虛弱,寒飲內生,也往往可以產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證,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應該引起注意。
四、眩暈案
吳某,女,38歲。
患頭暈目眩,嚴重時坐立不穩,經多方診治仍無療效。病人面色㿠白,舌質淡苔水滑,飲食與二便基本正常。
辨為水飲內停,上冒清陽,治以溫化痰飲為法。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朮10克,澤瀉15克,牛膝10克,炙甘草6克。三劑。
服藥後療效顯著,眩暈明顯減輕,因方藥對證,囑其繼續服用,又六劑後,證情基本穩定,予澤瀉湯加味善後。
【解說】張仲景用苓桂朮甘湯治療兩方面的病證。
一方面是《傷寒論》所說的「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另一方面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中所說的「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這兩方面病證都是人體水液代謝失常,氣不化水,水停於內為患,所以,又稱之為「水氣病」。這裡所講的「水氣」概念,應該是既指有形的水飲,又包括無形的水寒之氣。水指其形,寒指其氣,如影之隨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一而發病。
水氣病的發病機理,主要與心、脾、腎三臟的陽氣虛衰有關。
心屬君火,上居胸中,能行陽令而制陰於下,如果心陽不足,坐鎮無權,不能降服下焦陰氣,則使寒水邪氣上泛。
脾為中土,有運化水濕之功,如果脾陽虛弱,不能運水制水,亦容易導致水氣內生。
另外,腎主水而司氣化,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為州都之官,內藏津液,全賴腎陽的氣化作用而能出其津液,如果腎陽不足,氣化無權,不能主水於下,則津液停聚而為水邪。
水氣病的最大臨床特點就是「水氣上沖」。由於心陽虛衰,不能坐鎮於上,在下的水寒邪氣乘虛上凌則發為水氣上沖。
水氣上沖雖然與心、脾、腎三臟陽氣之虛有關,但其中尤其以上焦的心陽虛不能降伏下焦陰寒為前提。
水氣上沖的典型臨床表現是:氣從臍下,或心下部位上沖胸咽,像如豚之奔突,所以古人稱之為「奔豚氣」。然而氣從臍下往上奔突的,則多與心腎陽虛有關;氣從心下部位往上沖逆的,則多與心脾陽虛有關。
水氣上沖,既是水氣病的病證特點,又是水氣病的病理反映過程。大凡水氣上沖所經過的部位,如臍下,心下,胸中,咽喉,以至於頭面,五官清竅等地,則出現脹滿、悸動、憋悶,或噎塞,或咳喘,或眩暈等症狀。
除此之外,辨識水氣病,還可以從色、舌、脈諸方面觀察。望色:臨床多見面色黧黑,或出現水斑(即額、頰、鼻柱、口角等處,皮里肉外,出現黑斑),舌體胖大,舌質淡嫩,舌苔多呈水滑之象;切診:脈象多見沉弦或沉緊。
治療水氣病,主要應採用溫陽化飲,利水降沖的方法,選用以茯苓、桂枝為主的一類方劑,而苓桂朮甘湯則是苓桂劑的代表方。
茯苓在本方中有四方面的治療作用:
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陰;二是寧心安神以定悸;三是行肺治節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補益脾土以防水氣上沖。
桂枝的治療作用有三方面:
一是補心陽以制水;二是通陽以消陰;三是下氣以降沖。茯苓、桂枝相須相使,缺一不可,如果有茯苓而無桂枝,則不能化氣以行津液;如果有桂枝而無茯苓,則不能利水以伐陰邪。白朮協茯苓補脾崇土以制水;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陽以降沖。
本方在臨床上常用於以下幾方面病證,療效較佳。
①冠心病,心肌梗死,常見胸悶疼痛,心悸頭暈,短氣乏力,或浮腫,小便不利,並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伴有明顯的氣上沖證;
②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見有胸悶憋氣,咳嗽或喘,痰多稀白,面目浮腫等證,如果是急性發作,喘逆倚息不得臥者,可先服小青龍湯,待症狀緩解後,再服本方調理鞏固;
③不是上述病證,但是有明顯水氣病見證時,亦用本方治療。
又附:水氣上沖案
李某,女,59歲。有冠心病史,前來門診求取中成藥。症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肌肉跳動,畏寒肢冷,大便反干,數日一次,舌黯紅而脈沉弱。
觀其先前所服之藥,皆以薤白、栝蔞、丹參、檀香等活血理氣為主。
勸其再服湯藥,予苓桂朮甘湯原方三劑。
複診時面有喜色,謂此次服藥對證,療效顯著,如是原方繼續服用而大見功效。
【解說】活血化瘀方法,是目前臨床治療心臟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心為陽中之太陽」,心陽不足的心臟病則用苓桂朮甘湯,乃是「溫藥和之」的方法,兩法並存不可偏廢。
由於本方臨床運用十分廣泛,所以加減方法也比較多。比如:
兼心神浮越而驚悸恐怖者,加龍骨、牡蠣以潛斂之。
兼痰濕內盛者,合二陳湯以化痰。
兼水冒清陽而眩暈重者,加澤瀉利水。
兼虛陽上浮而面熱,心煩者,加白薇以清虛熱。
兼心血不續而脈結代的合生脈飲;或腎不納氣而少氣喘息的,加五味子、紫石英。
兼血壓偏高加牛膝;兼口舌乾燥欲飲水,而舌反紅絳者,加太子參、沙參和丹參。
若陽虛水泛嚴重者,見有畏寒肢冷,下肢浮腫,大便溏泄等證,則必與真武湯合用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最常用的加減法,分別附列於下。
附一:苓桂杏苡湯證
苓桂朮甘湯去白朮、甘草,加杏仁、苡米,名曰苓桂杏苡湯。
主治水氣兼挾痰濕,水濕相因為患,症見咳嗽多痰,胸滿,不欲飲食,周身酸楚,頭重如裹,小便不利等。
曾治李某,年逾八旬,生活尚能自理。入冬以來,常覺胸滿,咳嗽吐白痰,周身酸懶,不欲行動,不思肥甘之物而欲素食。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緩無力。
即用苓桂杏苡湯治療,六劑後諸證均明顯好轉,轉用異功散善後。
附二:苓桂芥甘湯證
苓桂朮甘湯去白朮,加白芥子疏肝利氣,名曰苓桂芥甘湯,主治水氣兼挾肝氣上逆。
曾治曹某,女,43歲。胸脅發滿,入夜為甚,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噯氣頻作,心煩易怒,來月經時,小腹作脹,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脈沉弦。
用苓桂芥甘湯加香附,六劑後胸脅不滿,噯氣不作,其餘各症也明顯減輕。
轉用小劑桂枝茯苓丸作湯劑,又加香附、鬱金等藥調治而獲痊癒。
附三:苓桂茜紅湯證
苓桂朮甘湯去白朮、甘草,加茜草、紅花,名曰苓桂茜紅湯。
主治水氣兼挾瘀血痹阻胸中。
曾治太原曹某,素有冠心病史,近來頭暈,胸悶疼痛,控及後背,舌邊有瘀斑,苔水滑,脈弦。
乃用苓桂茜紅湯,諸症平息而安。
文摘自《經方臨證指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eoz4lez.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