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大黃蟅蟲丸

大黃蟅蟲丸
醫砭
http://yibian.hopto.org/fang/?fno=166

富田   http://www.futian.com.tw/product_2.html



用吳茱萸湯治療厥陰頭痛體會

用吳茱萸湯治療厥陰頭痛體會


【關鍵詞】  吳茱萸湯 厥陰頭痛

筆者曾用吳茱萸湯治療數例典型的厥陰頭痛,似有所悟,略述如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干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主之。”本條復見于《傷寒論》厥陰篇第三條。本癥系脾弱胃虛,寒飲內生,因肝陽不足而寒飲犯之,胃病及肝。寒為陰邪,重傷肝陽,肝陽傷則陰無以制,足厥陰之脈屬肝挾胃上貫膈,與督脈會與巔頂,故濁陰之氣循經上犯,寒凝經脈,則見厥陰經脈所至之巔頂疼痛。吳茱萸湯中吳茱萸溫振肝陽,肝陽振則濁陰自降。方中主用生姜,溫胃散寒化飲,胃陽復則寒飲自化;人參 、大棗補脾益氣以扶正,全方共奏溫陽散寒,降逆止嘔之功。

  筆者曾治一男子巔頂之痛,疼痛劇烈,如冰塊末頂,常需暖袋熱敷,吐冷涎,靜臥不動,閉目呻吟,脈細舌淡,四肢厥冷,飲食難進,入口即吐。予靜脈補液及止痛鎮靜劑,并服瀉心湯合附子理中湯無效。改服吳茱萸湯:吳茱萸15g,人參12g,生姜35g,大棗7枚。水煎,冷飲頻服。夜進1劑后翌日諸癥若失,后擬六君子湯合吳茱萸湯4劑而愈。肝陽虛證并非鮮見,除厥陰頭痛外,筆者常用本方治療眩暈、潰瘍病、慢性肝炎屬肝陽虛證者,每收良效。本方治療厥陰頭痛有良效,其關鍵在于吳茱萸一味。辛開苦降,溫振肝陽,臨床若辨證為肝陽虛,決不可畏其溫燥而祛用,吳茱萸溫陽降濁之力絕非姜附可代。請同道予以驗證。

http://big5.39kf.com/my/tag_1_27748a-31688a-31951a21556/

吳茱萸湯加味治咳嗽

吳茱萸湯加味治咳嗽

劉某,女,33歲,2000年1月21日初診。

  患者1月前產后著涼咳嗽,咯少量白痰,未曾治療。10天后咳嗽頻作,干嘔,吐涎沫,咳清稀痰。咳后則吐,吐物為痰涎,不能進食。某醫院診為“氣管炎”,經口服抗生素、止咳化痰、調節植物神經、中藥湯劑、肌注止吐藥治療均無見效。

  觀患者面黃消瘦,精神疲憊,頻繁咳嗽,咳吐涎液,舌苔薄白,脈滑細。

  證屬肝胃虛寒,濁氣上逆,肺失宣肅。治宜暖肝溫胃,降逆止咳。

  方用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10克,黨參15克,干姜10克,半夏12克,川厚樸15克,茯苓15克,陳皮12克,炒蘇子10克,大棗5枚。

  服上方5劑后,嘔咳等癥已去大半,繼上方再進5劑而愈。

  按  本例患者現代醫學診為“支氣管炎”,然咳嘔與一般支氣管炎不同,中醫辨證嘔咳吐涎液稀痰,屬肝寒犯胃射肺,木叩金鳴之證,故用吳茱萸湯,吳茱萸辛苦溫熱,能達木郁,直入厥陰,降其盛陰之濁氣,以泄其厥氣之逆,而暖肝溫胃。伍升降以宣散寒邪,降逆止嘔。更以甘和補氣之人參、大棗,以補嘔吐虛損之胃氣。配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厚樸、炒蘇子降逆化痰,寬中下氣以止咳。

  中醫之特點就是辨證論治,臨床要時刻把握病機動態變化,靈活運用經方。
日期:2012年12月24日 - 來自[臨床驗案]欄目

厥陰頭痛名方吳茱萸湯新用

厥陰頭痛名方吳茱萸湯新用


  厥陰頭痛名方吳茱萸湯是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傷寒論》中收載的。由吳茱萸9克,人參9克(可用黨參代),生姜18克,大棗4枚組成。水煎服,每日3次。
  功能: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主治:1.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2.胃中虛寒,食谷欲嘔,或胃脘作痛、吞酸嘈雜。3.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厥陰肝寒,肝寒犯胃則嘔逆,厥陰寒氣上犯則發為巔頂頭痛,此為主要癥候;胃寒嘔吐為次要癥候;少陰寒水侮脾,發為少陰吐利為第三癥候。三癥雖殊,性質均屬虛寒,降逆散寒而立法。直取中焦虛寒,濁陰上逆為三證之關鍵。
  方中吳茱萸味辛性熱,具有下氣降逆作用,可中溫脾胃,下暖肝腎,一藥三癥皆宜,故為主藥。人參溫補虛寒為輔,姜棗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溫降濁陰之功。
    吳茱萸湯臨床除主要用于以上三癥外,拓展新用:
    1.神經性嘔吐:本方加陳皮12克,法半夏6克,砂仁6克,公丁香6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連用5劑。遇嚴重嘔吐者,可冷服,避免格拒嘔吐。
    2.偏頭痛:本方加川芎12克,白芷9克,當歸12克,丹參9克,三七6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連用7~10劑。
    3.急性胃炎:本方加黃連6克,竹茹9克,白芍12克,木香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_1劑,每日3次,連服3~5劑。
    4.妊娠嘔吐:本方加藿香、蘇葉各9克,陳皮9克,茯苓12克,法半夏6克,砂仁6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連服2~3劑。
    5.眩暈病:本方加天麻6克,蔓荊子9克,白芷9克,防風9克,丹參12克,鉤藤9克。水煎服,每日l劑,每日3次,連服7~10劑。
    6.迎風流淚。:本方加當歸12克,細辛3克,木賊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連用5劑。
    7.胃潰瘍(虛寒性):本方加浙貝母9克,烏賊骨12克,白蔻仁6克,公丁香6克,元胡索6克,肉桂5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7~10劑,每日3次。
日期:2013年7月15日 - 來自[老藥新用]欄目

陳寶貴臨證經驗吳茱萸湯治頭痛頭暈

陳寶貴臨證經驗吳茱萸湯治頭痛頭暈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陳寶貴老師在臨證中不僅應用吳茱萸湯治療頭痛、嘔吐、胃痛等,還治療眩暈、寒疝諸癥。具體臨證需靈活加減。如惡寒甚者加制附子,嘔吐甚者加丁香、半夏,腹脹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海螵蛸,氣虛甚者改黨參為人參,血虛者加當歸。舉案如下:

  病案1

  張某,男,65歲,2008年6月初診。患者訴頭痛10余年,每遇天氣變化或受涼后頭痛加重,以右側頭痛為著,疼時有跳動感,頭部怕涼。現時值夏季,患者仍頭戴厚帽子,患者口淡,食納差,小便清長,大便溏硬不調。曾多次查CT均無異常表現,西醫診斷為神經性頭痛。此次頭痛系10余天前受風后引起,迭經他醫診治而不緩解,查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查看前醫處方多為川芎茶調散、小柴胡湯、九味羌活勝濕湯等。患者現頭痛,怕風,以右側頭痛為著,疼時有跳動感,頭部怕涼,疼重時可伴有惡心嘔吐,舌淡苔薄白,脈沉弦。

  陳寶貴老師辨為厥陰頭痛,此乃陰寒之邪上犯清陽所致,治以溫中散寒,化飲止嘔,方選吳茱萸湯加減。

  處方:吳茱萸10克,細辛3克,白芷10克,黨參20克,生姜30克,升麻5克,柴胡5克,大棗3枚。3劑,水煎服,日1劑。

  藥后患者頭痛惡風明顯減輕,效不更方,予原方7劑,患者頭痛痊愈,追訪一年,患者頭痛未再作。

  按  《傷寒論》第三七八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臨證時吳茱萸湯以嘔吐涎沫,舌質不紅,苔白滑,脈遲為辨證要點。方中吳茱萸中溫脾胃,下暖肝腎,且具下氣降逆作用;生姜入肺脾胃之經,能生能降,能散能溫,可開脾胃凝滯之寒邪,能安陽明上逆之濁陰,又為嘔家之圣藥,助吳茱萸散寒降逆止嘔,黨參補中益氣。此患者頭痛重時惡心嘔吐,符合吳茱萸湯的主癥,患者頭痛惡風,怕涼,顯系上焦陽氣不足,今加入升麻柴胡以使陽氣上行頭部,白芷、細辛增散寒祛風之力。藥少力專,收效較好。

  病案2

  汪某,女,46歲,患者反復頭暈約十余年,每遇勞累或失眠則頭暈發作,伴耳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或痰涎,每次發作約需治療半月,甚至纏綿兩月不等。此次患者于半月前勞累后出現頭暈,經中西醫治療收效不佳,查頭顱CT未見異常,經西醫診斷為梅尼埃病。患者表情淡漠,面色蒼黃,閉目靜臥,頭暈目眩,睜眼則頭暈加重,動則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及痰涎,舌淡暗苔薄白水滑,脈沉細弱。

  此為中焦虧虛,聚濕成痰飲,痰飲上犯,則嘔吐頻作,治宜溫藥和之。方選吳茱萸湯加減。

  處方:吳茱萸10克,半夏12克,陳皮10克,黨參20克,生姜30克,茯苓30克,炒白術10克。5劑,水煎服,日1劑。藥后嘔吐眩暈均明顯減輕,再進7劑,眩暈、嘔吐、耳鳴均消失,后以健脾溫中方藥調理而愈。

  按  此患者中焦陽氣不足,聚濕生痰成飲,濁陰上犯則嘔吐痰涎,上蒙清竅則頭暈耳鳴,上凌于心則心悸不安。治以吳茱萸暖肝降逆下氣,大劑量生姜溫散水飲,降逆止嘔,茯苓淡滲利濕,半夏燥濕止嘔,陳皮理氣燥濕,炒白術、黨參健脾以杜生痰飲之源,諸藥共奏溫中散飲、健脾止嘔止暈之效。
日期:2013年12月9日 - 來自[名家醫案]欄目
http://big5.39kf.com/my/tag_1_27748a-31688a-31951a21556/

吳茱萸湯在婦科臨床的應用

吳茱萸湯在婦科臨床的應用


論文類別:醫藥學論文 > 臨床醫學論文
論文標簽:臨床應用論文
論文作者: 李紅霞
上傳時間:2011/5/4 14:31:00

【關鍵詞】 吳茱萸湯;婦科疾病;妊娠惡阻;痛經;帶下病;中醫療法

吳茱萸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組成,具有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之功,主治厥陰經頭痛、胃中虛寒及少陰吐利等癥。臨床上應用於婦科並不多見。筆者近年來以本方加減治療婦科病屢獲奇效,現整理如下,供同仁參考驗證。

  1 妊娠惡阻

  案例1:患者,女,24歲,2001年10月7日初診。自述停經2個月,惡心、嘔吐胃內容物及清水、涎沫,食入即吐10余日。查:面色萎黃,惡寒肢冷,四肢倦怠,頭重腹滿,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滑。此系脾胃虛寒,不能腐熟水谷,濁陰上逆所致。治以溫肝暖胃、降逆止吐。處方:吳茱萸湯加柴胡10 g、竹茹15 g、丁香10 g。2劑,每日1劑,分4次服。服藥2劑後惡心、嘔吐減輕,可以進食。續服5劑嘔吐止,諸癥平息。查妊娠試驗陽性。

  按:《醫方集解》解吳茱萸湯雲:“吳茱萸、生姜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降逆止嘔;人參、大棗之甘以暖脾益氣和中。”《傷寒論》第245條曰:“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婦人妊娠後,血盛於下,肝膽沖盛,大都有情誌改變,每致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病。本病例系脾胃虛寒,故嘔吐清水、涎沫,故治以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使氣順寒化,嘔吐自愈。

  2 痛經

  案例2:患者,女,20歲,1998年12月5日初診。痛經1年余,平素月經周期正常,每28 d為1個周期,行經4~7 d,量中等,色淡紅。1年前因經期洗衣感寒後每於經來即小腹冷痛,痛劇則惡心、嘔吐,畏寒怕冷,每次需服止痛藥以止痛,就診時值經前3 d,小腹冷痛,喜溫喜按,痛引兩脅,舌質淡、邊尖瘀斑,苔薄白,脈沈緩而澀。此乃肝胃不和,寒凝胞宮所致。治以理氣溫肝、散寒止痛。處方:吳茱萸湯加柴胡10 g、香附12 g、酒白芍12 g、益母草30 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3劑,月經來潮,腹痛減輕,照上法調理3個月經周期,痛經消失。

  按:《素問·舉痛論》雲:“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患者經期血虛感寒,寒客胞宮,寒性收引,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故發痛經。因本方直入厥陰,暖肝解郁,使寒氣去,氣順血暢,痛經自愈。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3 帶下病

  案例3:患者,女,30歲,1989年5月6日初診。帶下量多,質稀色淡,無異味,纏綿不斷,歷時2年屢治無效,伴頭暈,神疲倦怠,形寒怕冷,納呆食少,每遇情誌不暢則帶下加重,舌質淡,苔白厚,脈濡細。證屬脾胃虛寒,帶脈失約。治以溫胃健脾、益氣止帶。處方:吳茱萸10 g,芡實10 g,白芍15 g,柴胡10 g,黨參30 g,土白術18 g,煆牡蠣20 g,黃芪30 g,大棗15 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劑。藥進7劑,帶下明顯減少,精神好轉,原方加減調理1個月,帶下基本正常,諸癥減輕,後以人參健脾丸鞏固療效。

  按:《婦科經論》引繆仲淳語:“白帶多是脾虛,肝氣郁則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郁於地中使然,法當升提肝氣,輔助脾元,蓋以白帶多屬氣虛,故健脾補氣要法也。”本病例系因肝郁脾虛,帶脈失約,經久不愈,耗氣所致。故方用吳茱萸、黨參、大棗、生姜溫胃健脾;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芡實、牡蠣、黃芪益氣收澀止帶。

  4 結語

  張仲景之吳茱萸湯集溫肝散寒、益氣降逆於一方。婦人以“肝為先天”,善懷多郁之特點,故臨床上凡見脾胃虛寒之證,應用本方加減治療均能得心應手。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

 中藥良方      道法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為中醫內科常用方劑之一。本方由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四味藥組成,具有溫肝降逆之功效。本方配伍精良,理法嚴密,藥僅四味,卻力專效宏,實為治療肝經虛寒之良方。臨床運用本方的基本病機為肝經虛寒,只要緊緊抓住這一基本病機,可以廣泛運用它來治療臨床各科多種疑難病症,且療效顯著,現舉驗案2則如下。

1 頭疼

張某某,女,45歲,2009510日以頭部疼痛一周就診。

一周前,病員無明顯誘因于淩晨四時左右,突然出現頭部脹痛,痛勢劇烈,難以忍受,不伴有惡寒、發熱、噁心、幹嘔、吐涎沫等症狀。行急診頭顱CT、血流圖及神經科醫生協查後排除占位性病變,診斷為血管擴張性頭痛。服用曲馬多、西比靈等藥物後症狀略有緩解,但仍較疼痛。然而至當天上午十時左右,頭部脹痛的症狀竟然明顯減輕,僅隱隱疼痛,已能忍受,整個下午及晚上12點以前症狀無明顯加重。第二天淩晨四時,頭痛症狀明顯加重,症狀減輕的時間與前一天相同。此後幾天亦是如此迴圈。曾服用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等療效甚微。

詢知素無大病,病前二便正常,病後大便稀溏,餘無所苦。診其脈沉緊乏力、舌質嫩紅、苔薄白。脈症合參,證屬肝經虛寒,治予溫肝散寒止痛,用吳茱萸加減化裁治療。

處方:吳茱萸10g、人參5g、上桂2g、小茴10g、生薑5g、紅棗6g

上方服用三劑後症狀明顯減輕,續服原方治療六劑,症狀 完全消失,大便也變為正常。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討論:用吳茱萸湯治療頭痛,古已有之,如張仲景在《傷寒論》第378條中明確提出:“幹嘔吐涎沫,頭痛,茱萸湯主之。”此後,大多臨床醫家運用本方來治療頭痛時必遵循臨床三症:幹嘔、吐涎沫、頭痛。本病案僅有頭痛,無干嘔、吐涎沫症狀,疼痛加重與自行緩解的時間也很特殊(淩晨四時及上午十時左右),用本方來治療卻能收到顯著的臨床療效,何也?下面從肝的生理與病理兩方面來闡述深層次的道理。

厥陰肝為陰盡陽生之地,肝主疏瀉的功能正常,肌體的陰陽則能正常的交替,肌體的陽氣則能正常的升發。厥陰肝患病時,“欲解”的時間是:從醜至卯上(淩晨1-7點),此期是肝陽昇華、由弱轉強的一個過程。陽氣昇華,正氣逐漸強盛,有能力驅邪外出,故有“欲解”之勢。相反,如果肝經虛寒,肝主疏瀉的功能失常,氣機被鬱,不通則脹痛矣;淩晨四時是肝經陽氣升發的時候,肝經有寒,寒性凝滯、主收引,因而肝陽不能得以正常昇華,則導致氣機鬱結的程度加重,故頭部脹痛程度亦明顯加重了。白天肌體陽氣較盛,肝經之寒受陽氣的溫煦則陰寒的程度減輕,氣鬱隨之減輕,故脹痛的程度亦隨之減輕。用吳茱萸湯溫肝散寒,加用上桂、小茴增強溫陽散寒邪的力量。全方運用能使肝寒散,氣鬱消,則脹痛之症除矣。

本病案僅有頭痛,無干嘔、吐涎沫臨床症狀,仍用吳茱萸湯來進行治療,似乎與臨床不符。仔細分析發現,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結解釋通的。吳茱萸湯的核心病機是肝經虛寒,如病變部位僅僅局限於肝經,還沒有涉及到胃,胃和降的功能正常,幹嘔、吐涎沫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反之,病變部位由肝波及胃,胃失和降,幹嘔、吐涎沫的症狀則有可能出現。由此可知,《傷寒論》中所列之“幹嘔、吐涎沫”並非必然。在臨床上,只要存在肝經虛寒的病機,皆可用之,且效果顯著。

2痛經

王某某,女,20歲,2008910日因痛經3年餘就診。

3年前,因食較多冰糕、冰麒麟及冰凍冷飲後出現出現痛經,痛勢劇烈,難以忍受,每次均需服用止痛藥止痛,曾多次服藥中藥均無明顯效果。多次婦科B超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詢知患者經期正常,每於經來即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偶而伴有噁心、嘔吐,月經量少色黯。診其脈象沉遲、舌淡苔白潤。脈症合參,證屬肝經虛寒,治予溫肝散寒止痛,治以吳茱萸東加減治療。

處方:吳茱萸10g、當歸10g、黨參30g、白芍12g、肉桂5g、阿膠10g(烊化沖服)。

上方每日1劑,水煎服,連續服藥15劑,下一次月經來時疼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續服上方2個月經週期後,痛經症狀消失。此後,以此方時而鞏固治療,至今未再復發。

討論:患者因為嗜食冷飲之物,損傷了肌體的陽氣,以致寒邪侵犯厥陰肝經及胞宮所致。《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寒邪侵犯厥陰肝經,寒性凝滯、主收引,氣血則運行不暢,故發痛經。吳茱萸湯暖肝散寒止痛,加當歸、白芍養血活血柔肝以加強止痛,加肉桂溫陽加強散寒的力量,加用阿膠溫養肝經。全方運用能補肝血養陽氣,散寒通滯。血液充則有助於溫養陽氣,陽氣足則溫經散寒,氣血流通,通則不痛矣,誠如張秉成《成方便讀》所雲:“非有形精血之屬難收速效,無溫中散寒之品不能直入其地,以成其功。”

3 體會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只要證同,無論何病何症,無論表現形式何等複雜,都可用同一方來進行治療。吳茱萸湯由於其組方精當,在臨床醫家的不斷實踐中,其治療範圍不斷被擴大。只要存在肝經虛寒的臨床證候,無論其易症、怪病、久病、難病,病發於何位均可運用本方加減來進行治療,且能收到良好效果,這便是異病同治在臨床上的具體體現。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2

1 方義分析:

吳茱萸湯組方嚴謹,配伍精當。主治胃中虛寒,食穀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以及厥陰頭痛,幹嘔吐涎沫,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有溫肝暖胃,散寒降濁的功效,是為君藥,是組成本方的主要藥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溫中散寒之效。重用生薑辛散寒邪,溫胃止嘔,是為臣藥。人參、大棗補虛益胃,甘緩和中,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消陰扶陽之功,使逆氣平,嘔吐止,餘證自除。

2 臨床應用

仲景選藥精嚴,詳細辯證,對症用藥,隨證加減,可收異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現將臨床醫案介紹如下:

2.1XX,女,36歲,莘縣燕店鄉人,於2000年來門診。頭痛已有多年餘,多次治療無效。每年冬天必發作,發作則嘔吐,先吐食物及涎沫,後吐苦水,並伴有失眠、煩躁等證,近十餘天因感風寒又復發。證見:面色灰暗,神疲聲微,嘔惡連連,頭頂部及項部陣陣刺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

處方:吳茱萸20克,黨參10克,生薑15克,大棗12個,羌活10克,連服七劑而愈。

按:此證為多年頑疾,每在冬季發作,患者平素怯寒,其體陽虛,頭痛部位在巔頂,又以方測證,屬寒無疑。厥陰經夾陽明上行,寒則陽明經氣寒,胃氣逆而此經氣上逆,而非胃氣直接上逆,故嘔吐。經寒,上布之津液化為涎沫而出。厥陰經上顛,故頭無陽而痛,治當溫散厥陰之寒,增強陽明經氣。故予溫陽降濁之吳茱萸湯,數劑頑症得愈。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規律,其全身證侯和舌脈,自應出現一派寒象。因此,還須結合其他臨床見證,如舌淡苔白,嘔吐涎沫,脈多沉遲等,才能判斷正確。

2.2嶽××,女,40歲,莘縣張魯人,20087月來門診。半月來食後即嘔,有時所食之物全部吐出,飲水亦吐,口中覺冷而不渴:證見精神萎糜,四肢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辨屬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所致,用吳茱萸東加味治療。

處方:吳茱萸10克,黨參30克,生薑15克,大棗12個,半夏10克,藿香10克,雲苓10克,連服五劑,諸症盡除。

按:《醫方集解》解吳茱萸湯言:“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降氣止嘔;人參、大棗之甘以暖脾益氣和中。”胃中虛寒,納穀及運化之力弱,食谷後停於胃中,胃氣不降而上逆,故欲嘔。這是陽明中寒之證,故治以溫中降逆,益虛溫胃,使氣順寒化,嘔吐自愈。但吳茱萸湯是治肝胃俱寒之劑,食穀欲嘔不僅有胃寒不降,而且有肝寒不升的因素。若肝不寒,吳茱萸辛苦大熱入肝,木旺生火,得湯嘔吐反會加劇。臨床應四診合參,方不致誤。

3 體會:

仲景用吳茱萸湯治療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病證,組方精練,配伍尤妙,有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之效。吳茱萸湯主治雖有病在陽明、少陰、厥陰之別,但其證都有嘔吐,說明他證的產生,其病機是一致的,都是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所致。這充分體現了祖國醫學“異病同治”的理論,同時,也證明了辯證論治的原則性。就是說在辯證論治時,要抓主要矛盾,針對疾病的本質治療,才能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在辯症論治中,要善於分析具體情況,全面觀察問題,靈活運用方藥,才不致有顧此失彼之弊。本文所舉病例,其本質上有共同點,但也各有其臨床特點。在同一治療原則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在吳茱萸湯基礎上加減,用各種不同藥物進行全面整體治療,這樣才能提高療效。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3——吳茱萸湯,頭痛良方

【病人心聲】

我推崇復古的設計風格,但信不過復古的醫療方式。看中醫,實在是不得已。我只好安慰自己:不管中醫西醫,能治好我的頭痛就是名醫。

【口述檔案】

上個月中秋節,難得放假三天,我約了一堆朋友去古龍峽漂流,想給枯燥乏味的生活來點刺激,或許能使已長了老繭的腦袋蹦出點靈感。結果,還真刺激!就在水位落差最大的地方,我的皮筏艇被撞翻了。灌了幾口涼水,做了幾個高難度的轉體動作之後發現,眼鏡和拖鞋雙雙棄我而去,唯一的安慰是身體髮膚還算完整。誰知道,更“刺激”的還在後頭。先是感冒,吃了幾天泰諾,感冒好了,但留下可怕的後遺症:腦袋持續痛,總是痛,持續痛!半夜痛得我輾轉難眠,欲哭無淚……

我無助地找到了當醫生的老同學小Y。小Y絕對是好醫生,這點毫無疑問,詢問很耐心,檢查很仔細,可還是沒查出個所以然。量了血壓、驗了血常規、作了經顱多普勒,甚至連CT都上了,最後結論是“疑為壓力過高、驚嚇過度導致緊張性頭痛”。芬必得、安定和羅通定輪番上陣,都只管用幾個小時,更麻煩的是,晚上依舊輾轉反側,外加白天瞌睡連連。可想而知,我這一個月的作品有多難看。不得已,只好來看中醫了……

【老中醫補充詢問】

:說說看,你哪裡痛,怎麼個痛法?

:就是頭頂痛,像被什麼東西緊緊地箍住一樣。一天到晚持續地痛,白天還好一點,到晚上睡覺時痛得特別厲害。

:除了頭痛,還有別的不舒服嗎?

:就是沒有啊,之前感冒時還咳兩聲,打幾個噴嚏……嗯,沒胃口算不算?

:以前身體怎麼樣,有過這種情況嗎?

:大病沒有,就是容易感冒。但感冒也就兩三天,從來沒試過頭痛得這麼厲害的。

:工作壓力大不大?會不會失眠?晚上通常幾點休息?

:工作挺辛苦的,淩晨才休息很正常。但平時都是累得往床上一倒就睡著了,怎麼可能失眠呢?

:那平時怕冷還是怕熱?

:怕冷。現在是大熱天,但一進空調房我的手就冰冷冰冷的。

【體格檢查】

血壓:110/80毫米汞柱

舌象:舌淡紅,苔白。

脈象:脈象沉遲,尺脈尤甚。

【輔助檢查】

血常規、經顱多普勒、頭顱CT均未見異常。

【中醫診斷】

頭痛(厥陰寒盛)

中醫處方

中藥方劑:吳茱萸湯

吳茱萸15克、人參10克、大棗12克、生薑15

3劑。水煎服,每日1劑。

生活處方

●最好能買個熱水袋,經常在頭頂、頸後熱敷。

●你的體質偏寒,要少吃冷飲和冰凍水果,儘量吃加熱的食物。

●平時氣溫變化或者在空調房時,要注意添衣保暖;參加漂流、游泳之類的活動後,建議喝一碗紅糖姜湯祛寒。

●室內運動比較適合你,有時間還可以做做蒸汽浴、泡泡溫泉。

內寒外寒,結聚於肝

Q:“厥陰寒盛”是怎麼回事,與感冒有什麼關係嗎?

A:在人體的十二經脈中,有一條叫做“足厥陰肝經”,它的一條分支經過頭頂。你頭頂部位疼痛就是因為這條經脈受了寒。

應該說,感冒是發病誘因,問題的根本在於你的體質。從你平時怕冷、容易感冒的情況還有舌脈象看得出來,你屬於寒性體質;加上落水著涼,內外兩種寒邪一拍即合,膠結在足厥陰肝經上。感冒藥只消除你的外感症狀,對這種深層次的寒邪無能為力。

你不是淩晨頭痛比較嚴重嗎?淩晨1~3點是足厥陰肝經的主要時段,所以症狀特別明顯。胃口差也符合這個診斷,中醫認為,肝和胃的關係非常密切,彼此互相影響是很常見的。

藥僅四味,彌足珍貴

Q:就這四味藥,能治好我的頭痛嗎?

A:吳茱萸湯是東漢時期流傳下來的古方,沿用了幾千年,專門治療厥陰頭痛,而且,對胃寒導致的嘔吐和腹瀉,效果也很不錯。你的症狀非常典型,我不敢打包票一定治好,但很有把握。

吳茱萸是溫暖“足厥陰肝經”的主藥,分量重一些;其他都是溫脾胃的輔藥,這也是肝和胃關係較密切的緣故。中醫很注重整體治療。

生活調理也很重要。我給你一個生活處方(見前文),一方面能減少受寒的機會,另一方面可提高你的自身體質。

溫肝暖胃,不打瞌睡

Q:喝這個吳茱萸湯不會打瞌睡吧?以前吃西藥老愛犯困。

A:不會。這個方子主要起到溫肝暖胃的功效,沒有安神、催眠作用。不過,此方性質偏溫熱,你的體質可能不容易接受,喝下去後如果不太舒服,可以把藥放涼再服用,喝完稍事休息。

皆為頭痛,治法不同

Q:我同事也有頭痛的毛病,能照這個方子給他抓藥嗎?

A:這樣的話,建議你同事去看醫生,以針對病因或症候用藥。因為我不瞭解他是否屬於寒性體質,萬一是溫熱體質,用這個藥就大錯特錯了。況且,頭痛分很多種,吳茱萸湯只對厥陰頭痛有效。前額部位頭痛屬於陽明經,顳側頭痛屬於少陽經,後腦勺痛則屬於太陽經的問題,治療起來各不相同。一個藥方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本文標題: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轉載請保留連結位址:http://daoyi.mindhave.com/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