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

 中藥良方      道法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為中醫內科常用方劑之一。本方由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四味藥組成,具有溫肝降逆之功效。本方配伍精良,理法嚴密,藥僅四味,卻力專效宏,實為治療肝經虛寒之良方。臨床運用本方的基本病機為肝經虛寒,只要緊緊抓住這一基本病機,可以廣泛運用它來治療臨床各科多種疑難病症,且療效顯著,現舉驗案2則如下。

1 頭疼

張某某,女,45歲,2009510日以頭部疼痛一周就診。

一周前,病員無明顯誘因于淩晨四時左右,突然出現頭部脹痛,痛勢劇烈,難以忍受,不伴有惡寒、發熱、噁心、幹嘔、吐涎沫等症狀。行急診頭顱CT、血流圖及神經科醫生協查後排除占位性病變,診斷為血管擴張性頭痛。服用曲馬多、西比靈等藥物後症狀略有緩解,但仍較疼痛。然而至當天上午十時左右,頭部脹痛的症狀竟然明顯減輕,僅隱隱疼痛,已能忍受,整個下午及晚上12點以前症狀無明顯加重。第二天淩晨四時,頭痛症狀明顯加重,症狀減輕的時間與前一天相同。此後幾天亦是如此迴圈。曾服用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等療效甚微。

詢知素無大病,病前二便正常,病後大便稀溏,餘無所苦。診其脈沉緊乏力、舌質嫩紅、苔薄白。脈症合參,證屬肝經虛寒,治予溫肝散寒止痛,用吳茱萸加減化裁治療。

處方:吳茱萸10g、人參5g、上桂2g、小茴10g、生薑5g、紅棗6g

上方服用三劑後症狀明顯減輕,續服原方治療六劑,症狀 完全消失,大便也變為正常。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討論:用吳茱萸湯治療頭痛,古已有之,如張仲景在《傷寒論》第378條中明確提出:“幹嘔吐涎沫,頭痛,茱萸湯主之。”此後,大多臨床醫家運用本方來治療頭痛時必遵循臨床三症:幹嘔、吐涎沫、頭痛。本病案僅有頭痛,無干嘔、吐涎沫症狀,疼痛加重與自行緩解的時間也很特殊(淩晨四時及上午十時左右),用本方來治療卻能收到顯著的臨床療效,何也?下面從肝的生理與病理兩方面來闡述深層次的道理。

厥陰肝為陰盡陽生之地,肝主疏瀉的功能正常,肌體的陰陽則能正常的交替,肌體的陽氣則能正常的升發。厥陰肝患病時,“欲解”的時間是:從醜至卯上(淩晨1-7點),此期是肝陽昇華、由弱轉強的一個過程。陽氣昇華,正氣逐漸強盛,有能力驅邪外出,故有“欲解”之勢。相反,如果肝經虛寒,肝主疏瀉的功能失常,氣機被鬱,不通則脹痛矣;淩晨四時是肝經陽氣升發的時候,肝經有寒,寒性凝滯、主收引,因而肝陽不能得以正常昇華,則導致氣機鬱結的程度加重,故頭部脹痛程度亦明顯加重了。白天肌體陽氣較盛,肝經之寒受陽氣的溫煦則陰寒的程度減輕,氣鬱隨之減輕,故脹痛的程度亦隨之減輕。用吳茱萸湯溫肝散寒,加用上桂、小茴增強溫陽散寒邪的力量。全方運用能使肝寒散,氣鬱消,則脹痛之症除矣。

本病案僅有頭痛,無干嘔、吐涎沫臨床症狀,仍用吳茱萸湯來進行治療,似乎與臨床不符。仔細分析發現,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結解釋通的。吳茱萸湯的核心病機是肝經虛寒,如病變部位僅僅局限於肝經,還沒有涉及到胃,胃和降的功能正常,幹嘔、吐涎沫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反之,病變部位由肝波及胃,胃失和降,幹嘔、吐涎沫的症狀則有可能出現。由此可知,《傷寒論》中所列之“幹嘔、吐涎沫”並非必然。在臨床上,只要存在肝經虛寒的病機,皆可用之,且效果顯著。

2痛經

王某某,女,20歲,2008910日因痛經3年餘就診。

3年前,因食較多冰糕、冰麒麟及冰凍冷飲後出現出現痛經,痛勢劇烈,難以忍受,每次均需服用止痛藥止痛,曾多次服藥中藥均無明顯效果。多次婦科B超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詢知患者經期正常,每於經來即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偶而伴有噁心、嘔吐,月經量少色黯。診其脈象沉遲、舌淡苔白潤。脈症合參,證屬肝經虛寒,治予溫肝散寒止痛,治以吳茱萸東加減治療。

處方:吳茱萸10g、當歸10g、黨參30g、白芍12g、肉桂5g、阿膠10g(烊化沖服)。

上方每日1劑,水煎服,連續服藥15劑,下一次月經來時疼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續服上方2個月經週期後,痛經症狀消失。此後,以此方時而鞏固治療,至今未再復發。

討論:患者因為嗜食冷飲之物,損傷了肌體的陽氣,以致寒邪侵犯厥陰肝經及胞宮所致。《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寒邪侵犯厥陰肝經,寒性凝滯、主收引,氣血則運行不暢,故發痛經。吳茱萸湯暖肝散寒止痛,加當歸、白芍養血活血柔肝以加強止痛,加肉桂溫陽加強散寒的力量,加用阿膠溫養肝經。全方運用能補肝血養陽氣,散寒通滯。血液充則有助於溫養陽氣,陽氣足則溫經散寒,氣血流通,通則不痛矣,誠如張秉成《成方便讀》所雲:“非有形精血之屬難收速效,無溫中散寒之品不能直入其地,以成其功。”

3 體會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只要證同,無論何病何症,無論表現形式何等複雜,都可用同一方來進行治療。吳茱萸湯由於其組方精當,在臨床醫家的不斷實踐中,其治療範圍不斷被擴大。只要存在肝經虛寒的臨床證候,無論其易症、怪病、久病、難病,病發於何位均可運用本方加減來進行治療,且能收到良好效果,這便是異病同治在臨床上的具體體現。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2

1 方義分析:

吳茱萸湯組方嚴謹,配伍精當。主治胃中虛寒,食穀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以及厥陰頭痛,幹嘔吐涎沫,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有溫肝暖胃,散寒降濁的功效,是為君藥,是組成本方的主要藥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溫中散寒之效。重用生薑辛散寒邪,溫胃止嘔,是為臣藥。人參、大棗補虛益胃,甘緩和中,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消陰扶陽之功,使逆氣平,嘔吐止,餘證自除。

2 臨床應用

仲景選藥精嚴,詳細辯證,對症用藥,隨證加減,可收異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現將臨床醫案介紹如下:

2.1XX,女,36歲,莘縣燕店鄉人,於2000年來門診。頭痛已有多年餘,多次治療無效。每年冬天必發作,發作則嘔吐,先吐食物及涎沫,後吐苦水,並伴有失眠、煩躁等證,近十餘天因感風寒又復發。證見:面色灰暗,神疲聲微,嘔惡連連,頭頂部及項部陣陣刺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

處方:吳茱萸20克,黨參10克,生薑15克,大棗12個,羌活10克,連服七劑而愈。

按:此證為多年頑疾,每在冬季發作,患者平素怯寒,其體陽虛,頭痛部位在巔頂,又以方測證,屬寒無疑。厥陰經夾陽明上行,寒則陽明經氣寒,胃氣逆而此經氣上逆,而非胃氣直接上逆,故嘔吐。經寒,上布之津液化為涎沫而出。厥陰經上顛,故頭無陽而痛,治當溫散厥陰之寒,增強陽明經氣。故予溫陽降濁之吳茱萸湯,數劑頑症得愈。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規律,其全身證侯和舌脈,自應出現一派寒象。因此,還須結合其他臨床見證,如舌淡苔白,嘔吐涎沫,脈多沉遲等,才能判斷正確。

2.2嶽××,女,40歲,莘縣張魯人,20087月來門診。半月來食後即嘔,有時所食之物全部吐出,飲水亦吐,口中覺冷而不渴:證見精神萎糜,四肢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辨屬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所致,用吳茱萸東加味治療。

處方:吳茱萸10克,黨參30克,生薑15克,大棗12個,半夏10克,藿香10克,雲苓10克,連服五劑,諸症盡除。

按:《醫方集解》解吳茱萸湯言:“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降氣止嘔;人參、大棗之甘以暖脾益氣和中。”胃中虛寒,納穀及運化之力弱,食谷後停於胃中,胃氣不降而上逆,故欲嘔。這是陽明中寒之證,故治以溫中降逆,益虛溫胃,使氣順寒化,嘔吐自愈。但吳茱萸湯是治肝胃俱寒之劑,食穀欲嘔不僅有胃寒不降,而且有肝寒不升的因素。若肝不寒,吳茱萸辛苦大熱入肝,木旺生火,得湯嘔吐反會加劇。臨床應四診合參,方不致誤。

3 體會:

仲景用吳茱萸湯治療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病證,組方精練,配伍尤妙,有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之效。吳茱萸湯主治雖有病在陽明、少陰、厥陰之別,但其證都有嘔吐,說明他證的產生,其病機是一致的,都是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所致。這充分體現了祖國醫學“異病同治”的理論,同時,也證明了辯證論治的原則性。就是說在辯證論治時,要抓主要矛盾,針對疾病的本質治療,才能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在辯症論治中,要善於分析具體情況,全面觀察問題,靈活運用方藥,才不致有顧此失彼之弊。本文所舉病例,其本質上有共同點,但也各有其臨床特點。在同一治療原則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在吳茱萸湯基礎上加減,用各種不同藥物進行全面整體治療,這樣才能提高療效。

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3——吳茱萸湯,頭痛良方

【病人心聲】

我推崇復古的設計風格,但信不過復古的醫療方式。看中醫,實在是不得已。我只好安慰自己:不管中醫西醫,能治好我的頭痛就是名醫。

【口述檔案】

上個月中秋節,難得放假三天,我約了一堆朋友去古龍峽漂流,想給枯燥乏味的生活來點刺激,或許能使已長了老繭的腦袋蹦出點靈感。結果,還真刺激!就在水位落差最大的地方,我的皮筏艇被撞翻了。灌了幾口涼水,做了幾個高難度的轉體動作之後發現,眼鏡和拖鞋雙雙棄我而去,唯一的安慰是身體髮膚還算完整。誰知道,更“刺激”的還在後頭。先是感冒,吃了幾天泰諾,感冒好了,但留下可怕的後遺症:腦袋持續痛,總是痛,持續痛!半夜痛得我輾轉難眠,欲哭無淚……

我無助地找到了當醫生的老同學小Y。小Y絕對是好醫生,這點毫無疑問,詢問很耐心,檢查很仔細,可還是沒查出個所以然。量了血壓、驗了血常規、作了經顱多普勒,甚至連CT都上了,最後結論是“疑為壓力過高、驚嚇過度導致緊張性頭痛”。芬必得、安定和羅通定輪番上陣,都只管用幾個小時,更麻煩的是,晚上依舊輾轉反側,外加白天瞌睡連連。可想而知,我這一個月的作品有多難看。不得已,只好來看中醫了……

【老中醫補充詢問】

:說說看,你哪裡痛,怎麼個痛法?

:就是頭頂痛,像被什麼東西緊緊地箍住一樣。一天到晚持續地痛,白天還好一點,到晚上睡覺時痛得特別厲害。

:除了頭痛,還有別的不舒服嗎?

:就是沒有啊,之前感冒時還咳兩聲,打幾個噴嚏……嗯,沒胃口算不算?

:以前身體怎麼樣,有過這種情況嗎?

:大病沒有,就是容易感冒。但感冒也就兩三天,從來沒試過頭痛得這麼厲害的。

:工作壓力大不大?會不會失眠?晚上通常幾點休息?

:工作挺辛苦的,淩晨才休息很正常。但平時都是累得往床上一倒就睡著了,怎麼可能失眠呢?

:那平時怕冷還是怕熱?

:怕冷。現在是大熱天,但一進空調房我的手就冰冷冰冷的。

【體格檢查】

血壓:110/80毫米汞柱

舌象:舌淡紅,苔白。

脈象:脈象沉遲,尺脈尤甚。

【輔助檢查】

血常規、經顱多普勒、頭顱CT均未見異常。

【中醫診斷】

頭痛(厥陰寒盛)

中醫處方

中藥方劑:吳茱萸湯

吳茱萸15克、人參10克、大棗12克、生薑15

3劑。水煎服,每日1劑。

生活處方

●最好能買個熱水袋,經常在頭頂、頸後熱敷。

●你的體質偏寒,要少吃冷飲和冰凍水果,儘量吃加熱的食物。

●平時氣溫變化或者在空調房時,要注意添衣保暖;參加漂流、游泳之類的活動後,建議喝一碗紅糖姜湯祛寒。

●室內運動比較適合你,有時間還可以做做蒸汽浴、泡泡溫泉。

內寒外寒,結聚於肝

Q:“厥陰寒盛”是怎麼回事,與感冒有什麼關係嗎?

A:在人體的十二經脈中,有一條叫做“足厥陰肝經”,它的一條分支經過頭頂。你頭頂部位疼痛就是因為這條經脈受了寒。

應該說,感冒是發病誘因,問題的根本在於你的體質。從你平時怕冷、容易感冒的情況還有舌脈象看得出來,你屬於寒性體質;加上落水著涼,內外兩種寒邪一拍即合,膠結在足厥陰肝經上。感冒藥只消除你的外感症狀,對這種深層次的寒邪無能為力。

你不是淩晨頭痛比較嚴重嗎?淩晨1~3點是足厥陰肝經的主要時段,所以症狀特別明顯。胃口差也符合這個診斷,中醫認為,肝和胃的關係非常密切,彼此互相影響是很常見的。

藥僅四味,彌足珍貴

Q:就這四味藥,能治好我的頭痛嗎?

A:吳茱萸湯是東漢時期流傳下來的古方,沿用了幾千年,專門治療厥陰頭痛,而且,對胃寒導致的嘔吐和腹瀉,效果也很不錯。你的症狀非常典型,我不敢打包票一定治好,但很有把握。

吳茱萸是溫暖“足厥陰肝經”的主藥,分量重一些;其他都是溫脾胃的輔藥,這也是肝和胃關係較密切的緣故。中醫很注重整體治療。

生活調理也很重要。我給你一個生活處方(見前文),一方面能減少受寒的機會,另一方面可提高你的自身體質。

溫肝暖胃,不打瞌睡

Q:喝這個吳茱萸湯不會打瞌睡吧?以前吃西藥老愛犯困。

A:不會。這個方子主要起到溫肝暖胃的功效,沒有安神、催眠作用。不過,此方性質偏溫熱,你的體質可能不容易接受,喝下去後如果不太舒服,可以把藥放涼再服用,喝完稍事休息。

皆為頭痛,治法不同

Q:我同事也有頭痛的毛病,能照這個方子給他抓藥嗎?

A:這樣的話,建議你同事去看醫生,以針對病因或症候用藥。因為我不瞭解他是否屬於寒性體質,萬一是溫熱體質,用這個藥就大錯特錯了。況且,頭痛分很多種,吳茱萸湯只對厥陰頭痛有效。前額部位頭痛屬於陽明經,顳側頭痛屬於少陽經,後腦勺痛則屬於太陽經的問題,治療起來各不相同。一個藥方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本文標題:吳茱萸湯臨床應用驗案精選,轉載請保留連結位址:http://daoyi.mindhave.com/47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