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伍炳彩運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驗案2 則
國醫大師伍炳彩運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驗案2 則
摘要:透過對伍炳彩運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臨床驗案研究,歸納出此方所主證候病機屬濕熱閉阻咽喉、痰熱內擾。伍炳彩臨證善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化裁治療疑難雜病,療效顯著,關鍵在於抓住疾病的病機,靈活化裁。
關鍵字:伍炳彩;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濕熱閉阻咽喉;痰熱內擾
銀翹馬勃散出自於清代醫家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喉阻咽痛,銀翹馬勃散主之。” 由金銀花、連翹、馬勃、射乾、牛蒡子五味藥組成, 該方有清熱利咽、解毒除濕之效,是治療濕溫喉阻咽痛之專用方。伍炳彩教授臨床運用此方既不離於咽喉,也不止於咽喉,重視對咽喉的問診及望診,常與其他方相配使用,如酸棗仁湯、溫膽湯、 杏仁湯、茯苓杏仁甘草湯、五皮飲等,用於臨床疾病治療。而溫膽湯最早出自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卷17 引《集驗方》,其中認為:「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 「目前臨床上普遍應用的溫膽湯大都指《三因極—病證方論》中的溫膽湯,方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生薑、大棗組成,可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伍炳彩教授為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著名中醫專家,第三屆國醫大師。伍炳彩教授注重望聞問切,精於脈診,擅用經方、時方醫治各種疑難雜病。筆者有幸侍診於側,觀察其臨床應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化裁治療心悸、淋證、不寐、胃脘痛病、胸麻痺心痛病等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受益良多,現舉2 例驗案分析如下。
1 驗案舉隅
1.1 熱淋患者李某,女,33 歲,2016年7月6 日就診。主訴:小便頻急、尿道口有灼熱感10 餘日。 自行於當地醫院行尿常規顯示:白血球2+。症見:小便頻急,自覺尿道口灼熱、搔癢,下腹部右側隱隱不適、拒絕按下。晨起口乾,無口苦,咳嗽,咽紅,咽中異物感,無咽痛。納可,平素多食肉類食物,偶有反酸、打飽嗝,噯氣,寐安。月經量適中,經血顏色紅, 未夾血塊,行經前腰酸,小便黃,大便偏乾,1~2 日行1 次,舌質紅,苔黃,脈右弦寸尺旺、左軟寸尺旺。伍炳彩教授仔細問診,根據四診合參,辨證為熱淋,治當以宣肺清熱化濕、化痰和胃為法,選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加減。處方:金銀花10 g、連翹10 g、牛蒡子6 g、射乾10 g、馬勃5 g 包煎、法半夏10 g、陳皮10 g、茯莧10 g、甘草6 g、枳殼10 g、竹茹10 g、蘆根10 g、滑石10 g、土茯苓10 g、忍冬藤10 g。 7 劑,水煎服,每日1 劑,分2 次溫服。服藥7 劑後,小便次數減少,解小便較前通暢,尿道口灼熱等症狀改善。
按語:本案患者為濕熱之邪上擾於肺而閉阻咽喉,肺氣宣肅不利,肺失通調水道之職,且濕熱痰濁蘊及下焦而發為淋證。平素多食肥甘厚膩之品, 痰濕叢生,損傷中焦脾胃,脾失運化而致胃失和降, 故見反酸噯氣、打飽嗝。痰濕不祛則鬱久化熱,濕熱之邪上擾於肺,故見咳嗽、咽紅、咽中有異物感、 口乾、舌質紅、苔黃,脈右弦。肺失宣肅則通調水道的功能失常,故見小便頻急、下腹部右側隱痛不適且拒按。濕熱痰濁蘊及下焦而見小便黃、尿道口有灼熱搔癢、尺脈旺。 《素問·五常政大論》:“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病在下取之上”, 本案以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加減宣肺清熱化濕、化痰和胃而重塑肺宣肅降、通調水道之功,復脾胃升降以助水濕運化,正體現了「病在下取之上」之意[1]。方中銀翹馬勃散宣利肺氣、化濕清熱解毒, 使得肺氣利而小便自利。法半夏、竹茹、陳皮、枳殼、茯苓、甘草理氣和胃化痰,以復脾胃之升降而助水濕運化。患者咽喉不痛但異物感明顯,故予蘆根、滑石清利濕熱以增強宣肺清熱化濕之效。茯苓擅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忍冬藤有清熱解毒、疏通絡道氣機之功效,兩藥合用,伍炳彩教授運用此藥對取清利濕熱、理氣行滯之功效。諸藥合用,痰濕熱邪皆除,氣機條暢則小便不利之症自消。
1.2 病案二患者秦某,女,45 歲,2019 年3 月6 日就診。主訴:寐差10 餘年。症見:寐差,夜間睡1~2 小時,睡而易醒,醒後難以復睡,易受驚, 脾氣急躁。口乾口黏,咽乾,咽紅,咽中有痰,痰不易咳出,無胸悶心慌,吹空調後自覺左側肢體酸痛。納一般,胃酸倒酸,月經正常,經前無乳房脹痛, 小便次數多,大便量少、質偏乾,舌質紅,苔黃膩, 脈弦寸偏浮。既往有膽囊炎病史。伍炳彩教授仔細問診,根據四診合參,辨證為邪熱上阻咽喉、痰熱擾心,治當以祛邪利咽、化痰利膽佐以安神為法, 選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加減。處方:銀花10 g、 連翹10 g、馬勃5 g 包煎、射乾10 g、牛蒡子6 g、甘草6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殼10 g、陳皮10 g、法半夏10 g、夜交藤15 g、秫米20 g、海桐皮10 g、 豨薟草10 g。 15 劑,水煎服,每日1 劑,分2 次溫服。 服藥15 劑後,患者睡眠改善,無咽乾,之後堅持治療。
按語:本案患者為邪熱上阻咽喉,且膽胃失和, 內生痰熱,痰熱擾及心神而發為不寐。患者咽乾咽紅、寸脈浮為邪熱上阻咽喉之象。口黏,易受驚, 脾氣急躁,納一般,反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 都是膽胃失和、痰熱內生的表現。膽性喜寧謔而惡煩擾,且主決斷,痰熱之邪復擾於膽可致膽失決斷, 故見易醒、受驚嚇。痰熱內盛而見咽中有痰、大便乾且量少;痰熱擾及心神,故見寐差、易醒、醒後難以復睡。全身多數經脈循行交會之處都在咽喉, 臟腑與咽部透過經絡相互聯繫,臟腑精氣透過經絡瀨養咽喉,因此臟腑病變可以出現咽部症狀,咽部受邪也會循經擾亂其臟腑功能。另《醫學入門·臟腑總論》註引《五臟穿鑿論》 所說:“心與膽相通”, 且從經脈絡屬方面看,膽的經別與心直接相連,故膽有病變則波及於心,膽出現問題,就無從決斷必定出現一系列心不主神明的「不得臥、膽怯易驚」 等症狀,故運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加減祛邪利咽、化痰利膽佐以安神邪熱去、膽胃和、心神寧、 夜寐安。方中銀翹馬勃散祛邪利咽,法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殼、甘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夜交藤養心安神。半夏降逆而通洩衛氣,秫米益陰而通利大腸,伍師運用此藥對取義於《內經》半夏秫米湯,常用於治療失眠,二味合用,共成補虛瀉實、溝通陰陽之功。諸藥合用,心膽協調,神自內守而夜寐安。另運用取義於古方豨桐丸的藥對海桐皮、豨薟草,用於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以解肢體酸痛,伍師常用於治療風濕麻痺痛。
結語:上述2 個醫案,雖然症狀有不同之處, 所患疾病也大不相同,但證皆屬邪熱上擾兼痰熱內阻,論治皆從咽喉入手,故運用銀翹馬勃散合溫膽湯加減。銀翹馬勃散,無論涉及肺系、心系、腎系疾病等,只要涉及濕熱之邪鬱而上攻咽喉者,尤以熱邪者,臨床典型症狀如咽乾、咽紅、咽痛、咽中不適、咽部有異物感、咽部有阻塞感、咽後壁有濾泡增生、扁桃體紅腫大等,皆可用之;溫膽湯,只要涉及膽胃不和、痰熱內擾所致的膽怯易驚、心煩、 不寐、多夢、胸悶、心慌、眩暈、噯氣、反酸、嘔吐及呃逆等,皆可用之。伍炳彩教授靈活應用二方化裁遠不止治療以上疾病,臨床上見到胃脘痛病、心悸、胸麻痺心痛病等,若證候病機屬濕熱閉阻咽喉、 痰熱內擾,皆可以之治療。這正反映了伍炳彩教授臨證經驗豐富,且謹守病機、精於辨證、靈活化裁, 善於運用異病同治的原理治療疾病。
註:本文已於2021年2月發表於《江西中醫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