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王雪華講金匮要略-第09講 第一篇:論發病、預防及病因

 

王雪華講金匮要略-第09講 第一篇:論發病、預防及病因

黑板
第1條 已病防病,虛實異治
第2條 發病與早期治療
<提要>1.原理─→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中人多死(死相當於病)
2.” 三條“(千般疢難,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六淫)─→入臟腑,為內所因也
正氣無力抗邪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正氣尚能抗邪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3.防病原則和早期治療
養慎┬內養正氣
└外慎風客(邪氣)
為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則
┌第1條 已病防病,虛實異治
├第2條 發病與早期治療
└1.體現一個觀念─→整體觀念
2.揭示二個傳變規律─┬臟腑克傳
└經絡傳臟腑
3.” 三條「為」三因論「奠定理論基礎
4.闡述一個重要思想─→預防醫學:「治未病」╢無病防病
├已病防傳
└早期治療

第8條(三類)
第13條二段(三類):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榖 ?(谷, 上火下口)
第1條,我們講了已病防病,虛實異治。 第2條,實際上在論述發病與早期治療。 我來念一下原文: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千般瘔難,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 理者,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一類)

條文都很長,說了哪些問題? 又是從人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內外相應、密切相關的整體觀念出發,論述了疾病的發生原因,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和對疾病,應早期治療的思想。 這就是我要說的[提要],我們書上的前面的這段話,就是把這個原文的[提要],拿出來了。 我要把它分解一下,大家看講了幾個問題。 首先說“夫人稟五常”,這個“稟”是稟受之意。 “五常”這個詞,在《辭海》裡面有六種說法,比方說,董仲舒,西漢的董仲舒所指的“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在我們黑龍江省有一個五常縣,它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起的名。 而我們這裡,是指的自然界裡面,我們人依賴生活的基本物質: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他說“夫人稟五常”,把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這種關係,用“夫人稟五常”先提出來了。 然後來講「因風氣而生長」,這個「風氣」,就是正常的氣候。 

《中醫基礎》裡面也講了,這個風氣,指自然界正常的氣候,它如果超越人的適應能力,就會變成致病因素,就會成為六淫之邪。 所以他講「因風氣而生長」 是說人離不開自然界正常的氣候,包括它所提供的基本物質。 “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而且後面用“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加以比喻和形容,就是說,當氣候反常時,它變成致病因素,對人體就有害了,就象水,既對人有利,回過頭來也有害,就象水能使船航行,反過來,它也會使船造成顛覆。 這個比喻多麼的形象,又多麼的淺顯易懂,是不是啊? 這就是講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密不可分,息息相關。

 下面的關鍵詞,實際上講了發病原理的問題“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這是這條原文裡面的經典句子。 剛才我說「脾旺不受邪」是重要立論,現在「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同樣是《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發病學上以什麼為主導呢? 人體正氣為主導。 那麼,五臟的「元真」,就是五臟的正氣,人體的正氣,現在妙,妙在哪? 就是「通暢」二字,人體的氣血若通暢,人體的津液,在它的轉輸運行中,也一定要通暢,不暢則病,通暢則安和,這個思想非常重要。 相對應的話,他又告訴你是什麼呢? 這個就是我說的文法上了,他就相對照寫的「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客”,外至為客,比如從外邊進來的客人,現在說的是“邪風”,六淫之邪,泛指賊邪虛風,這是《內經》的思想,他繼承了。 外邪侵入,中人以後是都要死嗎? 這個地方死就是當「病」來講,活看,要發病的。 但發病互否,取決於人的正氣強盛與否。 同樣一次流行性感冒,有人安然無恙,有人怎麼樣啊? 就是患上以後,還有不同情況,有的人可能吃點藥就好了,有的人就可能變生他病。 這就是人體體質決定的正氣的強弱,所以,發病學原理已經是常識了,不想多說。 若是用張仲景的話來講,就是“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關於「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從發病學上,也就是正邪兩個方面,它有交爭的問題,有什麼呢? 邪正之間孰強孰弱的問題,一定要把握正氣為主導的思想。

下面要說的是「千般疢難,不越三條」,我簡稱寫「三條」,他講了「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這個和《傷寒》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把外邪作為主要致病因素,這個邪,就差不多指什麼? 剛才我說了“客氣邪風”,不正常的氣候,可以說六淫之邪,還是指外邪侵入。 外邪侵入的途徑,仍然是由表及里,由經絡入臟腑。 現在,大家說它是病因,因為好多好多的書的解釋,說「三條」是病因,現在我要說,這個病因不是來說臟腑,而是說什麼呢? 這個邪是六淫之邪,六淫之邪是病因。 由外入侵,由經絡到臟腑,剛才,我從發病學的角度,使你們想到邪氣,是因為什麼由表及里了,是正氣無力抗邪,導致邪氣由經絡入臟腑,為“內所因”的“因”,不能因為有“因”字就是病因。 不能把它看成是內因,為什麼? “所”字結構,“所”字結構後面跟著的,是名詞還是動詞,這是醫古文的基礎知識。 一定是動詞,而不是名詞,病因應該是名詞,對不對? 病因指的是名詞,現在是「為內所因也」,是動詞,來說明這六淫之邪,如何從經絡走進了臟腑,是怎樣的一個途徑呢? 是由於正氣無力抗邪所致。 因此,不能以為“為內所因”,是指內因。 病因在這指六淫之邪,所以我說,這是講了一個發病途徑,這個六淫之邪,就是按照《傷寒》的那種說法,由表及里,是因為什麼? 正氣無力抗邪造成的。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大家想想,四肢九竅包括什麼部位? 九竅,有兩目、鼻孔、口、耳、前後二陰,為九竅。 包括他說的四肢,都是人的什麼部位? 體表部位。 在體表部位它受邪以後,「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比方說,外邪侵入以後,我們第一感覺是哪難受啊? 出汗了,骨節疼痛了,頭疼了,渾身酸疼,是不是五臟元真不能通暢了? 邪氣阻遏的結果,不能通暢了,結果“不通則痛”。 所以,它有這麼多閉塞的感覺,或者說癥狀,這就叫做“為外皮膚所中也”。 請大家看,又是“所中”,“所”字結構,所以,由體表。 之所以邪氣不能夠深入於里,而且僅僅是在體表部位,表現為壅塞不通,是正氣尚能抗邪。 所以「為外皮膚所中也」,這也是說,它這個傳變途徑僅僅是在哪? 四肢、九竅、血脈之間壅塞不通,不至於使邪氣深入於里,這還是講傳變途徑。

第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所”字結構,所以,這個地方“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這“三者”就變成了陳無擇的“三因論”的不內外因了。 因此,也可以說,他這個「三條」既有病因,涉及到的是以外邪為主,它的途徑是怎麼樣的侵入途徑? 由經絡到臟腑,如果能夠抗邪於外,就表現為什麼? 在四肢血脈,九竅之間,我覺得,他的理論意義還有一個什麼呢? 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這樣的一個理論認識奠基,外邪不僅是從經絡、皮膚這方面侵入,而且從口鼻而入,為溫病學的疾病的傳變途徑,打開了一個門戶。 另外一個,就是理論意義,為陳無擇的“三因論”,我是說“三條”為“三因”奠定了理論基礎,就是不內外因照搬的,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下面,我就是把這個兩者進行,比較一下,用圖表的形式:
張仲景的病因學與陳無擇的三因論的區別
名稱
漢 張仲景三條
宋 陳無擇三因
立論依據
以臟腑經絡為內外
既強調正氣又不忽
視「客氣邪風」
以內傷外感為內外
合天人表裡立論




其他
邪由經絡入臟腑者
為深為內
自皮膚流傳血脈者
為淺為外
房室、金刃、蟲獸
所傷
五臟情志所傷
六淫外感所傷
不內外因(飲食、
房室、 勞倦、躆僕、
金刃所觸)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張仲景的病因學與陳無擇的三因論的區別”,簡稱張仲景條文里的內容為“三條”,他的立論依據是以臟腑經絡為內外,既強調正氣,又不忽視客氣邪風,所以說他這個地方,如果說病因是六淫之邪,為外感,確實為外因提供了依據,或者說打下了基礎。 作為宋代的陳無擇的“三因論”,他以內傷外感為內外,合天人表裡立論。 在內因、外因,包括不內外因的說法上,張仲景的這個是邪由經絡入臟腑者,為深為內,我說他是把六淫之邪,作為外邪、外因來說的話,他講的是“內所因”的傳變途徑。 陳無擇就是以五臟情志所傷為內因,(仲景)“邪自皮膚流傳血脈者,為淺為外”,他認為六淫外感為外因。 其它的不內外因,(仲景)這就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這個,他也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外,包括飲食、勞倦、跌僕,這樣的一些所觸。 因此,可以說張仲景的“三條”為陳無擇的“三因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就是我們現在中醫理論裡面講的“三因”就是有這麼一個關係。 它概括來說,「千般疢難,不越三條」,這就是說疾病有千百種,非常複雜,但是不外乎有這麼三條。 如果“以此詳之,病由都盡”,他沒說把病因都概括進來,病由就是這個傳變途徑,基本上是這樣的,還是依據發病學的原理來說的。

下面,我們來講,第二個自然段的內容,概括起來說,它是來論述防病的原則,和早期治療的,防病的原則和早期治療。 這個防病原則,他提到「若人能養慎」,假設人能保證養慎,什麼叫「養慎」呢? 還是沒離開發病學的觀點,正邪之間交爭,正氣是否有力抗邪,所以,“養慎”就是內養正氣,外慎風寒,或者說外慎邪氣。 這是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則,因為你如果能做到養慎,它至少可以無病防病,是不是啊? 就是我們說的無病防病。 病后也可以保證康復,就是促使疾病向愈,而不至於惡化,病后防止它怎麼樣呢? 病後讓他提高抗病能力,使疾病不至於蔓延,這就是說,它是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則。 下面這些文字,都是針對我們剛剛講過的“三條”,相對應提出來的一些攝生辦法,或者說預防措施。 所以這裡既有預防措施,也有早期治療的思想,包括無病防病的一些具體提法。 首先來說,針對第1條「不令邪風乾忤經絡」,什麼叫「幹忤」? 就是不讓它侵犯,“乾忤”就是侵犯的意思。 不令邪風侵犯經絡,首先把第一道防線保護好,那麼就不至於受外邪的侵襲,所以叫做“不令邪風乾忤經絡”。 如果「適中經絡」,剛剛的,經絡受邪了,還沒有流傳臟腑的時候,你怎麼樣啊? “即醫治之”。 什麼思想? 早期治療,這就是對醫者「經絡受邪入臟腑」而言得怎麼辦? 

第一,無病防病,你要做到養慎,假設說剛受到外邪的侵襲,你就要採取早期治療的辦法,及時的治療。 你比方照著張仲景的辦法,你若是外感風寒了,特別是太陽傷寒的話,用麻黃湯。 那麼,太陽中風,就用桂枝湯。 “即醫治之”,早早的醫治,如果說民間的辦法,至少你受風寒了,喝點薑湯,發發汗,這也是簡易的一些療法,就叫做早期“即醫治之”。 “四肢纔覺重滯”,這個“纔”是繁體字,就是我們通常寫的“剛才”的“才”,是一樣的。 “四肢纔覺重滯”這個“重滯”就是怎麼樣啊? 

針對“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了,它就表現為重滯,酸痛。 這個時候,你為了保證元真通暢,就得採取導引,「導引」是一個什麼方法? 這個有詞解,是“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這就是自己自行的一種體療的辦法。 “吐納”就是屬於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祛病的辦法。 所以,你看練個氣功,還是咱們民族自己的一些體療健身的那些辦法,就在當時已經有了。 所以,張仲景也是在鼓勵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非常重要。 這個也能夠祛病。 下面就是“針灸”,不用說了,這是咱們國寶。 “膏摩”,“膏摩”就是一種藥膏,摩擦體表的一定部位,是一種外治法。

 在《中風》篇裡面,有頭風摩散,就是把藥物放在頭頂,現在具體來說,比方放在百會穴上,還是四維穴上進行按摩,確實對中風後遺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是一個外治法。 所以,他教給你就是在,“四肢綫覺重滯”,剛剛覺得壅塞不通的時候,的一種不適感覺,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簡易辦法進行治療,還是早期治療的思想。

第三,就是要根據「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提出「更能無犯王法」,這個說得很真切,現在來看也是社會因素,也是致病因素,為什麼? 比方說,誰家的孩子犯法了,這叫「國家法令」,他們那時候叫「王法」,咱們現在「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你違反了,就得受到懲罰,有的家庭子女違法了,如果他被拘留了或收監了,這家長怎麼樣啊? 心理創傷,它會造成一系列的身心疾病,那麼,作為本人來說,那更是傷害,所以,不要去違反國家法令,要按照現在講的話,“以德治國,以德治家”,都要遵守這些做人的起碼原則,這樣身心不受傷害。 “禽獸災傷”,昨天我講了熊瞎子的事,我看現在,現代社會就比如車禍,實在是太多了,意外的創傷。 所以,這個地方應該防止意外,安全第一,這個講得還是很好。 

“房室勿令竭乏”,不僅是房室有節,包括一些欲念也要節制,儘管沒有行為,就這種欲念未達,也是會造成傷害或者致病因素。 我覺得他說得都非常的全面,而且把上下兩段銜接在一起,教人攝生保健。 服食方面,包括穿衣和飲食兩個方面,不是僅說飲食的要求,穿衣服和飲食習慣上,都要注意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就是“節其冷、熱、苦、酸、辛、甘”,現在對於飲食結構上,大家都很注意,衛生的常識都很明白。 

這個地方,張仲景就囑咐,特別是穿衣和四季氣候,因為他講了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是息息相關的,要隨著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一定要“適者生存”。 那麼,適應者他才不病,回過頭來說,自然界也有超越人體防病的能力,那照樣也會發病的。 但是,發病以後,誰恢復得快,只有正氣旺盛的人,康復也快,疾病它也不至於傳變。 好了,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

下面,最後總結語說得非常好,可以說是精闢的論述,又是一個經典句,是什麼呢? “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而且對腠理的概念,張仲景在祖國醫學給它明確下來。 

什麼叫「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又和他強調的“五臟元真通暢”吻合在一起,必須保證“元真通暢”,而這個“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的地方,是“為血氣所注”氣血流通的地方。 “理者,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所以請看《講義》,在這一頁的倒數第二行,對腠理的這個概念“腠理是人體的一種組織,為三焦所主,與皮膚、臟腑關係密切,它既是元真相會之處,又是血氣流注的地方。

 如果人體對外抗禦能力減退時,它可以成為外邪侵入的門戶“。 所以,作為我們來理解腠理的概念,不要去追究腠理的形態學概念,到底是在皮里,還是在肉外,在哪裡? 它講的是一種組織,這個組織的功能,一個是生理上保證元真通暢,那麼血氣流注,使你有抗禦病邪的能力,當你這種抗禦能力下降的時候,它又成為外邪侵入的門戶,這就叫腠理。 所以,你為什麼要「養慎」? 

為什麼要做到這麼多的,包括防病攝生的措施,同時又要有病以後早期治療,就是為了保證病邪“無由入其腠理”,就是他所說的“不遺形體有衰”,不要有任何的使正氣衰減的可能,你才能夠體質強壯,不使病邪侵入。 說得非常符合,現代的預防醫學的思想。 在那個時候,張仲景用這樣非常清晰的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難能可貴。

時間的關係,我用[按語]把這兩條給大家歸納一下,我覺得,這兩條原文說了這麼幾個問題。 也就是說第1條、第2條,一共論述了幾個問題呢?

 第一,體現了一個觀念,什麼觀念? 整體觀念,對不對啊。 整體觀念怎麼體現的呢?
 第1條,它是從人體內部,從內環境講臟腑是一個整體,臟腑之間是一個整體,
第2條是講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也就是內、外環境的統一,息息相關,整體觀念,是不是這樣講的。
 開始,我向大家介紹,它的每條原文提要,第1條就首先說,“從人體內部臟腑,相關的整體觀念出發”,第2條又講“從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一個整體觀念出發”,意思我說,它體現了一個整體觀念。 (2.揭示二個傳變規律)這兩個傳變規律,是什麼傳變規律啊?

 第1條,“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臟和腑之間,已病的是肝,欲傳的是脾,肝脾之間先後傳變。 那麼現在第2條講的是什麼呢? 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經絡傳臟腑,又是一個傳變途徑。 (3.“ 三條“為”三因論“奠定理論基礎)這個,剛才我用圖表的形式,已經給大家概括了,漢代的張仲景的三條發病途徑,把外邪是六淫,不內外因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為宋代陳無擇的”三因論“,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奠定了理論基礎。 (4.闡述一個重要思想─→預防醫學:“治未病”)

最後,我覺得兩條,闡述了一個重要思想,就是預防醫學思想,用張仲景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治未病”的思想。 因此,我說治未病,它也是一個重要的綱領性的原則。 所說的“治未病”,兩條原文講完以後,我認為它概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無病防病。 如果用原文來說,無病防病,第1條裡面,比方說“脾旺不受邪”,為了保證不發病,你就得保證脾旺,脾旺不受邪。 第2條,今天剛進過的,“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還要保證“養慎”的高度原則,“養慎”的目的就是,“內養正氣,外慎風寒”,慎疾防病的這樣一個高度原則。 所以,要做到養慎,還有就是,“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這都是無病防病,張仲景的原話,“已病防傳”就是防止疾病的傳變,治其未病的臟腑,就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早期治療的原則。 他提到了,「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紳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包括後來他講的,那都是屬於“養慎”範圍里的,比方說,“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這都應該放在無病防病上。 如果“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都是早期治療的原則,看看,我是不是講清楚了。

第2條和第1條歸納起來,我認為他集中講了四個問題,也等於給我從中概括了治未病的含義,一定是三個方面,包括早期治療。 在這裡,我再說腠理,怎麼理解? 我覺得這和西醫學一點都不能對號,不能說我們不追究,這個形態學的概念,這個部位,它到底是什麼,這個是組織功能。 從功能上來說,西醫學它也講預防的,比方說,扁桃體的作用,是不是人體屏障,血腦屏障是不是屏障的作用,它就是防禦功能,我覺得和我們講的腠理的作用,還是相似的。 這樣理解,就對這個保健、攝生,會有一致的認識了。

下面,為了和“三條”涉及到病因的問題,我要把第8條和第13條的第二段原文,來專門論述一下,仲景到病因的認識,請大家看第8條,時間的關係,我只能來做一個簡單介紹,因為這個條文和《內經》的那個原文是一樣的,是在講反常的氣候是對人體有害的,是一種致病因素。 比方說: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陰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末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三類,一般瞭解)

這實際上就說了,反常氣候的節令和氣候不相吻合了,象近些年來講的什麼現象? 厄爾尼諾,這個現象正好就和,這個講的氣候反常是一樣的。 “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的確會給人體、給咱們的生活都帶來災難。 所以,這就是教給你,異常的氣候使人發病,必須注意調攝,治病用藥也必須因病、因時,因人制宜,這就是主要精神,關於什麼叫“未至而至,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這個比較淺顯易懂,就不在這裡重複了,因為它是從甲子,包括節令來說的,所以我就不佔用這個時間,基本精神講的是反常氣候,是致病因素。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 陰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咳、上氣、喘、哕、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三類,第一段,一般瞭解)

重點講一下13條的第二段。 13條的第一段(三類),它是古代對疾病的一種分類方法,稍帶說一下,比方它說“陽病十八,何謂也”。 大家看這個「陽病」,包括什麼呢? “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這正好是幾個? 六個。 之後,「陰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咳、上氣、喘、哕、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 “,”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這九十病是怎麼來的呢? 因為十八再乘五,正好是九十病,又有什麼“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九十加十八為一百零八病),這地方就是我提到的“五勞”、“七傷”、“六極”,我們要注意[詞解]“五勞”它有這個說法,在《虛勞病》篇裡面,是指五臟的虛勞謂之五勞。 現在,若是引《內經》的五勞,《素問·宣明五氣篇》以及《靈樞·九針論》,它就講的是,“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為五勞所傷”,所以這也要知道,在借著這個第一篇的講解,把“五勞”的含義和《內經》聯繫,它有一個繼承性。 “七傷”的概念,這是《巢氏病源》,他以“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虛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 這麼七傷,所以,這也是和我們所講的,攝生的措施相違背的,因此對人體也是一個傷害,是個致病因素。 “六極”指的是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極”就是極度勞捐的意思。 因此,慢性虛損性疾病,五勞、六極、七傷,關於“七傷”的話,我們講大黃瘽蟲丸的時候,還有一個解釋,和這個也不一樣,所以請大家記住,儘管我們第一段不講,但是對於“五勞”、“六極”、“七傷”,這個含義,為什麼是致病因素要清楚。 那麼,婦人的三十六病,這在婦科三篇,我昨天提到,他講婦科雜病的三個病因“因虛、積冷、結氣”,也提到三十六氣。 實際上,我們現在在婦科,三十六病已經不完全依據,也不去考究它了。 所以,他說這婦人的三十六病,包括五勞、七傷、六極,不在其中,因為它特別複雜。

下面,我要重點要講的是,“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首先看原文,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膚,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三類,第二段,一般瞭解)

這裡面有幾個概念,比方說,他講了清邪、濁邪、大邪、小邪、榖飪之邪,這個榖飪之邪的念法,因為我們這個藍本是趙開美的影印本,趙開美認為應該是榖飪之邪。 這個榖字是按照繁寫,繁體字,他認為和他的這個傳抄,請大家看(“榖”與“?” ),上邊這塊有個「土」字頭,底下這塊有什麼呢?

 “禾”字底,回過頭來,這一部分又和它相似,因此,認為在傳抄的過程中,有錯訛,是穀字的繁寫體,變成了這個,仍然是我們現在簡寫體,指是帶粒的穀物,是這樣的。 我們《講義》上,它認為《辭海》也是這麼引的。 還有一個講法,就是馨飪之邪,既然稱“馨”字,就是指馨香可口的美食,不可多得,也容易造成宿食,那麼這個字,就是“香”字底了,飪是烹飪,不管是穀物作成麵食,還是把它這個蔬菜或者是什麼肉食,把它烹炸成、烹飪成美味可口的食品,都不要多得。 “從口入者,宿食也”,正是講的這個,然後下面,“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它這個地方提到的是什麼? 什麼叫法度? 就是有一定規律可循,這五邪是什麼? “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那就告訴你了,有風邪、寒邪、濕邪、霧邪,再加上我剛才說榖飪之邪,這就是五邪。 所以,“五邪”的概念,就是指的包括風、寒、濕、霧和榖飪之邪。 它的規律,有什麼可要說的呢? 

他首先講了,「風中於前,寒中於暮」,然後,「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這個“前”和“暮”,認為是時間概念,風邪是在午前傷人,寒邪多半在傍晚,濕邪多傷於下,這是指人體部位了,就不是時間概念了,變成了“濕傷於下,霧傷於上”,人體的下部是為濕邪所侵的部位。 而霧邪,因為輕清,所以偏於上,然後再說“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這是臨床特徵,它的表現是風邪令人脈浮,浮緩,還是化熱脈浮數,是這樣。 “寒令脈急”就是脈沉,緊。 “霧傷皮腠”,因為它和霧傷於上是相聯繫的,輕清之邪為陽邪。 “濕流關節”,濕傷於下,下部的關節,這個和濕邪粘滯、重著跟陰邪相關。 “食傷脾胃”,因為是屬於從口入變為宿食,為了便於理解,我現在用一個圖表的形式,給大家歸納。 就等於把這個條文重新組合,一目了然。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五邪
屬性
致病規律
部位與脈象





宿食
清邪
濁邪
大邪
小邪
飪之邪
居上、傷於上
居下、傷於下
中表、中

中里、中於暮
從口入
傷皮腠
流關節
令脈浮
令脈急
傷脾胃
下面,我們用這個圖表,來給大家把這個條文作一下歸納、整理,就比較清楚了。 就能看出它的規律可循。 首先說,五邪是哪五邪? 霧邪、濕邪、風邪、寒邪、宿食。 在屬性上,霧邪因為是輕清之邪,屬於陽邪,在屬性上為清邪,它的致病規律上,就是“傷於上”,而且居於人體的上部,因為它本身居於上,象成都那個地方,霧都,重慶,霧都,你看它那裡的病人所得的感冒,或者患病的規律,符合這個“傷人皮腠”。 濕邪,屬性濁邪,因為它是陰邪,其性重濁而粘滯,因此居下,傷於下,濕流關節,得風濕性的關節病,和濕邪相關,說得非常真切。 所以,當我們講第二篇的時候,濕病特徵就得拿這個作為說理工具,“濕傷於下,濕流關節”的因素。 風邪,為什麼是大邪,風邪為六淫之邪,“百病之長”,百病之長,而且是六淫之邪之首,它中表,中於前,這個是午前的意思,時間的概念,也是因為午前的時間為陽,令人脈浮,也是剛才我講了,是太陽中風,是脈浮緩,化熱就脈浮數。 寒邪為小邪,這就是因為它是陰邪,有的說戶牗之邪,更是小邪,中里,中於暮,這個“暮”是指的屬陰的,屬於傍晚,“令脈急”,是脈緊,或者脈沉,作為宿食是榖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傷脾胃,“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這樣一個規律吧。

我想做一個說明的地方,就是我原來在61年上大學以後,接觸的一位老中醫,也是老前輩,他對這個條文的“前”和“暮”,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是時間概念,致病規律上是可以講通的,因為它是屬於同類相求,邪氣和中人部位屬於同類相求,陰邪侵人體陰的部位,陽邪侵人體陽的部位。 回過頭來,他認為這個“中於前”,是不是和“俞”有關,如果都是按照侵入的部位來講,這個“前”字,能不能是在“俞”字裡面,所以傳訛,人體的腧穴正好在人體的陽部,五臟六腑的腧穴是在人體的背部,足膀胱經的循行。 所以,他認為「中表」首先中在哪? 足太陽膀胱經,和《傷寒論》的觀點一樣,比方說,它這個“前”,能不能是腧穴的意思? 而這個中於里的“暮”字,就是“募”穴了。 現在,沒有文字可考證,而且所有的參考書沒有這種說法,我僅作為參考,提供給大家,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我覺得臨床實踐上,確實是這樣。 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有它的道理,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