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胡希恕講傷寒論23-第一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23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第一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23條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所欲為。
       這是一節,這一大條分成三節。頭一節,他說太陽病呀,在八九天的時候,真正的傷寒病在八九天的時候就是一個關口。這個病好也在這個時候,危險期過去了。但病的惡化也在這個時候,這個八、九天是這麼一個階段,在傷寒病裡。假如這個病有了這麼一種變化,“如瘧狀”,發瘧疾大家都知道,定時發作,“發熱惡寒”,有定時的發熱惡寒,而且“熱多寒少”。這個表證呀以惡寒為主的,所以我們以後有很多的這個解(釋)的段落,(如)「惡寒者表未解」。如果這個病要是去表,這個惡寒就要少,沒有表證的就不惡寒。所以每每的這個表證呀,我們以惡寒的輕重多少而來驗證表證之進退有無。那麼這一節就說明這個,這個人變成現在這麼一個情形,定時發寒熱,可是熱多寒少,是不是這個病轉變了呢?他底下又接著說了,“其人不嘔”,他要轉變這個少陽病呀,心煩喜嘔,他非要嘔不可,這個人不嘔,證明他沒傳少陽。「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沒傳陽明。陽明,大便燥結,小便黃赤,也沒有。所以這個病即沒傳少陽,又沒傳陽明,只是一天二三度發,就是二三次發寒熱,而且熱多寒少,這麼一個病。
       看看脈吧,「脈微緩者」。這個微緩不是又微又緩,是微見其緩,微微的緩,脈不數急,脈也不緊,見著他緩緩,這個緩緩說明這個病現在平靜。咱們開始就講「脈若靜者為不傳也,脈若數急者為傳也「。脈數急說明這個病正在發展變化,脈微見其緩緩,表示這個邪已經衰了。但這個病現在來說是沒好的,他還是發熱惡寒如瘧狀嘛,而且熱還偏多一點,但是這個熱多脈應該快呀,應該數急,脈反倒微緩,挺緩弱,意思也就是當然不是快了。那麼根據這個脈與這個熱多寒少比較看,這個熱不要緊的,不久將好了。因為這個脈見到緩緩,是邪衰的一種反應。是的,尤其這個急性病,一來這個脈來都數急呀,而且應手帶緊,這個緊脈不是好現象。假若這個脈也不緊了,緩緩了,也不快了,那麼這個病也就停止了往前進展。尤其緩緩,邪氣已衰了,這個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說這個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癒。這是頭一段。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這又是一段。他說這個太陽病得個八九日,雖然是如瘧狀,一天兩天都發,那麼他不是熱多寒少,他是只惡寒,一味的惡寒。而脈微,脈微是不足的脈了,這個脈微者為亡陽啊,他是沒津液呀,這是表裡俱衰啊。這段也可以這麼講,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沒有如瘧狀以下這些情況,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這個人是只惡寒而脈微,這是表裡俱虛,陷於陰寒症狀。那麼這個時候是不能夠再發汗、再吐、再下了。這麼講也可以,沒有這個如瘧狀,不擱到上頭。總而言之,他這第二段不是這一段所論述要說的,主題在下面。頭段所說的,欲癒者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寒熱,熱多寒少,而且脈微見其緩弱,這是邪衰病有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這一段說到八九日的時候,脈微而惡寒。無熱而惡寒,這脈已深陷於裡,陰寒的一種證候,所以他叫表裡俱虛,不可再發汗、再吐、再下了。怎麼辦呢?就是用溫補的法子了,用什麼藥呀?隨證治之,後頭他有,後頭有的是,治這個病,現在不是主要治這個。那麼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個又反過來到頭前了,把他太陽病八九日…。(音頻缺失)(第四講)。那麼那個欲愈,他不會顏面赤紅啊。他說如果這個人面色反有熱色,熱色就是紅啊,面色緣緣正赤啊,要是這樣的話這個病還不是要好的。為什麼呢?這個古人有個名稱,叫做拂鬱在面,陽氣拂鬱在表嘛。所以這還是表沒解的一種證候,表熱它出不來,所以人這個臉發紅。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體呀發癢,要出汗它出不來,那麼水份含在皮膚裡頭,人發癢,你問他準癢。那麼這樣子所以他用小發汗方,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為什麼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呢?你看看啊,這是桂枝麻黃湯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極小。為什麼呢?你看那個證候我給你們分析分析你們就明白了。所以這個合方啊,是兩個病合併在一起,你得有個認識。你看這段說的很好,如瘧狀,那就是定時發寒熱,不過這個他寫到頭前了,後頭有這個,說是啊,人臟無他病,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時發熱汗出,時發熱就是定時發熱,而汗出,這就是桂枝湯證。古人叫營衛不調啊,營衛不和諧。那麼這一段你們看一看,如瘧狀,就是定時發寒熱了,定時發寒熱他像桂枝湯證又不是整個桂枝湯證,定時發熱汗出才是桂枝湯證,他這個雖然定時發熱多,寒是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湯證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麼呀,不得小汗出,出不來汗,麻黃湯證的一半嘛,是不是。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合方啊,你對這個方證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他這個即有桂枝湯證時發熱這麼一個問題在裡頭,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湯證,完全是桂枝湯證就不用麻黃湯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這麼一種麻黃湯證,可是麻黃湯他只能夠發汗,它不能夠治時發熱,如瘧狀它不能治。所以這兩個方證啊都具備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療。但是這個病非常的輕,一日二三度發寒熱而且脈微緩,這是欲癒的一種狀況。就由於浮鬱在表,表還沒完全解,得個小汗就能解,所以這個方劑藥用的非常的輕。你們看一看桂枝一兩十六株(去皮),一兩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點啊,這都是古製啊,一兩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兩是四分,這是古時候度量衡的製度。不到二兩,二十四株一兩,十六株。底下都一樣了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你看一兩拿三除,古製才三錢掛點零,古製一兩合現在三錢,那很輕了,它也是三付呀,才幾分的藥,很輕很輕了。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這是一個定則,炸藥的法則,麻黃這個藥啊,它這個沫子纏腦袋,所以煎麻黃都要先煮一兩開,把沫子撇一撇,這現在還是該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內諸藥”,再把其他的要擱裡頭,煮取一公升八合。他古人吶,他是量病用藥,他不但藥量輕,吃的也輕,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像咱們頭前吃桂枝湯,一回吃一升,這地方咱們在臨床上都要注意了,這個輕病不但藥量輕,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這是個方法,在這個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多吃;病輕,量小,要少用。溫服六合,三六一十八。“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這個方子本來是這麼說的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他把桂枝湯也煎出來,麻黃湯也煎出來,這個裡頭倒三合,那個裡頭倒三合,三合就是1/3了,一公升拿出三合不就是1/3 嗎,然後兩個擱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嘛,十合為一公升,頓服,源起呀這個方劑呀是這麼註明的。那麼現在呢?張仲景就把它放到一個方子裡了,它就是這個分量了。那麼這個方子是小發汗的方,這個發汗很輕很輕的。底下林藝他們給算這個分量,根據源起是怎麼擱的,但是這兩個方子的比例數,還是擱1/3,兩個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們現在來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湯取1/3,麻黃湯取1/3,但是相重的藥不要加在一起,你像甘草吧,桂枝湯有甘草,麻黃湯也有甘草,把兩個藥加起來也不行,合到一起,這個共有的藥味呀,就根據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面的合法,如果1/3 取1/3的量就行。你像桂枝、麻黃原先都是三錢吶,各取一錢就行了。再少你還可以再輕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這個東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們在臨床上是呢,根據病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少取,就​​是麻黃一錢,也沒有大發汗的,這不足以大法汗。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這種事情不常遭遇的,本來他是桂枝湯證,開始吃桂枝湯的時侯啊,不但病沒好,反煩不解。這個桂枝湯證不是不耐煩,煩得並不厲害,吃了桂枝湯了,汗出身和,應該不耐煩了。而這裡反起了相反的作用,反煩而表又不解。這個不是桂枝湯有了毛病,是邪盛氣滯,咱們說肌不和了,在肌肉這一層啊比較實,所以這個藥力受阻,那麼這個時侯呢可以用針灸刺風池風府。輔助治療的這個方法,這也不可不知的。本來這個病人他是桂枝湯證,我們也給他用的桂枝湯,他反出了相反的作用,你要不知道這個作用就不好解決了,知道這個問題,哎!用針灸,刺完風池風府再用桂枝湯那就得好了。那麼這種事在臨床上我一生都沒遭遇到,但是古人這麼說就可能會有這種情形,咱們也不可不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