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腎病症候群
■陳俊銘
「腎病症候群」簡單的說,由於腎臟腎絲球發炎,產生免疫反應,造成大量蛋白質從尿中流失,血液中白蛋白降低,改變滲透壓,病人出現水腫,然後肝臟為補充尿液流失的蛋白質,代償性的製造白蛋白,卻也附帶製造出很多膽固醇上升,因此造成的疾病。廣義而言,凡是每天24小時蛋白質排泄量大於3.5公克,皆視為其範圍。
腎病症候群常見病因包括1.腎絲球病變。2.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3.全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4.循環障礙,如心臟衰竭、心包炎。5.金屬中毒,如汞、金。6.過敏原或藥物,花粉或蛇蜂咬傷。7.感染,梅毒。8.腫瘤。9.懷孕或腎臟移植後。當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發生高血壓,血中尿素氮上升,明顯的血尿、蛋白尿,預後不佳。
腎病症候群在傳統醫學屬「水氣」、「水腫」、「虛損」範疇。中醫認為蛋白尿主要由脾腎兩虛所致,脾氣散精,灌注一身,脾虛則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上輸於肺而布轉全身,水谷精微反與濕濁混染,從小便而泄;腎主腎精,腎氣不固,氣化蒸騰減弱,致精氣下泄,出於小便而為蛋白尿。水腫的形成則與肺、脾、腎有關,水為至陰,其本在於腎;水化於氣,其本在於腎;水化於氣,其本在於腎;水化於氣,其標在於肺;水惟畏土,其制在於脾犯肺,傷脾,損腎,是病情由淺入深的過程,臨床上除了本虛-肺脾腎三臟虛損,又要注意標實-水腫,更要看到濕郁化熱,夾有瘀血的一面。
治療方向如下:
一、在蛋白尿方面:1.健脾:面者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脘悶納呆,大便溏,舌淡胖,苔白,脈濡弱,為脾虛濕困,以參苓白朮散加減。若出現畏寒四肢冰冷脾陽虛症,以實脾飲加減。2.補腎:手足心熱,口乾咽燥,腰痠,舌紅,脈細數,為腎陰虛症,以六味地黃丸加減。若出現畏寒肢冷,腰部冷痛,小便清長,活淡胖齒痕,脈沈細弱為腎陽虛症,以桂附地黃丸加減。
二、在水腫方面:1. 攻瀉逐水:用於疾病初期,正氣虛不太明顯,血漿白蛋白還不太低時,方如疏鑿飲子等峻下劑,但須慎用。2. 宣肺利水:多用於兼有表症,肺氣開,三焦水道通利,水液下注膀胱而利尿,常用越婢加朮湯、麻黃附子細辛湯。3. 健脾利水:用於病程稍長,有脾虛表現者,常用五皮飲、五芩散、防己黃耆湯、大橘皮湯、胃芩湯等。4. 溫陽利水:用於病程長,脾腎陽虛者,偏脾陽虛則以實脾飲加減,偏腎陽虛則以真武湯、濟生腎氣丸加減。
整體療程上須注意:1.守方為要:一般約二週後才起作用,不要急於更改處方。2.貫穿病程須考慮瘀象存在,血不行則病水,血瘀為病水之因,也是水腫之果。因此酌加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七,益母草等,可促住腎絲球血液灌流,改善腎小管過濾功能,減少蛋白尿和水腫的形成。3.注意化濕,化熱,可酌加清熱利濕之品,如萆薢、瞿麥、萹蓄,海金砂,車前子,冬葵子,玉米鬚等。
(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