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馨頭痛治驗
李元馨 主治 虞勝清 輯錄
(2019年10月08日) (杏林論壇第386期)
恩師李元馨先生,字文炳,號大勉,江西臨川博溪村人。生於公元1893年,卒於公元1984年,享年九十一歲。祖父圃孫,精於歧黃之術,著名於撫州。先生早年喪父,從祖父習醫,盡得其傳。懸壺贛東六十餘載,醫術高明,學驗俱豐,譽馳四方,遐邇同欽,為江西省當代著名中醫之一。
祖國醫學的“頭痛”證是以頭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常見病證。頭痛有外感與內傷兩大類。一般來說外感易治,內傷難療。臨床所見頭痛,往往錯綜複雜,如表裡同病、寒熱互見、虛實並存、肝胃火熾、風火痰熱相兼等等。李元馨先生根據前人所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之說,治偏正頭痛喜用川芎茶調散加減化裁。有時以川芎茶調散為主方,收到立竿見影之效;有時僅取方中二、三味藥以為佐使,而提高了療效,謹守病機,隨機應變。
例一 風寒頭痛
鄭某 男 36歲 工人
[初診] 1981年1月12日
頭痛以顳側為甚,頭暈目眩,惡風,夜煩不安,食慾減退,二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薄,脈弦。此乃風寒上犯,阻遏清陽之氣。治以疏風散寒。
川芎5g 白芷5g 荊芥5g 防風5g 薄葉5g 羌活5g 細辛2.5g 茶葉10g 天麻6g 蔓荊10g 刺蒺藜5g 白芍6g 甘草3g 三劑
[複診] 1981年1月21日
頭痛較前減輕,惟煩躁不安,夜寐夢多。左脈弦滑,苔薄白。再予原方出入。
川芎5g 白芷5g 荊芥5g 防風6g 細辛2g 羌活5g 天麻6g 蔓荊10g 刺蒺藜10g 白芍10g 薄葉5g 甘草3g 七劑
按:頭痛惡風是本例主症,所以取川芎茶調散借大隊風藥上行入巔以疏散風寒為主;目眩頭暈,夜煩不安,脈弦是肝陽上亢之症,故合天麻、蔓荊、刺蒺藜、白芍平肝斂陽為輔。
例二 肝火頭痛
王某 女 70歲
[初診] 1981年11月26日
右偏頭抽痛,或如錐刺,手不可近,觸發則痛加,頭皮似有蟻行。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病為肝經火鬱,生風上擾。主以平肝瀉火,佐以熄風疏邪。
菊花10g 天麻5g 膽草5g 黃連5g 白芍10g 蔓荊10g 熟地15g 川芎5g 白芷6g 防風5g 蒼耳10g 細辛5g 甘草4g 三劑
[二診] 1981年11月29日
諸證逐日減輕,方證切合,原方繼進二劑。
[三診] 1981年12月1日
頭痛基本已癒,惟睡眠欠安,肝脈弦稍數,舌質紅,苔薄黃。鬱火遊風糾纏,一時難解,守原方再服三劑,以求痊癒之功。
按:對於偏頭痛,前人有:“左屬血虛,右屬氣虛”之說。先生認為不可以部位言氣血之虛,應證脈合參而定虛實,本證頭痛偏右,手不可近,脈弦數,屬肝經鬱火;頭皮似有蟻行,是風邪遊竄。經云:“木鬱達之,火鬱發之。”方中用防風、川芎、白芷、蒼耳、蔓荊疏鬱祛風,細辛搜逐頭面遊風;菊花、天麻、膽草、黃連、自芍平肝瀉火。一升一降,相得益彰。先生認為偏頭痛多屬肝火或肝陽,如陰虛不甚,可予平肝瀉火或平肝潛陽方中,酌情選用辛散藥二、三味,分量宜輕,則效果更好。如辛散藥過多或分量過重,則火愈升愈熾,陽愈升愈亢,反助紂為虐。先生曾接診一案,症狀與本例酷似,前醫以為外風,用藥一派辛散,藥後頭痛加劇,手不可近。先生易平肝潛陽法,藥到病除。
龍某 女 58歲
[初診] 1975年10月5日
頭痛,後腦發燒,有時形寒,太陽及頸項抓緊。舌苔薄白,脈弦略緊。久經治療無效,經襝査為“腦血管硬化”。內有肝火,外感寒邪。宜平肝瀉火為主,稍佐辛散。
菊花10g 白芍10g 生地10g 蒺藜5g 天麻7g 瓜蔞10g 牛蒡子10g 黃連4 g 黃芩7g 藁本5g 蔓荊10g 荊芥3g 防風3g 羌活3g 三劑
[二診] 1675年10月10日
形寒已除,太陽及頸項抓緊感亦失。頭痛及後腦發燒作於午後和晚上,痛兼昏眩,煩燥不安。舌質紅,苔少,脈弦有力。寒邪已除,肝陽上亢,治宜育陰平肝。
菊花10g 白芍10g 生地12g 天麻7g 殭蠶5g 麥冬10g 黃連7g 蒼耳子7g 瓜蔞12g 蔓荊10g 薄葉5g 牛蒡子12g 藁本5g 三劑
[三診] 1975年10月13日
頭痛好轉,後腦發熱亦減。陽得陰濟,有下降之勢。宜原方加減,更增潛陽一法。
桑葉10g 菊花10g 熟地15 g 龜板20g 石決明10g 麥冬12g 天冬12g 白芍12g 丹皮7g 殭蠶10g 天麻7g 黃連5g 蔓荊子10g 藁本5g 蒼耳子3g 五劑
按:前醫投藥不效,關鍵在於形寒、頸項抓緊等症未加詳解。此乃寒邪外束之證,開始投以一派寒涼,以致寒邪愈來愈緊,清陽不展,頭痛加劇。先生先以平肝瀉火為主,兼以散寒,溫寒並用,相互制約,俾寒無斂寒之弊,溫無升火之憂,繼予育陰平肝潛陽收功。
鄭案與本例均為表裡同病,但一以表寒為主,一以肝火為甚,故處方用藥迥然有別。本例與王案均為肝火頭痛,因王案頭皮如似有蟻行,是鬱火生風之症,故方中風藥較多,取其“火鬱發之”之義,並加細辛少許搜逐遊風。先生辨證用藥之精細,由此可見一斑。
例三:風熱頭痛
吳某 女 35歲
[初診] 1975年8月12日
頭痛偏左,左目紅腫疼痛,夜眠不安,舌苔薄白,左脈右脈濡滑。為風熱引動肝火,法當透邪、平肝,內外兼施。
菊花10g 桑葉10g 夏枯草10g 白蒺藜10g 白芍5g 焦梔6g 石斛10g 蔓荊10g 白芷5g 藁本5g 防風5g 澤蘭6g 三劑
按:本例目赤而腫,赤為熱之證,腫為風之象。方用防風、白芷、藁本、蔓荊祛風消腫、散赤止痛,使外邪得除;菊花、桑葉、夏枯草、白蒺藜、白芍、梔子平肝瀉火,俾內患得平;澤蘭化淤滯,增強退赤消腫之功;石斛滋水涵木,使平肝瀉火之效更好。桑葉、菊花二味,既可疏散,又能平肝,有內外兼治之優,可用於治風熱頭痛、肝火或陽亢頭痛。
例四 肝胃火熾頭痛
陳某 女 35歲
[初診] 1976年7月22日
左側偏頭痛已有八月之久,反復發作,逐漸加重,發時痛甚難忍,每次服去痛片二粒也只能暫緩片刻,輾轉求醫,均無效果,西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近來偏頭痛復發,左眉棱和牙齒亦痛,甚至痛如掣刺或如錐刺、火灼,以手緊壓痛點似覺稍緩,口乾口苦,便結難行,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肝胃火炎,上擾清空,議平肝清胃法。
龍膽草10g 黃連5g 生梔6g 菊花10g 蔓荊10g 白蒺藜5g 藁本5g 生地15g 玄參12g 麥冬12g 薄荷葉5g 生石膏20g 蒼耳子5g 甘草3g 三劑
[二診] 1976年7月25日
進藥一劑,次日大便暢通,痛減大半,三劑後頭痛基本已癒。守原方再進三劑,以競全功,服藥六劑,病即全癒,追踪二年,未見復發。
按:觀其證候,肝胃之火上炎可知;久病熱灼陰虧,致使腸燥津枯。大便不行則臟氣不通,火無下泄之路,灼灼上炎。故予清瀉肝胃之中,寓增液行舟一法,大便暢行,火即下降,此亦釜底抽薪之義。
[例五] 風火痰熱頭痛
熊某 男 18歲
[初診] 1976年1月11日
1975年11月因突然劇烈頭痛并昏厥而收入某醫院住院治療。脊椎穿刺確診為“珠網膜下腔出血” 。治療二月,病有好轉,因頭痛仍時發不止而來治療。頸項活動欠靈,陣發性頭痛,晨起頭頂痛甚,餘時後腦疼痛,痛時腦中發熱,目眩,兼有震動感覺。進食噁心,中脘嘈雜,二便正常,睡眠不寧,醒後難以復寐,口乾,腳軟,舌質深紅,苔黃,脈弦滑。病為痰熱風火上擾清空,治用祛風化痰、平肝瀉火法。
梔子10g 黃連10g 菊花10g 龍膽草10g 蔓荊10g 殭蠶6g 藁本6g 天麻10g 薄荷葉5g 夏枯草10g 石斛12g 決明子12g 羌活5g 防風5g 七劑
[二診] 1975年1月19日
靜息時頭微痛,走路則頭脹痛似裂,胸悶,食後嘔吐,呃逆,頭昏頸酸。治守原意。
梔子5g 黃連6g 桑葉10g 龍膽草10g 菊花10g 蔓荊10g 刺蒺藜5g 殭蠶10g 天麻10g 薄荷葉3g 牛蒡子15g 黃芩5g 枳殼10g 藁本5g 瓜蔞仁15g 甘草3g 五劑
[三診] 1975年1月28日
頭痛二、三天發作一次,講話較多易引發頭痛,頸項活動感覺微疼。食慾欠佳,午餐後嘔吐少許,夜眠煩燥夢多。舌質紅乾,苔黃脈弦。腎水不足,肝陽上亢;水火不濟,心火時炎。宜平肝潛陽,育陰養心。
菊花12g 蔓荊10g 天麻10g 黃連6g 殭蠶10g 白芍10g 龜板15g 石決10g 熟地15g 柏子仁10g 酸棗仁10g 夜交藤10g 牛蒡子10g 蔞仁10g 遠志5g 茯神10g 五劑
[四診] 1975年2月29日
上藥疊進三十劑,諸證日漸向癒,惟勞累後頭微痛,近來咳嗽痰稠,舌質紅,苔薄黃,脈稍弦。治擬平肝化痰。
薄葉5g 桑葉10g 菊花10g 蔓荊10g 天麻10g 貝母10g 牛蒡子10g 杏仁10g 蔞仁10 夏枯草12g 刺蒺藜10g 雲苓10g 決明子12g 甘草4g 七劑
藥後病已痊癒,多次追訪一切均好。
按:珠網膜下腔出血,起病突然,來勢兇猛,多屬痰熱風火上擾。本例經西藥治療,雖險期已過,但病邪未除,風火挾痰熱上擾,鬱遏經隧,氣血壅滯不行,“不通則痛”,故頭痛不止。初診、二診以重劑苦寒直拆肝火上炎之威;三診以滋腎平肝、潛陽濟心;末診以平肝化痰收功。各診治法側重不同,惟清化痰熱一法貫徹始終。
例六 痰濁頭痛
張某 女 26歲
[初診] 1972年4月12日
頭痛且昏,逢窸當風則甚,脘悶納呆,進食喜溫惡涼,精神困倦,舌淡紅,苔薄白,脈濡滑。先後在兩家醫院治療無效。病為脾陽不振,痰濁中阻,清陽不升,兼感外風。治擬溫陽化痰、辛散祛風
西黨15g 焦術7g 炮附子7g 公丁3g 蔻仁3g 羌活5g 防風5g 荊芥5g 細辛2.5g 天麻7g 川芎5g 白芷5g 甘草4g 三劑
痛減大半,後復診兩次,守原方出入,又六劑而痊。
按:脾陽不振,濕聚生痰,痰濁中阻,故脘悶納呆,進食喜溫畏涼,精神困倦;清陽不升,風邪上犯,則頭痛且昏,逢寒當風更甚。此既不同於一般風寒上犯巔頂頭痛,也不同於單純痰濁上擾之頭疼,病為內外合邪,專以辛散,痰濁不化;只化痰濁,外邪不去。先生設兩全之計,擬附子理中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一則溫中健脾以化痰濁,一則辛散走表以祛外風,俾內外之邪迅速得以化解。
校核/彭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