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方醫學及臨證經驗
原著:(日)矢數道明
病因論
1.一氣留滯說
1.百病生於一氣之留滯,後滕艮山認為,在機體內循環不息的一氣,如常行不滯,既使有內外病因,也不能成為發病因子。假使一氣留滯,則易感受各種內外病因而為病,故艮山說:百病生於一氣留滯(《救弊醫話》)。一氣留滯的關鍵在氣而不是病因本身。所謂“一氣”就是元氣,故又叫一元氣。《救弊醫話》指出:人身有一元氣,如天之元陽。天以此氣而運行不息,動則為陽,靜則為陰。人以此氣循環不爽。覺則動、寢則息。養皮肉臟府以為形,適四肢九竅以為用,保護此氣謂之形.內外一貫養活其形謂之氣。形氣二者不相離.,氣離則形寒而死。由此可見,“一氣”就是我國中醫學所說的人身陽氣。如把“一氣”議看作機體防禦因子是不全面的。
實際上,氣的留滯,就是氣的逆而不順。故《病因論》說:平與病,存與亡,惟一元氣之順逆。這與我國中醫學的氣滯理論有所不同。
一氣留滯包括虛鬱兩個方面。艮山認為,一氣留滯,就是應當順運、充實、壯健、清爽、通暢的一元氣發生異常所致。
通常而言.虛是其始,鬱是其終,但虛鬱又互相影響、其間關係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元氣偏微而不充,以致邪氣侵入而留滯,
(2)元氣虛而不行,以致抑鬱而不暢。
(3)已經形成虛鬱,若人不能養慎,則加虛增鬱,互相影響。為病更甚。
(4)虛郁同病。即一處元氣虛.另一處元氣鬱,此為有餘.彼為不足,虛鬱並見。所以,《救弊醫話》說:百病生於一氣滯留,可以虛鬱二字而盡蔽其義。
疾病所以多種多樣.皆由於一氣留滯之淺深。久近、輕重、緩急而引起的。
由於一氣留滯說否定臟腑經絡娜淪,因而不能充分闡明病變的多樣性,於是便引入了淺深、久近、輕重、緩急等概念來加以說明。淺深,指虛鬱的存在部位,也包括邪氣存在的部位。久近,指形成時向,即新病宿疾等,緩急是疾病的急性、慢性。輕重指病變的程度。
一氣迴轉則病癒因為艮山在臨床上常用“順氣劑”出入加減療諸病收效、由此逆推,就導出一氣留滯的病因論。
既然百病皆由一氣留滯而生,其治自當以順氣為綱,使一氣迴轉則病癒。這裡的迴轉包括虛者得壯、鬱者得通之義。這裡的“順氣”,也與我國中醫學的行氣不同。實包括多種方法在內,艮山好用灸、溫泉,熊膽、辣椒 順氣。他認為熊膽能喚醒脫氣,氣味快活,緩急俱叮。普收全功,於此即可見一斑。
2.萬病一毒說
病與不病在於毒之有無,吉益東洞認為,“邪氣者,毒也。”除了毒沒有其他病因。他認為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都要轉化為毒,或因體內有毒方能致病。外邪致病關鍵在體內有毒無毒,而與四時之氣無關。去毒是治病的唯一法則,採用汗、吐、下、和四法治病。
3.氣血水說
藤平健等人認為:氣血水是一種樸素而原始的液體病理概念。其中,氣最重要,血和水略居從屬地位.
1.氣,被認為只有功能而無形態,是與血、水一起在體內正常流行之物。由呼吸而來的天氣,由食入穀物而來的地氣,分別被攝入體內,綜合生成氣而在體內循環不息。氣的正常流行,如因某種原因被阻礙,則發生種種異常。氣的異常。就是氣毒。氣毒表現就是氣毒症,認為許多精神神經症狀都是氣毒所致。例.如,將更年期;終合症加以分析,屬氣毒症者約佔三分之二。歸納起來,氣毒症有如下一些特徵:
體格:瘦型。
性格:意志強,樂觀.息長氣短,易怒,神經質,或憂慮。感情脆弱。
皮膚:輕微的泡狀蕁麻疹。
體質:腺病質,上火症,疲勞性,弱,過敏體質,神經症,自律神經失調症。
夢:可怕,愉快,不清。
頭:上火,眩暈,痛,重,脫毛症,頭垢症。
面色:有光澤或無光澤,白,皸,粗糙,落屑
胸脅:打嗝兒,呼吸困難。
口舌:皸,舌幹,口臭。
目:青。
嗜好品:辛味,酒,油膩,魚,肉食。
氣毒症大休可以分為氣上衝與氣鬱滯兩類:
(1)氣上衝,氣上衝是指正常流行的氣,向上方逆而不能下行的狀態。氣上衝則上火而面發燒,甚則發生頭痛,還常有目眩、動悸等表現。由於氣不能循行於下方,血液的正常流動也受影響,多數情況同時出現足冷。這種頭熱足寒的狀況。俗稱“冷上.火方或“上火冷”。不僅氣血可以同時發生異常,氣水也可同時發生異常。在氣血、氣水同時異常時,多難以判定是以氣的異常為主,還是以血、水的異常為主,例如,桂枝甘草湯是悸甚時的良方。是治療單純氣失常引起的動悸者。方中加入茯苓、白朮為苓桂術甘揚,則以水異常所致的起則頭眩,即起立性眩暈為主,而動悸為輔。方中以茯苓為主,可以認為以水的異常為主,氣的異常為輔。又如,桃核承氣湯為桂枝甘草湯加桃仁、大黃、芒硝而成。從方中明顯重用桃仁和大黃,可以認為是以血為主,氣為輔,而苓桂廿棗湯由茯苓,甘草、大棗,桂枝構成,一般認為桂枝、茯苓同為主藥,因此難以驟然判斷是以氣的失常為主,還是以水的失常為主。治氣上衝的代表藥物是桂枝,因此由桂枝配伍而成的藥方,雖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多伴有上衝之症。
藤平健等認為,氣上衝有兩種狀態,其一為靜態的上衝,其二為動態的上衝。靜態的上衝,就是上火。其表現為面部洪熱,有單見而熱的,也有同時伴見手足冷的。而熱甚則可以變為頭痛或神識錯亂。其處方以苓桂五味甘草湯、桃核承氣湯為代表。面部呈酒醉樣發赤,熱得不得了的.用苓桂五味甘草湯。上火而心煩,血向面部上湧,甚則呈錯亂狀態者用桃核承氣湯。至於動態上衝.則是身體內有某種向上奔走的感覺。具表現一種是從下腹附近冒起某種奇妙感覺,衝達頭頂,上火而心煩得不得了(桂枝加桂湯證)。另一種為,上衝於胸部停止的同時,臍周有劇烈動悸。由於某種不能言傳的痛苦導致如狂或時有發狂(苓桂甘棗湯)。應該認為,氣上衝包括了由於自律神經失調而造成的狀態,也許還包括歇斯底里及現代醫學還不能完全解釋的狀態。
(2)氣鬱::氣的鬱滯稱為氣遊或梅核氣。其表現為有物附著於咽部的感絕。無論咳嗽清嗓還是吞下唾液,仍覺原封不動地附著於咽部,弄得病人心緒惡劣。古人認為是氣滯於咽部而發生的症狀。治療本症的藥物有紫蘇葉、厚朴。這些藥物配成的半夏厚朴湯是治氣之鬱滯的代表方。氣之鬱滯多見於喘息和慢性支氣管炎,也多見於歇斯底里神經官能症。近來癌症增多,作為癌和神經官能症的一種臨床表現而出現的特別多。對這些疾病,半夏厚朴湯多能發揮很大效力,但多數情況下,伴有其他方證則合方便用。
2.血毒。血與氣一樣在體內循環,如果正常就是健康,如發生異常而鬱滯於某處的狀態,則為出現疾病的病理概念,叫做淤血。淤血也就是血毒。 血,可以認為包括現代醫學的血液、淋巴。所謂淤血,也可以認為是由於血液停滯而引起的各種疾病狀態。在認為心血管系統的症狀為血毒。淤血是怎樣產生的呢? 歷來有多種說法。湯本求真提出溶血、遺傳、月經異常等來血成因說。大?敬節認為血室指肝臟,熱入血室大概是淤血成因之一。
矢數道明認為現代醫學的勞心所致的粥樣血液與淤血可能有關。間中喜雄提出種種原因引起肝毛細血管阻力增加而導致門脈系統鬱血為原因說。藤平健提出病灶感染有時成為淤血的動因。矢數有道認為,女子淤血多於男子,母親的淤血又容易遺傳給下一代。這些都是推論。淤血的形成不是單一的原因,而是多種原因綜合所致。
血毒症有如下一些特徵:
體格:肥胖。脂肪多。
面色:赤黑,紅,頰赤,熱。
皮膚:炎症,化膿,痛。
血壓:高或低。
大便:便秘,難出,便硬,血便,粘液便,兔糞。
小便:排尿痛。
目::赤,痛(偏左),黃色。
耳鼻:耳鳴,耳聾,流膿(偏左)、,鼻血,流濃;涕
口舌喉:舌赤,黃苔,赤黑色,痛,口苦。
頭肩背左側頭部肌肉強,(左)肩凝,(左)背心凝滯,背部痛。
胸脅;胸脅壓迫感,胸苦悶,胸痛,動悸
胃:痞,燒心,痛。
腹:腹痛(下腹、兩側)。
手足.:發熱,不自由,痛。
婦科:月經困難,血道,人工流產,陰癢,白帶。
嗜好:苦,冷熱適當,冷,酸,煙草。
淤血症又可分為自覺症狀與他覺症狀兩大類:
(1)淤血的自覺症狀:常見的自覺症狀有,月經異常、便秘、頭痛、頭重、眩暈、健忘、錯亂、上火、手足冷或熱、腹部脹滿感、肌肚甲錯。矢數有道認為還有肩凝、耳鳴、動悸、口燥漱水不欲咽、全身灼熱感、腰腳冷感、麻木感,但肌膚甲錯不應屬自覺症狀。緒方玄芳又補充了全身性異常感、營養及精神狀態改變。
(2)淤血的他覺症狀
外部症狀:有淤血存在時,皮膚的顏色,特別是面部的顏色,經常呈淺黑色或略帶黑色的黃色,但為普遍皮色者仍佔多數。口唇往往帶黑色或暗赤色,也有人指出口唇異常鮮紅也是淤血外候之一。在皮膚的淺表性鬱血表現。淤斑、青筋突露、皮肉毛細血管部分擴張而成的網狀血管,也被認為是淤血的外候之一。矢數有道認為,爪甲紫色,爪甲後緣接肉處呈暗紫色,醫者用指頭按壓病人爪甲,甲下血來去遲緩,以及手拿出現特異赤色也都是淤血外候。此外,淤血還易見出血。(2)腹部症狀:其在淤血表現中最重要,腹候如何往往就可確定藥方。腹部症狀多觸及腹肌的部分緊張,有時還可觸及壓痛,或其上下方存在波動狀的壓縮,而這樣的壓痛又多出現在臍周與回盲部。特別是臍左或臍右,斜向上或向下2一3橫指處有某種程度的抵抗,或向上、向下的牽引壓痛。其中以左斜一下部為最多。若有這種抵抗壓痛,見腹力充實之腹象,即實証的腹證,伴有上火、便秘、月經異常等症狀者,為桃核承氣湯證。若有這種抵抗壓痛、腹力實証的程度沒有前者強,也無便秘,有月經異常和肩凝者,為桂枝茯苓丸證。若有這種抵執壓痛,但腹力與脈力均較虛,即為虛證,其面色不佳,目眩易動悸,頭重或常足冷者,為當歸芍藥散證。至於回盲部壓痛點,多是在回盲部附近,有抵抗感或牽引上,下方的壓痛症狀。若這種壓痛是明顯實証,脈緊或沉而有力,有便秘傾向者,為大黃牡丹皮湯證。本湯證不一定有闌尾炎。有濕疹、痔核,脫疽及其他疾病者,也可出現這種腹症,亦為大黃牡丹皮湯證。若有這種抵抗壓痛弱,脈力腹力較弱,不便秘,為虛實相間證,是腸廱湯證。若抵抗壓痛弱而腹力更弱,即是虛證,為薏苡附子敗醬散證。為什麼淤血以腹部症狀為主?矢數有道認為,淤血多沉著於腹部,特別是下腹部最多,而其為身體下部,有體內最多量血液而又較其他部位運動少之故。同時,此處存在門脈,缺少可防止靜脈血回流的靜脈瓣,當血液流入肝實體時,其抵抗大,血流緩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此外,婦人經血,產後惡露又常停於此。所以淤血的腹證最突出。臨床所見,淤血多停于左腹部,對此漢方醫學解釋為左屬血,而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則認為總動脈分出大動脈弓時,右側為直角,左側為鈍角,故左側容易流出血液,所以血壓、血量,流速均大於右側,同時,腹主動脈分出骼動脈也是這樣。而且子宮動脈左側也比右側大,因比腹部左側比右側血液多,淤血的情況也就多。然而,藤平健氏曾對1000名健康士兵作過調查,發現淤血腹候的發生率高達66%。這一事實說明具有淤血腹候的比預想的多,因此認為具有淤血腹候就斷定為有淤血是有問題的,至少有淤血腹候不一定就非投以驅淤血劑。龍野一雄和杏林大學外科教授鍋谷欣市指出:對具有明顯的淤血腹候的患者迸行手術時,特別注意審查壓痛點附近,在腹壁內側與腹腔內,均未見任何變化。由此看來,腹部的抵抗、壓痛,可能是表現於皮膚和肌肉的局限性變化,可能與內臟或其他某種病變的投影或反射有關。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正如前述,淤血有實証、虛證之別。實証的主要藥物有桃仁、牡丹皮等,常用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大黃牡丹皮湯等方。虛證的主要藥物為當歸、川芍、敗醬、土瓜很等,常用當歸芍藥散、薏苡附子敗醬散、土瓜根散,芎歸膠艾湯等方,而用于虛實間證的處方,則有腸廱湯等。同時還認為淤血有新淤血、久淤血、日久固著之淤血。這種區別的時間界限不一定很明確,但在用方上都有選擇,一般說上列處方多用于較新的淤血。下淤血湯、下淤血丸、抵擋湯、抵擋丸多用于日久困著之淤血,且多為實証。而大黃蟄蟲丸等所治的淤血,則可認為是久淤血,屬虛證。
3.水毒氣、血都是循環於體內之物,水則不一定循環,水的異常,實際就是體液的偏聚與留滯。滕平健氏給水毒下的定義是:“在正常情況下不留滯或留聚在組織或器官中的水分,由於留滯而導致局部或全身性的各種症狀的狀態。”矢數有道則約要她說;非生理性的體液,叫做水毒。水毒,可以簡單池說成水分留滯乃至體液偏聚。這種留滯的水分或偏聚的體液之實體。在腎炎、心臟病、腳氣等為浮腫,在滲出性胸膜炎為胸膜腔的滲出液,在胃弛緩症為胃液和食物殘液的停滯,在肺炎為向毛細支氣管炎性滲出物的留滯。
在處理病人中,注意到與水毒有關的疾病,往往同時或在不同時期,發生幹同一個人身上,比如因胃弛緩而求治的病人,偶而感冒,不停地劇烈咳嗽,成為小青龍湯徵。又如慢性腎炎者,若仔細詢問既往史,可見經常為蕁麻疹、濕疹、胃弱等疾病所苦惱。這些疾病都與水毒有關。由此看來水毒性疾病,都有某種體質或水毒前驅狀態。這種人患病時,多出現一系列水毒方證。藤乎鍵氏認為,這種人易出現間腦、腦下垂體附近的異常、在體質上呈弛緩傾向。
水毒狀態呈顯非常複雜的表現,其多樣性超過血毒,更不用說氣毒了,但通常喪現出以下特徵:.
休格:虛胖。
體質:冷感,出汗。怕冷,怕熱,感情脆弱。
面色:青黑、黃黑,或浮腫。
皮膚:分泌物(多或少)。
大便:軟便,腹瀉(多或少),或腹瀉便秘交替。小便難出,遠或近(指尿出與身體之距離),多或少;尿頻,殘尿感,或蛋白尿,糖尿、夜尿。
頭:偏頭痛(右),頭汗。
目:痛(右),易流淚,眼睛疲勞,視力減退,瞼重,眼眼黑。
耳鼻:噴嚏,鼻塞,流涕(多或少,稀)
口舌喉:舌濕,白苔,口渴,聲音嘶啞,吸喉阻塞感,流涎。
咳痰:咳,痰,喘。
頭肩背:頭部肌肉強(後、右),肩凝滯(右),肩痛(右).
胃:食慾不振,振水聲,嘔吐,噯氣甚,
腹:高起,膛痛,腹鳴,張力(硬、軟),蠕動亢進,冷,腹水。動悸(心,臍)。
手足腰:發熱,潮濕,關節痛,或腫,麻木,腳軟,冷。
婦科:月經不調(遲、速、多、少),習慣性流產或不孕。
嗜好:咸,熱,甘,蔬菜,水果,咖啡。
總的說來,水毒可分為自覺症狀與他覺症狀兩大類。
水毒的自覺症狀:以喘鳴、咳嗽、眩暈、肌肉搐?為代表症狀。此外,與水分有關的尿、汗,唾液,鼻涕、淚等的分泌過多或過少也是常見的症狀,而動悸、耳鳴、震顫、頭痛、腹中雷鳴、下利、不眠、便秘、嘔吐、關節痛、神經痛、口渴也多因水毒而發生。
水毒的他覺症狀:以腹腫、胃部振水音,虛胖為主。
由於留滯的場所和方式不同,水毒又分力下述數種:
(1)痰飲:痰飲是水分停留於胃部的狀態,叫做胃內停水。用指頭扣擊上腹部聽到“不喳不喳”的聲音,叫做胃部振水聲,可確認為痰飲“多見於胃弛緩,胃下垂,胃擴張等症”。
(2)懸飲:懸飲是水分留滯,“懸於胸間”,即在側胸部附近者。在身體轉動或舉手行路,或咳嗽的同時牽引作痛,是其特徵。常見於滲出性胸膜炎。
(3)溢飲:溢飲為水分主要留滯在四肢皮下者,以水腫或浮腫為其特徵,常見於腎臟病、心臟病,腳氣等。
(4)支飲:支飲為水分主要留滯在心窩部者。以頻頻咳嗽,劇烈的呼吸困難,不能平臥,依靠於物體則稍能呼吸為特徵。多見於冠心病、心臟性或.支氣管性喘息、肺水腫、肺壞疽等。
(5)伏飲:伏飲水分的留滯是潛在性的,因此不能抓住水分停滯的確據,而根據肌肉的寢攣或眩暈來推測其存在。
(6)留飲:留飲指水分留滯於心窩部,引起胃痛,背痛等臨床表現者,往往見於慢性胃炎等病。
(7)風水:風水指水分留於皮下並伴有表熱者。多見於急性腎炎等症出現惡寒,發熱、浮腫這樣的狀況時。
(8)皮水:皮水指性有表熱而水分留於皮下的狀態,見於慢性病的一般浮腫。
(9)裡水:裡水指不見水分留滯於皮下,而留於裡者。
治療水毒,宜除去留滯偏聚的體液,利尿是最佳方法。利用利尿來治療水毒的佔絕大多數,不過也有通過汗、吐而達到目的者。具有解除水分留滯作用的藥物可以舉出茯苓、白朮,蒼朮、澤瀉、豬苓、麻黃、木通、防己、半夏、生薑、杏仁、細辛、商防、吳茱英、附子等。治療水毒的方劑,主要有五苓散、豬苓湯、澤瀉湯、小青龍湯、越婢湯、越婢加術湯、茯苓飲、茯苓澤瀉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吳茱萸湯、真武湯、人參湯等。
氣血水是漢方醫學的特有概念,有些內容與我國中居學所講的氣血失常與津液失常很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其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 氣血水學說是病因論,而氣血失常與津液失常為病機論。因漢方醫學氣血水學說是從萬病一毒說病因論中衍生出來的,雖然經過後世發展,但基本上好是一種病因論,而氣血失常與津液失常是討論病機的。在漢方中沒有病機這祥的概念。因為病機是推理得出的結論,而東洞是反對推理的。
其二 氣血水學說只論實証,不論虛證,面氣血失常與津掖失常虛實並論。氣血水學說中的“氣”只有氣鬱和氣上衝,沒有論及氣虛、血只有淤血沒有論及血虛,水只論及水停,而未論及津液不足。我國中醫學的氣血頭常與津液失常這些都論及了的。這種情況並不是疏忽。因為漢方醫學的氣血水學說本身就是在東洞祛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發展到現在也受到我國中醫學的一些影響,也提到了虛證與實証,但僅僅是在結氣、瘀血、停水的基礎上就體質強弱而言,井沒有認可氣虛、血虛和津枯作為病因(二級)的存在.
其三 對氣逆和氣絡的理解不同。以氣上衝而言,漢方醫學實指頭熱足寒、奔豚而言,而我國中醫學之氣上衝,即氣逆,一般不包括這些內容,主要指肺氣上逆、胃氣上逆、肝氣上逆等。又如痰飲(狹義),漢方醫學所謂水分停留於胃部以胃部振水聲為主症者,我國中醫學則認為是“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而不僅僅局限在胃。
總之,氣血水學說是漢方醫學的特有理論,不可與我國中醫學的氣血津液病機等同。
一、證的內涵
證,是漢方醫學最重要的概念,可以說,不明證的內涵,就不知漢方醫學。就證字而言是證據之義,但從這一基點出發,漢方醫學家對證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歸納起來,有下述兒種主要見解。
(1)證是症候。
(2)是症候群(森田幸門).
(3)證是把患者目前的狀態規定為何處、什麼、怎樣這三個範疇的病象(龍野一雄)。
(4)證是機體內鄰的病變,表現在外部的證候,據此可以證明其本質(奧田謙藏),
(5)證是與方劑相適應的病型(丸山昌郎)。
(6)證是掌握個人疾病變化的動的狀態,以之作為治療目的,即隨證治療。證不是固定的、靜止的,是向一定方向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谷榮蘭〕
(7)證是診斷,即把病人現有的一切自覺、他覺症狀用漢方的尺度整理、概括,所得到的目前這一時刻的漢方醫學診斷,同時也是治療的指標。
(8)證是時間的,病名是空間的。現代醫學診斷的結果是決定病名,而漢方的診斷結果是確定證。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有無時間觀念,也就是說病名沒有時間意識,證與時間有關(大塚敬節)。有的雙方醫學家比喻說,疾病是侵入機體的勢力與機體保障健康的勢力之間的鬥爭,因此疾病就是一種戰爭,也就有初起與終結,有戰場及戰鬥形式。因此,面對病人,漢方醫學首先要努力確定疾病的發展處於什麼時似與位置,這就是確定證。表明證通常隨時間的流逝而不斷變化。
證,是根據症狀確定的。
漢方醫學很重視自覺症狀。認為對自覺症狀的判斷,可以決定證的八成,另外兩成是由脈候、舌候、腹候及其他徵候所決定。因為多數自覺證狀是機體頻臨異常狀態時發出的信號,只要對一個個症狀進行認真考察,再將考察結果加以綜合,並結合他覺症狀進行分析,就能判斷疾病發展的狀況和能最太過及不足狀態,主要受損器官或組織有無過熱或過冷。血液循環良好與否,水分代謝的良好與惡化等,並根據判結果選擇唯一適合的方藥。在進行判斷,選擇一系列工作中,通常使用陰陽、虛實、表裡、內外、寒熱、氣血水等作為基準,即漢方醫學所謂“尺度”。認為如確實能將這些尺度運用自如,就能進行出色的綜合和正確地判斷與選擇。
以上就是漢方醫學對證的普遍看法,與我國主流派關於“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的觀點相接近,但兩者又是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區別有三點:
其一,漢方醫學對證本質的認識,主要是從症狀的綜合概括來認識的,故其對症的表述形式,主要還是從臨床現象來表述的。沒有明確證是“病理概括”,“反映病理本質”,故一般不從理論上去表述。
其二,雙方醫學對證的綜合概括是以漢方醫學理論為尺度,而我國中醫學對證的判斷、確定,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兩者基準不同,自然差別很大。
其三,漢方醫學判斷證的最後目標,就是選擇唯一適合的方藥,我國中醫學判斷證僅僅是為論治作基礎(關於這個間題下而還要深入討論),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二.方證相對
證的決定就是診斷,就是治療。決定了證,也就決定了用什麼方,方與徵相對應,漢方醫學的術語,叫做方證相對。其內容很車富,分述如下:
1.吉益東洞的方證相對論。吉益東洞認為,《傷寒論》論不可取而方可用。於是苦心研究,將《傷寒論》和《金圈要略》中的方、證互相對閱,選出220方著成《類聚方》一書。由於該書多次大後印行,其學說得以迅速推廣,影響很大。東洞持萬病一毒說,認為毒有大小、位置之不同,而病也有變化,故一毒萬方,應“視毒之所在,隨發其毒之證而處方”,“證異子毒之所在,則因其異而異其方氣這種方隨證轉,就是東洞最初提出的方證相對之說。東洞認為,看不見的事物不能成為醫學理論的依據,醫學理論依據只能是看得到的事物,所以他所說的證,就是可見的症狀,故“病證同,則師弟所見必同”。不過,在《類聚方》中,證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單個症狀,如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中說“當有胸滿證”。在桂枝附子湯中說“當有上衝證”,在桂枝去桂加等術湯中說“當有心下悸之證”等,所言胸滿、上衝、心下悸等,都是單個症狀。一種是指湯證,如書中所載“桂杖附子湯證”,“桂枝加黃 湯證”,“小青龍湯證”,“真武湯證”“小柴胡湯證”等,湯證是指湯方針對的若干症狀的總和,即現實所謂症候群。所以,近人山本成一郎指出,證在後世派多理解為症候群,古方派多理解為漢方診斷,是就今天而言,而在東洞時代並不是這樣的。
2.病人之證與藥方之證。病人之證,是客觀存在的疾病的表現,是用漢方醫學尺度加以整理,概括得到的漢方醫學診斷。藥方之證,實際上是藥方的“方意”。病人之證與其所使用的藥方的“方意”,是一件事的正反兩方而,所列舉的脈證是一致的。因此用藥方之證這樣的提法也是可以的。在東洞時代,由於輕視理論,不可能對方意作理論上的分析,實際上只能以“方用”代“方意”,而“方用”就是方所針對症狀,即藥方之證。但是,病人表現的證是隨疾病的發展而變化不止的,藥方之證對於每一個藥方來說,則是固定的、不變的。例如,桂枝湯證的表現:頭痛、發熱,惡寒、汗出傾向、鼻鳴、脈浮弱,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變,但實際患感冒的病人,今天呈桂枝湯證,明天也許就變成桂麻各半湯證,後天也許就向柴胡桂枝湯證發展了。漢方醫學認為,疾病的發展對應著互相聯繫的藥方之證的排列。這就象電影的膠片一樣,是將僅存一點變化的每一張零零碎碎的膠片聯繫排列而戊的。如果將其放到放映機中,就映出了有聯繫的一過性情節。不同的每一個藥方,也按照疾病的發展聯繫排列起來了。漢方醫生,處於病人所呈現的疾病發展過程中,其任務就是決定病人的疾病表現相當於哪一格畫面,或者說在根據疾病發展連續排列的藥方中,相當於什麼藥方之證,所以漢方醫的方證診斷也是治療。
為了不作出錯誤決定,漢方醫,一方面必須使用漢方醫學的尺度,正確無誤地採集病人呈現的症狀,另一方面,必須整理歸納藥方的知識,以達到馬上就能在腦子裡浮現出相當於什麼藥方的程度,即充分掌握主要使用的藥方的“方意”。只有這兩方面都不犯錯誤,才能施行正確的漢方治療。這好比鎖與鑰匙的關係,醫生必須正確測量鎖(病人)的鑰匙孔的形狀(症狀),並濺算其深淺,彎曲的程度,以及縱向和橫向的長度等,以判斷哪把鑰匙(藥方)與這個鎖相合與否。如果判斷正確,鎖就打開了,疾病也就洽愈了。這種情況在急性病.可以說是絕對符合。而在慢性病就不完全符合,好象多少有些不適合的鑰匙,反覆擺動也能打開一樣,即使應用不一定完全合適的藥方,往往也能治好疾病,不過多花一點時間而已。不過,不能據此就否定存在病人之症就相當于鎖,藥方相當於鑰匙這樣嚴密的關係。這就是現代漢方醫學關於方證相對的解釋。
這裡要指出,漢方醫學認為,藥方是不能變動的嚴格組成,由各種生藥按一定分量比和一定作用配合而成的集團,不能加減變化。
3.主證與客證:所謂主證,就是主要的症狀,在一定方證內基本不變。所謂客證是指在一定方證內一時存在的、有出入變動的症狀。其實,主證,客證應作“主症候".“客症候”。不過長期以來已成習慣,人們也不得不認可。例如,《傷寒論》第四十條小肯龍湯證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渴,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其中“傷寒表不解….,發熱而咳”是主證,“或渴……或喘”是客證。因為渴、利、喘等症,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無,或雖有而不久又消失。又如葛根湯證,在“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這樣的主證之外,臨床所見往往有咳嗽,這種咳嗽就是客證。因為不出現咳嗽的時候佔多數,即便出現也很快就消失。然而,在實際臨床之時,常常不能這樣簡單地區別開來,苦於判斷誰是主證了誰是客證?這種情況經常存在。如果客證與主證的判斷錯了,證的判斷就完全錯了,也就治不好疾病,要想不判斷錯誤,除了堅特不懈地研究與實踐外,沒有別的辦法。
4.合方與證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常常同時並存兩個以上的疾病過程,也就是說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藥方之證,這種多今疾病過程的並存,有同時發些的,也有先後發生的。例如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桂枝二越婢一湯證屬於前者,而桂枝茯苓丸與小柴胡湯之合方證的這種情況,一放認為,原來存在桂枝茯苓丸證,以後又發生小柴胡湯證,故屬後者。
當兩個以上藥方之證並存時,一般認為當把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藥方的全部藥物合成一方使用,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有的宜合方,也有的不宜合方。很難簡單地說清掌握的標準。如果硬要提出一個大體的標準,則可以說,急性症當用合方也必須控制在最低範圍內。這是因為急性病用合方,即使其中一方能中病情,也會因其他藥方的影響而全部失效。對慢性病,使用合方常常會出現可喜療效。必須指出,即使對慢性病,若過分推崇合方,容易使人放棄對主證、客證的研究,從而妨礙診療技術的提高。尤其是初學者要特別少用合方,即使是兩個方證並存的情況,也可一個一個藥方便用,一二周後再合方使用,以觀察效果。
關於合治分治的問題,我國中醫學以標本緩急治則為指導。這也是漢方醫學的方證相對與我國中醫學辨證論治的顯著區別。
三.體質之證
前面所講的證,都是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是暫時的,又叫後天之證。森道伯創立的一貫堂醫學認為還存在證型體質,這種體質是出生時決定的,疾病的發生由各種證型體質所決定,稱為先天之證。對於這種先天之證,可以應用藥物針對體質進行預防。在發病時,應用針對體質的藥物和針對證的藥物進行治療.這也屬於方證根對範疇。
一貫堂醫學將現代人的體質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淤血證體質,第二類為臟毒證體質,第三類為解毒證體質。這種體質學說是後世派的觀點,茲分述如下:
1.淤血證體質:淤血證是病變,具有易出現這種病變的體質,稱為淤血證體質。漢方醫學認為,淤血證體質,又叫淤血保持者,其在發病前腹腔內就有淤血蓄積,而這種淤血的存在是引起淤血證的內因,不存在淤血或者輕度存在的人.即使有外因侵襲(如細菌性外因等)也無患淤血症的危險,或者機會很少。例如,老人在室內摔倒,因而誘發中風,是因有淤血存在,小兒雖摔倒受外傷但很快治癒,因為不存在淤血之故。淤血證體質雖與遺傳有關,但中年以後更容易表現出來,女性尤為多見。淤血證體質易患高血壓症,腦血栓症,心肌梗塞症、動脈硬化症、痛風、風濕症、肝炎、肝硬化等,如早期給以驅淤血劑,可以預防這些病的發生,這就叫治未病。一貫堂醫學多用通導散(大黃、芒硝,枳殼、厚朴,甘草、當歸、紅花、蘇木、陳皮、木通),故通導散證體質是淤血證體質的代表。判斷有無淤血,首先是通過腹候(也叫腹證)來確定,其他外在症狀和脈候(又稱脈證)也可資參考。
通導散證體質一般表現為:體質上有胖有瘦,面色有紅有蒼白,指甲暗紅或黃白等,但以肥胖,面色紅,指甲暗紅為主。脈象一般為細實。腹診為從心下可觸及兩條相當於腹直肌的痙攣性肌束,也可有臍下膨滿或全腹膨滿。
有地滋氏進一步將痕血證體質分為各種類型:
(1)桃仁承氣湯淤血:體格較好,骨骼稍粗大,助骨下角寬,皮色白,肌理不太粗糙也不太細膩,不是虛胖,也不是實胖,面色佳,兩頰紅,腹部有明顯淤血。HLA(人體淋巴抗原系統)多為B5型、
(2)桂枝茯苓丸淤血證:體格、體力中等,面色接近健康,腹部有輕度淤血。
(3)大黃蟄蟲丸淤血證:體格細長,骨骼纖細,消瘦,皮膚顏色偏黑,將下腹部皮膚捏起幾乎沒有脂肪,也不痛,有明顯壓痛、抵抗感.可觸及硬結。HLA以A1:為多。
2.臟毒證體質:漢方醫學認為臟毒就是臟器之毒,為蓄積瀰漫於體內各臟器的新陳代謝障礙產物以及其他邪毒。臟毒證就是臟毒所致的病變,而易得臟毒證的體質,或者說具有臟毒的體質,就叫臟毒體質。
肺毒包括風毒、食毒、水毒、梅毒。風毒,可以說包括全部外邪,自然包括細菌、病毒在內。食毒是食物之毒,但非急性食物中毒,而為食物的慢性中毒,即因食物而致的自身中毒。一般說來以素食為主者少見食毒,有地滋認為食物中過氧化脂、變性蛋白,甜味料、鹽分及食品添加劑是食毒。水毒是由於腎臟的排水障礙,應該排出的液狀代謝產物蓄留於體內而為毒。這與“氣血水”之水毒含義相似。但有地滋指出這種水毒表現的是粘液性水腫樣浮腫,壓之無凹陷。梅毒是指性病之毒。
臟毒體質,是一種過敏體質,易患膠原病、痛風、肝炎、肝硬變、腎炎(特別是腎變病型)、糖尿病、支氣管哮喘、心臟病、高血壓、肥胖症。早期給予祛風,祛水、祛食、祛梅毒之劑,可以預防這些病的發生。一貫堂醫學多用防風通聖散。故臟毒證體質以防風通聖散證為代表。
防風通聖散證的一般表現為:體格較健壯,骨骼魁偉,脂肪型或肌肉型之實胖,精神開朗。皮膚多呈黃白色,也可見偏黑者,若見偏紅是兼有淤血的標誌。脈象一般為弦或洪實脈,也可兼有浮、數、緊脈。腹診以全腹肌肉硬滿。特別是以臍為中心的突出的大膨腹為特徵。
臟毒證體質,青壯年時患病相對較少,而在壯年以後患病多而死亡率也高。
臟毒證休質,在發病時往往伴有瘀血,此時當兼用祛淤血劑。
今天漢方醫學普遍認為淤血、食毒、水毒為三大病因。
3.解毒證體質漢方醫學所說解毒證體質是指以易患以四物黃連解毒劑治療病證的體質,解毒之名是借用四物黃連解毒劑之“解毒”而來。這種毒不是臟毒,其含義首先是結核性毒,因為結核性毒與解毒證體質有不可分離的關係。總的來說凡易患結核性病者就可以說是解毒證體質。因此解毒證體質是指曾稱之為腺病質、胸腺淋巴體質的體質。其次這種毒,與肝臟解毒作用有關,腹診時可見到神經緊張或肝臟腫大,故解毒證體質包括需要從肝臟論治與解毒的體質。
解毒證體質也是一種過敏休質,其毒生幼年期最強,青年期減弱.壯年期進一步減弱,與臟毒證體質正相反。這種體質易患特異反應性皮炎、氣管炎、腎炎、小兒神經症、夜尿症、應激性潰瘍、假性抑鬱症等神經系統病症。
解毒症休質的體格一般為瘦型、肌肉型,面色一般呈淺黑色,也有蒼白色至青黑色者,色度雖有深有淺,總是晦暗而少光澤。這種體質又進一步分為三類:
(1)柴胡清肝湯證:為小兒期的解毒證體質,這種小兒體質虛弱,面色大多青白,或淺黑,體瘦,頸細,胸窄,還可發現領下、頸部淋巴結腫大。脈象一般為緊脈。腹部多低平,也常見稍凹陷。幾乎無皮下脂肪,腹肌特別是腹直肌緊張,沿肝經循行區有過敏帶,觸診時有癢感而發笑,多不能很好地接受腹診。
這種體質多有結核病史,易感冒,易患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炎、腺樣堆殖病、中耳炎、乳突炎、神經過敏。
(2)荊芥連翹湯證;為青年期的解毒證體質。這種體質,一般身材較高,為肌肉型、體瘦,俗謂瘦骨嶙峋型,有憂鬱感。皮色較柴胡清肝湯證深.呈黑紫色或暗褐色,甚者略帶銀色光澤。脈診多呈緊脈。腹診除肝經緊張外,在胃經之心下部位亦有明顯腹肌緊張。這種體質易患結核性疾病、上頜竇積膿症、神經衰弱、腹股溝癬、中耳炎、乳突炎等。
(3)龍膽瀉肝湯證:為成年期的解毒證體質。這種體質皮膚呈淺黑色,手足心多濕潤,脈象多緊。腹診肝經明顯緊張,從臍下,臍旁至兩脅下可觸及明顯抵抗。這種體質患結核的較少,但與淤血、臟毒證體質相比仍多,而患婦科病、腎炎、癌、前列除肥大、動脈硬化、骨老化的較多,尤以婦科、泌尿生殖系統等下焦疾患為多見。
體質之證,是一貫堂醫學的發展。這種學說雖然是後世派學說,無疑地還是受東洞萬病一毒說、方證相對說,以及南涯氣血水說的影響,也豐富了方證相對說的內容。
四、特殊證候
漢方民學所說的證,除了方證,還有一些證,或者是我國中醫學沒有的,或者用語雖然一樣,但實際含義不同:
1.陰虛證:.漢方醫學的陰虛證一般是表示《傷寒論》三陰病這樣的病態,而不是“陰液的虛損”。其內涵是“陰證中的虛證”。這裡所說的陰證就是“裡寒證”、“虛證”就是表現“裡寒證”的虛證,即陽氣虛。這就是說漢方醫學所說的“陰虛證”與我國中醫學的陽虛證相當,在《傷寒論》少陰病中,有黃連阿膠湯證,“心中煩不得臥”這一症狀,明顯地為虛熱。由於是在虛證(陰虛)中表現熱證(症),與上面的“陰虛證”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叫做“陰虛證”,又不能將其叫做“陽虛證”,漢方醫學就只能將其稱作“瀉心湯之虛證”以示區別。
同樣,漢方醫學所謂的“陽虛證”是指“陽證中的虛證”,即太陽中風,與今天我國中醫學所說的陽虛證也不同。
2.實証所謂實証,無論漢方醫學還是我國中醫學都定義為“邪氣實”,但事實上漢方醫學是將“有體力者”作為實。同時也將用于有體力的“實証”的方劑作為實証方劑,以區別用于沒有體力的虛證方劑。由此確立了把方劑按體力有無排列,按順序而依次使用的方法。
由於事實上以有無體力來判斷虛實,所以隨著體力的消耗,漢方醫學引入了“虛實間證”的概念。所謂“虛實”是指體力既不明顯地強,也不明顯地弱。而不是我國中醫學所說的“虛實挾雜”。
3.潛證所謂潛證,是指潛在的證候。在患者表現出陰陽虛實的多種症候時,可能潛在更為嚴重的虛寒證,若不注意就容易漏診。由於嚴重的虛寒證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其他的治療也就不能見效。當懷疑有四逆湯的潛證時,可以給予四逆湯進行試驗治療。
診法
總之,漢方醫學的辨證的特色,主要是方證對應。例如,對表現疲勞時或婦女月經前後,偏頭痛發作,頭側肌肉發硬,嘔吐膽汁,足發冷,脈沉遲的症候群,辨為吳茱萸湯證,但並不用臟腑、經絡理論來分析其病機所在,進而辨證處方。漢方醫學診法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腹診。
一、望診
雙方醫學的望診,其內客比較簡單,.只有望營養、色澤和舌,其特點仍然是體現在證與方的相對應上:
(一)望營養,色澤
營養狀態好,肌肉結實,有彈力者,多屬大柴胡湯證、防風通聖散證、承氣湯證之類。
肥胖但肌肉不堅實,俗稱“水肥“者,多呈白色,骨骼脆弱,多為虛證,常用黃 配劑的方藥,例如,防已黃 湯之類。
瘦而血色好,肌肉堅實,多為實証,常用龍膽瀉肝湯。瘦而血色差。肌肉不堅實者,多為虛證,用八味丸為多。
面赤如酒醉狀者,多用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溫清飲等。
面赤局限在兩頰,紅似桃花,多用麥門冬湯。
營養好的年青婦女,面紅是透過毛細血管網看見的,多用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祛瘀劑。
皮膚粗糙,乾燥、沒有光澤,多見於老人,大病癒後,或糖尿病患者,常十全大補湯、八味九、滋陰降火湯、麥門冬湯、四物湯等。
皮膚病的望診特別重要,要根據患處狀況來決定治療方針。
(二)望舌
漢方醫學望舌質,不注重舌質顏色,而注重舌質的幹、潤及乳頭消失與否,望舌苔雖亦區分白、黃、黑等,但不從辨表裡入手,多是方證對應。
1.舌上無苔。健康人通常舌上無苔。熱病的初期,亦多無舌苔,經過一些時日後則生舌苔。非發熱的一般慢性病,亦多無舌苔,此時要往意舌質的幹濕度。例如屬於人參湯證者,舌質多見濕潤,屬於白虎湯證者,舌質多見乾燥。沒有乳頭,形成光淨的紅鏡面舌,質地乾燥,多見於老人,大病初愈、產後婦人等,失去體液的滋潤,常用配有地黃、麥門冬、人參、知母、當歸等藥物的方刑。
2.白苔發熱患者,可見舌上白苔,口發粘膩,口幹欲飲而不得飲,食慾減退,在《傷寒論》中被稱為少陽病,為使用小柴胡湯的證候。慢性胃炎者、酒客等,常有厚白苔。這些人若是患熱病,要判定是否病前就有了厚白苔,還是因熱病而產生的厚白苔。
3.黃苔。如發熱不退,幾天後白苔會轉為黃苔。若是使用了抗菌素,則轉為黃苔的機會很少。白苔從舌中心開始,漸漸轉為焦黃色者,多用大柴胡湯下之則愈。但是,作為一般慢性疾病的大柴胡湯證,則多不出現黃苔。
4.黑苔。黑苔的出現比軟少見,注薏是否染苔。有熱的患者,舌苔發黑而乾燥,用大承氣湯下之則愈。者舌苔發黑而濕潤,則必須用四逆湯和真武湯溫補才行。
5.紫暗苔。舌色紫暗,或青,或舌邊緣有紫色痕斑,是淤血的舌證,常用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
二.聞診
聞診,主要是診察患者音聲、咳嗽、喘鳴、譫語、呃逆,胃部振水音、噯氣等症狀的性質。陽證患者,音聲有力而清晰。陰證患者,聲音低如蚊蟲,言語不清。強烈的咳嗽,痰難出或無痰者,當用麥門冬湯、滋陰降火湯、頓咳湯等;伴有哮喘的咳嗽,多用麻杏甘石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澹語者,聲音洪大,多言不休,內容變動不定,為陽證。若聲音低微,反覆嘮叨同一句話,為陰證,預後不良。
聞診除有聽的意義外,還有嗅的意義。通過嗅病人口臭、體臭、大小便及其他排泄物的臭氣,來診斷疾病。
三、問診
問診應關心患者主訴的每一細節,若患者只是介紹以前治療時醫生生的診斷,而不談自己的主要症狀,醫師有必要誘導詢問,使其說出主要症狀。往往患者述說一個症狀,並無其它關聯的症狀,醫師不能疏忽過去,它可能就是識病的關鍵。
漢方醫學認為,問診必須知道以下事項:
1.自發病當初的經過問家族史、既往病史,尤其要詳細詢問現病史,治療經過等。據此可以了解患者的體質對藥物的反應情況等。對於急性熱病,須詢問其發病日數,了解其治療情況,更顯得重要。
2.惡寒,惡風二者同是太陽表證,是作為應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方劑的指徵。不過,陽明病白虎湯證亦有惡風、惡寒。少陰病亦有惡寒,需用附子劑。這些情況均需結合具體病情,綜合判斷。
3.發熱自汗出,若惡寒或惡風,脈浮弱,是為太陽在虛證,用桂枝湯。若惡寒無汗,脈浮緊,則為太陽表實証,用麻黃湯。陽明病汗出發潮熱,則用大承氣湯之類。假使只是頭上汗出,則有虛實之別,有的用柴胡桂枝乾姜湯,有的則用茵陳篙湯。
熱病恢復期出盜汗,不必止汗。但是,體虛衛陽不固者,則應適當止汗,用黃 建中湯、補中益氣湯、柴桂乾姜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
少陰病一般不出汗,若出汗則是脫汗證,較危篤。
4.熱。所謂“熱”,不一定指體溫升高,患者自覺有熱,新陳代謝亢進等,都屬於“熱”。若體溫升高,患者卻自覺寒冷,脈微沉遲,此即為寒證。使用附子製劑,使體溫下降,患者反而不覺寒冷了。關於熱型,漢方醫學是這樣分類的:
發熱:他覺體表熱,如太陽病發熱。
微熱:他覺體表微熱,37.2~37.3℃為微熱。其熱在身體內,屬裡證而不屬表證。這與《傷寒論》所言微熱意義不同。
往來寒熱:發熱止則惡寒,惡寒止則發熱,屬少陽熱型,用小柴胡湯。
潮熱:不伴惡寒、惡風,全身發熱如潮水定時而得名,一般在“日?”發熱,屬《傷寒論》陽明實熱,與肺結核日暮高熱不同。
身熱:身灼熱,同潮熱一類。
惡熱:不惡寒、惡風,為熱所苦所惱。.
手足煩熱:手足熱,喜冷,喜伸出被褥之外。常用三物黃琴湯、八味丸,補中益氣湯等。
淤熱:屬裡熱,是尿少的熱證,常用茵陳蒿湯等。濕熱同淤熱,皆為尿少的熱證。
5.食慾。如發熱在太陽表證時,食慾無異常,可用桂枝湯、麻黃湯。若變為口苦、不欲食,則病轉為少陽,當用小柴胡湯。
有因藥物原因而使食慾不好者,例如中藥麻黃配劑,麻杏甘石湯、葛根湯等,應用時可影響食慾。地黃配劑,八味丸、四物湯等,也可使食慾不好,當分辨清楚。
實証之人,即使飲食過甘,也不會下利,嘔吐。即便誤了餐,也不感到腹中飢俄難當,相反,虛證之人,稍為多吃一點就腹脹,或時時嘔吐,下利。只要誤了餐,就無力,走不動。飯後即困倦、欲睡,為胃腸虛弱之人。一般用六君子湯、半夏夭麻白朮揚、補中益氣湯、濟暑益氣湯等。
淤血與熱互結的病人,能食,如狂,唇稍徽帶黑,脈結滯或沉澀,多用桃核承氣湯。
沒有食慾與不能食不同。腹脹而不能食時,首先要治腹脹。
6.大便。漢方醫學關於大便問診,常結合腹診,辨證非常詳細。無論大便硬,二三日一次,或大便軟,一日二三次者,若是習慣性,無什麼特別不適,就不作為治療對象。大便硬,秘結,多為實証,常用大黃配劑類處方。但是,虛證便秘,腹和脈無力,大便如兔糞,即使二三日未便,也不能用大黃製劑,常用六君子湯、柴芍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氣順則便亦通。在熱病中,大便秘結,脈微弱,腹部無彈力,即使大便幾日未通,也不宜投入大黃、芒硝之類。若誤用攻下,大便雖通,但人體漸漸不支,病勢不得好轉。這種患者,應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真武湯等方劑溫中,大便反而很快得通,大便數日不行,如下腹部按到一些糞塊的患者,只要是在心窩按壓軟弱無力,就不宜用大黃類攻下劑,只要能進食,大便會自然通行。對於老人便秘,用有地黃的處方很有效,能很快通便。
大便軟,每次量少而不爽,下腹部膨滿,氣不通暢,用攻下劑會引起腹痛、裡急後重,大便不行。若用小建中合大建中湯,氣行通暢,大便即行。常見有大便粘液,滯下不爽者,用大、小建中湯而取效。下利,裡急後重甚者,實証用芍藥湯、大柴胡湯、桂枝加芍藥大黃湯等。裡急後重輕者,亦常見於真武常見于胃風湯證。慢性下利患者,治宜健脾和中,若強行用收澀止利,可出現心窩部痞塞、膨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如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當以無急裡後重,無腹痛,但心下痞、腹中雷鳴,下利為目標。久利,大便時有氣泡者,用胃風湯。
大便失禁者,多是虛證。若出現在實証,則是高熱,意識不清時。
大便青或白,無粘液,完谷不化,大便不實等,為虛證,常用有附子、乾姜在內的處方。
7.小便。如口渴,喜飲,小便量少而不利者,見於五苓散證、茵陳五苓散證,還可見於豬苓湯證。如口渴飲水,尿量多者,用八味丸。夜間尿多,若人尿少次頻,尿失禁,尿團等,亦用八味丸。
用于小便自利的處方,除八味丸,還有小建中湯、人參湯、甘草乾姜湯、苓姜術甘湯等。
用于小便不利的處方,除八味丸,還有豬苓湯、五苓散、五淋散、清心蓮子飲、龍膽瀉肝湯等。
體溫高,但尿色清白,量多,為陰證,應用附子類方劑。
8.口幹、口渴,咽喉乾燥,口幹喜飲,稱口渴引飲。口中幹,唾液分泌少,只想口中含水,稱口中幹。口幹,口渴不可混淆。
口渴引飲有陽證,亦有陰證,應從脈證上區別。口渴喜熱飲,為陰證,用附子製劑。口渴喜冷飲,為陽證,用石膏製劑,但亦有陰極喜冷飲,陽極喜熱飲的假象,必須綜合考慮。
口渴不太甚者,可用瓜萎根、人參、知母、地黃、麥門冬等滋潤劑。
口幹多見虛證,亦有因淤血而致口幹者,必須綜合辨證。除淤血而外,多用溫補劑。例如老人、產婦、大病之人等,一睜開眼,就覺口中乾燥,連舌頭都幹得轉不動。應用配以人參、地黃、茯苓等藥的十全大補湯、炙甘草湯、茯苓四逆湯等,
9.嘔吐。嘔吐時,必須詢問是否伴有噁心,口渴,小便不利,頭痛等症狀。伴有噁心的嘔吐,吐後有絲絲不斷的粘液,應以半夏為主的小半夏加茯苓湯。伴有口渴的嘔吐,一次吐出許多水,立即感到口渴,飲水又即吐者,尿量必少,可用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這種嘔吐用半夏劑無效。若伴有劇烈頭痛之嘔吐,是吳茱英湯證。
10.咳嗽。咳嗽時,應詢問有無哮喘、乾咳或有無痰、痰出易否、痰多或少、以及咳時臉紅否、咽幹否、夜咳甚或晨咳甚等。伴有哮喘的咳嗽,多用麻黃和杏仁配劑的處方。乾咳無痰,初起可用麻黃劑;繼後不愈者,若處方中不加地黃,麥門冬等滋潤劑,則咳不會停止。痰濕咳嗽,痰出困難時,亦用麥門冬湯、瓜蔞枳實湯、滋陰降火湯等。夜間咳嗽厲害者,多為滋陰降火湯證。晨起咳甚者,多為瓜簍枳實湯證,但痰多易出者,若加滋潤劑,則反而生痰,咳得厲害。有惡寒發熱等表證的咳嗽,先治其表證,若咳嗽還未愈,再根據其時病情,選擇處方。若有胸脅苦滿證的咳嗽,可用柴胡劑。
11.呼吸困難。診察呼吸困難的患者,首先應進行腹診,弄明腹證很重要,呼吸困難多因心臟或呼吸器官障礙所致,但不應忘了腹部症狀。如呼吸困難伴有胸脅苦滿,腹部脹滿者,可用大柴胡湯合半夏厚朴湯,或用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若胸脅苦滿,腹部脹滿輕微者,可用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朴湯,或用小柴胡湯加厚朴、杏仁。即使是支氣管哮喘,也可用這些方劑治療。如呼吸困難見腹部軟弱無力,或腹壁薄而缺乏彈力力者,可用蘇子降氣湯、苓甘姜味辛夏仁湯、四君子湯等。
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等麻黃劑,也常用於呼吸困難,但是用于不同程度的腹部有力者。若腹部軟弱無力者,則不用為宜。
12.心悸亢進,又稱“動悸”,並不一定由心臟障礙引起,亦有神經性的,可見于白塞杜氏病、貧血、腎炎等。
心悸亢進發作,不伴有不安感,只是尿量增多,可用半夏厚朴湯。若心臟有損害而心悸時,尿量則不多。半夏厚朴湯所治心悸亢進是神經性的,多伴有眩暈,而且他覺症並不證明有劇烈地心悸亢進,只是本人感到不安而已。
用桂枝和甘草組合的處方,也常用於心悸亢進。傷寒論有桂枝甘草湯,此方為發汗過度引起的心悸。苓桂甘棗湯用于古人稱為奔豚氣的疾病(即今之 病性心悸亢進之類),此從臍下到胸有強烈動悸,把掌放在臍上,感到腹部大動脈強烈地悸動。苓桂術甘湯多用于心悸伴有眩暈,尿量不多者。連珠飲是苓桂術甘湯與四物湯的合方,用于貧血,主訴動悸者,眩暈者。炙甘草湯用于大病後或慢性病者,見體力衰弱,心悸亢進,脈結代等症狀。
柴胡加龍牡湯,柴胡桂姜湯等也用于心悸亢進,需結合詳細的腹診來決定其適應證。
13.眩暈。治眩暈的處方,多由茯苓、白朮、澤瀉等藥組成。這些藥物有調整體內水液分布異常之效。患胃下垂、胃擴張等病,腹診胃部有振水音的眩暈患者,多用有此類藥物配伍的處方。這類疾病多有神經性的眩暈,常用半夏厚朴湯、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平時站立時頭暈,伴有心悸亢進者,多用苓桂術甘湯。如頭重,眩暈、無血色、畏冷,而脈診腹診無力者,應用當歸芍藥散。
如婦女月經不調,有眩暈者,亦用當歸芍藥散或加味逍遙散、女神散等。如肩周炎,項部緊張,伴有眩暈者,多有胸脅苦滿和心下痞硬。胸脅苦滿時,選柴胡加龍牡湯、柴胡桂枝乾姜湯。心下痞硬時,選用半夏瀉心湯。面部潮紅,氣機不調和,頭暈目眩,即俗稱上火者,用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等。
總之,眩暈也必須通過腹診和其他症狀結合考慮,才可準確處方。
14.頭痛。外感頭痛,須治外感,外邪去則頭痛自愈。發作性頭痛,主要見於偏頭痛。疲勞時,或婦女月經前後時,偏頭痛發作,頭側肌肉發硬,嘔吐膽汁,脈沉遲,足發冷,多用吳茱萸湯。其腹證見上腹部脹滿,容易和小柴胡湯腹證相混淆,應仔細分辨。如頭痛,手足發冷,口渴、尿少者,用五苓散,多見於腎炎頭痛。清晨即頭痛,多見於腦動脈硬化,常用鉤藤散。若腦血管痙攣,用抑肝散。
胸脅苦滿者頭痛,用柴胡劑較好。
體格好,有血色的婦人,常便秘,習慣性頭痛,通過腹診,有小腹急結者,用桃核承氣湯。婦人血分引起的頭痛,用加味逍遙散、女神散、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等。
頭痛不劇烈,但身重、眩暈、足冷,脾胃虛弱,心下有振水音等,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三叉神經痛,多用五苓散、麻黃細辛附子湯,葛根湯、清上?痛湯等。
總之,頭痛也一定要考慮勁其他症狀參照脈證,腹證,進行綜合的判斷。
15.肩凝。肩凝不僅是肩部,而是從項到後頭部均酸痛,肩腳關節感到緊張。特徵為左肩有,右肩即無,右肩有,左肩則無。從頸椎到胸椎,縱向凝固或從項部向肩胛關節方向凝硬者,常用葛根湯。肩凝,但身體其他部分肌肉軟弱,脈診、腹診均不緊張者,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六君子湯、當歸芍藥散等。肩凝,伴有胸脅苦滿和心下痞硬者,用柴胡劑或瀉心湯劑。單純性肩凝者,用延年半夏湯。有瘀血腹證的肩凝,用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婦人血分證引起的肩凝症,可用加味逍遙散,
16.腰痛。腰痛由腰部軟組織病變、骨關節異常、骨盆腔內的勝器病變,以及作為一些其他疾病的伴隨症狀而引起。要弄清腰痛及其他症狀的關係,再結合脈診腹診狀況,才能確定治療方針。
八味丸用于虛勞腰痛。老人或病後腰痛,或體力衰弱之腰痛或下腹部腹直肌拘急,小便少之腰痛等,常用此方。
身體好的人,訴有急性腰痛,以肌肉緊張,脈浮大有力為彗眼點,用葛根湯有效。
腰痛見有家血腹證者,用桂枝茯苓丸和桃核承氣湯較好,還可治癒頑固性腰痛,以及外傷疲血未盡之腰痛。
對於有冷症的患者,訴有頑固腰痛,逢冷則痛劇,波及下肢、下腹,近代醫學難以命名者,用當歸四逆加吳茱黃生薑湯、當歸建中湯等。
17.腹痛。診察腹痛時,要弄清哪部分疼痛、喜按或是拒按,疼痛是持續性、還是發作性、向哪部份放散、什麼狀態時疼痛厲害、腹痛同時還伴有些什麼證狀等,要參照腹證,制訂治療方針。
上腹部持續疼痛,多選用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人參湯、安中散、清熱解郁湯、椒梅瀉心湯等。下腹部持續疼痛,多選用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當歸建中、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折衝飲、大黃牡丹湯等,須弄清腹證,辨明虛實,選擇處方。上腹部及下腹部均疼痛,而且疼痛部位有移動者,多是虛證。常選用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桂枝加附子湯、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芍藥甘草湯,苓桂甘棗湯,良枳湯等,
18.胸痛胸痛不僅僅是胸部病變所引起,亦有腹部原因引起者,診察胸痛時,必須注意腹證,胸痛之外還有哪些症狀等。常用處方是柴陷湯、柴胡疏肝散、桅子豉湯、清濕化痰湯、}C萎積實湯、當歸湯等。
19.出血必須弄清何處出血,血色,全身症狀,血的種類,脈象等。以確定治療方針,出血時,若手足溫、血色好,脈有力,屬熱性,有充血性傾向,應用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等。若手足冷,血色差,脈軟弱無力。冷性,鬱血性出血者,用地黃為主劑的芍歸膠艾湯.四物湯等_若上述症狀餛在一塊時,則用四物揚合黃連解毒瀝,
出血多,時問久、貧血症狀厲害者,用人參為主劑的獨參湯、人參腸、四君子湯。
還有淤血性出血,弄清腹證,多用桃核承氣湯、折衝飲等,
20.手足厥冷。診察手足厥冷亦應參考其他脈證、腹證等,確定治療方針。
手足厥冷多用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真武湯、桂枝加附子湯、當歸芍藥敬,附子理中湯等。下半身冷,但上半身熱者,常用溫清飲、女神散、加味逍遙散、烏梅丸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