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一氣湯探析
夏學傳 (安徽中醫學院 合肥 230038)關鍵詞 全真一氣湯 ;脾腎陰陽俱虛《; 馮氏錦囊秘錄》
中圖法分類號 R289. 1
作者簡介 :夏學傳 ,男 ,58 歲 ,副研究員
全真一氣湯 ,為明清醫學大家馮兆張《馮氏錦囊
秘錄》中的著名方劑 ,由熟地黃、白朮、人參、麥冬、五
味子、附子、牛膝組成〔1〕。馮氏於書中寫了“全真一
氣湯按”,稱該方“活人甚眾 ,見功甚速 ,取用甚多 ,去
病甚穩”,並列舉了諸多病案“以證其驗”。本方之所
以名“全真一氣湯”者 ,馮氏說“: 凡初病輕病 ,或一臟
或一腑受傷 ,久病重病必臟腑牽連俱困。臟為陰 ,可
勝純陽之藥 ;腑為陽 ,必加陰藥製其潛熱。務使五臟
調和 ,互為灌溉 ,臟腑氣血自生 ,臟腑有邪難匿 ,根本
之處得力 ,樹葉之所自榮 ,邪不待攻而解矣”。又說 :
“脾腎陰陽兩虛 ,上焦火多 ,下焦火少 ,脾陰不足 ,腎
陰虛損。蓋少陰臟中 ,重在真陰 ,陽不回則邪不去。
厥陰臟中 ,臟司藏血 ,血不養則脈不起。故用此方以
使火降 ,水土健運如常 ,精氣一複 ,百邪外禦 ,俾火生
土 ,土生金 ,一氣化源 ,全此一點真陰真陽 ,鎮納丹
田 ,以為保生之計而已 ,即名之曰全真一氣湯”。馮
氏創立該方 ,對久病重病出現的脾腎陰陽俱虛、症候
錯雜者很有實用意義。鑑於現代方書對本方鮮見載
錄 ,臨床應用報導及研究亦較少 ,為此本文試對該方
作如下探析。
1 擬方思想
真元 ,即元氣。馮氏認為 ,聖人當藥製方 ,總為保全此氣 ,即因客邪為害 ,立治標之方 ,所謂迎而奪
之 ,誠恐久客於身 ,而為元氣之賊 ,更為保全此氣起
見。他批評一些醫者“不察先聖之苦心 ,不察病情之
至理 ,勿詳脈勢之虛實 ,复昧藥用之變化 ,勿審寒熱
之真假”“, 和解寒涼遲利之藥 ,雜然而進”,常使病者
“元氣受傷而日困”。特別是嬰幼小兒“神氣未全 ,易
虛易實 ,豈堪既受於病 ,复受傷於藥 ,每見妄汗妄下
之劑一投 ,精神頓增沉困”,此時若不培補本元 ,保全
神氣“, 勢必將丹田所剩依稀之元陽銷磨而喪盡”。
由此看來 ,臨床遣方用藥治療疾病 ,保全真氣(元氣)
是根本目的所在。
真氣 ,根於腎 ,充養於脾胃 ,係人體陰陽氣血衝
和之氣。馮氏創立全真一氣湯 ,實際是對趙養葵、薛
立齋、張景岳諸大家“陰陽互根 ,水火同源 ,脾腎為先
後天之本”理論的創造性應用〔2〕。馮氏闡述該方時
說“: 熟地、白朮專補脾腎 ,乃先後之本首以重之 ,但
一潤一燥 ,何能逐隊 ,水土忌克 ,難成一家 ,用炒麥冬
和之 ,俾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化源有自 ,既相剋
所以相成 ,復相生所以相繼 ;再入牛膝、五味 ,則更得
納氣藏源 ,澄清降濁。但諸藥和緩 ,大功難建 ,雖調
營衛 ,經絡難通 ,更入烏附 ,既助藥力复可行經 ,且使
真陽交於下 ,真陰自佈於上 ,既濟之像一得燥潤 ,偏
枯之勢自和 ;復入人參以駕驅藥力 ,補助真元 ,火與
元氣勢不兩立 ,元氣生而火自息矣”,此乃“水中補火
之法 ,土內藏陽之義 ,為土金水一氣化源之藥也”。
“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損其腎 ,益其
精”,然無方藥。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初創了補虛的
具體方法和方藥 ,然補陽者多 ,補陰者少 ,其腎氣丸
亦側重於溫補腎陽。後世醫家對虛證的病因病機及
治法不斷研究 ,至明代張景岳等漸臻完善 ,提出凡虛
證皆由陰陽之偏盛、水火之亢害所致 ,治法上“當培
其不足 ,不可伐其有餘”,可採用“壯水製火”、“益火
之源”“、引火歸原”等法 ,所製方藥大都以陰陽偏頗
為主要的一方著眼 ,陰虛偏盛 ,以一陰煎、左歸飲、六
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陽虛偏盛 ,以理陰煎、右歸飲、六
味回陽飲之類主之〔2〕。馮氏縱觀治虛方劑 “, 水不
足者有六味 ,火不足者有八味 ,氣不足者有四君 ,血
不足者有四物 ,心脾不足者有補中、歸脾”,然“獨脾
腎不足 ,心肺之火宜抑 ,而肝腎之陽宜溫 ,實無其
藥”。針對於此 ,馮氏創立該方。
3 功用特點
馮氏認為“奈小病暴病 ,或在一經 ,大病久病 ,必
兼五臟 ,既已互虛 ,若不合眾臟所欲以調之 ,難免反
增偏勝偏害之禍 ,況土金水一氣化源 ,獨不觀古方中
五臟兼調者乎”。脾腎俱虛 ,元陰元陽已損 ,先後天
之根本不足 ,氣血灌註生化之源衰微 ,必致臟腑互
虛 ,遠非一經一臟罹患 ,其治療只宜燮理陰陽 ,補水
濟火 ,益陽配陰 ,調其臟腑之失和 ,既不可苦寒 ,又不
能辛燥 ,既用滋補 ,但又不可驟偏。該方之功用特
點 ,正如馮氏所云“: 陰陽俱備、燥潤合宜 ,驅邪扶正 ,
達經通絡 ,藥雖七味 ,五臟均滋 ,保護森嚴 ,外邪難
入 ,功專不泛 ,補速易臻 ,滋陰而不滯 ,補脾而不燥 ,
清肺而不寒 ,壯火而不熱 ,火降而心寧 ,養榮而肝
潤”。可視其虛之偏盛隨證加減“, 燥涸則熟地倍之 ,
肺熱則麥冬多用 ,脾虛則白朮重投 ,陽虛則附子多
加 ,元氣大虛則人參大進 ,氣浮氣散則牛膝、五味略
多 ……徜假陽在上者去人參用之。 ”
證。脾腎陰陽俱虛 ,是多種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
病理機制 ,多見於大病久病後期 ,正虛邪實 ,久不能
愈 ,導致臟腑經絡相互戕賊 ,氣血傷損 ,五臟俱虛 ,窮
必及本。先天元氣衰微 ,後天中氣虛虧 ,則灌溉之源
匱乏 ,臟腑經絡氣血失調 ,故其病機錯綜複雜 ,症狀
離奇百態 ,寒熱混雜 ,虛實互見 ,陰陽乖戾 ,真真假
假 ,虛虛實實。從馮氏記載運用全真一氣湯的諸多
病案足可證明此點。如 :治洪姓郎 ,未及 1 週 ,時當
暑月 ,壯熱多日 ,神氣困頓 ,唇舌焦燥 ,飲乳作嘔 ,五
心身熱如烙 ,前醫投發散消導數劑 ,复疑麻疹更為托
表 ;馮氏認為“久熱傷陰 ,陰已竭矣 ,復為托表 ,陽外
越矣”,投全真一氣湯 1 劑 ,熱退而愈。治沈觀祉令
孫 ,年 3 歲 ,發熱數日 ,而見麻疹 ,才一日面上盡沒 ,
神氣困頓 ,蛔蟲自口中出 ,數日不食 ,上喘下瀉 ,唇口
焦裂 ,五心壯熱 ,手足尖熱 ,脈細數無倫 ,兩尺更弱 ,
醫者、病家咸為疹毒歸臟 ,熱極於胃 ;馮氏認為“神氣
欲脫 ,五臟俱困”,投全真一氣湯三四劑而愈。治新
行洪飛濤之四令郎 ,因勞傷發熱頭疼 ,咳嗽脅痛 ,一
醫認為傷寒 ,大用發散 ,1 劑後汗大出而熱更甚 ,神
昏如見鬼 ,燥渴 ,舌黑 ,身重足冷 ,徹夜不寐 ,困頓欲
盡 ,脈細數無倫 ,胃脈微極 ;馮氏認為系“勞傷中氣發
熱”,醫者認為傷寒大用發散“, 更虛其虛 ,陽氣發洩
殆盡”,致“陰陽俱絕”,予全真一氣湯三四劑“, 頭顱
潰汗如雨漸收 ,手足心乾燥如火漸潤而溫和 ,舌黑漸
減 ,精神漸清 ,飲食漸思 ,熱退嗽止”。治戶部主政徐
老先生夫人 ,年逾七十 ,由楚中任所回南 ,長江驚恐 ,
早晚積勞 ,到家未幾 ,身壯熱頭疼 ,醫作傷寒 ,發散數
劑 ,漸至面赤煩躁 ,神昏不語 ,頭與手足移動 ,日夜無
寧刻 ,脈細無倫 ,重按無力 ;馮氏認為“此勞極發熱 ,
熱者元陽浮越於表 ,更發散 ,陰陽將竭”,經重投全真
一氣湯二三劑“, 神清熱減”。治癢生徐山公 ,偶患似
瘧非瘧 ,醫以柴胡湯數劑 ,漸至人事不省 ,口噤僵僕 ,
俱以為斷無生理 ,馮氏認為“陽虛作寒 ,陰虛作熱”,
故“似瘧非瘧”,但非絕症 ,予服全真一氣湯 3 天而
蘇 ,復重溫補而痊。治戶部政山西李老先生 ,癸亥入
都 ,先足病 ,疼痛不堪 ,步履久廢 ,醫用腳氣祛風燥濕
之藥 ,久服不效 ,飲食不甘 ,精神益疲 ,脈兩寸洪大而
數 ,兩關便弱 ,兩尺更微 ;馮氏從脈象斷為“上熱中虛
下寒”,遣全真一氣湯加杜仲 10 餘劑“, 自見康勝”。
治刑部主政姚老先生 ,夏月勞頓太甚 ,忽然手足麻木
不舉 ,招一醫診視曰中暑 ,以香薷飲服之 ,甚覺不安 ;
馮氏延治 ,按其脈洪大而空 ,少頃足麻不能舉動 ,口
喎舌強 ,自汗 ,證系中風脫證“, 脈洪大而空”者“, 此
血脫而非暑傷氣之脈”,逐投全真一氣湯 2 劑“, 汗少
減而神始清”,後以地黃飲子調治而愈。治儒學教諭
金老師 ,夏月身發壯熱 ,頭疼咳嗽 ,醫者以為感冒 ,用
羌活、前胡、蘇葉、半夏、枳殼之類 ,未終劑而頭痛如
破 ,舌強不清 ,潰汗粘手 ,右臂麻木 ,神氣不堪 ,脈洪
大而空 ,緩而無力 ;馮氏認為此“為氣虛類中 ,誤投發
散 ,潰汗不止”,有欲脫之勢 ,予全真一氣湯日進 2
劑“, 不五日飲食如故 ,精神漸復”。治金紹老太夫
人 ,脾胃素虛 ,因歲事積勞 ,忽眩暈不醒 ,妄有見聞 ,
語言雜亂 ,脈細數無倫 ;馮氏認為“真陰真陽並虧已
極”,用全真一氣湯日進 2 劑“, 日愈一日 ,不十日而
痊”。馮氏在談該方運用時說“: 凡治中風大病 ,陰虛
發熱 ,吐血喘嗽 ,一切虛勞重症 ,更治沉重斑疹 ,喘促
躁熱欲絕者 ,憑斯捷效 ,實有神功”,又說“: 以此方常
治斑疹陰分焦灼 ,熱極煩躁 ,上喘下瀉 ,上實下虛 ,上
熱下寒之證 ,投之即愈”。
立齋、張景岳諸大家“陰陽互根 ,水火同源 ,脾腎為先
後天之本”理論的創造性應用〔2〕。馮氏闡述該方時
說“: 熟地、白朮專補脾腎 ,乃先後之本首以重之 ,但
一潤一燥 ,何能逐隊 ,水土忌克 ,難成一家 ,用炒麥冬
和之 ,俾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化源有自 ,既相剋
所以相成 ,復相生所以相繼 ;再入牛膝、五味 ,則更得
納氣藏源 ,澄清降濁。但諸藥和緩 ,大功難建 ,雖調
營衛 ,經絡難通 ,更入烏附 ,既助藥力复可行經 ,且使
真陽交於下 ,真陰自佈於上 ,既濟之像一得燥潤 ,偏
枯之勢自和 ;復入人參以駕驅藥力 ,補助真元 ,火與
元氣勢不兩立 ,元氣生而火自息矣”,此乃“水中補火
之法 ,土內藏陽之義 ,為土金水一氣化源之藥也”。
2 創新所在
治虛之法《, 內經》指出“虛則補之”。 《難經》曰 :“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損其腎 ,益其
精”,然無方藥。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初創了補虛的
具體方法和方藥 ,然補陽者多 ,補陰者少 ,其腎氣丸
亦側重於溫補腎陽。後世醫家對虛證的病因病機及
治法不斷研究 ,至明代張景岳等漸臻完善 ,提出凡虛
證皆由陰陽之偏盛、水火之亢害所致 ,治法上“當培
其不足 ,不可伐其有餘”,可採用“壯水製火”、“益火
之源”“、引火歸原”等法 ,所製方藥大都以陰陽偏頗
為主要的一方著眼 ,陰虛偏盛 ,以一陰煎、左歸飲、六
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陽虛偏盛 ,以理陰煎、右歸飲、六
味回陽飲之類主之〔2〕。馮氏縱觀治虛方劑 “, 水不
足者有六味 ,火不足者有八味 ,氣不足者有四君 ,血
不足者有四物 ,心脾不足者有補中、歸脾”,然“獨脾
腎不足 ,心肺之火宜抑 ,而肝腎之陽宜溫 ,實無其
藥”。針對於此 ,馮氏創立該方。
3 功用特點
馮氏認為“奈小病暴病 ,或在一經 ,大病久病 ,必
兼五臟 ,既已互虛 ,若不合眾臟所欲以調之 ,難免反
增偏勝偏害之禍 ,況土金水一氣化源 ,獨不觀古方中
五臟兼調者乎”。脾腎俱虛 ,元陰元陽已損 ,先後天
之根本不足 ,氣血灌註生化之源衰微 ,必致臟腑互
虛 ,遠非一經一臟罹患 ,其治療只宜燮理陰陽 ,補水
濟火 ,益陽配陰 ,調其臟腑之失和 ,既不可苦寒 ,又不
能辛燥 ,既用滋補 ,但又不可驟偏。該方之功用特
點 ,正如馮氏所云“: 陰陽俱備、燥潤合宜 ,驅邪扶正 ,
達經通絡 ,藥雖七味 ,五臟均滋 ,保護森嚴 ,外邪難
入 ,功專不泛 ,補速易臻 ,滋陰而不滯 ,補脾而不燥 ,
清肺而不寒 ,壯火而不熱 ,火降而心寧 ,養榮而肝
潤”。可視其虛之偏盛隨證加減“, 燥涸則熟地倍之 ,
肺熱則麥冬多用 ,脾虛則白朮重投 ,陽虛則附子多
加 ,元氣大虛則人參大進 ,氣浮氣散則牛膝、五味略
多 ……徜假陽在上者去人參用之。 ”
4 臨床運用
本方可用於多種疾病出現的脾腎陰陽俱虛之證。脾腎陰陽俱虛 ,是多種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
病理機制 ,多見於大病久病後期 ,正虛邪實 ,久不能
愈 ,導致臟腑經絡相互戕賊 ,氣血傷損 ,五臟俱虛 ,窮
必及本。先天元氣衰微 ,後天中氣虛虧 ,則灌溉之源
匱乏 ,臟腑經絡氣血失調 ,故其病機錯綜複雜 ,症狀
離奇百態 ,寒熱混雜 ,虛實互見 ,陰陽乖戾 ,真真假
假 ,虛虛實實。從馮氏記載運用全真一氣湯的諸多
病案足可證明此點。如 :治洪姓郎 ,未及 1 週 ,時當
暑月 ,壯熱多日 ,神氣困頓 ,唇舌焦燥 ,飲乳作嘔 ,五
心身熱如烙 ,前醫投發散消導數劑 ,复疑麻疹更為托
表 ;馮氏認為“久熱傷陰 ,陰已竭矣 ,復為托表 ,陽外
越矣”,投全真一氣湯 1 劑 ,熱退而愈。治沈觀祉令
孫 ,年 3 歲 ,發熱數日 ,而見麻疹 ,才一日面上盡沒 ,
神氣困頓 ,蛔蟲自口中出 ,數日不食 ,上喘下瀉 ,唇口
焦裂 ,五心壯熱 ,手足尖熱 ,脈細數無倫 ,兩尺更弱 ,
醫者、病家咸為疹毒歸臟 ,熱極於胃 ;馮氏認為“神氣
欲脫 ,五臟俱困”,投全真一氣湯三四劑而愈。治新
行洪飛濤之四令郎 ,因勞傷發熱頭疼 ,咳嗽脅痛 ,一
醫認為傷寒 ,大用發散 ,1 劑後汗大出而熱更甚 ,神
昏如見鬼 ,燥渴 ,舌黑 ,身重足冷 ,徹夜不寐 ,困頓欲
盡 ,脈細數無倫 ,胃脈微極 ;馮氏認為系“勞傷中氣發
熱”,醫者認為傷寒大用發散“, 更虛其虛 ,陽氣發洩
殆盡”,致“陰陽俱絕”,予全真一氣湯三四劑“, 頭顱
潰汗如雨漸收 ,手足心乾燥如火漸潤而溫和 ,舌黑漸
減 ,精神漸清 ,飲食漸思 ,熱退嗽止”。治戶部主政徐
老先生夫人 ,年逾七十 ,由楚中任所回南 ,長江驚恐 ,
早晚積勞 ,到家未幾 ,身壯熱頭疼 ,醫作傷寒 ,發散數
劑 ,漸至面赤煩躁 ,神昏不語 ,頭與手足移動 ,日夜無
寧刻 ,脈細無倫 ,重按無力 ;馮氏認為“此勞極發熱 ,
熱者元陽浮越於表 ,更發散 ,陰陽將竭”,經重投全真
一氣湯二三劑“, 神清熱減”。治癢生徐山公 ,偶患似
瘧非瘧 ,醫以柴胡湯數劑 ,漸至人事不省 ,口噤僵僕 ,
俱以為斷無生理 ,馮氏認為“陽虛作寒 ,陰虛作熱”,
故“似瘧非瘧”,但非絕症 ,予服全真一氣湯 3 天而
蘇 ,復重溫補而痊。治戶部政山西李老先生 ,癸亥入
都 ,先足病 ,疼痛不堪 ,步履久廢 ,醫用腳氣祛風燥濕
之藥 ,久服不效 ,飲食不甘 ,精神益疲 ,脈兩寸洪大而
數 ,兩關便弱 ,兩尺更微 ;馮氏從脈象斷為“上熱中虛
下寒”,遣全真一氣湯加杜仲 10 餘劑“, 自見康勝”。
治刑部主政姚老先生 ,夏月勞頓太甚 ,忽然手足麻木
不舉 ,招一醫診視曰中暑 ,以香薷飲服之 ,甚覺不安 ;
馮氏延治 ,按其脈洪大而空 ,少頃足麻不能舉動 ,口
喎舌強 ,自汗 ,證系中風脫證“, 脈洪大而空”者“, 此
血脫而非暑傷氣之脈”,逐投全真一氣湯 2 劑“, 汗少
減而神始清”,後以地黃飲子調治而愈。治儒學教諭
金老師 ,夏月身發壯熱 ,頭疼咳嗽 ,醫者以為感冒 ,用
羌活、前胡、蘇葉、半夏、枳殼之類 ,未終劑而頭痛如
破 ,舌強不清 ,潰汗粘手 ,右臂麻木 ,神氣不堪 ,脈洪
大而空 ,緩而無力 ;馮氏認為此“為氣虛類中 ,誤投發
散 ,潰汗不止”,有欲脫之勢 ,予全真一氣湯日進 2
劑“, 不五日飲食如故 ,精神漸復”。治金紹老太夫
人 ,脾胃素虛 ,因歲事積勞 ,忽眩暈不醒 ,妄有見聞 ,
語言雜亂 ,脈細數無倫 ;馮氏認為“真陰真陽並虧已
極”,用全真一氣湯日進 2 劑“, 日愈一日 ,不十日而
痊”。馮氏在談該方運用時說“: 凡治中風大病 ,陰虛
發熱 ,吐血喘嗽 ,一切虛勞重症 ,更治沉重斑疹 ,喘促
躁熱欲絕者 ,憑斯捷效 ,實有神功”,又說“: 以此方常
治斑疹陰分焦灼 ,熱極煩躁 ,上喘下瀉 ,上實下虛 ,上
熱下寒之證 ,投之即愈”。
現代臨床病證與馮氏所處時代病證已有不同。
筆者根據異病同治原則 ,常以該方為基本方 ,靈活施用諸如慢性支氣管炎伴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原性
心髒病、慢性腸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腎炎、慢性腎盂
腎炎、腎病綜合徵、慢性腎功能不全、甲狀腺機能亢
進或減退、糖尿病、前列腺肥大、中風後遺症、晚期腫
瘤等 ,凡見脾腎陰陽俱虛者 ,均可運用。所謂靈活運
用 ,其一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以“病”為前提 ,根據不
同疾病選加不同藥物 ;其二 ,根據脾腎陰陽虛損側重
不同增減藥味或劑量 ;其三 ,以脾腎為主 ,根據症情 ,
兼及他臟。
參 考 文 獻
1 清·馮兆張. 馮氏錦囊秘錄.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1996 :526
2 彭履祥 ,彭介壽. 論全真一氣湯的證治. 成都中醫學院
學報 ,1980 ; (4) :28
(1999 - 06 - 22 收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