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結腸炎—烏梅敗醬方(路志正方)

結腸炎—烏梅敗醬方(路志正方) 

【組成】烏梅12-15g,敗醫草12g,黃連4.5-6g,木香(後下)9g,.當歸10g,炒白芍12-15g,炒枳實10g,太子參12g,炒白術10g,茯苓15g,葛根12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爛,和余藥按原方比例配勻,烘乾研末裝入膠囊。每次服l.5g,每日2次或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功效主治】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健脾抑肝。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長期腹瀉’大便黏滯或帶膿血,腹痛墜脹,或裡急後重,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面色黃白,舌質暗滯苔膩,脈弦緩滑。

  【加減】大便膿血,口苦急躁,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熱盛邪實者,減太子參、白術等健脾益氣藥,加白頭翁、秦皮、大黃炭、炒椰片等清腸導滯之品;胃脘痞悶,舌苔白膩,濕阻氣滯者,酌加藿香梗、荷梗、佩蘭、半夏、厚樸、薏以仁等化濕理氣之品;腹瀉便溏,面黃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氣;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子、乾薑、細辛等溫陽散寒藥;大便滑脫,重用烏梅,加鍛訶子收潘固脫;併發腸息肉者,加莪術、僵蠶消疲散結。

  【驗案】王某,男,59歲。1989820日初診。主訴:大便黏滯不爽6年。6年前無明顯原因開始發病,大便不爽,夾有黏液,偶帶膿血,每日一行,腹脹、矢氣頻繁,時有裡急後重。1年前在當地某醫院,經結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現症見:一般情況尚可’體豐,面色潮紅’平素性情急躁,舌質偏紅、苔薄黃膩,脈沉弦小滑。證屬濕熱阻滯大腸,肝旺橫逆克土,氣血失調。治宜清腸導滯’瀉肝和血。處方:葛根15g,黃連4g,秦皮10g,白頭翁12g,炒白芍12g,當歸10g,廣木香(後下)9g,炒椰片6g,烏梅10g,敗醬草12g,炒枳殼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服藥12劑,大便通暢,黏液減少,腹脹好轉。繼服至30劑,大便黏液、腹脹、裡急後重諸症消失,惟大便稀軟。上方減白頭翁加雲茯苓15g、炒白術10g健牌運濕以止瀉,又服藥近1個月,諸症痊癒。

  【方源】《名醫名方錄》


結腸炎, 太子參, 白頭翁, 特異性, 開水

李曰勝自擬息肉丸( 散) 治療胃腸息肉

李曰勝自擬息肉丸( ) 治療胃腸息肉

編號 S20130305
收稿2013 01 26
編輯
指導: 王垂傑
( 遼寧中醫藥大學 2012 年級中西醫結合消化內科研究生,瀋陽 110031)
: 胃腸息肉為寒客腸胃,氣血壅塞而致。“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應從解決息肉的存在
和糾正人體免疫缺陷兩方面著手。李曰勝用白僵蠶、烏梅肉、薏苡仁等量,自擬息肉丸( ) ,治療多發性胃腸息肉及預
防息肉復發,效果顯著。
關鍵字: 胃腸息肉; 自擬息肉丸( ) ; 李曰勝; 老中醫經驗; 中醫藥治療; 本草綱目; 黃帝內經

胃腸息肉(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是指隆起於胃
腸黏膜上皮,並向胃腸腔突出的局限性病變,是消化
道常見臨床疾病之一,按組織學將其分為: 腺瘤性息
肉,錯構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四類。胃
腸息肉通常無明顯症狀,多在有併發症時才會出現臨
床表現,如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或消化道出血( 息肉
表面糜爛或潰瘍引起) 等,家族史對息肉診斷有提示
作用。胃腸息肉是學者公認的癌前期病變,尤其腺瘤
性結腸息肉癌變率更高,加之臨床表現不明顯,故更
應重視其診斷與治療。儘管近幾年來對胃腸息肉的
臨床治療有了很大進步,但患者仍不能免受下鏡或手
術的痛苦,直接影響生活品質。中醫藥治療方法相對
簡單,痛苦小,患者更易於接受。李曰勝主任自擬方
息肉丸( ) ( 白僵蠶、烏梅肉、薏苡仁等) ,祛邪扶正
相結合,對本病的治療及復發預防提供更多理論依
據。
1 病因病機
由於歷史條件的約束,古人無法具體瞭解胃腸息
肉的發病部位,故暫無中醫對胃腸息肉的病證記載文
獻。但“息肉”一詞,最早見於 2000 多年前的《黃帝
內經》,《靈柩·水脹》篇曾提及: “腸蕈如何? 岐伯
: 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
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1]。何公達[2]認為息
肉多因憂思惱怒,肝氣鬱結,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而
致。魏品康[3]認為飲食肥甘厚膩,內生濕熱,下注大
腸而生息肉。謝勝[4]認為胃腸息肉的病因病機為寒
客腸胃,氣血壅塞而致。綜上本病發生與情志抑鬱、
飲食所傷、感受寒濕、脾腎不足等有密切關係。
2 理論依據
胃腸道息肉雖屬臨床常見疾病,但診斷較為不便
( 需做鏡檢或影像檢查) ,現代醫學治療方法( 常為手
) 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和畏懼,導致患者並不十分
積極主動治療。因其病位多位於胃腸道管腔黏膜上,
本質為細胞變異性疾病,與消化道癌症疾病病位基本
一致; 現代醫學報導,息肉疾病病程較長,誘發腫瘤可
能性較大,所以對於此類疾病,必須有高度重視。
中醫文獻中早有關於治療息肉的記載,如《本草
綱目》中“腸風下血”[51152
即為腸部息肉。胃息肉可
歸屬於中醫學“胃脘痛”[6186
、“痞滿”[6197
等範疇;
息肉歸屬於中醫學的“泄瀉”[6234
、“腹痛”[6227
、“便
血”[6384
等。《本草綱目》提出“僵蠶,蠶之病風者也。
治風化痰,散結行經,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
也…”[51152
; 《本草綱目·筆峰雜興方》中記載: “腸風
下血,僵蠶炒去嘴足,烏梅肉焙各一兩,為末,米糊丸
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一日三服”[51154
臨床
應用療效顯著。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7479
; “邪之所湊,其氣必
虛”[7189
,故應從解決息肉的存在和糾正人體免疫缺
陷作為醫生治療息肉類疾病的兩大課題。李曰勝主
任沿用《本草綱目·筆峰雜興方》[51154
中的白僵蠶,
烏梅肉,加薏苡仁,三藥等量,蜜丸或散劑均可,3g /
次,2 /d,治療多發性胃腸息肉及預防息肉復發,效
果顯著。烏梅為君,收斂生津、消去胬肉; 白僵蠶為
臣,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治療癭瘤結核,平瘢痕; 薏苡
仁為佐,功效有三: 脾胃宜多健,濕氣宜多運,故一則
健脾利濕,息肉類疾病也與人體免疫功能有關,故應
用薏苡仁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扶正祛邪之功; 此外,
薏苡仁還具有抗腫瘤之作用[9],對於預防息肉癌變有
較大貢獻。三者共用,平胬肉,去瘢痕,消腫散結,故
此病可愈。
3 典型病例
某女,50 歲,胃病史 6 個月,胃脘部不適加重,於
2009 08 28 來院就診。胃鏡檢查顯示多發性息
肉,大小不一,息肉同時發生於賁門口、胃體、胃竇及
幽門; 伴有淺表性胃炎,未見萎縮性病變。李曰勝使
用自擬息肉丸( ) : 白僵蠶 3g,烏梅肉 3g,薏苡仁
3g,製成蜜丸或散劑,2 /d,溫水送服。1 周後,消化
道症狀明顯減輕; 4 周後胃鏡檢查,息肉消失,內壁黏
膜光滑。1 年後胃鏡複查結果: 胃腸內壁黏膜光滑。
4
李曰勝主任針對胃腸道息肉寒濕客胃、氣血瘀
滯,多發、易復發特點,自擬息肉丸( ) 。此方經濟
實用,服用無痛苦,藥物直達病所,療效較快。對肝腎
等臟器無損害。西醫在治療此病中以胃鏡下電凝切
除法[10]較為常見,但並不能完全根治此病,只有從根
本上調節患者體質,提高患者免疫力,才能從根本上
解決這一疾病。
綜上所述,對於胃腸道息肉的治療,應根據不同
適應症採用不同方法,儘量減少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李照國,劉希茹. 大中華文庫: 黃帝內經·靈柩[M]. 世界圖書出版
公司,2008: 690
2]何公達. 息肉平東加減治療消化道息肉15 例[J]. 江蘇中醫,1996
17( 3) : 16
3]修麗娟. 魏品康教授從痰論治多發性結腸息肉[J]. 中國中西醫結
合消化雜誌,200816( 6) : 386 387
4]謝勝,侯秋科. 溫胃陽湯預防胃腸息肉復發的機制及臨床研究初
探[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3( 12) : 21 22
5]李時珍. 本草綱目[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6]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7]張登本,孫理軍. 全注全譯黃帝內經[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8]楊紅亞,王興紅,彭謙. 薏苡仁抗腫瘤活性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0738( 8) : 7 9
9]孫運萍. 內鏡下電凝電切胃腸息肉 36 例分析[J]. 中國醫學工程,

201018( 1) : 130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