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楊向實中醫師治僵直性脊椎炎 用方

楊向實中醫師治僵直性脊椎炎 用方

獨活寄生湯 7克

羌活勝濕湯 6克

杜仲1.5克、續斷1.5克、

狗脊1克、補骨脂1克、菟絲子1克

1日份,分四包、三餐、睡前各1包




薑桂苓半湯的組成原理及臨床運用

 

薑桂苓半湯的組成原理及臨床運用

薑桂苓半湯系由生薑、桂枝、法半夏、茯苓四藥組合而成。

本方取材於清朝鄭欽安薑桂湯和局方二陳湯。前者見於《醫理真傳》“鼻流清涕不止”條,原治上焦陽虛而致鼻流清涕不止;後者乃一切痰飲為患之總方。方中夏、苓二味,功能燥濕健脾、化痰止嘔,中醫有“痰生百病,濕生災”之語。取二方之長融為一方,用治心陽不足或心肺陽虛所致諸證,以及升降失調、上下不通等,或因心肺陽虛導致中焦寒濕、肝胃虛寒等,皆可運用。經臨床四十餘年之實踐證明,功效卓著。

心肺同居胸中,“胸為清陽之腑”,受不得任何寒濁之氣,臟雖屬陰,其用在陽。“心者血,肺者氣”,氣血的運行,全靠心肺陽氣的推動,寒則凝,溫則通。故寒邪上逆,氣血阻滯,則心肺之陽被遏,以至出現上焦虛寒之症,如胸痛、咳逆短氣、畏寒肢冷、面唇青紫等。心肺陽虛,包括心肺氣虛,但有時以心陽虛明顯,有時以心肺陽虛並見。心肺陽虛可由本身病變引起,亦可由其他臟腑病變導致。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人身百病千端,無不關乎氣血。明乎此,通過調理心肺陽氣,溫通氣血,則可治療多種疾病。

按照上述理論,本方以生薑、桂枝為君藥。生薑性溫,黃坤載謂“入肺胃而驅濁,走肝脾而行滯,蕩胸中之瘀滿,排胃裡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調和臟腑,宣達榮衛,行經之要品,發表之良藥”。又謂:“生薑疏利通達,下行肺胃而降濁陰,善止嘔噦而掃瘀腐,清官除道穴力最為迅捷。”

桂枝辛甘而溫,《本經》稱其“治上氣咳逆”,張錫純渭:“通陽化氣,力善宣通,能升大氣(即胸中之氣),降逆氣(如衝氣,肝氣之類),散邪氣(如風寒之類)……諸家本草,鮮有言其能降逆氣者,是用桂枝而棄其所長也。乃醫者皆知麻黃瀉肺定喘,而鮮知桂枝降氣定喘,是不讀《本經》之過也。”又謂:“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氣之陷者上升,胃氣之逆者下降,脾胃調和則留飲自除,積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生薑與桂枝相伍,則辛溫助陽,相須為用,同氣相求,相輔相成。故二者相伍,既溫扶心陽,又宣通肺氣,使周身陽氣通調,氣血流暢。

鄭欽安謂:“心者,氣之帥也。心陽得補,而肺氣更旺”。“要知補心陽即是補真火(腎陽)也。此方(薑桂湯)功用似專在上,其實亦在下也。學者不可視為尋常,實有至理存焉”。在此方基礎上,佐以半夏和茯苓,健脾燥濕,溫化痰飲之功益勝。且茯苓甘淡,寧心安神,甘則能補脾陰,脾陰既旺則生金,淡則能滲利水化飲。

黃坤載謂:“泄水燥土,衝和淡蕩,百病皆宜,至為良藥”,“人之中氣,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在下之氣,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氣,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則清氣下陷,一刻不降則濁氣上逆。濁氣上逆則嘔噦,痰飲皆作,一切驚悸、眩暈、吐衄、嗽喘、心痞、脅脹、膈噎、反胃種種諸病,於是生焉。而總由於中氣之濕寒。……凡此諸症,悉宜溫中燥土之藥,加半夏以降之。”

以上分析,可知本方用藥四味,平平無奇,但其理甚深。組合之後,既能扶陽強心溫肺,又能宣通表裡,交通上下。中醫治病,全在掌握氣化升降原理。本方之效能,在於使上中下及人體內外得以一致,符合機體的統一性。茲結合臨床實踐闡述如下:

(一)各種心臟病,當出現心陽不足時(包括心氣不足),症見心悸、氣短、自汗、勞累則加劇,面皓神疲,目瞑喜臥,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薄白或白滑,脈浮大或濡緩、或沉細而結代。可用本方加棗仁、元肉、砂仁,溫陽益氣,養心安神。若氣虛明顯者,加蘇條參或太子參,或加黃耆.、黨參;兼胸痛、胸悶或胸痛徹背者,加香附、麥芽。若心腎陽衰,症見面浮肢腫,手足厥冷,面色灰暗,口唇發青,原方生薑易乾薑,重用茯苓,再加附片、上肉桂,強心溫腎,化氣行水。

(二)心肺陽虛,久咳不止,咯痰清稀,氣短乏力者,用本方加蘇子、陳皮、炙遠志、溫肺強心,降逆止咳。

(三)心肺陽虛,又兼氣陰不足,症見氣短乏力,動即作喘,自汗、心煩、潮熱,舌淡紅,脈虛大或虛數。用本方合生脈散加山萸肉、桔絡、烏梅,溫陽益氣,養陰生津。

(四)心腎陽虛,神不內守,心陽外越,出現驚悸多夢,夜眠不寧者,本方加炙遠志,石菖蒲、山萸肉、枸杞、元肉、秫米之類,交通心腎,寧心安神;甚者加龍骨、牡蠣、砂仁、炙甘草,潛鎮浮陽,收納心氣。

(五)心肺陽虛,兼肺氣鬱滯、咳嗽喘息者,本方重用生薑30克 ,加桑白皮、蘇子、白蜜,溫肺散鬱,降逆止喘。若心腎陽虛明顯者,原方加附片,砂仁、五味子,生薑易乾薑,溫腎強心,化痰平喘。

(六)高血壓出現心腎陽虛症狀者,用本方加杜仲、天麻、鉤藤、砂仁、荷頂,溫通心腎,平肝熄風。

(七)小兒百日咳後期,肺陰肺陽俱虛,陽不化陰,余咳不止,面浮色青,舌淡,脈沉細,本方生薑易炮薑,加炙甘草、五味子、白蜜,扶陽益陰,降氣止咳。

(八)脾胃虛寒,寒氣上逆,胸悶惡心,脘腹脹滿,本方加砂仁、麥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九)肝寒氣鬱,膽氣上逆,寒氣滯於肝膽經脈,出現兩腮硬結日久不散,皮色如常,或發青者,用本方加柴胡、香附、麥芽,溫肝舒鬱,行氣散結。

(十)脾胃寒濕,兼肝氣鬱滯,出現肝區疼痛或見痞塊者,本方加乳香、沒藥、丹皮、鬱金、佛手、紫丹參,以溫肝達木,活血祛瘀,理氣止痛。

總之,本方主治之症甚多,治愈病例不少。


本文摘自《戴麗三醫療經驗選》,作者/戴麗三。

葉天士通絡止痛要法

 

葉天士通絡止痛要法

通絡止痛法,是對絡病疼痛的治療方法。《內經》云:“經主氣,絡主血。”《指南·胃脘痛》高案指出:脈虛澀,胃痛久,治在血分。故通絡必當活血。但是,一方面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氣中有血,血中有氣;另一方面,經中之氣可以影響絡中之血,絡中之血亦可影響經中之氣。故《指南·諸痛》陳案: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指南·胃脘痛》秦案:絡中血瘀,經氣逆,其患總在絡脈中痹塞耳。因此,通絡活血還當兼顧氣分。葉氏通絡止痛,概括為下列八法。

一、辛香通絡法

《指南·心痛》譚案云:病在絡脈,例用辛香。葉氏對寒濕入絡之疼痛,用辛香通絡法,即以辛香藥物散寒除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誠如《指南·胃脘痛》姚案云:氣辛則通。《指南·疝》林案云:非辛香無以入絡,辛香流氣,所稱通則不痛耳。《指南·積聚》曹案對陰邪聚絡者,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葉氏本法散寒用良薑,甚或官桂、附子;理氣選用丁香、厚樸、橘核、川楝子、小茴香、青皮;活血用薑黃、桂枝、玄胡、桃仁、當歸。如寒夾濕邪,選用蒼朮、草果、茯苓、白朮、苡仁、萆薢;如寒濕夾穢濁物,均不離辛香之旨。

二、辛潤通絡法

《指南·脅痛》沈案指出:久病已入血絡,兼之神怯瘦損,以其辛香剛燥,更耗營血,故決不可用。因此,葉氏對寒邪入絡化火耗傷陰血,且絡中氣滯血瘀之絡痛,用辛潤通絡法。《指南·腹痛》畢案云:此郁勃傷及肝脾之絡,致血敗瘀留,議以辛通潤血。《指南·諸痛》汪案亦云:痛入血絡,倉卒難於奏效,是緩調為宜,議通血絡潤補,勿投燥熱劫液。此外,津血同源,對久痛津傷亦用本法。《指南·脅痛》程案云:此皆操持太甚,損及營絡,久痛津液致傷也,宜辛甘潤溫之補。葉氏辛潤法常選用桂枝木、桃仁、歸須,伍以旋覆花、新絳、蔥管等理氣而不燥之品;或伍以穿山甲、生鹿角等血肉有情之品;或伍以薑黃,佐以柏仁潤燥等。

三、逐瘀通絡法

《指南·胃脘痛》秦案云:絡中血瘀,經氣逆,其患總在絡脈中痹窒耳,用緩逐其瘀一法。因此,葉氏對氣血痹塞脈絡所致之疼痛,用逐瘀通絡法。但是,《指南·諸痛》李案指出:對積傷入絡,氣血皆瘀之久病,其治當以緩攻,不致重損。此外,還應注意實中有虛。《指南·疝》郁案云:絡虛氣聚,乃絡虛不足之中有余,形質瘦怯,不可純攻。葉氏此法用藥,以活血化瘀為主,如桃仁、玄胡、蒲黃、五靈脂、當歸、薑黃、桂枝、蜀漆、降香等。由於絡中血瘀致經氣逆,故須配以理氣藥,葉氏常選用香附、白蒺藜、小茴香、木香、川楝子等。為了增強逐瘀之效,亦可酌伍蜣螂蟲、蟅蟲、穿山甲等藥。

四、蟲類搜剔通絡法

《指南·痹》某案云:邪留經絡,須以搜剔動藥。又某案云:寒濕滯於經絡,若非迅疾飛走,不能效。寒濕滯於絡脈所致之疼痛,其證頑固,非一般散寒除濕通絡藥可以取效,故用蟲類搜剔通絡法。《指南·積聚》姚亦陶評論曰:“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輒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其具體用法,《指南·積聚》王案:“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指南·頭痛》史案云:“藉蟲蟻血中搜逐,以攻通血結。”但是,又強調久病延虛,攻邪須養正,故不可純以蟲蟻藥。葉氏攻通用全蠍、地龍、穿山甲、蜣螂蟲、蟅蟲、蜂房等;養正則多用補血活血之品,如當歸、川芎等。

五、健中通絡法

《指南·痹》王案:中焦為營氣之本,營氣失養,旋轉自鈍;大丸藥餌,先由中宮以布諸經。故葉氏對中焦營血虧虛不布諸經,致絡脈失養之絡痛,其治健運中焦,使營氣充沛,帥血通絡以止痛。這就是健中通絡法。《指南·肩臂背痛》鄒案曰:對此陽明脈衰之痛,治當通補脈絡。《指南·胃脘痛》戴案強調:通補為宜,守補則謬。如何通補?《指南·痹》吳案:對邪留正痹之筋縱痛甚,初補氣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絡之治。《指南·痹》俞案還對絡虛留邪之痛提出了和正祛邪的治則。至於補,《指南·脅痛》汪案說:絡虛則熱,當甘緩理虛。葉氏健中常用人參、黃芪、白朮,養血活血常用當歸、白芍、桂枝、薑黃、炙甘草,以及防風,桑枝、羌活等藥。

六、溫腎宣肝通絡法

經云:經主氣,絡主血。絡得血之濡養而不痛,全賴肝氣之疏泄條達。而肝氣之宣泄,仰仗腎陽之溫煦。如腎之陽氣不振,肝失疏泄,絡脈瘀滯不通而痛,葉氏治以溫腎宣肝通絡法。《指南·疝》陸案指出:瘧不離乎肝膽,疝不離乎肝病。《指南·疝》朱案云:厥陰三瘧以延,邪攻肝經絡脈,少腹痛漸硬,雖少壯,不可專於泄氣,溫腎宣肝為急。葉氏本法,溫腎用蓯蓉、枸杞;宣肝用養血活血之品,如當歸、穿山甲、全蠍、小茴香等。當然,溫腎當避剛燥,宣肝力戒辛香耗氣。

七、有情溫通通絡法

病久,情志內傷耗損氣血,邪與氣血結於絡脈,設純以草木辛通,則更耗其血。葉氏宗以情養情之旨,用有情溫通通絡法。《指南·疝》陸案云:夫瘧邪既久,邪與氣血兩凝,結聚脈絡,藥難入絡耳,議有情溫通,以培生氣。《指南·疝》周案亦指出:以內起情志,不專草木微功耳。葉氏以血肉有情之鹿茸充養元氣,再以大茴香、穿山甲、當歸、安息香、川烏、全蠍等活血化瘀通絡治之。

八、針刺宣通通絡法

針刺可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故葉氏亦用此法,與內服藥聯用,常收相得益彰之效。《指南·痹》吳案云:間用針刺以宣脈絡。


本文摘自《杏林問道:老中醫五十年行醫感悟》,作者/聶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