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國醫大師徐經世談中醫肝病證治

國醫大師徐經世談中醫肝病證治

發表時間: 2019-06-20 09:54:36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關注: 2540
小編說:第二屆國醫大師徐經世是我國著名中醫內科學大家,出身於中醫世家,係安徽中醫徐氏醫學第三代傳承人。他在中醫肝病方面繼承了先賢之精華,多有研究,頗具心得,創立了治肝“三十二字法”等,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醫肝病學理論。現將徐經世有關中醫肝病證治規律、治療法則等獨特認識整理總結如下,以供同道學習。
  肝的生理特性
肝之生理功能覆蓋面廣,為將軍之官,主司謀慮。徐經世在臨床雜病中不僅提出婦科諸病從肝論治,內科雜病也有很多可以從肝論治。
首主疏泄
從五行來說,肝屬木,木宜調達,不得曲直,以調為暢,主以疏泄。而在精神情志方面,人的一切謀劃和行動,都取決於肝膽的施令。所謂出謀在肝,行動在膽。膽屬六腑之一,又有“奇恆之腑”之稱,主有決斷之權。膽是一個中空的器官,功能為貯藏和排泄膽汁,與肝同主疏泄,以助消化。所謂疏泄,簡而言之即是疏通調達,人體水穀消化、氣血流通、水液代謝、衝任二脈功能運行均賴於此。
陰陽互動
“陰陽”二字,內涵深奧,《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人體病理現象的產生同樣根源於陰陽的變化。
肝為體陰用陽之臟,陽主動,動則有為;陰主靜,靜則有守。“體陰”是指肝的陰血和陰液,以陰的物質來促使陽之運動。因陽無物,其動力賴於陰液帶動。肝為五臟貯藏精微物質,被人身各組織利用,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然五臟的精微既要保持充滿,又決不能因滿而壅實。那麼,如何保持滿而不實?則當需依賴於肝膽的製化和疏泄。生中有製,制中有生,方能運行不息,使人的生命活動處於常態。言及肝藏血,以女子器官的需求為例:肝藏血起到調節衝任,控制經潮作用,並化精入腎,達到乙癸同源,陰陽互根。
主司內外
筋屬於肝,與骨相合是人體外形的主要支架。肝之脈絡,上入於目,交至巔腦,循經而下榮於爪甲,併入於陰,歸宿於下。
故肝在人體結構和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與女性的生理特點有直接關聯。
    肝病病因
中醫學認為肝病的病因有內外,內為七情內傷,外由六淫所侵,首以風淫為患,內傷多由情誌所致或生活失節所影響。肝主情志,其條達之性可以調暢臟腑氣機,使之平衡。調肝是多病種治療、康復的重要策略和法則,如清代周學海所著《讀醫隨筆》明示:“醫者善於調肝,乃善治百病。”今之學者對肝病產生原因歸納為二:一是化學物的產生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並引起疾病譜的變化,其危害增多,常常引發肝損害;二是現代不良生活方式,高熱量飲食及體力支付過少引發肥胖及脂肪肝的流行。
病因是病機的元素,以因求機這是中醫治病的前提,而如何辨明病機又是治病求效的關鍵。如見積聚性疾病要知其形成是由無形之氣所決定。陽不化氣,故陰成形而不化。所以,析因求機是做好中醫臨床的重要環節。
風淫為肝病之首。如何認識“風”,可用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理解。風為百病之長,為諸邪致病的先導,透過腠理侵襲人體,或在皮膚,或在經脈,或在臟腑,變化多端,無處不及,治療所運用的祛風藥也像風一樣,徐徐透散而除之。
   肝病病機
若欲知人之病,先知人之常。對於病機之辨,具體而言即是辨“機微”“機關”“機宜”。
辨“機微”:本著“有諸內者,必形於外”的原則,司外揣內,仔細分析四診所得資料,尤其要重視那些不易察覺或容易被忽略的變化,見微知著,從而得出正確判斷。
辨“機關”:在面對採集到的各種繁雜症狀時要透過現像看本質,抓住其最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除關鍵,即所謂“擒賊先擒王”,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用。
辨“機宜”:是辨別病情所處的不同階段及病變部位的不同,隨機應變,因勢利導。除此,要辨時宜,對患者所處的時空環境、季節的更替、日夜的變化對病情的影響加以注意。
至於肝病病機之辨,要根據肝的生理及其病變之因而看出其病機。比如,要看出疏泄的不及與太過的兩種病理變化。疏泄不及是由肝氣鬱結形成的,臨證表現多端。疏泄太過是指肝陽升動太過形成肝火上炎、肝氣上逆等病理變化。
     肝病治則
從中醫辨證學可見肝病的證候約有十多種:肝鬱證、肝痺瘀血證、肝氣證、肝風證、肝火證、黃疸濕熱諸毒證、肝寒證、上熱下寒證、肝虛證、肝水證等。徐經世按照五行生剋之理對治療肝病提出“四法”。
疏肝理氣、調達木鬱
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鬱。按照《難經·四十一難》所言:“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肝在五行屬木,與春氣相通,以木之升發、生長、條達之性來形容肝主疏泄的功能恰如其分。其疏,可使氣行而不滯;其洩,可使氣散而不鬱。肝疏泄正常則能維持全身氣機暢達,升降平衡、經脈通暢、氣血沖和、情志悅舒、臟腑協調。肝疏泄失常則致氣機鬱結而為病,見有悶悶不樂、噯氣頻作、胸脅痛脹、煩躁易怒、女子月經不調等,治療當遵條達木鬱之旨。無論肝病在初、中、末任何一個階段,疏通氣血這個原則應貫穿其始終。
後世醫賢李東垣作《脾胃論》十分注意疏通肝木;朱丹溪雖善用苦寒,卻妙於開鬱,方藥如獨勝丸;葉天士創通絡法同時巧寓疏肝。這說明治肝方法雖多,掌握“舒氣令調”的原則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理脾和胃、和煦肝木
理脾和胃的法則是治療肝病的必然走向,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木得土而達”。肝之疏泄失常,致“鬱而不達,其氣乘脾”,治先理脾和胃,以土資木。須注意的是,此法針對肝偏於實之證,治當先實脾。若治肝虛者,則宜直補本宮,以防外侮。
補益腎水、清平相火
此法的提出源於肝腎的五行生化關係,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肝腎同源,彼此互化,肝藏血,腎藏精,肝血賴腎精的滋養而不虛,腎精賴肝血充養而不虧。若肝病及腎,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虛火內擾,臨床則表現為脅肋隱痛、肢體麻木、目乾眼花、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失眠多夢等症,治療需以母補子,方用一貫煎、二至丸等。
一貫煎首見於《續名醫類案·卷十八·心胃痛》,後世所傳之《柳州醫話》系清咸豐年間王孟英所輯,非本人所作。在《續名醫類案》中載有高鼓峰、呂東莊二案胃痛治驗的按語中見到。魏之秀說:“高呂二案持論略同,而俱用滋水生肝飲,而予早年亦用此,卻不甚應,乃自創一方名一貫煎,用北沙參、麥冬、地黃、當歸、枸杞、川楝子六味出入加減,投之如應桴鼓,口苦燥者加酒連尤捷,可純治脅痛吞酸疝瘕,一切肝病。”魏氏認為本方立法遣藥本於臟腑制化之理,如環相貫故名一貫。其組方首先是高氏滋水以育肝體的薪傳,進而更有魏氏養金水以製肝用的創新,可謂滋陰養肝、疏肝開鬱的代表方。
活血化瘀、燮理陰陽
新病在氣,久病在血。若肝之疏泄失條日久,則氣血流行受阻而形成瘀血。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燮理陰陽之法,“宜養肝不宜伐肝”,方用燮樞湯、三陰煎等。
以上擬從肝之生理、病因、病機、治療法則論述,雖未言及現代醫學的肝病,但其治法和方藥對抑鬱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膽系疾病都有確切療效。
肝硬化合併代謝性腦病案
王某,女,年未滿四十即身染乙肝病毒,遷延日久而轉變為肝硬化失代償期,中醫謂之“積聚”。病初曾多次接診,病情基於穩定,後因務工未加重視,2019年2月患者突發上消化道出血,住進醫院,檢查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1I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9IU/L,總蛋白56.1g/L,白蛋白34.5g/L,總膽紅素26.1umol/L,直接膽紅素11.2umol/L,間接膽紅素14.9umol/ L;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3.2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9.1%,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54×109/L,紅細胞計數3.01×1012/L,血紅蛋白80g/L,血小板計數28.0 ×109/L;凝血酶原時間16.40s;血氨12.7umol/L;胸部CT+上腹部CT平掃及增強示:1.肝硬化、脾大、腹膜炎伴腹水、門脈高壓伴側支循環開放;2.心影增大,心包積液;3.右腎囊腫。經對症治療出血得以控制,但隨即出現言語不清漸至不能言語,口角流涎,雙上肢不自主抖動,於2019年2月20日查顱腦MRI示:兩尾狀核頭、基底節區異常信號,考慮代謝性腦病。經綜合治療後症狀未見明顯好轉遂於2019年3月1日由他院出院,以輪椅推入診室求於徐老以期中醫藥診治。視其形體消瘦,全身黃染,問之只納流食,二便失利,查舌質淡,苔黃膩,脈虛弦。
綜合分析,病為“積聚”,實由臟腑盛衰變化失調所致,以“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而認知。今患者神誌尚清,但不能言語。此為“舌瘖”,由痰阻心脈所致。因心開竅於舌,今受阻滯,故使舌不能自如轉運,而出現言語謇澀。因為肝藏血,心主血脈,主宰神誌,意識和思維活動均賴肝血供養,一旦失其所常,則可能導致言語失常。肝病及脾,脾虛則運化不良而產生內濕,化為痰濁,心脈受阻,舌體不仁則致此症。治療應養肝體,利下竅,化痰濁,開心腦。
處方:北沙參20克,仙鶴草20克,淡竹茹10克,陳枳殼15克,赤小豆30克,瓜蔞皮仁各12克,遠志筒10克,膽南星10克,京菖蒲10克,絲瓜絡20克,生穀芽25克。10劑。
二診(2019年3月19日):患者隨家屬一同前來,問話能夠表達片語。家屬介紹,藥進旬餘,患者即全身黃染消退,大便通順,飲食有增。唯體弱多汗,夜寐煩躁難眠,少腹墜脹,小便短少,舌淡苔薄白而滑,脈來虛弦,按其轉機情況,守用原方出入,以觀其後。
處方:太子參25克,淮小麥50克,仙鶴草20克,淡竹茹10克,陳枳殼15克,遠志筒10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赤小豆30克,甘草梢6克,制二醜2克(後下),車前草15克。10劑。
另:安宮牛黃丸2粒,每服半粒,日2次開水送下。
三診(2019年4月16日):藥後諸證均見緩解,言語漸清,言語有邏輯,正常神態,二便通暢。但由於病久,虛像明顯,體力欠佳,下肢乏力,自汗不已,手心灼熱,舌像如前,脈現右大於左,針對病情,予以滋養肝陰,寧心斂汗,清化痰濁,通腦開竅,糾偏救弊之劑以觀其後。
處方:北沙參20克,杭麥冬15克,淮小麥50克,仙鶴草20克,杭白芍30克,酸棗仁25克,遠志筒10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赤小豆30克,車前草15克,甘草5克,制二醜2克。
另:羚羊角顆粒1包,日2次,連服10天為度,開水送下。
按:二診用安宮牛黃丸意在加強醒腦開竅,辟穢化濁。徐經世認為安宮牛黃丸不僅用於高熱神昏病症,對於邪閉清竅所致神誌不清或低熱不退等亦可取效。本案患者言語不出由痰濁閉阻心脈所致,故用之。三診患者手心灼熱,夜寐煩躁難眠,乃係心肝伏熱,故先後以安宮牛黃丸、羚羊角顆粒清瀉心肝。本案連診3次,藥進好轉,但肝病延至如斯,諸臟受及,呈本虛標實之勢,較為棘手,現今中醫既要持積極態度,設法施治,又要注意逆轉,有條件應中西醫結合,分清主次,根據病因進行針對性調治,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國醫大師李乾構調肝10法,肝不好的朋友請收藏!

國醫大師李乾構調肝10法,肝不好的朋友請收藏!

國醫大師李乾構調肝10法,肝不好的朋友請收藏!
肝為將軍之官,其性鋼強,肝藏血,體陰而用陽,性喜柔而惡燥,肝氣太過與不及均可致病,臨床調肝之法有十:
1. 疏肝解郁法(適用於肝鬱氣滯證)
臨床表現為胸脅滿悶或疼痛,善太息,噯氣頻作,飲食獃滯,胃脘痛,腹痛、,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月經不調,或有乳房及少腹脹痛,情志抑鬱,苔薄,脈弦。本證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所致。治宜疏肝解郁,常用方如(1)柴胡疏肝散加減:(2)逍遙散加減。常用藥如柴胡10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鬱金10克、合歡花10克、玫瑰花10克等。
2. 瀉肝請熱法(適用於肝火上炎證)
臨床表現為脅痛,煩躁易怒,頭痛昏脹,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失眠多夢,便秘尿赤,舌邊紅,苔黃,脈弦。本證多因惱怒傷肝,肝氣鬱結,日久化火,火氣上逆所致。治宜瀉肝請熱法,常用方如(1)龍膽瀉肝湯:(2)當歸蘆薈丸。常用藥如龍膽草10克、蘆薈10克、黃芩15克、虎扙15克、大黃5克、梔子10克等。
國醫大師李乾構調肝10法,肝不好的朋友請收藏!
3. 補血養肝法(適用於肝血不足證)
臨床表現為脅痛隱隱,頭暈耳鳴,體乏無力,失眠多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本證多因手術或失血過多或月經過多所致。治宜補血養肝,常用方如(1)四物湯:(2)當歸補血湯。常用藥如當歸、白芍15克、柴胡10克、熟地10克、雞血藤30克、阿狡10克等。
4. 柔肝滋腎法(適用於肝陰不足證)
臨床表現為脅痛隱隱,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四肢麻木,口乾不飲,舌質紅干少津,苔少,脈細弦。本證多因久病傷陰或肝氣鬱結日久化火傷陰,水不:涵木,虛火上炎所致。治宜柔肝滋腎,常用方如(1)杞菊地黃丸:(2)一貫煎。常用藥如熟地15克、黃精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枸杞子10克、當歸、白芍15克等。
5. 平肝潛陽法(適用於肝陽上亢證)
臨床表現為急躁易怒,頭暈頭脹頭痛,目眩畏光或視物不清,面紅目赤,失眠多夢,口舌乾燥,舌紅,苔黃,脈弦。本證多因抑鬱焦慮,氣鬱化火,耗血傷陰,陰不制陽,以致肝陽妄動所致。治宜平肝潛陽,常用方如(1)珍珠散:(2)三甲復脈湯。常用藥如龜板15克、別甲15克、珍珠母30克、代者石10克等。
國醫大師李乾構調肝10法,肝不好的朋友請收藏!
6. 鎮肝熄風法(適用於肝風內動證)
臨床表現為眩暈耳鳴,頭脹頭痛,甚則昏仆失語,不知人事,肢體震顫,手足蠕動,甚則熱抽搐,角弓反張,舌質紅或絳,苔黃,脈弦細數。本證多因年老腎虧,房室勞倦,七情所傷,或溫邪直入,耗傷陰血,導致陰血虧虛,肝脈失養,化燥生風所致。治宜鎮肝熄風,常用方如(1)鎮肝熄風湯:(2)天麻鉤藤飲。常用藥如生赭石30克、生龍骨30克、生龜板20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等。
7. 清肝利濕法(適用於肝經濕熱證治)
臨床表現為脅肋脹痛,口苦口粘,惡聞葷腥,耳聾耳腫,小便短黃,鞏膜黃染,陰腫陰癢,帶下色黃,苔白黃膩,弦滑數。本證多因嗜食辛辣肥甘,或過量飲酒損傷肝脾;或久居潮濕之地,復感濕熱之邪,或外邪入里化熱,氣機郁滯所致。治宜凊肝利濕,常用方如(1)尤膽瀉肝湯加減:(2)茵陣蒿湯加減。常用藥如龍膽草10克、茵陣蒿15克、桅子10克,車前子10克、黃苓10克、土茯苓15克、虎杖15克等。
8. 化瘀軟肝法(適用於肝血瘀滯證)
臨床表現為脅下痞塊,呈刺痛狀,痛處固定不移,入夜痛甚,面色青黑不華,腹部脹滿,舌質紫暗,苔白,脈弦澀。本證多因肝氣鬱結日久,血流不暢,致瘀血停滯肝區所致。治宜化瘀軟肝,常用方如(1)血府逐瘀湯加減:(2)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藥如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紅花I0克、丹參15克、柴胡10克、穿山甲15克、鱉甲15克等。
國醫大師李乾構調肝10法,肝不好的朋友請收藏!
9. 暖肝溫經法(適用於寒滯肝脈證)
臨床表現為少腹脹痛,睾丸重墜或陰襄緊縮,得熱則:減,遇寒加重,女子痛經閉經,帶下清冷,畏寒肢冷,苔白,脈沉遲。治宜暖肝溫經,常用方如(1)暖肝煎加減:(2)溫經湯加減。常用藥如肉桂3克、桂枝10克、小茴10克、乾薑5克、吳茱萸3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烏葯10克等。
10. 溫補肝陽法(適用於肝陽虧虛證)
臨床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口唇發青,男子陽痿,女子少腹冷痛,月經不調,懈怠疲勞,憂鬱膽怯,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本證多由寒邪直中臟腑,損傷陽氣,肝陽虛損,無以升發,陰寒之氣充斥臟腑而發病。治宜溫補肝陽,常用方如(1)溫陽補肝湯加減:(2)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藥如肉桂3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乾薑5克、高良姜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党參10克、黃茋20克等。
以上介紹了調肝十法,臨床上往往二證三證同見,宜用二法三法聯合應用,要靈活應用調肝十法,方能獲得滿意療效。藥方僅供行業內部人士參考,患者需辨證之後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國醫大師李乾構調肝10法,肝不好的朋友請收藏!
專家介紹:李乾構,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病專家、BTV《養生堂》重要嘉賓。本文出自李老代表著作《大國醫——脾要輕補,胃要嬌養》,一書說透脾胃養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