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清燥救肺湯 解說臨床經驗應用集

清燥救肺湯

醫砭解說   http://yibian.hopto.org/fang/?fno=622

https://www.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E6%B8%85%E7%87%A5%E6%95%91%E8%82%BA%E6%B9%AF&variant=zh-hant

張步桃經驗

  • 用清燥救肺湯加味治久咳

師曾治療二十年久咳的患者,

用清燥救肺湯合生脈飲加冬瓜子、桑白皮、紫菀、貝母、沙參,服藥後不僅咳嗽痊癒,連病人滿頭白髮都轉成灰色,

一般乾咳的治療,多用清燥救肺湯,百合固金湯,補肺阿膠散,但補肺阿膠散因有馬兜鈴,故有人服用後會不舒服。馬兜鈴科如細辛等藥,服用後會讓人覺得舌頭麻麻的,小青龍湯中乾姜、細辛因有五味子,故吃起來反而酸酸的,當藥不好吃時,可用五味子、山茱萸、烏梅等來矯味。


  • 氣管損傷修復

有一位跟我實習的陳太太,家裡的電視爆炸,燃燒的火勢很猛,濃煙就嗆到鼻子裡面了,雖然沒有昏迷,但是氣管已經受傷。我就給她用清燥救肺湯,這個方是由炙甘草湯衍變出來的,是喻昌先生的一個方子,加桑白皮,魚腥草,浙貝,紫菀,桔梗,遠志,大概就這樣,現在氣管很好,沒什麼後遺症。


  • 肺腺癌、肺腫瘤

論到肺,如果是實症、熱症,就用麻杏甘石湯。虛症、寒症的話,《傷寒論》裡有小青龍湯,現在很多肺腺癌、肺腫瘤,有時候就用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湯這個方的作者是明朝的喻昌,又名嘉言先生,這方子他是根據《傷寒論》裡面的炙甘草湯變化出來的,專門滋陰養陰。滋陰當然不一定要用在呼吸系統,但是它有阿膠等養肺陰的藥,所以很多的肺腺癌,用清燥救肺湯就搞定了。

 

蓮藕汁修補身體

某醫院院長室助理黃小姐的父親,曾經在台灣擔任過兩個地方的稅捐處處長,八十幾歲得肺癌,這家醫院沒辦法治療,我用麻杏甘石湯治療,同時請家人勤快些,每天打蓮藕汁給他喝,因為藕粉有修補作用,體內有破損的它能夠修補,有阻塞的它能夠清除沉澱物。黃老先生吃著吃著,竟然發現長出新的組織。

蓮藕在肺葉可以有修補有清除廢物的作用,所以我稱它叫做人類血管的清道夫,又稱它叫做人類血管的通樂。把心臟血管的阻塞沉澱物清除掉後,也可以把大腦阻塞的部分打通。有一位老太太中風以後,有一隻耳朵聽不見了,我建議她每天勤快打蓮藕汁喝,喝著喝著,一隻聽覺沒有的耳朵竟然聽得到了,而且比原來聽得到的那隻耳朵聽力還要好。

我本身也是蓮藕的受惠者。有一年我太太去黃山旅遊,我到中國醫藥學院去上課,上完課以後,系主任拿了口含片給我,那個口含片的口感就是涼涼的,不過其中所含的精油會揮發,會把口腔、咽喉部分的水分揮發掉,所以我一吃喉嚨馬上就緊縮,聲音出不來,我才上了兩節課,接下來還有兩節,倍感吃力,而且中午我又喝了酒,還唱卡拉OK,最後回到家,聲音沒了,胸口很不舒服,咳著咳著就咳出血塊來。連續咳了好幾天,家人很憂心,還建議我是不是要請太太提早回家,我說不用。那時候,有個學生連續打了五杯蓮藕汁給我喝,我沒有吃藥,血就止住了!平常多喝蓮藕汁,對肺功能、肺組織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我們也用百合、貝母,尤其是川貝母調養肺部。百合可以當菜,百合炒蝦仁、百合炒蘆筍,尤其百合炒山藥,兩者都黏黏的,都有修補作用。

**蓮藕汁作法 參考

https://youtu.be/0rPt_t4cK8U


  • 新北市藥師公會

中藥學堂:清燥救肺湯在放射性肺損傷之應用(上)
中藥學堂:清燥救肺湯在放射性肺損傷之應用(下)

 

  • 清燥救肺湯臨床使用的探討

2016-05-11 |   

清燥救肺湯是一首治療肺熱證的良方,其組成特點順應肺臟的生理特點,其功效切合肺熱證肺熱氣逆、氣陰不足的發病病機,此部分對其臨床使用的適應證的特點、使用時藥物配伍進行探討。

1、適應證

清燥救肺湯清熱宣肺,益氣養陰,攻補兼施,使用本方,只要辨證正確,配伍靈活,可使用於肺熱證各期,表現為肺熱氣逆,氣陰兩虛者。

清燥救肺湯湯證的形成,可因直接外感溫熱邪氣所致,或火熱之邪,或燥熱之邪,從外而受,溫熱邪氣傷津耗氣,導致肺熱、氣陰傷。從肺臟的生理角度來看,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肺之氣陰易受外邪損傷。若素體氣陰不足者,外感溫熱邪氣,則氣陰不足加劇。因此,外感溫熱邪氣是肺熱證形成的重要原因,熱邪壅肺,氣陰不足貫穿於肺熱證整個病程。

肺熱證另外一個形成原因是內傷致肺熱陰傷,又感受外邪。若素體陰液不足,或久病傷陰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導致陰虧液少,以及熱性病過程中熱邪傷陰等等,皆可導致虛熱內生。此外嗜食甘肥厚味,腸胃積熱,上薰於肺或情誌失調,五誌化火,內傳於肺均可內灼肺津,也可形成肺熱壅盛,氣陰兩傷之證。《易》日:“ 火就燥” ,“ 燥萬物者,莫嫫乎火” ,火為陽邪,善傷津液,所謂“ 火氣一蟆,五液皆枯” 。此外,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水能潤金。腎藏精,主五液,為一身陰液之本,勞欲過度,或久病累及於腎,腎水幹涸,不能上滋於肺,也可致肺腎陰虛內熱出現。

總之,清燥救肺湯可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肺熱盛而兼見氣陰不足的肺熱證的治療,而不可局限於燥邪為患。此方既可用於由外感火熱邪氣引起的肺熱證,又可用於內傷陰液虧損,虛火內生所致的肺熱、氣陰兩傷之證;不僅可用於慢性疾病的治療,還可用於危重急癥的搶救。其臨床表現為:身熱,熱象一般不高,但也有高熱者,咳嗽少痰、無痰或痰粘稠難咯或咯泡沫痰,口渴,舌紅,一般少苔或無苔,也有苔黃者,但不厚膩,脈細數者,均可辨證使用。臨床使用此方無年齡、性別的差異,且無季節、氣候的限制,但不適用於因風寒所致惡寒、咳嗽吐稀水痰等風寒咳嗽。

對於初起熱象重,阿膠可不用;補益藥物劑量不可大,否則易斂邪。服藥治療期間宜多吃梨、西瓜等水分較多的水果,以增強養陰生津之力。忌食辛辣香燥等易起燥傷津之品,同時最好戒煙戒酒。

2、適用人群

清燥救肺湯涼不傷中,潤不膩膈,是一首扶正與祛邪兼施良方。本方可適用於各類人群感受邪熱而為肺熱氣陰不足證者,尤適用於老年人、小兒、或者肺部感染遷延不愈者。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是“ 五臟皆虛” ,再者基礎疾病多,合並癥多,帶病生存是很多老年人面臨的問題。“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久病消耗,致臟腑氣血陰陽俱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易於發病,易於傳變,臟腑精氣易損難複。老年入即使平日無正虛表現,但因臟腑功能衰弱的本質已經存在,若感外邪,勢必也會損傷正氣,出現正虛之象。燥熱之邪引起的病證,對於老年患者,則更易引起陰傷,甚則陰虧。此時要根據陰傷的程度來選藥,津傷者可選用蘆根、沙參、麥冬之屬;陰傷者加生地、玄參之類,甚者加熟地、龜板等。而小兒 稚陰稚陽之體,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衛外無力,易受邪侵而發病,而發病後,往往因正氣未充,抗邪無力,而表現為低熱、倦怠等一派正氣不足,驅邪無力之象。臨床上還有一些病人,感受外邪後,經過解表發汗等治療後,高熱、咳嗽咳痰等癥狀減輕,可仍時有低熱、咳嗽、咳少量痰,持續時間長,遷延不愈,舌幹少津,脈細數無力,正氣不足是此類人群的共性,此時益氣養陰扶正往往能獲得很好療效。而此方清熱宣肺與益氣養陰兼施,切中邪熱盛,氣陰兩傷的病機。

3、靈活配伍祛邪與扶正藥物

(1)配伍化痰藥物

肺熱證過程中易形成痰熱為患,治療時要註意化痰。《醫碥》:“ 痰本吾身之津液,隨氣運行,氣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潤澤,何致成痰為病?茍氣失清肅而過於熱,則津液受火煎熬,轉為稠濁……漸致凝結,斯痰成矣” 。肺熱證中痰的形成一般有這樣幾條途徑;一是熱灼津液成痰。肺熱證為外感溫熱之邪而形成,熱邪猖獗,熱勢深重,津液為邪熱蒸騰,煎熬成痰。因溫為陽邪,傷害人體則起病急驟。正如葉天士說:“ 溫邪逆傳暗中,熱痰閉阻空竅,病乃熱蒸津液成痰。” 二是肺主宣發肅降,布散津液,邪熱犯肺,則肺失宣降,滓液不能正常敷布,津聚成痰。三是熱蒸濕為痰。在溫病過程中,熱蒸濕為痰,多見於濕熱病的病變過程。除此之外,溫病過程尚見素有痰濁內停者,當外來熱邪內侵,觸宿痰,痰熱相結,亦可引起多種痰熱病癥。葉天士說:“ 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 ,此為素有痰濁內停之痰。

在清燥救肺湯方後喻嘉言指出痰多者可加貝母、栝蔞。貝母、栝蔞潤肺化痰,此外栝蔞還可潤腸通便,增加杏仁、枇杷葉化痰之力。對於痰熱在肺,痰熱壅阻肺氣,形成肺氣不降,臨床上多表現為身熱勢高、咳喘氣逆、咯痰黃稠或痰中帶血、胸悶、胸痛、苔黃、脈數等治宜泄熱化痰,則可配伍浙貝、竹茹等清熱化痰

(2)配伍活血化瘀藥物

肺主氣而朝百脈,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肺熱證,邪熱壅肺,肺失宣降,肺氣壅遏不暢而血行不暢;熱灼陰傷,脈道澀滯不暢;熱邪煉液灼津為痰,痰瘀相關,痰可致瘀,“ 痰聚礙血” ,痰濁阻於脈絡則血行不暢為瘀,痰濁阻滯氣機而成氣滯血瘀:瘀可致痰,“ 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 ,“ 須知痰水之壅,瘀血使然” 。總之,瘀血為病理產物也為致病因素,尤其對於老年咳嗽日久患者,肺氣肺體損傷,肺虛治節失職,則血行澀滯,循環不利,血瘀肺脈。臨床可表現為胸悶胸痛、痰中帶血或呈鐵銹色痰,面唇青紫,或瘀血發斑等,也包括現代病理學所指的肺局部微循環障礙繼發的肺部炎癥及肺組織損傷等一系列變化。唐容川 日:“ 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煙煤” ,便指出 瘀血是咳嗽的致病因素。現代研究證明,溫病氣分階段,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環障礙、免疫功能降低等,提示肺熱證存在著血瘀或血瘀傾向。對於咳喘日久生瘀者,《丹溪心法· 咳嗽》日:“ 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氣,…… 四物湯加桃仁、青皮、竹瀝、姜汁之類” ,朱丹溪已將活血化瘀法用於治療咳嗽。臨床中對於反複感染,咳喘日久者,在辨證基礎上加入活血化瘀,消痰散結之品,如丹參、桃仁、郁金、川 芎等以改善肺循環,有利於肺功能狀態的恢複及炎癥的吸收。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能改善血液循環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減輕炎癥反應,有利於炎癥的吸收而縮短病程。

(3)配伍清熱藥物

清燥救肺湯治療的肺熱證,熱象可不高,臨床中也有高熱者,可高達39℃以上。熱邪熾盛,宜清熱保津,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桑葉甘寒清肺泄胃。喻嘉言原方中使用煆石膏,取其清中寓斂之功,既能清泄肺熱,又可斂降肺氣。後世醫家對此爭議頗多,現多直接使用生石膏,取其清熱除煩止渴之功。臨證時熱象明顯者,如高熱、口渴,可加大石膏劑量,其常用量為20~25g;若熱勢甚,出現高熱、神昏譫語者,加犀角、羚羊角;若熱象不顯時,石膏可少用或不用:熱象明顯兼津傷時,可配伍知母或者天花粉,清熱兼以生津。天花粉、知母均能清陽明胃熱,天花粉還能益胃生津,知母兼能滋陰降火,但知母味苦性寒,對臨床表現為口渴、舌紅少津、食納尚可、大便於者則可選用石膏配伍知母,以清熱生津止渴。而對於脾胃虛弱者,平素大便稀溏、食納差者,多用可傷胃腸引起泄瀉,可將知母改為天花粉。天花粉甘涼益胃,還能生津,對胃有益無損,往往可獲良效。

(4)配伍補氣藥物,陰陽雙補

熱邪不但傷陰,且易耗氣,正如《內經》所說:“ 壯火食氣” 。宋· 嚴用和《濟生方· 暑》日:“ 中暑所以脈虛者,蓋熱傷氣而不傷形也。” 《景嶽全書》:“ 凡暑熱中人者,其氣必虛,以火能克金,而熱傷氣也” 。古人多論述暑熱之邪易傷正氣,其他病因病邪也一樣,只是損傷程度輕重不同。此外,熱邪入侵人體,正氣奮起抗爭,溫病發生、發展、轉歸,整個病變過程即是邪正鬥爭、消長的過程。邪勝則正虛,即便是正勝邪退者,正氣在抗邪過程中亦因此而消耗致虛,如許多溫病後期邪熱雖已消除,但正氣虛衰的表現仍較明顯。另外,治療過程中氣隨汗、隨吐瀉外泄或隨血外脫或陰傷及氣,均可導致氣虛。臨床上,許多病人在疾病後期表現有自汗或汗出不止,面色蒼白,肢倦神疲,少動懶言,氣短息促等氣虛之象,尤其多見於老年人、小兒或素體虛弱或久病多病者。因此肺熱證治療中養胃陰益肺津,還要補氣。常用藥物如人參、西洋參、太子參、黨參、沙參、黃芪、甘草等。對於體質虛弱的老年人和兒童,可使用人參、西洋參、甘草,加大益氣生津的力量;而年青人則可用沙參、太子參、黨參代替。其中,南沙參體較輕,性昧苦寒,清肺火而益肺陰,而北沙參體重質堅,性味甘涼,養陰清肺且益胃生津。關於使用劑量,西洋參益氣生津,補力小,一般可使用10~20克,人參較西洋參力強,補氣作用大,在發熱性疾病中使用劑量不能太大,以免助熱,一般3克左右。太 子參補氣作用弱於西洋參,所以使用時劑量可用至10~30克。

4、調理臟腑關系,兼顧中下二焦

(1)久病必顧護中焦,重胃氣,重在養胃陰

脾胃同居中州,胃為陽土,脾為陰土。從五行而言,土生金,脾胃與肺是母子關系。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氣的強弱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機體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化生及正氣的強弱,如《靈樞· 五味》雲:“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因此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要時時註意胃氣的強弱,而胃體陽而用陰,“ 胃為足陽明,主諸陽之會,經謂陽明如市,體本陽也;其用主納,主下降,則陰也。” 而胃陰尤為重要,如《溫病條辨· 中焦篇》:“ 蓋十二經皆稟氣於胃,胃陰複而氣降得食,則十二經之陰皆可複矣。” 胃陰在疾病的整個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胃處中焦,陽明如市,所有疾病都會影響到胃,溫熱病邪易傷及胃陰,因此恢複胃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胃氣,法當救胃陰無疑” ,要恢複胃的生理功能,重在滋養胃陰。胃土為肺金之母,而肺熱證,同時耗傷肺胃之陰,因此治療辛涼清肺熱,同時加用甘涼滋潤之品、滋養胃陰之藥培土以生金,清金保肺,保護肺滓;另外可固護中土,“ 先安未受邪之地” ,防止熱邪內陷,逆傳或順傳而反生他患。對氣陰兩傷者,癥見咳嗽、渴飲、神倦、身熱等,常配西洋參或太子參或黨參、生地、白術、扁豆之類益氣養陰健脾之品輕補為宜,益氣以生津。對於老年體弱多病者,肺部感染時多兼有脾胃內傷,脾虛之證,如食少、中脘痞悶、嘔惡、大便溏薄等,可配伍使用山藥、白術益氣健脾。

(2)久病必傷腎,必顧護下焦

肺屬金,腎屬水,二臟為母子相生關系,肺氣下行,與腎相通,肺陰虛損必下及腎水。對於年老體衰,易感外邪者,因久病必傷腎,因此治療時要顧護下焦。因此老年人易感外邪,咳喘反複發作者,可加熟地填精益髓,仿其塞因塞用之理,配伍治療咳喘咳痰多獲良效。如《景嶽全書》痰飲篇曰:“ 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亦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於腎。”張氏用金水六君煎治療腎虛咳嗽,虛痰喘嗽,方中使用當歸、熟地,旨在從脾腎二經著手治療咳嗽,咳喘。張氏日:“ 人之大寶,只一息真陽,陽氣旺盛,則能溫養五臟,令人精氣充沛,君火昭明,則水谷熟腐,開合有度,痰何有之。” 臨證使用熟地,以舌紅少苔,痰少清稀或吐涎者為宜。若舌苔膩或白滑者,食納好便幹者也可配伍使用,為防止其滋膩礙胃,可配伍使用砂仁、陳皮等,屬寒者可配肉桂等,屬熱者配黃連、石膏等。

熟地雖為滋膩厚昧之品,若辨證明確,配伍精當,剛柔相濟,滋腎潤燥、攝納精氣,治痰之效甚佳。山萸肉亦是補腎佳品,補肝腎,強身體,治療久病的老年人也可辨證使用。久病痼疾久必傷腎,治療基礎病多、並發癥多的老年人,辨證使用熟地、山萸肉,肺腎同治,補腎強體,不僅可以獲治痰良效,同時也取到“ 未病先防” 的作用,預防久病傷腎。且人參與熟地配伍,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一治脾一治腎,與治肺之藥相伍,肺脾 腎三臟同治,杜絕生痰之源。正如《景嶽全書》所說:“ 故凡諸經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人參有健運之功,熟地稟靜順之德,此熟地之與人參,一陰一陽,相為表里;一形一氣,互主生成,性味中正,無逾於此,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熟地與人參此類溫補藥物對中樞神經、免疫、心血管、血液和造血、內分泌系統都起到相關作用,並在物質代謝、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抗休克、延緩衰老、抗腫瘤等諸多方面都有顯著功效。

腎三臟同治,杜絕生痰之源。正如《景嶽全書》所說:“ 故凡諸經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人參有健運之功,熟地稟靜順之德,此熟地之與人參,一陰一陽,相為表里;一形一氣,互主生成,性味中正,無逾於此,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熟地與人參此類溫補藥物對中樞神經、免疫、心血管、血液和造血、內分泌系統都起到相關作用,並在物質代謝、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抗休克、延緩衰老、抗腫瘤等諸多方面都有顯著功效。

(3)肺腸同治

肺主宣發肅降,大腸傳化糟粕,肺與大腸經脈相連,互為表里,肺氣的肅降與大腸腑氣的通暢與否密切相關。邪熱壅肺,肺氣不降,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移腸,易致腑氣不暢而形成肺腸同病證,因此,肺熱證在宣肺泄熱同時要通腑氣,肺腸同治。一則通腑可助肺肅降,二則腸道是痰濁、火熱之邪的出路之一。腑氣得通,則肺氣得降,同時通腑亦是導邪外出的途徑。可配伍使用大黃、全瓜蔞等藥,以達肺腸同治的目的。

肺熱證屬於溫病的範疇,熱邪傷肺、耗氣傷陰貫穿肺熱證發病過程始終,且其好發人群多有正氣不足的表現,若素體氣陰不足者,感受熱邪更傷其氣陰,又肺臟自身生理特點,肺為嬌臟,易受邪侵,肺津易損,更傷氣陰,故往往肺熱、氣陰不足並見。肺熱氣逆兼氣陰不足之證治療既不可用辛香之品以耗律,又不能用苦寒瀉火以傷氣,當以甘寒為主。清燥救肺湯集宣、清、潤、養於一體,它涼不傷中,潤不膩膈,溫不助大,降不傷氣,具有清熱宣肺,補肺氣養陰、降逆止咳作用。方中石膏、桑葉清宣肺熱;配阿膠、麥冬、胡麻仁益胃生律;人參、甘草補氣生律;佐杏仁、枇杷葉清降肺氣。人參雖甘溫,但在大隊甘寒滋潤藥中不但無助火之患,反可協同它藥發揮作用,以助正氣而抗邪。諸藥配合清肺熱下逆氣、養氣陰,故可作為治火熱傷肺之良方。

清燥救肺湯可用於火熱邪氣,損傷肺氣肺陰,而表現為身熱、咳嗽、咯痰等;還適用於內傷所致肺熱,久嗽傷陰或素體肺陰虛陰液不足,內生虛熱或久病痼疾耗傷陰液,虛火內生;或由其他臟腑傳至肺,若真陰虧損,腎火上沖,虛火灼肺;若胃火盛,上熏於肺,均可致肺熱。臨床靈活配伍,治療肺熱證可獲良效,尤適用於邪盛正虛或正虛邪戀型者。

肺部感染是臨床的常見病,在肺部疾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細菌和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是最常見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盡管抗生素和疫苗的應用,曾一度使肺炎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近年來,肺炎總的病死率不再降低,甚至有所上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發病率和病死率高的原因與社會人口老齡化、吸煙、伴有基礎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腫瘤、糖尿病、艾滋病、應用免疫抑制劑和器官移植等。此外,亦與病原體變遷,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病率增加,病原學診斷困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和部分人群貧困化加劇等有關。中醫藥在肺部感染的防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歷代醫家都有豐富的治療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經驗,大大豐富了中醫臨床。

清燥救肺湯為清代醫家喻嘉言創制,此方由桑葉、石膏、麥冬、人參等9味藥組成,具有清熱宣肺,益氣養陰之功效。後世醫家將其靈活化裁後用於很多疾病中,涉及到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等多個系統疾病。在臨床中使用此方時緊扣病機,凡肺部感染表現為肺熱氣逆且氣陰傷者,均用此方治療,療效尚佳。

( 1) 王某,男,78歲,退休工人。患者素體消瘦,有支氣管擴張病史。此次感冒後久嗽不愈就診,患者就診前曾服用麻杏石甘湯加化痰藥,效果不明顯。就診時仍咳嗽。咯粘痰,痰中帶血絲,痰量多,用手捫其舌,見其痰粘、多泡沫,胸口憋悶,苔白厚,脈細。痰粘、多泡沫,此為燥痰之特征。診斷為燥熱咳嗽,給予冬桑葉15克,石膏20克,甘草6克,人參3克,胡麻仁10克,阿膠6克,麥冬15克,杏仁6克,枇杷葉8克,熟地15克。

因患者年老體瘦,加大麥冬用量益胃生津,熟地滋陰補腎。

複診,服上方7劑後,痰量減少,痰中血絲亦消失,胸口憋悶減輕。效不更方,原方續進7劑,諸癥若失。

本病因肺素有舊疾,日久耗傷肺陰,又感受外邪,肺失宣降,因肺陰不足,遂致肺燥熱咳嗽。咳吐白沫不爽,質輕而粘,為“ 肺熱葉焦,因而成痿” 之肺痿,較之幹咳無痰,更為燥熱。在以往的教材中凡屬燥熱咳嗽者,咳嗽少痰或無痰為其主要癥狀之一。但在臨床中肺燥咳嗽亦可有痰,且痰量可很多,醫者往往認為泡沫痰為水飲所致。二者雖均為泡沫痰,痰量均可很多,但肺燥熱咳吐白沫具有以下特征:不形成痰塊,膠粘難咯,同時伴有口燥咽幹,白沫之泡,小如粟粒,質輕如絮,與水泡痰屬寒飲者不同。水飲之泡沫痰因寒而生,乃水飲所成,故易咳出,落地成水。因此,燥熱白沫與痰飲泡沫,性質迥異,一燥一濕,有如水之與火,冰之與炭,不可混淆。

治療燥熱咳嗽,基本采用以清燥救肺湯為主,方中桑葉宣肺透邪,桑葉是治療肺部感染良藥,透肺經熱邪養肺陰且不斂邪;生石膏辛寒,清熱泄火、除煩止渴,與桑葉相伍,清宣肺熱,以去耗津之熱;枇杷葉、杏仁苦潤質降,潤肺降氣;麥冬、阿膠、火麻仁潤肺生津:人參、甘草益氣生津。患者年老體衰,又有宿疾,陰血虧損,脾腎虧損者,辨證使用熟地補血生精,滋陰養肝,扶助正氣。凡遇外感熱病為主的雜病,有咳喘吐白 沫不爽和口燥者,以本方治療一般都有艮好療效。

( 2) 李某,男,92歲,退休幹部。因患小葉性肺炎,住西醫醫院經大量的抗生素治療後,病情得到緩解,出院要求中醫治療。患者咳嗽不明顯,咯痰,痰粘難出,痰量不多,舌絳,脈細無力,查體溫38℃。西醫診斷:小葉性肺炎。中醫診斷:咳嗽( 肺熱傷陰) 。給予清燥救肺湯,冬桑葉15克,石膏20克,甘草6克,人參3克,火麻仁l o克,阿膠6克,麥冬l O 克,杏仁6克,枇杷葉8克。

患者服上藥7劑後,痰量稍多,易咳出,余疰減,原方續進7劑,基本痊愈。

( 3) 張某,男,80歲。患者咯痰,痰白粘量多,難咯出,喉中可聞及痰聲,便秘,六七日不大便無所苦,舌紅,苔白而幹,脈細。此為肺熱陰傷腸閉,治於清肺養陰化痰,潤腸通便。清燥救肺湯加味:冬桑葉15克,石膏20克,甘草6克,人參3克,火麻仁l O 克,阿膠6克,麥冬l O 克,杏仁l O 克,枇杷葉8克,瓜蔞15克,患者服上藥3劑後,大便得通,痰量減少,繼服上方冬桑葉15克,石膏15克,甘草6克,人參3克,火麻仁l O 克,阿膠6克,麥冬l O 克,杏仁l O 克,枇杷葉8克,瓜蔞15克

7劑後,基本痊愈。

本例為肺熱陰傷,液虧腸閉,肺與大腸同病的證候。肺熱陰傷,肺氣輸布失職,津液停聚而多痰。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不布津,大腸失於濡潤,傳導失常,則為便秘,但無腹痛拒按,非陽明腑實證。故不可苦寒攻下,遂給予清燥救肺湯清熱宣肺,肺之宣肅之能得複,津液輸布正常,則痰量減;腸燥得潤,則便通;同時加大杏仁用量,降肺化痰、潤腸通便;加瓜蔞,其味甘性寒,既能清肺化痰,又能潤腸通便,可謂一箭雙雕。若見氣喘盛者,則加生龍骨,以收斂心氣。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



  • 武維屏應用清燥救肺湯治療肺系疾病經驗●

中醫藥通報·名醫精華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ournal 23作者單位 1.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100020);2.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100029) 

秦麗玲1指導:武維屏2

摘 要 武維屏應用清燥救肺湯治療肺系疾病,病機強調“燥”、“郁”、“虛”,主癥強調“幹咳、少痰、舌紅少津”。關鍵詞 清燥救肺湯 肺系疾病 臨床經驗 武維屏


武維屏教授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全國名醫傳承博士後流動站指導老師。其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對肺系疾病的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的理論見解。其在臨床中推崇經方,處方遣藥多在經方基礎上加減化裁,可謂是經方大家。然而喻氏清燥救肺湯卻是其在經方之外少有的幾則常用方劑之一,對此方評價頗高。

現就武師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肺系疾病的臨證經驗總結如下。

1 用方體會清燥救肺湯出自《醫門法律·秋燥論》,是清代醫家喻昌所創的著名方劑,為後世醫家所廣泛應用。武師認為:明代醫家繆仲淳治燥時使用甘涼滋潤之劑清金保肺湯,明代秦昌《癥因脈治》中的清燥救肺湯,均為此方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經歷代的錘煉,造就了一首名方。此方集清、潤、補、泄為一體,益氣陰、清虛熱、通肺絡。

在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肺系疾病的過程中強調以下幾點。

一是病機強調 “燥”、“郁”、“虛”三個字。“肺為嬌藏,喜潤而惡燥”,此燥或為外感燥邪傷陰化火,或邪熱久伏傷陰化燥,或陰虛之體,虛火自灼而傷津化燥;“郁”為肺氣郁閉,肺失宣降而致氣逆咳喘;“虛”為陰虛氣虛,然以陰傷為主。無論外感或內傷致病,無論六淫或七情致病,病機一定是以“燥熱陰傷之內燥”為主。

二是主證強調“幹咳、少痰、舌紅少津”三大癥。臨床無論咳或喘,無論久病或新疾,無論發熱與否,無論西醫診斷為何種疾病,以辨證為主,三大主證符合,便可以證選方,遣方用藥,以“燥者濡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的原則應用本方加減化裁進行治療。

三是使用清燥救肺湯的過程中,很少原方照搬,應靈活掌握,隨證加減。

方中桑葉、石膏為君藥,桑葉用量多在 10~15g左右,生石膏 20~30g;人參性溫易滯氣化火,故多用太子參或黨參代替,用量宜從小量起步;胡麻仁潤腸通便,若大便稀溏者不用;阿膠雖性味甘平,但其滋膩易滯氣上火,虛火較盛者不建議使用;咳嗽痰中帶血者可加用生藕節、側柏葉、三七粉;口幹咽幹者可加玉竹、花粉;發熱者可加青蒿、地骨皮等;有痰難咯者加川貝、瓜蔞。因該方證為陰虛肺燥,清熱藥物要用甘寒之品,避免大苦大寒以防劫陰。

2 驗案舉隅

案一 張某某,女,69歲,2013年 4月 8日初診。主訴:咳嗽胸憋1年。現病史:近 1年來出現咳嗽胸憋,多於晨起咳嗽重,有少量痰,質粘難咯色黃,口幹口渴,舌痛,眼幹,鼻幹,頭暈,心煩,二便可。2013年 1月 21日 CT示:雙肺間質性肺炎伴纖維化,胸膜牽拉,右肺上葉右肺下葉小結節;肺功能檢查:小氣道功能障礙,彌散量減低;腫瘤標誌物化驗:未見異常。舌幹紅暗少苔,脈細滑,尺脈弱。既往史:10年前診為肺纖維化;4年前診為幹燥綜合征。

中醫診斷:咳嗽(肺燥陰傷,痰瘀內停證);

西醫診斷:①肺纖維化;②幹燥綜合征。

治法:益氣陰,清虛熱,化痰瘀,通肺絡。

治予清燥救肺湯加減,處方:桑葉 12g,生石膏 20g,太子參15g,枇杷葉 15g,阿膠 10g,杏仁10g,桃仁 10g,生地 10g,南沙參12g,菊花 10g,枸杞 10g,百合 12g,川貝 10g,葛根 10g。免煎顆粒。14劑,開水沖服,日 1劑。2013年 5月 15日二診:服藥後咳嗽減輕,胸中較前暢快,晨起仍有少量幹黃痰,頭暈輕,舌幹痛減輕,舌暗紅少苔。上方南沙參加為 15g,百合加為 15g,加鉤藤 12克,繼服 14劑。

2013年 5月 29日三診:病情平穩,諸癥減輕,上方繼服,免煎顆粒 14劑。2013年 7月 1日四診:患者訴精神較前佳,咳嗽胸憋明顯減輕,口舌幹也較前輕,咯痰減少,頭暈已去,舌苔已生,納便正常,上方去鉤藤繼服,兩日 1劑維持治療,鞏固療效。按 該患者素為陰虛之體,虛火自灼,傷津化燥,肺腎兩虛、肺燥陰傷為主要證候,兼有心肝火旺的癥狀。武師辨證選方使用清燥救肺湯加減,加菊花以清肝;百合養心肺之陰;川貝潤肺化痰;葛根升津止渴。武師認為,該方集清潤補泄為一體,益氣陰,清虛熱,通肺絡,臨床中只要見到幹咳少痰舌紅少津的患者,均可選用該方加減化裁。

案二 張某某,男,64歲,2010年 6月 1日初診。主訴:咳嗽 7個月。現病史:患者 2009年底無明顯誘因出現輕度幹咳,陣發性加劇,伴氣短,無咳痰,無喘息,無發熱,無盜汗,無咯血、胸痛。自服止咳藥物可輕度緩解,未予特殊治療。2

010年 3月咳嗽加重,伴明顯氣短,活動時尤甚,勞動耐力下降,在當地醫院就診,考慮為“肺炎”,給予抗炎治療先後半月余,無明顯好轉,肺部 CT示:雙肺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為進一步治療轉至西安某醫院,給予奧斯他韋、莫西沙星等治療,咳嗽略有減輕,複查胸部 CT:兩肺彌漫性病變性質待定,病毒感染可能性大。後改為頭孢哌酮舒巴坦鈉、甲強龍(80mg靜滴5天,後改為 40mg靜滴 3天)。5月 4日複查 CT示:兩肺彌漫性病變。5月 12日為進一步診治到北京某三級醫院住院,5月14日行支氣管鏡檢查,結合理化檢查結果診斷為“肺泡蛋白沈積癥”。因患者不能接受全肺灌洗,給予易維適、複方甘草片、拜複樂、頭孢米諾等治療,對咳嗽均無明顯療效。初診時癥見:幹咳,咳聲高亢,劇烈咳嗽無休止,不能平臥,夜間不能臥眠,無痰,舌暗紅多裂,脈細弦結代。既往史:慢性支氣管炎病史 8年,冠心病、竇性心律失常病史 3年,糖尿病史 3年。

中醫診斷:咳嗽(陰虧肺燥,肺氣上逆證);西醫診斷:肺泡蛋白沈積癥。

治法:清熱潤燥,宣肺止咳。治予桑杏湯合熱咳驗方。處方:桑葉皮各 10g,南沙參 12g,浙貝母 10g,焦山梔 10g,杏仁 10g,酒黃芩 10g,蘇子 10g,葶藶子 10g,前胡 10g,鉤藤 12g,桔梗9g。7劑,水煎服,日 1劑。2010年 6月 8日二診:仍咳嗽,咳聲高亢,咳甚不能平臥,舌暗紅少苔,脈結代。處方:焦山梔10g,酒黃芩 10g,知母 10g,浙貝10g,蘇子 10g,桑白皮 10g,葶藶子12g,前胡 10g,炙杷葉 12g,白僵蠶10g,蟬衣 6g,鉤藤 15g。7劑,水煎服,日 1劑。2010年 6月 15日三診:夜間咳嗽減輕,白天仍咳,大便 3日 1行,舌暗紅,少苔,脈細弦,上方加酒軍 10g,地骨皮 10g,姜黃 6g,繼服 7劑。2010年 6月 22日四診:咳嗽減輕,夜間已不咳,白天咳嗽頻次已減少,程度減輕,幹咳無痰,大便幹,3日 1行,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結代。治予清燥救肺湯加減。處方:桑葉 10g,生石膏 30g(先煎),太子參 15g,火麻仁 10g,阿膠珠 10g,杏仁 10g,麥冬 10g,炙杷葉12g,生甘草 4g,全瓜蔞 15g,酒大黃 6g(後下),前胡 10g。2010年 6月 29日五診:夜間已不咳,白天偶有咳嗽,大便每日1次,舌暗紅少苔,脈細弦結代。6月 22日方去酒軍,改瓜蔞 20g,加桃仁 10g繼服。2010年 7月 5日六診:複查肺部 CT,與 5月 4日比較,肺部陰影明顯吸收。癥狀穩定,繼續上方鞏固治療。按 肺泡蛋白沈積癥是肺部少見疾病,患者臨床癥狀以幹咳、無痰為主,屬於陰虛燥咳,初起用桑杏湯合熱咳驗方清宣潤燥,後合入升降散,使火郁發之,邪氣外達。四診據舌脈癥的表現,知火熱漸減,轉標本兼顧,改用清燥救肺湯清肺熱,潤肺燥,通肺絡,且兼通腑,使熱有出路,終收良效[1]。

參考文獻[1]武維屏.武維屏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442r445


  • 名醫印會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驗(5)清燥救肺湯加減

標籤: 辯證 加減 經驗 臨床經驗 名醫 印會河 主症 中醫 中西醫結合 中藥 健康 分類: 名醫特色

清燥救肺湯加減(源於《醫門法律》,印氏加減)

[方藥組成] 冬桑葉lO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麥冬12克,阿膠珠10克,枇杷葉lO克,沙參l5克,黑芝麻l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清熱潤肺。

[主要症狀] 咳喘無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質輕而粘,甚難咳出,咽乾口燥,頰熱面赤,口渴思飲,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

[辨證要點]本證因燥熱傷肺,故咳喘無痰,肺熱傷陰,致“肺熱葉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點:第一是中間不帶痰塊;第二是膠粘難出,第三是必須同時伴有口燥咽乾;第四是白沫之泡,小於粟粒,輕如飛絮,結如棉球,難以咯出。必須與痰飲嚴格區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飲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蘊熱耗傷肺陰所致。質輕而粘,甚難咳出,比之乾咳無痰,燥熱更甚。故痰飲與白沫,一水一沫,一為寒濕,一為燥熱,臨床必須詳細辨識,不可混淆。

[適應證] 急、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肺部腫瘤行放射治療後等。

[加減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30克,以清熱解毒。如咳喘陣作,可加殭蠶10克,全蠍6克,蜈蚣2條,地龍15克(以上可任選一、二味),以定風脫敏。

[驗案]陳某,男.3O歲,中日友好醫院病案號556692。

初診:1992年4月14日。主訴:感冒咳嗽1O余天。

病史:因感冒後咳嗽10余天x線胸透(一),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予抗生素、止咳藥等效果不佳。現症乾咳無痰,由於劇咳,徹夜不能眠.受寒後咳嗽尤甚,檢查:x線胸片示:急性氣管,支氣管炎。血常規:WBC8.7×109 /L,N 0.76,L 0.23,E 0.1,Hb 151g/L。聽診:兩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紅,舌苔薄白,脈浮滑.

辨證;肺熱燥咳。

冶法:清肺潤燥止咳

處方;桑葉10克,桑白皮12克,杏仁10克。地沙參1 5克,生石膏3O克(先下),浙貝母10克,阿膠珠10克,炙枇把葉12克,麥冬12克,黑芝麻10克(打),桔梗1O克.生甘草l0克。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上方服4劑後,咳嗽明顯減輕,夜間亦能人睡.

繼服3劑後,咳嗽即告愈

[按語]該患者證屬肺熱燥咳,冶療以清燥救肺湯為主加減。印會河教授治療燥咳基本上使用此方加減,該方中桑葉甘寒味苦,輕清涼散,能清熱宣肺,潤燥為主藥生石膏辛甘大寒.喜清瀉肺經之熱;麥冬滋養肺陰而潤燥三藥相伍,一宣一清一潤.宣中有清.清中有潤.其效相得益彰。佐以杏仁、枇杷葉止咳化痰,阿膠、胡麻仁滋陰潤肺,人參、甘草補益肺氣,而且甘草兼有潤肺止咳作用.臨床應用此方,凡症見乾咳無痰,或咳喘吐白沫而不爽為主症者.井伴有口乾咽燥,舌紅苔少,脈細數者均可使用,一般療效較好,在辨證時應當區分痰與沫之不同。痰為水濕所生,一般量多有塊,較易咯出;沫為燥熱灼傷肺陰而成,量少質粘,輕如飛絮.膠粘難出,此方適用於後者.在用藥方面常以北沙參代人參,且人參性溫,易傷肺陰,故以養陰潤肺的北沙參代之;尚可加入蘆根、石斛等,以增強其潤肺作用井可加入黛蛤散,因青黛可清肺熱,海蛤殼亦有生津潤8古之效若伴有發熱、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時,還可加入山豆根、魚腥草以清熱解毒利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