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四逆散臨床備要

 

1 從一個案例說起

某女,50歲,1974年5月27日就診。兩腿疼痛,痠軟無力,漸至不能行走已月餘。患者於一個月前,因惱怒出現脘腹串痛,時輕時重,並覺兩腿煩亂不適。經針刺、服西藥2天,腹痛止但兩膝關節陣痛,右側較重並有涼感,兩小腿煩亂不適,有時肌肉跳動,腿痛有時感到牽引兩側腰部,手足有時覺涼,背微惡風。近幾天腿痛煩亂加重,竟至轉側困難難以入睡,經常徹夜坐著,飲食銳減,面色菱黃。舌質略紅、苔薄白,脈左寸弦、關弦滑、尺弱,右脈弦細….治宜疏肝解鬱,宣散氣血。方用四逆散加味:

柴胡9克,白芍6克,枳實9克,懷牛膝9克,甘草9克。水煎服1劑。

5月28日復診:昨晚服頭煎後,當夜兩腿煩亂的感覺消失,肌跳、疼痛均止,餘症亦明顯減輕,精神、食慾亦有好轉。繼服上方3劑調理而愈。

按語:《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雲:“清陽實四肢。”今陽氣鬱遏,不達四肢,筋脈失養,則肢涼疼痛。陽氣鬱遏於中焦,氣機紊亂,則見脘腹串痛。故用四逆散疏達陽鬱,加牛膝以引藥下行也。

——《傷寒解惑論》

2 方證

本方所治“四逆”,緣於外邪傳經入裡,氣機為之鬱遏,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鬱,不能達於四末,而見手足不溫。此種“四逆”,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區別。正如李中梓雲:“此證雖云四逆,必不其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唯氣不宣通,是為逆冷”。張錫駒亦謂:“凡少陰四逆,俱屬陽氣虛寒,然亦有陽氣內鬱,不得外達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傷寒論直解》卷5 )。肝為剛臟,主藏血,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本證四逆,亦可由肝氣鬱結,陽鬱於里,不能通達於四肢所致。另外,肝病最易傳脾,脾主四肢,脾土壅滯不運,亦可導致陽氣不能敷布而為厥逆。

本方所治除了“四逆”這一主症外,其餘均屬於或然症。由於氣機鬱滯,升降失調,病邪逆亂於內,故可見諸種不定之症。氣滯陽鬱化熱,則身微熱;心胸陽氣失於宣通,則或咳或悸;水道失於通調,則小便不利;氣鬱不暢,木橫乘土,則腹痛;胃腸氣機不利,則洩利下重。以上或然症,以腹痛,洩利下重,較為常見。

而肝氣鬱結,疏泄失常,以致脾氣壅滯,而成肝脾不和之證。故見脅肋脹悶,脘腹疼痛,或洩利下重。脈弦主肝鬱,亦主疼痛。

因此,陽鬱氣滯,是本方證發病的關鍵。

3 藥證

本證因少陽氣鬱,陽遏於里,不得布達所致。以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陽鬱不伸,雖能生熱,卻無明顯之熱證,所以當平調兼顧為治。方中柴胡入肝膽經,既疏肝解鬱,又透邪昇陽。《本草經解》卷2記載:“柴胡清輕,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藏從之宣化,故心腹胃腸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致使肝氣條達,陽鬱得伸,恰對病因病機。白芍功能斂陰養血,以養肝體,助肝用。枳實苦降辛行寒清,具有下氣破結泄熱之功。《神農本草經》謂其“除寒結熱”,“利五臟”;《名醫別錄》認為其“破結實,消脹滿”,既助柴胡調暢氣機,又合白芍調理氣血。甘草一可調和諸藥;二可益脾和中,以扶土抑木;三可緩急以助白芍止痛。綜觀全方,柴胡配芍藥一散一收,一疏一養;伍枳實一升一降;柴胡、芍藥與枳實、甘草,亦肝亦脾,亦氣亦血,配伍嚴謹而精妙。

本方雖是四味藥的小方,其內又包含數個小方:芍藥+甘草(芍藥甘草湯),主養血柔肝止痛,為張仲景的解痙止痛的特效方;枳實+芍藥(“枳實芍藥散”主婦人腹中攣痛),主理氣柔肝止痛,也是張仲景治療治療痙攣性疼痛的常用組合。柴胡加甘草(小柴胡湯的方根),主疏肝解鬱,透達鬱陽;

本方有必要與同作為柴胡劑的小柴胡湯作一比較。兩方同為和解之劑,均以柴胡為材,但小柴胡湯中柴胡配黃岑,外解內清,作用較強;四逆散則柴胡與枳實相合,重在調暢氣機、疏肝理脾,緩急止痛。此外,小柴胡湯用人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半夏、生薑降逆止嘔;四逆散用芍藥藥、甘草養血健脾,緩急止痛。所以,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四逆散則為調和肝脾、緩急止痛的代表方。

3 疾病譜

四逆散是經方中運用廣泛的方子,其所治之病涉及多個系統。如消化系統的胃炎、胃潰瘍、膈肌痙攣(呃逆)、膽囊炎、肝炎、痢疾、胃下垂、腹股溝斜疝、過敏性腸炎、結核性腹膜炎;呼吸系統的肺結核咯血、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泌尿生殖系統的陽菱、附件炎、急性膀胱炎、月經不調、遺尿、睾丸炎、乳糜尿、輸卵管阻塞、子宮脫垂、不孕;神經系統的肋間神經痛、癲癇、外傷性頭痛、發作性癡呆症等,涵蓋了內外婦兒諸科,雖為小方,其用卻不小。

四逆散治療範圍如此廣泛,那麼其辨證要點又是什麼呢?如何掌握其運用要領呢?黃煌老師將本方的使用要點總結如下:

其一,四逆散治療以精神神經緊張為特徵的疾病。這類疾病多見於“柴胡體質”者,疾病的發作多與情緒緊張有關。其方證之“四逆”,即是由於緊張或疼痛造成的四肢血管收縮而呈現發冷,但多伴有手心汗出,但多精神飽滿,症狀陣發性反复性出現,這是與四逆湯證最大的區別。方中柴胡疏肝解鬱,具有鎮靜作用。

其二,四逆散治療疼痛、急迫、痙攣性疾病。原文或然證中有“腹中痛”,桂林古版《傷寒論》中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條文又有“脅下痛”的描述。方中用芍藥甘草積實,有芍藥甘草湯和枳實芍藥散之義,均有緩急止痛作用。因此認為本方為解除痙攣、急迫、疼痛之方。所主之疼痛,不局限於腹中痛與脅下痛。所主之痙攣也不限於胃腸痙攣,“四逆”即是血管痙攣,哮喘即是支氣管痙攣。所主之急迫,菌痢的里急後重是急迫,尿路感染的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感,不盡感又何嘗不是急迫!

其三,四逆散治療多為平滑肌疾病。不管是胃腸病,還是血管病、支氣管病乃至子宮疾病,共同的病理解剖學屬性都是平滑肌病變。平滑機的收縮與舒張極易受情緒影響,很容易出現痙攣狀態,這種痙攣狀態的反復發作,與柴胡證“往來”的特徵相-致。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骨胳肌病變,只不過不是治療的主流罷了。

4 答疑

關於本方所用枳實,到底是枳實還是枳殼?

後世枳實、枳殼多區別應用,其主治功用略有不同。然本方中枳實卻非今之枳實,而是枳殼。明確這一點,有助於加深對本方原意的理解和靈活運用。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故《本草》(指《神農本草經》,下同)亦只有枳實。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療各有所宜,遂別出枳殼一條,以附枳實之後。然兩條主療,亦相出人。古人言枳實者,便是枳殼,《本草》中枳實主療,便是枳殼主療。”黃煌老師也贊同此觀點,此說有待進一步證實。

名家注選:

柯琴:“少陰病四逆,洩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此方主之。少陰為水火同處之臟,水火不和則陰陽不相順接。四肢為陰陽之會,故厥冷四逆有寒熱之分。胃陽不敷於四肢為寒厥,陽邪內擾於陰分為熱厥。然四肢不溫,故厥者必利,先審瀉利之寒熱,而四逆之寒熱判矣。下利清穀為寒,當用薑、附壯元陽之本;泄瀉下重為熱,故用白芍、枳實酸苦湧洩之品以清之。不用芩、連者,以病於陰而熱在下焦也。更用柴胡之苦平者以升散之,令陰火得以四達;佐甘草之甘涼以緩其下重。合而為散,散其實熱也。用白飲和服,中氣和而四肢之陰陽自接,三焦之熱自平矣。此症以洩利下重,知少陰之陽邪內擾於陰,四逆即非寒症矣。四逆皆少陰樞機無主,升降不利所致,只宜治下重,不須兼治諸症也。仲景因有四逆症,欲以別於四逆湯,故以四逆散名之。”(《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下)

秦伯末:本方主治傳經熱邪、陽氣內鬱的四肢厥逆證,故取四逆為名.由於柴胡與枳實同用,能升清降濁;白芍與枳實同用,能流暢氣滯;白芍與日草同用,又能緩急止痛,總的功能, 疏肝理脾,調氣去滯,故亦常用於肝病:後來柴胡疏肝散等均從此化出。我認為一般肝病,與其用小柴胡瀝,不如用四逆散:既能針對疏肝,又無壅滯的流弊。” (《謙齋醫學講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