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溫肝散寒法在男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溫肝散寒法在男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2021-05-12 23:37:25 字數 1868 閱讀 8515

第1397 期

作者 / 馮軒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許紅

溫肝散寒法系溫陽法之一,**陽氣不足,肝為寒邪所中或寒滯肝脈的方法。症見手足逆冷,乾嘔吐冷涎,寒疝繞臍痛或下腹脹痛,牽引**墜痛,或厥陰寒逆頭痛,脈弦緊等。而溫肝散寒法在**疾病的**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該法主要用於寒邪直中肝經所致的陽痿、縮陽、**汗多、陰冷等。我科應用溫肝散寒法在**疾病的**上略有體會,現歸納如下,希同道指正。

又稱陽縮或陰縮,是以患者自感**內縮,**、**上收,少腹拘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該病與足厥陰肝經、督脈和肝腎兩髒關係密切。《靈樞·經筋》曰:“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傷於寒則陰縮入”。

案1:劉某,男,32歲,已婚,民工,以“**內縮伴小腹疼痛2天”為主訴前來我院**門診就診。患者2天前手淫**後即洗冷水浴,出現陽器內縮,畏寒肢冷,小腹冷痛,小便清長,舌質紫暗,脈沉緊。口服薑湯**,效果欠佳。證屬肝經寒滯,治以溫經散寒,通陽化氣。方用:當歸15 g,桂枝12 g,白芍15 g,細辛3 g,通草6 g,吳茱萸6 g,生薑10 g,大棗6枚,蔥白10 g,甘草6 g。藥進6劑而愈,未再**。

陽痿是性功能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指已婚男性有性慾要求,但**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以致不能完成**的一種病症。陽痿的原因雖然眾多,其基本病機為肝、腎、心、脾受損。

案2:高某,男,39歲,經商。以“勃起困難半年餘”為主訴就診。患者近半年由於生意壓力大出現性功能下降,症見:勃起困難,精神不振,**冷痛,受寒則甚,得熱則緩,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沉弦。證屬寒滯肝脈。方用:附子10 g,肉桂5 g,小茴香6 g,沉香5 g,吳茱萸6 g,烏藥9 g,當歸12 g,枸杞子20 g,黨蔘12 g,黃芪30 g,茯苓12 g,白朮12 g,淫羊藿10 g,大棗6枚,甘草6 g。服藥7劑,陽事已舉,但舉而不堅。繼服7劑,勃起堅挺,餘症緩解。

陰冷之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陰冷是指自覺前陰寒冷為主的疾病,常伴有少腹寒冷,性慾淡漠。陰冷之症以成年男人多見,未婚者少有之。寒滯肝脈者多因突遭冰雪侵襲,或久臥冰冷之地,寒邪凝滯肝脈,宗筋失於溫養,亦可致陰冷。

案3:患者孫某,男,40歲。以“**寒涼2年”為主訴前來我科門診就診。患者訴3年前冬天感受寒冷後出現**寒涼,**間斷隱痛,面色淡白,喜暖,舌淡苔白而滑潤,脈沉遲。辨證為寒滯肝脈。治以補腎暖肝,溫經散寒。方用:吳茱萸10 g,肉桂5 g(後下),沉香10 g,烏藥10 g,當歸12 g,枸杞子20 g,小茴香6 g,茯苓12 g,柴胡10 g,生薑10 g。服5劑後症減,繼服5劑諸症消失。

寒滯肝脈證指寒邪侵襲,凝滯肝經,以少腹、前陰、巔頂等肝經經脈循行部位冷痛為主要表現的實寒證候。臨床表現:少腹冷痛,**墜脹作痛,或陰器收縮引痛,或巔頂冷痛,得溫則減,遇寒痛增,惡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沉緊或弦緊。證候分析:本證多因感受外寒,寒凝肝經經脈所致。足厥陰肝經繞陰器,循少腹,上巔頂。寒性收引、凝滯,寒襲肝經,陽氣被遏,失於溫煦,氣血執行不暢,經脈收引攣急,故見少腹牽引陰器收縮痛或墜脹冷痛,或見巔頂冷痛;寒為陰邪,阻遏陽氣而失布,則見惡寒肢冷;寒凝氣血,故疼痛遇寒加劇,得熱痛減;舌淡、苔白潤,脈沉緊或弦緊,均為寒盛之象。本證以少腹、前陰、巔頂冷痛與實寒症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寒滯肝脈證是寒邪凝滯肝脈所表現以肝經循行部位冷痛為特徵的證侯。多因感受寒邪發病,以少腹及牽引**墜脹冷痛為審證要點。臨床表現:少腹牽引**墜脹冷痛,或**收縮引痛,受寒則甚,得熱則緩。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溫肝散寒法是**寒滯肝脈證的重要方法。暖肝煎出自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景嶽全書》,由當歸、枸杞子、茯苓、小茴香、肉桂、烏藥、沉香、生薑組成。暖肝煎加減是**寒滯肝脈證的重要方藥。上述案例說明溫肝散寒法亦廣泛應用於寒滯肝脈引起的泌尿**疾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正確運用溫肝散寒法治則,對於**疾病的**必將開闢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

溫經湯臨床應用舉隅

 


作者/毛科明

溫經湯是張仲景《金匱要略》中一張治療婦人病的經典方。

原文主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及“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現代臨床常用於月經失調、痛經等婦科病的治療。筆者廣泛運用溫經湯原方治療各種婦人雜病療效顯著,現舉數例與同道分享。

更年期綜合徵

陳某,女,49歲。初診日期:2013年10月16日。

患者月經稀發伴烘熱汗出1年餘。

來診見體形中等,面色暗黃;査雙小腿皮膚乾燥如鱗,足跟皮膚龜裂;近1年來月經稀發,伴烘熱汗出,手指關節酸痛。舌胖暗,脈沉。

診斷:更年期綜合徵。

辨證:衝任虛損。

治法:溫補衝任。方以溫經湯治之。

處 方 

桂枝6g 肉桂3g 吳茱萸3g

川芎6g 當歸10g 白芍10g

丹皮6g 生薑6g 姜半夏6g

麥冬20g 黨參10g 炙甘草6g

阿膠12g 紅棗20g

5劑,水煎服,1劑分2天服用。

二診(10月30日):月經按時來潮,烘熱汗出消失,手指關節酸痛改善。繼用前方10劑鞏固。

心得: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

患者到了天癸將竭的年齡,出現月經不按時以行、烘熱汗出等更年期症狀。

溫經湯中桂、萸、姜溫經散寒,芎、歸、芍養血活血,參、草、半夏補中益氣,阿膠、麥冬、丹皮養陰滋潤。

全方陰陽兼顧,溫經養血,用於婦人衝任虛損之更年期症狀常獲佳效。

腸易激綜合徵

吳某,女,35歲。初診日期:2014年11月28日。

患者腹痛腹瀉1年餘。來診時體瘦面暗,身高159cm,體重43kg。

去冬人流術以來出現腹痛腹瀉,日解溏便3-4次,體重進行性下降。

西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徵,曾服用中西藥物均療效不佳。舌胖暗,脈細。

中醫診斷:泄瀉;辨證:陽虛泄瀉;治法:溫陽補虛。方予溫經湯原方7劑。每天1劑,水煎服。

複診(12月5日):腹痛消失,大便正常。原方10劑,囑1劑藥2天服用以鞏固。

心得:

患者人流術後腹瀉久治不愈,肌肉削瘦,氣血漸衰,辨為陽虛泄瀉。

根據原文“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可知溫經湯能止利。此利為氣血不足、陽氣虛衰之虛寒利。

應用時不必拘泥於年齡,臨床上常以體質虛弱的中老年婦女多見,且用調理脾胃方無效者,用溫經湯屢得佳效。

痤瘡

張某,女,25歲。初診日期:2013年12月3日。

患者面部痤瘡2月餘。來診見體瘦,面色黃暗;面部散在暗紅色丘疹型痤瘡,且每次月經延後7〜15天,經來伴下腹痛、腰酸;舌淡嫩,脈弱。

中醫診斷:痤瘡;辨證:血虛、寒瘀互結;治法:養血散寒祛瘀。方予溫經湯原方7劑。囑1劑藥分2天服用。

複診(12月26日):痤瘡明顯消退,此次行經仍下腹痛,且怕冷。原方合麻黃附子細辛湯7劑,未再复診。

心得:

患者痤瘡色澤暗紅,其人消瘦且血色不佳,伴有月經拖後、經期腹痛,辨為血虛與寒瘀互結,予溫經湯溫經散寒、養血祛瘀取效。

適宜溫經湯所治痤瘡,其痘疹色澤多暗或淡,非焮紅出膿者。因仍有行經腹痛,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強扶陽之力。

不孕症

榮某,女,30歲。初診日期:2012年12月21日。

患者未避孕2年未孕。來診見體瘦面黃,雙小腿皮膚乾燥如鱗,足跟皮膚龜裂。

4年前曾育一子,再婚後已備孕2年未孕。平素怕冷,易疲勞,脫髮較多,月經量少。

中醫診斷:不孕症;辨證:血虛寒凝;治法:養血溫經祛瘀。方予溫經湯製成膏方緩緩圖治。

服藥2月,藥未盡而經停懷孕。

按語:

患者備孕2年未孕,體瘦面黃,小腿皮膚乾燥如鱗,脫髮,月經量少皆為血虛胞寒之象。

以溫經湯制膏緩圖,暖子宮衝任,養血祛瘀而收效。溫經湯是一張古代的經典受孕方。

黃煌教授把溫經湯稱為“子宮發育促進劑”、“卵巢功能衰弱的振奮劑”。對於陽虛寒凝、氣血虛弱的女子不孕症,用溫經湯屢屢得效。

老年性陰道炎

吳某,女,60歲。初診日期:2014年10月21日。

患者帶下量多3月餘。來診見體形中等,面色黃暗。帶下量多,顏色黃白夾雜。

西醫婦科診斷為老年性陰道炎,經治療後未顯效。此外伴下肢乏力。舌暗紅,脈沉。

中醫診斷:帶下病;辨證:衝任不固;治法:調補衝任。方予溫經湯原方5劑。囑1劑藥分2天服用。

複診(11月4日):帶下明顯減少,乏力感減輕。原方服至12月初,症狀消失。

心得:《景岳全書》凡婦人淋帶雖分微甚,而實為同類……總由命門不固。

患者帶下病3月不愈,總由年老體衰,衝任不固,陽虛生寒所致。故用溫經湯調補衝任、暖宮散寒得愈。

張仲景用溫經湯治療婦人下利數十日不止,“下利”二字宜活看。

“下利”也可視若“下血”、“帶下”“久汗”等等。舉一反三,病名不同,其理一也!

失眠

毛某,女,54歲。初診日期:2014年8月28日。

患者失眠4年餘。來診見其消瘦,面色蒼白。

4年前膽囊結石術後逐漸出現失眠加重。常伴中下腹部隱痛、夜眠腹脹、易腹瀉。舌暗紅苔薄,脈弦。

中醫診斷:不寐;辨證:陽虛不寐;治法:養血溫陽;方予溫經湯原方5劑。1劑藥分2天服用。

2015年1月5日患者因感冒來診,詢知當時服藥後睡眠轉佳,且腹痛消失,大便正常,未再复診。

心得:

患者膽囊切除術後失眠加重,其人消瘦,面色蒼白,經常伴腹痛、腹脹、腹瀉,此為脾胃陽虛,氣機升降失常,且心血不足所致。

溫經湯補中益氣溫陽,對於無明顯精神、心理疾病的虛弱型中老年女性。

即傳統認為心脾兩虛、心血不足證型的失眠即可應用,甚或合酸棗仁湯其效更佳。

類風濕性關節炎

沈某,女,42歲。初診日期:2014年3月20日。

患者因關節痛10年求診。來診見體瘦面黃,皮膚乾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10年。

因服用甲氨蝶呤、來氟米特出現肝損而停服,現潑尼松、美洛昔康、羥氯嗤維持治療中。

既往有甲狀腺惡性腫瘤手術及卵巢囊腫手術史。

刻診:四肢大、小關節疼痛,手指關節晨僵;睡眠差;月經已3月未潮,時伴上腹痛;大便溏薄;舌暗尖瘀,脈沉細。

中醫診斷:痺證;辨證:血虛寒凝;治法:溫經養血散寒;方藥:先後予桂枝芍藥知母湯、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小柴胡合麻附辛芍甘湯、甘草附子湯等,服藥近百劑收效不佳。

最後予溫經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鹿角膠,關節疼痛症狀得以控制,月經基本正常。現患者仍在服藥調理中。

心得:

患者病情複雜,初始投多方未效。最後從患者的體質為切入點,改投溫經湯。

溫經湯是一張大復方,內含半張桂枝茯苓丸、半張當歸芍藥散、半張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半張膠艾湯、半張麥門冬湯。

全方有扶正、補血、祛瘀、溫經之功效,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鹿角膠增強溫通除痺功效,終於取效。

總結

溫經湯是一張婦人的聖方。與其說溫經湯是一張治病的好方,不如說溫經湯是一張調體的妙方。

黃煌教授把適宜服用溫經湯的人群總結為“溫經湯體質”:羸痩,肌肉鬆弛,腹壁薄而無力;口唇乾燥而不紅潤,皮膚乾枯發黃或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黃褐斑。

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出現裂口,疼痛或發熱感;指甲變薄變脆,缺乏光澤。

還有的女性可以出現陰道炎、陰道乾枯瘙癢,毛髮出現脫落、乾枯、發黃,易於折斷。

  • Read 🔥

溫經湯能多靶點作用於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並對下丘腦-垂體系的內分泌異常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臨床應用溫經湯並非著眼於某個病,而是針對溫經湯體質施方調理,從而擴大了溫經湯的治療範疇。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黃帝外經 第九篇《善養篇》

 黃帝外經 第九篇《善養篇》

 


雷公問于岐伯曰:「春三月謂之發陳,夏三月謂之蕃秀,秋三月謂之容平,冬三月謂之閉藏,天師詳載《四時調神大論》中。然謂調四時則病不生,不調四時則病必作。所謂四時者,調陰陽之時令乎?抑調人身陰陽之氣乎?願晰言之。」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調陰陽之氣在人不在時也。春三月調木氣也,調木氣者順肝氣也;夏三月調火氣也,調火氣者順心氣也;秋三月調金氣也,調金氣者順肺氣也;冬三月調水氣也,調水氣者順腎氣也。肝氣不順,逆春氣矣,少陽之病應之。心氣不順,逆夏氣矣,太陽之病應之。肺氣不順,逆秋氣矣,太陰之病應之。腎氣不順,逆冬氣矣,少陰之病應之。四時之氣可不調乎?調之實難,以陰陽之氣不易調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療之?」


岐伯曰:「人以胃氣為本,四時失調,致生疾病,仍調其胃氣而已。胃調脾自調矣;脾調而肝、心、肺、腎、無不順矣。」


雷公曰:「先時以養陰陽,又何可不講乎?」


岐伯曰:「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養陽則取之陰,養陰則取之陽也。以陽養陰,以陰養陽,貴養之於預也,何邪能干乎?閉目塞兌,內觀心腎,養陽則漱津送入心也,養陰則漱津送入腎也,無它異法也。


雷公曰:「善。」


天老問曰:「陰陽不違背,而人無病。養陰陽之法,止調心腎乎?」


岐伯曰:「《內經》一書,皆養陰養陽之法也。」


天老曰:「陰陽之變遷不常,養陰養陽之法,又烏可執哉?」


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恆之病,必用奇恆之法療之。預調心腎,養陰陽於無病之時也。然而病急不可緩,病緩不可急,亦視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養陽也;宜汗而汗之,亦所以養陽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養陰也;宜下而下之,亦所以養陰也。豈養陽養陰,專尚補而不尚攻乎?用攻於補之中,正善於攻也。用補於攻之內,正善於補也。攻補兼施,養陽而不損於陰,養陰而不損於陽,庶幾善於養陰陽者乎!」


天老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善養》一篇,俱非泛然之論,不可輕用攻補。」

黃帝外經 第八篇《呼吸篇》

 黃帝外經 第八篇《呼吸篇》

 


雷公問於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乃心肺也,吸乃肝腎也。何有時呼出不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也。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而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而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故呼吸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氣而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岐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黃帝外經 第七篇《三關升降篇》

 黃帝外經 第七篇《三關升降篇》

 


巫鹹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閭。」


巫鹹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


巫鹹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二氣必畫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後生;而先天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鹹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鹹曰:「善。」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篇中講後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惡死也。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黃帝外經 第六篇《奇恆篇》

 黃帝外經 第六篇《奇恆篇》

 


奢龍問於岐伯曰:「奇恆之腑,與五臟並主藏精,皆可名臟乎?」


岐伯曰:「然。」


奢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恆之腑,不宜又名臟矣?」


岐伯曰:「腑名臟者,以其能藏陰也。陰者即腎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腎精也。精中有氣,而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臟也。」


奢龍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於此乎?」


岐伯曰:「人欲長生,必知斯大義,而後可以養精氣,結聖胎者也。」


奢龍曰:「女子有胞以結胎,男子無胞何以結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雖屬女子,而男子未嘗無胞也。男子有胞而後可養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則腦與胞也。腦為泥凡,即上丹田也;胞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脈藏血,髓藏氣,腦藏精。氣血精髓,盡升泥凡。下降於舌,由舌下華池,由華池下廣泉、玉英、通於膽、下貫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氣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泄,即返還之道也。」


奢龍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能藏乎?」


岐伯曰:「廣成子有言,毋勞形、毋搖精、毋思慮營營,非不泄之謂乎?」


奢龍曰:「命之矣。」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腦、髓、骨、脈、膽與胞,非臟也。非臟而以臟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諸藏乎?」

黃帝外經 第五篇《陰陽二蹻篇》

 黃帝外經 第五篇《陰陽二蹻篇》

 


司馬問曰:「奇經八脈中有陰蹻、陽蹻之脈,可得聞乎?」


岐伯曰:「《內經》言之矣。」


司馬曰:「《內經》之言,治之未驗,或有未全歟?」


岐伯曰:「《內經》約言之,實未全也。陰蹻脈,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起於然骨之照海穴,出內踝上,又直上之,循陰股以入於陽。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於目下鳩,屬於目眥之精明穴,合足太陽膀胱之陽蹻脈而上行。此陰蹻之脈也。陽蹻脈足太陽膀胱之別脈也,亦起於然骨之下申脈穴,出外踝,下循仆參、郗於、跗陽,與足少陽會於居膠,又與手陽明會於肩腢、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於胹俞,與足陽明會於地倉、巨膠,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會足少陰腎經之陰蹻下行。此陽蹻之脈也。然而陽蹻之起止,陽始於膀胱,而止於腎;陰始於腎而止於膀胱。此男子同也,女子微有異。男之陰蹻起於然骨,女之陰蹻始於陰股。男之陽蹻脈起於申脈,女之陽蹻起於仆參。知同而治同,知異而療異,則陽蹻之病不至陰緩陽急,陰蹻之脈不至陽緩陰急,何不驗乎?」


司馬公曰:「今而後陰陽二蹻之脈昭然矣。」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二蹻之脈分諸男女,與內經微別,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過。」

黃帝外經 第四篇《任督生死篇》

 黃帝外經 第四篇《任督生死篇》

 


雷公問曰:「十二經脈之外,有任督二脈,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經脈不可略也,以二經散見於各經,故言十二經脈,而二經已統會於中矣。」


雷公曰:「試分言之。」


岐伯曰:「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後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山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嚨,上頤,循面,入目眥,此任脈之經絡也。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繫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統纂後,即前後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腹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至鼻柱,還出別下項,循肩膞,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此督脈之經絡也。雖督脈止於齦交,任脈止於承漿,其實二脈同起於會陰,止於齦交者未嘗不過承漿,止於承漿者未嘗不過齦交;行於前者亦行於後,行於後者亦行前,循環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二脈分之則為二,合之則仍一也。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於陰,故名陰脈之海;督脈由陰行於陽,故督脈名陽脈之海。非齦交穴為陽海,承漿為陰海也。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不如海之難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經之脈余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經氣行,則十二經之氣通;二經之氣塞,男則成疝,女則成瘕,非遺溺即脊強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腎之氣必假道於任督,二經氣閉,則腎氣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射精,人道絕矣。然則任督二脈之經絡,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論也!請載《外經》,以補《內經》未備。」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任督之路實人生死之途,談得精,好入神。」

黃帝外經 第三篇《命根養生篇》

 黃帝外經 第三篇《命根養生篇》

 


伯高太師復問岐伯曰:「養生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問,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與天地並久者,不體天地之道也。天賜人以長生之命,地賜人以長生之根。天地賜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則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於精之中,魂屬陽,魄屬陰;魂超生,魄超死。夫魂魄者,神也。凡人皆有神,內存則生,外遊則死。魂最善遊,由於心之不寂也。廣成子謂『抱神以靜』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腎中之水乎?水性主動,心之不寂者,不由於腎之不靜乎?」


岐伯曰:「腎水之中,有真火存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靜也;精一動而心搖搖矣。然而,制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腎之精欲動奈何?」


岐伯曰:「水火原相須也,無火則水不安,無水則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動者,由於腎水之涸也,補先天之腎水以制心,則精不動而心易寂矣。」


陳遠公《外經微言》曰:「精出於水,亦出於水中之火也。精動由於火動,火不動精安能搖乎?可見精動由於心動也。心動之極,則水火俱動矣!故安心為利精之法也。」

黃帝外經 第二篇《順逆探原篇》

 黃帝外經 第二篇《順逆探原篇》

 


伯高太師問於岐伯曰:「天師言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問,曰:「唯唯」。三問,岐伯嘆曰:「吾不敢隱矣。夫陰陽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顛倒之術者,即順逆之理也。知顛倒之術,即知陰陽之矣。」


伯高曰:「陰陽不同也,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身之陰陽,男女之陰陽,何以探之哉?」


岐伯曰:「知其原亦何異哉!」


伯高曰:「請顯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於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於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順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順而逆之也?」


岐伯曰:「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陰中有陽,殺之內以求生乎?陽中有陰,生之內以出死乎?余與帝同遊於無極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絕欲而不為邪所侵也,守神而不為境所移也,煉氣而勿為物所誘也,保精而勿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慎吐納以添其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飲食以益其氣,其庶幾乎!」


伯高曰:「天師之教我以原者全矣!」


岐伯曰:「未也,心死則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過死則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順之之功也。順而不順,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敢忘秘誨哉!」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伯高之問,亦有為之問也。順中求逆,逆處求順,亦生克之門也。今奈何求生於順乎!於順處求生,不若於逆處求生之為得也。」

黃帝外經 第一篇《陰陽顛倒篇》

 黃帝外經 第一篇《陰陽顛倒篇》

 

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若天也!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遺鬼臾區問於岐伯天師曰:「帝聞至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被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其守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聖帝,安克聞至道哉!帝明知故問,豈欲傳旨於萬際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聖明問,敢備述以聞:窈冥者,陰陽之謂也。昏默者內外之詞也。視聽者耳目之語也。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化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形全,精與神合乎?


鬼臾區曰:「諾。雖然,師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陰陽之原,即巔倒之術也。世人皆知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廣成子之教,示帝行巔倒之術也。」


鬼臾區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


岐伯曰:「巔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


鬼臾區復奏帝前。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遊於無極之野也。


陳士鐸《外經微言》曰:此篇帝問而天師答之,乃首篇之論也。問不止黃帝,而答止天師者,帝引天師之論也。帝非不知顛倒之術,明知故問也,欲盡人皆知廣成子之教也。

黃帝外經---前言

 黃帝外經---前言

 


《黃帝外經》首見於《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五,方技類之醫經中,惟不見錄經文。相關之書目為:黃帝外經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鵲外經十二卷。又有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

據梅自強先生《顛倒之術》謂:「此書(黃帝外經)一直失傳,至本世紀八十年初,始在天津發現明末或清初根據口耳相傳整理而成的精抄本。」傳述者(陳士鐸先生並)於每篇之末都加上了簡短的評價,並冠以《外經微言》之名。爾後,天津古籍出版社曾把它列為「中醫珍本叢書」影印1500本試銷,不意以不是岐伯時成書為由而被某些人說成是「偽書」,以致未能再版。」 又謂:「《外經》是以黃帝及雷公、風伯等二十三位大臣探討問難的方式寫成的,共九章八十一篇。《外經》的內容,有不少是可補《內經》之不足。(按:即仙道內丹、養生延命範圍)」

《黃帝外經》全篇,余固從未曾閱讀。數年前雖遍訪街坊各大書局而不獲,並亦曾委託世侄黃建偉先生在大陸探尋,仍終不克結果。

自古學仙者不可不學醫,學醫者亦不可不學仙。蓋仙醫同源,取其醫道相資,落實於身心性命之真確而已。故《黃帝外經》是否係偽經,己不是考據與爭辨的問題,而是它的正面意義與內涵。

吾人亟盼有朝一日,得能遂我心願,展讀全文。懇望世之有珍藏《黃帝外經》者,何妨捐棄孤芳自賞之潔好,雅量將其公佈於世,以慰引頸蹺企之懸思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