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真武合湯治久患偏頭風/譚述渠
名醫心得叢輯第一輯
所屬分類: 傷寒醫案 發佈時間:2015-06-18
導讀:干祖望老師是中醫耳鼻喉學科的創業人之一,這篇文章提到的干老在耳鼻咽喉科運用經方的9點經驗,是乾老在長期臨床實踐的體會心得。每條都是毫無一句廢話,真真切切的乾貨。
耳鼻喉科運用經方的點滴經驗
凡急性過敏性鼻炎,噴嚏頻作,清涕不斷,鼻塞失嗅,遇寒更甚,舌苔薄白,脈浮者;局部檢査:鼻黏膜蒼白,鼻甲水腫,有水樣分泌物。屬於肺經感受寒邪,失其調和,可用桂枝湯治療。桂枝湯功能溫肺祛邪,調和肺氣,用治此疾,效果確實。也可酌加蟬衣、徐長卿之類以加強脫敏能力,衛虛者尚可加黃耆。
慢性過敏性鼻炎,表現為病程漫長,微寒微風即狂嚏連綿,涕清如水;局部檢查則粘膜蒼白;鼻塞似有似無,嗅覺正常,全身症狀為身寒怕冷,四肢不溫,大便溏薄,精神萎頓;舌苔薄,質白不紅,脈來沉遲微弱。這是腎陽虛怯所致的過敏性鼻炎,取用腎氣丸治療,可獲佳效。
鼻衄,理當責之肺經,但陽明之脈挾鼻,故鼻也與陽明相關。因之衄血少者固宜清肺,而大衄則必須清瀉陽明。白虎湯清胃止衄,最為理想。
齒衄從詞義上看,似屬牙齒出血而責之於腎。但實際上牙齒怎能出血,乃出之於齒齦,實屬陽明,故實證齒衄,白虎湯最宜。咽屬胃,凡風溫化火或實熱所致的咽炎,白虎湯也為常用方藥。如其體虛證實,咽紅口乾的乾燥性咽炎,則用白虎加人參湯。誠如《成方切用》所謂:「白虎解熱,人參生津」。
慢性鼻衄,屬脾不統血者,施予歸脾湯。但對長期衄血而血量不多,立特爾氏區完整無損,鼻粘膜蒼白;全身症狀有身凜少溫,腰酸,小便頻數,精神萎頓,甚至黎明洩瀉或浮腫,脈沉遲微弱,舌苔薄、質瘦而淡者,則以黃土湯最為適合。方內之伏龍肝若缺而難覓食,可用赤石脂代。
四、麻杏石甘湯加減治急性喉炎、暴聾與慢性鼻竇炎
急性喉炎常可出現聲音沙啞或陡然失聲,喉頭乾燥、灼熱、疼痛,伴隨以陣咳,甚至呼吸喘促。局部檢查則喉部黏膜呈瀰漫性水腫充血,舌苔黃或黃膩,脈大數。全身症狀可有發燒、畏寒、疲倦、食慾不振、大便閉結等等。取用麻杏石甘湯,療效頗滿意。另外更適用於白喉、某型急性喉阻塞等,不過用量必需加重。本方減去石膏,稱三拗湯(《金匱》「水氣病脈證」篇中有此方,但林億、高學山都認為「後賢之所綴補」),用以治療暴聾耳閉,也頗有成效。如其配合吹張,則效果較好。
此外,慢性鼻竇炎在諸方藥失效時,用麻杏石甘加魚腥草、乾地龍,收效亦佳。
凡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炎消失而膿性分泌物仍多者,可用此方治療。它具有利濕下行的作用,能促使分泌物減少以至消失。
本方專用於治療以鼻塞為主症的慢性鼻炎。其適應症為長期鼻塞,鼻甲肥大但收縮良好,形體壯實者。這類鼻塞的病機,一如《齊氏醫案》所謂:「世俗皆以為肺寒,而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 《景岳全書》更謂:「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風寒」。而葶藶正是辛寒瀉肺藥。又張山雷謂:「葶藶子苦降辛散而性寒涼,故能破滯開結」。鼻子長期阻塞,即是「滯」、「結」之謂。本方應為體虛之人慎用。
筆者常取用本方以治療慢性咽喉炎及萎縮性鼻炎,療效頗為滿意。
方法是:取鮮豬皮約一斤,加水以武火煮熟後,轉用文火約5〜6小時以上,使之稀爛如膠狀。如有小塊,可用手加以捏爛,再用篩子過濾。再加蜂蜜、米粉各半斤,攪拌均勻(在冬天,可在文火上攪拌),冷卻,瓷器收藏。服法:每天晨昏兩次,每次1〜2匙,開水沖化,一次飲服。
清·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謂:「豬膚甘涼,清虛熱,治下利、心煩、咽痛。今醫罕用此藥矣!」為了使古方不致湮沒,筆者正考慮在本院藥廠生產此藥,暫名“豬膚膏”,以供臨床應用之需。
亞急性咽炎,好發於素體陰虛之人。它的主要症狀,為咽乾口燥,灼熱疼痛,伴以異物感或煙薰感,有些病例還有泛惡欲嘔現象。局部檢查則是咽部黏膜瀰漫性充血,甚至小血管擴張暴露,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污紅,也有兩側束肥腫者。這是胃陰不足,胃火上炎所致,治用竹葉石膏湯最為恰當,不過方中宜去半夏。此外,對復發性口腔炎、白塞氏症候群等,也有使用價值。
本方常用於沙啞、失音症。只要沒有嚴重的外感和明顯的熱證,使用就無妨。其中細辛與五味子可刪除不用。
在喉科失音中,不乏寒逼肺金,致言出無聲之例,醫學上稱為暴癤。 《靈樞·憂恚無言》:「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閔不至,故無音」者,即指此。甘草乾薑湯中,乾薑具有解寒溫中,流通氣道之功,配甘草以「入辛熱藥,溫散血中之結」(《得配本草》),使陽氣得以宣和。發音本賴氣之鼓舞,內臟一溫,真氣一鼓,則聲音即能發生。
以上所介紹的運用經方治療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點滴經驗,僅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而稍稍體會心得者。其次,如調胃承氣湯、瀉心湯治急性化膿性疾病,旋復代赭湯、半夏厚樸湯、甘麥大棗湯治癔性咽喉異感症、失音,酸棗仁湯、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治乾性鼻、咽炎等,用來也比較滿意。此外,還有些經方的運用,目前正在摸索經驗,例如慢性肥厚性喉炎,聲帶長期慢性充血、肥厚,室帶超越、甚至覆蓋於聲帶上面,披裂癡肥如槌,嘶啞,作脹不舒,病程成年累月,求癒無期者,現在正擬試用抵當湯與大黃蟄蟲丸治療。筆者限於水平,錯誘之處,希同道指正。
【本文摘自《江蘇中醫雜誌》1983年第5期,
導讀:「我現在用方都是'方證對應',淡化醫理,重視方證,方證相應,取效就是硬道理。」這是於醫生在回答我疑慮的時候給我的回复,文中的幾則醫案可以清楚讀懂他的思維。坐骨神經痛用大黃附子湯,小產後月經淋漓不用祛瘀活血的桂枝茯苓丸或生化湯,用的是膠艾湯,為什麼呢?
作者:於醫生
經方小個案
楊姓女患,75歲,退休醫護人員,住西安涇河工業園區龍鳳園。 2013年9月4日下午電話求診。訴今年6月1日摔傷左腿,當地醫院處理後好了。繼之出現右側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右側臀部(自述環跳穴部位)、右側大腿後外側明顯疼痛、呈刀割樣痛,主要是行走時痛、越走越痛、不能多走,遇寒冷加重。當地醫院CT等檢查,診為「坐骨神經炎」。給予芬必得、氯唑沙宗、甲鈷胺。僅吃芬必得二次,有臨時效果,怕副作用大,沒有多吃。同時口苦、口乾、便秘(大便乾少、數日勉強一行)、腹無所苦、平素怕冷。常服抗憂鬱劑米氮平(自述此藥可致口乾)。舌紅少苔(醫務工作者,基本上會自看舌象)。即處予大黃附子湯原方:生大黃9、黑附子12、細辛6,三劑(一付約2元)。囑咐大黃不用後下、附子不用先煎,三味藥同煎約30分鐘。剛才(9月7日下午)來電,直言「好多了」、大便通暢、口也不苦了、吃飯也好、舌上生出了些薄白苔,感言「你這個藥還真靈了」。現走路多時會有輕微疼痛、不走時完全不痛。囑咐可原方再服二劑鞏固。
按語:
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腹滿寒疝氣宿食病》。原文為「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湯方: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砲) 細辛二兩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胡希恕對本方描述:“凡是偏於身體一側的痛熱用之皆有奇效。溫經散寒、通便止痛。”
院校方劑學描述:“寒積裡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畏寒肢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綜合學習資料理解摘要:用於一側脅下、胸腹或腰腿疼痛伴隨便秘者。應該多少有寒象、而無無明顯熱象(可發熱)、手足冷、脈緊弦,如腎結石、膽結石、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有附子又有大黃,寒熱偏向不著應也可用,舌無定象。大黃9、附子15、細辛6,同煎約15分鐘,大黃不後下、附子不久煎。
本例用方眼目是:偏側腰腿痛、有寒象(遇冷加重、平素怕冷)、便秘。毅然用之,果然顯效。因有口苦、舌紅少苔,後世理論認為陰虛有熱,容易礙手本方應用。但鑑於經方方證條文大多沒有舌象、臨證應用經方當抓主證(尤其患者自身感覺)、不宜為後世舌象理論所惑;口苦容易首先想到熱像或是否存在少陽證,但僅有口苦無少陽證的其他六大症象,當捨此局部症象遵從全身整體症象。另外,同時服用西藥(本患者自知米氮平可致口乾),也是症象幹擾因素,臨證也當考慮之。至於用法,本方大黃不後下、附子不先煎,也是注意點(編者按:針對此大黃附子的煎法小編還特意請教了於醫生,他是這樣回答我的:首先,大黃不後下,不是用於通下,是用於活血為主;附子不先煎,因為附子的用量不大時,比如只有十幾克時,《傷寒論》裡是沒有先煎的。時,20克以上時,是要先煎的。先煎後下,這也是前人經驗)。不過對於身熱、舌紅、苔黃、陽脈等確有明顯熱象者,常量附子即可出現中毒反應,且不說不先煎減毒了。提醒同道臨證注意。 (2013-9-7下午,書於蘭州小西湖)
例1:周姓女患,33歲,住廣西柳州,2012年8月2日電話診療。病患訴:今年7月4日,因懷孕2月左右(B超證實看到胚胎),在當地醫院行人流手術。之後持續陰道流血不止,量不多,但每天都流血,血色淡,無其他所苦。因持續流血近一個月了,8月2日在當地醫院複診,說是清宮不全,要再清宮。患者既往剖腹產生育一男孩,怕再次清宮對子宮損傷大,故當天來電求診。即刻想到金匱條文“婦人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即與膠艾湯。當時仍受西醫「清宮不全,胚胎排出不徹底」思維影響,想合用桂枝茯苓丸,因一時拿不準,且擔心導致出血過猛(患者瘦弱體型),未敢輕用,先單獨應用膠艾湯以觀動靜。處方:阿膠6、艾葉9、生地18、白芍12、當歸9、川芎6、甘草6。囑咐先抓三劑(一劑約十元)。 8月6日來電,言當天服藥,當晚出血增加,「像月經一樣」(病人原話),排出較多血塊,血色也紅了(之前色淡),無不適感覺。囑原方原量再抓三劑。二天后血止,完全乾淨,一切好。因避免了再次清宮,表示感謝。
例2:雅姓女患,30歲,甘肅慶陽籍,住蘭州市,2012年8月2日晚間藥局坐堂診療。訴月經淋漓不斷一月左右,沒有明確誘因,血量不多,色紅,無血塊,無腹痛,感覺乏力。過去月經正常,未生育。期間曾服用其他坐堂醫師中藥(含鬼見愁),出血停了數日。此後還是同前一樣出血不止。平時晨起胃脘不適,似不消化之感,未曾診治。體型偏瘦,舌有齒痕,舌質舌苔無明顯特殊,脈大致平。同樣給予膠艾湯:阿膠9、艾葉9、生地18、白芍12、當歸9、川芎6、甘草6。四劑(一劑十元)。當時患者看到只有七味藥,言之前坐堂醫所開處方約有二十味藥,有些疑慮、擔心藥少起不了作用。隔天開始服用,服藥當天血量增多,即來電詢問:如同上例,患者原話也是血量增多“像來月經一樣”,無任何不適,囑咐繼續服用。約3天后,出血完全停止。後來電話交流,言:好了,沒有再出血,已經出差工作中。
按語:
膠艾湯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原文:「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芎歸膠艾湯方:芎穹、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 ,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劑學對本方證描述:「婦人衝任虛損、血虛有寒證。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產後或流產損傷衝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胡希恕:“用於習慣性流產,懷孕後多多少少見血,服此方效果很好,虛象嚴重,與四君子湯合方,可安胎。”
矢數道明:「用於各種持續出血,出現貧血,無熱象(虛寒象),主要用於子宮出血、痔出血、血尿等。有瘀血見證:左腹直肌攣急、腹部多軟弱無力、下腹痛、四肢煩熱等。
津村漢方手冊:“效能效果:痔出血。使用目標(方證):用於體力比較低下之痔出血、下血等。出血時間長、貧血、頭暈、手足冷等。”
綜合資料學習總結:
1.衝任虛損、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
2.產後或流產小產後下血不絕;
3.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用於功血、先兆性流產、不全流產、產後子宮復舊等出血血虛者。養血止血、調經安胎:用於安胎,加黃芩9-12g、白術6-9g、寄生20-30g、川斷12-18g。習慣性流產見血—本方,習慣性流產不見血—當歸芍藥散。本方用於虛寒出血;虛熱出血用黃連阿膠湯、實熱出血用三黃瀉心湯。 。
用方眼目:二例患者都是持續陰道出血月餘,血量不多、淋漓不盡,有些虛象(體瘦、乏力等),無熱象。分別依原條文「半產後下血不絕」「婦人有漏下者」用方而收效。
二例患者服本方後都表現為:先是出血明顯增多「像來月經一樣」、並排出血塊,繼之出血完全停止。可以理解為:持續出血不止提示“當有所去”,本方類似“通因通用”“因勢利導”、促使瘀血積血排出而表現為一過性出血增多。本方微妙之處可能是「有瘀當化」「有血當止」的雙向功效。畢竟方中有歸芎可活血,阿膠艾葉可止血,活血止血兼顧。
(2012-8-16下午,書於蘭州小西湖。2014-2-10下午,修訂於深圳福田紅嶺大廈)
來源:本站原創中醫理論資料字體:大小
侯某,女,36歲,奇村人,1978年7月29日初診。患肝炎三年餘,幾經治療,自覺症狀基本消失,然化驗肝功能,總不正常。近月餘,脅痛又甚,生氣後明顯增劇。日暮寒熱,倦怠神疲,納呆化遲,脘腹脹滿,心煩易怒,口苦口渴,舌紅少苔,脈象弦數。觸診肝大肋下二指許。化驗報告:TTT10U,TFT++,G PT180U。
證為肝胃不和,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日久形成症積。
治宜舒肝理氣,活血化瘀,庶免步入硬變之途。擬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12g 黃芩10g 蘇子15g 黨參10g 丹參30g 鬱金10g 烏梅15g 鱉甲15g 甘草6g 三劑
二診:納食略增,脅痛亦減,脈舌同前。原方加牡蠣30g ,七劑。
三診:脅痛已止。諸症亦輕。近因枵腹負重,致胸憋氣短,時欲張口呼氣,舌淡紅潤,脈象弦緩。此瘀青未去,復中氣下陷也。擬升陷湯加減:
黃耆30g 升麻3g 柴胡6g 桔梗6g 丹參30g 鬱金10g 牡蠣30g 甘草6g 三劑
四診:短氣止,餘症基本消失,肝肋下已不能觸及,化驗檢查:TTT6U,TFF-,G PT40U。令服逍遙丸、歸脾丸,以作善後。
按:脅痛、肝大為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故選用柴胡、蘇子、丹參、鬱金行氣活血。口苦,口渴,舌紅少苔,為肝鬱日久,化熱傷陰,故用黃芩清熱瀉火,烏梅、鱉甲滋陰柔肝,軟堅化症。以仲聖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訓,故投黨參、甘草以健脾補中。施治途中。因患者體弱病久,不勝勞累,力小負重,致大氣下陷,遂改用升陷湯以升補大氣,加丹參、鬱金活血化瘀,牡蠣軟堅散結,共奏補氣行瘀之功。由於始終以證為綱,以病為目,故於月餘間治愈三年之頑疾。
又:今日觀之,本案僅可謂有效,尚不能言治癒。因往昔不分甲肝、乙肝,亦無大三陽、小三陽之別,更不知表面抗體形成與否。
來源:本站原創中醫理論資料字體:大小
梁某。 70歲,唐林村人。急性膽囊炎化膿穿孔,因年邁體衰,剛上手術床便休克,改保守治療,症狀緩解後出院。之後,腹痛反覆發作。第三次住院,體溫上午37℃,下午39.5℃,白血球18000/mm 3。予消炎、支持以治,並服某醫師小柴胡湯(去人參)三劑,腹痛不止,發燒不退,請餘會診。
患者脘腹疼痛,右上腹尤甚,腹肌攣急,手不可近,寒熱往來,不欲飲食,噁心嘔吐,三日未便,口不苦,不渴,舌淡紅潤,脈弦數無力。
觀其脈症。屬小柴胡湯證無疑,何以服之不效?從口不苦、不渴、舌淡紅潤來看,知其裡熱不盛,且仲聖有腹痛去黃芩加白芍之教,今何不師之?擬:
柴胡12 g 白芍15g 黨參10g 半夏12g 甘草6g 生薑10片 紅棗5枚
一劑寒熱解。疼痛止,谷道通,飲食進。續服二劑遂出院,後再未疼痛。較前方僅少一味黃芩,多白芍、黨參二藥,卻療效迥異。經方組織結構之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https://m.med126.com/tcm/2014/20140729130758_991184.shtml
臨證實驗錄:誤用真武湯案
劉某,女,66歲,忻口村人。有痰飲夙疾,每屆寒冬,便咳嗽氣喘。今春咳喘水腫,四肢厥冷,余用真武湯加薑、辛、味獲癒。至冬,病發如故,臥床已月餘矣,咳嗽喘促,倚息不得臥。一身盡腫,目窠如水晶,腹脹甚,小便不利,四肢厥冷,唇舌青紫,邊呈齒痕,苔白厚膩,脈沉略數。
西醫診斷:肺氣腫。肺心病,心臟功能不全。經強心利尿、抗感染治療不效。餘見水腫肢厥勢甚,額面黧黑,色夭不澤,水踞火位,有克無生,知病入膏肓,殊難逆挽。然死裡求生,扶危。懼招怨尤,坐視待斃,亦非餘之秉性。遂擬真武湯加桂枝救之:
附子10g桂枝6g白術15g茯苓30g白芍10g生薑10片一劑
藥後症狀不減,次日復診時,見床頭放有啃殘黃梨,詢知口乾思冷,痰量少,質地不暢。至此,方知診斷有誤,此非單純陽虛水氣不化,乃陽損及陰,陰陽兩虛,水飲內停,復又化熱之證也。擬真武湯合生脈飲,藥未煎好,痰湧於喉,遂辭世矣。
按:觀此案,姑且不論病入膏肓,為和緩不醫之證。
就其症狀分析,究系何證?從水腫、小便不利、四肢厥冷看,為陽虛水氣不化。然陽虛水飲不化,應口不乾,或口乾不思飲,更不思冷,咳唾之痰涎應清冷稀沫,而非痰質黏稠。綜合全症辨識,應屬陽微陰竭,水飲內盛,兼有化熱之證。口乾思冷,痰稠不暢,此二症狀,只要詳細詢問,不難得知,所憾者,余
只看到陽虛水氣不化一面,便復蹈故轍。設初診時便陰陽雙補,利水逐垢,或許尚可挽救。
鼓瑟不可膠柱,索驥豈能按圖!教訓之深,故而誌之。
李映淮老師評語:從症狀、年齡、病史看,確屬危急之證,終將不治。究其死因:一、正衰邪盛,救治無效;二、診斷有誤;三、用藥欠妥,或藥力不足,杯水車薪,緩不濟急。
逐年冬季發病,病情無疑一年比一年重,前者用真武湯病情好轉,此次又水腫肢厥,仍為陽虛水飲不化。而脈數、痰稠思冷則為飲邪化熱。痰稠思冷,詢之即知,竟然疏忽,教訓也。真武湯為治陽虛水飲不化之方,並非補劑,虛弱之體,應加人參,或合生脈飲為宜。
臨證實驗錄:真武湯證
於某,男,62歲。患冠心病兩年,服藥治療,一日三次,從未有斷,然胸憋心悸,一直不止。近月餘,每夜則咳嗽氣喘,痰涎清稀如水,倚息無法平臥,胸憋心悸尤甚。白天則症狀減輕。詢知腰脊酸困,背畏風寒,時眩暈,手足心微熱,口渴欲飲,但不多飲,亦不思冷,納便尚可,舌尖略紅,苔白膩,脈沉緩。
脈症分析,喘息由痰飲而起。患者素體陽虛,不能製水,水飲上逆,致肺氣遏逆而咳喘短氣,不得平臥。考《金匱要略》痰飲有四,其中「欬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飲為陰邪,夜間發作者,陰盛陽虛故也。雖有手足心熱、舌尖紅、口渴思飲等熱象,以其程度不著、故仍需主以溫藥。擬真武湯治之,惟須注意寒熱之變化耳。
附子6g茯苓15g白術15g白芍6g乾薑6g細辛6g五味子6g 三劑
二診:咳嗽喘息大減,痰涎幾競消失。已能平臥,仍腰脊酸痛畏冷,改擬金匱腎氣丸服之。
https://m.med126.com/tcm/2014/20140729130920_991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