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胡希恕講傷寒論89-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6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三公升,溫服一公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岑,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這個頭前講了,也有病的轉變,都是一個誤治。那麼太陽傷寒也好,中風也好,在五六天的時候,這個病一般地說要由表傳入半表半里,他說“傷寒五六日,中風”,不是太陽傷寒五六日了又中風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個逗點,他說傷寒五六日,或者中風五六日,他這個口氣呀就是無論傷寒和中風,在五六日的時候,一般這個病要由表傳入半表半里,這一般是這樣的。
       “往來寒熱”,這個太陽病啊是發熱惡寒,尤其惡寒為“必惡寒” 嘛,發熱與惡寒同時發作。這個陽明病在裡頭,是不惡寒但發熱。這個半表半里呢,是寒熱交替出現,「往來寒熱者」 就是寒往熱來,熱往寒來,交替出現。那麼這個道理呢,後面要說的,現在先不說這個所以然。那麼就這個寒熱來分析呀,表與半表半里有這麼些不同,發熱惡寒太陽病,不惡寒但發熱這是陽明病,往來寒熱,這個熱型啊也不一樣,根據熱型啊也能辨太陽、陽明、少陽。
       “胸脅苦滿”,胸、脅,這個半表半里的部位呀,就在胸腹的兩個腔間,胸腔、腹腔,就在這個大部位裡,那麼外接近表,內接近裡,胃腸也在胸部腹腔間啊。那麼這裡有邪氣結之,所以胸脅苦滿,就是胸脅這個部位,苦滿,就是以滿為苦,當作苦,勞苦,意思就是苦於勞動。
       “ 默默不欲飲食”,“默默”,在這個地方就是昏昏然而不願意吃東西,這塊有熱,這個熱鬱於胸腹腔間,頭昏昏然而不願意吃東西。
       「心煩喜嘔」,凡是熱都往上炎,這個火往上來,所以這個胸腹腔間有熱呀,這個熱也是容易波及到心臟,心煩。那麼這個熱呢,也能夠激動胃腸的,胃腸啊尤其這個胃,是水穀之海了,那麼激動這個里水裡飲,他要嘔。
       那麼這四個“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這是柴胡四證,這是柴胡湯應用的四個主要的證候。那麼底下有些或然的證候,這說明什麼意思呢?就是半表半裡的部位,是諸臟器的所在,如果這個地方,這個邪熱鬱結在這個部位,能夠影響很多臟器,失去常度的,就是失去正常而有證候的反應,所以這個相當複雜。」或胸中煩而不嘔”,一般是要心煩喜嘔,如果這個熱不太重,只胸中覺煩熱,心中不耐煩,也不激動裡飲,所以不嘔,這個是較比輕,這個邪熱輕,也或者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渴,咱們都知道了,渴屬陽明呀,那麼這個熱移到胃上,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腸子,涉及到腸子了,那肚子痛。“或脅下痞硬”,這個脅下就是兩側了。痞,有痞塊謂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痞塊也是的,硬,從這個硬上說是有痞塊了,有腫結的地方,這就是肝和脾了。那麼涉及到肝脾而脅下要痞硬,所以這個小柴胡湯,柴胡劑,我們治肝病常用的。這個人的胃有停水嘛,他又不渴,但是身上有微熱,這頭前他都講了,所以小便不利,內有停飲,表不解,表熱不除。”或咳者”,或及於肺,那他就要咳嗽,總而言之,只要四證俱在,這些或然的證候無論有或無,都用小柴胡湯主治之。
       那麼這個方後呀弄這些加減都是錯的,這都要不得,所以這個書啊可以說是,誰出的咱們也不知道,但這裡頭絕對是不對的。那麼這個方劑呀咱們看一看,柴胡這味藥在《神農本草經》上只是說它味苦平,苦不大苦,平,不是像黃連那個苦法。微寒,它是一個寒性解熱的藥,苦味、寒性解熱的藥。那麼它主治什麼呢?《神農本草經》上說是主治心、腹、腸胃間結氣、積聚,就是心到腹,腸胃之間的結氣,或是有積聚。結氣,無形的東西才能結滯,那麼有形的就是積聚,成痞塊的東西,寒熱邪氣它也治,它能解熱嘛。推陳至新。在《神農本草經》上就這麼幾句話。那麼結氣也好,積聚也好,都是在心腹這個空間,所以它治胸脅苦滿,那麼在仲景這個書上看是治胸脅苦滿。那麼根據《神農本草經》上的證侯分析呀,也是絕對有胸脅苦滿。那麼柴胡與黃芩為伍,黃芩治煩呀,那麼這兩味藥都是解熱,去煩。
       底下這一系列的藥都是健胃的藥,這個半夏、生薑,這是小半夏湯,能夠逐飲止嘔的,柴胡證裡頭常有嘔的,這個嘔因為什麼呢?因為胃虛呀,擱人參、甘草、大棗,補中健胃,所以這個方,小柴胡湯既是一個健胃止嘔的藥,也是一個解煩去熱的藥,那麼據論還有一個說法,小柴胡湯妙就妙在人參,這也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個病要傳到半表半裡呢?這個我們得回頭研究那個太陽病。這個太陽病階段啊,人的這個機體,就是人體呀,打算由表來解除疾病,所以類型,我們開始講的時候就介紹了,邪氣交爭於骨肉呀,外邪、人的精氣在骨肉這個地方交戰,到四、五天的時候,沒有機會從體表解除疾病,那麼怎麼沒有機會了呢?就是正氣不足以驅邪了,主要的是由於裡虛,就是胃虛呀,那麼這個時候柴胡、黃芩是能夠解熱驅邪的的,但是裡虛呀,這個病只能由半表半里再往裡來,所以必須要加強正氣,所以這個時候用人參是對的,徐靈胎老先生還是看得挺清楚的,小柴胡湯妙就妙在人參,這個時候不能夠在第一道防線,退到第二道防線了。退到第二道防線,你正的力量沒有增強行不行,還是不行的,所以這個時候擱人參,健胃,咱們說是補中益氣了,這就是補中益氣,那麼這個時候才能發揮柴胡、黃芩的力量,才能去邪呢,主要是這麼個問題。那麼下面這一條,就說明這個問題。

胡希恕講傷寒論88-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5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5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這本來是太陽中風重出了,他主要是讓你認識脈的陰陽候癒的問題。“發熱汗出者”,太陽中風證,太陽病,發熱汗出,這是太陽中風證。他擱個“此為榮弱衛強”,你們看看頭前那個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陰就指著榮,陽就指著衛,那個是陽浮陰弱,這個擱個榮弱衛強,這是互詞,他是特意讓你在這明白,我們說的陽浮陰弱,也是衛氣向外,他在底下解釋好了,」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這個營之所以弱,由於汗出,或者汗出於營啊。那麼這個衛不共營協調往外跑,所以它強,脈也浮,這個就告訴你陰陽,所以在《金匱要略》上有的,他說是”浮緩之為中風”,我們輕取脈浮,這是中風脈,沉緩則為亡血,就是浮而緩弱,就是太陽中風的脈。那麼就這兩個分開呢,外以候衛,內以候營。就是脈的陰陽,要不擱這一節沒有用啊。擱這一節就告訴你,營衛診法就是陰陽,就是輕取沉取而已。
       那麼這是太陽中風證,那麼這一節也是說上面一節」脈陰陽俱停」 那個陰陽的問題。在這他又重申陰陽以候營衛的問題,要不然的話,擱這一節就一點意思沒有,就是重複太陽中風證嘛,發熱惡寒,陽浮陰弱。

胡希恕講傷寒論87-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4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4條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這個就是接著那一段,本來是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這個太陽病還未解,這個未解也不是隨便擱個未解呀,本來就是太陽病,「脈陰陽俱停」 下來就完了唄,擱個「未解」 幹什麼呢?他要澄清這麼個道理,就是汗下失法而太陽病還未解。那麼這時候看他的脈,“脈陰陽俱停”,陰陽啊就是外以候陽,里以候陰,脈陰陽,咱們在太陽中風頭一條就講了,“陽浮而陰弱”,浮取這個脈就是候其陽,沉取其脈就是候其陰,那麼浮沉這個脈“俱停”,咱們說這個停停噹噹地,停停噹噹,就是沒有什麼偏差,就是脈無論浮取,無論沉取,脈都停當,也可以說都挺寧靜,這就是陰陽自和了,那麼這個“發汗吐下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就是表裡內外沒有什麼特殊的情形,這個脈也陰陽自調,這個停不是停水那個停,有的給解釋錯了,說有停水,那是怎麼成自愈呀。這個古人有這麼一個講法,停停噹噹。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那麼這個隱含著也有這個“冒” 啊,就是頭前這個,這個我們看看《金匱要略》就有這個,所以亡失體液太多就那麼病。那麼這個病還是沒好,但是這個脈呢陰陽自調,”必先振栗汗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津液恢復了要自汗出,但是必先振栗汗出,振栗汗出就是咱們說的戰汗,那都是冥眩狀態。所以有病或誤治之病,這個人虛了,如果要是治癒的話呀,要發作冥眩,他恢復的時候,本來津液恢復要出汗的,但是這個出汗以前要顫抖,戰汗,打寒戰,振栗,打戰戰,然後復以大汗,好了,這是說這個脈陰陽俱停。
       “ 但陽脈微者”,這個微也不是脈微欲絕這個微,這個微當作弱字講,陽脈微者就是浮弱的脈,浮緩浮弱的脈。浮緩浮弱還是在表嘛,就是桂枝湯證。但是這個脈不像有毛病了,它是脈浮但是弱,這不是太陽中風脈嘛,桂枝湯證了,”先汗出而解”,這個不是自癒的樣,得讓人再出汗,用什麼法子?用桂枝湯。這是在言外用桂枝湯了,書上沒有寫,但是我們要理解。
       “ 但陰脈微者”,浮取沒問題,脈沉而緩緩。那麼仲景這個脈呀,浮緩為中風,沉緩為亡血呀。咱們開始講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陰弱,你死勁按,脈內不禁按,那血少。這個血少那是裡不和呀,這個書這是簡略,那怎麼個裡不和呀?就是胃中乾,胃有熱,喪失人的陰分,所以按著緩。但是在臨床上我們不能根據這一條,你總是要問的,這個人口乾啊,大便秘結不通啊。他的書可都沒提,但是我們在臨床上也不能光憑脈,必須脈證結合起來看。那麼一般上說,根據這一條,汗下失法而造成這個病不解,有可能脈浮緩,這是個表證;脈沉緩沉弱,這是裡不和,病在裡,一般說是宜調胃承氣湯。但是我們在臨床上呢不能說是遇到一個沉緩的脈,不問證候就給開調胃承氣湯,那是不行的,你必須要證與脈對照起來,頭前這個也是,脈浮緩,也得有證候,他這個沒詳細說,這是略筆,這段接著前段。

胡希恕講傷寒論86-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3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3條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這個太陽病,法當汗解呀。這都根據這頭一條,就是“本發汗,而復下之”,“本先下之,而復發汗”,就根據這一條,所以呢這個治誤就是逆治。太陽病依法當汗解,當發汗,那麼先下,那病不會好的,“而不癒合”,一看,不好,又給人發汗,這是錯誤的。那麼太陽病誤下,表不解,也不能再發汗,只能用桂枝湯,所以桂枝湯要特別記住桂枝本為解肌,我們方才也講了,汗下之後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湯。他說多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那麼這個大夫就亂來了,先吃瀉藥就錯了,而表不解應該用桂枝湯以解肌,不應該用麻黃湯以發汗。「因復發汗」,他又用麻黃湯來復發汗了,一誤再誤,這個下之虛其裡,發汗呢虛其表,以使表裡都虛,表也虛了,裡也虛了。”其人因致冒”,這頭前不有嘛,”發汗,若吐、若下,” 這都能夠亡津液亡血液。這個就是由於表裡俱虛,人喪失了大量的體液,就是貧血了,這個」冒”,就是昏冒,就是現在咱們說腦貧血,這是一時的,不是素日貧血了,由於治療的關係,一時他腦貧血昏冒。「冒家汗出自愈”,那麼沒有其他的毛病,他一時的現象,津液恢復就好了。津液恢復,表和了就要流汗,這個就是自癒的現象。冒家汗出自愈,不是讓你發汗,這個汗出說明津液已和了,營衛已調了,恢復了,津液恢復,血液也不貧了,這冒就好了。那麼底下這有個解釋,為什麼呢?就是」汗出表和故也」 。這個汗出啊,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一時津液血液都虛,一時地眩冒發作。那如果他要是流汗了,津液已恢復了,表和了,表和了,津液也恢復了,他這個冒就自然好了嘛,就這麼個道理。如果這時候你看還沒和,喪失體液太多了,那麼大便也乾,那麼你再”然後復下之”,再和其胃,底下這一段都是接著這一段講的。

胡希恕講傷寒論85-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2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2條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四逆湯方。

       應該是“宜四逆湯”,應該有個“宜” 字。在成無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湯」 。應該有個「宜」 字,不是「四逆湯方」 。這是前後沒有回文,不銜接了。「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 很含蓄啊,這個咱們可以看看少陰篇,這就是從少陰篇這節來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我看看多少節,哦,301,你們看看,少陰篇301這一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它是根據這條來的,少陰病也在表嘛,他開始得的時候,這個少陰病啊,以不發熱為常的,脈也不沉,所以這個少陰病,在太陽篇頭前就有,“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就指著發於太陽病,發於陰就指著說的發於少陰病,所以這個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臨床上要注意,它就來了,不過這個少陰病少見,身體素虛或者是老年人,他開始得病就是少陰病,這個體溫呢,病人不覺得發熱,你要試聞,體溫也挺高的,所以這個發病開始,不發熱,只惡寒,所以大概有少陰病。那麼這個呢就是,少陰病始得之,反倒發熱,本來以不發熱為常,而反發熱,脈一般也不沉,而脈反沉,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就是表證內有停飲。
       這個沉啊,《金匱要略》上有,脈得諸沉,當責之於水,裡有水,脈就現沉。那麼少陰病這個病啊,又裡有水,這個少陰病為之在表的期間最短,就是兩三天,他如果裡頭有水一傳裡,非傳到太陰不可,所以這個時候啊趕緊去飲,他擱細辛嘛,細辛也是主水飲的一個藥,所以小青龍湯裡頭也擱細辛嘛,我們這一段就是接著這來說的,“病發熱頭痛,脈反沉,”就指著這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就指著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而病還不好,」身體疼痛”,身體疼痛還可以有表證啊,可是有表證,已經吃過麻黃附子細辛湯,而脈沉,不愈呀,那麼說明不能再發汗了,少陰病更不像這個太陽病,那麼這也得趕緊救裡了,溫其里以去其× 中。由於這個少陰病要轉入太陰,這個死亡率相當地高啊,所以近來,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這個要得少陰病這種感冒,傳里而併發太陰病的時候,死亡率相當地多。所以這時候,得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證而脈沉,還主為裡,雖然有表證,這個裡頭陰寒太盛了,趕緊舍表救裡,或者是個當救其里呀,這根據上一條啊,當然也有四逆湯,這裡都很好。不過這個一般註家都搞錯了,他沒前後看,他覺得若不差,你看這個書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隨便擱這麼兩個字,隨便擱兩個就沒意思了,像這個頭痛發熱,脈反沉,他擱個若不差,什麼意思啊?若不好,在這就講不通了,就是根據那一條(301),他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不應該脈沉,它是表證啊,由於裡頭有停水,裡頭停水有時候胃虛才停水,也就是虛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據那一條,同時要用細辛去其寒飲。那麼吃這個藥還不行,這個陰寒太深,得趕緊舍表救裡,它是這麼一個。所以這一段是根據字面講,講不通。
       那麼四逆湯頭前講過了,就是甘草、乾薑、附子,甘草乾薑湯加附子,這是溫裡最有力量的藥了,後頭說的溫裡回陽啊,其實就是溫裡。

胡希恕講傷寒論84-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1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1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呀沒有下之法,所以他上面說本應汗之,而復下之,此為逆也。看起來是傷寒,法當發汗,而下之,這是錯誤的,因而造成底下這種情況,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就繼下藥之後沒完了,繼續下利,同時呢排泄物是清穀不止,清,我們解釋過,如廁叫做清,清穀就是排泄的大便完穀不化,清穀的「清」在這塊是個動詞,就是排便,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那麼本來這裡頭沒有病,這就是誅罰無辜了,由於瀉藥,裡邊虛,裡為熱,由於這個誤治,反而為虛寒下利清穀之病了。那麼這個時候表還不解,“身疼痛者”,那麼這個要是裡虛寒,而有表證,應該舍表救裡,這是定法,頭前也講了,我們在臨床上也是這樣的,他不是由於這個誤治,那麼這個人既有表證又有里證,而裡證需要溫補,你就要捨表救裡。如果裡證需要攻伐,象太陽陽明這種並病,那你得先解表後攻裡。這是定法,是我們要知道的。
       “後身疼痛”,然後再治身疼痛。“清便自調者”,雖然誤下,但是清便自調,清便自調就是大便正常了,沒有續得下利而清穀不止,沒有這種情況,這個身疼痛還是表沒解呀,那你還要解表,別管裡了,他裡面沒有問題嘛,這是解釋法。這還可以這麼解釋,那麼續得下利清穀不止,經過救里而清便自調之後,這時候你再解表,也講得通。這一段啊也有兩個看法,一個說的雖然誤下,沒有上邊的情形而清便自調,那要有身疼痛,急當救表,這個講法也行;另一個呢,就是已經有續得下利清穀不止,急當救裡,裡救之後,已經清便自調了,這陣你再救其表,都講得通。對於這段文字,這兩種說法都有理的。究其實作者著重哪一點,也不得而知。
       據我看呢,還有我們頭前講的那個對,一個是應該發汗而誤下,誤下不一定就得下利清穀啊,不一定的,要是下利清穀呢,這就是虛寒了,這裡的定法就是先救裡後解表,否則,沒有這個情形,身疼痛還是表沒解,該解表還得救表。那麼救裡呢一般用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為什麼要用桂枝湯?這頭前也講得很多了,桂枝湯的應用啊,都是根據體液有喪失之後了,發汗後,下之後,頭前有嘛,亡血,亡津液,這個時候表不解不能用麻黃湯,這個在臨床上很重要啊,這也是定法了。在臨床上,無論他吃了其他的發汗藥,或吃了瀉藥,這個表沒解,雖然是不汗出,也不能使麻黃湯,要讓桂枝湯。所以這個地方他說救表宜桂枝湯,非常地肯定了,這要注意。那麼開始得病就沒有汗,那你當然用麻黃湯,在傷寒這個階段。

胡希恕講傷寒論83-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0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90條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因為這個病啊本來是應該先發汗的病,而不發汗,而反下之,這就是施治之逆了。如果先發汗呢?治之不為逆。這是一個講法,還有一個意思,本來應該先發汗,而先下之,這是施治之逆。如果先發汗了,那麼發汗之後有可下的證候而下之,治不為逆。這麼講也通的。但是底下這一條啊就不行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那麼應該先下的病,而反發其汗,這就是治逆。如果先下之呢,“治不為逆”,這個就不能這麼講了,根據上條說本來應該先下,而反先發汗,這是施治之逆。要是下之後,有發汗的機會再發汗,這是治不為逆,這麼講在理論上是講得通的,但在實際上沒有,沒有一個病啊先可以瀉下的病,象陽明病了,瀉下完了還發汗,沒有那個事。所以根據這一條知道上面那一條啊,也不能作那個解釋。
       本先溫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溫之,治不為逆。先溫,後再解表是可以的,這後頭都有的。但是這個下,是沒有這個例子的。我們在臨床上也沒有這種實際的病的反應,也沒有這個樣子的。所以這段講還根據頭前那個講對,就是病啊有宜汗的,有宜下的,那麼古人說了,陽盛陰虛,汗之則死;陽虛陰盛,下之則亡。所以該下的發汗了,或是該發汗的下了,都是逆治。別看剛才說的是後世的說法,其實是內經上的。這個地方陰陽啊,陽就指著熱,陰就指著津液。陽盛陰虛,就是津液虧,他還去傷津液,這個津液不能讓它虧。這本書不這麼講,這個書這個陰陽啊與內經上所講的陰陽是不同的,他這個陽常指著津液,咱們頭前有很多條文了,回頭看看。他說這個陽盛就是熱盛,陰虛就是津液虛,這個不能發汗。熱不盛,而津液特別充分,可以發汗,他這麼說的。這個是有語病的,我們講這條可以的。能真正陽虛,真正沒有熱,也不能發汗,你可知道啊,所以這句話有語病,所以甚至於說」桂枝下嚥,陽盛則斃,都指著熱盛。其實桂枝湯治的病哪一種沒有熱?都有熱,那個熱是表熱,不是說是有熱就不能用桂枝,這是錯的。表有熱,還是非用不可。所以拿內經來註解傷寒論,有的地方就注得不通。
       底下就承著這一條,說這個汗下先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