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

作者:張步桃
【出處】
《傷寒論‧陽明病篇》第205條:「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少陽病篇〉第225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而不名桂枝柴胡湯者,以太陽外證雖未去,而病機已見於少陽裡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而散太陽為兼也。」
【組成】
柴胡四兩、桂枝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灸,半夏二合半洗、黃芩一兩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

概說
柴胡桂枝湯顧名思義,是由小柴胡湯及桂枝湯的合方。但為何不稱桂枝柴胡湯呢?在《傷寒論》中說明得很詳細。本方在〈陽明病篇〉及〈少陽病篇〉各出現一次。《傷寒論‧陽明病篇》第205條提到:「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朗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又〈少陽病篇〉第225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最重要的是下面這段文字:「......而不名桂枝柴胡湯者,以太陽外證雖未去,而病機已見於少陽裡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散太陽為兼也。」這就是仲景先生的神妙。
從前段的文字可了解,桂枝湯有調和營衛作用,又可調氣血。而小柴胡湯則可疏通三焦,全方的作用就是調和營衛,疏通三焦。談到三焦」,很多民眾也不了解其含義,因為從《內經》及諸多文獻各有不同解釋。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就《內經》言,有屬於經絡系統的三焦經。有文獻是從身體部位區分,乳房以上為上焦,乳房到肚臍屬中焦,肚臍以下則為下焦。有從生理作用區分,上焦主受納,即呼吸作用。中焦主腐熟水穀,即消化作用。下焦主出,即泌尿排泄作用 。
也有從器官區分,上焦包含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系統。《內經》也談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所謂上焦如霧即指心肺功能,肺主氣體交換,從生理學觀點看,肺要有適當潮濕的容積才能完成氣體的交換,即呼吸,如果太乾燥就會出乾咳,也就是肺喜潤而惡燥的意思。中焦如漚,即指腸胃系統有如酒囊飯袋,漚也包含食物的消化過程。下焦如瀆,即指肝腎系統,有如下水道工程,一定要維持暢通,如失調會產生藏污納垢,穀道、水道不通,即造成現代醫學公認最棘手的尿毒、腎病變。
所以「三焦」究竟指什麼?很難界定。《內經》談五臟、肝心脾肺腎無可爭議,但嚴格講,應加心包即心包絡而為六臟。六腑是指膽胃,大小腸、膀胱再加上三焦,故我們從上述分類談三焦,所謂有名而無形,即找不到有形的組織器官,但老祖宗卻早就知道三焦的作用,也就是「水穀的道路」。我們從這句話可說明水穀是指食物,但其營養是藉三焦疏通,而三焦應該就是淋巴組織,營養就是藉淋巴組織輸佈到全身,使人體維持正常的功能活動 。


================================

蔣占平副主任醫師應用柴胡桂枝湯驗案
來源:中國中醫急癥 作者:解傑 蔣占平 2013-8-30

蔣占平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蔣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0余年,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崇尚經典,善用經方,對於多種內科疾病都有獨到的認識和有效的治療方案。筆者在進修期間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臨床靈活應用柴胡桂枝湯的經驗作一總結,以饗讀者。、

1  案例舉隅
1.1  高熱  患者李某,女性,45歲,2012年7月21日初診自訴發熱5 d,體溫最高達39.7℃,曾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左氧氟沙星、安痛定等輸液治療,並口服退熱藥品,藥後雖汗出,但高熱不解。今查血常規:白細胞12x109/L,中性粒細胞0.90,血紅蛋白123 g/L,血小板2,;1x109/L,血沈、尿常規、胸部CR均正常。現癥:發熱惡寒,頭痛少汗,四肢關節疼痛,惡心欲吐,胸脅苦滿,二便調。診其舌質紅,苔薄白,脈浮而弦。查體:T(體溫:?5 qC,雙肺叩診清音,聽診未聞及幹濕噦音,心音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齊,各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患者訴平素體質較弱,易外感。蔣老師診為太陽少陽合病,以柴胡桂枝湯主之。用藥:柴胡24 g,半夏lOg,黨參lO g,黃芩15 g,桂枝10 g,杭芍10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棗5枚。2劑,水煎服,每日l劑。2012年7月23日二診:熱退,惡心欲吐,胸脅苦滿證愈,但仍覺頭痛、惡寒,少汗,四肢關節疼痛。查:T 36.7℃,心肺(一),診其舌脈:舌紅,苔薄白,脈浮緩。蔣老師診之為邪氣從少陽樞機轉運而外出太陽,治以桂枝湯。用藥: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棗5枚。2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患者藥後啜熱粥。2012年7月25日三診:患者自訴感覺明顯好轉,復查血常規:白細胞7.8x109/L、中性粒細胞0.62,均已降至正常。繼予原方2劑以鞏固療效。

1.2脅痛  患者王某,男性,50歲,2012年8月10日初診.患者主訴胸脅間斷疼痛半年余,發作時周身酸痛,自覺有氣在兩脅間前後左右走竄,伴見胃脘脹滿,尤在飯後加重,舌紅、苔白厚,脈弦。查體:雙肺呼吸音清,心音正常,心率70次/min,律齊,各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心電圖(ECG):大致正常,上腹部彩超:肝膽脾胰未見異常。蔣老師辨病屬少陽樞機不利,氣血陰陽失調,故選方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12 g,法半夏10 g,黨參10 g,黃芩9 g,桂枝6 g,杭芍10 g,甘草6 g,焦三仙30 g,生姜3片。大棗3枚。3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2年8月13日二診.自訴胸脅疼痛明顯好轉,診其舌脈,舌紅苔薄白,脈弦。繼予原方7劑以鞏固療效。患者未再復診,2月後追訪患者已經痊愈。
1.3肩周炎患者劉某,男性,43歲。2012年10月15日初診。左側肩背疼痛酸脹,左臂不能擡舉,頸項不能轉側,服用多種西藥止痛劑無效,查ECG:竇性心律、大致正常.頸椎正側位:生理曲度變直。某院診為肩周炎。蔣老師看診時,患者自訴胸悶、兩脅脹滿,口苦,咽幹,項背不舒,納差,二便尚調。視舌質淡暗,脈弦緊。查體:雙肺呼吸音清,心音正常,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及病理性雜音。蔣老師辨病屬太少合病,方選柴胡桂枝湯々口減:柴胡15 g,黃芩10 g,半夏10 g,生姜10 g,黨參10 g,炙甘草10 g,桂枝10 g,白芍lO g,海桐皮15 g,片姜黃10 g,大棗6枚。3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2年10月18日二診。服用3劑後肩背疼痛大減,頸項活動自如,胸脅舒暢。繼予原方減海桐皮5劑,後未再復診。
2周後追訪患者余證俱愈。

2體會

    柴胡桂枝湯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的合方,蔣師認為該方既具小柴胡湯解郁利樞之功,又兼桂枝湯調和營衛,調理氣血陰陽之能。臨床上多用於以下幾種病證:(1)少陽病證與太陽病證同時並見,即胸脅苦滿或脅背作痛而又見有發熱惡寒,或肢節煩疼等,用本方治療效果甚佳;(2)肝氣竄證,發病特點是患者自覺有氣在脅脘胸背,甚至四肢流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凡氣所竄之處則覺疼痛或脹滿,用本方有特效。張介賓《景嶽全書》言“今之傷寒,率多並病,若明此理,則自有頭緒矣。治此之法,凡並病在三陽者,自當解三陽之表。如邪在太陽者,當知為陽中之表,治宜清法。邪在少陽者.當知為陽中之樞,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柴胡桂枝湯即是治療太少合病的主方。

    本方原是小柴胡湯,桂枝湯各半量合劑而成。蔣師用之治療虛人發熱一證,重用柴胡、黃芩,兩藥合用有較強的退熱作用。尤其柴胡用量視發熱程度而有所遞增,如高熱達38~40℃以上時,柴胡用量可達24-30 g,否則很難奏效。臨床辨病辨證要靈活,以病例3肩周炎為例,患者肩背痛,治療肩背痛按經論治,重在太陽、少陽、督脈三經,肩部為少陽經,肩痛多用小柴胡湯和解;背部為太陽經,背痛可用桂枝湯治療,故此選用柴胡桂枝湯.以祛除太少兩陽經之邪。

===========================================
柴胡桂枝湯臨證之五:經腑同病 互為因果 反複難愈
來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作者:

後人研究《傷寒論》,有經證、腑證之言,如太陽經、腑證,陽明經、腑證,已為多數學者所接受。而少陽之經、腑證,尚無定論。筆者曾有《論少陽腑證》一文,提出小柴胡湯證是少陽經證,大柴胡湯證是外感病中典型少陽腑證之觀點。正確與否,尚且不論,即以愚思,而探討雜病範圍內少陽(或有兼證)經腑同病。雜病之中,必有少陽經脈癥狀(如沿少陽經脈循行部位疼痛等),亦必有膽腑癥狀(如上腹或右上腹疼痛等),方可謂之經腑同病。其發病特點為彼此影響,十分明顯。如少陽或兼鄰近經脈出現癥狀,常能引發上腹或右上腹癥狀,反之亦然。若兼外感,則有寒熱現象,此與146條所載之“支節煩疼”、“心下支結”,較為相似,故可提挈其綱領。若以西醫學之診斷對照,則頸椎病或肩周炎合並急、慢性膽囊炎,多種胃病合並頸椎病或肩周炎,急、慢性膽囊炎合並肩周炎或關節炎等,筆者以為與少陽(或兼其他)經腑同病相類。臨診之際,若依六經辨證之原理,則146條可一言以蔽之;若以西醫診斷及思維模式而尋求中醫治法,勢必方藥雜陳,而功效渺然。 
  有劉某,女,55歲,95年1月25日就診。左肩、背、胸部及頸項疼痛,互相牽引掣痛約10年,左臂活動受限。微惡風寒,不發熱。口苦而幹,頭昏目眩。伴右上腹疼痛而脹,不欲食,厭油,時時惡心,心煩。脈弦緩,舌苔白而略厚。詢知曾有慢性膽囊炎、頸椎病、肩周炎病史,並稱每當頸椎病或肩周炎發作較嚴重時,多能引發右上腹疼痛等;若膽囊炎發作時,則肩周炎、頸椎病必然加重,或二者同時發作。治療未曾間斷,而反複如斯。考肩、背、頸、項,為少陽或太陽經脈所過之地,是經脈之癥狀明也。而右上腹痛、口苦、目眩等,是少陽膽腑郁滯生熱明矣。病證既明,則柴胡桂枝湯為恰當之方,故書方如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太子參10g,桂枝10g,白芍10g,當歸10g,川芎10g,全蠍10g,蜈蚣2條,忍冬藤30g,雞血藤30g,玄胡15g,郁金10g。因病者路遠,故予藥14劑,暫未知其效否。忽於3月15日複診,謂方藥早已盡劑,原證未發,是多年所未見者。今因感冒咳嗽求醫。此雖不能謂之舊病已愈,然控制病情之療效,尚屬無疑。

======================================

柴胡桂枝湯治療雜病


來源:大眾醫藥網 作者:佚名 2004-6-1

  柴胡桂枝湯原為仲景治外感太陽、少陽合病,或因太陽之邪不解,又波及少陽而成;亦可因太陽少陽經同時受邪,臨床加減變通用於無論外感和內傷的雜病。

  例一:余某某,女,58歲,工人,1998年元月初診患尿頻3年多,尤其是夜尿多最煩惱,進入臘月天氣寒冷,夜晚每隔1小時尿1次,反複感冒,夜尿多,經多家醫院治療,感昌好轉,夜尿仍2小時1次;轉診中醫,脈數大,舌質暗淡根白,大便秘,腰痛,小便頻;脈數大,屬陽,治療:柴胡桂枝湯加大黃、山藥,服藥二劑,複診大便秘改變,夜尿癥減少一半,效不更方,按上方繼服3劑,諸癥悉除,隨訪1年未複發。

  按:患者近6旬,長期大便秘、小便頻,上有瘀滯實熱,下有虛損不足,故用柴胡桂枝湯疏 調三焦、大黃瀉腑實熱、山藥補脾胃而收功。

  例二:姚某某,女32歲,工人,1998年6月12日初診,因家事不順患肋胸瘟神經痛、胃痛,7年余更醫數十,吃藥無效,曾經註射維生素類藥、營養神經類藥物 ,經三個療程,癥狀依然。患者口苦煩渴,兩邊肋間神經痛,胃脘悶脹隱疼不適,脈數舌紅苔黃便秘,證屬肝氣郁結,肝胃不和。方用柴胡桂枝湯加郁金、元胡、川楝、白芍、麥芽、蔞仁。1劑後左右肋間疼痛明顯減輕,胃脘不適緩解,諸癥減輕,再按原方繼服5劑,余癥消失,半年後隨訪 ,諸癥未見複發。

  按:長期思想郁悶不解,引起肝氣郁結,肝胃不和,出現肋間神經痛及胃脘不適,舌紅苔黃便秘,故用柴胡桂枝湯,加疏肝理氣和脾胃藥,多年頑疾告愈。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柴胡桂枝湯


    【方藥】桂枝一兩半(去皮)(6克)芍藥一兩半(6克)黃芩一兩半(6克)人參一兩半(6克)甘草一兩(炙)(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棗六枚(3枚)生姜一兩半(切)(6克)柴胡四兩(12克)
       【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二次溫服)。
       【原文】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146)
       【解說】本證為太陽、少陽合病。故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發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通達表里。因太、少之證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劑。臨床,凡見太、少合病之證,皆可應用。
       【運用】
       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劉渡舟醫案:於某某,男,43歲,1993年11月29日初診。左側肩背疼痛疫脹,左臂不能擡舉,身體不可轉側,痛甚之時難以行走,服西藥“強痛定’’可暫止痛片刻,旋即痛又發作,查心電圖無異常•某醫院診為“肩周炎’’,病人異常痛苦。診時自訴胸脅發滿,口苦,時嘆息,納谷不香,有時汗出,背部發緊,二便尚調。視舌質談,舌苔薄白,切其脈弦。辨為太陽少陽兩經之氣郁滯不通,不通則痛也。治當並去太少兩經之邪,和少陽,調營衛。方選柴胡桂枝湯加片姜
       柴胡16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黨參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棗12克•片姜黃12克。
       服3劑,背痛大減,手舉自如,身轉靈活,胸脅舒暢。續服3劑,諸癥霍然而痊。(《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143~144)
       按語:劉渡舟教授認為,治療肩背痛當抓住太陽、少陽、督脈三經。肩部為少陽經,背部為太陽經、督脈。久痛入絡者,其血必結,可加片姜黃、桃仁、紅花、川芎等藥活血通絡止痛。若背痛連及腰部,頭身困重而苔白膩,婦女兼見白帶量多者,常用羌活勝濕湯而取效。

       二、發熱

       李平醫案:患者,女,44歲。發熱5天,體溫高達40.1℃。曾註射慶大黴素、安痛定等,並口服APC等退燒藥,藥後雖汗出但高熱不解。查白血球12,000•血沈、尿常規,X線胸透均正常,體溫40.I'C。診其脈緩而弦,舌質紅,苔薄白。綜合病情:發熱惡寒,頭痛少汗,四肢關節疼而煩擾,惡心欲吐,二便調。證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湯主之。藥用:
       柴胡24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枚。
       服1劑熱退,再進2劑,余證悉除。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天津中醫1989)
       按語:柴胡桂枝湯是治療外感發燒的有效方劑。張景岳指出:“邪在太陽者,當知為陽中之表,治宜輕法;邪在少陽者,當知為陽中之樞,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李氏認為,臨證見發熱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藥高熱不解者,無論兼見少陽證與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劑收功。同時,在使用時重用柴胡、黃芩,如高熱達38~40~C以上,柴胡用量可達24~30克,否則,難以奏效。

       三、畏寒(神經官能症)

       趙崇學醫案:張某,女,34歲,1990年7月20日初診。1989年春產後受風,出現惡寒發熱身疼,經治好轉,但遺留全身怕冷癥狀,盛夏亦須毛衣加身,經查血沈、抗“0’’、血象、尿常規等無陽性所見,西醫診斷為神經官能癥,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刻診:時氣溫36~C左右,患者仍穿兩件毛上衣,下著絨線褲,其形體偏胖,面色青滯無華,行走步履自然。詢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氣變化時加重,時有乏力,偶見惡心但不嘔吐,心下悶脹,納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脈弦長按之無力,舌稍紅苔薄白,月經時前時後,行經時腹痛並有瘀血塊。此乃外邪侵入太少兩經,陽氣郁遏不伸所致。治用柴胡桂枝湯:
       柴胡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黃芩10克,法半夏12克,黨參15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
       煎服5劑,怕冷減輕,不需厚衣;又進15劑,諸癥全消,身和如常人。(國醫論壇1991)
       按語:此證多見於女性,由太少同病,陽氣不伸所致。其證除畏寒外,常兼見身疼、汗出、、惡心、口苦、月經不調等,用柴胡桂枝湯太少兩和,每收奇效。

       四、寒熱

       周少逸醫案:沈某某,男,52歲。因患慢性腎功能不全於1982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今年8月23日午前始則形寒畏風,繼之身熱,體溫37.5℃(原基礎體溫36.5。一36.6℃),鼻塞流涕,微咳泛吐,次日病發如前,伴有頭痛,舌質略淡,苔薄白潤,咽紅,脈浮滑帶數。從外感論治,選用桑菊飲合銀翹散加減,連服兩劑,咳嗽加頻,仍每日上午9—10時許先形寒畏風,體溫逐漸上升至37.5。一37.8℃,下午3--5時得小汗出熱退而安。在病發時查血瘧原蟲(一),白細胞4400,中性70,淋巴26,嗜酸性4。患者第5天加用青黴素連續6天,氨基芐青黴素3天,中藥先以宣肺治咳,後用清肺透解法,病仍未已,納減乏力。9月10日(即患病第19天),根據其病因、病機、病程,認為仍屬太陽少陽合病,治宜柴胡桂枝湯。處方:
       柴胡5克,生黃芩、姜半夏各10克,紅參6克(另煎沖入)'桂枝5克,白芍10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5枚。
       服藥當日,未發寒熱,亦無畏風,精神好轉,食量見增,二便通調,脈來和緩,繼後未再複燃。(江蘇中醫雜誌1985;(4):24)
       按語:寒熱往來為邪在少陽;畏風頭痛、鼻塞、脈浮乃太陽證未罷。實屬太少同病,故單用解表而不能愈。惟宜柴胡桂枝湯解表和里,太少同治,方為正治之法。

       五、盜汗

       代立權醫案:鄧某某,女,65歲。患者於1985年9月24日以“心悸,,收入醫院,辨證投以溫膽湯化裁治之,心悸及伴隨證明顯好轉。然約半月,卒見睡中汗出,醒時即止,尤以頭面及胸頸部為甚,伴有惡寒、微熱,口幹El苦而不欲飲,胸脅脹滿,呃逆陣作,納食少進,舌苔薄白乏津,脈細數乏力。首辨陰虛火擾,熱迫汗泄使然’故擬當歸六黃湯加生龍牡、麻黃根,投藥四劑罔效;後獨取生脈飲以求斂肺止汗之意,非但於病無益,反見盜汗更劇,諸證無減,汗出濕衣,可擰下水,每夜須換內衣三次方至天明,汗後惡風。通宵達旦,輾轉懼眠,痛苦難忍。如此持續已月余。細審患者脈證,乃久病正虛,衛陽不固,複感外邪,乃致太少合病所致。遂選用柴胡桂枝湯加減,解表和里,調和營衛。
       柴胡9克,黃芩9克,法夏9克,黨參’12克,炙甘草9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神曲18克,生姜6克,紅棗7枚。
       服藥2劑,盜汗有減,寒熱未作,續進原方2劑,盜汗甚微•腹脹、胸悶、心悸時作,呃逆不除,原方加蘇梗4.5克,瓜蔞皮12克,枳殼9克,3付藥後,汗止身爽,諸恙悉除。(北京中醫雜誌1987;(3):52)
       按語:本案盜汗伴見惡寒微熱,又口苦、胸滿、不欲食,為太少合病,由邪侵半表半里,表里不和使然。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對此病機闡發甚詳,其雲:“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幹於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故用柴胡桂枝湯太少同治,解表和里,以複人體上下升降,表里出入之機,營衛調和則汗止。

       六、胃痛

       張誌民醫案:鄭某,男,32歲。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已二年,每因感冒或飲食不節,胃痛即發。周前又作,服藥無效。經檢胸骨下時作疼痛,5天來每餐只能飲稀粥少許。詢其此次胃痛系感冒之後轉劇,現仍微有寒熱(37.5℃),頭暈、口苦、肢倦、不思飲食,深呼吸時覺胸部不舒,微咳,時欲嘔,大便3天未行,舌苔薄白,脈浮數。此乃胃病宿疾因感冒而加重。治新病,宿疾可瘥。予柴胡桂枝湯原方。1劑後,頭暈、口苦、肢倦等癥減半,寒熱除,胃痛大減,納漸增。2劑後,諸癥均除,食欲更佳。再服2劑,能食幹飯。(浙江中醫雜誌1980;(11~12):553)
       按語:胃痛每以感寒誘發或加重,並有寒熱等表證;又見口苦、納呆、胸部不適、頭暈等少陽見證。辨證應屬太少同病,乃太陽表郁不解,少陽氣機不利而發胃痛,故用柴胡桂枝湯解表散邪,疏達氣機,太少同治,果兩投而愈。

       七、泄瀉

       葉道仲醫案:肖某某,女,49歲,1973年7月30日就診。近兩天來,惡寒發熱,昨日下午開始腹瀉,已十余次,挾有粘凍,便前腹痛,心煩,嘔惡,舌苔薄黃,脈弦數。體溫39℃,大便常規:膿球0~2,紅血球0~2。處方:
       柴胡12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黃芩14克,生姜9克,大棗9克。
       2劑後,寒熱已罷,痛安瀉止,大便常規正常,但神疲納差,乃改用六君子湯加減2劑而愈。(四川中醫1985~(10)"22)
       按語:肝膽失於疏泄,乘克脾土則泄瀉,伴腹痛、心煩、嘔惡、苔薄黃、脈弦數,乃肝膽郁滯化火之象。又見惡寒發熱,則表證無疑,故用柴胡桂枝湯以散太陽之邪,和少陽之氣,邪去氣和則泄止。

       八、癲癇

       蘭景寬醫案:劉某,女,19歲,1988年9月12日初診。訴5年前因生氣後出現典型癲癇大發作,後反複發作,在多家醫院檢查,診斷為原發性癲癇。經用中西醫各種療法無效。刻診:癲癇3~5天發作一次,輕度口苦,兩脅脹,舌稍紅,苔薄黃,脈略弦數。腦電圖有位置不定的零散棘波。證屬肝氣郁結,化火生風,上擾神明故發癲癇,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結。
       柴胡15克,桂枝、半夏、黨參各10克,白芍20克,黃芩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共服150劑而愈,其中服60劑後癲癇10天發作1次,余癥消失,至90劑後一直未發作,查腦電圖未見棘波,又服60劑,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未複發。(遼寧中醫雜誌1990)
       按語:柴胡桂枝湯治療癲癇,國內外屢有報導,治愈率達73%左右。西藥抗癲癇藥雖能在短期內控制癥狀發作,但一旦停藥,發作較前更加嚴重,並有麻痹腦末稍神經副作用。日本學者根據大部分癲癇患者在發病前存在有胸脅苦滿、精神抑郁、口苦、脈弦等癥狀,設想用柴胡桂枝湯治療。實驗表明,本方能控制癲癇發作,並促使腦部新陳代謝逐步正常化。使用本方時註意:①標本兼顧,根據具體情況適加調補藥物;②守方連服2~3個月;③避免勞累過度及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排除發病之誘因。

       九、真心痛(冠心病心絞痛)

       李天雲醫案:劉某,男,54歲。因陣發性胸痛,氣短胸悶兩天,於1982年8月22日以冠心病,心絞痛收住院。病人兩天前,夜間突然憋醒,心前區壓榨性疼痛,肢冷汗出,約持續2~3分鐘消失,次日又出現陣發性疼痛數次,痛後自感胸悶氣短,查體BP21.3/13kPa,雙肺聽診正常,心音低鈍、律整,腹軟,肝脾大小正常。經輸液治療3天,疼痛次數不減,仍胸悶憋氣,疼痛有時較劇,邀余診治。病人胸痛胸悶,心慌心煩,納呆乏力,惡寒肢冷,觀病人面色潮紅,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有力,擬胸痹癥。柴胡桂枝湯加全蔞、丹參、棗仁治之。
       服3劑,癥情大減,胸痛除,食增神爽,守方繼服,調治一周痊愈出院。(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2;(1)"39)

       十、脘腹劇痛(急性胰腺炎)

       李天雲醫案:劉某,女,24歲。病人因上腹劇烈疼痛,伴惡心嘔吐發熱一天,擬急性胰腺炎於1982年7月6日入院。入院查體:BPl6/107kPa,T38.5℃,急病容,神誌清,心肺、上腹部壓痛,以左上腹為著,未捫及包塊,肝脾未及,查WBC18.6X109/L,中性85%,血清澱粉酶128單位,尿液澱粉酶64單位,入院後給予輸液,解痙止痛,抑制胰腺分泌等法治療,疼痛不減,請中醫會診,詢病人脘腹劇烈鈍痛,口苦咽幹,惡心嘔吐,不欲飲食,飲入即吐,惡寒發熱,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觀病人痛苦貌,面潮紅,苔膩黃,按之上腹痛,脈弦滑有力,綜觀脈證屬濕熱蘊結,三焦氣滯所致,給:
       柴胡桂枝湯加中吉、川楝子、公英、竹茹,水煎分2次服,日1劑。
       1劑疼減,發熱退,稍能食。又進3劑,諸癥大減,按之尚疼,體溫正常,二便自調,食欲增。守方繼服10劑.痊愈出院。(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2;(1):39~40)
       按語:據報導,柴胡桂枝湯治療胸腹諸痛有良效。李氏認為,本方對急性心絞痛、膽囊炎、胰腺炎、膽道蛔蟲、闌尾炎、胃痙攣、潰瘍病等急性發作性疼痛有立竿見影之效,而對慢性腹痛治療效果稍差。推測其作用機理,可能是疏達肝膽氣機,調和表里氣血。在臨床使用時,柴胡用量不得少於20克,余藥均為10克。心絞痛屬痰阻胸陽者,加栝蔞、薤白;血脈閉阻加丹參、檀香;氣滯胃痛加川楝子、延胡;胃痙攣加木香、檳榔;膽道蛔蟲加烏梅、檳榔;膽結石加金錢草、雞內金;膽囊炎加茵陳、川楝子;胰腺炎加川楝子、公英;闌尾炎加丹皮;宮外孕加丹參、桃仁;附件炎加丹皮、紅花;腸梗阻加芒硝;腸痙攣加川楝子、檳榔。

       十一、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趙東明醫案:申某某,男,51歲,1987年9月20日初診。緣於三個月前在勞動後飲水,頓覺汗出身涼,舒服不已。但於當晚即見惡寒,發熱,體溫達38.3℃,汗出,周身疫重不適。午夜出現左胯疫脹疼痛,並沿左側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向足背竄痛。在當地衛生所口服解熱鎮痛藥後熱退痛減,但仍汗出不已。次日,複發熱,並感左腿痛甚,疫重無力,步履困難。經多次封閉及針灸治療,疼痛雖有所緩解,但終不能根除疼痛。並見每於左腿冷痛前有低熱、全身不適感。先後服用中藥獨活寄生湯、身痛逐瘀湯等數十劑,仍無寸效。今特邀余診治,刻診:左側腰胯疫痛,每痛即竄及左下肢,可沿後側痛及足背,足不敢著地,並訴疼痛多於發熱後發作,伴納差,自汗,面色咣白,舌淡紅,苔厚白,脈象浮弦。西醫檢查:血常規在正常範圍,血沈:33mm/n,抗“0"陰性。直腿擡高試驗陽性,環跳、承山穴處有壓痛。診為坐骨神經痛(原發性)。脈證合參,證屬少陽、太陽並病,治宜和解少陽,兼以表散,柴胡桂枝湯出入:
       柴胡15克,半夏12克,黃芩10克,黨參15克,黃芪12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五枚,水煎服。上藥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二次溫服。
       服上藥1劑後,患者即感痛減,效不更方,又連服5劑,諸證盡消,痊愈而歸。(黑龍江中醫藥1990~(2)"41)
       按語:本案屬“痹證"範疇,因過勞飲冷,汗後受涼,風寒之邪犯及太陽不解,傳及少陽發病。前醫不識,妄用祛風濕、強腰膝之品,不切病機,難以取效。當用柴胡桂枝湯太少同治,待少陽樞機通利,經氣暢通,而疼痛自消。

       十二、子時胸痹欲絕

       嚴仲慶醫案:葉某,女,33歲,1991年9月2日診。患心下痞塞已7年,每於夜半12時左右發作,先感心下痞悶阻塞,呼吸不暢,漸次如有氣逆胸咽,憋悶如窒,常在睡夢中窒醒,輕則起坐後揉胸捶背胸悶漸舒;重則悶窒欲絕,多次急診入院治療。排除冠心病和胃脘疾患,7年來久治不愈。診見形瘦神疲,面色萎黃,心下按之軟而不痛,舌質淡胖•舌邊見少許淡紫斑,舌中白膩苔,邊尖光滑,脈沈細弦。問之,知7年前新產不久,夜半遇盜,驚嚇而起,晝輕夜重。或每晚發作,或二三日一作,最長不過半月必作。乃診為心膽虛怯,陰氣痹阻,疏:‘
       柴胡桂枝湯去白芍加茯苓10克,龍骨、牡蠣各15克。
       3劑,去渣再煎,於晚飯後少少頻服,至睡前服完。是晚安睡達旦,3劑而停服。日前偶遇,知從此未發。(河南中醫1993~(5)"215)
       按語:病起於驚嚇,《素問•舉痛論》雲:“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半夜發作,則又責之於肝膽升發不及,而見心下痞塞,母病及子,心神易驚。治療上一方面用小柴胡湯升發肝膽之氣,疏達肝膽氣機;另一方面用桂枝去芍藥湯振奮心胸之陽氣,並加茯苓、龍牡,以鎮心寧神,是心膽同治,形神並調,藥中病鴿,故獲佳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