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麻杏甘石湯

麻杏甘石湯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獨活寄生湯加減--強直性脊椎炎治驗

強直性脊椎炎治驗
江西中醫藥大學 虞勝清
20170512日)(杏林論壇第154期)
餘從事中醫臨床55年餘,積累了一定的醫療經驗,特別是對疑難病的診治頗具療效。現將部分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男,26歲。 1993216日初診。
[病史] 發病五、六年,病因居住潮濕之地而起,初起兩膝彎疼痛,病情發展呈上行性,漸至胯、腰、背、頸部,經攝片確診為強直性脊椎炎,省、市多家醫院均謂不治之症,雖治未效,乃至不能單獨行動,生活不能自理,患者一度產生輕生念頭。後經人介紹,由二名家人攙扶來診治。
[診查] 頸、背、腰、胯及兩膝彎部均疼痛較甚,伴酸楚、發脹,並有僵硬感,頸部向左右兩側轉動困難,腰不能彎,臥床仍疼痛難忍,影響睡眠,與天氣變化無關;胃納稍差,口乾不欲飲,脈濡細,舌淡,苔薄白膩。
[中醫診斷] 頑痺。
[西醫診斷] 強直性脊椎炎。
[辨證] 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久痛夾瘀。
[治法] 除濕散寒,佐以化瘀。
[處方] 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12 寄生15 秦艽15 防已10 杜仲10 川牛膝12 續斷15 細辛1.5 赤芍藥6 當歸10 川芎5 甘草5 水煎服七劑。
二診:僅由一名親人攙扶,自訴服藥後頸背部疼痛明顯減輕,並可向左右轉動,兩膝彎疼痛已除,現以腰脊部疼痛為甚,晨起稍劇,活動後略減,已能下地在室內行走,唯大便轉稀,脈濡細,苔薄白。改以補腎強腰為主,佐以祛濕、散寒、化瘀。
三診:已能由家人陪同騎自行車來診,服藥后腰痛明顯減輕,已能彎腰;頸部疼痛已除,活動自如,全身僵硬感大減。以後一直以上方為基礎,隨證加減,至329日疼痛基本消失,並能搬運三四十斤重物。前後堅持服藥三月餘,而獲痊癒。
[臨床體會]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ility, AS)是指一種原因尚不很明確,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甚至駝背,故稱強直性脊柱炎。 X線攝片、CT檢查以及HLA-B27 (人類白細胞相容抗原)檢查有助於確診。好發於10-40歲,主要損害中軸關節,並可不同程度累及外周關節、內臟及其它組織的慢性進行性免疫性疾病。本病發病率高,國內調查患病率為0.3%,發病隱匿,病程漫長,晚期脊柱強直,關節畸形,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西醫治療尚缺乏療效確切的藥物。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學痺證、骨痺、筋痺範疇。從本病的臨床特點來看,與一般的痺證表現有所不同,或可命名為頑痺。本病的發生,以肝腎虧損為內因,風、寒、濕、熱諸邪為誘因,這與現代醫學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與遺傳、體質、環境、感染等多種因素相關非常接近。隨著病變的發展變化、虛實演變,可表現為肝腎、氣血虧虛,督脈失養,風、寒、濕、熱、痰、瘀蘊結,筋攣骨損,導致虛實錯雜、寒熱相兼的複雜證候。
本例病案,多家醫院均謂不治之症,而按中醫辨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久痛夾瘀。治以除濕散寒,佐以化瘀,而獲顯著療效。服藥三月餘,竟獲痊癒,說明祖國醫藥學確實是偉大的寶庫。
本病例在《家庭醫生報》刊登後,全國各地很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紛紛打電話和來信諮詢,有些病人還從遠道專程到南昌我所在的江西中醫學院專家門診求治。退休後,近幾年在深圳市恆生醫院診治多例強直性脊柱炎,也獲得不同程度療效。另外,台灣一著名歌星周××2004(當時我還沒有退休)通過當時的中國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聯繫,邀請我專程飛往上海、西安為其診治強直性脊柱炎,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選自:虞勝清教授治療疑難病驗案

校核 周晟芳

轉貼:李元馨頭痛治驗

李元馨頭痛治驗
李元馨 主治 虞勝清 輯錄
(20191008(杏林論壇第386期)
        恩師李元馨先生,字文炳,號大勉,江西臨川博溪村人。生於公元1893年,卒於公元1984年,享年九十一歲。祖父圃孫,精於歧黃之術,著名於撫州。先生早年喪父,從祖父習醫,盡得其傳。懸壺贛東六十餘載,醫術高明,學驗俱豐,譽馳四方,遐邇同欽,為江西省當代著名中醫之一。
       祖國醫學的“頭痛”證是以頭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常見病證。頭痛有外感與內傷兩大類。一般來說外感易治,內傷難療。臨床所見頭痛,往往錯綜複雜,如表裡同病、寒熱互見、虛實並存、肝胃火熾、風火痰熱相兼等等。李元馨先生根據前人所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之說,治偏正頭痛喜用川芎茶調散加減化裁。有時以川芎茶調散為主方,收到立竿見影之效;有時僅取方中二、三味藥以為佐使,而提高了療效,謹守病機,隨機應變。
       例一 風寒頭痛
       鄭某  36 工人
       [初診] 1981112
       頭痛以顳側為甚,頭暈目眩,惡風,夜煩不安,食慾減退,二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薄,脈弦。此乃風寒上犯,阻遏清陽之氣。治以疏風散寒。
       川芎5g 白芷5g 荊芥5g 防風5g 薄葉5g 羌活5g 細辛2.5g 茶葉10g 天麻6g 蔓荊10g 刺蒺藜5g 白芍6g 甘草3g 三劑
       [複診] 1981121
       頭痛較前減輕,惟煩躁不安,夜寐夢多。左脈弦滑,苔薄白。再予原方出入。
       川芎5g 白芷5g 荊芥5g 防風6g 細辛2g 羌活5g 天麻6g 蔓荊10g 刺蒺藜10g 白芍10g 薄葉5g 甘草3g 七劑
       按:頭痛惡風是本例主症,所以取川芎茶調散借大隊風藥上行入巔以疏散風寒為主;目眩頭暈,夜煩不安,脈弦是肝陽上亢之症,故合天麻、蔓荊、刺蒺藜、白芍平肝斂陽為輔。
       例二 肝火頭痛
       王某  70
       [初診] 19811126
       右偏頭抽痛,或如錐刺,手不可近,觸發則痛加,頭皮似有蟻行。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病為肝經火鬱,生風上擾。主以平肝瀉火,佐以熄風疏邪。
       菊花10g 天麻5g 膽草5g 黃連5g 白芍10g 蔓荊10g 熟地15g 川芎5g 白芷6g 防風5g 蒼耳10g 細辛5g 甘草4g 三劑
       [二診] 19811129
       諸證逐日減輕,方證切合,原方繼進二劑。
       [三診] 1981121
       頭痛基本已癒,惟睡眠欠安,肝脈弦稍數,舌質紅,苔薄黃。鬱火遊風糾纏,一時難解,守原方再服三劑,以求痊癒之功。
       按:對於偏頭痛,前人有:“左屬血虛,右屬氣虛”之說。先生認為不可以部位言氣血之虛,應證脈合參而定虛實,本證頭痛偏右,手不可近,脈弦數,屬肝經鬱火;頭皮似有蟻行,是風邪遊竄。經云:“木鬱達之,火鬱發之。”方中用防風、川芎、白芷、蒼耳、蔓荊疏鬱祛風,細辛搜逐頭面遊風;菊花、天麻、膽草、黃連、自芍平肝瀉火。一升一降,相得益彰。先生認為偏頭痛多屬肝火或肝陽,如陰虛不甚,可予平肝瀉火或平肝潛陽方中,酌情選用辛散藥二、三味,分量宜輕,則效果更好。如辛散藥過多或分量過重,則火愈升愈熾,陽愈升愈亢,反助紂為虐。先生曾接診一案,症狀與本例酷似,前醫以為外風,用藥一派辛散,藥後頭痛加劇,手不可近。先生易平肝潛陽法,藥到病除。
       龍某  58
       [初診] 1975105
       頭痛,後腦發燒,有時形寒,太陽及頸項抓緊。舌苔薄白,脈弦略緊。久經治療無效,經襝査為“腦血管硬化”。內有肝火,外感寒邪。宜平肝瀉火為主,稍佐辛散。
    菊花10g 白芍10g 生地10g 蒺藜5g 天麻7g 瓜蔞10g 牛蒡子10g 黃連4 g 黃芩7g 藁本5g 蔓荊10g 荊芥3g 防風3g 羌活3g 三劑
       [二診] 16751010
     形寒已除,太陽及頸項抓緊感亦失。頭痛及後腦發燒作於午後和晚上,痛兼昏眩,煩燥不安。舌質紅,苔少,脈弦有力。寒邪已除,肝陽上亢,治宜育陰平肝。
       菊花10g 白芍10g 生地12g 天麻7g 殭蠶5g 麥冬10g 黃連7g 蒼耳子7g 瓜蔞12g 蔓荊10g 薄葉5g 牛蒡子12g 藁本5g 三劑
       [三診] 19751013
       頭痛好轉,後腦發熱亦減。陽得陰濟,有下降之勢。宜原方加減,更增潛陽一法。
       桑葉10g 菊花10g 熟地15 g 龜板20g 石決明10g 麥冬12g 天冬12g 白芍12g 丹皮7g 殭蠶10g 天麻7g 黃連5g 蔓荊子10g 藁本5g 蒼耳子3g 五劑
       按:前醫投藥不效,關鍵在於形寒、頸項抓緊等症未加詳解。此乃寒邪外束之證,開始投以一派寒涼,以致寒邪愈來愈緊,清陽不展,頭痛加劇。先生先以平肝瀉火為主,兼以散寒,溫寒並用,相互制約,俾寒無斂寒之弊,溫無升火之憂,繼予育陰平肝潛陽收功。
       鄭案與本例均為表裡同病,但一以表寒為主,一以肝火為甚,故處方用藥迥然有別。本例與王案均為肝火頭痛,因王案頭皮如似有蟻行,是鬱火生風之症,故方中風藥較多,取其“火鬱發之”之義,並加細辛少許搜逐遊風。先生辨證用藥之精細,由此可見一斑。
       例三:風熱頭痛
       吳某  35
       [初診] 1975812
       頭痛偏左,左目紅腫疼痛,夜眠不安,舌苔薄白,左脈右脈濡滑。為風熱引動肝火,法當透邪、平肝,內外兼施。
       菊花10g 桑葉10g 夏枯草10g 白蒺藜10g 白芍5g 焦梔6g 石斛10g 蔓荊10g 白芷5g 藁本5g 防風5g 澤蘭6g 三劑
       按:本例目赤而腫,赤為熱之證,腫為風之象。方用防風、白芷、藁本、蔓荊祛風消腫、散赤止痛,使外邪得除;菊花、桑葉、夏枯草、白蒺藜、白芍、梔子平肝瀉火,俾內患得平;澤蘭化淤滯,增強退赤消腫之功;石斛滋水涵木,使平肝瀉火之效更好。桑葉、菊花二味,既可疏散,又能平肝,有內外兼治之優,可用於治風熱頭痛、肝火或陽亢頭痛。
       例四 肝胃火熾頭痛
       陳某  35
       [初診] 1976722
     左側偏頭痛已有八月之久,反復發作,逐漸加重,發時痛甚難忍,每次服去痛片二粒也只能暫緩片刻,輾轉求醫,均無效果,西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近來偏頭痛復發,左眉棱和牙齒亦痛,甚至痛如掣刺或如錐刺、火灼,以手緊壓痛點似覺稍緩,口乾口苦,便結難行,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肝胃火炎,上擾清空,議平肝清胃法。
       龍膽草10g 黃連5g 生梔6g 菊花10g 蔓荊10g 白蒺藜5g 藁本5g 生地15g 玄參12g 麥冬12g 薄荷葉5g 生石膏20g 蒼耳子5g 甘草3g 三劑
       [二診] 1976725
     進藥一劑,次日大便暢通,痛減大半,三劑後頭痛基本已癒。守原方再進三劑,以競全功,服藥六劑,病即全癒,追踪二年,未見復發。
       按:觀其證候,肝胃之火上炎可知;久病熱灼陰虧,致使腸燥津枯。大便不行則臟氣不通,火無下泄之路,灼灼上炎。故予清瀉肝胃之中,寓增液行舟一法,大便暢行,火即下降,此亦釜底抽薪之義。
       [例五風火痰熱頭痛
       熊某  18
       [初診] 1976111
       197511月因突然劇烈頭痛并昏厥而收入某醫院住院治療。脊椎穿刺確診為“珠網膜下腔出血” 。治療二月,病有好轉,因頭痛仍時發不止而來治療。頸項活動欠靈,陣發性頭痛,晨起頭頂痛甚,餘時後腦疼痛,痛時腦中發熱,目眩,兼有震動感覺。進食噁心,中脘嘈雜,二便正常,睡眠不寧,醒後難以復寐,口乾,腳軟,舌質深紅,苔黃,脈弦滑。病為痰熱風火上擾清空,治用祛風化痰、平肝瀉火法。
       梔子10g 黃連10g 菊花10g 龍膽草10g 蔓荊10g 殭蠶6g 藁本6g 天麻10g 薄荷葉5g 夏枯草10g 石斛12g 決明子12g 羌活5g 防風5g 七劑
       [二診] 1975119
       靜息時頭微痛,走路則頭脹痛似裂,胸悶,食後嘔吐,呃逆,頭昏頸酸。治守原意。
       梔子5g 黃連6g 桑葉10g 龍膽草10g 菊花10g 蔓荊10g 刺蒺藜5g 殭蠶10g 天麻10g 薄荷葉3g 牛蒡子15g 黃芩5g 枳殼10g 藁本5g 瓜蔞仁15g 甘草3g 五劑
       [三診] 1975128
       頭痛二、三天發作一次,講話較多易引發頭痛,頸項活動感覺微疼。食慾欠佳,午餐後嘔吐少許,夜眠煩燥夢多。舌質紅乾,苔黃脈弦。腎水不足,肝陽上亢;水火不濟,心火時炎。宜平肝潛陽,育陰養心。
      菊花12g 蔓荊10g 天麻10g 黃連6g 殭蠶10g 白芍10g 龜板15g 石決10g 熟地15g 柏子仁10g 酸棗仁10g 夜交藤10g 牛蒡子10g 蔞仁10g 遠志5g 茯神10g 五劑
       [四診] 1975229
       上藥疊進三十劑,諸證日漸向癒,惟勞累後頭微痛,近來咳嗽痰稠,舌質紅,苔薄黃,脈稍弦。治擬平肝化痰。
       薄葉5g 桑葉10g 菊花10g 蔓荊10g 天麻10g 貝母10g 牛蒡子10g 杏仁10g 蔞仁10 夏枯草12g 刺蒺藜10g 雲苓10g 決明子12g 甘草4g 七劑
       藥後病已痊癒,多次追訪一切均好。
       按:珠網膜下腔出血,起病突然,來勢兇猛,多屬痰熱風火上擾。本例經西藥治療,雖險期已過,但病邪未除,風火挾痰熱上擾,鬱遏經隧,氣血壅滯不行,“不通則痛”,故頭痛不止。初診、二診以重劑苦寒直拆肝火上炎之威;三診以滋腎平肝、潛陽濟心;末診以平肝化痰收功。各診治法側重不同,惟清化痰熱一法貫徹始終。
       例六 痰濁頭痛
       張某  26
       [初診] 1972412
       頭痛且昏,逢窸當風則甚,脘悶納呆,進食喜溫惡涼,精神困倦,舌淡紅,苔薄白,脈濡滑。先後在兩家醫院治療無效。病為脾陽不振,痰濁中阻,清陽不升,兼感外風。治擬溫陽化痰、辛散祛風
       西黨15g 焦術7g 炮附子7g 公丁3g 蔻仁3g 羌活5g 防風5g 荊芥5g 細辛2.5g 天麻7g 川芎5g 白芷5g 甘草4g 三劑
       痛減大半,後復診兩次,守原方出入,又六劑而痊。
     按:脾陽不振,濕聚生痰,痰濁中阻,故脘悶納呆,進食喜溫畏涼,精神困倦;清陽不升,風邪上犯,則頭痛且昏,逢寒當風更甚。此既不同於一般風寒上犯巔頂頭痛,也不同於單純痰濁上擾之頭疼,病為內外合邪,專以辛散,痰濁不化;只化痰濁,外邪不去。先生設兩全之計,擬附子理中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一則溫中健脾以化痰濁,一則辛散走表以祛外風,俾內外之邪迅速得以化解。
       校核/彭傑

轉貼:應用旴江醫家喻嘉言清燥救肺湯治療春季飄塵所致乾燥性鼻炎的體會

應用旴江醫家喻嘉言清燥救肺湯治療春季飄塵所致乾燥性鼻炎的體會
江西中醫藥大學 謝強教授
(20180424(杏林論壇第267期)

   [摘要]
   目的:探討春季“飄塵”與溫燥的證治關係。
   方法:本文以旴江醫學著名醫家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療春季“飄塵”所致的乾燥性鼻炎。
   結果:102例中,治癒96例,顯效1例,有效2例,無效3例,其癒顯率為94.1%,療效滿意。
   結論:春季異常高溫和“飄塵”屬非時“溫燥”邪氣;清燥救肺湯不僅對“飄塵”所致的乾燥性鼻炎有良好的療效,而且對“飄塵”引起的呼吸道其他燥病的治療,也提示有較大的臨床治療意義。
   [關鍵詞] 旴江醫學;喻嘉言;清燥救肺湯;春季飄塵:乾燥鼻炎
   1988年4月中下旬期間,南昌市氣溫高於往年同期溫度,持續在25℃ 左右,最高達30℃ (見《江西日報》1988年4月11日~30日),導致氣候乾燥,地麵粉塵上揚,使城市上空有大量“飄塵”飄浮。“飄塵”中的有害粉塵顆粒吸入人體,嚴重地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城市居民患上呼吸道炎症的較多,其中尤以乾燥性鼻炎最多。根據中醫病因學來看,此時的異常高溫和“飄塵”屬非時“溫燥”邪氣,最易累及位居華蓋之上的“清竅”——鼻竅,致使人體氣燥津枯、清竅失利而為病。正如旴江醫學著名醫家喻嘉言《醫門法律•卷四•傷燥門》[1]所指出:“試觀草木菁英可掬,一乘金氣,忽焉改容,焦其上首。而燥其先傷上焦華蓋,豈不明耶?” 筆者臨證,應用喻嘉言《醫門法律•卷四•傷燥門》[1]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療102例“飄塵”所致的乾燥性鼻炎,取得較好療效,茲報導於下。
   1 一般資料 乾燥性鼻炎102例、性別、年齡、職業見表1

表1 乾燥性鼻炎患者臨床資料
總數
性別
年齡
職業
8-30
31-40
41-59
學生
工人
幹部
教師
102
47
55
32
28
42
18
45
12
27
%
46
54
31.3
27.5
41.2
17.6
44.1
11.8
26.5
   2 辨證分型
   本組102例乾燥性鼻炎,按中醫辨證可分為以下四型。
   2.1 燥犯肺衛型 鼻燥少津,乾癢不適,噴嚏,伴咽乾,咳嗽少痰,苔薄白而乾,舌邊尖紅,脈浮數。
   2.2 燥熱傷肺型 鼻燥無津,鼻內有乾痂量少,乾癢不適,伴心煩口渴,乾咳無痰,苔薄黃而燥,舌邊尖紅赤,脈數。
   2.3 燥灼肺絡型鼻燥無津,鼻內有乾痂量少,癢痛不適,時衄鮮血,點滴而出,伴乾咳痰粘,胸脅牽痛,苔薄黃,舌紅,脈數。
   2.4 肺燥腸閉型 鼻燥無津,乾痛難忍,鼻內有乾痂量多,伴咳嗽不爽,痰黃粘稠,腹脹便秘,苔黃而燥,舌紅,脈數。
   3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均用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療。處方:冬桑葉10g,石膏15g,麻仁15g,麥冬10g,阿膠10g,南沙參(原方用人參)12g,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葉10g。除燥熱傷肺型單服上方外,燥犯肺衛型則去石膏、阿膠,加淡豆豉6g、薄荷6g;燥灼肺絡型則加黃芩10g、茅根15g、藕節12g;肺燥腸閉型則加桃仁6g、郁李仁10g。每日1劑,水煎, 分2次服。
   4 治療效果
   4.1 療效標準    治癒:服藥10劑後,鼻燥感消除,鼻腔粘膜濕潤無充血和乾痂附著;無並發症;1個月內無復發。顯效:服藥10劑後,鼻燥感減,鼻腔粘膜乾燥、充血、乾痂等改善。有效:服藥20劑後,鼻燥感減,鼻腔粘膜乾燥、充血、乾痂等改善。無效:服藥30劑後,鼻燥感仍存,鼻腔粘膜仍乾燥、充血和有乾痂附著;並伴有鼻竇炎等並發病。
   4.2 療效觀察 見表2

表2  各證型的臨床療效統計  例(%)
分型
n
痊癒
顯效
有效
無效
癒顯
燥犯肺衛型
18
18 (17.6)




燥熱傷肺型
34
34(33.3)



95(94.1)
燥灼肺絡型
38
38(31.4)
1(1)
2(2)
3(2.9)

肺燥腸閉型
12
12(11.8)




   5 典型病例
   例1 周某某,男,27歲,教師。 1988年4月17日初診:鼻乾燥不適2天。現症鼻燥少津,鼻內常乾癢而噴嚏,並伴輕度頭痛,咳嗽少痰,苔薄白而乾,舌邊紅,脈浮數。檢查:鼻腔粘膜充血乾燥,粘膜上附著有少許菲薄乾痂。診斷為“乾燥性鼻炎”。證屬燥犯肺衛、鼻竅不利。法宜清宣潤燥。藥用:冬桑葉10g,麻仁15g,麥冬10g,南沙參12: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葉10g,淡豆豉6g,薄荷6g。服2劑燥去鼻清,疾病痊癒。
   例2 楊某,男,43歲,工人。 1988年4月25日初診:鼻乾燥不適4天。現症鼻燥無津,鼻內時有乾痂挖出,量少,乾癢疼痛,並伴咽乾口渴,乾咳無痰,苔薄黃而燥,舌邊紅赤,脈數。檢查:鼻腔粘膜充血乾燥,粘膜上附有乾痂,鼻中膈前下方粘膜輕度糜爛,鼻咽粘膜輕度充血。診斷為“乾燥性鼻炎”,證屬燥熱傷肺、鼻竅不利。法宜清肺潤燥。藥用冬桑葉10g,石膏15g,麻仁15g,麥冬10g,阿膠10g,南沙參12g,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葉10g。服5劑後燥痛緩,守上方去石膏,再進3劑,以善其後。
   例3 楊某某,女,19歲,學生。 1988年4月24日初診:鼻乾燥不適3天。現症鼻燥無津,癢痛難忍,鼻內乾痂量少,常衄鮮血,點滴不多,並伴有咳引脅痛,苔薄黃,舌紅,脈數。檢查:鼻腔粘膜充血乾燥,粘膜上附有乾痂,鼻中膈前下方血管叢區粘膜糜爛,可見出血點,咽粘膜輕度充血。診斷為“乾燥性鼻炎”。證屬燥灼肺絡、鼻竅不利。法宜滋陰潤燥、清熱止血。藥用冬桑葉10g,石膏15g,麻仁15g,麥冬10g,阿膠10g,南沙參12g,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葉10g,黃芩10g,茅根15g,藕節12g。服4劑後,衄止燥緩。守上方去石膏,再進3劑,以善其後。
   例4 鄧某某,男,51歲,幹部。 1988年4月21日初診:鼻乾燥不適6天。現症鼻內如煙薰火燎,燥痛難當,鼻內大量乾痂,用手挖出乾痂有血絲附著,並伴口渴心煩,咳痰黃黏,腹脹,大便3天未解,舌苔黃燥,舌紅,脈數有力。檢查:鼻腔內粘膜血乾燥,粘膜上附有多量乾痂,鼻下甲及中膈前下方粘膜糜爛,鼻前庭皮膚亦有糜爛,咽粘膜充血。診斷為“乾燥性鼻炎”。證屬肺燥腸閉、鼻竅不利。法宜肅肺化痰、潤腸通便。藥用冬桑葉10g,石膏15g,麻仁15g,麥冬10g,阿膠10g,南沙參12g,甘草6g,杏仁10g,炙枇杷葉10g,桃仁6g,郁李仁10g。服2劑後,便通燥緩。守上方去石膏、桃仁、郁李仁,再進4劑,以善其後。
   6 體會
   “飄塵”,大多來自工業生產性粉塵,其中直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能長期飄浮在空中而形成“飄塵”。一般多出現在金秋乾燥之季,但如春季持續一段時間高溫多風,風能勝濕,濕化為燥,燥熱相雜,塵土四起,上浮為“飄塵”,可形成溫燥之氣,屬非時“溫燥”邪氣。正如《內經》所述“燥化於天”、“ 燥勝則乾”。而且從《內經》五運六氣的循環變化以及大自然的變化觀之,可知任何季節都會有燥氣和外感燥病。燥邪最劫人之津液,鼻為清竅,須賴津濡,氣燥津枯則鼻竅失濡,燥病由生。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專為外感溫燥病而設,故對乾燥性鼻炎頗為適宜。通過以上臨床觀察,可知清燥救肺湯對“飄塵”所致的乾燥性鼻炎有良好的療效。本觀察治癒94例,顯效1例,有效2例,無效3例,其癒顯率為94.1%。隨著城市工業的飛速發展,“飄塵”將成為現代城市的一大危害,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健康。通過臨床運用,筆者認為清燥救肺湯不僅對“飄塵”所致的乾燥性鼻炎有良好的療效,而且對“飄塵”引起的呼吸道其他燥病也提示有較大的臨床治療意義。
   參考資料
   [1]喻嘉言.喻嘉言醫學三書•醫門法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520,547
   校核 李匯博
原載網址:
http://www.sotcm.com/xinglinforum/qihuangzhuanlun_/xujiangyixue_/yingyongxujiangyijiayujiayanqingzaojinfeitangzhiliaochunjipiaochensuozhiganzaoxingbiyandetih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