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門純德:芍藥勾藤木耳湯治驗回憶

 

多年來,在仲景芍藥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味,擬就芍藥勾藤木耳湯,治療以神經系統為主的多種疾病,療效較為顯著。現將基本方劑隨證加減和典型病例簡介如下。

一、基本方劑及其方義

生白芍30克、勾藤30克、炙甘草9克、郁李仁6克、白苣子10克、黑木耳15克、天麻6克、殭蠶9克、全蠍6克(研末沖服),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飲食物。

方中以芍藥勾藤為主。二藥均入肝經,芍藥和肝血,養肝陰,柔肝解痙;勾藤疏肝風、調肝氣,解痙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甘一苦,甘苦相須,利五臟,療傷損,破淤血、潤燥結,以通經脈;木耳、天麻,一柔一剛,剛柔相濟,益精氣、濡經絡,祛風化淤止痛;殭蠶、全蠍,一緩一急、緩急相得,祛風邪,緩拘攣,以定痛。甘草協調諸藥,延長藥效,同芍藥配伍,酸甘化陰,養陰益血,可治攣急。九味藥主輔和協,標本同治,共同起著濡潤筋脈,通經活絡,解痙止痛的作用。

二、隨證加減

治療三叉神經痛、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加柴胡10克、沒藥10 克;治療拔牙後引起的面神經痛,加生石膏20克;治療癲癇小發作,加二醜5克、琥珀6克(研末沖服);治療多發性神經炎、末梢血管痙攣,加桑枝15克,乳香9克;治療癔病,加百合30克、麥冬15克、紅棗4枚。

三、典型病例

1、三叉神經痛

治愈三叉神經痛患者9例,其中1例復發兩次,1例復發一次,後經繼續服藥均痊癒。

例:林某,女,58歲,於1966年秋左側顏面部疼痛而就診。患者主訴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經分佈區,尤以第2、3支疼痛劇烈。陣發性疼痛明顯,如刀割、火灼樣劇痛。每疼少者數秒鐘,多者2、3分鐘。初患病時,每天發作1、2次,後來疼痛發作日漸頻繁。就診時,每天竟劇烈疼痛二十餘次。患者隨身攜帶去痛片,最多時一日內服三十餘片,效果日減一日,且胃口不適。病程4年之久,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惱。治以上述基本方劑加柴胡10克、沒藥10克、荊芥6克,令服藥三劑,結果僅服兩劑,即告痊癒。走訪三次,十餘年來未再复發。

2、神經性頭痛

治療神經性頭痛7例,其中病程長者達五年之久,短者九個月,均經多方治療,效果不甚明顯。經服用芍藥勾藤木耳湯治愈。

例:李某,男,34歲,幹部。1967年春就診。主訴頭痛九個月,前六個月時重時輕,尚能堅持工作。後三個月因病重休息。頭部持續性鈍痛,昏脹明顯,頂部有緊壓感,晨輕暮重。尤其用腦時、或情緒波動時加重。入睡困難,有時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無嘔惡。腦電圖正常。經附近醫院診斷為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予服竹葉石膏湯,四物湯加菊花、白芷、生石膏及歸脾湯、小建中湯,均無明顯效果。後服芍藥勾藤木耳湯,加柴胡10克、白芷6克、懷牛膝12克,六劑後痊癒。1978年偶遇該患者,述及1967年頭痛癒後,已11年未復發。

3、拔牙後引起的面神經痛

例:馬某,女,62歲,於1975年秋就診​​。二十天前,因齲齒拔牙兩枚(左臼齒),次日左顏面腫脹,疼痛加重,五、六日後疼痛增劇,陣陣發作,局部仍有腫脹及灼熱感。每因說話、飲水、吃飯而驟發疼痛。劇烈發作時,如刀割火燙,痛苦萬狀。近10日,毎天肌注青鏈黴素,腫勢消退,然劇痛絲毫未減。注射杜冷丁後,疼痛稍減旋即發作。其疼痛相當於三叉神經第2、3支的部位。症系局部損傷,氣血阻滯,經脈失養而致攣急疼痛。始按牙痛治,與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劑,加清熱解毒之銀花、連翹,疼痛有加無已。後以濡養經脈、熄風止痛之芍藥勾藤木耳湯加柴胡9克、麥冬12克、生石膏20克、懷牛膝12克、兩劑後疼痛能以忍受,夜間可睡四小時。繼服五劑,疼痛日漸減輕,言語、飲食無礙,十餘日後痛止而痊癒。

4、面神經麻痺

治療面神經麻痺患者5例,1例無效,4例痊癒。

例:張某,男,35歲,75年4月就診。顏面癱瘓,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閉合。右額皺紋消失,右側鼻唇溝變淺,發笑不自然,舌右側味覺不靈。患病7天,曾針灸兩次無效。自述初因回家探親,夜晚敞窗而臥。次日起床後患此病。初診時,給予牽正散,效果不明顯。逐即改服上方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烏片3克,半月後痊癒。

5、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病在筋脈,根在腰俞,不紅不腫,疼痛難忍。不得其要,奈難治療。曾治療此病7例,除其中1例後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治療無效外,其它6例均痊癒。6例中服藥最多者27劑,療程40餘日;服藥最少者9劑,療程12日。

例:燕某,女,43歲,79年1月20日就診。一年來,右下肢上自腰骶經過臀部,向下至大腿後部,小腿後外側至足部放射性疼痛。近三個月來,疼痛陣作,日漸頻繁,喜熱畏寒。彎腰、噴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時,常引起疼痛。脈象沉而略緊, 舌質淡嫩苔薄白。就診前經某醫院診斷為根性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脫出,口服、肌注維生素類和菸酸等藥物,治療半月,無明顯效果。初診,預服芍藥鉤藤木耳湯原方三劑。二診,自訴服藥後疼痛稍有減輕,仍反復發作,但間歇時間延長。繼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劑。服後右患腿劇痛頓挫仍發僵,脈象雖沉、但緊像變緩,再予上方三劑,藥後休息一周,患肢已無疼痛及不適感。81年冬走訪,已三年未復發。

6、多發性神經炎

例:魏某,女,52歲,大同煤峪口礦家屬。於1971年就診。主訴:於3個月前患淋證(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頻、尿道刺痛。該礦衛生所予服西藥呋喃西林,7天后,上述泌尿系症狀基本消失。5、6日後,自覺手指、腳趾疼痛不止,難以忍受。尤其不能觸動,觸之則痛甚。後即感覺減弱。XX醫院診斷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經口服維生素B1、地巴唑,肌注維生素B12,近兩週,未見效果。近一月來,停止治療,每日疼痛不止,時有陣發性劇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為之心急,遂來就診。初診予服“當歸拈痛湯”三劑無效。遂予芍藥勾藤木耳湯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囑其服四劑。兩劑後,疼痛即減輕三分之二,手指腳趾觸之亦不覺疼痛。四劑藥服後,疼痛消失,至今未復發。

7、癲癇小發作

例:趙XX,男,8歲,大同礦務局家屬,1975年10月26日就診。其父代訴:1973年秋患病至今已兩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入睡,連續不斷地發出“呔”“呔”聲,其聲可高可低,間隔有長有短。每於身閒無事時,則聲音高昂,學習時則聲音低沉,間歇拉長。經大同某醫院及北京xx醫院診斷為癲癇小發作。用西藥維生素類及鎮靜藥物數月,未見療效。開始筆者予服旋覆花代赭石湯、半夏厚朴湯、丁香柿蒂湯等方劑,未效。想到小兒患這種病多挾雜習慣性,類似“口吃”、“眨眼”一類的毛病,恐難以藥物治愈。無奈與服芍藥勾藤木耳湯加琥珀5克兩劑。服藥後症狀大有減輕,一日僅發作數次。其母信心很大,要求繼續服藥。又四劑,症狀消失,至目前已五年未見再發。回顧治療過程,實出人意料。

8、癔病

例:劉某,女,20歲,1970年8月13日就診。其父伴隨並代訴:自69年春,心煩不安,不愛說話,性情日漸孤闢,喜怒無定,哭笑無常。生活興趣減低,悲觀厭世,自卑,失眠,心悸怕驚,飲食無定,時有輕度抽搐。意識清楚。切其脈象略數而無力,舌淡苔薄。各醫院診斷為癔病,中西藥治療近8個月,未見效果。有時半個月不服藥,也能自行減輕。反反复复,總不見好。予服芍藥勾藤木耳湯加百合24 克、麥冬20克、炒棗仁15克、紅棗6枚,服六劑。

8月21日二診。自訴服藥後,上述症狀減輕大半,夜間能睡眠四小時左右,情緒稍有安定。有時顯示出樂觀的表情。復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棗仁仍15克,麥冬減至15克,加龍骨15克,琥珀6克(研末沖服),再進六劑。

9月10日三診。自訴服藥後,睡眠增至七八小時。除夜夢還多外,其他煩噪不安,心悸怕驚,悲觀厭世等症狀基本消失。即停服此方,囑服歸脾丸半月,以調理心脾,養血安神,鞏固療效。78年8月24日其胞姊來看病時雲,其妹之癔病痊癒後,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

9、末梢血管痙攣症(雷諾氏病)

例:任某,女,35歲,山西朔縣人,74年10月20日就診。主訴:九個月來,手足尤其指端間歇疼痛,後六個月雙足疼痛自行緩解,突出地表現為手指對稱性疼痛,遇冷則皮色蒼白,遇熱則變為紫紅,指尖部刺痛嚴重,遇冷熱或情緒波動時,均可誘發疼痛。緩解後,稍有麻木感。脈略弦緊。初服當歸四逆湯三劑,疼痛有所緩和,又服原方七劑,未見進一步療效。遂改用芍藥勾藤木耳湯,加川烏3克,沒藥9克,三劑後,疼痛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复繼服六劑,隔日服一劑。服畢,至今七年未復發。

四、體會

1、本文所列舉的幾種疾病,均經醫院診斷,故以現代醫學命名的。這些典型病例,均經多方醫治,療效不顯。後經本方治療而獲痊癒。由此可見,芍藥勾藤木耳湯在臨床中確有良效。另外,本方對癲癇、癔病以及頑固難治的眩暈症同樣有一定療效,限於篇幅,病例未一一列舉。

2、此類型疾病,雖係西醫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醫治療時,必須強調辨證。此方此證的共性均屬於陰虧津傷,肝燥筋急,經脈失養所致,其主證表現為疼痛或拘攣。為此,方劑組成,採取了具有養陰潤燥,柔肝緩痙作用的藥物。臨床應用時,可根據所屬經絡,部位的不同稍事加減。若病名雖同,辨病無異,經辨證不屬於陰虧津傷,肝燥筋急類型者,則非本方適應範圍。

3、方中諸藥注意配伍,互制互利。各藥之間,滋潤而不滯膩,疏通而不辛燥,養陰不顯其寒涼,通絡不過分疏泄。總以酸甘化陰,生津潤燥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滯,祛風通絡為輔,以祛其邪,而達到通則不痛,緩以解急的目的。因此,此類疾病禁用過於辛燥或滋膩及過寒過熱等藥物。同樣禁忌辛辣或肥膩等飲食物。

本文摘自《山西醫藥雜誌》

https://www.jingfangpai.cn/%e9%97%a8%e7%ba%af%e5%be%b7%ef%bc%9a%e8%8a%8d%e8%8d%af%e5%8b%be%e8%97%a4%e6%9c%a8%e8%80%b3%e6%b1%a4%e6%b2%bb%e9%aa%8c%e5%9b%9e%e5%bf%86/

芍藥鉤藤木耳湯系已故名醫門純德自擬得意名方。主治陰虧津傷,筋脈拘急,疼痛痙攣等神經系統疾患。包括西醫的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肢端靜脈痙攣症、癔症、癲癇小發作以及拔牙引起的神經痛等等。多年來我對此方子進行一一重複驗證應用,除了沒有癲癇、癔症病例外,餘皆經得起重複,療效不菲。

【基本組方】

生白芍30克、鉤藤30克、炙甘草9克、全蠍6克(研面沖服)、天麻6克、殭蠶9克、白苣子10克、郁李仁6克、黑木耳15克。

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臨證加減】

1、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坐骨神經痛,加柴胡10克、沒藥10克

2、拔牙引起的神經痛,加生石膏20克。

3、多發性神經炎、末梢血管痙攣,加桑枝15克、乳香9克。

4、癔症,加百合30克、麥冬15克、紅棗4枚。

5、癲癇小發作,加二醜5克、琥珀6克(研面沖服)。

【方義解析】

方中以白芍鉤藤為主,兩藥均入肝經。

白芍和肝血養肝陰,柔肝而解痙;

鉤藤疏肝風,調肝氣,解痙而止痛。

白苣子、郁李仁一苦一甘,甘苦相須,利五臟,療傷損,破瘀血,潤燥結,以通經脈。

木耳天麻,一柔一剛,剛柔相濟,益精氣,濡經絡,祛風化痰而止痛。殭蠶全蠍,一緩一急,緩急相的,驅風邪緩拘攣以定痛。

甘草調和諸藥,延長藥效,同芍藥配伍,酸甘化陰,養陰益氣,緩急而止痛。

九味藥主輔和諧,標本同治,共通起著濡潤經脈,通經活絡,解痙而止痛的作用。

【臨床感悟】

以上就是門老先生的原方原意,下面就個人的應用經驗發表一點淺疏看法。

一、本方治療坐骨神經痛和三叉神經痛時,一般重用全蠍10–20克,蜈蚣2條,同煎,止痛迅速而效高。缺點就是現在蝎子的價錢太貴,鹽放的太多,有時用土鱉蟲6–10克代替全蠍。

三叉神經痛還經常加川芎10–30克,但是風火型的就不能加了,這的醫者自己掌握。

二、郁李仁這味藥藥房一般不願意備用,一是不常用,二是易生蟲變質。一般用桃仁代替,效果沒有太大的變化。當然有郁李仁就更好了。

三、白苣子,對於很多中醫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藥房一般沒有貨。它又叫生菜子、萵苣子。主要的功能就是活血化瘀,利尿通乳。有的藥方中用於治療骨折。實在沒有的時候本方可以用當歸代替,效果略差一點。

四、天麻一般加到10克以上,或研面沖服。因為現在的草藥質量非比從前。

五、鉤藤有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後下,它降壓的主要成分在揮髮油中。

六、肢端動脈痙攣症一般和當歸四逆湯並用,特別是寒症,療效明顯。

七、此方還可以治療更年期綜合症和失眠,加百合30克、夜交藤30–50克、龍骨牡蠣各30克,熱像明顯加生地20–50克。

門老先生不愧是一代宗師,所自擬的方子一般都味數少藥量輕,而功效卓著。並且提倡使用經方和小方治療疾病,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歌訣】

芍藥鉤藤木耳湯,

李白草麻蝎子僵;

神經之病皆可治,

雷諾癔症亦可痊。

【臨床應用】

1、三叉神經痛

治愈三叉神經痛患者39例,其中11例復發兩次,3例復發一次,後經繼續服藥均痊癒。

例:林xx,女,58歲。於1988年秋左側顏面部疼痛而就診。患者主訴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經分佈區,尤以第2、3支疼痛劇烈。陣發性疼痛明顯,如刀割、火灼樣劇痛。疼時少者數秒鐘,多者2、3分鐘,初患病時,每天發作1、2次,後來疼痛發作日漸頻繁。

就診時,每天競劇烈疼痛二十餘次。患者隨身攜帶去痛片,最多一日內服三十餘片,效果日減一日,且胃口不適。病程四年之久,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惱。治以上述基本方劑加柴胡10克、沒藥10克、荊芥6克、令服三劑,緒果僅服兩劑即告痊癒,走訪三次,十餘年未再复發。

2、神經性頭痛

治療神經性頭痛47例,其中病程長者達五年之久,短者九個月,均經多方治療效果不甚明顯,經服用芍藥釣藤木耳湯均治愈。

例:李xx,男,34歲,於部,1967年春就診,主訴頭痛一年餘,前六月時重時輕,尚能堅持工作,後因病重休息。頭部持續性鈍痛,昏脹明顯,頂部有緊壓感,晨輕暮重,尤其用腦時,或情緒波動時加重。入睡困難,有時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無嘔惡。

腦電圖正常,經附近醫院診斷為神衰弱、神經性頭痛,予服竹葉石膏湯、四物湯加菊花、自芷、生石膏及歸脾湯、小建中湯,均無明顯療效。後服芍藥釣膝木耳湯,加柴胡14克,白芷6克,懷牛膝12克,六劑後痊癒。1981年偶遇該患,述及1967年頭痛癒後,已14年未復發。

3、拔牙後引起的神經痛

例:馬xx,女,62歲。1975年就診。二十天前,因齲齒拔牙兩枚(左臼齒),次日左顏面腫脹,疼痛加重,五、六日後疼痛增劇,陣陣發作,局部仍有腫脹及灼熱感。每因說話、飲水、吃飯而驟發疼痛,劇烈發作時,如刀割火燙,痛苦萬狀。近十日,每天肌注青鏈黴素,腫勢消退,然劇痛絲毫未減。注射杜冷丁後,疼痛稍減片刻,旋即發作。其疼痛相當於三叉神經第2、3支的部位。症系局部損傷,氣血阻滯,經脈失養而致孿急疼痛。

始按牙痛治,與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劑,加清熱解毒之銀花、連翹,疼痛有加無已。後以濡養經脈、熄風止痛之芍藥鉤藤木耳湯加柴胡9克、麥冬12克、生石膏20克、懷牛膝12克,兩劑後疼痛能以忍受,夜間可睡四小時。繼服七劑,疼痛日漸減輕,言語、飲食無礙,十餘日後痛止而愈。

4、面神經麻痺

治療面神經麻痺5例,1例無效,4例痊癒。

例:張xx,男,35歲。顏面癱疾,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閉合,右額皺紋消失,右側鼻唇溝變淺,發笑不自然,舌右側味覺不靈。患病七天,曾針灸數次無效。自述初因回家探親,夜晚敞窗而臥。次日起床後患此症。

初診時,給予牽正散,效果不明顯。遂即改服芍藥鉤藤木耳湯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烏片3克,半月後痊癒。

5、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病在筋脈,根在腰俞,不紅不腫,疼痛難忍。不得其要,奈難治療。曾治療此病27例,除其中1例後確診為股骨頭缺血壞死,治療無效外,其它均痊癒。26例中服藥最多者36劑,療程40餘日,服藥最少者9劑,療程10餘日。

例:燕xx,女,43歲。79年1月20日初診。一年來,右下肢自腰骶經過臀部,向下至大腿後部、小腿後外側至足部放射性疼痛。近三月來,疼痛陣作,日漸頻繁,喜熱畏寒,彎腰、噴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時,常引起疼痛。脈象沉而略緊,舌質淡苔薄白。

就診前經某醫院診斷為根性坐骨神痛,腰椎間盤脫出,口服、肌注維生素類和菸酸等藥物,治療半月,無明顯效果。予服芍藥鉤藤木耳湯原方三劑。二診,自述服藥後疼痛減輕,仍反復發作,但間歇時間延長。繼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劑。服後右患腿劇痛頓挫,仍發僵,脈象雖沉,但緊像變緩,再與上方四劑,藥後休息一周,患肢已無疼痛及不適感。81年冬走訪,無恙。

6、多發性神經炎

例:魏xx,女,52歲,1971年就診。主訴:於三月前患淋證(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頻、尿道刺痛。該礦衛生所予服西藥呋喃西林。七天后。上述泌尿系症狀基本消失。五、六日後,自覺手指、腳趾疼痛不止,難以忍受。尤其不能觸動。觸之則痛甚。後即感覺減弱。

xx醫院診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經口服維生素B1、地巴唑、肌注維生素B12,近兩週未見效果。近一月來,停止治療,每日疼痛不休,時有陣發性劇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為之心急,遂來就診。

初診予服“當歸拈痛湯”,三劑無效。遂予芍藥鉤藤木耳湯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囑其服五劑。兩劑後,疼痛頓減,手指腳趾觸之亦不覺疼痛。五劑藥服後,疼痛消失而告愈。

7、癲癇小發作

例:趙xx,男,8歲。1975年工10月26日就診。其父代訴:1973年秋患病至今已兩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八時,連續不斷地發出“呔”、“呔”聲,其聲可高可低,間隔有長有短。每於身閒無事時,則聲音高昂,學習時則聲音低沉。經北京xx醫院診斷為癲癇小發作。

治療數月,未見療效。

開始餘予服旋复代赭湯、半夏厚朴湯、丁香柿蒂湯等類化裁,未效。想到小兒患這種病多挾雜習慣性,類似“口吃”“眨眼”一類的毛病,恐難以藥物治愈。

無奈與服芍藥鉤藤木耳湯加琥珀5克(研末沖服)兩劑。不料,服藥後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其母信心很大,繼服此方十餘劑,症狀逐日消失,至今未發。回顧治療此症,實出餘意料。

8、癔病

例:劉xx,女,20歲,1970年8月13日就診。其父伴隨並代訴:自1969年春,心煩不安,不愛說話,性情日漸孤闢,喜怒無定,哭笑無常。生活興趣減低,悲觀厭世,自卑,失眠,心悸怕涼,飲食無定,時有輕度抽搐,意識清楚。切其脈象略數而無力,舌淡苔薄。

各醫院診斷為癔病,中西藥治療八個月,未見效果。有時半個月不服藥,也能自行減輕,反反复复,總不見好。予服芍藥鈞藤木耳湯加百合24克,麥冬20克,炒棗仁15克,紅棗6枚,服六劑。

8月21日二診:自訴服藥後,上述症狀減輕大半,情緒稍有安定,夜間睡眠良好,顯示出樂觀表情。復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棗仁仍15克,麥冬減至15克,加骨龍15克,琥珀6克(研末沖服),再進六劑。

9月10日三診:自訴服藥後,情緒穩定,精神很好,厭世等悲觀病狀基本消失。即停服此方,囑服歸脾湯半月,以理心脾,養血安神,鞏固療效。78年8月24日其胞姊來看病時雲,其妹之癔病痊癒後,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

9、末稍血管痙攣(雷諾氏病)

例:任××,女,35歲。74年10月20日就診,主訴:九個月來,手足尤其指端間歇疼痛,後六個月雙足疼痛自行緩解,突出地表現為手指對稱性疼痛,遇冷則皮色蒼白,遇熱則變為紫紅,指尖部刺痛嚴重。遇冷熱或情緒波動時,均可誘發疼痛。緩解後,麻木不仁。診其脈略弦緊。

初服當歸四逆湯三劑,痛有所緩和,又服原方七劑,未見進一步療效。改用芍藥鉤藤木耳湯,加川烏3克,沒藥9克、三劑後,疼痛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复繼服六劑,隔日服一劑。服畢,痊癒。

【體會】

此類型疾病,雖係西醫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醫治療時,必須強調辨證。

此方此證的共性均屬於陰虧津傷,肝燥筋急,經脈失養所致,其主證表現為疼痛或拘攣。為此,方劑組成,採取了具有養陰潤燥,柔肝緩疼的藥物。方中諸藥注意配伍,互制互利。各藥之間,滋潤而不滯膩,疏通而不辛燥,養陰不顯寒涼,通絡不過分疏泄,總以酸甘化陰,生津潤燥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滯,祛風通絡為輔,以祛其邪,而達通則不痛,緩以解急的目的。臨床應用時,可根據所屬經絡。部位的不同稍事加減,取效甚捷。

本文源自於門九章等編著《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附:名方廣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