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中醫基礎理論心臟病其實是『心包絡病』
二羊 2016年12月6日 jt叔叔 2,079 次 0
剛剛講到「心包」的問題,像中醫師常常都在講啊,真正的「心臟」病,只要一發病人就死。因為如果那個邪氣真的可以攻到你的「靈魂的心」的話,那立刻你的靈魂跟肉體會脫開,你沒有辦法承受這個東西。可是現在有那麼多人都在得心髒病,怎麼都不死啊?什麼風濕性心髒病,什麼心臟瓣膜病,什麼心室肥大有的沒的……如果你不能夠知道「靈魂的心」跟「肉身的心包」是兩個層面的東西的話,你就會覺得中醫的理論充滿矛盾:「都說真心髒病一得就死,然後又有那麼多心髒病得了人還不死!」你會覺得很奇怪。
這真的不必奇怪,因為它們說的是不一樣的東西。像這個問題,其實歷代醫家,在民國之前,沒有很多人提出。為什麼呢?因為民國以前沒有西醫說的「心髒病」這個詞,也就是「心絞痛」這種病我們會把它稱之為「胸痺」。那「胸痺」,在張仲景的書裡面有很完整的醫法,而那些醫法呢,都讓你覺得:他在處理的是要把你心臟周圍的很多痰水拔掉。也就是說,如果你肉身的心臟有某些病變,那個肉身的心臟本身不一定是源頭,而是你肉身的心臟周圍有太多邪氣把它包住了,以至於它產生了病變。
所以美國的倪海廈醫師就說了一句蠻有意思的話,他說:「你說心臟瓣膜病變,那個真的是心臟瓣膜病變嗎?」他說:「我們冰箱裡面平常用來保存食物的保鮮盒,如果你有點變形了,它蓋子就蓋不好了,那個是保鮮盒受到不適當的壓力而變形,所以蓋子蓋不好。你的心臟如果是受到它的居住環境不適當的壓力而造成有點變形的現象的話,你認為是那個蓋子不對嗎?要把蓋子換掉一個或重削出一個新形狀嗎?你應該是要把那個環境上壓到它的東西拿掉才對吧?」雖然大家聽起來,這個例子舉得好像有點粗,有人會說「心臟跟保鮮盒怎麼會一樣?」但是,他這句話是非常經方派的思考,因為我們經方派的人在用《金匱要略》治心髒病的時候,都有非常高的療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就是把心臟周圍那些壓到它的東西如何拔掉的事情。因為在臨床上確實比西醫醫得好,根本不用動刀做支架、做人工瓣膜。所以,確確實實臨床有療效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承認它的價值。而,大部分現在說的心髒病,都不是中醫古書說的那個「心」得病。
那我現在跳到六經的地方來講:人的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在六經結構是一對的東西。也就是,如果你的肝(心?)很不好的時候──如果走五臟來講,就是鄭曼青先生提出的:「喔,這個現在這些心髒病喔,得了好久都還沒有死的,不應該叫做心髒病,應該叫做『心包絡病』,因為這個心包絡是五臟裡面肝木生心火燒過來的。」
──但是如果你用六經的講法來講的話,就是六經的每一條經,它都有管到人的身體的一個區塊。比如說我們說感冒一開始是太陽病,太陽經最先受邪,那這個太陽經的區塊可能是人的比較表面的區塊,那其它的經的區塊就更加地靠近裡面。
而六經裡面最裡面的,就是厥陰經,厥陰經就是「肝經」跟「心包經」,那當你的身體以六經掌管的區塊拆解──說哪一個經的感冒會干擾到你的身體的哪幾塊──就把人當成一台車這樣一塊一塊拆下來,先拆車門再拆什麼……那到最後剩下厥陰,剩下肝跟心包的時候,人體還剩下哪一塊?咦,就是這個膈膜上面,心臟下面這一塊,胸腔扣掉肺部剩下來的空間,就是我們中醫說的「膏肓」(廣義的)區塊,「病入膏肓」的「膏肓」。
所以,搞了半天,這個厥陰病,就是這個膏肓區塊裡面有一堆亂七八糟東西把這個心臟弄到不能跳。我這樣子講,是在說,如果要治這個心髒病,從六經裡面的厥陰下手會有相當的治愈希望。就像美國倪海廈先生在他的網站說,曾經用過厥陰經的代表方「烏梅丸」,他就說:「『烏梅丸』的辨證點,你如果看到那個人的舌根有一塊黃苔,老是不退掉,那就代表他肉體的心臟被一層熱痰包住,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同時具有糖尿病、心髒病、高血壓三個證。」因為厥陰膏肓有病的時候,這裡面有痰。他說:「吃烏梅丸之後,這個人的心臟周圍的痰會從大便裡面排出來,然後他三個病都好了。」這就是六經的方子厲害的地方,就是從厥陰進去就把膈膜之間的東西拿掉了。
我這裡是講一講心的概念,因為這個概念,一直以來不很清楚。所謂「不很清楚」,就是說即使像倪海廈先生醫術那麼好的人,他還是會說:「中醫講過啊,心是君主之官,不會受邪,所以現在還有那麼多心髒病,本來都是人類不應該有的,這些都是吃西藥毒出來的,被西藥毒了才有心髒病,不然的話君主之官怎麼可能受邪?」這個話其實講得有點偏掉,現在那些心臟病,漢朝的時候都有,就是《金匱要略》講的「胸痺」,只是那個東西在傳統的中醫思考不可以稱之為「心臟」病,如此而已,只能稱之為「心包」。當然,西藥吃太多,肝一直在拼命解毒,狂操到後來,解毒過程中燒出來的肝火都堆到心包去,造成肉體的心髒病變,這種事還是有的。
可是這個觀念是比較傳統、古老的中醫有的,你要現在路上隨便抓一個中醫來問:「中醫說的『心』是什麼?」「喔,就是心髒啊。」就這樣。
因為,「心臟」是無形的、形而上的東西,而我們中國人不能開天眼看靈魂已經很久囉,所以隨著時代的流變,大家當然是比較專注於有形的物體上面,所以漸漸的,到底什麼應該是心臟、什麼應該是心包,就不會那麼清楚了。
到了今天,等到西醫學傳進來了的時候,這個在跳的東西,如果我們中醫學根抵很深厚的話,這個在跳的東西,這個英文叫做「Heart」的東西,我們的中譯名詞應該叫做「虛裡」,對不對?「其動應衣」的「胃之大絡虛裡」,就不應該叫做「心臟」,可是,中醫也早就都搞混了,所以,解剖了告訴你那個在跳動的東西,就說這個是「心臟」,就變成這個樣子。那也沒辦法,因為中醫自己都搞混了嘛。
那你說,在中醫古代解剖學,那個跳動的東西是不是叫「心臟」?的確是叫「心臟」沒有錯啦。可能在很早的年代就已經漸漸混淆了啦。因為《黃帝內經》雖然講得很完美,可是最慘的一點是沒有附插圖,插圖都是後代的人補畫的。那你在人體上挖來挖去挖不到「心臟」,就只好拿那個在跳的東西叫做心髒了嘛。所以觀念就變這樣,從形而上被打成形而下。
那接下來我們要講到五行的運化了。我很想把五行教給同學,是因為外面有許多醫術非常偉大的醫者,我覺得他們的五行觀念,卻停留在一個不太完整說法。比如說有一位醫術非常非常偉大的醫生,他就說「火的性子就是上升,水的性子就是下降,木的性子是擴張,金的性子就是收斂,土的性子就是穩定。」這你說他有沒有錯?那當然沒有錯啦,可是我總覺得這樣子講五行,有一點隨便。如果你要把五行跟五臟以及情志的關聯性結合在一起的話,這個講法是不夠好的。
那我們就來從「水」開始講。
如果用五行相生,我們應該是「木火土金水」這個順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春、夏、長夏、秋、冬,應該照這個順序來講。可是我們不要這樣講,我們照「天一生水」的講法來講,就是五行里面講的「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這個順序來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