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胡希恕講傷寒論52-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53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53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和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那這就是單獨一個證了,就是經常出汗的病人吶。“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個汗出啊,就是咱們頭前開始講的中風證,陽浮而陰弱呀,按到脈裡面才弱。那麼這個汗出,這是由血管裡頭傷於營啊,他說此為榮氣和,雖然關係到脈內之營,但是這個毛病啊,在營沒有什麼責任,責任應該在脈外之衛,由於這個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這是什麼意思,在這我把這個氣、血、營、衛跟大家說一說。
       古人那,是這麼來看人身的體液的,這個體液古人只能看到這麼一點,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飲食入胃,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過胃消化之後,它要進血管,古人這個他知道。那麼化而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進血管就是紅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氣,這個血與氣呀都來自飲食,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現在的意思呢,就是我們飲食入胃了,營養成份那,血管給它吸收出來了,然後輸送到人的周身,這個就是拿現在話說就是營養成分。那麼古人給這個東西叫什麼呢?叫精氣,這個精氣呀就是養人的精真之氣,人非它不能養,這古人也說的挺好,這個東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說的有點問題的,他說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東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說,飲食入胃,在血管裡頭色赤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裡頭在血管外頭,那叫氣,古人這麼看。
       那麼氣是什麼樣子呢?我說的這些都是《內經》上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靈樞營衛篇》上就有。這個氣如霧露之蓋,就像下霧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於潤澤皮毛,也都是氣的作用。如霧露之蓋,那就是指的津液。不過它不在血管之內,在血管外頭。古人也知道這兩個東西它互相起作用,這《內經》上也有啊,說:奪汗者亡血,奪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內外通透,這個他知道的很,你看你發汗大了血也沒有了,失血的人也沒有汗,再不能發汗。那他說的營衛是什麼呢?他說在血管裡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營,營以周身嘛,也叫做榮,咱們這個書上是榮。那麼血管外氣的作用呢,他叫做衛。所以就這個本體上說,就是血與氣。就作用上來,就是營與衛。就這麼東西,其實是兩個東西,不要有四個,它就是氣血,在基礎上就是氣血,就是我們飲食水穀化合物。當然在《靈樞》上講,也吸收天氣了。所以怎麼這個氣是來自於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說受之於天。於天,就是指著天氣。王冰那個注他說先天,搞到腎上去了,不對的,那在生理上也講不通的。古人也知道這個氣的成輸,不但有水穀化合物,也有空氣的氧氣,這與現在講的生理也沒有什麼大差別,但是它不夠細緻,不像西醫那麼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養人的,作用在血管外頭的氣的作用叫做衛,在血管內的作用叫做營,古人這麼個看法。
       那麼這段是說,營衛是相附而行的,一點也不能離開。人若常流汗,由於衛不和,就是血管外頭這個氣,不與脈內之營氣調和,於是乎,衛自出於脈外,營而自行於脈內。這個衛失去營就不固,就要流汗。營失去衛也不守,也是由里頭往外分泌體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歸根到底這個毛病在哪呢?是在衛,而不在營,就是衛不與營協調了。
       古人說那個協調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沒明說,說得不像現在西醫解剖生理學那麼仔細。那麼這段呢就說明這些問題,他說為什麼常自汗出,他說營氣本來是沒毛病的,這是外不和諧,就是營氣外面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它原本血管外頭水分進血管裡頭,血管裡頭的水分也出外頭了,我們飲食營養成分都在血管裡頭,它必須出血管才能營養組織細胞呢。組織細胞的廢物呢也得進血管裡去才能夠排出,由小便排出,這種液體廢物。古人對這個也知道一些,不是一點不知道,但是這個話說的呀非常籠統,不夠細膩。那麼這就造成什麼樣子呢?營自行於脈中,衛自行於脈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調和了。它在脈外,咱們講營衛這個陰陽啊,古人講的很好,他說衛得有營,才能固於外,這個營由於衛外為固,才能守於內,他沒說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說這個來說明,但是哪個也不能少哪個。如果它們兩個不調諧,那就壞了,非出汗不可,這一段就是這麼個解釋。所以中醫就應該參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釋得非常細膩、具體,明明這段書說的就是這個,我們要對生理上的情況更細緻地了解,我們應該看看解剖生理學。桂枝湯從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調和營衛,他不出汗嗎,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桂枝湯起這個作用的。這是前一節,說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類的病啊用桂枝湯可以解決的,這是由於衛氣不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