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胡希恕講傷寒論47-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48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48條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這是一段,那麼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二陽並病。那什麼叫做並病呢?仲景這個書講表裡相傳,由表傳裡,或傳半表半里。那麼這一段二陽並病呢,就是太陽病傳陽明,這是表裡相傳,由表傳裡。那麼傳裡,表證還沒罷,裡證發現了,這就叫做並病。先表後裡,表未罷,裡證有了,這個就叫做並病。這個併,就是兼併的併,咱們說“秦並六國”,就這個併,吞併的併。那麼頭一個病,並於後面這個病而發病,所以叫做併病。
       那麼二陽並病,指的太陽陽明並病,那裡頭有個解釋了,他說“太陽初得病時”,開始得的太陽表證,當然表證要發汗吶,可是發汗,汗也出了,但是病沒好,這個「不徹」就指的病沒除,徹當除字講,就是病沒愈,因而轉屬陽明。那麼這個不是說不該發汗,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如果這個重的表證啊,你發汗合法,能減其病勢而已,病常常的不好的,要是輕病那沒問題了。你像我們遇到這個感冒,太陽病輕病,你喝點薑水也好,稍微出點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來用藥,有時都不好的。不好不要緊吶,多是在半表半里,在裡這個階段要好的。這個就是講了這個情形,他說原來得的是太陽病,太陽病依法當發汗啊,發了汗了,但是病並沒有好,因為這個樣子呢,這個病由表進里而轉屬陽明。
       這個陽明病啊,他擱個“續自微汗出”,這是陽明病的一個外證的反映,我們後頭講到陽明篇就有了。“陽明病,法多汗”,陽明病是胃腸裡邊有熱,熱結於裡嘛。熱結於裡,蒸發於外,所以老出汗。“續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綿綿不斷地出汗,這就是轉屬陽明病了。那麼既然並病,太陽病還存在啊,所以我們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瀉藥,如果我們看太陽病還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惡寒還有啊,這個就是不可下,下之為逆。你們這陣兒別光看陽明病了,應該下,可是表證在,不能下,這是定法。那就必須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錯了。那麼這個該用什麼藥發汗呢?當然用桂枝湯,它可小發汗,他「續自微汗出」嘛,咱們講桂枝湯講的多了。凡是津液受損之後的這種表證,全要用桂枝湯。他這個書上沒說,但是言下之意告訴你用桂枝湯。這是第一段。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這又一段。他說在太陽病期間,發汗之後,有的轉屬陽明而為二陽並病。這也不一定都是二陽並病,他底下有這麼一段,這以前都學過的。他說假如這個人“面色緣緣正赤”,就是整個的面色都紅,這還是表不解的現像啊,這是陽氣怫鬱在表,還是不得汗出的一種問題,這與二陽並病沒關係。「當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發汗法來解之,我們頭前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都是這種情況。也可以熏之,古人啊為達到那個小發汗的方法,也有拿荊芥、艾蒿這一類的(藥)熏,用個盆子把它們煮成湯,趁熱的時候,身上覆蓋了,熏,也可以出點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劑的(發汗藥)發汗的方法,來解其怫鬱在表的外邪,這不關乎裡邊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點汗就好,這個病不要緊的。這又一段。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那麼這一段吶,根本就是發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這個“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那(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佛鬱在表)是個微末的表證不了了的小病了,這個病不是的,你不足以說這是陽氣怫鬱不得越,這個要重得多了。這是當汗不汗,還應該發汗。你看這個人他也是躁動。躁煩,以躁為主了。這個說明表不解而發煩躁得厲害,就是當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沒有定處,這是表證,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時候在四肢,有時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麼由於表不解,不得汗,這個氣往上湧,所以「短氣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著氣上不來,這個熱往上湧的厲害,所以這種情形呀就得再發汗,「不解之薰之小發汗」都不行。這個情形咱們看出來是大青龍湯證,肯定要用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嘛,這就是咱們頭前講的那個大青龍湯就是。那怎麼知道這是汗出不徹呢?由於他這個「脈澀故知也」。這個脈澀呀大家都是根據這個經文呀,這個脈的不及,有的因為這個邪盛阻礙這個血行,而不流利,而發生澀,這是大家一般的解釋,可是叫我看這個脈澀呀,總是有些問題。他這個脈澀不可發汗,你還怎麼發汗,而且這個澀脈是一個關於血液在內的流行的一種反應,凡是澀脈都是虛。真正實而見脈澀的還真少,是不是這個脈澀呀應該是脈緊呀或是脈浮,我看是較對的,也許是錯字,但是現在大家都是根據這個條文的解釋,說是實的太厲害,當汗出不汗出阻礙了血行流暢,這也有澀的現象,但這種澀它絕對是有力的。這是各家都這麼解釋,這麼解釋也能解釋的通,但是事實上我沒遭遇到這種情況。拿我個人的經驗,真正的這種表實證而脈現澀的,在理論上講,講不通,恐怕這個應該是脈浮,因為他這個脈浮還在表嘛,再不就是脈浮緊,這個是比較對的。這個脈澀,這個書裡的錯字很多,這個暫時先擱在這個地方,你們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頭前說的那個,就由於表實的厲害,不得汗出,這個血在這個脈裡頭反到受了阻礙了,這麼一種澀,他把這個澀呀,不按著一般澀者為血虛,津液少,不是那個解釋法,我認為這是敷衍古人的論說了,這個不一定是對的,但這不關乎重要。這個頭前這種情況,不汗出而煩躁,一點汗也沒有,那麼這類的情形再發汗就好了,也不關係二陽並病,他這二陽並病呀就是指頭一節。那麼開始太陽病,後來也依法治療,發過汗,雖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那麼這樣子呢,因而轉屬陽明。表證沒去,陽明病就有了,所以續之為汗出,就是一個陽明病的外證了。那這個時候要怎麼治這個並病呢?並病當然是表證沒好先解表。就看這個並病裡證如何。他這個二陽並病,它是太陽病與陽明病的並病,如果他外邊有表證,裡頭他是一種虛寒的這類的,你看少陰病與太陰病的並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麼也有太陽病傳到太陰的,也有的。那麼裡虛寒,你就不能先解表,當先救裡,頭前有過。那麼下利青谷,可是身體疼痛,那你得先救裡,而後治療身體疼痛。身疼痛是表證的,也表沒罷。這在他這個書裡頭呀,在臨床上都挺重要的,這也是一種定法,咱們在臨床上也是,這個人多少日不大便,他這個裡實呀很清楚,很明顯,但是他還發燒怕冷,這表證沒罷,你不要先給他吃瀉藥,還要先給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給他下裡,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呀,說是“下不厭遲”,說是該下的病,緩了沒什麼大害處。如果裡邊要是個虛寒的病,就是有表證,也要捨表救裡,這在臨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這個辦法呢,那就是為逆,那就不會好病的,這個咱們要知道。至於這塊這個脈澀呀,要我看應該是個錯字,可是各家都不說他錯,就那麼個解釋法。說是太實了,血液受阻,所以脈也澀,這麼個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