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馮氏錦囊祕錄丨「全真一氣湯」證治及驗案

 

馮氏錦囊祕錄丨「全真一氣湯」證治及驗案

2021-02-07 醫貫

全真一氣湯是明清之間醫學大家馮兆張(字楚瞻,浙江海鹽人)在所著《馮氏錦囊祕錄》中,爲彌補前人在治療「……脾腎陰陽兩虛,上焦火多,下焦火少……」之不足而設,用於「凡治中風大病,陰虛發熱,吐血喘咳,一切虛勞重證,更治沉重斑疹,喘促燥熱欲絕者……」。
馮氏認爲:「水不足者有六味,火不足者有八味,氣不足者有四君,血不足者有四物,氣血不足者有十全八珍,心脾不足者有補中歸脾,獨脾腎不足,心肺之火宜抑,而肝腎之陽宜溫,實無其藥……」。
馮氏宗前人「陰陽互根,水火同源,脾腎爲先後天之本」等理論,尤崇宋元以來,趙養揆、薛立齋、張景岳等諸大家所不斷完善之腎陰腎陽,命門水火之相互依成,相互制約,平衡爲順、偏盛爲病,並爲諸虛之首,百損之根的學說,結合其實踐經驗,對於脾腎陰陽俱虛所表現的複雜病機,錯綜證候,在治療上,則溫涼補瀉皆堪棘手之危重疾患,提出「水中補火,土內藏陽」,土金水一氣資生化源之代表方,實爲治療此類複雜難治之病證開闢了新途經,相沿至今,證諸臨牀,確有獨特功效。無怪馮氏自諭爲「得心應手之方」,「滋陰降火之神劑」,並不過夸。(REF.彭履祥,彭介壽.論全真一氣湯的證治[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0(04):28-30.)

本方可用於多種疾病出現的脾腎陰陽俱虛之證

脾腎陰陽俱虛,是多種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病理機制,多見於大病久病後期,正虛邪實,久不能愈,導致臟腑經絡相互戕賊,氣血傷損,五臟俱虛,窮必及本。

先天元氣衰微,後天中氣虛虧,則灌溉之源匱乏,臟腑經絡氣血失調,故其病機錯綜複雜,症狀離奇百態,寒熱混雜,虛實互見,陰陽乖戾,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從馮氏記載運用全真一氣湯的諸多病案足可證明此點。

如:治洪姓郎,未及1周,時當暑月,壯熱多日,神氣困頓,脣舌焦燥,飲乳作嘔,五心身熱如烙,前醫投發散消導數劑,復疑麻疹更爲托表;馮氏認爲「久熱傷陰,陰已竭矣,復爲托表,陽外越矣」,投全真一氣湯1劑,熱退而愈。

治沈觀祉令孫,年3歲,發熱數日,而見麻疹,才一日面上盡沒,神氣困頓,蛔蟲自口中出,數日不食,上喘下瀉,脣口焦裂,五心壯熱,手足尖熱,脈細數無倫,兩尺更弱,醫者、病家咸爲疹毒歸髒,熱極於胃;馮氏認爲「神氣欲脫,五臟俱困」,投全真一氣湯三四劑而愈。

治新行洪飛濤之四令郎,因勞傷發熱頭疼,咳嗽脅痛,一醫認爲傷寒,大用發散,1劑後汗大出而熱更甚,神昏如見鬼,燥渴,舌黑,身重足冷,徹夜不寐,困頓欲盡,脈細數無倫,胃脈微極;馮氏認爲系「勞傷中氣發熱」,醫者認爲傷寒大用發散,「更虛其虛,陽氣發洩殆盡」,致「陰陽俱絕」,予全真一氣湯三四劑,「頭顱潰汗如雨漸收,手足心乾燥如火漸潤而溫和,舌黑漸減,精神漸清,飲食漸思,熱退嗽止」。

治戶部主政徐老先生夫人,年逾七十,由楚中任所回南,長江驚恐,早晚積勞,到家未幾,身壯熱頭疼,醫作傷寒,發散數劑,漸至面赤煩躁,神昏不語,頭與手足移動,日夜無寧刻,脈細無倫,重按無力;馮氏認爲「此勞極發熱,熱者元陽浮越於表,更發散,陰陽將竭」,經重投全真一氣湯二三劑,「神清熱減」。

治癢生徐山公,偶患似瘧非瘧,醫以柴胡湯數劑,漸至人事不省,口噤僵仆,俱以爲斷無生理,馮氏認爲「陽虛作寒,陰虛作熱」,故「似瘧非瘧」,但非絕症,予服全真一氣湯3天而蘇,復重溫補而痊。

治戶部政山西李老先生,癸亥入都,先足病,疼痛不堪,步履久廢,醫用腳氣祛風燥溼之藥,久服不效,飲食不甘,精神益疲,脈兩寸洪大而數,兩關便弱,兩尺更微;馮氏從脈象斷爲「上熱中虛下寒」,遣全真一氣湯加杜仲10餘劑,「自見康勝」。

治刑部主政姚老先生,夏月勞頓太甚,忽然手足麻木不舉,招一醫診視曰中暑,以香薷飲服之,甚覺不安;馮氏延治,按其脈洪大而空,少頃足麻不能舉動,口舌強,自汗,證系中風脫證,「脈洪大而空」者,「此血脫而非暑傷氣之脈」,逐投全真一氣湯2劑,「汗少減而神始清」,後以地黃飲子調治而愈。

治儒學教諭金老師,夏月身發壯熱,頭疼咳嗽,醫者以爲感冒,用羌活、前胡、蘇葉、半夏、枳殼之類,未終劑而頭痛如破,舌強不清,潰汗粘手,右臂麻木,神氣不堪,脈洪大而空,緩而無力;馮氏認爲此「爲氣虛類中,誤投發散,潰汗不止」,有欲脫之勢,予全真一氣湯日進2劑,「不五日飲食如故,精神漸復」。

治金紹老太夫人,脾胃素虛,因歲事積勞,忽眩暈不醒,妄有見聞,語言雜亂,脈細數無倫;馮氏認爲「真陰真陽並虧已極」,用全真一氣湯日進2劑,「日愈一日,不十日而痊」。

馮氏在談該方運用時說:「凡治中風大病,陰虛發熱,吐血喘嗽,一切虛勞重症,更治沉重斑疹,喘促躁熱欲絕者,憑斯捷效,實有神功」,又說:「以此方常治斑疹陰分焦灼,熱極煩躁,上喘下瀉,上實下虛,上熱下寒之證,投之即愈」。( REF.夏學傳.全真一氣湯探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9(05):3-5.)

主訴:反覆發熱不退。有高血壓病史十餘年,平日服用倍他樂克等降壓藥物,現血壓保持穩定。
自訴於2011年8月中旬發病,因反覆發熱不退,輾轉就診於當地各大醫院月余,均不效,後住院20d仍低燒不退,遂至本校環城東路門診部求診。
症見午後發熱,至午夜後熱退,全身乏力,臥牀休息,納少,大便溏,頭暈、頭痛,手足心熱,口乾引飲,舌黯、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診爲氣陰兩虛之發熱證,治以補中益氣爲主,滋陰清熱爲輔,
全真一氣湯(爲清代馮楚瞻《馮氏錦囊》中名方,由附子、人參、白朮、熟地黃、麥冬、牛膝、五味子7味藥組成,爲馮氏得意之方,稱其「活人甚衆,見功甚速,取用甚多,去病甚穩」)合補中益氣湯化裁。

處方:制附子6g、生曬參9g、麥冬18g、五味子10g、淮牛膝30g、川芎30g、生地黃30g、熟地黃30g、炒酸棗仁30g、青蒿15g、磁石30g、龍齒45g、升麻6g、柴胡12g、鱉甲24g、生黃芪45g、白朮15g、陳皮6g、當歸身15g、炙甘草6g。7劑,1日1劑,水煎分服。
2011年10月7日二診:藥後諸症緩解,精神轉佳,1周內仍有1~2d發熱,舌黯、苔潤,脈沉細,以原方續進(無加減)。7劑。
2011年10月14日三診:藥後諸症繼續緩解,午後仍有低熱(37.2℃),以原方化裁,制附子增爲10g,加白薇15g、人參6g(另燉)。7劑。
2011年10月21日四診:已不發熱,但終日頭暈乏力,偶有心慌,以原方化裁,制附子改爲6g,去鱉甲、白薇、青蒿,加桂枝15g、天麻9g。7劑。
2011年10月28日五診:藥後頭暈、心慌緩解,納可,便常,寐安,勞累後仍然低燒復起,以原方化裁,加青蒿15g、鱉甲24g,去桂枝、天麻。7劑。
2011年11月6日六診:勞累後仍偶有發熱,以原方化裁,加枸杞子、淫羊藿、鹽補骨脂、菟絲子各15g。7劑。

後記:爾後隨訪患者於他病就診時,得知藥後已愈,未再復發。(REF.梁佑民,徐曉東.徐曉東老師驗案1則探析[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3,30(03):16-18.)

黃x,女,10歲。患兒反覆咳喘半年余。入冬夜間發作甚,曾多次服強的松、氨茶鹼及中藥未見控制。西醫診爲哮喘性支氣管炎入院。證見氣喘,咳嗽,痰白,精神不振,舌質談,苔薄白,二便正常,脈沉細弱。兩肺可聞乾濕性羅音。此屬腎氣虛弱,攝納失權形成本病。
投以全真一氣湯:白朮9克,附子3克,熟地12克,麥冬6克,五味子6克、黨參5克,牛膝3克。服一劑後,咳喘明顯減輕,兩肺羅音減少,連服20餘劑,後不復咳喘。肺部羅音消失,食慾正常,精神好而出院。

方義:此方出於馮氏錦囊。白朮健脾祛,附子溫腎扶陽,黨參補益中氣,五味子斂肺滋腎,麥冬養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牛膝引藥下行,各藥合用有補腎納氣,潤肺止咳之功。故用以治本症有良好效果。(REF.陳耀華,丁家房.盧炎光醫案三則[J].右江衛生,1979(02):40-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